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做人道理-意气平和,胸怀坦荡,自无可恶之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语有言:“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平和,常在丽日风光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多一点善解人意,多一点胸怀坦荡,多一点宽人律己,生活中便多一点和气,少一点争吵。和谐的人际关系会让你生活得快乐轻松。记住,宽容别人,就是在谅解自己。

    1宽容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心存怨恨只会让人心情很糟,而宽容则会给你带来一种身心的平和。宽恕别人,原谅别人,也为自己留了一条路走。不宽恕别人,与人结怨,自己的路会越走越窄。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有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有一天青年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决定痛改前非,就对一休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争吵了,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别人把唾沫吐到我的脸上,我也会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就让唾沫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不是什么忍受不忍受的问题,你就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唾沫吐到脸上,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侮辱,微笑着接受吧!”一休禅师和气地说。

    “如果拳头打过来怎么办?”青年问。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一休禅师微笑着说。

    青年终于忍耐不住,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感觉怎么样?”一休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佛法云: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就是说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应立即想到“这些伤害都是从因缘聚合而生的”,于是欣然承受。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总要遇到一些他人的损害。一些怨敌会无端给自己制造众多殴打、诽谤、侮辱、嘲讽……还有一些亲友,以前也许相处得不错,但到了一定时候,他们也会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地闹许多是非,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伤害。类似事件,很多人都有过亲身的体验。

    面对他人的伤害,如果以牙还牙、以怨报怨,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人进行伤害行为时,他的心为烦恼所制而不能自主,如果在此时遇到了抵抗,定会如同火上加油,嗔心会更炽盛。大家知道,“沙门四法”的原则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不以嗔怒对嗔怒,不以揭短对揭短。如果以怨报怨,就违背了出家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平时修持的功德,也就会在刹那之间毁坏殆尽。最终的结果,于人无益,于己有害,所以这种以怨报怨的行为,是万万不可采取的。

    乐于忘记旧怨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方法。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最终害人害己。

    乐于忘记旧怨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只有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同事之间,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使对方改“恶”从善。

    一位名叫拉比的卖砖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陷入困难之中。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造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拉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砖块不好,生意也面临即将停业的危险。拉比对别人解释说,他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是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有时候真想“用一块砖来敲碎那人的脑袋作为发泄”。

    “有一个星期天早晨,”拉比说,“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为难你的人。我就把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们失去了一份25万的订单的事跟牧师说了。但是,牧师却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我的一位老客户,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需要一批砖,对方所指定的砖的型号并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而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乱语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

    这使拉比感到为难,是遵从牧师的忠告,告诉给对手这项生意的机会,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让对手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到底该怎样呢?拉比的内心斗争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萦绕在他心田。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他拿起电话拨到竞争对手家里。

    接电话的正是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拉比礼貌地直接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是感激拉比。

    后来,拉比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谣言,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拉比的心里也比以前感到好多了,他与对手之间的误解也获得了澄清。

    宽容别人,以德抱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聪明人的处世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让你的朋友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宽恕敌人有时就像镜子反射出你对自己的宽恕一样。它是我们心灵成长的动力,宽恕治疗一切痛恨,能够增强人际的和谐。不肯宽恕和原谅别人的人大多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但从长远看他们并不聪明。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敌人的怨恨,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轻松,越走越宽广。

    2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所谓气大伤身,很多时候,我们静下心来想想生气是很不值得的,当我们不去看它时,它就烟消云散了。

    有一个青年,人品才能都不错,只是常常会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别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却生气了。他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但就是改不了,于是他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解决自己的烦恼问题。

    高僧听了他的讲述后,一言不发地把他领到一座禅房中,让他坐在里面,自己突然走了出去,并把门上了锁。

    青年气得跳脚大骂。骂得口干舌燥,高僧也不理会。这时候,青年又开始哀求,但高僧仍然不理会他。青年无奈,终于沉默了。听到没有声音了,高僧来到门外,问他:“小伙子,你还在生气吗?”

    青年说:“我只是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还不如不来找你呢。”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呢?看来你还没有静下来啊!”高僧说完,转身离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他:“现在还生气吗?”

