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细节成就人生。对于修行的人而言,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经验、点滴智慧就是佛理。那些小小的细节,那些毫不起眼的细微之处,常常体现了一个人修行功夫的高下。
对于悟者而言,佛理处处都在,又处处都不在。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就蕴涵着深层的佛理。
修行的点滴功夫是什么呢?它就像是浩瀚海洋的一滴水珠,像千里钢轨上的一颗道钉,是巍巍群山中的一抷泥土,是我们接待客人的一个眼神,这些虽然都很细小,但却是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不可缺少的。
这些点滴的功夫,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细节。它常常很“小”,所以被人视而不见;他常常很“细”,所以使人感到烦琐不屑。然而,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成败与否恰恰就取决于这些细节。不同失败事例都有着同样原因,签合同因为错字而损失数万;按错电钮造成重大的事故;林场的一丝青烟足以引发大火,这些事件始终在告诉我们,细节不能疏忽。
有一位石先生搬进了新居。
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后,石先生与太太刚要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这时门铃又响了。石先生想,这么晚了怎么还会有客人呢?于是他便起身开门,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两位素不相识的中年男女,看上去像是一对夫妻。石先生正在疑惑中,那男子先开口自我介绍说:“我姓李,是一楼的住户,上来向你们祝贺乔迁之喜。”
原来是邻居啊!石先生赶紧往屋里让。
李先生连忙摇头说:“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
石先生说:“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您尽管说。”
李先生请求道:“你们以后进出单元防盗门的时候,希望能够轻点关门,我们住一楼,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石先生夫妻,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石先生沉默了片刻,回答说:“当然没问题,只是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了。只是想冒昧问一下,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呢?”
李太太忙解释道:“我们其实也不喜欢住一楼,又潮湿又脏,但是公公腿脚不好,而且还有心脏病,心脏病人需要适度活动。”听完后,石先生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
在这栋楼房中住了一些日子后,石先生发现他们的单元门与别处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所有的住户在开关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不像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巨响。一问,大家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
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妻又来到石先生家,一见到他们,就先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石先生急忙扶起他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老爷子在医院病故了。在病故之前,老爷子曾对儿子交代过:对大家这些年来对自己的照顾非常感谢,给邻里带来不少的麻烦,要求儿子挨户拜访,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
听完之后石先生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给年长的邻居叩头时粘上的。
送走了李先生夫妻,感慨万千的石先生对太太说道:“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呀!”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应该与别人和睦相处,都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多给对方开一些方便之门。有些时候,自己做得只是一丁点儿小事却换来别人的万分感激。
而这种内在的修养,就来自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明白点出了在佛法的修行上,师父或老师只能指点方法、门路,如果想要真正学到本领,还是要靠自己的体会和努力。但究竟如何修行,要看个人的用心了。
圣严法师在《人行道》一书中明白指出:“所谓修行,简单地说,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的偏差,通过任何方法而达成这个目的,就是修行。”很多人认为“修行”是一件很高深的事,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事实上,佛教的修行,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内在的心念,到外在的言谈举止中一点一点地悟道,少一点得失心、是非心、自私心,多一点谦虚心、慈悲心、宽容心,这就是佛法的体验,做到这些,就是在修行了。
注重点滴的修行,是一种对生活负责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注重点滴,就表明有一种强烈责任感的敬业精神,没有从细微处做起的敬业精神,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常常是小事做不成,大事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注重点滴的修行,是一种能力,并且要懂得积累。任何事物,都要经过逐渐积累的过程,在事物的背后,无不有着无数个点滴的积累。“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注重点滴的修行,也是一种心境。只有遇事沉着冷静注重细节的人,才能够见微知著,洞察秋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2学不在说,贵在力行
只说不行,不如不说。想到就要去做,不必犹豫不决,不必一等再等。不付诸行动的人是只会说话的残疾人。
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有一种天生的文人气质,不知迷倒了多少女性。
有一天,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做你的太太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却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所在,分别罗列下来,但他发现好坏均等,他便不知应该如何选择了。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然而无论他又找出了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
