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抵上一个老百姓几乎全年的收入。但是你可否知道,他们在台上演讲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但为了台上这一分钟的演讲,可能需要付出十年的艰辛努力,正所谓“要想人前显贵,就要人后受罪”。要想让自己的演讲受众人欢迎,请翻阅本章,让我们一起学习演讲中的发言策略。
主题集中才有杀伤力
当我们和众人闲聊时,大都是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话题不仅多而杂,而且跳跃性非常大。但如果我们在演讲中仍然这样做,则是不折不扣的失误。要知道,演讲就像写文章一样,最好围绕一个主题集中来谈。演讲就像战争,如果元帅一多,下面的士兵就不知道听谁的,就乱套了。正如毛泽东所言,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歼灭敌人。
所以,演讲成功的首要秘诀,就是务必要保持主题集中,避免内容散漫,浮于表面。
那么,怎样才能使演讲主题集中呢?
第一,锤炼主题词。当你确定要演讲的主题之后,应该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提炼能概括演讲核心的主题词。主题词是一个或多个,必须精准地归纳演讲内容,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演讲主题进行诠释。主题词就像演讲骨架的关键连接点。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候选人无一例外都擅长锤炼主题词。其中,频繁出现的主题词有:“自由”“民主”“平等”“革新”“世界秩序”“信念”等。不管是对自由的解读,还是对平等的解说,或者是对民主的阐述,观点和主题都是非常鲜明的。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演讲成功,就必须学会锤炼精准的主题词。
第二,深化演讲主题。主题词像同心圆的圆心,而演讲内容则是对主题词的扩展和延伸。通过对主题词的多角度诠释和填充,使演讲变得血肉丰满,不再是干巴巴的骨架,从而使主题更加鲜明,言辞更加富有感染力。
比如,1863年11月19日,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此时,林肯在葛底斯堡发表了其主题为“奉献”的演说,其演讲内容如下: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在林肯这篇伟大的演讲中,“奉献”是英勇无畏,是坚韧不拔,更是名垂青史的荣耀。另外,林肯将“奉献”的含义延伸、扩展,将英烈的奉献精神与追随者的行动紧紧相连,而追随者很可能就是正在听演讲的人,这样一来就营造了强烈的现场感。经过这番话后,士气高涨,众人高尚的奉献精神奔涌而来,纷纷表示为自由民主献身。
由此可见,演讲内容与现场密切相关。当围绕主题词进行演讲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懂得用现场的各种信息来丰富我们的主题,让内容更加充满活力和感染力。
第三,融入真情实感。理性思辨可以折服听众,但唯有真情才能打动听众。所以,如有可能,即兴演讲时尽量融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让主题充满力量,引爆全场。
央视节目主持人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总有办法让嘉宾敞开心扉,倾吐肺腑之言。说到动情处,甚至会潸然泪下。为此,有人抨击朱军,说他故意挖明星的隐私。而朱军却反击:“我是在用一颗真诚的心与他们聊人生、聊感悟。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关键在于有没有合适的气氛和对象。”
确实如此,在演讲中,你只有付出了真情,听众才肯付出掌声。
你演讲无趣,听众直接无视
枯燥无味的发言,是对听众身心的折磨。所以,成功的演讲者都擅长将演讲说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只有这样,听众才能坐得住、听得下。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事实上,这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你也可以做到。
第一,有趣的自我介绍,为演讲热身。演讲时间有限,我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赢得听众的关注。所以,在自我介绍时,讲话者就要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听众。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俞敏洪的一场演讲: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功与相貌有关,那么在互联网领域,我们绝不会看到马云与他的阿里巴巴。如果在坐的观众有谁认为马云长得好看,不用说肯定是这个人的审美出现了问题。
另外,在互联网领域还有另外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名字李彦宏——百度公司的老总。李彦宏英俊潇洒,他所有的照片好像电影明星,同样他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我们不能说成熟属于丑陋的人或英俊的人,而是不管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都有可能取得成功。只不过当李彦宏与马云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通常不愿意坐在相邻的座位上。因为,两个人的对照结果实在是惨不忍睹。而此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我放到他们两个中间,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候,单调地拿自己开玩笑效果并不太好,如果引入他人就有趣多了。上面俞敏洪演讲巧妙引入马云、李彦宏和自己的相貌对比,一下子就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
