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辅这个位子上,张居正呕心沥血了那么多年,如果能提前退休回乡养老,其实也是好事。更何况,万历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张居正是再清楚不过了,毕竟他也是看着皇帝长大的人。但是皇太后的极力挽留,却让他不得不打消了养老的想法,只能继续呕心沥血地为朝政操心。
张居正的留任把那些平日依附于他的大臣高兴坏了。如果张居正辞官回家养老,他们的官途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个制度严明的朝代,张居正的进退随时都可以影响到整个朝政。
张居正操劳了那么多年,本来身体就十分虚弱。万历九年(1581年)七月,张居正生病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因为劳累过度而显得体虚,但是其实病根早已经埋在了他的身体里。而张居正觉得自己的病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了,于是就继续处理朝政事务。万历皇帝看到张居正尽职尽责,因此心中十分高兴。
万历皇帝觉得张居正的这种精神是值得群臣学习的。在同年十一月,张居正已经担任一品官十二年了,于是万历皇帝亲自写下手谕:“卿亲受先帝遗嘱,辅朕十年,四海升平,外夷宾服,实赖卿匡弼之功。精忠大勋,朕言不能述,官不能酬。兹历时二年考绩,特于常典外,赐银一百两,坐蟒、蟒衣各一袭。岁加禄米二百石,薄示褒眷。先生其钦承之,勿辞。”虽然一百两银子、二百石大米以及两件蟒袍对富裕的张府来说不算什么,但是这些都是皇帝赏赐的,自然就会显得非常荣耀。
张居正在万历十年(1582年)二月再次犯病,可以说这都是之前留下的病根在作祟。病入下体,长了痔疮,奇疼无比。这不是简单的痔疮,而是体内长期存留的毒素不能排出而导致的,作了割治手术后,张居正的身体仍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变得虚弱。如此一来,张居正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朝中的一些大臣认为,这个时候才是考验自己对张居正忠心的时候,但是张府什么也不缺,又不能直接给张居正送银子。于是,这些大臣就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以表忠心——科道、部寺、詹翰等一些大臣在寺庙里设了斋醮,大家齐聚在一起祈祷张居正能熬过此关;有些人到处寻找道行高超的法师开坛做法事;有些人为了让张居正知道他的诚心,跪在烈日下面,想以此感动苍天;有人还写了一些祝福张居正早日康复的长篇文章,然后转交给张居正,因为此时的张居正已经虚弱到无法下床了,为了静养已经不见任何人了。而在这个时候,有些官员就开始拿着钱财贿赂张居正的家人,然后通过他的家人传递自己的忠心。其实,不仅京城的官员这样,全国各地的官员也开始效仿。不管这些大臣用什么方法为张居正祈祷,张居正的病就是一直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了。这个时候,万历皇帝也作出了表示,将张居正加封为太师,加岁禄二百石,同时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也被封为世袭同知。但是,对此张居正已经无力高兴了。
张居正这位权倾一朝的一代名臣在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至此,他年仅五十八岁。在张居正的死讯传进皇宫之后,万历皇帝非常伤心,并且下令整个朝廷停朝一天。
次日,朝中就成立了治丧部门。对于张居正的葬礼,皇帝赐予了最高的待遇:不仅赏赐白银五百两和各类物资用于张居正的丧事,而且他还赐给张居正“张文忠公”的谥号,同时赠与上柱国衔。不仅如此,张居正的一个儿子还被升为尚宝司丞。除此,万历皇帝还派了锦衣卫堂上官等一些官员,护送张居正的棺木前往江陵。
之前,张居正为老父办的那场奢侈的葬礼依然让人们记忆犹新,而这次他自己的丧事场面比之前更为壮观。负责护送张居正棺木的官员就坐满了七十多艘船,雇用的船夫就有三千多人,仪仗队就长达十多里,而张居正的棺木和遗体就在这种阵势中被送到张居正的老家——荆州江陵。
2.政治盟友冯保的悲剧