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个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该答应那个女子的请求。
于是,哲学家来到那位女子的家中,问那位女子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那位女子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向自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后来的两年,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面对人生,既要有当机立断的决心,更要有永不后悔的气魄!该做的事情不能犹豫。世界上,有一些人有犹豫不决的个性,遇事畏首畏尾,踌躇不前,贻误了很多机会。
过去,帝王之家预立储君太子的时候,总是为立长立幼的事情犹豫不决,造成帝位之争,甚至动摇国本。楚汉争霸之时,韩信先是投奔西楚霸王项羽,可是因为韩信曾受胯下之辱,项羽怀疑这样的人能否被重用。犹豫之际,韩信改投刘邦,最后项羽终被韩信打败,刎颈于乌江。
清末时光绪皇帝在位三十多年,性格软弱,犹豫不决,在慈禧的控制之下,变法维新不成,反而成了瀛台的囚徒。
性格对人生成败的影响是很大的,凡事都应该当机立断,否则,终会后悔。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士农工商,各种事业,因为犹豫不决而失败者,比比皆是。犹豫不好,但固执成见也不好,所以我们应该自我反省,千万不要犯了犹豫与固执的毛病而不自知。
有些人买卖股票,面对瞬息万变的股票风云,对投资与否总是犹豫不决,导致失去赚钱商机,令人惋惜。
有的人,在报考学校时,不知选哪所好,左思右想,犹豫不决;有的人,有心创业,但不知投资哪个行业,犹豫不决;有的男女相爱,本来天生佳偶,也由于犹豫不决,致使情场生变,错过美好姻缘,终成遗憾。
一定记住,该行动时就行动,别再犹豫。
行动、行动、行动!这是成功的法宝。优柔寡断,往往难成大气。要以最深的思想去考虑,以最短的时间做决策,然后就是付出不后悔的行动。成功的人都是行动家,“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你的价值”。不要再以“深思熟虑”为借口而放慢你的脚步,要想成功,绝不可拖延。
3修行应当日常化
修行,要能持之以恒,所谓平常心是道,修行应当日常化。
修行日常化,才能有所作为,成功就是有恒心有耐力地做一件事。
赵州从谂禅师,禅风恬淡朴实,人称赵州古佛。
一天,有个未开悟的僧人问从谂禅师:“我每天都认真参禅打坐,一心一意地想要开悟,可为什么总是达不到呢?”
从谂禅师说:“你喝粥了吗?”
僧人回答:“我喝完了。”
从谂禅师说:“喝完粥了?那么洗碗去吧!洗了碗就能找到自己了。”
对于悟者来说,一粥一饭莫不蕴涵禅意;对于迷者来说,日常生活是其最大的障碍。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都不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情。即使常人认为很卑贱的事情,他们也都满腔热情地去干。
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作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了台上。
老人告诉他们游戏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吊球动也没动。他接着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铁锤,然后认真地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敲打起来。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地敲一下。
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持续地做着。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敲一小锤停一下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愤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敲打了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那间会场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如果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积土成为万仞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千浔深渊,蛟龙就会在这儿生长;积累平凡的好事就成为道德,精神因而得到升华,智慧因而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境界就逐渐具备了。所以,不从一步一步开始,千里万里的路程就走不到;不积细小的水流,浩瀚的江海就形不成。骏马一跃不能跳十步,驽马拉着车走上十天,所跑的路程就非常可观,它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搞雕刻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刻几下就扔开,连朽木也雕不成,如果勤勤恳恳地刻下去,金石也会刻成漂亮的图案。
别人不愿意端茶倒水,你更要端出水平;别人不愿意洗刷马桶,你更要刷得明亮;别人不愿意操练,你更要加强自我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你更要多做准备;别人不愿意付出,你更要多付出。每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你都愿意多做一点,你就离成功不远了。因为成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堆积起来的质变,一米一沙便是道。
4不要把生命浪费
在你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上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关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必然会耗费自己的心神。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度时光,往往一事无成,总有一天会让自己后悔。
有个弟子曾经问禅师:“师父,如何才能保持身心清静?”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人听了算命先生的话,说他额头上正泛着金光,马上就可能变成富翁,他十分高兴,就直接走到别人的银楼里,在众目睽睽之下伸手拿柜子里的金银,结果被人当场抓住并将他送进了衙门。县太爷问他:“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抢劫别人的钱财。”那个人回答道:“不是我胆子大,只是当时我只看到了钱,没有看到人呀!”
