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选择和放弃是人生的常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选择是人生的常态,放弃也是。西方有句谚语:你有所选择,同时你就有所失去。这在西方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因为选择而放弃的那些就是机会成本。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交换。

    选择适合自己的

    人有时会不切实际地一味执着,这是一种愚昧与无知,因为方向一旦错了,前进就是退步。而方向选择对了,才会是进步,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决定了放弃就别反悔,生命的“火车”不等人。在做决定的同时,实际上你已经失去了某些东西。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想清楚,你所选择的是不是真的比你放弃的还重要。很多人后悔,不是因为选择的状况不如以前,而是因为他当时选择的时候,根本没有想清楚将来的状况会如何。

    一天,威风凛凛的“森林之王”狮子来到天神面前,向天神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它说:“尊敬的天神,我非常感激您赐予我威武强壮的体格和威严无比的外表,这使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整片森林。”

    天神听了之后,微笑着问:“这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吗?看上去,你的内心非常烦恼,你是不是正在为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听天神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困惑,赶紧说:“是啊,您真是英明,我还没有说出来我的心事,您就已经看穿了!尊敬的天神,尽管我的能力很强,但是我每天都会被鸡鸣声吵醒。天神啊,祈求您,能否赐给我一种力量使我不再被鸡鸣声吵醒呢?”

    听了狮子的请求,天神笑了,对狮子说:“你去找找大象吧,我想,它应该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狮子非常高兴,赶紧跑到湖边去找大象。它从很远的地方就听到大象正在跺脚,那种“砰砰”的声音简直是震耳欲聋。狮子赶紧跑上前去,它惊讶地发现大象气呼呼的。狮子非常纳闷,疑惑不解地问大象:“每个动物看到你都感到害怕,你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呢?”大象不停地摇晃着蒲扇似的大耳朵,大声怒吼道:“我的耳朵特别痒,因为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是钻进我的耳朵里。”

    听了大象的话,狮子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心里暗自想着:“大象的体型这么巨大,却拿那么小的蚊子毫无办法。看来,即使是像大象这种庞然大物也会被小得几乎看不到的蚊子所困扰,那么,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归根结底,鸡每天只鸣叫一次,但是蚊子却每时每刻都在骚扰着大象。如此想来,我可比大象幸运多了。毕竟,鸡鸣叫的时候正好我也应该起床了,鸡鸣恰恰成了我的闹钟。”如此一想,狮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每个人都会遇到麻烦事,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去解决。

    在生活中,很多人和上面寓言中的狮子一样,被许多无关紧要的事困扰着,他们自认为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他们假如能够改变心态,也许就会发现原本认为的困难恰恰成了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例如,有人因为缺钱而苦恼,那么恰好可以少吃一些鸡鸭鱼肉,多吃一些蔬菜,为身体的消化器官减轻负担;有人因为和朋友之间发生误会而感到苦恼,觉得自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实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与朋友好好沟通,加深了解。总而言之,只要你能够摆正心态,不敌视困难,而是把困难当成是朋友去对待,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困难,那么困难就难不倒你!

    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你坐火车去北京,就不能同时去上海;你在外面忙着挣钱,陪父母、妻子、孩子的时间就会减少;你去游山玩水,就会失去工作挣钱的机会;你思考为什么会后悔,实际上你已经为你下一次后悔埋下了伏笔。前一次的选择决定了后一次选择的方向,如果发现方向错了,你应迅速停下,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选择最优的方案。

    选择是人生的常态,重要的是每次选择要尽可能选择适合你的。而当你发现选择错了,就应该马上放弃,重新选择。因为如果选择了不适合的,还一直在坚持,那结果就只能是南辕北辙,坚持得越久无用功就做得越多。西方有句谚语:你有所选择,同时你就有所失去。这在西方经济学上叫作“机会成本”,因为选择而放弃的那些就是机会成本。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交换。