第二,进入主题,抓住人心
1寻找笑料,融入演讲。如果想要演讲充满趣味,那么在演讲最初,我们就需要先搜集一些笑话、趣闻、妙语,并将它们和整个演讲有机融合起来。比如,谈到人与人的关系时,可以这样说:“今天,这个世界上并非都是充满了爱。如果在街上,我们看到两个人手挽着手,他们不见得是朋友,很可能其中一个是强盗,胁迫了另一方。”
2寻找共鸣点,赢得人心。如果你已经在开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并且现场预热不错,这时候你就可以通过寻找共鸣点来抓住人心。共鸣是演讲者和听众“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有经验的演说者都会用共同经历来赢得观众的心。比如,到北大做演讲的人,总会说自己和北大的一些有趣的事,而到了清华就会说和清华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当周星驰出现在早已等候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的将近3000名学生面前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震耳,所有的人全部起立,表达他们对“星爷”强烈的热爱和欢迎。周星驰也完全没有架子,还没等主办方介绍,就一脸笑容地站到台上说:“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这里有这么多人喜欢我,我高兴得不得了,所以马上赶过来了。”周星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正是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火爆风靡起来的,所以他这样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演讲者在演讲之前,一定要多多了解组织者,了解自己的听众背景,以及一些跟现场相关的名人趣事、小道消息。这样一来,在演讲中就会更好地抓住听众。
3吊足胃口,布置悬念。在演讲中,内容单调、平铺直叙,会让听众乏味。所以,当我们进入主题之后不能懈怠。此时,我们可以采取吊胃口布置悬念的方式,来吸引听众。
注意!这个悬念最好跟听众密切相关。比如,听众是30多岁的妇女,你或许可以说:“现在,我要进一步跟大家说说,怎么来防止皱纹,消除皱纹。”如果听众是工薪阶层职场人士,不妨说:“我这里有个工作之余,增加收入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听?”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演讲主题,融入到悬念中,一一剖析出来了。悬念不要太早解开,早了效果就不大明显了。李敖在北大做演讲时候,把最后一个悬念——王菲的姑妈来了现场,放在了最后,吊足了听众的胃口,到了演讲结束,听众们都还是兴致盎然的。
4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在演讲中,任何含有双关含义的事物都可以引起大家笑起来。比如,词组、观念、情形和人物等等。
在延安的一次会上,毛泽东演讲快结束时,掏出了一盒香烟,然后用手指在里面慢慢摸,但是,好半天也没掏出一支烟来。显然,烟所剩无几了。一边讲,毛泽东一边继续摸烟盒,终于,他总算掏出仅剩下的一支烟,然后,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
从上述案例可见,“最后一条”,一语双关,即毛泽东讲话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烟盒里的最后一支烟。结果,妙趣横生,全场大笑,会场上疲劳和倦意都在笑声中一扫而光了。
第三,结束语要吸引人。如果整个演讲过程都是妙趣横生的,而结束时则枯燥平淡、毫无情趣,那么演讲也会功亏一篑。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如何风趣地结束演讲。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结束演讲的。
有一次,鲁迅先生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进行演讲。在演讲即将结束时,鲁迅说道:“以上内容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出的几点意见。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
一边说,鲁迅的一只手一边缓慢地伸进长袍,把一卷纸从衣襟上方伸了出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病态丑陋的月份牌。顿时,全场哗然大笑。
在这次演讲中,鲁迅是借助道具月份牌来结束演讲的。其实,只要是有趣而又不出格的方式,都可以运用其中,从而让我们的演讲在笑声中余韵长存。
材料——让即兴演讲更丰满
人靠衣裳马靠鞍,即兴演讲也是如此。如果主题是演讲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演讲的血肉,让人们可以真实地看到主题的存在,没有材料,主题就是单薄无力、苍白贫血。
同样一个主题,经过不同材料诠释,效果就会大大不同。同样一个主题,同样的材料,经过不同即兴演讲者的演说,效果也会大大不同。因此,演讲者水平的高低也就见了分晓。
那么,如何使用材料来论证主题,决定你是否是一个优秀的即兴演说家。
我们先看看下面一段即兴演讲。演讲者是一位30岁的健美主义者,最近她的饮食开始用高蛋白的营养食法。所以,她就把“营养”作为自己的演讲话题。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得到的信息都是:肉、蛋和奶酪对我们不利,认为大家应该吃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如谷物、燕麦、面食或者大米。但是,如果食用这样过多的食物,身体就会失去平衡,不仅身心疲惫,体重还会过大。
现在,你希望获得更多能量吗?希望得到更好的注意力吗?希望赢得更佳的学习成绩吗?希望吃到的饭菜,能够消除身上的赘肉吗?