    “我不生气了,生气也没有什么办法。”青年说。

    “如此看来,你的气并未消逝,还是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还不行。”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的时候,青年告诉他:“我已经不生气了,因为根本不值得生气。”

    “你现在才知道值不值得,这说明你心中还在衡量着,还是有气。”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青年问高僧:“大师,到底什么是气啊?你告诉我吧。”于是,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青年思索良久,突然顿悟。立即叩谢而去。

    什么是气呢?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而当你不看它时,它便会自然地消散了。换句话说,气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愚蠢行为。

    有一对夫妇,两人都是聋哑人,丈夫每天在街角摆摊修车,妻子则在家里料理家务,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互相照顾,生活很和谐,两人觉得幸福并且快乐。他们都有同样的缺陷,难以和正常人交流,但他们之间可以用手语交流,所以彼此都很满足。可是没有想到,一年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丈夫在外劳作一天回到家里,妻子不仅不体贴他,反而不断找碴儿,为一点点小事就摔门砸东西,丈夫非常生气,心想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本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但妻子一点也不理解,实在是太蛮横了。于是两人关系便越弄越僵,最后竟发展到离婚的地步。一天,男人的修车摊迎来了一位客人,这人正好是他当初就读聋哑学校时候的老师,偶然相遇,老师和学生都很高兴,闲聊之余,男人不禁摇着头说起了自己的家庭矛盾。老师很想帮助他当年的这位学生,毕竟,两个人能生活在一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对夫妻走到了这一步,于是当天晚上,他就和学生一起去了学生家。看到丈夫带回了客人,妻子没好意思做出不礼貌的事,但她的态度依然很冷淡,这位老师很快感觉到学生家里压抑沉闷的气氛,他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这对夫妇。这天晚上,老师没有多说什么就走了。第二天,老师估摸着学生已经出门摆摊了,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刚开始,学生的妻子不是很配合,后来在老师的和蔼和耐心的感召下,她心里的禁忌才逐渐解除了,开始慢慢用手语和老师交流起来,经过一个上午的“谈话”,老师才明白,学生的妻子之所以烦躁而粗暴无礼,主要是因为觉得丈夫很少关心自己的感受,她成天独自待在家中,没有人说话,好不容易把丈夫盼回来,丈夫还一副不愿答理自己的样子,所以她才觉得很生气,慢慢地她就养成了发脾气的习惯,她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给他们双方都会带来巨大的痛苦。了解了情况之后,老师找到了学生,语重心长地跟他谈了一次,用恰当的方式转达了他妻子的心声,最后老师希望学生能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他是否在乎自己的妻子,是否还在乎他们的家庭,是否还愿意积极地挽救他们的家庭。听完老师的话,男人反省了一下最近的行为,自己很长时间以来的确没有好好关心过妻子,妻子发脾气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生气的时候,人们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愤怒到底是因何而起,如果别人让你感到生气,那么你就需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当中,告诉自己忘掉别人的错和过失。这时候最好别说任何话,别做任何事,这是因为,怒气还未消散,人很容易做出过激的事儿,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痛苦。

    生气比起病痛来对人的身体损伤更大。因为别人的过错,让自己伤身又伤心,值得吗?可能很多人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这样,每次觉得你要生气时,把手放在胸口,深呼吸并默数一百个数。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原来这事儿并没有那么令人生气。记住,吸进别人吐出的二氧化碳,没营养又不好受,简直就是在找罪受。

    3

    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

    法国人有句话:“能够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包容一切事物。”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是不一样的,你能做的,只是试图去理解他。

    有一位田先生,当年追他老婆的过程十分艰苦,当时不论大舅子、小舅子,皆百般阻挠,究竟他最后是如何通过岳母大人这一关,终于娶得爱妻归,人们并不十分了解。

    不久前的一次同学聚会,田先生突然把当年求婚的秘密告诉大家。当他和她希望厮守终生时,从不肯见他的女孩母亲终于把他叫去家里。她把女儿借故支走,很严肃地问他:“我要知道你有多爱我的女儿。”女孩母亲给他一张纸和笔,要他立时写出她女儿十个“最大的缺点”。

    他非常惊讶,作为她的母亲当然希望女儿的爱人是死心塌地爱着女儿,女儿在他的心中,应该是圣洁完美没有任何缺点的。他想,女孩母亲是不是在做“反测验”。

    女孩母亲严厉地望着他,很认真地说:“你不必骗我,我自己的女儿,我会不知道吗?”于是他就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所知道的她的缺点写出来。女孩母亲看了,脸色稍有缓和,竟然以欣慰的口吻跟他说:“嗯,你和她真的是交往很深,这些都是她要不得的缺点。”

    女孩母亲随即神情凝重地问他:“她有这么多缺点,你还会始终如一地爱她吗?我不要你告诉我她有多少优点吸引你,我只要知道,你会不会包容她的缺点?”

