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心经七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在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bō)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音菩萨深切修炼般若功法时,看见了五蕴皆空,于是普渡众生,一切苦都没有了。)

    本品为《心经》总纲。经文从“观自在菩萨”到“度一切苦厄”,共25个字。因为一开始就讲到观自在菩萨,所以叫“自在品”。本品讲述自在之道,即菩萨道;讲述无漏智慧;讲述五蕴皆空;讲述苦从何来与灭苦的办法。共述四道。

    比照以上四道,我讲《金瓶梅》里的四个主要人物:吴月娘、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通过吴月娘讲菩萨道,是正讲;通过西门庆讲无漏智慧,通过潘金莲讲五蕴皆空,通过李瓶儿讲度一切苦厄,都是反讲。

    【讲经说法】自由自在的菩萨道

    菩萨道有万万千千,观音菩萨开示的菩萨道最为简单。这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为了拯救世人,曾化身为妓女,拯救那些好色而不能自拔的男人。《金瓶梅》上的李桂姐有些观音的影子,每当西门庆家里妻妾相争,乱了心绪,总能在这位勾栏佳人身上找到安慰。但要说《金瓶梅》里真正的菩萨,当属吴月娘,一会儿我们就讲她。

    观音为什么叫观音?“观”指他内观成道,“音”指他寻声救苦,善于聆听一切声音,愿意拯救一切众生。那么合起来,“观音”的意思就是内观成道,寻声救苦,拯救一切众生。这个菩萨好,没有门槛,什么人都可以找他,只要你一念他的圣号,他就在你心里。观音菩萨与裟婆众生特别有缘,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大慈大悲,以无边法力救人,从不失手。观自在:观音。佛是如来,她是自在,都表明“无所不在、所以自由自在”的意思。菩萨:即菩提萨埵,求觉悟的人,发大心的人。注意,佛是已觉悟的人,菩萨是求觉悟的人。人生难求,佛法易求,一求就有,因此菩萨也可以说是佛,从来没有不成佛的菩萨。菩萨是佛弟子。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是佛说的五蕴,五蕴皆空指五蕴归于空无。空无在此有两层意思,一是消失,二是通过消失进入真如本性。一切苦厄:所有苦。想得到的苦,想不到的苦,有形的苦,无形的苦。苦从业来,因罪炽热,因空消无。

    观音之所以能救人,在于她先能救己。还没成道时,她也只是个普通人,因她放下牵挂,一心求法,就能以身证道,以身成道,以身见道,以身行道,化身万千,哪里都有她的影子。

    观音又称观世音,不管是称“观音”,还是称“观世音”,都包含“观其声音”的意思,这是误译,还是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还是表明本意?应是表明本意,“观音”本义就是“观其声音”。声音怎么可以看到呢?这就是佛菩萨的法眼了。原来,这个世界由波浪生成,各种波浪运动,就推动世界发展。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地面蒸腾热浪,热浪中的人影飘緲得仿佛从太阳中走来,热浪中的房屋树木荡漾如地狱。印度地处热带,印度人对这种“热浪景观”感受强烈,佛陀亦然,因此有“火宅”这一说法,借以说明人处世上如同住在火中的房子。

    在佛菩萨的法眼中,各种波浪都是可视的,它们的变化异常清晰。人的声音也是可视的,人一发声,声浪就是一道光,有的是红光,有的是白光,有的是其他颜色的光,视情况而定。佛眼普照世界,时时、处处垂看,一旦发现这声光,法身分化,马上就前来救拔。这就是观音菩萨“寻声救苦”的原理所在。

    《心经》专讲破色之道,也就是色即是空。色是一切物质,也包括声音。《心经》开示:佛菩萨主要是通过寻找声音进行救赎,他们要求你念想并说出来,要发声忏悔,要发声祈祷,要发声赞美,要发声呼求。他们一听见就来了,听不见也就去了别处。记住:声音是高级的存在,视象是低级的存在,我们要观就观声音,不要观画面。画面是空,声音是实。《心经》破色之道在于一破视象之空,二破声音之空,把世间杂色、杂音去掉,白衣大士就在眼前。

    观音又称观自在,因为她能行自由自在的菩萨道,所以有这个美名。菩萨道即解脱之道,上以无穷智慧证得菩提善果,下以无穷悲心救赎红尘浪子,真正好得很哪,最适合不能自拔的人。

    菩萨道有万万千千,观音菩萨开示的菩萨道最简单。她只要你放下,然后就把你举起。你不放下,她也无法把你举起。情人拥抱,都是两手空空。今天是情人节,估计又有很多人手里拿着玫瑰花去讨好求欢了,但不管你手里拿的是一朵玫瑰,还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见了你想见的那个人,如果你不能把手里的花“放下”,你们就拥抱不到一起。

    世上的人表示“爱”的方式就是给东西,鲜花,衣物,房子,金钱,这些东西一样一样地上来,最终发生质变,叠加在一起,劳累不堪。哪里累?心累。心为什么累?想太多了。真正的爱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刚刚好。宁肯遗憾,不要贪婪。如果硬要在加减法里选一样,那就做减法。

    减去高楼大厦,回到茅棚白屋。

    减去山珍海味,回到一箪食,一瓢饮。

    减去华服,回到布衣。

    减去名车,回到小径。

    人的幸福常常发生在小径中,路越宽越容易风驰电掣,忽略了风景。因此我说“大路无风景,小径有幸福”。前几天我和智怀等朋友在香山,五个人坐在一间两三平米的小屋里,颇有几分清趣。回想年前我在钓鱼台开会,高大的厅堂让人感觉有点心空空的无处着落。

    世人以为权势越多、财富越多,自由空间就越大,殊不知你一旦“多”起来,那么控制你的各种力量就越见彰显,条条多,框框多,让你身处繁华都市,一如赤贫沙漠。表面上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

    观音菩萨自由自在的菩萨道不是这样。她不是从多里显示多,而是从少里显示多,从无里显示有。

    当一切回到本原,便接近拥有。

    当你退守有限,便领略无限风光。

    农民种地,一个坑种一个白薯,不久一片地都是白薯。他劳作时何曾去欣赏身边的风景,但因为他的参与,山山水水都好看,不然只是些混沌景象。

    佛法指导我们开发人生。要开发人生,先开发自家的智慧。智慧如白薯,要自家种、自家收,瞅片好地种下去,就满有收获。不然地荒了心也慌,慌对慌,谁也受不了。人非得到回到自身不可,否则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知道。

    上面谈得有点长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吴月娘。在讲《金瓶梅》里的吴月娘之前,我先略微讲一讲《红楼梦》里的薛宝钗。《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讲贾母饭后带了一帮人在大观园溜弯,先去探春房里坐了坐,然后准备去藕香榭水亭子上听戏,路上经过薛宝钗的屋子,大发感叹。书中这样写道: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便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刘姥姥曾说贾宝玉的房间像小姐的闺房,真是太艳了,与贾宝玉的房间相比,薛宝钗的房间“雪洞一般”,二人情趣不一。贾宝玉爱繁华,要的是多,最终一无所有。薛宝钗清心,只要他一个,也是最终没得到。要说一个“悟”字,还是薛宝钗悟得透,悟得早。薛宝钗受得了的,林黛玉受不了。不能说谁高谁低,只能说两个人不一样。不一样才有意思,都一样了就没意思了。在贾宝玉的这些个老婆中,薛宝钗是大老婆。大老婆有大老婆之道,不是林黛玉可以理解的。实际情况是,薛能容林,林不能容薛,薛宝钗、林黛玉都可爱。如今我是“拥薛派”,薛宝钗好。好在哪里?好在她的房间“雪洞一般”。薛宝钗是有境界的。

    菩萨道即容人之道,倾听之道,清心之道。《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修行还浅,《金瓶梅》里的吴月娘修行很深,把菩萨道发挥得好,简直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专门来拯救西门庆这个浪子。

    吴月娘是西门庆的大老婆,说是大老婆也不对,在她之前,西门庆还有个真正的大老婆陈氏,是西门庆的女儿西门大姐的生母,早年死了。吴月娘出身大家,性格温柔,待人和气,嫁给西门庆后全家人对她都服气。我们且来看西门庆的三次妻妾组合:

    第一次组合:西门庆+陈氏。此时一夫一妻,生下一女。随着陈氏早逝,这个组合化为无形,留下西门大姐嫁给比西门庆还浮浪的浪子陈经济,演出西门庆死后的《金瓶梅》下半部悲剧。

    第二次组合:西门庆+吴月娘+李娇儿+卓二姐。此时一夫一妻二妾,西门庆发家了,正式成为“西门大官人”。随着卓二姐的病死,这个组合也面临更新,引出潘金莲。

    第三次组合:西门庆+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春梅+桂姐,出现了一夫一妻五妾的庞大阵容,外加一个通房丫头,一个包养的妓女。这是最终组合了,西门庆的女人们各司其职。吴月娘总管一切;李娇儿本是妓女,早先是西门庆的家伎,有时也帮吴月娘理财;孟玉楼本是寡妇,西门庆连人带财把她娶来闲养;孙雪娥管厨房;潘金莲与李娇儿都懂弹唱,是西门庆的小妾与家伎;春梅是房中铺床叠被人。如果把西门庆的家说成一个大院子,吴月娘就属于“院子”,潘金莲属于“房间”,春梅属于“床”。空间越见狭小而私密。李瓶儿昙花一现,像林颦儿一样早死。桂姐养在外面,不算家里人。

    吴月娘这个大老婆实在不好当!李娇儿算计她的钱,孟玉楼恃财暗地不服管,孙雪娥怨气冲天,潘金莲更是随时准备闹革命,春梅跟着潘金莲也学坏了,外面的桂姐是个无底深坑,随时要把西门庆吸引进去。算来还是李瓶儿好,可惜死得早。

    吴月娘是西门庆众姬妾的“大姐”,她没有王熙凤那样毒辣的手段,只是一味地好,按理说早翻天了,但说来奇怪,居然上上下下服服帖帖,再闹也有限,再闹也闹不到她身上,这是为何?

    原来,吴月娘是个大菩萨,她目睹了太多死亡,先是陈氏死,然后卓二姐死,宋蕙莲也死了,最后李瓶儿也死了。每次,这些女人们的死亡都是惊心动魄的,使同为女人的吴月娘不得不物伤其类,兔死狐悲。死去的姐妹们都那么年轻美丽,然而在深不可测的命运面前,她们都只有束手就擒,谁也不能幸免。有了这领悟,吴月娘越见慈悲,越见包容,西门庆每次纳妾,她竟然没有任何意见,一声不吭,只要进她屋,一概称姐妹。吴月娘这种“修养”是西门庆逼出来的,但说到底还是她悟得透。果然,在西门庆的女人里,就她结局好。

    吴月娘是有德的,她没有倚仗在家中的权势去害西门庆其他的女人。如果要害,没人能害过她。如果要闹,没人能闹过她。王熙凤害死了尤二姐,吴月娘却没害死任何人。陈氏、卓氏、李氏、宋氏都不是她害死的,相反,还帮助她们,同情她们,她有的只是常人应有的包容。

    菩萨道的真谛是一切放下。吴月娘这个大菩萨,为感化西门庆这个大魔头,把自己完全交了出去,比妓女还妓女,要说修行,这就是修行;要说伟大,这就是伟大。在吴月娘的内心深处,她爱着西门庆这个人。她亲历了西门庆的发迹历史,也参与了西门庆的堕落过程,最终又不幸目睹了西门庆的死亡。吴月娘虽然没能挽回西门庆的生命,但她做到了让西门庆死在家中,而不是死在外面,这就是她的胜利。只要西门庆还愿意死在这个家中,那就说明这浪子心里面还有家,也还有她。至于是死在家中哪个女人的怀中,这并不重要。西门庆的家就是吴月娘,吴月娘就是西门庆的家。在这家中,吴月娘是一切,是一切人。吴月娘是潘金莲,吴月娘是春梅,吴月娘是一生下厨做饭的孙雪娥。西门庆死在潘金莲怀中,等于死在她怀中。这就是吴月娘的禅法。

    一部《红楼梦》,讲的是“情禅”;一部《金瓶梅》,讲的是“老婆禅”。在家修行是最好的修行法,维摩诘大士得道了,佛菩萨都要向他问道;吴月娘得道了,西门庆也因她而超升。想想西门庆干了多少坏事,若非吴月娘这大菩萨在家镇着,人家早就上门把他灭了,岂会等他死后才动手?恶有恶报,西门庆不得不死。善有善报,在西门庆死的同时,吴月娘生下了他的遗腹子,延续了西门庆的血脉,赋予了西门庆第二次生命。

    浪子一生,唯求一爽,最终也不爽。

    善人一生,并不求爽,最终是爽的。

    算来还是吴月娘好,不因俗事闹心,只管清心寡欲修行。西门庆就算有一千个老婆、一万个女人,真正的老婆只有她一个。她有这个本事,因此她很放心。事实上西门庆也从来没离开过她,出门先请示(即使是谎话),回家先报到(即使眨眼间开溜),虽也曾夫妻反目,经过那次月下祈祷,又和好了,夫妻更加和谐。是她的就是她的,这是她的命,她热爱她的命。人不认命,命就不认他。人认命,命就认他,什么都有了。我们做人一生的好处是争取来的呢?还是上天赏赐?当然是上天赏赐。吴月娘做小姑娘时,并不知道有朝一日她会嫁给一个叫西门庆的人。嫁了便嫁了,来了便来了,她一切任其自然。在不自然的世界中,她的力量就逐渐显示出来了。

    因为她容得人,就能在高位,那么处于她之下的那些人不得不容她。西门庆在她面前自惭形秽,放心让她管理,夫妻二人相当默契。整部《金瓶梅》中,吴月娘是主持人,裁决者,里里外外的人都知道她是谁,以避她为要务,以近她为光荣。

    在西门庆的大家庭中,只有吴月娘是个自在人。这不奇怪,观音菩萨的别名就叫观自在菩萨。什么叫自在?随缘就叫自在,随便就叫自在,随喜就叫自在,随顺就叫自在,随他去就叫自在!