对很多人来说,张居正的死也许就代表了悲剧的开始,而冯保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张居正与冯保在政治方面一直都是最好的盟友。不管遇到什么大事,张居正与冯保都会互相帮助。其实,在张居正病倒的时候,冯保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以后而未雨绸缪了。冯保的算盘打得很好,他认定潘晟将是他以后最重要的棋子,而令他想不到的是,正是他认定的这颗棋子最终导致了他整个局面的惨输。
冯保不能与张居正相比,张居正在朝中的势力是无人能比的,因而冯保一向依附于张居正的权力。而现在,张居正已经不在了,冯保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就只能任由万历皇帝宰割了。
长年深居宫中的皇帝与太子之间不像民间的父与子那般亲密,作为皇帝的儿子,不但要求严格,而且经常见不到父亲。在嘉靖皇帝的晚年时期,为了避免出现不吉利的事情,嘉靖皇帝便几年不与儿子见面。由此来看,作为皇族的孩子,不但没有常人的自由,而且连感受父爱的机会都不多。一般,照顾他们和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便是太监。而陪伴在皇子身边的这些太监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在万历皇帝少年时,冯保便是每日与他朝夕相处的人。也许是因为这点,少年的万历皇帝对冯保一直非常尊敬。而冯保也是一个十分忠心的人,他不仅细心地照料着皇帝的一切起居生活,而且在各方面他也监督着皇帝,使他不受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
因为冯保很受皇太后和皇帝的认可,所以冯保在宫中极为嚣张。而皇太后也比较依赖这个忠心耿耿的奴仆。虽然冯保只是一名太监,但是他的地位在当时却是无人可以动摇的。当时,万历皇帝对冯保是又敬又怕。那个时候万历皇帝还是个贪玩爱动的孩子,每次当万历皇帝在书房与其他太监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看到冯保进来,他就会立刻小声说道:“大伴来矣。”接着便不敢再继续玩闹,而会认真地读起书来。(“大伴”是皇帝对冯保的尊称)
本来皇太后与老师张居正就已经非常严格了,又加上冯保这个严厉管教的人,使得少年皇帝没有享受过一天自由的日子。于是,万历皇帝变得越来越压抑。但是即使内心很压抑,万历皇帝也不能埋怨自己的生母,可是对冯保就不同了。万历皇帝对冯保的态度由一开始的敬重慢慢发展成了怨恨。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产生了想要找冯保清算老账的想法。接着,万历皇帝就开始着手打压冯保。而宫里的一些太监看到冯保已经不同以往了,于是都料想冯保这次肯定会失势。其中,有一些太监为了争宠便暗中帮助万历皇帝为除掉冯保作准备,而太监张鲸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趋炎附势的人。其实在古代的官场中,不管是太监还是大臣,都懂得只有踩着别人才能越爬越高的道理。为了邀宠,张鲸便将万历皇帝的想法说给一些宫廷外面的官员听。
在张居正死后,接替他首辅之位的是张四维。张四维曾经与冯保发生过矛盾。在张鲸的鼓动下,张四维便暗中授意山东道御史江东之和江西道御史李植两位言官对冯保进行弹劾。弹劾一个人是要有充足理由的,这些人一心想置冯保于死地,当然会列出足够的理由。
相对而言,冯保这个人不如张居正。张居正一直比较懂得适当地收敛锋芒,但冯保可不管那么多,也正因如此,才被人抓住了小辫子。御史李植的奏疏中句句针对冯保,并且言辞非常激烈。不仅如此,他在奏疏中还列举了冯保的十二条罪状,而且这些罪状中每一条都可以让冯保永无翻身之地。在弹劾冯保的奏章中他这样写道:“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手段十分狠毒,并且经常贪污受贿,作威作福,久藏祸心,因此应该与徐爵一起处死。”同时,他又列举了十二条罪状来指证冯保。
第一条,冯保在职期间,其心腹太监张大受和徐爵都曾经是已经判了死刑的囚犯,在逃狱之后便被冯保收留。在得到冯保的信任之后,一个被提升为乾清宫管事太监,而另外一个则被升为锦衣卫指挥。
第二条,冯保所负责的东厂,不仅收留了很多被朝廷罢免的官员,将这些人作为心腹,而且他的下属太监也经常收留一些在皇宫中犯了错误的太监,并将这些人安插到各个重要的部门。