    后来他和那个女孩结婚了。共同生活了一年又一年,他发现当年说可以忍受的缺点,在婚姻中却变得不太能忍受,而有许多当年没有发现的缺点,又一个一个跑出来了。结婚十年、二十年后,他发现,常常要强迫自己去接受有各种缺点的妻子。他恍然大悟当年岳母对他进行考试的良苦用心了。

    现在他的宝贝女儿上大学了,他想要教女儿如何去交男朋友,头脑里清晰地浮现当年岳母和他谈话的那一幕。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有多好,但是,女儿许多的缺点,更是他和妻子心中的牵挂,找一个能爱女儿缺点的男孩子,成了他对女儿未来人生的愿望。

    污秽的土地,才会有肥沃的土质,也才能有利于万物的滋长;同样,水流如果过于清澈,就很难产生鱼类。所以说,君子要有宽宏的度量,不必太过自命清高,能够接纳世俗的事物。

    宽容能够让你得到快乐、赞美、关爱。不过你首先要学会理解他人,因为别人也和你一样,想得到快乐、赞美和关爱。

    那么如何做到理解他人呢?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就能做得到。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兴趣和个性,好比你也有你自己独特的个性。只是,假如你不用心观察,是很难发现这些特点的。

    当你发现一个人的优点时,你可以诚挚地把它告诉周围的朋友;发现一个人的缺点时,你应该选择悄悄地告诉他本人,以便他改正。如果你能考虑到别人的立场、不为难人家的话,别人就会真心地把你当做好朋友,对你很友好。当你想同某个人做好朋友时,你可以先观察他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赞美他的优点,提醒他改正缺点。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而且内心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当你赞美他本人“认可”的那一部分优点时,他就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当然,如果只说优点不提缺点,这并不是做朋友的正确态度。

    一个女孩向她的好朋友倾诉自己同时爱上两个人之苦——身边的一个待她很好,可是,她夜夜魂牵梦萦的,却是另一个。她问那好友:“我夜夜挂念他,是否应该去找他呢?”

    没想到,好友听了之后,反应很大地劈头一句:“你这属于脚踏两只船,不道德啊!”

    女孩感到很委屈,她认为自己只是很挂念那个人,想问候一下他而已,何必说到不道德那么严重?被好友这么呵斥,她心里觉得很受伤,从此不敢向那个朋友倾吐半句心事。

    朋友相交,贵在包容与接纳,朋友做的事有不对之处,可以指明,告诉他或者她自己认为这么做不太好,但对于朋友本人,我们应该接纳和包容他。对待朋友,不用像法官判案、探员录口供,用审问、定罪的语气,况且,法官判案也会看那人的成长背景和心理报告呀!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涯。是啊,假如每个人都心胸宽广、宽宏大度,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相互理解,这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所谓有容乃大。一个人只要有一种包容之心,才能让自己更丰富。试着去理解每个人的观念和想法,去接受每一个与你思想相左的概念,你会发现,你的心变得更丰富了。学会包容,便学会了怎样成长。

    4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世界上没有无缺点的人。别人批评我们,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才能让我们更加成熟和上进。批评是进步的良药。

    一位在森林里居住的修行者,他的心地非常的纯净,也非常的虔诚,常常热心帮助他人,以坦荡无私,严格律己而著称。

    有一天,他觉得百无聊赖,便起身到林间散步,偶然走到一个莲花池畔,池中莲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十分地美丽。修行人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这么漂亮的莲花,我如果摘一朵插在书房中,让自己沐浴在莲花的芬芳中,感觉一定会很好呀!”于是,他俯下身来,在满是莲花的池中摘了一枝,正当他转身想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耳边一个低沉而巨大的声音说:“你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

    修行人被吓了一跳,但他环视四周,空无一人,疑惑之下,他只好对着天空发问:“你是谁?凭什么说这里的莲花是你的呢?”