如果想这样,那么,你应该摄取更多的蛋白质。到现在为止,我用一种高蛋白质的营养食法有六个月了,听课和学习感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顺利过!”
演讲之后,在场很多人虽然都产生了兴趣,但却对她的话半信半疑。他们感觉这位演讲者并不是营养学专家,说话没有说服力。很多饮食方法,也只是她自己宣称能创造奇迹。然而事实上究竟如何,却没有任何证据材料可以说明。
显然,这位女士的演讲是失败的,虽然她把听众吸引了,但是并没有把听众说服。
由此可见,演讲者可以决定自己说什么、怎么说,但在说之前务必要确定,听众听到话后,是否会产生这样3个问题:“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相信你?”“那又怎么样?”
如果一个演讲者在材料的选择和解析上,没有对这3个问题给予正面回答,那么他的演讲必然缺乏说服力,需要进一步修正。
那么,怎样组合材料才能让我们的演讲更丰满、更有说服力呢?
第一,材料要详细具体。越详细具体的材料越会让人觉得扎实可信的。专家言论、科学数据以及故事案例,等等,这些有效的材料让你的演讲专业而权威,从而促使听众自己说服自己。相应的,我们在演讲中要避免概括性、笼统性的材料。这些材料似是而非,缺少细节说明,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比如下面几种表述方式,看哪一种更具说服力?
1高度概括性表述:“在美国,博物馆很受人欢迎。”
2一般概括性表述:“去美国艺术博物馆的人,要比参与其他形式的文化及娱乐活动的人多多了。”
3详细具体性表述:“在美国,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要比参观所有其他重大赛事的人多很多。比如,在纽约市,旅游者参观的对象最多的,不是自由女神,也不是帝国大厦,而是我们都想不到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每年接待的游客,达到500多万次。”
以上哪一种说服力更好?显而易见,当然是列举材料和数据最多的第3种表述方式。
第二,让听众有深切的现场体验。不管是阅读《圣经》还是佛学经典,我们都会发现,书中总是有很多具体而生动的例子、鲜活而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述,等等。通过阅读这些具象化很强的文字,读者就会理解高深的道理,并获得思想上的顿悟。演讲也是如此,一个鲜活而生动的案例、视觉场景描述,会让你的听众沉浸其中,并身临其境地将自己带入其中,这样你演讲中所主张的观点就会有了个性和生命力,不再是模糊的概念,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了。下面请看一段文字:
“奥布林高地是1939年为爱尔兰劳工修建起来的一个住房项目的一部分,儿童在那里一边用西班牙语谈天,一边玩捉人游戏。在一家东南亚餐馆里面,到处都是越南鱼酱刺鼻的气味,就在这里,吉亚维斯的希腊杂货店曾经红火了70多年。”
这几句话出自《时代》杂志。这篇文章是讲马萨诸塞州洛韦尔市文化融合状况的,而这几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看完这段文字,即使我们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也会被杂志作家的文字描述所征服。因为我们读到这段文字,就觉得这个地方就在眼前。
相应的,如果这段话只是乏味枯燥地说,“在那里人来人往,每天都是如此。”那么,听众也会觉得乏味枯燥,并且脑海里不会留下特殊的印象。
第三,演讲说服力要靠具体数据支撑。在演讲中,数字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任志强在采访时候谈到的一段话,对网友封的“任大炮”一名叫屈。他说:“我不认为我是在放炮,我演讲都是用数据说话,每次演讲前我都要做大量的功课。”连当代名人都不敢忽视数据的力量,甚至认为因为有数据,所以才不是放大炮,可见数据几乎可以与真实可信划等号。马云在第九届网商大会上如是演讲——
“我记得2003年第一次开始有思考做网商大会的时候,2003年整个淘宝的交易不到一个亿,今年淘宝网的交易会过一万亿,变化一万倍,网商从一个概念到今天变成落地,到今天变成中国主要的一个商帮力量,在改变着、影响着中国,大家知道一万亿是什么概念,所有的年轻人,这一万亿意味着中国排名第十七个省的 GDP,全中国超过万亿GDP的、人民币GDP的省只有十八个,去年陕西省的整个GDP就一万亿。”
在这个案例中马云有效使用数据,使得演讲气氛空前沸腾。的确,在讲话中,使用具体的数字可以给人以“专家”的权威感。所以,如果你想征服听众,那么,一连串准确的数字具有极强的杀伤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脱离了语境的数据不会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有把数据置入情境之中,并结合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讲解的时候,才能够让数据更有意思,更有说服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