    该拥有的要努力争取

    对于那些应该拥有的东西,我们要努力争取;对于那些应该丢掉的“包袱”,我们要尽力割舍。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迅速做出选择。选择应该选择的,放弃应该放弃的。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在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珠一旦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所以,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当弃则弃。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大脑就如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当多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外一些东西必定无法“入库”。如当我们看电视时,就不能专注于看书;当我们做事时,就不能用心地思索其他事情。

    所以,该舍弃的绝不能抱着不放,该拥有的一定要努力争取。

    英国皇家学院公开张榜为大名鼎鼎的戴维教授选拔科研助手,这让年轻的装订工人法拉第激动不已,他赶忙到选拔委员会报名。但在选拔考试的前一天,法拉第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因为他是一个普通工人。

    法拉第气愤地赶到选拔委员会同委员们理论。委员们傲慢地嘲笑说:“没有办法,一个普通的装订工人想到皇家学院来,除非你能得到戴维教授的同意!”法拉第犹豫了。如果不能见到戴维教授,自己就没有机会参加选拔考试。但一个普通的书籍装订工人想要拜见大名鼎鼎的皇家学院教授,他会理睬吗?法拉第顾虑重重,但为了自己的理想,他鼓足勇气去找戴维教授。

    第一次敲门后,屋内没有声响,当法拉第准备第二次敲门的时候,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面色红润、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注视着法拉第。

    “门没有闩,请你进来。”老者微笑着对法拉第说。

    “教授家的大门整天都不闩吗?”法拉第疑惑地问。

    “干吗要闩上呢?”老者笑着说,“当你把别人堵在门外的时候,也就是把自己堵在了屋里。我才不当这样的傻瓜呢!”

    开门的老者就是戴维教授。他将法拉第带到屋里坐下,聆听了这个年轻人的叙说和要求后,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法拉第:“年轻人,你带着这张纸条去告诉委员会的那帮人,说戴维老头同意了。”

    经过严格而激烈的选拔考试,书籍装订工法拉第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维教授的科研助手,走进了英国皇家学院那高贵而华美的大门。

    人与其接受不公平的命运,不如努力地去拼搏。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在竞赛时弃权,是一种怯懦的行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必须具备执着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即使失败也要努力争取”的胆量。

    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明白什么该坚持,什么又该舍弃。勇气和胆略是人行走社会的通行证,抛弃它们会使人脚下荆棘丛生。

    成功是自己“逼”出来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为付出得到收获,这叫“报酬法则”,即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付出与得到成正比,要想增加“报酬”,就要多加付出。

    不必羡慕别人的“花园”,

    你也有自己的“沃土”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没有必要将自己的目光一直投放在他人的生活上,多关注自己,多欣赏自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快意。而关注他人,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能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人代替不了你,你也不是他人。

    很多人羡慕那些明星、名人日日淹没在鲜花和掌声中,认为他们名利双收,认为世间苦痛都与他们无缘;有些人羡慕有权有势者,认为他们很是幸运,好像好事都让他们占了先。其实,这是羡慕别人的“盲区”。走进明星、名人的生活,他们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走进有权有势者的生活,他们更多地羡慕平凡人的自由。

    俗话说:“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会有伤心之事,茅屋里也会有笑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大多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出了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人根本没有必要将自己的眼光一直投注在他人的生活上,因为,生活是你自己的,过好过坏都由自己负责。

    在一条河的两岸,一边住着百姓,一边住着僧人。百姓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百姓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一天,百姓们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于是,百姓们过起了僧人们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百姓们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成了僧人的百姓们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但受约束的日子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怀念起以前当百姓的自由自在来。

    成了百姓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于是也想起了做僧人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最终他们换了回来。

    由此可见,人们眼中的他人的快乐,并非真实生活的全部。那些认为自己生活质量很差的人,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重”,因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其实人不必对自己太过苛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都未必一定比他人出色。有位哲人说:“和别人比是傻子,和自己比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让他人羡慕的地方,同样也有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必作无谓的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好。