禅师讲完了故事,接着说道:“没有禅心的人,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尘埃!”
弟子又问:“那如何才能成佛呢?”
禅师厉声喝道:“你外出云游之时,常在庙宇与丛林之间奔走,可曾找到你们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攀山涉水来来去去,那只是白白踏破了一双又一双草鞋,等着阎王爷向你收草鞋钱吧!意志不坚定的人,心中装满了太多的欲念和太多的忧虑,千门万户都封锁了,还安什么身,立什么命?但是意志坚定的人,即使不穿草鞋,光着脚向前走,反而没有了任何束缚,也就没有了任何烦恼,不用为草鞋磨破了脚担心,不用为草鞋钱担心。”
弟子望了望自己的草鞋,灵光一闪,顿悟了。
世上有许多人,每日浑浑噩噩,忙于奔走,患得患失,却不知自己所为何求!做人做事,不仅要有坚定的意志,还需要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智慧的人,能于平凡之中发现真理,细微之中看到信念,不会为身外之物所累,也不会为无意义的事情浪费自己的任何一丝心念。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后去哪里了?”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始终不发一言。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佛陀看出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
于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后去了什么地方。”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佛陀吹灭了蜡烛,问众位弟子:“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正如同火焰熄灭了,他也就消失了。”
佛陀接着说:“不要总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修行。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不必对不重要的事情过于关心,那样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把精力放在主要的事情上,集中全力去做,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人活着要清楚和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应当有明确并且专一的目标,要抛弃那些妨碍自己的琐事,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对自己成就目标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与其把生命浪费在与自己的未来没有关系的人或事上,还不如多关心一下对你重要的事。因此,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浪费自己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5路在脚下,宏伟的目标要从小事做起
小事成就大事,做大事者切忌“浮躁”。说梦的一千句话,比不上实实在在地做一件事,即使这件事平平常常。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做成的。
有一个非常年轻的和尚,见寺中的佛像破旧不堪,于是发誓要用募捐来的钱修建一个佛的金身。这件事虽然功德无量,但是困难太大了!然而,他一旦立下了宏愿,就绝不退缩。
募款的第一天,和尚一大早就来到了山下的道旁,向路人化缘。不一会儿,过来一个财主,和尚施礼道:“贫僧誓愿塑佛金身,请施主捐一点吧!”
财主像是没听见的样子,看都不看他一眼,高昂着头走了过去。和尚急忙追上去,低声乞求:“给多少都行!”
财主厌烦地对他挥了挥手,十分干脆地拒绝道:“不给!”脚步停都不停,继续往前走去。
财主在前面走,和尚在后面跟着,一直走了十多里路。财主无可奈何地随手扔下一文钱。和尚高兴地从地上捡起那文钱,朝财主行礼致谢。
财主非常鄙夷地问道:“一文钱也值得你这样高兴?”