    《心经》一开头就提到观音菩萨的圣名,向我们开示了自由自在的菩萨道。观音菩萨做的事情也许你还悟不透,那么闲了去翻翻《金瓶梅》,读读吴月娘,你就明白了。

    菩萨道讲究“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并且要“勇猛精进”,这样才能得觉悟,证得善果。一个人发心纯正,就可以自利,其原理在于心正事就正,无有不成。一旦自利,也就利他,其原理在于他与我,原本在灵里合一。吴月娘坐在家里不搞事,西门庆自然在外面收敛不少。如果吴月娘跟着潘金莲闹起来,西门庆自然暴跳如雷,一起闹得不可收拾。吴月娘能按捺魔性,因此彼此相安。温柔忍让的吴月娘有本事镇住刁蛮任性的潘金莲,但她从来没有得理不饶人,这是她的德,因此西门庆放心让她管家。吴月娘冷眼看世界,热心待家人,一冷一热之间,修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因为她发心善,诸般恶就伤不到她。每日琐事,都助她勇猛精进。她经常反省自身,悟出了人要认命的宝贵道理。当一个人把自己全然放下,这是不可战胜的。

    “自在”的意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安。无论见什么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迷失。一滴水在江河里是水,在沙漠里更是水。一个人在热闹处是人,在冷清处也当是人。孔子说“慎独”,讲人要学会独处自律,这样才能投身洪流成为中流砥柱。中流砥柱从来都是正的,我从没听说中流砥柱是歪的,再大的柱子假如根基不稳,水一来就冲倒了。庄子所讲的神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焚”,意思是水里去不沾水,火里去火不上身,为什么?因为他心正且空,所以水里火里来去自如。

    “不沾染”这三个字,正是菩萨觉悟人的要道。吴月娘不参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人的争宠大战,反让西门庆把她捧得高。吴月娘无情无义,西门庆反视她为有情有义,在她身上有着金、瓶、梅不具有的魅力。世人读《金瓶梅》,都爱问“谁是西门庆最宠爱的女人?”或说金,或说瓶,或说梅,其实吴月娘才是西门庆的最爱。外人很难想象,西门庆在外面无恶不作,在家里却供着一个女菩萨,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连所有的魔头都想成佛,做魔苦哇,谁不想自在成佛。

    《金瓶梅》里每回都写西门庆的苦恼,我把这称为“天魔七恼”。想要又得不到,他苦恼。得到了却变味,他苦恼。内心日渐空虚,他苦恼。身体日益衰弱,他苦恼。事事都能成,事事转眼成空,事事戏弄他,人人离开他,他苦恼。人面前风光,睡觉噩梦连场,他苦恼。无名业火困扰他,说不出的乏味攻击他又抚摸他,这是他最大苦恼。西门庆的生活陷入热闹的冷清,繁华的冷寂,欢笑如噩梦,佳人如鬼魅之影。他内心早已深知自己将被放空,如果没有拯救,那么他的结局就是没结局。

    西门庆到底还有一丝灵性,他明白很多时候必须依靠吴月娘,这是他的命,他也认了。当初吴月娘管着他,他浑身不自在,后来才晓得有人肯管自己,那是福气。做人就怕天不收、地不管,自己也管不了自己,那就只有让阎罗王来动手了。多少次,吴月娘把西门庆从死亡边缘拉回,西门庆太明白这个了,后来他一看到吴月娘,就从不自在到自在了。世上总有一种人,专门成全人,包容人,救人爱人,给人裸露的心,又给人封好的蜜,这种人是菩萨,是贵人,希望我们都能认得出,抓得住,再不要放开。

    “自在”有三重境界,今我试说之。第一重境界,忍辱负重。到农村去,你会看到挑担子的自在,空手的不自在,就是这个道理。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是这个意思。第二重境界,随遇而安。过年就放鞭炮,清明就踏青,但无须“断魂”。第三重境界,不遇而安。这个境界好得很!不遇而安比随遇而安更好。“随遇而安”,讲虽非所想,毕竟有所遇,因此知足者常乐,安然自适,这是陶渊明了,他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桃源生活,但毕竟手中有菊花,抬头也可以看见南山,他知足了。比“随遇而安”更可贵的是“不遇而安”,指一个人最终什么也没遇到,但他居然也很安心。孔子就是这种人,周游列国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用他,但他“返鲁而乐正”,思想境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有人要问,既然一无所遇,他不遗憾吗?为什么还安心?还是那两个字:认命。“认命”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忍命,二是认清自己的命,二者缺一不可。认命者一日千里,他放下包袱,终于凭借命运之风迎来人生的辉煌。

    我曾发下以下三个大愿:

    一愿心中理想永远不要实现。

    二愿心中想见的人永远不要见面。

    三愿做事永远失败。

    为什么发这个毒誓?这誓言很毒么?还有更毒的我就不说了。我发此三愿并非故作惊人之谈,而是出于真心。此为佛法:世上一切皆空,若我执著将会堕入更惨境地。苦海茫茫,回头是岸。当我放下一切外在的理念,才会找到内在的生活。那时什么都有了,我指的是永恒。自由自在的菩萨道,总由生活的死囚悟出。请跟着我念:“放下、放下,现在就是最好。”这句话就是《心经》密咒“般若波罗密多”的当下版,任何时候都管用。我不骗你,天堂也不过就那样,若我们安心,地狱里都能开出莲花。末了,我做两句诗送给大家:“抬头不见三尺天,一人一枝地狱莲。”我这是跟吴月娘学的。吴月娘这个禅法,可以叫做“地狱莲花”,是莲花中的极品。莲花开在地狱里,自由自在的菩萨道就是这样炼成的。

    【讲经说法】无漏智慧

    《心经》密咒“般若波罗密多”,意思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波罗密”是彼岸的意思,“般若”念作“波若”,就是智慧。“般若波罗密”即智慧波罗密,是菩萨为普度众生,必须修炼的六波罗密之一,被称作“诸佛之母”,相当重要。这个词不是很好念,我们再来顺一下:

    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是修饰语)=智慧波罗密=智慧彼岸

    “智慧彼岸”意思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这是六波罗密之一,除此外还有不是通过智慧就可以到达彼岸的,这里就不讲了。“智慧彼岸”一词向我们暗示:一旦开悟,此岸即彼岸。天堂并非在天上,彼岸并非在彼处。并无空间的鸿沟,也并无时间的链条。在另一维度里,人心将发生惊人逆转,世事将发生惊人反复。传说回到原地,神话成为亲历。佛经上称此现象为“不可思议”,《易经》上称此现象为“匪夷所思”。

    佛常说的般若有三种:一为文字般若,你可以理解为文字禅。“不立文字”,这四个字就是文字。“无字书”,这三个字也是字。因此实说吧,自从佛陀寂灭以来,还没有人不凭借文字能悟出什么名堂来,只不过我们不要痴迷就是了,总要看到文字背后的文字,话语背后的话语。二为观照般若,即内观之道,这是佛家绝活,宋明理学家如朱子、王阳明等人从这个法门得到的好处极多,隋唐以来的高僧也多半从这里悟道,稍后我们再说说。三为实相般若,就是从本相、本体实实在在把握智慧所在,放下观念,弃绝外相,直接进入真理。那时,人不是人,人也不是物,人也不是事,人是理。

    文字般若——点燃智慧

    观照般若——体贴智慧

    实相般若——进入智慧

    此处,我讲讲“观照般若”。“观”指反观、内观,“照”指对比、叠合。人照镜子是没法叠合的,镜像总与人相反。要想叠合,只能是灵肉一体。水入水杯,气入气球,老子说“无有入于无间”,这是叠合。有形不能与有形叠合,无形也不能与无形叠合,必须是无形与有形在一起,才能叠合。也就是说,无形得委屈自己,进入有形,才能完成生命仪式的合一。太高贵的灵魂不适合并不高贵的肉体,很多事情总要放下架子才好。灵魂放下架子,才有肉体的欢乐。肉体展示身段,才能穿上灵魂这件衣服。

    一观一照,智慧就显明了。在这观照中,以什么为标准呢?佛家以“清净无漏”为最好的智慧,称为“无漏智慧”。如果一种智慧是有泄漏的,不能称为智慧。如果一种智慧稳立不漏,圆满,坚实,恒定,就能称为智慧。古代印度人居住在恒河岸边,沙子与水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佛经常以此为喻,说佛法广大就说如“恒河沙数”,说心性坚稳就说成就“无漏智慧”。“漏”本指沙漏,这小玩意儿中国古代也有,是一种计时器,形如两个对立的三角形,两个斗相接,中间是空的,沙子就从中间一粒一粒漏下去。当沙漏上半部的沙子全部漏完沉底,那么时间就到了。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粒粒的细沙,当它不知不觉地漏下,很快就会引起全体的陷落,最终把上面一层漏得干干净净,满满的很快就成了空空的。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知不觉时间溜走,人溜走,事消失,情感蒸发,心被淘空。为什么如此无情?因为我们修炼不到家,心性不全,凡事把持不住,一漏再漏,最终耗干。

    要想“无漏”,就要打回原形,重新设计生活。观音菩萨的甘露瓶为什么永远灵露充满,永远不漏?因为它是坚实无缝的,并且托在一只坚实的手中,当然不会漏走。

    我们的智慧也是如此。要大巧若拙,要大智若愚,要坚实无漏,要稳稳托起。

    有的人可不是这样,硬要耍小聪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这样。还有一种人,他也懂得收手,但不懂得放手,最终不免断送了自己前程,漏走了青春,废去了生命,让人叹惜,让佛菩萨伤心。

    收手容易放手难。很多贪官搞不懂为什么最终自己会翻船,他心里直叫屈:“我已经收手了呀!”是的,你已经收手了,你已经不贪了,但是你放手了吗?已经到手的权与钱你不是还在尽力使用吗?强盗把抢来的东西放在家里安然享用,岂是正道?何不放手?何不散财?何不弃权?伸手容易缩手难,断手就在摊手前。

    当今盛世,人人积极进取,《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最值得我们深思。这是个进取的人,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何最终成了禽兽?最终自寻死路?他的智慧为什么救不了他?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你问我,我问谁?也许内心深处,我们都是西门庆。

    西门庆出身商人家庭,因父母亲死的早,没人管束,渐渐养成虎狼之性,讨了老婆一个又一个,死了一个又一个,人称“打老婆的班头,降妇女的领袖”,专好淫虐,极善浮浪,凡他看上的女人没有能逃脱的——不过也不尽然,在西门庆通过当权贵的干儿子这一方式买官称霸一方后,事业的巅峰期,日进斗金,财源滚滚,与各路官商恶霸称兄道弟,非常风光。这时,他看上了两名美貌的官太太林氏、蓝氏,林氏不久到手,蓝氏还没到手,西门庆就因为与家人媳妇宋氏、姘头王六儿、小妾潘金莲连续三场纵欲宣淫,一命呜呼了,那蓝氏他终究没福消受,空有一身“本事”来不及施展。看来西门庆也不能想怎样就怎样,他那点本事,那点聪明,到底没什么用,无非让他快乐一时,最终把他葬送了。

    我们来看西门庆的几句临终遗言。

    西门庆对潘金莲说:“我的冤家,我死后,你姐妹们好好守着我的灵,休要失散了。”

    王少农评曰:呜呼西门庆,死了还想要!今生没要够,来生再要。西门庆一像曹操,想让姬妾们在他死后继续供他行乐;二像贾宝玉,想让他的女人们永远不散场,永远圈在一个园子里陪他,永远以他为中心宠着他、恋着他、求着他,永远满足他,这些个想法真好,可惜老天爷不答应。呜呼曹操,呜呼贾宝玉,呜呼西门庆。

    西门庆对吴月娘说:“我觉自家好生不济,有两句遗言和你说:我死后,你若生下一男半女,你姊妹好好待着,一处居住,休要失散了,惹人家笑话。”

    王少农评曰:呜呼西门庆,还是老话,希望他的女人们永远不散场,一万年供他行乐,真天真,真可爱,真伟大。不过他对吴月娘说的第一句遗言,有忏悔之意,值得肯定。

    西门庆然后一一对女婿、家人、店里伙计吩咐家务与生意,始终不肯放下他的偌大家业,带着巨大遗憾离去了。他的最后一句话:“只怕你娘儿们顾揽不过来。”(《金瓶梅》第七十九回《西门庆贪欲得病    吴月娘墓生产子》)

    王少农评曰:呜呼西门庆,你说对了,他们娘儿们把你搞的事完全顾揽不过来。你太厉害了,留下一个冤魂厉鬼的世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既然知道一死万事空,她们娘儿姊妹在你生时尚打理不清,死后如何管得着?你死时心中的不祥预兆很快就实现了,你的遗言一点儿也不管用。你一转身,她们就跑的跑,逃的逃,卖的卖,死的死,全部散了。非常抱歉,我们都不是上帝,只能眼睁睁看这一切发生,谁让你造那么多孽呢?

    纵观西门庆一生,其漏多矣。照佛法来看,他的智慧不能叫智慧,只能叫聪明。智慧与聪明的区别在于:聪明是人为,智慧是天成。顺应出智慧,逆反叫聪明。真正的智慧是无漏智慧,在把持不住的时候依然可以把持住,在伤心的地方依然可以不伤心。这就是功夫了。《心经》上说的观世音菩萨所行的“般若波罗密多”——般若功法即是。这功法的好处在于一切都放下,轻轻松松,做人不累。葆全天性,证得善果。

    西门庆一生天性屡毁,漏处甚多,其大处有三,我把它称为“西门三漏”,提炼出来,希望天下有情人,勿学西门大官人。

    西门三漏第一漏:漏于形。指西门庆在多年的进取生涯中身体粮仓早就亏空了,上的都是虚火,其五脏六腑早就烤焦了。欲除此症,当服黄帝口诀:“勿摇汝精,勿劳汝形,乃可以长生。”(见《庄子》)

    西门三漏第二漏:漏于理。指西门庆不明事理,认大官做干爹,做亲家,又认富商做兄弟,从来没结交过一个善知识,要不就与淫僧妖道来往,日见虚妄,比《红楼梦》里的贾赦还要荒唐几分。欲除此症,再无他法,只有让他再投胎一次,让他爹娘老子从小教他多读圣贤书。

    西门三漏第三漏:漏于气。指西门庆争强好胜,稍不如意,气就上来。此漏为大漏。当初他为了保官,托人上东京打理前程忙去了,暂时把李瓶儿放在一边,谁知这一放放出了事,李瓶儿竟嫁给了蒋竹山,把西门庆气得要死。后来他把李瓶儿好歹横抢过来,不久金、瓶争宠,李瓶儿被潘金莲算计死了,西门庆那个伤心,不用提了。西门庆这种秉性,自己搞事,自己生气,不死何为?好比一个漏了气的气球硬要飞上天去,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一阵大风把它刮起来,但那阵风岂会让它好过?

    西门三漏,每一漏都是死。人的精气神一旦丧尽,自然油尽灯枯,这就是“进取者”的下场。

    《心经》所含无漏智慧有别于此,它根本就不让沙子有漏走的机会。那沙子也不是泥沙,而是泥沙中的金子,是金沙。那金沙也不是放在沙漏中,而是捧在手心里。《圣经》上耶稣基督说:“没有人点灯放在地窨子里或是斗底下,总是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亮光。”(《路加福音》)就是这个意思。佛说“一粒沙中见世界”,这粒沙是闪光的金沙,不是浑浊的泥沙。佛说“清净无漏,始可证善果。”

    无漏之道也有三,试说如下。

    “无漏之道”一:清净。什么叫清净?观音菩萨住在紫竹林,这就叫清净。什么叫清净?观音菩萨手里的甘露瓶,这就叫清净。那瓶中之露菩萨从不妄施,你也不可妄求,若是真心忏悔,自有甘露。信者定,定者清,清者净,净则生机重现,心重明,性重光,自有一番希望。人的心里一天到晚多是昏暗,主要是事多,若不搞事,心里就慢慢明亮。与其在白天昏庸,不如在黑夜明亮。黑夜可贵,贵在净明。观音菩萨在普陀山的洞里何尝有多余之物,也不过是石桌藤床而已。仙家享受不在于繁华,只在于清净。佛家说“清净”,道家说“清静”,都是一个意思。渔夫不打浑水鱼,樵子不上刮风山,凡事要定下来才好。六祖舂米,一下是一下。那些谷粒很快就变成米,又能漏到哪里去?