    “我乃莲花池神,这池里的莲花都是由我精心照料的,枉你是一个修行人,竟然心起贪念,偷采我的莲花,自己不知道反省、检讨、惭愧,还敢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声音说。

    修行人内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对着空中躬身忏悔:“多谢你的提醒!我一时迷失了心性,就想将莲花据为己有。从今以后我定会加强心性的修炼,不再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正在修行人进行自我检讨的时候,又有一个人来到池边,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莲花多漂亮呀!我可以采来把它们拿到市镇去卖点钱,再去赌一把,很有可能会把昨天赌输的钱赢回来呢!”那人说着就跳进莲花池,三下两下就把池里的莲花摘得一朵不剩,原本漂亮的莲花也顿时变得一片狼藉,池水变得污浊不堪,连池底的淤泥也翻了起来。然后,他捧着一大束莲花,大笑着转身离去。

    修行人看到那人的行为,心一直在期待着莲花池神能出来制止、斥责或处罚这个摘莲花的人,但是池畔始终一片静默。看着那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中充满了疑惑,转回身来愤愤不平地对着天空说道:“莲花池神呀!我刚才只不过虔诚地采了一朵莲花,你就严厉地斥责我,说我的不是。而刚刚那个人采光了所有的莲花,糟蹋了整个莲池,你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空中的声音又出现了,说:“你本来是个修行人,就像一匹洁白无瑕的布匹,上面只要沾上一点点的污痕就会很明显,所以我才来提醒你,赶快除去污浊,回复纯净的本性。而那个人沦陷日久,已不可救药,就像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他也无所谓,我即便有心帮忙也起不到作用,所以只能任他沉沦下去,这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指责就心生愤恨,你应该为此感到快乐,因为你有缺点还能被人看见,看见了还愿意来纠正你、教导你,这表示你的布还很白,值得清洗,这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呀!”

    修行的人顿时醒悟了,他连忙向莲花池神道谢,再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行,让自己保持纯净的本性。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人。批评并非坏事,我们应当感谢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因为批评让我们不断地成熟和上进,更应该感谢那些批评你的人,他们是为了你好,才敢于批评你,使你不断地完善自己。所以,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应坦然接受,不要心存偏激和怨恨。应当明白,只有在别人的批评中,你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和了解自己。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纠正自己的缺点。古人曰:“闻过则喜”,“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感谢批评,就需要我们拥有宽阔的胸怀,更需要一种崭新的视角。因为只有心胸坦荡、心底无私、性情耿直的人,才会直言批评,当面刺过。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批评,让自己不断进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感谢那些告诉你缺点的人,因为他们给了你认识自己、完美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机会。生活中的赞美可能是假的,你可听可不听,而批评你的话一定要听,并要感谢批评你的人,因为批评多数是真的。接受批评,正视自己的缺点,感谢上帝,我们又得到了一次进步。

    5学会接受不完美

    完美只是一种追求,现实中完美是不存在的,不圆满才是人生。学会接受不完美,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有些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尽力追求完美,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然而通常即使用尽全力也无法做到绝对完美,令所有人都满意。

    有的人则顺其自然,只要自己尽了力,就算有一些不完美之处,也不会苛求。不求十全十美,但求无愧我心。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在大千世界中,完美几乎不存在。而有些人总是不断地去追求它,但最终总是追寻不到,因为一切事物都不完美。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单身半辈子的男士快50岁时突然结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龄差不多,半老徐娘、风韵犹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窃窃私语:“那女人以前是个演员,嫁了两任丈夫,都离了婚,现在不红了,由他捡了个剩下的。”不知道这些话有没有传到他耳里。

    一天,他和一位朋友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盼着开奔驰车,没钱,买不起。现在呀!还是买不起,买辆二手车。”他开的确实是辆老奔驰,但是他的奔驰车看起来很好!马力十足!