和尚回答道:“这是贫僧靠化缘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这一文钱,或许贫僧的心志就会动摇。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贫僧对于成就大愿已经信心十足,所以感到无限欣喜。”
说完,便转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继续化缘。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和尚继续化缘,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有一天筹足了庙资,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永远不要轻易放弃,珍视每一点微小的成功,因为每一个宏大的目标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目标构成,而每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成功,不但能给人信心,而且最终它会发生质变,蜕变成伟大的成功。
很多时候,成功在常人眼中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在成功者看来,成功就是你身边的那些“琐碎小事”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所发展到质变的结果。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杰克远行,途中发现一块别人废弃的马蹄铁,耶稣让杰克捡起来。杰克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继续往前走。耶稣则自己弯腰拾起,并用它换得几文钱,买了十几颗樱桃藏在衣袖里。出了城便是茫茫的荒野。走上一段路,二人已经非常渴了,耶稣故意掉落一颗樱桃在地上,口渴难耐的杰克,不得不弯腰捡起来吃。就这样,一个丢,一个捡,杰克也顾不得狼狈,就这么一次又一次地弯腰,毕竟解渴要紧。
事后耶稣借此事教育杰克说,小事不做,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如果你肯弯一次腰的话,那么成功就是给你准备的。也许对于那些失败者来说,早知道有这样的结果,当初就会把这些“废铁”拾起。但是,问题就在于“不知道那些废弃的铁是宝”,就像“傻瓜吃饼”,等吃到第十个的时候,感到肚子已经太胀了,说早知道这样,我吃最后一个好了。
如果认为成功就一定要干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那样的人肯定不是实际的人,而是比较浮躁的人。
实际上,许多具有“成功信息”的东西,就隐藏在随处可见的小事中。其实,帮助你成功的路径就摆在你面前,而你却一次次地漠视它,昂首阔步地从它面前走过。你总以为自己重任在身,总是习惯抬头远望,做一些自己达不到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就像你在寻找着第十个饼一样。
反过来说,“成功信息”也会装扮成圣诞老人,来考验那些不做小事的人,看着你捡了芝麻,然后再捧出西瓜。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话共同强调了一点,就是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从点滴开始的,它提醒人们做事要从小处着手的重要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的小事,远远胜过宏伟的空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
6认真地活在当下,就是最实际的事情
你缅怀昨天,昨天已经变为过去,你畅想明天,明天还未到来。殊不知,缅怀过去和畅想未来远不如把握现在,认真地做事,把握那些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活在当下,才是最实际的事情。
从前,有位皇帝遇到了三个问题,只要他知道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他就永远不会再有任何麻烦。这三个问题是:做每件事情的最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与你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谁?任何时候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这位皇帝在全国张贴了榜文,宣告说,无论是谁,能够回答这三个问题,都将会得到丰厚的奖赏。答案很多,但皇帝对所有的回答都不满意。于是,皇帝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普通的路人,独自一人登山去寻找一位得道高僧。
当皇帝找到高僧的时候,他正在茅棚前的菜园里挖地,这个工作对年老的僧人来说显然很吃力。皇帝上前说道:“我来这儿请你帮忙回答三个问题,做每件事情的最好的时间是什么?与你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谁?任何时候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高僧注意地倾听着,但是他只拍了拍皇帝的肩膀,就继续挖他的地去了。皇帝说:“您一定很累了,让我助您一臂之力吧。”高僧谢过皇帝,把铁锹递给他,然后坐到地头休息。
太阳就要下山了。皇帝放下铁锹,对高僧说:“如果您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请明白地告诉我,我好上路回家。”
正说着,皇帝突然看见一个人手捂着胸前流血的伤口拼命跑来。皇帝帮伤者包扎好伤口,和僧人一起把他抬到茅棚里的床上。因为一整天又爬山又挖地,皇帝倚着门口很快就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在一刹那,皇帝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地,忘记了自己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他发现那个受伤的男人也正在困惑地打量着他。男人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说:“请原谅。”
“但是,你干了什么要让我原谅你呢?”皇帝问。
“在上一次战争中,您杀死了我的兄弟,抢走了我的财产,我曾经发誓要向您复仇。当我得知您要独自一个人上山来找这位高僧的时候,我决定在您回去的路上,出其不意地杀死您。但是,我遇到了您的侍从,他们把我砍伤了,如果没有遇见您,现在我肯定已经死了。我原本想杀您,可是您却救了我的命!我发誓余生要做您的仆人,请原谅我吧。”
皇帝没有想到这么容易就与一位宿敌和好了。回宫以前,皇帝最后一次重复了他的三个问题。高僧看着皇帝说:“你的问题已经得到解答了。”
“什么?”皇帝迷惑不解地问。
“昨天,如果你没有因为我年老而对我生起了怜悯心,从而帮我挖这些地的话,你肯定会在回家的路上受到这个人的袭击,因此,最重要的时间是你挖地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我。后来,当那个受伤的人跑到这儿来的时候,最重要的时间是你帮他包扎伤口的时间,否则他肯定会死的,你就失去了与他和解的机会。同样地,他是最重要的人,而最重要的事情是照看他。记住,只有一个最重要的时间,那就是现在,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支配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总是当下与你在一起的人,而最重要的事情是使你身边的那个人快乐,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生活的追求。”
总是有些愚蠢的人去苦苦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其实生命最真实、最终极的意义就是把握现在,把今天过好。正如高僧所说的:只有一个最重要的时间,那就是现在。从现在起,认真地做你现在做的事情,认真对待你身边的人,认真地想办法让你和他都快乐,没有什么比这更实际的了。