尽量少说“呃”“嗯”之类的口头禅
口头禅,原是禅宗用语,意思是只谈禅理不去实行。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口头禅,主要是指“啊”“哦”“嗯”“这个”“那个”等等。如果一个人在演讲中总是使用口头禅,则会显得支离破碎,甚至还会引起歧义,让听的人感到别扭可笑。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在演讲时频繁使用口头禅,就已经失败了一半。所以,想让我们的即兴演讲成功,必须要消除口头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话语中有没有口头禅呢?你可以用录音机录下自己说的话,然后再回放聆听。这样反复几次,你就可以对自己的话语做到了如指掌了。但是,当我们对自己的口头禅有一定了解后,又如何消除自己的口头禅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经常使用口头禅跟他们的心理状况是分不开的,想要避免口头禅,首先要从心理上消除口头禅的诱因。下面是不同类型口头禅的诱因与对策——
第一, 啊、呀、这个、这个、嗯、嗯。如果一个人思维慢、反应迟钝,演讲中就会出现这些口头禅。很多时候,也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不够熟悉所造成的,所以你不妨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时间长了,这些口头禅也就慢慢减少了。另外,如果一个人的词汇少,也会出现这种状况。正因为不知说什么,于是就用这些口头禅作为“思维的缓冲”。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加大自己的词汇储备。这样一来,在演讲中遇到不知某个词怎么表达时,还可用其他词替代,自然就避免了口头禅泛滥的情况。
第二,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经常说这些口头禅的人,往往是有些急躁,担心听众误解自己。事实上,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要避免听众误解自己,一方面要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不妨在演讲中多用案例和权威资料来为自己“证明”。当我们有了切实的底气,不用说“不骗你”,听众也会信服你。
第三,应该、必须、必定会。频繁使用这类口头禅的人,一般都是领导意识较强的,个性上比较冷静,自认为观点是正确的,是可以令对方信服的。但是,说这些口头禅的人,有时候是对自己没信心的,希望通过这样说来赢得对方的认可。事实上如果我们的演讲确实斩钉截铁,自然会赢得别人的信服,并不需要反复靠口头禅强调。
第四,然后。有些人在演讲的时候,总是使用“然后”,以此让自己的演讲有秩序一些。但是,过于频繁使用“然后”,就会造成听众的厌烦。要想避免这种状况,不妨将自己的演讲内容条理化,分出“一、二、三、四”点,甚至可以将每一点写在卡片上,讲完一点换一张卡片,这样就可以避免反复说口头禅了。
第五,听说、据说、听人说。经常说“听说,据说”的人,见识往往比较广,但是却缺少决断力和承担责任的度量,所以总是用第三者“听说”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以此避免由此带来的语言责任问题。这样说话看上去没问题,但是,如果频繁使用“听说”,那么听众会质疑演讲者自己的“观点”在哪里?想要自己在演讲中避免这点,不妨坚信自己的观点,而不去推卸自己的责任。
第六,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经常说“可能是”的人,往往还喜欢说“我早就估计到这一点”了。经常说这类口头禅的人,喜欢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做人做事都有点犹豫不决。但是,在演讲中,恰恰需要我们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传达给听众。如果演讲者没有总是这类口头禅,给听众一种敷衍的感觉,这样听众就不会被你的演讲所感动。
在具体演讲中,为了避免这类口头禅,我们不妨选择正确且熟知的观点、主题、案例,尽量避免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如果你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成竹在胸、信心百倍,则肯定可做到舌绽莲花、滔滔不绝。