第三条,冯保窝藏私心,他推荐徐爵参与到奏折的批阅过程中。很多国家大事在圣上还没有批阅之前便由徐爵泄露给其他人,然后从中得到好处。徐爵在冯保的包庇下,私自闯入皇宫深处,不但偷窥皇帝的起居,而且他还经常借机询问一些皇太后的动静,并且在这之后又为了获取利益而向外透露。很多善于拍马屁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他。
第四条,在永宁公主挑选驸马时,冯保收了他人大量财物,向皇帝推荐了一些不合格的人选。
第五条,皇帝赏赐给奶妈戴圣夫人的银两,被冯保敲诈了两千多两。
第六条,当宫内御用监采购回珠宝古玩时,冯保会先挑一些十分贵重的物品装进自己的私囊;冯保会用赝品换走抄家时抄来的珍品,将这些珍品装进自己的私囊。
第七条,在后宫内,有一些比较富有的太监以及侍女,冯保就经常以各种罪名作为威胁,骗取他们的钱财;而对于那些后宫内已经去世了的太监或是宫女,冯保便会锁上他的房屋的门,将已逝者全部值钱的东西占为己有。不仅如此,根据调查,冯保在宫外的私宅中所存积的财产相当于朝廷一年赋税的总收入。
第八条,冯保的商铺以及房产,遍布整个京城地区,数不胜数;冯保还在北山口为自己建造了坟地,周围还建造了无比奢侈的花园,其奢华程度可以与皇上的西苑相媲美;在冯保的家乡深州,他建造了很多属于自己的私宅,其壮观程度竟胜于藩王府第。
第九条,冯保目中无人,经常故意讽刺临淮侯和刘皇亲等人。
第十条,冯保的弟弟冯佑曾在皇太后所住的慈庆宫周围大声讽刺太监;冯保的侄子冯邦宁兄弟两人,在皇帝诏选的九位嫔妃之中挑选了两名容貌出色的女子作为小妾。
第十一条,身为太监,冯保胆大包天,竟敢使用皇帝的黄帐。
第十二条,潞王分封时,皇上曾派遣冯保前往分封的地方,而冯保上报皇上的地方竟然与上报皇太后的地方,不是同一个地方。这种做法是在欺骗皇上,其罪绝不可饶恕。
上面的这些罪状每一条都在抨击冯保,而李植还要求万历皇帝将冯保以及张大受、徐爵等人一并处死。其实,万历皇帝在心里面早就对冯保很厌烦了,只是当初所忌惮的太多。而此时万历皇帝也认为这次是除掉冯保的好时机。当万历皇帝阅读了李植的奏疏之后,立刻给予了批复:“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皇考付托,效劳日久,姑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
圣旨公布之后,很多官员都认为对冯保来说,这样的处罚未免太轻了。于是,这些人选出了一名大臣代表,即御史王国。王国又列举了冯保的十条罪状:
第一条,冯保擅自使用权力作恶,并且妄图参与朝政之事,收留逃犯徐爵等人,并且作为其心腹加以重用。
第二条,明目张胆地收取贿赂,并且经常勒索边疆的一些将领,勒索的白银共计数万两甚至数十万两。
第三条,偷窃宫内珍藏的珠宝玉器,并且将赃物全部藏在深州府中。
第四条,经常搜刮民财和天下宝物,然后据为己有。
第五条,他的侄子为非作歹,抢夺百姓粮田。
第六条,他常年搜刮的珍宝,很多是宫内都没有的。
第七条,作威作福,经常借用权力欺压百姓。
第八条,在后宫内,冯保经常称自己是“樵野先生”,而徐爵则称自己为“大德恩主”,并且两人终日秘密策划。
第九条,张居正病故之后,冯保指使徐爵搜刮张府大量珠宝。其中七台名琴、九颗夜明珠、五幅珍珠帘、三万两黄金以及十万两白银。
第十条,与曾任职工部尚书的曾省吾以及现担任吏部左侍郎的王篆相互勾结,并且接受曾省吾贿赂的黄金足足有五千两,而王篆也因贿赂冯保十条玉带、二万两黄金而被升为吏部左侍郎。
明武宗皇帝时,太监刘瑾恶贯满盈,最后被明武宗处死。而现在除了曾依附于冯保的大臣,其他满朝文武大臣都希望万历皇帝能够按照当年明武宗处死刘瑾的方法,重重处罚冯保。另外,他们还希望皇帝立刻罢免曾省吾和王篆,并且给予他们处罚。
由于王国的奏疏中所列出的冯保罪行都是有根有据的,因此大臣们都希望万历皇帝处死冯保。但是,万历皇帝却没有想要处死冯保,而仍是只要他去往南京养老。不仅仅这样,王国反而被降了职,并调离了京城。
从这件事上来看,万历皇帝并不舍得处死这个看着自己长大的人,但是万历皇帝却盯上了冯保那富可敌国的家产。于是,两天后,万历皇帝下令将冯保的全部家产纳入国库。在查抄冯保家产之后,户部上报查抄的结果是:总共查抄冯保全部家产一万九千两。显然,这个数字与之前弹劾冯保的人所说的数字相差甚多。那么,之前弹劾冯保的官员所估算的冯保所有的财产都去哪里了呢?精明的万历皇帝心里此时这样想:是负责查抄的官员中饱私囊了呢,还是大部分财产被冯保藏在另外的地方了呢?