7工作是对自己的尊重,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人生来就是要劳作的,不劳而获的人生只有寂寞和空虚,只有劳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让人生充实。
有个小和尚埋怨生活太辛苦,觉得每天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太多。禅师就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去了阎罗殿。到了那里,看到那里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心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
然后,他向负责的人问道:“这里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象地狱居然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心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从来没有人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十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负责的人,说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和猪有什么区别?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那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那个负责人,说道:“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
负责人说:“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实在是太笨了!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人生来就是要劳作的,劳作其实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奉献,只有劳作才能实现你的价值,只有实现价值才能使生活充实,才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唐朝百丈禅师曾经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寺庙规矩,就是有名的“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这种改革,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守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他每日除了带领众位弟子修行外,同时亲自从事劳动,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都不肯让他人去做。
后来,百丈禅师渐渐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然和众人一起上山砍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都请求他不要再参加生产劳动,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人生在世,如果不亲自劳动,那不成了废人吗?”
弟子们见他们无法阻止禅师的亲自劳动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绝食来抗议,弟子们便焦急地问他:“为什么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说:“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呢?”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和大家一起干活了。
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毫无愧疚地享用衣食,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劳作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会享受你的工作,全心投入一件事的人是美丽的。
8想到就要做,不要在拖沓中错过时机
任何憧憬、理想和计划,都会在拖延中落空,化为不可实现的泡影。想到就去做,拖延只会让你错过机会。
很久以前,有两个和尚,一个很贫穷,一个很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呢?”
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盯着穷和尚仔细看了一番,禁不住大笑起来。
穷和尚莫名其妙地问:“怎么了?”
富和尚问:“我没有听错吧!你也想去南海?可是,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大笑,说:“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做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白日做梦了。”
穷和尚不再说什么,第二天就只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他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盛上一瓶水,遇到有人家的地方就去化斋,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很多次,他都被饿晕、冻僵、摔倒,但是,他一点也没想到过放弃,始终坚定不移地向着南海前进。很快,一年过去了,穷和尚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圣地:南海。
两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归来,还是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穷和尚由于在南海学习了许多知识,回来之后成为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和尚。而那个富和尚还在为去南海做各种准备工作呢。
准备工作是没有止境的,永久地等下去,只会贻误自己,我们不能学那个富和尚总在准备工作中耗费自己的时光,而要学那个穷和尚积极行动。
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有才华的人,因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没有做出及时的选择,没有快速地抓住它,而一生默默无闻。
如果你不甘平庸,就牢记篮球大师迈克尔·乔丹的话:如果你有才华,那么更需要抓住机遇去展示。
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对机遇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当机遇来到你身边的时候,你要准确地抓住它,你就离目标近了一半。
当你选定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之后,你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在这个信息时代,从众多的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是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同时你还要使自己的眼睛始终像水一样清澈,因为这样当机遇来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能看清它,并准确地抓住它,使你踏上成功之路。