    “无漏之道”二:闭关。人要随时闭关,学达摩,学慧可,洞里洞外都可以闭关。每当烟熏火燎处,要自服寒冰降火。每当冷落枯寂地,要自家生火。堕到井中要甘做井底之蛙,走到田间要做陇头之牛。总之,处处悟道,时时修禅,养成“吹吹风”的习惯。如果实有所悟,那么你可以随喜众生,就好比一个人犯了烟瘾情不自禁向街头陌生人借火。要知道火都是借来的,有时一个眼神就点燃了。闭关的好处在于认得出自己,分得清别人,事事都在胸中。他胸怀奇大,包容乾坤,整个天空都是他的,海洋都是他的,他根本不需要撒网捕鱼,那些鱼又能漏到哪里去?

    “无漏之道”三:施仁。有财施财,有力出力,无财无力点点头。儒说“仁义”,佛说“慈悲”,基督说“成全”,总之要为人好,甘作人梯人桥。宋江化身而为及时雨,江湖兄弟都受了他的感召,天罡地煞聚合,因缘俱足,大事可为,那些分内之事又能漏到哪里去?

    “无漏”并非指一个劲囤积什么,只进不出,那样不会越来越多,反会渐渐堵死。西门庆就是把财宝女人囤积过多,积压而死。

    “无漏”是一种自由交换的透明状态,也是一种信息流通、反应灵敏的待命状态,也是一种勤于交换的工作执行状态。《太平经》讲,世间有三种气:阳气、阴气、中和气,这中和气很重要,处于调和状态。当阴阳不调,中和气就当家,好比周公代行王事,等周成王出息了,又让他做主。佛经上讲的无漏智慧与这有些接近,当智慧有漏失,那么就通过其他智慧自动补充。所谓其他智慧就是借来的智慧,智慧都是借来的,分来的,甚至“偷来”的,总之,要学习交流。我们的无漏智慧晶莹剔透,时时有生机,处处见亮光,随便划一个圈,都能圈到宝,这是真正的无漏,佛法谓之“无尽藏”。当初龙树菩萨只身入宝塔,其无畏之心便为他开启了无尽藏。约翰在拔摩孤岛,圣灵降临,向他启示末世景象,上天也为他开天仓。我在讲《晚晴集》时说:“该来的迟早要来,你就当它已经来了。”现在我说:“不会来的最终不会来,你就当它从未发生。”真的,一定要戒掉回忆,戒掉幻想,戒掉对未来的憧憬,人生才有意义。道家贵生,也讲“无漏”,指精气葆全的内丹功夫。《圣经》指出,人活世上,时时受魔鬼诱惑,坚持正道的才是真信徒。种种这些善言,与《心经》都指向一处:我们为人要坚忍,关键时把持得住。只要守住那一下,后面什么都不可怕了。只要忍住那一秒,就可以进入永恒。

    【讲经说法】五蕴皆空

    “五蕴”即五类蕴集,“五蕴皆空”就是五样都空。哪五样空?色空、受空、想空、行空、识空。

    “色空”:“色”就是肉体、物体,一切物质都是空的。

    “受空”:对“色”做出的感受也随色而空。

    “想空”:品味已经接受之物,似有无穷滋味,其实也是空。

    “行空”:一旦接受某物、某事、某道理,就不可避免做出来。做出来也是空,因为人模仿的东西本身不存在。有人想当皇帝,其实世上哪有皇帝?秦皇汉武也不过是人。又有人想做西门庆,其实西门庆也是不存在的,世上没有这种人。

    “识空”:有了鉴别之心,并有了认识之能,以为“这下准了”,其实也是空。专家鉴宝,一人一个说法,真正的宝不是肉眼凡胎认得出来的。

    以上五类聚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皆空,所以叫五蕴皆空。这五蕴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虚幻的逻辑:见色起心,于是接受,不断品味,最终做出行动,还认为这是我选择、辨别的结果。风月宝鉴,淫者自淫,与人何干?

    在五蕴之中,色蕴是物质,行蕴是行动,其余三蕴:受蕴、想蕴、识蕴,都是精神与思维,可以说,五蕴皆空的意思就是一切物质与精神都是空的,人的一切行为也都是空的。这是对可观世界的彻底否定,偏偏有人还要迷恋它。明知是水中的月亮还要捞一下,明知是镜中的花还要闻一下,明知是梦还不愿醒,明知已醒来还把现实当做梦。这种五蕴不空的人值得同情,因为他彻底绝望了,唯有把幻觉当粮食才能活下去。他没勇气去死,精神死了,偏偏肉体还青春勃发,因此其放纵是不可避免的。

    《金瓶梅》第一百回,也就是全书的最后写道:

    闲阅遗书思惘然,

    谁知天道有循环。

    西门豪横难存嗣,

    经济颠狂定被歼。

    楼月善良终有寿,

    瓶梅淫佚早归泉。

    可怜金莲遭恶报,

    遗臭千年作话传。

    诗中说潘金莲“遗臭千年”,又说“可怜”,这种矛盾的说法表达了《金瓶梅》作者复杂的心理。潘金莲到底是香还是臭?可爱还是可厌?我们且来看她一生。

    潘金莲原是裁缝家的女儿,因死了父亲,家中人口多,被母亲卖给张大户当丫环,年满十八岁被收用在房中。因主家婆不容她,驱逐出来胡乱嫁给了武大郎。潘金莲不满现状,勾引武松没成,转而投入西门庆怀抱。在西门庆家中,潘金莲是第五个老婆,上有吴月娘当家,下有李瓶儿争宠,随时会被排挤出去。幸亏潘金莲与西门庆性情相投,二人都很淫毒,是一对“毒鸳鸯”,厮守相得,床笫之欢逾于众人。潘金莲设计除去李瓶儿,冷了西门庆的心,虽不驱逐,心中视之为鸡肋矣,转宠春梅。潘金莲日夜思量,要笼络汉子的心,百般下贱,任由人取欢,终难回头。西门庆仕途顺利,越见放浪,常服春药,随时行奸。因连场纵欲,又在深夜街头遭遇鬼物,被惊吓过度,一路纵马狂奔回家,在金莲房中睡下。金莲又欲行欢,把西门庆喂下三丸春药,西门庆在又醉、又累、又受惊吓之际,被药力猛催,精泻不止,三天后死在金莲怀中。西门庆死后,潘金莲与陈经济乱伦不堪,春梅为副驾。家乱中吴月娘把金莲赶出家门,再次胡乱嫁人。陈经济也出了西门家,四处寻找潘金莲,二人还来不及“团聚”,潘金莲被流放回来的武松截住,生擒其嫂,活祭其兄。

    潘金莲的故事至此结束,“小潘金莲”春梅的故事还在上演。这春梅的命比她主子金莲稍好,被吴月娘打发出来嫁给了武官周守备,老夫少妻,又是官人,极其得宠,遂冒认陈经济为弟,白日宣淫。不久周守备外调征战,春梅与经济放心居家,不料经济为家将所杀。春梅伤心过后,转寻新人,与家人周义偷情。不久也像她原来的汉子西门庆一样,因纵欲死在情人怀中。

    我们纵观这大小两个潘金莲,都“爱得执著”,走上了她们汉子西门庆因淫见杀的老路。西门庆临死还有忏悔,金莲春梅一丝儿也不回头,任你多强汉子,在这种女人面前也无计可施,很有点《罗生门》的味道。那时潘金莲被武松擒住,还想蒙混过关,说:“你哥哥自害心疼病死了,干我甚事!”武松大怒,暴力逼出实情,大喊一声:“哥哥你阴魂不远,今日武二与你报仇雪恨!”“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剜了个血窟窿,那鲜血就冒出来。那妇人就星眸半闪,两只脚只顾登踏……”(《金瓶梅》第八十七回《王婆子贪财受报    武都头杀嫂祭兄》)

    王少农评曰:金莲当初与西门庆行欢,也是两脚登踏;今日被武松杀死,也是两脚登踏,何其相似!当初她欢乐时,就是如今痛苦处,同一瞬间,同一动作,是她死亡的标志。她注定要死在她所好的事情上。两脚登踏,这是受绞刑了,正是佛说地狱一百零八刑中的一样。

    世人看《金瓶梅》,只看到一个“淫”字,我看《金瓶梅》,看到一个“惨”字,时时感到冷入骨髓,痛彻心肺,其悲恸的感受比看《红楼梦》还强烈些。《红楼梦》是青春版《金瓶梅》,《金瓶梅》是成人版《红楼梦》。《红楼梦》讲的是哥哥妹妹,《金瓶梅》讲的是三妻四妾。本质如一,都是找死。是真男人就不要沉溺在《红楼梦》的诗意中,应该读一读《金瓶梅》,了解真实人生活地狱,尽早醒悟世情,打出禅关。

    《心经》上说观音菩萨用无漏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于是度一切苦厄。潘金莲与春梅就是因为还没看到五蕴皆空,所以不得不身陷苦海,罪孽深重,被五痛煎熬。

    佛说“五痛”为:空心痛、失心痛、转心痛、离心痛、乱心痛。

    空心痛:心空了,饿了,饿疼了,想吃又没得吃,羡慕人家,备感酸楚。虚弱不堪,自怨自怜。

    失心痛:连“空”都感受不到了,一下子没了心,整个人就像一块肉,戳哪哪疼,这才记起有心的好处。原来那颗心虽小,保护了全身。失心之痛,在于肉体难当。

    转心痛:欲向人转借一颗心,谁肯给你?“乞心人”长跪街头,人皆嗤笑而去。

    离心痛:有心的人日渐远去,这世界渐渐黄昏,让那没心没肺的人孤独地承受无边黑暗。《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上说:“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地狱名号品第五》)这黑暗地狱就是为金莲与春梅准备的,那时大家都在黑暗中,你到哪里去找她?

    乱心痛:找心的人乱找一气,最终把泥土当饭吃,把石头安放在心窝子。这样一来,恰似豪夫童话《冷酷的心》所讲,这颗石心不比当初肉心,把人硌得慌,压得疼,还不如不要。但你既然要了,就不能再取下来。那石心越长越大,你心里越来越乱,最终受不了那混乱与痛惨,只好一死了之。然而事情再次出乎人想象:想死的人死不了,想活的人活受罪。目睹自己下地狱的全过程,这叫惨。

    以上五痛,都因为五蕴不空所致。五蕴不空,必有五痛。如果你心里面怜悯金莲的美丽、春梅的多情,就应该为她们忏悔消孽。观音菩萨在《心经》中为我们开启的这个忏悔法门是真实不虚的,可以救人于无可救药之时。识五蕴,悟五空,则无五痛。

    色蕴:意思是色的蕴含,即一切物的聚集。放眼一看,天上云烟,山中鸟兽,市里车马,都是色蕴。再看眼前:桌椅、床枕、人,也全是色蕴。这是一个可观、可视、可感的世界,表面上真真切切,其实全是虚虚假假。凡是物体相聚,不过是暂时,如云在空,如萍在水,哪有定处。因此《圣经》上说:“不要用眼目看世界。”潘金莲的错误在于目迷五色,她不知道张大户、西门庆等富贵人家的财物只是上天临时寄存,哪里就是私物了?而她自己拼命想作最美之色,想加入、甚至领导这个色的世界,显然只能命如浮萍,随水聚散。

    受蕴:意思是感觉的聚焦,指感受到、接受了诸般色。水托浮萍,大家浪迹天涯。风卷云朵,一起随空飘散。表面上接受了,得到了,其实是镜中影,当不得真。潘金莲心甘情愿服侍张大户,因为那时还年幼无知。再后又心甘情愿服侍西门庆,因为喜欢这浪子。心甘情愿服侍陈经济,因为除此之外这个世界她再无别的可以留恋了!潘金莲的一生是服侍人的一生,颇有佛陀美德,基督精神,她爱世上的男人,完全献出自己,完全接受世界。然而“我恋世兮世不恋我”,她被世界抛弃了,最终她接受的是一把冰冷的刀。

    想蕴:意思是诸念聚会,颠倒梦想,无可奈何。《金瓶梅》第八回《潘金莲永夜盼西门庆    烧夫灵和尚听淫声》讲西门庆与潘金莲、王婆等人合计毒杀武大郎后,暂时歇手,先娶了孟玉楼。这潘金莲日思夜想,不见人来,打了前夫女儿,百般无聊,情思昏昏。“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妇人在房中害热,分付迎儿热下水,伺候澡盆要洗澡。又做了一笼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身上只着薄纩短衫,坐在小杌上。盼不见西门庆来到,骂了几句负心贼,无情无绪,闷闷不语,用纤手向脚上脱下两只红绣鞋儿来,试打一个相思卦……不觉困倦来,就歪在床上盹睡着了。”这段文字,专讲金莲相思之苦,是“想蕴不空”所害。凡是人存了一个念想,心里就难受。想都不要想,这是真正的相思。

    行蕴:意思是意念转化为行为,一切行动的聚集。因色起心,付诸行动,各种手段一起上,诸般奇奇怪怪的行为都来了。回放当初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这段孽缘,原是这样的:“一日,也是合当有事,却有一个人从帘子底下走过来……妇人正手里拿着叉竿放帘子,忽被一阵风将叉竿刮倒,妇人手擎不牢,不端不正却打在那人头上。”(《金瓶梅》第二回《西门庆帘下遇金莲    王婆子贪贿说风情》)金莲失手,全因为那阵风。到底是“风动”,还是“心动”?稍后便知。那帘子打在西门庆头门,刚要发作,看见是一个美女,转怒为喜。这时二人的反应一为“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早已钻入爪洼国去了,变颜笑吟吟脸儿”,一为“叉手望他深深拜了一拜”,连声道歉。然后二人相勾,西门庆摇摇摆摆走后,潘金莲“却在帘子下眼巴巴的,看不见那个人,方才收下帘子,关上大门归房去了。”金莲的种种这些行为,都是念想所至。行蕴不空,很快就走上了不归路。

    识蕴:意思是有了分别心,各种“知识”的聚焦。在潘金莲心中,世界是绝对的,事分对错,人分好坏,没有中间道路。西门庆宠着她,好;春梅听她的话,好;陈经济讨好她,好;除此之外,都是坏人,连吴月娘这个大菩萨也是坏人,孙雪娥该死,李瓶儿更该死。潘金莲识蕴不空,在认识上一错再错,因此她跟着西门庆,最终难免一死。

    五蕴不空,必然被这个“色”的世界熏染,乃至于死。《心经》上说“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五蕴皆空,简单说就是要明白,人活世上,凡是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做出来的、形成成见的,都是空空空。也就是说,在潘金莲面前,西门庆本身不存在。风吹帘动,失手落在头上,这事发生不过偶然,过了就过了,何必再来一阵“风”?下次再有这种事情发生,希望她左手读《金瓶梅》潘金莲之死,右手读《心经》自在品,庶几乎可免大难!方不辜负佛菩萨一番苦意,我这讲书人一番苦心。

    【讲经说法】度一切苦厄

    “度一切苦厄”,意思就是超脱一切苦难,不再受苦。其前提就是“五蕴皆空”。《心经》说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不照见五蕴皆空,就不能度一切苦厄。这个“度”,就是普度众生的“度”,指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发大愿,用大法力,救度一切众生。这个“度”,也就是“自度”的“度”,指人也要自己救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得救,以为下地狱好玩,那么佛菩萨也救不了他,只有让掌管地下的那位先生陪他玩。