    他继续笑着说:“旧车没什么不好的?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个四川人,又嫁个上海人,还在演艺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场面见了许多。现在老了、收了心,没有了以前的娇气、浮华气,却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讲句实在话,她真正最完美的时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是呀,有些不完美,从另外的角度看正是一种完美。人都会老,会有生锈的时候,也会有千疮百孔的时候。我们常常隔一阵子就得去看医生,来修补我们残破的身躯,那我们又何必要求自己拥有的人、事物,都完美无瑕,没有缺点呢?接受一种残缺,既是一种豁达和成熟,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幻想着一切都顺顺利利,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真正完美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生要的就是拼搏、奋斗;要的就是顽强、毅力……

    允许自己有不完美的地方,接受别人的小瑕疵,才能拥有真心的爱。人生有些事,无法要求十全十美,换个角度看,或许不完美其实也是一种美。

    拿家庭来说,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处放纵自我的温馨、甜蜜、幸福、闲适的自由自在的空间,如果因自己的追求完美,而对家人增加了许多的限制,这也不准那也不行,令家人不开心,也会使自己不愉快;本来大家在外面一天,言谈举止都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自己也会为了保持个人形象尽力做到最好,回到家再受到限制,当然都会不开心的。所以力求完美,也要看时间、地点、场所,过分要求完美反倒不完美了。

    再比如,男女双方在谈恋爱的时候,都极力表现得完美,呈现出经过伪装的面貌,各自隐抑住一些不完美和小瑕疵,并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彼此,这样达成一种美感而步入婚姻,但当他们成为夫妻后,会渐渐地发现,彼此不再是初识的那个人,于是在相互的失望中对爱情、对婚姻、对人性、对所谓完美都失去了信心。其实呢,王子也好、公主也罢,都还是婚前的那个人,不同的是他们恢复了真正的自我,那些令我们陌生的发现,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是以前没看到或看不到而已。

    “完美”,在人生过程中和“永恒”有着类似的意义,刹那间的闪现,常常会带给我们的心灵绝对的美好与满足,这刹那的美就会成为永恒。同样的,一时的触动,展现出强烈的、无瑕的美感,这便是一种完美。比如: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一幕令人屏息的舞蹈、一幅美妙的画等,它们所呈现出的心灵悸动,便是艺术所创造出来的完美表现,完美的感觉。

    只是,生活毕竟是烦琐的,适度地放松实在比事事力求完美更为重要,否则把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弄得紧张兮兮的,就太不完美了。

    不完美就让它不完美吧!既然无法达到完美,一味地追求完美岂不是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烦恼?

    学会接受不完美,允许不完美的存在,正如我们追求完美一样。力求完美,只会成为一种伤害。接受不完美,才是一种豁达和成熟的心境。连上帝都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们还为自己不完美而苦恼,有意思吗?

    6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逆境能激发出人的智慧和勇气,感谢让你陷入逆境的敌人和对手,因为正是他们使你成长,使你变得伟大和杰出。

    逆境是伟大的精神导师。在顺境中,我们要懂得珍惜,在逆境中,我们要勇于面对。

    令我们陷入逆境的人,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有一位长跑教练,以在很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几位长跑冠军而闻名。然而,令人们想不到的是,他成功的秘密是因为有一个神奇的陪练,而这个陪练不是一个人,是一只凶猛的狼!

    他说他是这样决定用狼做陪练的。因为他训练队员的项目是长跑,所以他一直要求他的队员从家里来时一定不要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必须自己一路跑来。他的一个队员每天都是最后一个来,而他的家还不是最远的。他甚至都告诉他让他改行去干别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的这个队员竟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他知道这个队员离家的时间,他算了一下,惊奇地发现这个队员今天的速度几乎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他见到这个队员的时候,他正气喘吁吁地向他的队友们描述着他今天的遭遇。原来,这个队员在离开家不久,经过一段五公里的野地时,遇到了一只野狼。那野狼在后面拼命地追着他,他就拼命地在前面跑,竟把野狼给甩下了。

    教练明白了,这个队员今天超常的成绩是因为他有了一个可怕的敌人,这个敌人让他把自己所有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从此,教练便聘请了一个驯兽师,找来几只狼,每当训练的时候,就把狼放开。没过多久,队员们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总在诅咒自己的敌人,或总在庆幸自己没有遇到可怕的敌人,或者因为自己遇到了敌人而失魂落魄。其实这样不对。我们应该为自己有一个敌人或者是强大的敌人而庆幸,为自己遇到艰难的境遇而庆幸,因为这正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刀剑如果没有经过锻炼,充其量是一块废铁,最终的命运是被送进垃圾场。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垃圾,在当今社会中比比皆是,而在逆境中磨炼出来的社会精英——国家的栋梁之才,造福一方的中坚人物,更是数不胜数。难怪一位叫别林斯基的大作家把人生的不幸当做一所最好的大学来读。