大号铁锤——打造强有力的结尾
中国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就是说在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做得很棒,但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却很鲜有。在演讲中,一个好的结尾比好的开头更难得。关于演讲结尾,美国作家沃尔夫说:“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末尽时戛然而止。”诚然,演讲结尾好,就如一场音乐会在谢幕时的强音,让人回味无穷;如果结尾搞砸了,这种感觉就像吃一盘花生米,等你吃到最后一粒的时候,口感竟然又苦又酸,这个时候你的整个心情都会感觉糟糕透了,即使前面那么多花生豆都是好的也很难挽回。
那么,怎样才能在结束的时候,用大号铁锤擂响结束音呢?
第一,用名人名言来结尾。大多人都具有权威崇拜心理,如果你能够在结尾的时候适时地引用一句名言,则如一记高音喇叭,瞬间把演讲推向新的高潮。比如,演讲者可以这样说:“最后,我想以×××的话,来结束我的演讲……”当然,结尾的名人,要有针对性,能够深化和丰富自己的演讲。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各位,在最后,我要送给大家一句美国前总统林肯说的话:“您真的想成为律师吗?真的想吗?如果您真的想,您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是下定决心,但是,下定决心却是最难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下决心是最难的。一旦下定决心,剩下的就是去执行、去坚持,然后不断从行动中印证自己的决心,那时候,您也就是在成功之中了!谢谢大家。
第二,用动作来结尾。演讲不仅仅是靠语言,还包括用动作来表演。确实如此,演讲者的神态动作都可以是“演讲内容”。如果演讲者能够用动作结束演讲,自然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一位演讲者准备结束演讲的时候,先是穿上了外套,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拿起手套,面对听众诙谐地说:“现在,我自己的演讲已经结束了,你们的呢?”如此出人意料地“结束”演讲,现场听众立刻兴奋地鼓起掌来。
由上述案例可见,动作是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语言,所以用动作来做演讲的结尾具有大众普遍性。关于动作,周星驰十分推崇,他为了将自己的电影打入欧美市场,首选的题材就是动作片《功夫》。同样道理,在演讲中巧妙采用动作语言可让你受到大众欢迎。
第三,高潮式结尾。如果把高潮设计在演讲结尾,则能让听众感到心潮澎湃、振奋不已,更能满足听众的期待,在力度上一句比一句重,不断激起听众的热情。这样一来,即使演讲结束,听众仍沉浸在兴奋之中。很多活动在快结束时开始抽奖,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号召式结尾。演讲与广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知道,广告文案的结尾往往呼吁消费者迅速采取购买行动,同样道理,演讲也可以在结尾处号召听众采取行动。如果是励志类演讲,你可以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号召听众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改变自我,成就未来。如果是企事业单位演讲,你可以号召大家共同行动,为明年的奋斗目标而切实努力。如果是知识方案类演讲,你可以号召大家按照所讲述的方法进行操作,马上动起手来。总之,以号召语言作为结尾,能够振奋人心,强烈地激发众人的行动热情。
第五,提问式结尾。在演讲结尾时,如果你能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引发广大听众的思考热情。人天生具有猜谜兴趣和参与热情,你的问题就像一粒种子植根在听众心中,他们带着问题离开,必将对你的演讲记忆深刻。另外,如果是反问句结尾,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比如,在环保讲座上,你可以说:“如果雾霾持续到2050年,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好吗?”听众很容易被这种悲天悯人的提问所感染,情感上与你形成强烈共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