    观音“自度度人”的法门好,让愿意获救的人最终获救,好比给庄稼浇水,引水种庄稼,两厢情愿,皆大欢喜。观音“自度度人”的办法说穿了很简单,就是让人觉得生命美好,并热爱自己的命运。这种人救起来容易。要知道改变命运不如被命运改变。当厨子就当厨子,当教书匠就当教书匠,唱歌跳舞就唱歌跳舞。观音救人,从来都不是让他先转行再去救,而是在任何行当里去直接救赎。什么叫法力?直接就来!这个世界看起来好复杂,在佛菩萨眼中,其实简单。天亮前群魔乱舞,天亮了一切化为乌有。

    我们的人生若正处于群魔乱舞的阶段,这时候要读《心经》,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自然可以驱逐心魔。从心魔到心佛,这就是《心经》之道。

    佛说人一生下来,就命中注定有“一疼二痛三昏四暗五毒六障七苦八乱九厄”,谁也无法避免,种种这些都是心魔,要祈祷忏悔,方可消灾。

    一疼:女人受孕,浑然不觉。忽觉有孕,内心恐慌。胎儿渐长,腹中不安。十月怀胎,其苦万状。一旦生出,其疼难当。这疼是母子双疼,母为“身疼”,子为“无身疼”。母婴脱离,婴儿顿觉人生空虚。记住:我们是从空虚中出来的,是从被抛弃开始人生的。这抛弃也是无法,母亲不“抛弃”我们,就生不下来。因此世人都是弃物,幸福靠自己争取。哭声大的有奶吃。疼而知哭是好孩儿,疼而不知哭是傻孩儿。

    二痛:从婴儿到幼儿,身体日渐容易受伤害。刀伤其指,竹刺其足,这痛是交学费,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日子也不是好白吃白混的,总要流些血人才长得大。在“一疼”之时,人还是婴儿,母亲的乳汁给他最大安慰,世界在他心中是“白的”;在“二痛”之时,幼儿目睹鲜红的血从自己体内流出,又痛又恐怖,又觉得鲜艳极了,像花,像画,他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美。原来美就是痛。在他心中,世界从“白的”变成“红的”。

    三昏:人一长大就发昏。放牛娃常看着太阳发呆,读书郎走进菜花深处昏昏欲睡。村里的丫头、小伙一天到晚没精神。不是没精神,而是精神太好。精神太好为什么又没精神?因为那精神来自虚空,越旺盛越没个着落处。柴烧还有把火,雨落还能看见云朵,世上唯有无明相思,让人昏聩。

    四暗:于是,人深爱那黑暗。为什么?因为黑暗中有梦幻来安慰。《金刚经》说“梦幻泡影”,《心经》说“颠倒梦想”,一说“幻”,一说“梦”,组成幻梦,亦即梦幻。梦与幻本来不相通,梦是睡着了做梦,幻是没睡觉时白日游神。也就是说,无论睡着醒着,我们都有可能灵魂出窍,心魔大矣!如何才能摆脱它?对待梦幻人有不同态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对梦幻的态度,把人分为几种:顺魔者叫鬼卒,平时是人,鬼一来了就为鬼服务;杀魔者叫英雄,但英雄多误杀,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李逵杀人就不分好坏,报起仇来见一个杀一个,大杀狂魔,也大杀鬼卒。英雄也是魔,英雄也要制伏才好。制魔救魔者叫做菩萨,观音与地藏就是。观音从南海波涛深处向我们走来,带来一片祥云。地藏王菩萨从地底黑暗深处向我们走来,带来一片金光。一光破万暗,人生昏暗中只要记起那光,就可以被照耀。

    五毒:泛指人一切不良嗜好。君子五毒不侵,小人五毒俱全。

    六障:六根不净,成为六障。

    七苦:人有七窍,故有七苦。欲望没满足,眼有眼的苦,耳有耳的苦,身体每一处都苦,欲壑难填,欲火焚身,观音洒滳露水你就好了。谁是你的观音你要认得,观音虽好,不要乱拜观音。很多“观音”是心魔变化,魔有魔道,常常化为神佛捉弄人,君子要分辨清。

    八乱:八方都乱。道家有个说法,天地之间八方八位都有神明,出行要先拜神位,入山要佩带符箓,千万不能犯煞。如此则八方都顺,不然则八方都乱。人总要有禁忌才好,不可以自己添乱,甚至自己找死。屈原《招魂》诗中讲巫阳为人招魂,四面八方都招遍了,请他享受美食、好音、艳舞、神女,魂还不肯回来,最后还是“以身招魂”,才回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肉体一个魂。人安守元气,就不会乱了心绪,丧了形神。

    九厄:泛指灾难。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大一难是“我不想干了”。幸好唐僧没这个念头,否则也要像八戒悟空一样打退堂鼓,险些前功尽弃。只要不放弃信念,佛菩萨自会现身搭救。

    以上佛说“一疼二痛三昏四暗五毒六障七苦八乱九厄”,合称“一切苦厄”。“厄”就是灾难的意思。苦是由业带来的,因为罪的助力更加炽热,然而一旦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没了苦事,就没了苦人。世上的苦事都是自寻烦恼,西门庆不去搞三妻四妾,怎会早死?灭苦之道为消业,消业之方在无为。

    我们生活在一个灾难逐渐升级的阶段,佛经上称之为“劫”。这劫来得凶猛,劫财劫色不过是强盗,劫命不过是行凶,真正的劫难连天动地自然灾害增多。总之,身处劫中,我们要努力为人,方可免除来日大难。要知道眼前虽好,花开迟早要败。要知道眼前虽不好,花迟早要开。因此在这里请允许我说句狠话:有时“不好”反而倒好,“好”反而不好了。掐准那个点,花开不败。

    世上一切苦厄,如果任由他发生,将不可挽回,任何一个热爱生命的人都在日夜呼唤拯救。我们的祈祷上达云天苍穹,那位尊贵者早就收到了,并且已派他的天使在行动,我们可以配合他,自度度人。

    《阿弥陀经》和《心经》向我们开示:茫茫苦海,回头是岸,有两位摆渡的人正摇着小船向我们走来。他们一位叫观世音,另一位叫大势至,这两位大菩萨接引我们去西天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乐园中,得享欢喜福乐。这就叫“慈航普度”,菩萨专度有心人、有缘人。这话的意思是,要想得救,又要有缘,又要有心,缺一不可。只有缘没有心,依然成不了。只有心没有缘,也最终水月镜花,空自垂泪而已。人们常说“佛度有缘人”,没错,还有一句“佛度有心人”,不要忘了。什么人有心?正在享福的人往往没心没肺,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哪管人死活?因此要说有心,正在受苦的人才有心。因为深悟人生的无常,深受一切苦厄,他不得不摸着自己的良心,反思生活中的点点滳滳,我是否有罪,不然为何人生如此痛苦?我是否造孽,不然为何那魔阴魂不散?无心忏悔,乐极生悲;有心忏悔,苦尽甘来。苦人也不苦了,已经受苦而死的将得超升。

    《金瓶梅》里的李瓶儿是个大苦人。这个“瓶儿”,和那个“颦儿”,命都不好,一个遇着贾宝玉,一个遇着西门庆。好好的两个花瓶,只好任人摔呗。

    李瓶儿本是西门庆结拜兄弟花子虚的老婆,被西门庆一来二去勾引上了,两人山盟海誓,再次上演潘金莲的故事。西门庆设计要了花子虚的性命、家财,最后娶了李瓶儿。李瓶儿几经曲折跟了西门庆,到了西门庆家,遇见了潘金莲这个冤家。二人死掐,最终一尸两命,李瓶儿母子被潘金莲害死了。西门庆把李瓶儿葬了,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要说一个“美”字,在西门庆的众多妻妾中,李瓶儿是最美的。要说一个“爱”字,西门庆原本爱她也极深。《金瓶梅》光写李瓶儿之死就一连写了六回,篇幅极长、用心极细,这是我们要留意的。这六回分别是:

    §§§第六十二回《潘道士解禳祭灯法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

    §§§第六十三回《亲朋祭奠开筵宴    西门观戏感李瓶》

    §§§第六十四回《玉箫跪央潘金莲    合卫官祭富室娘》

    §§§第六十五回《吴道官迎殡颁真容    宋御史结豪请六黄》

    §§§第六十六回《翟管家寄书致赙    黄真人牒度荐亡》

    §§§第六十七回《西门庆书房赏雪    李瓶儿梦诉幽情》

    一共六回书,数万字,专门用来讲述李瓶儿死前死后光景,读之令人目惨神伤。我们来看李瓶儿魂归西天时西门庆的反应:

    “西门庆听见李瓶儿死了,和吴月娘两步做一步,奔到前边,揭起被,但见面容不改,体尚微温,悠然而逝,身上止着一件红绫抹胸儿。西门庆也不顾甚么身底下血渍,两只手捧着他香腮亲着,口口声声只叫:‘我的没救的姐姐,有仁义好性儿的姐姐!你怎么闪了我去了?宁可教我西门庆死了罢,我也不久活于世了,平白活着做甚么!’在房里离地跳的有三尺高,大放声号哭。吴月娘亦揾泪哭涕不止。”(第六十二回)

    西门庆为什么说李瓶儿是“我的没救的姐姐?”他为什么知道要瓶儿“没救了?”原来,西门庆自知罪孽深重,从他们勾引上的那一天起,他们早就陷在罪中。罪的代价就是死。西门庆知道自己是没救的,那么李瓶儿也必然是没救的。平时不承认,情急悲惶之间却忍不住自己说出来承认了。他们当初立下的哪里是什么山盟海誓,分别是立下鬼约,一起赴死。

    李瓶儿甚苦。作为女人,她嫁了三回,一回比一回苦。

    瓶儿第一苦,嫁给花子虚这浪荡子,眠花宿柳,夜不归宿。

    瓶儿第二苦,花子虚死后嫁给了蒋竹山这烂秀才,被骗失身。

    瓶儿第三苦,西门庆把她从蒋竹山手中夺了去,扔她在虎口,最终被潘金莲这母老虎吃了。可怜瓶儿生下的小孩也随娘西去。

    瓶儿吃的苦,是她自己种的孽。假如她不和西门庆勾结,再苦也有限。她错就错在把比花子虚更大的魔头误以为是佛菩萨,把更大的奴役误认为解放。她于是隔着墙把东西一包一包地递到西门家,把丫头也送,把家产也送,最后心甘情愿把自己也送上门去。正所谓“猪羊走进屠夫门”,这是真正的悲剧。

    李瓶儿的一切苦厄皆由自身造成,为此她付出了生命代价。李瓶儿的死证明了我在开头说的那句话“改变命运不如被命运改变”委实不错,这话看似消极,其实不会害人。人静静地等待命运安排,好好过日子,这样安全系数大些,幸福指数高些,胜于猴急猴跳。李瓶儿就是妄想“改变命运”,最终连没有的也丧失了。你看她,为了“改变命运”,做出了多大努力,积极配合外面的人杀夫毁家,以为幸福就在眼前,谁知幸福变成痛苦,当初温情脉脉的人一转身让她看见了冰冷黑暗的后背。吴月娘亲眼目睹了潘金莲、李瓶儿她们堕落、战争与死亡的全过程,心中唯有叹息。最终的事情最终要来,结局发生在开始。佛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人自食其果,任你千娇百媚,也要作担夫。

    《心经》上说:“度一切苦厄”,什么意思?谁度谁?观音度人?不错,观音会度人,但一定要晓得“自度度人”的道理,人必先自救,然后佛菩萨才救得了你。远离那些人,放弃那些事,李瓶儿就成了观音菩萨手中的甘露瓶,这是我们真正的瓶儿。装的是水,浇的是花。

    色空品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音菩萨告诉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这四样也莫不如此。”)

    本品为《心经》要旨,诸君子宜痛加砥砺。经文从“舍利子”开始,到“亦复如是”,共27个字。因为专讲“色即是空”妙道,所以叫“色空品”。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金瓶梅》上四个美艳女子:孟玉楼、春梅、李娇儿、李桂姐,可称“金瓶四色”,四色四空,又可称“金瓶四空”。

    【讲经说法】智慧相传

    观音菩萨代佛宣讲,把深具无漏智慧的般若功法不传给别人,独传给舍利子,这是有道理的、有美意的。因为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子最有智慧,被誉为“智慧第一”,与目犍连并称佛陀身旁的“双贤”。好比孔子身边的子路与颜渊,耶稣身边的彼得与约翰。舍利子不是佛骨舍利子,而是一个人的名字,他的名字就叫舍利子,是佛陀的弟子。舍利子既然深具智慧,自然能领受观音菩萨传下的奇妙佛法。换别人,难。

    佛门最讲“经济”,从不浪费口舌给愚昧人。梁武帝向达摩求法,达摩掉头就走。贯休经过江南,也不过留下一首诗而已。观音是何等人,取经就找唐玄奘,传法就给舍利子。对牛弹琴,不如直接把琴砸了。

    庄子说得好:“以圣人之道传圣人之才,亦易矣。”古来智慧相通,其实是最容易的,把智慧给智者,向智者传智慧,岂不是一点就通?很多事情完全不用教,孔子说“生而知之者”即可称圣人。据王阳明的说法,“满街都是圣人”,主要是针对各人特点,点醒梦中人。得到明白人点化,那是福气。手上有经书可读,更是大福气。因此我劝大家惜福,珍惜《心经》。它从遥远的佛国印度而来,经鸠摩罗什、玄奘等法师之手,千年以来,开启愚人,传递智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若非《心经》点醒梦中人,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的妙道,世人恐怕还在醉生梦死里。

    色:一切物质都叫色,肉体也是色。经文中第一个“色”泛指一物质,第二个“色”具体指世上可见之物,第三个“色”指人体、肉体,第四个“色”指内心。

    空:佛性真空。我们对这个词理解上如有困难,可以比作“道”,也就是“一”,指纯粹的、先天的世界本原状态。无知无欲,却又真实不虚,其存在状态为“寂”。经文中第一个“空”指真空,第二个“空”指虚空,第三个“空”指虚无,第四个“空”指空明状态。

    【讲经说法】色不异空

    此处的“色”就是前面讲的“五蕴”之一“色蕴”,指一切可以看见的事物的聚集,具体而言指有形物质,当然也包括人的肉体。佛经把人身称为“色”,把人的虚幻表相称为“色相”,人因魔鬼引诱无法抑制的欲望称为“色欲”,把这个人欲横流的物质世界称为“色界”。

    本来,人的肉体是美好的。《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女有道,在于色之上。但那色自成一道,谓之“色道”,把本来“思无邪”的性情之交变得不仅仅是性情了,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色的力量大,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哪里去找?见色起心的西门庆倒是不少。因此孔圣人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言下之意是应该好色如好德。酒有酒德,色有色德。

    《心经》讲的“色”并不单指性事情色,而是泛指一切物质。不过我们用“色”(情色)来说“色”(物质),倒不失为一个方便法门。

    色有四性。

    色性艳。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现在虽是北京的初春,还没什么动静,水沟里还可以看见残冰,树大都还没转绿,到处灰朴朴的。但无论如何,春天将至,转眼桃红柳绿,容不下半点灰,连黑夜里花都争着开放,大股大股的香气袭人。那霸道的红与绿,使北京的春天来势凶猛,再加上风沙,让人领略那割人如刀、刺人如箭的“风沙中的娇媚”,其艳伤人。但北京的春天比起四川的春天又差远了,巴蜀三千里地山河,一到春天各地菜花一起发作,开放成一片金黄的汪洋。乡村地方有句谚语叫“菜子开花有疯狗”,意思是说油菜花开放的时候,狗就发疯发狂,往往见人就咬。这时的人与狗也差不多了。佛经上把一切物都叫做“色”,一切色都有“性”,这色的第一性便是艳。桃花非红不可,柳树非绿不可。要艳就艳到俗,要俗就俗到底。世间万物随炎风蒸腾,已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大众,以便施展它与生俱来的厮杀本能。