后来有官员上奏,称之前被查抄的冯保的家产只是其全部家产的十分之一,而剩下的大部分钱财都被那些负责查抄的官员私吞了,而也有一部分是被冯保偷偷运出京城了。
万历皇帝在知道这些情况后十分震怒,他将查证此事的任务交给了新任东厂总督太监张鲸。张鲸在查证确实有此事之后,责令所有参与监守自盗的官员将全部贪污的金银财宝、书画、珍宝、高级丝绸等全部交予朝廷,甚至还将这些官员府中原本的家产全部搜刮一空,充入国库。而万历皇帝看到这种情况后,可谓是喜笑颜开。
在朝廷紧密地搜查下,冯保这个老狐狸仍然从京城运出了很多价值不菲的珠宝。后来,南京的官员向朝廷报告,称冯保从京城到达南京时,只是随从就有几十名,而且后面还跟着二十辆马车。马车里装的或许都是财物,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冯保在从京城迁到南京之后的生活也是非常富裕的。
张居正的死使得冯保的政治生涯随之结束。在搬去南京之后没几年,冯保便因病而亡。
3.万历功臣人亡政息,家人陷入抄家旋涡
张居正还未完成生平的抱负,就被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当中。可以说,他留下的是无限的悲凉、哀怨以及数不尽的是是非非。
在张居正驾鹤西归之后,万历皇帝赐谥文忠。“文”字是因为张居正曾经在翰林院为学者,因此给予这一谥号,而“忠”是特赐。王世贞称张居正为“业惟戡乱,勋表救时,在唐赞皇,复为元之”。可以说,这是在张居正死后,对他比较公正的评价。
在张居正逝世之后,按照资历计算,应该由张四维接任内阁首辅大臣的职务。而在张居正的身体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受冯保影响,张居正向朝廷推荐潘晟接任内阁首辅一职。张居正去世后,御史雷士贞、王继光等相继上疏弹劾潘晟。而此时,潘晟正在前往京城复命的途中,听到有官员联名上疏弹劾他,就只得上疏辞职,内阁张四维立即批准允许。而这同时拉开了朝廷内部反对张居正的序幕。
之后,张四维和曾省吾等发生了冲突,御史江东之上疏,弹劾冯保家的门客徐爵,这也仅仅是对于张居正余威势力进行打击的试探而已。在这之后,御史李植也直接上疏,弹劾冯保,书写出冯保的十二大罪状,同时,司礼太监张诚、张鲸也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在明神宗面前对冯保进行攻击。他们空口无凭地说冯保家家财万贯,资产丰厚,甚至胜过了帝王之家。神宗听后震怒,直接下令逮捕冯保,之后,将冯保发配至南京。与此同时,梁梦龙、曾省吾、王篆等冯保的旧部也都被勒令停职。紧接着,明神宗查抄了冯保的家产,清点出黄金白银各万余两,珠宝珍品无数。这让明神宗初次尝到了查抄的美妙滋味。至此开始,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对张居正的余党开始各种清理和查抄。
在冯保临走的时候,慈圣皇太后还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她问神宗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冯保。而神宗说:“没有什么,只是老奴才受到了张居正的蛊惑。不过没关系,在不久之后我就会自行召回他的。”
慈圣皇太后还以为神宗仍然是以前那个听话的孩子,但是实际上他已经二十几岁,知道如何应付母亲的审问和要求了。对于神宗来说,张居正、冯保、慈圣皇太后,仅仅是一连串的控制噩梦,当一个噩梦被消除了之后,另外的梦境残影也将接连被消除,而神宗也终于决定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张居正去世不久后,就连慈圣皇太后也遭到了神宗的冷落。
在对付完朝廷当中张居正的残余势力之后,神宗就又将目标转移到了已经去世的张居正身上。张居正的改革和所有还在实行的新法措施,都成为了神宗的目标。