    一个年轻人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

    一天,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走过,问年轻人:“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折断你的一根手指,给你10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的青春能换来的钱,已经超过了100万元呀!”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是的,拥有健康的身体,就是人生最大的富足。永远不要“眼红”那些看上去幸福的人,其实你不知道他们背地里的悲伤与辛酸。在这个社会上,明星、富豪、有权有势的人,外表尽管令人艳羡,但深究其里,冷暖自知,说不定他们的生活也有苦不堪言的地方。

    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花园”美丽,因为你也有自己的“沃土”。也许你的花开得不如别人的鲜艳夺目,但你的花仍是独特的存在。

    好好算算命运给你的“恩典”,你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你想象的要多出许多,而有缺陷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善待它,你会更快乐、更豁达。

    让心灵澄净

    生命中有很多与人的本性无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人来说是无用的“包袱”。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这样的“包袱”所干扰,最终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找不到回头的路。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沼,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心灵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人生这段旅程岂能美好?

    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城里的两座相对着的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两座寺庙整修得美丽又庄严。

    皇帝找来了两组设计人员,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普通的和尚。

    两座寺庙的整修准时开工了。

    工匠与画师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料,又要了很多工具;而让皇帝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十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他首先看了工匠与画师们所装饰的寺庙。寺庙用了非常多的颜料,工匠们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金碧辉煌。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看了一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本来的颜色。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对面金碧辉煌的寺庙,似乎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皇帝被和尚们整修的朴素、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的“心”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人的本性藏在内心深处,只有在没有杂念的时候才会显现它真实的一面。如果善恶、是非、爱憎、贪欲等种种杂念交相缠绕在心头,就如同在蒙了灰尘的镜子前照自己的身体,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幻象。因此让心灵澄净,时时用清水拂拭,保持宁静、纯洁,能赢得一身轻松。人是受“心”支配的,当“人心”向善时,表现也是善良的,当“人心”向恶时,表现也是丑恶的。千万不要给心灵套上枷锁,那样的话,心就扭曲了,就会改变原来的模样。相由心生,境由心现。心正人正,心诚人诚。

    后退是为了大踏步前进

    人生就好像是一个圆,无论是顺时针走,还是逆时针走,都能走到交集上。生活中,进与退如同圆上任意一点,在必要的时候,学会“退”,不是屈服、软弱,而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退可改变现状、转危为安。退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战略。

    以退求进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就像只有收紧拳头才能出拳有力一样,退一步是为了大踏步前进两步。很多人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是利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夺得兵权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魏主曹睿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告急文件,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另一方面,文件又到,说东吴孙权称帝,与蜀国结盟,随时会入侵中原。两处告急,如何是好?此时又传出执掌兵权的大都督曹真病重的消息,曹睿只好宣召自己一直不信任的司马懿商量对策。

    司马懿说:“以臣猜测,东吴孙权只是称帝,故作兴兵。我们不用派兵防吴,只要集中兵力防蜀便可以了。”曹睿认为有理,立即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领陇西各路兵马,又吩咐左右,说:“去曹真府取大都督兵符来。”

    司马懿却阻止说:“让我自己去取吧!”

    司马懿见了卧病的曹真,说:“东吴、西蜀联盟兴兵来犯,诸葛亮又再次兵出祁山,您知道吗?”

    曹真大惊,说:“我因为病重,家人封锁了消息。现在国家危急,只有司马兄才有能力抵挡蜀兵呀!”

    司马懿谦虚地说:“我才薄智浅,怎可称职呢?”

    曹真命左右,说:“取大都督兵符来!”

    司马懿推辞道:“都督不用担心,我愿助你一臂之力拒敌,只是不敢接受兵符呀!”

    曹真听了,央求道:“你如果不担此重任,国家就危急了!我今日虽然病重,也要面见皇帝推荐你!”

    司马懿见他如此有诚意,便说:“天子已有恩命,只是我不敢接受罢了!”