    色性乱。有艳必乱。牡丹下必有死蜂,玫瑰下必有死蝶。一片花,一群人来采,必有一阵疯狂而混乱的大战。本来人性就不稳定,经那色诱,如何站立得稳?死并不算作奇事。乱性之人随时可以死。就以蜜蜂采蜜来说,有的因为打架伤残而死,有的被工作累死,或竟有偷蜜吃撑死的,不一而足。早晨,蜂王见那蜜蜂低着头飞出去,晚上仰着头飞回来,就知道它吃下去的比吐出来的多。有的蜜蜂表面上不出众,但一去不回头,蜂王就知道它厮杀去了,壮烈牺牲在色的世界中,绝对是个狠角色。还是蜂王修炼层次不一般,丝毫不乱,稳坐家中,享受百蜂贡奉,有点佛爷味道。要知道色性一乱,便不可收拾,人还不如以静制动,不至于舟毁人亡。前述“无漏”之道,君子要详参。

    色性狂。有乱必狂。吾狂乱之心,美之所出,力之所出,诗之所在,画之所在。然而真狂者必然知道收敛,不可以一味使性。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世人爱看前半句,其实后半句才是真精神。总之要记住,色性本来就是狂乱的,不可以被自家毁了。魔性发作,谁来收场?不如自禁其色,红红绿绿一概不要,能“知白”的继续白,能“守黑”的继续黑。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从前有个猎人躲在山洞中,受不了那黑暗,终于冲到外面,不料正迎头碰见花丛中的巨蟒,被一吸三丈,飞进了大蟒的腹中。佛经上把这世界比作一条大蟒蛇,它专等你发狂,然后好吞噬,假如人能坚守阵地,它也奈何不了你。

    色性空。此义后述。

    以上色之的四性:色性艳,色性乱,色性狂,色性空,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世间万物皆呈死色,人却看它鲜艳美好。

    四性即明,可解四空。《心经》上把缘起叫做“色”,缘尽叫“空”,意思即是:万事万物好像存在,其实并不存在。“空”是真空,这个空,空得好,是一切本原。佛家说的“空”,略近于道家说的“道”。详细看来有四空。

    色性空。万物自毁,其色枯萎。红颜与白骨,须臾转化。《圆圆曲》上说“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以读作“冲冠一怒为白骨”。假使色性不空,则佳人千年不老,英雄万年行乐,岂不更好?好虽好,天下人遭殃。因此美人迟暮、英雄零落,是人间正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过不久就会有变化,悲哀中也有幸福,这正是佛说的“无常”所在。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人就应该知道我不过是暂时的活人,却可能是永远的死人,若无一灵,我命安属?

    他心空。即“他性空”。这话说全就是“我心不空他心空,我性不空他性空。”佛陀指出:世上并无“他人”,只有一个我。找到自我本性,也就找到了整个世界。他人与我合一,并无相隔。这个教义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有我之境”。

    我心空。这就更进一层了,可比作“无我之境”。以空视我,以空待我,以空属我,以空成我。

    梦幻空。梦幻噬人,证明它本身是实实在在的魔鬼,只不过你抓不着它,就误以为它是空的。风也是抓不着的,却能把人吹上天去。

    以上四空是对四性的说明,都是色的本质。下面强调几个概念。

    遥远——时空离去,只见背影。

    缥缈——近在眼前,但不出现。

    以上二者还有个影儿。

    梦——黑暗中的猛虎,无影之魔。

    幻——自欺欺人的心理,逼出潜伏已久的魅与妖。

    泡——消失前的膨胀。

    影——灵的来访是魂的告别,恋影一生,最终光尽影息,一切成灰烬。

    是——指认本质。比如人生是苦。

    非——指认本质的娈生体。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这非常道与常道是一道两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非木石,岂能无情”,指偶尔“非”一下。人本来与木石没啥区别,都是无情的。偶尔有情一下,以为永久。这是虚妄的,佛法唤醒迷失的人,开头都是先泼一瓢冷水,让他清醒过来,明白人不过是木石。菩萨之名,即为“觉有情”,意思是通过“冷”的手段觉悟“热”的有情众生。何为“冷”?水月为冷。何为“热”,名利色欲为热。何为“是”?觉悟为是。何为“非”?迷陷为非。但若不迷陷沉沦,饱受那苦,人也不会得觉悟,因此“非”非非,“非”实为是。识非破非,觉非悟非,因非成非,灭非得非。这真是非常可贵。

    非与是是孪生体,一来都来了,一走都走了,有智慧的人善于从非的身后找到是,也明白任何时候是的身旁必有非。再说说“命运的骈生现象。”所谓“命运的骈生现象”,指有贾宝玉必有林黛玉,有西门庆必有潘金莲,秉性相同的两个人,会骈生在一起。这种骈生的一对人,不用找也会碰到一起,越找越多。不过奇怪的是,他们虽然命运骈生,但又命里相克,林黛玉一看见贾宝玉就要使小性,潘金莲一看见西门庆就恨得牙根发痒,骂开了。这种命运骈生而又相克的原因到现在我还不明白,期待你能解开。下面接着讲《心经》上的概念。

    无——没有。这个词表达了“没有”的意思,本身还是有。佛说有四无:无明、无间、无常、无妄。道说有四无:无己、无功、无名、无极。这么多“无”都是一种祈愿发心,最终交给永恒。有时“无”就是永恒,虚无中寂灭,与宇宙同体,与乾坤一息。有时“无”是有的首段与末段,负责送运“有”进入终点。“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新约·启示录》)。就是此义。

    空——真空本体。空不等于无,无是“没有”,空是“另有”。我们另有一个真空家乡,里面有个无生老母。佛说的“空”,指真性自如,这是真真切切的,不可以视为虚无。佛门又称空门,其实里面有真切好处,它空的只是该空的,不该空的自然有。佛法耐得住繁华,因为它有那“空”作秤砣,便可以称起世间之物。

    四大皆空——四大指地、水、火、风,生成世间万事万物的这四样,本身也只是物质(色),它也不是实体,更不是真性自如,因此是空的。此处的“空”当“灭”讲,消失,死亡。道家的《抱朴子》有类似说法,《抱朴子》说:“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或升而动,或降而静,彼天地犹不知所以然也。万物感气,并亦自然,与彼天地各为一物,但成有先后,体有巨细耳。……天地虽含囊万物,而万物非天地之所为也。”(《抱朴子·内篇》卷七《塞难篇》)意思是说天地虽包含万物,但万物不是它生的,天地与万物都是物,都是“道”生的。天地与万物不是父子关系,是兄弟关系。同样地,佛说地、水、火、风,这四样也是空的,虽然它看起来浩大猛烈,也不过是昙花上的露水,短暂中的短暂罢了。

    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见前述。

    色不异空——先说性空色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的天性不在世间万事万物身上,而是来自真空,因此叫“性空”。“性空”就能看见“色空”,看见世间万事万物都将死亡,都在死亡,都已死亡,因此叫“色空”。所谓“色不异空”,意思是说这世间的万物万物都在回归真空本体,并且从没分离。色与空是一回事。“异”在这里不但有“不同”的意思,还有“分离”的意思。“不异”就是没什么不同,并且本为一体,从未分离。“色不异空”,那么意思就是“色”(物质)与“空”(真空自性,可以理解为绝对精神)没什么不同,并且本为一体,从未分离。这是句让人震惊的话,在前面,《心经》向我们开示:色是空的,此处,《心经》又向我们开示:色不异空。也就是说,色也是本原,是真空而不空的。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此法包含大而可畏的神力,又包含无微不至的慈悲。说它是神力,指它让已死的起死回生,世间之色可以永久。千年前的一个美人,今天我们还觉得香艳。说它是慈悲,指它法外施恩,佛陀当初舍身饲虎,即是舍弃己身之“色”成全世界之“色”。即得成全,便为不空。这是佛菩萨的慈悲。

    原来,在万物赴死的路上,佛菩萨大发慈悲,把红尘过滤为清水,把杂色提纯为本色,使镜我一人,法不二相,此岸与彼岸互换,天堂与地狱互换,此地就可以得救,并不需要去遥远的什么地方。真如自性一旦唤醒,觉悟的人就开放本色莲花,生命开放,功德圆满,不因改变而改变,却因成全得成全。

    “色不异空”,这话是何等具有革命性,它指出此岸之“色”就是彼岸之“空”,一念成佛,其善大矣。色不自弃,亦可见如来。

    《金瓶梅》里的孟玉楼本是有钱的寡妇,被西门庆娶过来后,做了三老婆。在西门庆的大小老婆中,潘金莲、李瓶儿并列最被宠,潘金莲为人极端,与李瓶儿是死敌,也不服管家婆吴月娘的管理,更没把厨娘孙雪娥放在眼里,唯独与孟玉楼是好姐妹,常亲热地叫“孟三”。孟玉楼性格温柔,凡事周全,颇有吴月娘之风。在金瓶众生中,孟玉楼是维系大厦不至于过早崩塌的一股力量。下面略说诸女特色。

    吴月娘:色外之色。吴月娘是水月观音,法相庄严,要说美丽,她最美丽,但她不屑于以色示人,因此是色外之色。

    李瓶儿:色中之色。一个病美人,自恋成疾,最终敌不过火辣的潘金莲,摧残至死。

    潘金莲:色上之色,谓之绝色。西门庆死在她怀中,也是命中注定。

    孟玉楼:色内之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个本分人。她也是美女,但并没到美得惊人的地步,因此内心比较从容,命运比较好,能体贴他人,又有原则,很不容易。西门庆死后,潘金莲被撵出门,全家上下只有孟玉楼送她,还送东西。孟玉楼厚道。后来她嫁给李衙内,夫妻相得,这是她的福报。至于后来陈经济落难了,想傍她一腿,可谓痴心妄想,被孟玉楼无情拒绝了。孟玉楼有原则。

    孟玉楼这种又随缘、又有原则的秉性合于《心经》中观世音菩萨所宣讲的“色不异空”。

    按世人感受,色空各异。像孟玉楼这种女子,色已染成,没有希望,怎能与那清净的真空相比?孟玉楼作为色,便不能空,于是等待她的只能是命运的烂污泥。

    但佛菩萨不这么想,佛菩萨照着各人的善,深入挖掘其善性,深切培养其善根,这样,其色便为善,可称善色。这善色即是本色,与彼岸世界、真空家乡并无二样。

    从人的善性讲,色不异空。这,就是佛菩萨的美意,让我们色中见空,此岸即彼岸,淤泥见莲花。虽是色,不染于色;虽是色,自成本色。这修炼之功并非一日能成,关键在于坚持平日之善。

    《金瓶梅》第八十六回《雪娥唆打陈经济    王婆售利嫁金莲》讲潘金莲黯然离开西门家时的情况:“金莲穿上衣服,拜辞月娘,在西门庆灵前大哭了一回。又走到孟玉楼房中,也是姐妹相处一场,一旦分离,两个落了一回眼泪。玉楼瞒着月娘,悄悄与了她一对金碗簪子,一套翠蓝缎袄、红裙子。说道:‘六姐,奴与你离多会少了,你看个好人家,往前进了罢。自古道:千里长篷,也没个不散的筵席。你若有了人家,便教个人来对我说声,奴往那里去,顺便到你那里看你去,也是姊妹情肠。’”

    孟玉楼做的这件事、说的这些话,颇见本色。原来她是个明白人,知道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深知佛说“无常”的真理。又知道世上之人“离多会少”,此即“孽缘”所至,虽然相会,必至分离。孟玉楼对潘金莲说了一个词,让人浑身冷透,那就是“前进”二字。孟玉楼把潘金莲被转卖给人,称为“前进”,意思是“往前走”。前方是何方?前方是四面八方无底洞。往哪里走?往火坑里走。孟玉楼把话说得透,实际上在摆明着说:“六姐,你往火坑里好走!”好一句沉痛、悲愤的话,充满对世界的诅咒。佛经上把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叫做“火坑”、“火宅”、“火狱”,人处其间,备受煎熬。要想跳出火坑,必须要有甘露。那甘露便是真心者的眼泪,承担者的汗珠。孟玉楼勇敢地对火坑中的潘金莲说:“我到你那里去看你”,等于说:“我到火坑去看你”,大有地藏王菩萨甘愿与人一起下地狱的无畏精神,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当地狱一空的时候,人人都成了佛。这个“空”空得好,没有人困在火宅子中。人人都从这个空宅子搬走,回到桃花源,回到真空家乡。孟玉楼因色见空(因本色自明真空本性),便是对《心经》妙旨“色不异空”最好的注解。《红楼梦》里的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与妙玉相比,孟玉楼倒是一个能“空”的奇女子。

    【讲经说法】空不异色

    上面我们讲的“色不异空”是现世道理,讲本色不异空如,可以明心见性成佛。但为什么我们可以“色不异空”呢?原来这是因为“空不异色”。我们的解脱取决于“空”,从“空”那里采撷智果、善果、成善成佛。

    色不异空是自度,自悟,是人的觉悟与作为。

    空不异色是度人,悟人,是佛菩萨的慈悲。

    也就是说,假如“空”不开启那道门,“色”就进不去。有了“空不异色”,愿意接纳那“色”,才有“色不异空”,可以标明身份进去。因此,观音菩萨在开示《心经》时,讲了“色不异空”,马上讲“空不异色”,作补充说明,怕人听不明白,以为有了“色不异空”,就一切都可以了。世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没有那空,真空,何处容那本色?其对应关系为:

    空——色

    真空——本色

    真空家乡——本色天地

    说到底,是“空”赋予了“色”生命,给了他机会,共同创造了幸福。什么叫“空”?即真如性空,简称真空,指本来空明的境界。如果嫌我这解释抽象,你就把它理解为佛菩萨好了。佛即空王,佛门即空门,佛法即空法。这空不是那空,它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给人真真切切的幸福。

    什么叫“空不异色”?代入以上概念:

    空——佛

    色——人

    空不异色——佛不异人

    佛菩萨、耶稣基督做的事情就是代人受罪,与人共苦,甘做替罪羊。他们化为人身,跟我们一样,与我们一起做一回人。不是高高在上指导,而是降卑为人一起吃苦。只有这样,我们才认他们为自己人,才肯信他们所讲的福音,接受了那福音,才有福报。《摩尼教经》上说:“若有明使,出兴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诸苦。”亦即此意。

    此时窗外正飞雪,转瞬间一个坑灰浩浩的世界。但这雪不是坑灰,它从天上降下,为的是净化这里的一切。它有这个本事,但如果它不从天上掉下来,一切就都无从谈起。等它的任务完成,雪又化为水,水又化为汽,回到天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金瓶梅》上的李娇儿原是歌妓,被西门庆买了来作二老婆,其实就是家伎。西门庆死后,她的命运面临选择,是像潘金莲、春梅一样被打发出门卖了好呢?还是像孟玉楼一样自求多福?或像吴月娘一样守活寡?她心知自己不是吴月娘,连守寡的资格她都没有,当初她只是西门庆养的一个歌伎,西门庆并不是她心灵意义上的丈夫。西门庆是吴月娘的丈夫,不是她的丈夫,对此她很有自知之明。不过让她做潘金莲与春梅,她又不甘心。做孟玉楼,也没有把握。那么,眼前的路看似有千条万条,其实是一条都没有。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没错,但要知道罗马并不是遍地黄金,任由人捡。相反,罗马有个十字架,去了罗马,可能面临着受更大的难。所以,我们要完整地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有个十字架。现在还想去罗马吗?