    感谢敌人和对手,因为使你变得伟大和杰出的正是他们。

    佛陀告诉我们,你要感谢给我们生活带来阻碍的人——那些在你的人生路上给你以冷漠、为你设置障碍、掠夺你的所爱、打击你的自尊,甚至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你的隐私,随时准备向你偷袭的人。或许,你并不知道这样的人能不能算做给你创造逆境的人。

    在动物的世界中没有天敌的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则会逐步繁衍壮大。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敌人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敌人强大到足以威胁到你的生命的时候,你一刻不努力,你的生命就会有万分的惊险和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你没有必要憎恨自己的敌人。认真思考一下,也许就会发现,促使自己成功的,真正激励自己昂首阔步的,不是顺境和安逸,也不是朋友和亲人,而恰恰是那些常常可以置你于死地的打击、挫折,甚至是死神。

    世间悲苦令人难耐,而对待它们最好的良药就是淡然处之。我们不应该痛恨赐予我们逆境的众生,而应当深深感谢他们。因为正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意志的磨刀石,信念的冶炼炉,灵魂的再生地。他们让我们的意志在其磨刀石上磨,让我们的信念在其熔炉里炼,最终让我们超凡脱俗,意志坚定,出类拔萃。何必去痛恨他们呢!应该道一声多谢了!

    是他们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言多必失,沉默是金”,我们学会了缄言和审慎,我们懂得了踏实沉稳,让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些失误和不必要的纷争;是他们,让我们不断地增强体质,准备以健壮的体魄去跨越他们设置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来越险的障碍;是他们源源不断的打击,铸就了我们越挫越勇的坚定信念,并以此捍卫我们的自尊和骄傲。因此我们才不会放弃,才会更努力!

    所以,要永远感谢给我们逆境的众生。

    人只有在风雨中历练自己,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有更多的收获。不要再怨恨和诅咒你的对手和敌人,其实,他们才是你成功路上助你成功的朋友。感谢在人生路上为我们设障的人。

    7以包容心态处世,则朋友多多

    怨恨别人,自己的心也会变得狭窄。只有包容别人,心灵的空间才会更广阔。宽广的心灵必定能赢得很多朋友。

    生活中,你难免会受到别人的伤害,那么你会选择怨恨吗?

    心怀怨恨常常是双刃之剑,伤人亦伤己,还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

    怨恨会苦,佛说,当爱无法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最终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均为痛苦之源。

    一位禅师和他的两位弟子一起去旅行。行经一处山谷时,二弟子失足滑落,幸而大弟子拼命拉他,才将其救起。二弟子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大弟子救了二弟子一命。”他们继续向前走,几天后,来到一处河边,大弟子与二弟子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大弟子一气之下打了二弟子一记耳光,二弟子跑到沙滩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大弟子打了二弟子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禅师好奇地问二弟子:“为什么要把大弟子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大弟子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呢?”二弟子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大弟子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像那个二弟子一样记住别人对你的恩惠,忘掉别人对你的伤害,那么,不光自己会活得知足幸福,还会赢得更多的朋友,使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左右逢源。

    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佛学中常常会提到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当你们如果因为仇恨而相识,不可否认的是,在你们都已经把对方的名字牢牢地记在心里,如果你因为整天想着如何去报复对方而心事重重,内心极端压抑,那么倒不如放下仇恨,宽恕对方。或许,你倒可以因此而多一个可以谈心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就能多一位朋友,少一个敌人,何乐而不为呢?

    别人也许曾用恶语伤害你,你要懂得,人生气的时候,说出的话总难免会伤人。但更要知道,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对你说真心话。

    如果你在工作上,因为性格或意见不一而与同事发生了矛盾,就要学着忍耐和退让,因为这比生气更有利健康。如果你遇到的是固执之人,如果你能容忍,说明此刻的你战胜了自己。

    我们一定要记得,拒绝原谅只会带给自己更多的伤害,不如卸下受难者的包袱,做个宽恕的人。

    宽恕是适度地弯曲,但它不会折伤自己;宽恕就是承受创痛,并为自己疗伤。宽恕,是祛伤解痛的唯一良方,也是一项重要的求生技能。它能帮助你在一片误解、痛苦、怨怼与憎恨的狂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佛说,凡事都要靠一个“忍”字,忍他人之不能忍,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事业。仔细想想,没有什么值得你生气的,莫要让怨恨占得一席之地,能宽容他人的人,必定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同时也会懂得宽容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仇恨只会让人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恕,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恕别人,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朋友,收获更多的友谊。