    曹真大喜,说:“你若肯担当此任,蜀兵可退!”司马懿再三推辞后,终于接受了兵符。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恰当地运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既掌握了兵权,也化解了曹真被夺权的怨愤。

    退让并非懦弱,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孔融三岁让梨;清朝大学士张英退让三尺院墙,留下千古名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有时候,进一步是悬崖万丈,退一步则海阔天空。

    退让不仅利人利己,而且不会引起纷争,获得的比失去的要多。为人处世要学会退让。让则通,通则顺,一顺则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退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策略。

    有人说退与舍有些相似,“退”的主体是自我,“舍”的主体也是自我。舍己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表现,人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我为人人的精神,是做不到舍己的。舍己、退让都是大处着眼、大局为重的高境界。

    “退”是为了进,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退”就毫无意义了,连连后退,最后只会退无可退。

    你为他人打伞,他人为你挡风

    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如果只顾着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早晚会众叛亲离。聪明的人明白,只有先帮助别人,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帮助别人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实惠,在这个过程中,人也会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帮助别人既然能得到物质上的实惠,又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想让别人对你微笑,就先微笑对待别人;想有更多的人爱自己,就先去爱别人;想交更多的朋友,就真心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只有你为他人打伞,他人才会为你挡风。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不久,都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有几分羡慕,于是都去附近买了一些钓竿来碰运气。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无论怎么钓都毫无成果。

    那两位钓鱼高手,个性相当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单享独钓之乐;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

    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的鱼多了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协议。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给他们钓鱼技巧,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

    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傍晚竟然获得满满一大箩筐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地被包围着,备受尊崇。

    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助人为乐的乐趣。当大家围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他闷钓一整天,检视竹篓里收获的鱼时,远没有同伴的多。

    可见,在社会中,有时候帮助别人,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帮助别人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力量分给了更多的人,这样得到的回馈肯定也多于“单打独斗者”的收获。此外,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不但可以解救别人“于水火之中”,还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声望。

    世间的得失与取舍之间的关系是相通的,都符合辩证统一范畴。生活中有失才有得,想要有取,必须学会给予。“取”与“予”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想着索取,那么,人将活得孤独;人倘若懂得“先予而后取”的道理,那么,他的朋友会遍天下。

    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这三个字不仅不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任何好处,还经常会带来不快的争吵,甚至使朋友变成“对手”,使爱人变成怨偶。

    人都有自尊,如果不是你至爱的亲人,你对另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很有可能撞在他“固执”的“墙”上,十分不利于友情的维系。

    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许多人一旦自己“得了理”,便不肯饶人,非逼得对方认错不可。一次“得理不饶人”可能会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也会成为“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者”来讲,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要“伺机讨还”。

    晋朝时,朝廷重臣朱冲虽身居要职,但为人公正,刚直不阿。他一生恪尽职守,宽厚待人。

    朱冲生于南安,自幼贫困的他,很小就开始帮家里放牛。

    有一天,朱冲将牛赶到山坡上去放。不一会儿,朱冲打起盹来。睡梦中的朱冲被草丛中传来的声音吵醒了,只见自己的邻居蹑手蹑脚地向这边靠近,抓起一根牛缰绳,把朱冲的一头牛牵走了。

    朱冲并没有勃然大怒,他认为邻居不会无端地将别人的牛牵走,此中一定有缘由。他认为,等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再说不迟,没有必要鲁莽行事。不多时,邻居找到了朱冲,满脸歉疚。原来,这位邻居的牛找不到了,他一时糊涂,错把朱冲的牛牵走了。

    朱冲听完,宽容地一笑,说:“你家里日子艰难,这头牛就送给你吧!”邻居原准备挨朱冲的一顿责骂,没想到朱冲竟以牛相赠,感激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许多犯错的人在得到他人的原谅后,多半会真心悔过,而非执迷不悟。宽容的人容易获得幸福,不是他们天生有这种能力,而是在原谅他人的过错后,他们的内心会少一份沉重的负担。

    所以,我们要像朱冲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不妨让别人三分。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台阶”下,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了一条“后路”。