    当人生面临艰难选择时,李娇儿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她回到了妓院中。本来照常理,她已跳出火坑,被人包养并娶走,成了良人,这是何等幸福。西门庆虽然死了,她的良人身份依然确立,不会被动摇。她不再是妓女,她从良了,从良了就叫良家妇女。众人不理解李娇儿心思,都暗中笑她,只有李娇儿自己和与她命运相同的姐妹们才深深知道: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就是命。佛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犯过错、有过罪的人,除了佛菩萨,谁还真把她看作人。即使再嫁,只会遇到另一个西门庆。这是确定的。为什么?因为别人不会把她当人看,表面上如何如何,内心其实鄙视。李娇儿如果连这点都看不清,她就白受了那么多苦。做人要清醒,高看自己其实就是践踏自己,摆平了一碗水才好喝。不如归去。妓女就妓女,勾栏就勾栏,灯红酒绿就灯红酒绿,自有一番雪月境界。

    李娇儿这种“自甘堕落”的修炼法,好比济公、弥勒。这是和光同尘,不是随波逐流。李娇儿是清醒的,从不妄求别人的施福。佛说“自求多福”,什么意思?无非是说各人要照各人的命修行。命运无法借贷,无法代理,只有自家承受。说风凉话的让他自己吃风凉快去,说好听话的把好听话回赠给他。泥巴就是泥巴,不是一朵花。但说来也奇怪,那花却开在泥巴里。人生索性沉沦到底,竟然从黑暗深处看到了亮光。很多话我不方便说,今天借讲《心经》也就说了:矿难、地震中被埋的人,埋得深的往往还有救,因为深处可能有缝隙,埋得浅先就砸死了。我们做人也是这样,被生活埋得深的,也许可以得救。

    《心经》说:“空不异色”,讲真空不离本色,佛菩萨与人没什么区别,大家一起沉沦混世。但不同的是,他从没福人中找有福人,从罪人里找义人,从恶人里找善人,并且一找一个准。佛菩萨救人只看大处,不拘小节。李娇儿在回到妓院时,盗走了西门家一大笔财。这笔财本是她的,但她完全无法照正常途径获得,只好一盗了之。按说这种行为也不对,但比起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发心来,就算不得什么了。

    【讲经说法】色即是空

    这话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美色转眼成空”的意思,而是说佛法“本色即真空”。此处的“色”必须当本色讲,此处的“空”必须当真空讲。如果硬要把“色”当做美色、美女,那么我也可以说美色不空,像西施舍身救国,晴雯抱病勇补雀金裘,都是善举。《金瓶梅》上的春梅也是这样。

    春梅本是吴月娘的丫头,西门庆娶了潘金莲后,让春梅服侍潘金莲。这主仆二人命中有缘,性情非常相投,春梅死心塌地跟着这个主子,人人视她为小潘金莲。春梅有金莲之性,之泼,之得理不饶人。不过春梅到底不完全像潘金莲,细想来,春梅至少有三德。

    春梅知道敬老。每次潘金莲的妈潘姥姥来,作为亲女,潘金莲经常让老母亲笑着来,哭着回去,要不一脸冰霜,爱理不理,甚至有时直接骂开了。金莲为什么这样恨她妈?原因很简单,当初她妈把她卖了,推进了火坑,以至有今日。再有,除了潘金莲,西门庆的妻妾们都很富,每次潘姥姥来,表面上是看望女儿,其实是要东要西来了,由不得潘金莲又气又恼,认为自己的老娘把脸丢大了,因此绝不给她妈半个好脸色,半句好话。种种这些前因后果,春梅都知道。但这小妮子有个好处,天生知道敬老,每次潘姥姥来,都是她代为招呼,殷勤款待,送东送西,大有《红楼梦》上平儿之风。春梅的做法暖了老人的心,在潘姥姥心中,春梅比金莲还亲,女儿有这种人做伴,是前世修来的福,她也知足了。春梅的这点敬老的好行为,很快就有了福报。西门庆死后,阴错阳差,她嫁给了周守备。周守备是个大官,比她大几十岁,对春梅异常宠爱与尊重。一个丫头能碰到这样敬她的人,这真是春梅的福报。当初她敬老,如今老敬她,这就叫因果。我读《红楼梦》,最讨厌贾家全家拿刘姥姥寻开心,取笑老年人,贾家不败才怪。林黛玉视刘姥姥为“母蝗虫”,妙玉视刘姥姥为“浊物”,她们的命连刘姥姥都不如。佛说不可取笑人,不可践踏人。春梅不践踏潘姥姥,我看比黛玉、妙玉都强。

    春梅的第二个美德是不忘旧情。嫁给周守备后,她成了官太太,与同为官太太的吴月娘平起平坐。但她并没有摆出一副“家奴变主子”通常有的让人讨厌的面孔,依然以姐妹相称,很谦虚。《金瓶梅》中有个戏剧性场面:吴月娘邀请春梅到家做客,于是春梅故地重游,这段书极其好看,可见春梅天性纯朴,原不是个没心肺的人。书中这一回名叫《春梅游玩旧家池馆    守备使张胜寻经济》,开头先交代起因:正月二十一这天,春梅和男人说了,要祭奠先夫。周守备厚道,欣然同意,于是春梅备礼前往,姐妹家见了,好一番伤感。吴月娘引春梅到西门庆灵前,这春梅“烧了纸,落了泪”。逛园子的时候,她想到西门庆纵欲身亡,心里头叹息;想到潘金莲横死在武松刀下,心里头叹息;想到陈经济一直流浪在外面,心里头也是叹息。以上这三声叹息,可见春梅是个实心人,我把它称作“春梅三叹”。有此三叹者,绝非绝情人,佛菩萨要救她。

    春梅的第三德是知道羞耻。本来,跟着潘金莲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羞耻可言,但春梅毕竟不是金莲,她没办法也会参加西门庆酒池肉林的无遮大会,但总有几分羞涩,并非一来就上。春梅这种害羞知耻的天性,在男人看来更多了一分妩媚,更惹人怜。《金瓶梅》经典文字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    潘金莲醉闹葡萄架》,写西门庆与金、瓶、梅三艳同欢,当日正是大热天,西门庆兴起,“将妇人(金莲)红绣花鞋儿摘取下来,戏把他两条脚带解下来,拴其双足,吊在两边葡萄架儿上,如金龙探爪相似。正在美处,只见春梅烫了酒来,一眼看见,把酒注子放下,一直走到假山顶上卧云亭那里,搭伏着棋桌儿,弄棋子耍子。”真是娇憨之态,我见犹怜,比那金莲更显可爱。春梅知羞,这是她未曾磨灭的天性,其表为“色”,其里为“空”,因此《心经》上有个著名的说法,就叫“色即是空”。

    春梅之色,在于一段纯朴天性造就一个纯情少女。世上唯有村姑与丫头,这两种女子,是真正让人明心见性、洞见本色的。这是真正的色,其色不伤人。虽然外表明艳,里面只是清心寡欲,不染红尘。好比春天的梅花,你很难说她是无欲之梅,还是有欲之春,这种矛盾的两重天性交织在她身上,愈见其真了,她的名字叫春梅。是真正的梅花,也是真正的春天。此真非太真之真,是《心经》所讲的真如,也就是一个“空”字了。

    春梅之空,在于天性。春梅知道敬老、不忘旧恩、且知羞耻,如此三德,正是菩萨行。

    色即是空,春梅就是佛。

    【讲经说法】空即是色

    这下该轮到讲桂姐了。你道这李桂姐是谁?原来就是西门庆二老婆李娇儿的侄女,侄承姑业,都做了妓女。当初西门庆的好兄弟应伯爵专好撮合恶因缘,把刚成年的李桂姐说得天花乱坠,引得西门庆前去吃花酒,一来二去包养了。西门庆是个精明人,他比谁都懂儒家那一套,在日常伦理上绝不冒天下之大不韪,假如把李桂姐娶到家中,李桂姐势必与她姑姑姐妹相称,这显然是不妥的,因此,还是放在了外面。

    李桂姐颇知体贴人心,第一次与西门庆在花子虚家见面,就“殷勤劝酒,情话盘桓。”巧手善弹琵琶,不在潘金莲之下。言语温柔,又似吴月娘(后来拜吴月娘做了干娘),因此西门庆十分爱她。不料二人好了一段时间,平地起风波,事见《金瓶梅》第二十回《孟玉楼义劝吴月娘    西门庆大闹丽春院》。讲的是有年冬天的傍晚,西门庆与兄弟们去吃花酒,路上下大雪,天气很冷,一心想着去院里热闹热闹,乐呵乐呵,不料一上门就吃了个闭门羹,老虔婆说桂姐不在。西门庆起了疑心,硬闯到后院,正看见桂姐在陪另一个男人喝酒。西门庆顿时暴跳如雷,把桌椅门窗打得稀烂。那个客人名叫丁二官,躲在床下害怕得要死,没想到桂姐说:“呸!好不好还有妈哩!这是俺院中人家常有的,不妨事。随他发作叫嚷,你只休要出来。”看来她见惯不惊,倒是从容。西门庆还要打,老虔婆几话把他说的要不得,原来错反在西门庆身上。老虔婆说:“官人听知,你若不来,我接下别的。一家儿指望他为活计,吃饭穿衣,全凭他供柴籴米。没来由暴叫如雷,你怪俺全无意,不思量自己,不是你明媒娶的妻。”

    老婆子和桂姐的一番大实话句句是理,西门庆闹过了也无可奈何。经此事他终于明白了,李桂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空气。你也可以说拥有她,但一定要明白这是“空气式拥有”。由此及之,西门庆也是空气,否则怎会与李桂姐这个空气拥抱在一起。

    世上的人、事、物多半是空对空,这个“空”,就是一场空的空。《心经》上说“空即是色”,隐含这个意思。西门庆与他所好的色在一起,其实真是虚无。情色是如此,其他也是如此,世上一切都是空。我们要从这种肤浅的“空”(虚无)里找到真实的“空”(佛说的真空),刺透那空虚,穿过那无常,以真心做人,以真性做事,方有几分意思。不然,当你痛苦号叫时,你所好的色也难免像李桂姐一样来一句“这是俺院中人家常有的”,让人好没意思。我们做人,要从没意思做出有意思,从虚无里做出实有。

    《心经》说“空即是色”,有“因空成色”之意,也就是说:因为空虚,我们求实。因为她本就是居住在虚空中、黑暗深处。从空处来,从虚处得,空虚二字,是英雄出身之处,正见金刚修炼之功。

    佛说“耐得空虚,正见莲华”。观想方寸,自然看见奇景。我窗外的荒地一直荒芜,前天下雪就成了有风景的雪地。昨晚我和几个朋友去宋庄看望诗人何路,路上雪花飞舞,惹人情思。这雪和《金瓶梅》上的雪有几分相似,都是空中之色,落到身上就成了水珠。“因空成色”,好大一场雪。

    【讲经说法】因色成道

    “因色成道”,就是色道。什么叫色道?色道就是本色之道,真色之禅。好色君子,可以从色上悟道。色上悟道叫色道,色上参禅叫色禅,因色成佛叫色佛。《红楼》、《金瓶》,都讲情禅。这是一个方便法门。五世达赖夜出布达拉宫,踏雪寻“梅”,他干吗去了?他找他的道去了。乾隆皇帝在双清别墅后面欢喜园修炼欢喜佛法,也是此意。

    因色成道,道成而不觉。日本古代著名禅僧玄楼奥龙九岁出家,十三岁师事龄峰禅师,十九岁游历江户,在吉祥寺听空印和尚讲《楞严经》,当时心里面有些疙瘩解不开,一个月后,有天晚上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想问题想到了天亮,听见寺里传来悠扬的钟声,忽然之间,莫名其妙地就开悟了,作了一首诗:“晓应钟声天地开,日轮果自大东来。是何道理吾无识,不觉呵呵笑满腮。”这首诗很好,忠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的感受。很多事情莫名其妙就来了,我们只管领受,不要问为什么。如果一个人能把真理想得通,那就不叫真理。如果真理说得出,那也不叫真理。如果真理可以传授,那就更不叫真理了。真理从来都是不讲道理的,从来都是直接就来了。好事情都是直接就来,坏事情也是直接就来。如果我们做人像真理一样直接,就能得到直接的真理。佛门把突然之间领受了真理叫做“悟”,什么叫“悟”?悟就是吾心,自见其心。不是要你满世界乱跑,而是坐下来认识自己。

    佛经中说色界中有五品莲花,其中四品是粉红、绛红、深红、金黄,最上一品为白。观音足下之莲,三世佛座下之莲,都是白色的。有的庙里塑金佛足踩金莲花,显然是滞于表相了,不是佛的本意。白色象征空名,亦即前述“空即是色”之义。我心如雪,自可见色界莲花。

    《心经》上讲五蕴皆空,把色蕴放在前面,说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马上补充说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是明白色道,其他道也就通了。色道是一切之道,是方便之道,也可能是最佳之道。佛菩萨说话喜欢打比方,《佛藏》中专门还有部《百喻经》。但我们不要把佛菩萨打的比方看空看虚了,句句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在五蕴之中,色指物质,其他四样指精神与思维。人处色中,本身也是色,每个红尘中人最不陌生的就是色。神佛因人施教,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开导智慧,耶稣说道就说“要做光与盐”,观音说道就说“色即是空”。本来,色作为马上就要消逝的物质,无法用来说明永恒的道理。但佛菩萨用消逝的物质说明消逝的道理,也是一种法门。该消逝的都消逝,就进入了永恒。永恒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消逝倒是天天发生。世上一切都会生老病死,物质必然灭亡,这个天性提示了一定有物使然。大力推小力,大道灭小道。自灭其色,即可自见本色,这就是《心经》为我们开启的“因色成道”。

    本性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观音菩萨告诉舍利子说:“五蕴皆空,这就是诸法空相。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永远如此。”)

    本品为“色空品”的延续,专讲真如本性,因此称为“本性品”。经文从“舍利子”到“不增不减”,共20个字。色空品为破,本性品为立,直接讲“三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金瓶梅》上的三个丧失了本性的女子:秋菊、宋惠莲、孙雪娥。

    【讲经说法】诸法空相

    “诸法空相”就是诸法一空,回到本相。色回到空,万事万物以消失的方式进入存在,以分解的方式进入永恒。“诸法”为佛家语,又称万法,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存在或现象。佛法告诉我们要透过存在看永恒,透过现象看本质。色的本质是空,万物的结束是无,但我们因色悟道,反而可以立地成佛,此义上文已述。

