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它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另一种形式。其中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它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事实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科举制度是隋唐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因采用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始于隋代,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它们的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童生试又名童试,是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中级别最高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中记载:“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其中登科便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
状元又名殿元、鼎元,是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是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举人
凡是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书院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太学
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历史上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明朝由于首都北迁,于是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它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不过是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枷锁。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博士是指古代的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司业是指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政是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它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助教也是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监生是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当代教育
1.学校一词的由来
“学校”一词源于民国。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那时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塾即门外舍也。人们朝夕出入,受教于此,塾便成了学校的代称,以此类推五百家为党,设庠。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设序。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唐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的学校,起源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据《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塾、庠、序、学即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2.小学一词的由来
“小学”二字起初并不专门用来指学校。西汉时期,人们称“文字学”为“小学”。到了唐宋,“小学”被称作“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周朝儿童入学时,最先学的是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所以从前把“文字学”称“小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3.大学一词的由来
大学是高等学府的代称,其最早源于我国2300多年前。当时正值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在山东稷下办起一所名叫稷下学宫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历时一个半世纪之久,先后经过六个朝代,它的创立适应了齐国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上的需要,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百家争鸣提供了学术园地。稷下学宫的创立比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院至少要早20年。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看,稷下学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4.算术的由来
公元3世纪,亚历山大的丢番图综合整理了当时人们在数字方面的经验知识,汇编成《算术》一书(该书现在仅存6卷),他在书中提出了200多个难题。很可惜,在无人问津数学的罗马帝国,这部著作竟被遗忘了。倒是阿拉伯人的智慧丰富了古希腊的科学遗产,将数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202年,生于比萨的意大利数学家莱昂纳多发表《算经》一书,将阿拉伯笔算法引入西方。直到16世纪,经过阿拉伯人修改的丢番图的《算术》才在西方重见天日。这部著作于1621年印刷出版,1670年再版时,天才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尔马为该书做了评注。这部著作的出版是数学发展的新起点。在以后的17、18世纪,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建立了古典算术。
5.“代数学”一词的由来
“代数学”一词来自拉丁文,而拉丁文又是从阿拉伯文来的。阿拉伯帝国善于吸收被征服国家的文化,把重要的书籍译成阿拉伯文,并设置了许多学校图书馆和观象台。公元820年左右,在乌兹别克有一个叫阿尔·花拉子模的人,著了一本《代数学》。1140年左右《代数学》被译成拉丁文。在我国,“代数学”是从1959年开始正式使用的。原始译名不叫“代数学”,而叫阿尔热巴拉(这是拉丁文音译)。我国在17世纪初,有一本不题作者名的《阿尔热巴拉新法二卷》中说:“假如将一线作大小两分,各份用一记号,如以大份为甲,以小份为乙,则甲乙之两记号即可以代凡有两字之数。”这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代数”。
6.“几何学”一词的由来
“几何学”英文写作geometry,是“测地学”的意思,拉丁文也是这个意思。相传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每年洪水泛滥,冲毁了两岸的庄稼、房屋,洪水并带来大量泥沙。每当洪水退后,泥沙把原来的田地冲平,各家田地边界没有了,人们为了重新勘定划分田地,遇到许多复杂地形地势。如何计算这些复杂的地形面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想尽各种方法来计算测量,于是产生了最早的测地学。约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对前人积累的几何知识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创造性地编成了著名的几何学经典著作——《几何原本》。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我国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又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徐光启利用geometry的字头geo音译为“几何”,而汉文“几何”的意义是“多少”,这个译名与原来的音与义都很贴切。于是“几何学”开始在我国广泛应用。
中外名校校训录
1.英国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2.美国
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重要以真理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福大学: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东西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3.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4.日本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5.澳大利亚
悉尼大学:繁星纵横,智慧永恒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6.中国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浙江大学:求是
武汉大学:自强、宏毅、求是、创新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学敦行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北京理工大学: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