    爱自己的同时也去爱别人,常常怀一颗爱心去原谅别人,在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将得到最大的快乐。原谅他人,远离怨恨,还自己的心灵一份纯净,也增加了让别人成为你朋友的几率。没有恨而拥有朋友的人生更轻松,更快乐。

    8学佛就要永远不去看别人的过错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永远不去看别人的过错,你看别人的过错,你永远污染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才是至高境界。

    在江边,一个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有一位居士在江边散步,看到这一情景若有所思。

    这时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居士于是快步向前,作礼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船推入江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

    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既不是乘客的罪过,也不是船夫的罪过。”

    居士不解地问道:“乘客和船夫都没有罪过,那么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两眼圆睁,大声道:“是你的罪过!”

    佛教虽然讲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的立场,真理不能说破,真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夫为了生活赚钱,乘客为了事务搭船,虾蟹为了藏身被压,这是谁的罪过?“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这位居士无中生有,妄自分别,难怪禅师要毫不客气地呵斥他“这是你的罪过”。

    不必去刻意寻找别人的过错,过分地挑剔是自身狭隘的表现。宽厚的人是不会刻意去看他人的过错,他们会懂得包容,会理解别人,也会原谅别人。宽容的人是幸福的,它不仅可以给自身一份宁静的心灵空间,也会给他人一个安逸的氛围。

    一个小学校长在他的校园里巡视,当他走到教学楼后面一条正在铺筑水泥的小路前时,他发现还没有完全凝固的水泥面上有两只玻璃球。他绕过去,尽量靠近那两只玻璃球。他想,一定是孩子们在课间玩耍时一不留神儿把玻璃球弹到了这里,如果现在不赶快把它们抠出来,等水泥完全凝固了,那玻璃球就成了永远的镶嵌物。他弯下腰,准备伸手去抠玻璃球。

    突然,有两个男孩嗤嗤地笑着,手拉手从他身边飞快跑过,跑出几十米后,又警觉地回头,似乎是担心会遭到校长的批评。校长愣了一下,猛地意识到了什么,他摆摆手,示意那两个男孩过来。

    男孩吐着舌头不情愿地走过来,手紧紧捂着口袋。校长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借给我一样东西?俩人齐声问:什么东西?校长说:你们口袋里的东西——玻璃球。两个男孩惊讶万分,低着头,不敢迎视校长的目光。口袋里一阵脆响之后,十多只玻璃球交到了校长手里。

    校长俯下身子,像个淘气的孩子,把玻璃球一只一只按到水泥路面上。两个男孩连忙向校长认错,承认原先那两只玻璃球是他俩按进去的,并表决心说“再也不敢了”,校长听了爽声大笑起来。他说:“为什么要认错呢?我表扬你们两个还怕来不及呢!你们看,水泥路面原本多么灰暗、多么单调,但是,镶上了几个玻璃球就显得多么精神、多么漂亮,告诉你们的同学,让大家把玩过的玻璃球、小贝壳、彩石子都拿来,砌出你们自己喜欢的图案:心形、圆形、三角形,什么图形都可以,咱们要把这条路铺成一条五彩路!”

    多少年过去,当年的孩子又有了孩子。当他们满怀信任地将自己的孩子再度送进自己的母校时,总忘不了牵着孩子的手,带他们来走一走这条五彩的石子路。那些美丽自由的图案附着少年花样的梦想,被一条缎带般的道路阐释得很具体很透彻。当年的孩子虽已不再年少,但他们的心一踏上这条石子路便依然觉得澎湃并且激荡。石子路的下面铺起的是一份包容与睿智,它被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们分享传递,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领略生活的美好,一次又一次地从中吸取了奋进的力量。

    居士刻意寻找他人的过错而损害了自己的修行,小学校长对年少者的宽宥与谅解成全了生活的美丽。世间许多的事情,并不需要恪尽职责,一查到底,伤人累己。学会包容,学会大智若愚,学会“难得糊涂”不看众生的过错,拥有宽大的胸怀,才是修行者正确的态度。当你原谅了别人的过错,当你容纳了别人的不完美,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在缺陷中已经变得更真实而完满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