    诸法空相:法是佛家语,指现象。诸法空相指世间万事万物都回到“空“的本相。

    不生不灭:不产生也不消灭。

    不垢不净:不污秽也不干净。

    不增不减:不增加也不减少。

    “空相”指真空本相,世界的本体。对此,《大智度论》有详细说明:“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卷六)意思是说,因为“缘”生出“法”(事物的存在),这个“法”名字就叫做“空相”。意思是存在是本相,我们本来就是存在的。不是因什么人而存在,也不是因什么事、什么物而存在,本来就存在。存在是绝对的,消逝是相对的。识得真心,就是永恒。《大智度论》后面还有两句耐人寻味的话:“亦名假名,亦说中道。”这两句话讲万物虽有本相,本相的名字叫做“假”,真假之间,必须取中(中道)。本相的名字怎么叫“假”呢?这话等于说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假的,有点费解,既然是假的,怎么叫真的?这意思难以直接讲清,我也来打两个比方吧:

    一、假的同志,真的间谍

    二、假的爱我,真的害我

    第一个比方可以用热播剧《潜伏》里的李涯身上,他先是军统潜伏在延安的特务,是假的同志,后来又来到军统天津站当行动队长,还在陆桥山出问题后兼任情报处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死忠”的间谍。

    第二个比方可以用在西门庆与李瓶儿身上。李瓶儿是西门庆的至爱,最后西门庆把李瓶儿害了,一把推进火坑,任由潘金莲把她搓磨死了。

    《大智度论》提醒我们真相也有假名,也就是说,当有的人露出了他的真相,可能还是一个假名。比如“汪精卫”的名字来自精卫填海,何等不凡的革命气魄,但这是他的假名。那他的真名呢?只有他的母亲知道。因此《大智度论》提醒我们要取中道,真假之间识人,真假之上做人。超越生死,万法皆空。证得菩提,同归极乐。

    原来“花非花”,只是一段空空之色。

    原来“雾非雾”,它什么也遮不住,能遮住的只有自己。

    原来“夜半来”,它唯有以黑暗为掩护。

    原来“天明去”,它是一个见光死。

    原来“来如春梦几多时”,它是一场性急的梦,空有几分逼真影像,并没有半点虚构能力。

    原来“去似朝云无觅处”,世上万物最终消失在虚空深处,那是它出生的家乡。

    【讲经说法】不生不灭

    无名无相的真如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它既不被产生,也不被消灭。它一直存在,并且浑然不觉。它不知道风吹雨打,所以经得起风吹雨打。不知道什么叫生离死别,所以无所谓生离死别。它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所以不在轮回之中,任何因果也报应不到它身上。它无善报,也无恶报。不取恶果,也不取善果。它一概不取,一概不要,一尘不染,一切放下。我在这里讲的并不是做人的境界,而是讲不做人的境界。我们之所以有这样苦、那样苦,只因为我们在做人。假使我们不要这臭皮囊,不做这劳什子“人”,一切问题都没有了。老子说:“吾之所以有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不做人做什么呢?难道去做鬼?当然不是。希望我们都来做佛。我在这里说的佛,并不是庙里寺里的佛,而是无名无相的真佛。佛在哪里?佛在心中。心在哪里?心在观想静虑之中。眼前任何一寸空气,身边任何一件事物,只要用法眼观照,都能看见它的空与色,我们的心,正是这空中奇色,色里真空。

    心并非心脏,也不是思维意识。心不是智慧,不是用来想问题的,不是用来干活的。我们之所以心累,就是因为把心用错了地方,不了解它的功能。

    心是一朵莲花,是我们精神深处力葆生命不败的元气。这朵莲花是用来敬拜的,不是用来驱使的。我们常想让心为我们服务,其实我们应该为心服务。佛说“浇灌灵根、自培佛性”就是这个意思。

    心是用来快乐的,快乐是它的唯一功能。除此外,它并没有别的功能。人人都有一颗心,人人都是快乐的。之所以不快乐,是没有认识它所特有的快乐功能。打个比方,水是用来喝的,光是用来照亮的,屋子是用来住人的,床是用来睡觉的。当事物的存在与功能完全合一,就产生美感与快感,这是水乳交融的和谐美感与永久快感。因此,我们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让灯发出光,让泉流出水,让人住进屋,让心启动快乐程序。

    从本性讲,我们是佛。佛的意思是觉悟者,我们怎样觉悟?不是用智慧,而是用心灵。《心经》向我们开启了无漏智慧,但说到底,《心经》并不讲半点智慧,而是讲心灵。智慧一多,人就苦恼。没有智慧,人就简单,这才是真修。这是我们要注意的,读经不要读歪了,一旦读歪心思,读到天亮也是昏昧。若你了解《心经》只不过要让我们自家善待自家的心,现在就是快乐的。

    想想那朵莲花,永恒地开放,我们就放心了,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一想到她,就是幸福的。也不需要刻意思念,更不需要刻骨铭心的相思。不必动心起念,浑然不觉最好。一年为什么有四季?一日为什么有昼夜?这些不用问为什么,一切自有上天安排,我们只需要一切放下。

    讲到这里,我送给大家两句话:“速生速灭的是心中佛,不生不灭的是佛中心。”前一句的意思是把佛送走。有的人心中佛影万万千千,一佛管一事,比如观音管救苦救难,地藏管救度无业众生,阿弥陀佛管接引,佛界诸佛各司其职,丝毫不乱,但我们也要晓得,这些佛都是一个“方便”,如果你拘泥于表相,又犯“执著”了。心中有佛当然好,更好的是让这些佛不再出现。因为他的任务已完成,因此就应该恭恭敬敬送走,这就叫“速生速灭是心中佛”。不要留、不要留,留不得,留不得。只要它一天不走,你就一天不得安生。俗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该送走的尽早送走,办法就是提前让它完成任务。没了落脚处,它自然也就消失了。什么叫“提前让它完成任务?”说通俗点,我们要让佛菩萨下岗,并无苦难可救。我们不要一直抱着佛脚不放,彼此两清,彼此两便。我们让一颗本心快乐起来,于是无罪、无孽、无烦、无恼,那么佛好,魔也好,都不来找,这时人是最自在的。

    “不生不灭的是佛中心”,这一句的意思是把自己确立。觉悟了的人不再傍神、佛这些大腕,也不跟人比手劲脚力,我们只管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快乐,小天地里欢喜。因为我们不设防的心灵是畅通的,所以比铜墙铁壁更安全。没有了目标,那魔也无处下手。我们的小成了大,无成了有,淡成了浓,紧成了松,以气态生存,以光态生存(即熊晋仁说的光人类),以无形的心愿实现了有形的梦想。觉悟后我们不是能力加强了,而是放弃任何能力。不是智慧加深了,而是放弃任何智慧。说一个“好”字消灭所有不好,说一个“来”字让所有的心靠拢。我讲的“心中佛”不是三佛七佛众生佛,而是我们自己。所谓“不生不灭”,就是不再生、不再灭,不曾生、不曾灭,不会生、不会灭,说到底是不想生、不想灭。任何事情都是我们的一闪念所致,只要你“不想”,那么整个世界就改观了。我们要对自己说:一切到此为止,我自求我心。我心欢乐,我就是永恒。

    佛看世人甚苦,一会儿生,一会儿死,在忙碌不休的生生死死中,把“欢乐”这件正事给耽误了。《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希望我们不要做朝菌与蟪蛄,一起来做那只脱胎换骨的大鹏鸟,一齐向南溟奋飞。

    《金瓶梅》里有个小人物秋菊,一生都在生与灭的煎熬中沉溺。秋菊原是西门庆专门花了六两银子买来侍候潘金莲的上灶丫头,她与春梅同是潘金莲的丫头,但要矮一级。春梅干细活,秋菊干粗活。春梅漂亮,秋菊普通。春梅聪明,秋菊傻。春梅明为丫头实为妾,秋菊丫头就是丫头。本来她是西门庆花了六两银子买来的,西门庆对她不坏,偏生春梅与秋菊过不去,为讨好潘金莲常常恶待秋菊。潘金莲也嫌秋菊蠢,一来二去,秋菊遭了大殃,每当潘金莲在外面受了气,必定要在秋菊身上招呼几下,方可满足她施虐的变态心理。到后来,春梅的手段层出不穷,主仆二人把秋菊不当人,常是脱得精光,跪着鞭打,掌嘴是常事。这秋菊被整惨了,逼急了,情急之下做了吴月娘的间谍,主动监视潘金莲的生活,一旦发现什么动静,马上打报告。西门庆死后,潘金莲与陈经济不堪,被秋菊侦察到,告诉了吴月娘,因此演出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吴月娘接连驱逐春梅、潘金莲与陈经济三人的连台大戏。秋菊总算翻了身。然而世上的事情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奇奇怪怪,颠颠倒倒,不一而足,让人哭笑不得。本来按理说秋菊打败了春梅,该扬眉吐气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春梅反而因祸得福,凭姿色动人攀高枝嫁人,秋菊依然在西门家受苦。我们来看春梅被卖时的反应:“那春梅在旁,听见打发他,一点眼泪也没有。见妇人哭,说道:‘娘你哭怎的?’”走的时候:“这春梅跟定薛嫂,头也不回,扬长决裂,出门去了。”看得秋菊好没兴头。过后不久,秋菊也被卖了,“只卖了五两银子”。(《金瓶梅》第八十七回《王婆子贪财受报    武都头杀嫂祭兄》)当初西门庆买了她,花了六两银子;后来西门家卖了她,得了五两银子。看来她跌价了,跌在哪里?恐怕还是跌在一个“傻”字上。

    我们来看,秋菊做人为什么失败?全因为她没能悟透生生死死。潘金莲与春梅让她要死要活,她以为只要逼走了潘金莲与春梅,她就活过来了。其实更惨。当初剥夺她的就是给予她的。没了这奴役,她就连被奴役的资格也没有。潘金莲走后,她沦为丧家之犬,没了主子的仆人,人尽可欺。原来人活在于心活,人死在于心死。秋菊心没死,但也不活,可以叫做不死不活。这种人,随时面临速生速死的命运。人家要用也,那么一口气吹起来;不用她,一口气吹灭。一盏灯被人点来点去,亮了又黑,黑了又亮,不能算真正的灯。真正的灯在我们心里,点一次就永远发亮,点一次就永远不灭。我说的是心灯。秋菊不是没遇见点灯人,她遇到了,吴月娘多好的菩萨,就经常开导她要善待潘金莲,很多时候完全不必要打那么多报告。吴月娘向她暗示:你说的我都知道,并且都相信你,但重要的是你把自己管好,而不是管别人如何如何。秋菊没明白这些,看见大火自己扑上去,做了一只为人殉葬的蛾子,何等不值。《心经》向我们开启佛家“不生不灭”的道不是这样,那道说白了也简单,那就是:远离那火,成为那光。与世界保持距离,就得到了整个世界。

    【讲经说法】不垢不净

    《心经》讲的“不生不灭”指既不产生、也不消灭,“不垢不净”指既不脏,也不干净,那是什么?那是没了执著、放下后的轻松境界。没有外在的概念,只有内在的信念。好比一个婴儿,什么叫做脏?什么叫干净?一概不知。他所知道的就是饿了哇哇大哭,拼命找娘。

    试说干净与不干净。我眼见世人把不干净的叫做干净的,又把干净的叫做不干净的,颠倒反常,人人却视而不见。中国历朝天子杀人如麻,污血浸泡全身,等他坐了皇帝的位,一下子闪耀金光,“干净”了。至于农民大汉,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晚辛苦劳作,偶尔来个人,见了农民双手是泥,连说“好脏”,摇头走开。做庄稼的被践踏,吃白饭的被抬举。人类的祖先设计了好些奇怪的条条框框,压抑善类,颂扬恶人,用机器统治肉体,用疆域圈定流民,凭的无非是一把刀。据说火能净化一切,为何灰烬不能掩饰污迹?一次一次的杀戮,放出了更多的魔头,古代人作恶需要学习,现代人作恶无师自通,因为见了太多的先生,他也就熏染成了虎狼的性情。

    佛说“不垢不净”,意思是既不脏、也不干净,只是一片纯粹的本色。前面讲的“不生不灭”指永恒,此处讲的“不垢不净”指本色空明。都是一个意思。用六祖的话来说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的空明境界,就是“不垢不净”。这个词要好好说说,不然容易误会。

    “不垢”好懂,讲不要那脏;“不净”有点难解,讲不要那干净。为何不要那干净?佛菩萨向我们开示:一,不要有分别心,一旦说净,不净就来了,因此不要有净与不净之想,自然就是好的。二,所谓净者要有更多担当,莲花的根要深入淤泥,才能开出莲花。仁人君子要深入社会,才能觉悟众生。修炼自身的人要深入人性,才能悟出光明。三,垢与净,浊与清,虽然可以转化,当各有定数。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意思就是说要慢慢地净化,不可以一把火烧死。浑水变清水,鱼的作用大。我们只要看见浑水中鱼儿在游,就知道它有办法变清。只怕鱼儿没有了,就真的成了一潭死水。我经常深夜漫步在星空下,仰头看见天空像一口深潭,我常想我们这些潭底之鱼、井底之蛙最终游向何处?井深、潭深,都因为水深,这深水给人生命,也限制自由,想想这股水好大,再想想宇宙更大,恐怕它也不能永久满坑满谷,我又为这水担忧,继而决定忠诚于它,做鱼就做鱼,做蛙就做蛙,静静等待命运安排最好,又何必眼高于顶?老子说“水无有不下”,哪分清、浊、垢、净?一并流走就是了。古人爱说清流浊流,其实有啥区别,真正的净土容得下淤泥,真正的勇士必有污血。从本色看来,没有干净与不干净,都是一个色。如果硬要选择,那就选择“不干净”,生命从“不干净”处来。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清要有限,否则就是自家断了口粮。

    这些道理很好懂,大家都明白,不过有的人往往又过了,喜欢去做不洁之事,熏染过度,丧了本色,以至不可收拾。

    在《金瓶梅》中,宋惠莲是又一例悲剧。《金瓶梅》写因果报应写得很透,从来都是“双双见底”。写潘金莲杀夫若干年后,就落得个身死刀下;写宋惠莲弃夫不久,就混得个自缢身亡。揭露不留情面,直笔正见仁心。这宋蕙莲是西门庆的家仆来旺儿姘来的老婆,爱打扮,一进西门家就学孟玉楼、潘金莲妖妖娆娆的样子,有意无意勾引,招惹西门庆,终于有一天西门庆忍不住把来旺儿支开走远,把蕙莲收用了。自此后,蕙莲自恃傍上了家主,妄想不做下、要做上,至少要做潘金莲。这蕙莲在家中渐渐不安分,忘乎所以,惹人生厌。西门庆众妻妾认为她是西门庆的人,暂时相安无事。不久来旺儿回来了,被孙雪娥告知惠莲的事,不由得大怒,晚夕趁醉打了惠莲,骂了西门庆,并扬言说要把西门庆“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这样以来,西门庆便不容他,找了个把柄将来旺赶到外地。那蕙莲没了男人,又被家主冷落、众姐妹嘲笑,含羞自缢身亡。

    粗看,这蕙莲可以说“不干净”。她的心思一开始就不正,听玉箫传话说西门庆要会她,她的反应是“微笑不言”,过了一会儿就问:“爹多咱时分来?我好在屋里伺候。”非常积极,一拍即合,怨不得连潘金莲都骂她,自愧弗如。(《金瓶梅》第二十二回《西门庆私淫来旺妇    春梅正色骂李铭》)蕙莲本是做棺材家的女儿,长大后已不是什么干净人,因此她的行为在人看来蹊跷,在她自己做出只当是自然。然而我们细想,这蕙莲又可以说是“干净”的,她一心要和西门庆好,倒是个痴情女子。并且她不像孙雪娥和李娇儿一样算计西门庆的钱财,也不像潘金莲和春梅一样轮番淘空西门庆的身体。西门庆和她颇有几分性情相投。两人当然不是纯情少男少女,在一起无非贪些苟合之欢,然而也不完全是为了肉欲,倒有些朋友的意思,这在西门庆的所有女人中都是罕见的。从这个意义讲,蕙莲是干净的,她有权利交朋友。