张居正整顿驿递的时候,规定现任官员不得任意乘驿,这一禁令被取消;张居正原本用考成法控制六部的方式,而现在考成法也被取消;张居正在改革时裁掉了很多官员,而现在,过去被裁掉的官员一律都被恢复了原职;张居正严令不得广收学费,现在学费的收缴尺度也被放宽;张居正主张严守世宗的遗训,外戚册封的爵位不得世袭,而现在,不得世袭的禁令也被取消,世袭现象屡禁不止。总之,张居正在世时所采取的一切变法、改革措施,基本上都被神宗逐步地给取消和瓦解了。不仅如此,神宗还命辽王抄了张居正的家。
辽王抄完张居正的家之后,由于所得财产与之前所估计的相差较远,所以他就认定是张家提前转移了财产,便严刑拷打了张居正的几个儿子。张居正的大儿子由于不堪忍受这样的侮辱,在气愤之余上吊而死;他的二儿子同样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而选择投井绝食,幸运的是,他被人给救过来了。
由于有些大臣为张家求情,皇帝最后看在这些大臣的面子上给张家留了一处宅子,并给张家留了少许田地。即便如此,张家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
在被抄家后,由于张居正的母亲无法面对家破人亡(活着的儿子也被充军到了烟瘴之地)的惨状,所以在一年之后就在悲伤中离世了。
在张居正身死之后,整个明神宗一朝几乎没有称道张居正的为人和功绩的。直到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明朝皇帝才将张居正官复原职,重新给予厚葬,并且将张家变卖的房产都发还给他的子孙。在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时,礼部侍郎罗喻义等人,为张居正诉讼冤情,交给相关部门讨论,这才有了之后的二荫和诰命。
在明朝到了艰难、危机的时候,才想起往日的功臣张居正,想要为其复官,以激励当朝的官员们为国家出谋划策,但是事已至此,已经太迟。而对于张居正的子孙来说,虽然经历了发配、充军、查抄家产等事件,也经历了亲人的离世、蒙冤自杀等悲恸,但是最终还是得以平反,这算给了张居正以及他的后人一个交代。
4.被张居正弹劾者得以平反,张居正的心腹一一下台
张居正去世了,冯保也被赶到了南京,万历皇帝终于可以做名副其实的皇帝了。而万历皇帝也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功绩来。
相比张居正来说,冯保就聪明多了。因为他早就已经为自己谋好了出路,所以在他离开京城去南京之后,活得仍然逍遥快活。但是张居正就没那么好命了,冯保离开之后,张居正生前几十年所积累的好名声全部毁于一旦。当时朝廷的局势显得比较复杂,有三股势力都在跃跃欲试:其中有刚发展起来的张四维一派;还有急于亲政的万历皇帝;再者就是从前对张居正等人意见很大的那些官员。
最初,陕西道御史杨四知沉不住气了。他首先向朝廷上疏,提出了首辅张居正的十四条罪状。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大略言其贪滥僭窃,招权树党,忘亲欺君,蔽主殃民。”
张居正在世时,从没有人敢这样评论他。而如今张居正死了,冯保也倒了,一切事情都是万历皇帝做主。杨四知的上疏正合了万历皇帝的心意。万历皇帝虽然心里非常高兴,但是表面上还是做足了样子。在翻阅完杨四知的奏疏之后,他对群臣说道:“居正朕虚心委任,宠待甚隆,不思尽忠报国,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从这些话来看,万历皇帝已经将张居正的贡献全部抛到脑后了。接着,他又说:“念系皇考付托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故贷不究。”意思是:念及他是父皇留给朕的顾命大臣,而且在十年的辅政过程中也一直尽心地辅佐,既然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就饶恕他吧。