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创业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示。
1835年11月25日,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父亲以手工纺织亚麻格子布为生,母亲则以缝鞋为副业。1846年的欧洲大饥荒和1847年的英国经济危机相继发生后,卡内基一家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不得不移居美国。
全家人到了美国之后,为了维持生计,卡内基在纺织厂当过童工,烧过锅炉,在油池里浸过纱管,送过信。
卡内基在送信期间苦练出了高超的电报技术,后来他被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聘为职员。
由于卡内基十分聪明,又勤奋好学,在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的10年中,他很快被重用,在他24岁的时候就升任为该公司的西部管区主任,年薪1500美元。在当时来说,那是很高的收入。
卡内基在工作期间逐步掌握了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技巧。同时,他也抓住时机参与投资。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频频得手,慢慢地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为他以后创办钢铁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856年,好友斯考特劝说卡内基购买10股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共计600美元。
这是卡内基有生以来第一次参与股票投资,当时他的全部积蓄不过60美元,但认准机会的他怎么能让这只“会下金蛋的鸡”跑掉呢?他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凑足这笔钱。经过与母亲商量,他决定以房屋作抵押来贷款。不久,一张亚当斯公司的10美元红利的支票就送到了卡内基的手中。
随后,卡内基又充当“伯乐”,将卧铺车的发明者伍德拉夫引荐给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建立了一家火车卧铺车制造公司。
善于抓住机遇的卡内基这一次通过贷款买下了该公司1/8的股份。他仅用200余美元的投资,一年之间就分得股票红利高达5000美元。这一次卡内基再次抓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多次的投资成功之后,1863年28岁的卡内基在股票的投资上已成了行家里手。
后来,经过多年奋斗的卡内基终于登上了事业的顶峰,成为名震世界的钢铁大亨。
早在卡内基33岁的那一年,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对金钱执迷的人,是品格卑微的人。如果我一直追求能赚钱的事业,有一天我就会堕落下去。假使将来我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财富,就要把它用在社会福利上面去。
卡内基选择机遇、抓住机遇的成功经历以及他对金钱的运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决策是困难的,也是痛苦的,正确的决策一旦做出就要立即执行,绝不可拖延,因为机会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做事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做好必要准备的时候要果断出手,先人一步,往往就能获得成功。
9生命的伟大,藏在平淡微妙之中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小事往往更能锻炼出一个人的高尚与伟大。
有一天清晨,丛林禅院的住持方丈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走廊两边木樨花瓣上的露珠纷纷坠落,整个空气似乎都和这钟声产生着共鸣,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停了之后,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如实回答道:“报告方丈,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便让侍者把这个小沙弥找来了,问他说:“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小沙弥不明白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只是回答说:“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说:“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亢响亮的声音。一个人只有在敲钟时全神贯注,真心诚意,才会发出这种深沉博大的声音。”
小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其实也没有刻意去念什么,只是我平常听您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犹如入定的禅心和恭敬的礼拜之心来敲钟,仅此而已。”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将来你的成就会不可限量!”
“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敲钟是一个和尚的必修课。但看似简单又平常的敲钟,奕尚禅师却能用心聆听,读懂了敲钟人的心思意念,发现此人绝非泛泛之辈。
这位沙弥从童年起就养成恭谨的习惯,不仅是敲钟,他做任何事,动任何意念,始终都记着奕尚禅师的指点,时刻不忘保持敲钟的心,他就是后来继承奕尚禅师衣钵真传的森田悟由禅师。
敲钟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中却蕴涵着伟大的真理。真正有修养的人,也总是在平凡的小事上体会着人生的哲理。
夏丏尊先生有一次邀弘一法师同往浙江上虞白马湖小住几天。
弘一法师的行李很简单,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他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草席铺在床上,接着把被子摊开,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丏尊先生说:“这毛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
弘一法师却说:“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正说着,他把那条毛巾珍重地打开来给夏先生看,表示还不十分破。
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第二天午前,夏丏尊先生给他送了一些菜,并在桌旁坐着陪他。碗里所有的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弘一法师喜悦地把饭喂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那种郑重其事的神情,真使人见了要流下喜悦惭愧的泪水!
第三天,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供养弘一法师。夏丏尊先生和弘一法师同席吃饭,其中有一碗非常咸。
夏丏尊先生说:“这太咸了!”
