大师门下收有很多弟子,名师出高徒,弟子们大多也已功成名就。
到了晚年,大师身体日渐衰老。弥留之际,他把弟子们召到身边,说:“都打起精神来,我有件事情要拜托你们。”
闻听此言,弟子们一个个竖起了耳朵。
大师道:“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听到观众的掌声。如果你们能用最热烈的掌声来给我送葬,为我的人生作最后一次谢幕,那我死也瞑目了。”
弟子们全都惊呆了:谁听说过有这样的送葬仪式?可是看大师的神情,不像是开玩笑。
看到弟子们为难的样子,大师说:“我天生就是要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假如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让大家为我痛哭,那就完全违背了我的意愿。”
弟子们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说话。
大师生气了:“你们随我从艺多年,现在本事都在我之上,连这点小小的愿望你们都不能满足我?”
大师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弟子们只好勉强答应。
事后,弟子们心里越想越不对:大师去世,肯定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悲痛,那时候鼓掌是不是太不合时宜了?除非以后自己别想再登台,否则观众不把你轰下来才怪;可大师的话又不能不听。怎么办?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拿不出一个好主意。最后,只能约定:到时候不管公众反应如何,大家一定不顾一切地鼓掌;谁不鼓掌,谁就不能再做大师的弟子。
没多久,大师辞世了。送葬那一天,万人空巷,送葬队伍绵延几十里,弟子们神情悲切地护送着大师的灵柩,路途中不断有人自发加入送葬队伍,全城笼罩在一片悲哀之中。
弟子们开始还一路上拼命寻找能替大师鼓掌的机会,可离大师下葬的墓地越近,他们的心情越悲伤。后来到下葬时刻来临之际,眼看着大师的棺木徐徐进入墓坑,弟子们意识到以后再也看不到大师的表演了,不禁失声痛哭起来。一传十,十传百,全场顿时哭声雷动,悲痛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直到葬礼结束,弟子们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他们这才想起,他们已经把大师的要求完全抛到了脑后,不禁感到一阵阵揪心的难过。
第二天,当地媒体以“欢乐之神”为题,对大师盛大的葬礼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应大师家属的要求,公开发表大师的遗嘱。大师在遗嘱中有这么一段话:作为演员,我非常渴望观众的掌声,我把它看作是对我演艺事业最高的奖赏。但是,掌声是不能强求的,只有尊重观众的情感,让他们真正感到快乐,才能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掌声。
弟子们终于悟出了大师的良苦用心:所谓拜托之言,其实是大师在为弟子们上最后一课,掌声不能强求,掌声出自内心。
从此,弟子们在表演上更加精益求精。
格言启示:
鼓掌从单纯的手语过渡到社会语言层面之后,其意义逐渐变得复杂而多义:人们鼓掌,有时是真欢喜,有时则是忧惧,有时是迫于情面,有时则出于逢迎……然而,相比之下,只有发自内心的掌声才最响亮、最有价值。人常说:“言为心声,文贵情真。”鼓掌不亦如此?
幸福,只给予懂得幸福的人。
(张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