虽然万历皇帝决定宽恕张居正,但是对于张居正曾经的心腹大臣,万历皇帝就没那么心软了。比如,张居正曾经的得意门生冯昕、庞清、游七等人都被打入大牢严刑拷打,并且万历皇帝还下旨称,这些人一个都不能放过。
真的像万历皇帝说的那样,念在张居正辅政十年的功劳上就宽恕他吗?其实,这只是万历皇帝的缓兵之计。万历皇帝非常清楚,张居正在世的时候,与朝廷中的很多大臣都有矛盾。现在张居正已经死了,如果想轻易地给他安个罪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让万历皇帝顾虑的是,张居正也有很多拥护者,而这些拥护者中大部分都是朝廷中需要的大才,不可能因为张居正而将这些人全部罢黜。因此,在万历皇帝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等时机成熟时,将张居正所留下的威望彻底消除。
其实,还有另外一点让万历皇帝觉得十分麻烦,那就是在张居正辅政期间,张居正的所有意见自己当时都是非常赞同的,而且两个人也一直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如果现在反驳张居正所做的事,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在考虑到这些问题之后,万历皇帝决定先不追究张居正。
但没过几天,又有人站出来再一次弹劾张居正,即四川道御史孙继先。他提出了“追言往事”,并且建议皇帝重新起用曾经因为弹劾张居正而被罢免的吴中行、赵用贤、艾穆、邹元标、傅应祯等人。此外,对于因为张居正而冤死的刘台,采取恩恤的方式。而紧接着,一些言官也开始上疏,请求皇帝对死去的张居正进行弹劾。
这些上疏虽然都很符合万历皇帝的意思,但是让他最头疼的还是之前的问题——自己当初是支持张居正的做法的。可为了将张居正所留下的好名声彻底搞臭,万历皇帝最终还是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他这样说道:“朕一时误听奸恶小人之言,以致降罚失中。凡是这奏本上列名的因建言得罪的,俱起用。其余有类似的,吏部都查明报来。”
其实,这只是个开端。而目的就是想引起舆论,彻底搞臭张居正。而事情的发展正符合万历皇帝的心愿——朝中大臣纷纷站到了批判张居正的行列中。同时,朝中官员也开始互相弹劾。首先,山西道御史魏允贞弹劾张居正在世时的那几个心腹大臣,比如张翰、王国光、梁梦龙等人。魏允贞的奏疏中称,这些官员都是通过拍张居正的马屁而任职高位的,并没有真才实学。
在魏允贞之后,御史张应诏又上疏弹劾刑部尚书殷正茂和兵部尚书兼两广总督陈瑞,称这两人都曾拿出大量钱财贿赂张居正。由于在朝政中这两个人的人缘本来就差,在张应诏弹劾他们之后,万历皇帝很快就作出了批复,立即将二人罢黜。
接下来,御史黄钟上奏弹劾广东巡抚陈省,称陈省的官职也是因为贿赂了张居正才得来的,并且为了讨好张居正,他经常派几百名士兵专门驻守张居正的老家江陵,每年耗费朝廷的银子数千两。在看完这封奏疏之后,万历皇帝便下旨将陈省贬为平民,并将陈省全部的财产充公。万历皇帝心里很清楚遭到弹劾的曾经依附于张居正的大臣之中有很多大才,但是为了彻底清除张居正所留下的阴影,他只能将他们一一罢免。
此后,曾任兵部尚书的张学颜和现任兵部尚书的吴兑、礼部尚书徐学谟、工部尚书曾省吾、刑部尚书潘季驯、吏部侍郎王篆、蓟州总督戚继光、陕西总督高文等官员,不是被罢黜,就是被贬官。
虽然张居正在世时权倾一朝,但是他对朝廷、对万历皇帝确实是非常忠心的。可以说,此时长眠于地下的张居正不会想到,他曾经一心辅佐的君主会对他翻脸如此之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