弘一法师说:“好!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先生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然淡了些,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弘一法师看来,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好的,所有的一切都好。破旧的席子好,破毛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菜好,白开水好。什么都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夏丏尊先生和弘一法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法师在未出家前,曾过着风流倜傥和歌舞繁华的生活,所以才问他这些问题。弘一法师的体会已经超越了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一个人的心只有回归自然,真正进入平淡纯一的境界,才能拥有一种自然天真的感觉。当自己的心宁静而虔诚时,就会觉得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庄严并且神圣。
敲钟只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假如在敲钟的时候能想到钟即是佛,以犹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便是一件伟大的事。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要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要整日想着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不努力用心地做好你手头的事,其实,万事都以小成大,任何轰轰烈烈都是背后点点滴滴的平淡积累起来的质变,所以,请认真享受这些小小的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1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任何人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目标,但要想成功就要有一如既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
德国的歌德在《浮士德》中说:始终坚持不懈的人,最终必然能够成功。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恰恰就是缺乏这种始终向前的精神,以致终生浑浑噩噩。可见,坚持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事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西汉时期,有个大将军叫李广。李广生来口才笨拙,不善言谈,可身材高大,膂力超人,精通射箭。
有一次,他到郊外去打猎,忽然发现前面草丛里有一只猛虎正蹲卧在那里,好像正在等待捕捉食物的时机。
李广立刻神情振作,瞄准老虎,拉弓搭箭,使足力气,“嗖”地射出一箭。
这一箭射出,正中要害。可是李广在那等了一会儿,看老虎动也没动一下,他很奇怪,大着胆子走近,仔细一看,被射中的不是什么老虎,而是一块形状像老虎的大石头。当他寻找射出的那支箭时,发现那支箭不仅深深地射中了石头老虎,而且连箭瓴都几乎看不见了。
李广自己也感到很惊奇,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接着他又连射几箭,却始终不能再射进去了。
后来,当他对一位老和尚说起这件事时,老和尚告诉他说:“见其诚心,而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的态度能产生极大的力量,帮助你克服一切困难,突破一切障碍。
为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拼命努力,这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金的理论一致。他说:“人性中具有一种企图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目的物同化的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只要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态度,并每时每刻地为如何得到这种东西而努力奋斗,那么,他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总之,除非有精诚所至的态度和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坚韧不拔的努力,否则他将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清朝末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时,外国工程师声称,如果没有他们,这条铁路就不可能问世,断言:“要走这条路,只能永远骑骆驼。”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挺身而出,勇敢地担起这副重担,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祖国的大地上铺出一条路来。当他决定京张铁路要通过尽是悬崖峭壁的吴沟地区时,外国工程师又惊奇地议论纷纷,有的甚至说:“中国能修筑吴沟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呢!”但是,有着强烈爱国心和自信心的詹天佑,大志既立,不怕冷嘲热讽,迎难而上。这条铁路原定六年时间修完,在詹天佑和中国工人的努力下,只用四年时间就完工通车了,而且工程费用还结存了二十八万余两银子。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它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同时,也是詹天佑志向的成功。正是这坚定的志向,给了詹天佑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
缺乏恒心是大多数人最后失败的根源,一切领域中的重大成就无不与坚忍的品质有关。成功更多依赖的是一个人在逆境中的恒心与忍耐力,而不是天赋与才华。
当我们对众多成功人士进行考察时,发现那些大公司经理、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每一行业的知名人士大都来自清贫的家庭、破碎的家庭、偏僻的乡村甚至贫民窟。这些争气的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知名人士和领导人物,与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困苦,具有很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分不开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著名的演讲家,十分推崇面对逆境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在一所大学的结业典礼上,演讲的全过程大概持续了20分钟,但是在那20分钟内,他只讲了两句话,而且都是相同的: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行动和坚持的毅力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你可能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机遇,同时也能用果断的行动去抓住机遇,但是最后还要需要用你坚持的毅力才能把机遇变成真正的成功。
古人云:“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贯。”“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能万变不穷之妙用。”对待人生的目的要专志,持之以恒;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方可成就大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成就任何事都要有坚持和毅力这两种优秀品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个有心人就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无论从事哪一行,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做成行业精英,你的“精诚”定能打开坚硬的“金石”,寻找到自己渴望的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