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故事-套近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小宝吵着要去街心花园玩,鲜花被儿子吵得没办法,只好陪他出了家门。

    这时候刚吃过晚饭,街心花园里人挺多,有一拨人正在那里下棋,旁边还蹲着一只漂亮的小狗,小宝平时最喜欢小狗了,一看到小家伙,立刻欢叫着奔了上去。鲜花认出这小狗是住在隔壁小区的税务所所长家的,一看,可不是嘛,所长正入神地在和人家下围棋呢!

    不知怎么,鲜花心里突然一激灵:早就听说这只小狗是所长家的宝贝,丈夫不是一直嫌自己的工作不好,想换换吗?如果现在悄悄把这小家伙抱回家养几天,然后再假装说是捡到了给他们送回去,他们肯定会很感激,先混个脸熟,以后不就有开口的机会了吗?

    鲜花看看正全神贯注在棋盘上厮杀的所长,又看看正和小狗玩得开心的儿子,觉得今天是个好机会,于是就悄声对小宝说:“小宝,这小狗你喜欢吧?”小宝说:“当然了,妈妈,你给我也买一只好吗?”鲜花说:“小宝,你把小狗抱起来,轻点,千万别让它叫出声来,咱们带它回家好不好?”小宝一听,瞪大了眼睛说:“妈妈,这不是偷吗?”鲜花笑着哄道:“这哪是偷啊,我们只是带回去养两天,再给人家送回去。”小宝一听妈妈说会给人家送回去的,就点点头,抱起小狗跟着妈妈回了家。

    第二天,鲜花假意散步,特地去隔壁小区溜达,果然听说所长因为丢了狗被老婆骂得一夜没睡觉,她不禁心里暗暗得意。三天以后,鲜花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于是真就把小狗给所长送了回去。不过送回去之前,她故意用烧炉子的煤球灰把小狗身上弄得脏兮兮的,看上去这小狗就好像在外面流浪了三天一样。

    果然,所长和他老婆一见小狗两眼直放光,所长老婆还一定要鲜花进屋喝杯茶。鲜花却死活不肯进门,连连摆手说:“这点小事算啥,我就住在隔壁小区,应该的,应该的。”

    从此,只要在路上碰见了,所长或者所长老婆都会主动给鲜花打招呼;鲜花呢,不但脸上笑,心里也在笑。过了一阵,鲜花看所长又天天带着小狗在街心花园下棋,于是瞅机会又让小宝去抱小狗。这回小宝胆子大了,就像是在抱自家小狗似的,手脚麻利多了。

    当然,过了几天,鲜花又把小狗送回所长家,所长和他老婆再三再四地要把鲜花朝家里让,可鲜花就是不进门。这回所长老婆竟然陪着鲜花在门口拉了会家常,鲜花嘴上说自己和所长家的小狗有缘,心里却乐开了花,她准备下次再送回狗的时候,就“打开天窗说亮话”,求所长帮丈夫介绍一个工作。

    鲜花正候机会呢,谁知她还没对小宝说什么,小宝竟然自己把小狗给抱回来了。鲜花让小宝把小狗在家里养几天,然后这天就又把它送回所长家。

    所长老婆不在,可谁知所长这回的态度大出鲜花意外,所长朝小狗大发雷霆,狠狠踢了它一脚,嘴里还骂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我们哪里亏待你了?你跑?好啊,要跑你干脆跑得远远的,别回来了!”

    鲜花愣在那里,傻眼了。

    没等鲜花开口,所长突然把小狗从地上抱起来,往鲜花怀里一塞,说:“看来你跟这狗有缘,我老婆现在已经烦它了,老是跑啊跑的,看来它是不想在我们家呆了。索性你抱了去,喜欢呢就养着,不喜欢呢,杀了吃也行。反正这狗是你找到的,随你咋处理,我们家是不要了。”

    鲜花费尽心机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结局,气得肠子都悔青了,只得怏怏地抱着小狗离开了所长家。

    一路上她越想越生气,回家后,还嘀咕咕地数落所长家的不是。丈夫在一旁听了,就说:“我早叫你别自作聪明,你偏不听,现在知道了吧,你这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鲜花一听更来气了:“哼,我还不是为了你啊!早知道要不到这个人情,我还抱什么狗回来,光喂它还花了我们不少钱呢……哎!对呀,我有办法了,我们想办法把这狗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就不但没损失,还能赚它一笔哩!”

    夫妻俩正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话呢,这时候,小宝勾着头磨磨蹭蹭地推门进来了,身后还跟着他的班主任黄老师。夫妻俩猜想肯定是小宝在学校里闯了祸,于是赶紧把黄老师让进屋。

    黄老师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轻声说:“小宝爸爸妈妈,你们家小宝以前一直挺老实的,可最近他变了,总是不声不响拿同学的铅笔、橡皮什么的。我找小宝谈了好几次,本来不想惊动你们家长,可小宝不仅不认错,还说什么‘先拿来用几天,以后再还呗’。我觉得这问题就严重了,虽然现在孩子还小,可不能小看这些现象,现在不抓,以后就来不及了。所以,今天我特地来和你们家长通通气,希望家长和学校配合……”

    黄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呢,鲜花的面孔已经变得灰白。她惊呆了:小宝说的这些话,不正是第一次抱所长家狗的时候,自己对小宝说的吗?

    小宝爸爸在一边急得直跳脚:“都怪你,还说没损失,这下损失可大了!”

    格言启示: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套近乎”的行为就是寻租,通过在“官场”寻找代理人,达到降低经济成本的目的。然而,主人公没想到,教育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是最大的成本。或许,只有把教育当作社会共识并约束个人的行为规范,某些潜规则才可能销声匿迹。

    孩子是映照父母行为的镜子;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

    (雷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