    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力斯。一次,他走在山路上,忽然脚下滚来一个大袋子。海格力斯踢了袋子一脚,谁知袋子越来越大。海格力斯生气了,随手抽出携带的木棒照准口袋就是一棒子,谁知口袋更加膨胀,将路干脆堵了起来。

    此时,宙斯出现了,对海格力斯说:“你快别动它,它叫仇恨袋。你不理它,它一会儿就会变小,你越犯它,它越会不断增长,与你敌对到底”。

    不要把相处的人都当作度量不凡的超人,大多数人毕竟不是修炼到家的“圣人”。和我们交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有些甚至还是充满偏见、傲慢和有些虚荣的人。而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的人,只是少数人。

    所以,当我们想说“你错了”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诚心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对我们说“你错了”一样。

    生活中,有的时候,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所以不必将别人的错误摆在那么明显的位置。

    有一剂处世药方,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写得很有意思:“热心肠”一副,“温柔”两片,“说理”三分。有人或许会疑惑,这“说理”为什么是“三分”而不是“十分”呢?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固执之人或钻牛角尖的人,你费再多口舌也无用,何必执着,不妨假以时日,让对方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汉,本就不讲理,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对牛弹琴。

    “说理三分”,讲的就是宽容。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有不完美的地方,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与人为善,会让对方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对方“下不来台”,很可能会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善待生命中的“过客”

    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我们无法把握时间去改变这些,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心去珍惜自己生命中存在过的人。我们与每一个人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当有一天,我们回首的时候,可能会发现那些当初很要好的人已经是天各一方;有些曾经大大咧咧相处的日子似乎已经很遥远了,想念斯人,可能会发现已经连他的联系电话都没有了,于是后悔当初只因为一句话伤害彼此,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一天,一个中年妇女见自己家门口站着三位老人,便上前对老人们说:“你们一定饿了,请进屋吃点东西吧!”

    “我们不能一起进屋。”老人们说。

    “为什么?”中年妇女不解。

    一位老人指着同伴说:“他叫成功,他叫财富,我叫善良。你现在进屋和家人商量一下,看看需要我们当中哪一位。”

    中年妇女进屋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把“善良”请进屋。她出来对老人们说:“善良老人,请到我家来做客吧。”

    善良老人起身向屋里走去,另两位叫成功和财富的老人也跟着走了进来。

    中年妇女感到奇怪,问“成功”和“财富”:“你们怎么也进来了?”

    “善良是我们的兄弟,兄弟在,我们也必须在,因为哪里有善良,哪里就有成功和财富。”老人们回答说。

    其实就像上面的寓言说的那样,财富和成功总是伴随着一起而来,如果我们善待生命中曾出现的每一个人,珍惜他们,也是在善待我们自己。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身边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福分”,要感激上天给予我们与每一个人的相逢,或许此刻我们亲近无比,但说不准哪一天我们从此分别,永远无法联系。为了我们的人生不留遗憾,请善待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位“过客”。

    遇到你真正的爱人时,要努力争取和他(她)相伴一生的机会,因为当他(她)离去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遇到可以相信的朋友时,要好好地和他(她)相处下去,因为在你的一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真的不容易;

    遇到人生中的“贵人”时,要记得好好感激,因为他(她)会是你人生的转折点;

    遇到曾经爱过的人时,要记得微笑向他(她)表示感激,因为他(她)是让你更懂得爱的人;

    遇到曾经恨过的人时,要微笑着向他(她)打招呼,因为他(她)让你变得更坚强;

    遇到现在和你相伴一生的人,要百分百地感谢他(她)爱你,因为你们现在都得到了幸福和真爱;

    遇到匆匆离开你的人,要谢谢他(她)走过你的人生,因为他(她)是你精彩回忆的一部分。

    微笑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事物;善意地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事物。人的生命都需要受到尊重,你怎样对待他人,他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善待生命中每一个与你擦身而过的人,你的人生将了无遗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