    垢与净,本无明显界线。如果要讲伦理纲常那一套,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一棒子打死。别玩虚的,我们讲几句真话。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弥勒降生最爱吃酒肉,因此真的不可以苛责人欲。关键在于适可而止。蕙莲如果不是痴心妄想攀高枝,就不至于横死。适可而止甚难!圣人是知止的英雄,禽兽是不知止的魔鬼。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静观止息”,有前途的君子会自己喊“停”,没前途的看客跟着别人喊“走”。黄泉路上多故人,问问全是小事致死。一根针可以破家,一把火可以亡国,一个“贪”字足以葬送天下一百回。

    《心经》说“不垢不净”,当然也包括“垢归于净”的意思。我们为人处世难就难在有的事情可以干净、也可以不干净,每当这时候,我们毅然选择干净,这就是英雄了。成佛都绰绰有余,还会有什么苦处?君子为净不为垢,这是爽快的。并非给人看,是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人是天生父母养,且有无尽善根,如果心不妄求,一心敬虔,成全他人,就是天地间最干净的人。以前一切不过是云烟,云烟散尽,就露出了山的真容。

    【讲经说法】不增不减

    在永恒里面做人,我们不会增加什么,也不会减少什么,只是一个刚刚好就成了。凡事有增必有减,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一阴一阳谓之道。年前没下的雪,开春了还会下。千年前的一场灵雨,今天还在滋润后人。要想透,别太够。够不着好,够不着的葡萄甜,手边的葡萄不值钱。花赏含苞,月赏半弦,琴听无声,茶品清泉。浓茶只是解渴,淡茶是真香。我认识一个茶道师傅,去年中秋我们一起在香山赏月,中秋过后也就各自散了。现在想起那轮圆月,依然那样,并不会因为什么人而变化。

    《心经》说“不生不灭”,指本来不生,所以不灭。说“不垢不净”,指本来不脏,所以没必要净化。说“不增不减”,指本来不多,所以没必要减少。自性圆满,一缕心光就足以照彻整个大千世界。

    “不增”,指不需要增加,还它一个本来面目最好。以前我穿皮鞋,现在我穿布鞋,还我的脚一个本来高度。我有些艺术家朋友曾做过一个叫“为无名高山增高一米”的行为艺术,一帮人来到山顶,男男女女全裸,人叠人、肉贴肉叠在一起,为山“增高”。基督教教堂的穹顶直插云端,佛寺大殿雄踞名山之巅,这些人为的增高行为意义实在有限,不是神佛本意。至于现在的庙越修越大,佛像越造越高,更是离题万里。同样的,我们的人生修炼也不能拔高、放大,有个底最好。读几本经书,可以触摸心灵,可以开智慧、长见识,如果有人忽然自称佛祖转世,也只是疯话。细想,随着年岁的增加,我到底增加了什么?钱财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提都不要提,我们只说自己身上,德行增加没有?智慧增加没有?仔细掰手指头算来一无所增,一无所有,只落得个酒量日增、色心日长而已!天下事都讲个缘分,该有便有,不该有便没有,说什么增的话。人生最重要的是德行,快乐不能透支了,最好不要提前用尽。最好憋着点,这样好日子会在后头。我们做人是先甜后苦好呢,还是先苦后甜?当然是先苦后甜。要说“增”,一点点地幸福回归,可以有增的感觉。注意,我是说“幸福回归”,“回归”一词表明它本来就是我的,说到底还是不多不少,不会有侥幸。据易学家刘忠范先生说,古法看相有一种“称骨法”,通过生辰推算,可以称出一个人的骨头轻重,进而推出一个人的命运长短。俗话说“我知道你有几斤几两”,就是出自这“称骨法”。总之,人命前定,想要人为增寿增福,是不可能的。“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有心为善,虽善不彰。”这是《聊斋》上一个书生做八股文说的两句话,我觉得相当不错,转送给大家。

    “不减”,指没必要减少,也不会减少。明白这个,我们做人放心了。很多事情看起来少了,其实没少。《金瓶梅》上西门庆死后,他的姬妾四散,家业越来越少,看起来是“小”了,其实是正常,那些女人原本就不属于他,属于他的只有一个吴月娘。稍后我再讲一个孙雪娥,证明此言不虚。

    《心经》讲“不增不减”,意思很明白,就是说人本来空空,本来有定数,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有个暗中维持的尺度。丰子恺居士说:“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凡我在三十年中所见、所闻、所为的一切事物,都有极详细的记载与考证;其所占的地位只有书页的一角,全书的无穷大分之一。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册大账簿。于是我的疑惑与悲哀全都解除了。”(《大账簿》)明白“不增”,可以少花力气做无益之事。明白“不减”,做人放放心心。“不增不减”全明白,那就算是有根了,可以放下热气腾腾的一碗饭,走到菩提树下吹吹风。多少人就是因为放不下那碗饭,不该增的增了,不该减的减了,以至于颠倒命数,成了无常鬼,哀哉可怜。

    《金瓶梅》里的另一个吊死鬼是孙雪娥,这孙雪娥与宋蕙莲本来是冤家,在西门庆家时双双死掐,没想到先后做了吊死鬼,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容我细述其悲哀的历史。

    孙雪娥是西门庆的四老婆,原是西门庆早先大老婆陈氏的陪房,精于厨艺,也会歌舞,因此西门庆让她管厨房、办生活,有的家庭宴会也让她负责。这孙雪娥在西门庆家地位尴尬,陈氏死后,吴月娘成了大老婆,孙雪娥很难攀上交情。况且又在厨房中管一家人的饭,虽是主子,好比佣人。再有,孙雪娥长得一般,西门庆对她若有若无。本来一家人还算清静,潘金莲一进来就发生了变化,一来就恃宠让西门庆打了孙雪娥。孙雪娥被打后,把潘金莲恨之入骨,心也不在西门庆身上了。不久,西门庆笼上了宋蕙莲,孙雪娥偷上了来旺儿,助风点火,促成了蕙莲的死,可谓罪孽深重。宋蕙莲事件暂时平息,孙雪娥不敢招惹西门庆,安心做家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西门庆周旋于金、瓶、梅诸艳中间,早没把孙雪娥放心上。西门庆死后,孙雪娥开始发力了,全力进攻潘金莲一系。在吴月娘的支持下,策划打走了陈经济。再后,孙雪娥学李娇儿趁乱掳财,与来旺儿一起私奔,等待她的结局是被来旺儿转卖给周守备,也就是春梅家。春梅把孙雪娥百般羞辱,为陈经济报仇。一日,孙雪娥故意激怒春梅,说起西门庆在世时,春梅虽然被收用但并没有转正的老话,意思是说你再大也大不到哪里去。春梅羞恼,把雪娥“褪去衣服,打了三十大棍”,撵出门去,被卖作娼妓。再后,雪娥偶遇周府家将张胜,二人好上了。不久陈经济与春梅重新在周府“团聚”,如胶似漆,欲除张胜以净眼目,不想陈经济被张胜杀了,春梅痛绝,杀了张胜替陈经济报仇。孙雪娥被此事牵连,自缢身死。

    我们看孙雪娥一生,是被减损的一生。她的生命好比一张肉饼,被一群饿狼一点一点吃掉了,还嫌不香。没狼的时候,她就自己吃自己。她之所以就这样毫无价值地被减损掉,是因为她当初毫无价值地把自己凑上去。凑上去,无非是想吃肉,没想到弄来弄去自己成了别人的肉。孙雪娥既然没把自己当成回事,别人也就没把她当成回事,在她面前从不客气,该拿就拿,该吃就吃,谁管她死活。孙雪娥有两个坏毛病,一是记仇,潘金莲让西门庆打了她,她就恨死潘金莲,一辈子解不开,连春梅也恨,自己力量又不大,结果反而被春梅逼死了。孙雪娥的第二个坏毛病是爱赌气,而且动辄把自己赌进去。西门庆偷了来旺的妻子,她就去偷来旺,也不管来旺是什么人,反正她要报复西门庆。到后来,她和来旺私奔,来旺竟把她卖了,可见这孙雪娥不是一般的跟错了人,而是彻底看走了眼,不,当时她连看都不看就把自己卖了,还生怕人家不要。

    孙雪娥的人生态度很奇怪,她总是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不恰当的事,引火上身,自家又灭不了。她总是话多,总是事多,一味地提高自己的出镜率,取悦大众,没想到人人轰她“下去!下去!”

    孙雪娥多说了两句话,葬送了三个人。第一句话,在西门庆刚娶潘金莲时,潘金莲何等得宠,全家避其锋芒,偏她心怀嫉妒,不肯做早饭,潘金莲打发春梅去催,一阵对骂,西门庆大怒,就把孙雪娥打了。刚被打,孙雪娥就对家人媳妇说:“我洗着眼儿看着,主子奴才长远恁硬气着,只休要错了脚儿!”(《金瓶梅》第十一回《潘金莲激打孙雪娥    西门庆梳笼李桂姐》)就这句话十分的毒,诅咒西门庆、潘金莲与春梅三个早死。春梅命硬,是诅不死的,西门庆与潘金莲命薄,中了她的蛊,没过几年各自归西。人的话是有力量的,好话救人,恶话杀人,自相残杀的混账话一诅咒马上生效。好话百句无应验,歹话一说就应验。这事让人不寒而栗。孙雪娥多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她已经被卖进了周守备家,她已经全然处在博弈的下风,毫无优势、毫无必要,偏要说那句废话。那天春梅害病,想吃鸡尖汤,孙雪娥连做两碗不合意,让她做第三碗,“这雪娥听见,千不合,万不合,悄悄说了一句:‘姐姐几时这般大了,就抖擞起人来!’”(《金瓶梅》第九十四回《刘二醉殴陈经济    酒家店雪娥为娼》)就这句,孙雪娥把自己葬送了。何必揭人伤疤,况且自己并不占任何优势。雪娥这话把春梅彻底气恼透了,把她往死里糟蹋,卖了,从此回不了头。

    佛把言语造孽称为大孽,五戒中即有戒妄语一条。这孙雪娥话多,怨气大,嫉妒深,喊不平,一切无用,她多出的事没能救她,反而更快地葬送了自己。要说可怜,西门庆的女人中就数她最可怜。孙雪娥并不是个“人”,而是个“影子”,她是作为陪嫁嫁到了西门庆家,没名没姓,只有主子。主子一死,她就到厨房里干活,没个出头之日。这孙雪娥不甘心命运安排,又不敢闹革命,于是阴着使坏,完全是一副同归于尽的架势,伤害性极大,最大的伤害就是自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孙雪娥一样,是个“多”出来的人,是个影儿,是个孤魂。其实,人人都是孙雪娥,总是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自己又没办法,被困住了,人生好比坐牢。那么,我们是像孙雪娥一样破罐子破摔呢,还是积极修炼自身,安安静静等待命运出现转机?应是后者。牢里的月亮又大又圆,牢里的瓜又大又甜,即使瓜吃不上,月亮是看得见的。牢房里面好修行,人生处处有亮光,关键在于不要黑了自己。

    《心经》向我们揭示:从本原来看,这世界是不增不减的,既不会多,也不会少,任何事、任何人都有个定数。因此,生事、搞事最终要出事,长了一双慧眼的人从不搞事。无事静观,万物天然,刹那间得到自己,关键在于认识本心。孙雪娥做饭就做饭,做饭就安安心心做饭,做饭就快快乐乐做饭,那么她就是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禅师。孙雪娥用心做饭供养一家人享用,她就是大公无私的佛菩萨。

    破执品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音菩萨对舍利子说:“诸法空相,因此说:空中无色,并且没有受、想、行、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味、触、法。也没有眼界,乃至没有意识。没有烦恼,也没有烦恼的尽头。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老、病、死的尽头。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所谓的智慧,也没有所谓的拥有。”)

    本品依凭前面讲的“诸法空相”,破除一切执著,所以叫破执品。经文从“是故,空中无色”到“无智亦无得”,共62个字。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金瓶梅》上的一对母女:王六儿与韩爱姐。

    【讲经说法】空中无色

    前面说了空不异色,又说了空即是色,现在再说说空中无色。万物的本相是真空的,里面没有我们平时所见所想的东西。那真空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真空。真空地带,以空白连接有无。真空境界,一丝不挂。你走在雪地上,抬头望见一轮明月,这雪月交辉的景色,可以比作真空境界。记注,真空是双空,不是空一面,而是两面空。地上白雪,天上明月,禅心皎皎,上下空明。

    空中无色,其实并非无色,而是那色透明。鸟看不见空气,鱼看不见水,人看不见命。看不见的维护看得见的,有形依赖无形。真空家乡,人人安居乐业。所谓“空中无色”,意思就是真空中没有物质,也没有人,得道者以精神往来,不滞于相,放下一切观念,成为观念本体。好比我们不再思念,就成了我们所思念的人。眼中无色、心中无色,其色自明。在“空中无色”的同时,也“无受、想、行、识”,这是两次讲五蕴皆空了,此义已前述。

    空中无色:真空里面没有物质的存在。

    六根清净: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人的六种感觉所在。这六种感觉一概不要,以没感觉得到大感觉,叫做六根清净。

    六贼无踪:六贼即色、声、香、味、触、法,由六根引起的六种贪欲、享受。六贼无踪就是要让这六种享受消失,以不享受得到大享受。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讲经说法】六根清净

    《心经》讲了五蕴皆空,马上接着讲六根清净。什么叫六根?六根又叫六情,指人的六种感觉: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意——幻觉。这六根中,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依赖于有形之器官,叫做色根;意根依赖于无形之精神,叫做无色根。五个色根加上一个无色根,合称六根。六根都是尘根,是人生苦恼的根源。我们的眼睛总是看不够,耳朵总是好话听了听歹话,鼻子闻香又逐臭,舌头吃饭又说话,身体不能乱碰又轻常乱碰,意识专门制造幻觉。以上六根不清净,使人只能是肉体,日夜沉陷在欲望中不能自拔。色根误人之处在于它刚给你一点好的,后面不好的马上就来了,比如一束百合花好香,放久了就香得发臭。一杯水解渴,三杯水还能喝,喝十杯下去就成了苦刑。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为的是保护这娇贵的灵敏身体,我们却滥用它,以至受损。世人所受的苦都从享受中来,六根轮番上阵,把人淘空,有的人成了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怨不得别人。他自己喜欢吃肉,自己就成了实实在在的一块肉。六根不净的人,处处有深渊,一旦悟出了“色即是空”的道理,就六根清净了。

    【讲经说法】六贼无踪

    《心经》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又称作六贼,顾名思义,是专门毁坏人的六样坏东西。色贼劫色,声贼乱音,香贼偷香,味贼变味,触贼渐入而致疼痛,法贼最猛,把人整个偷走。佛经上把物质的存在现象称为“法”,“法”一旦被偷走,存在便化为乌有。

    六贼是六根的必然反应,人有六根,到了外面就成为六尘。色尘指因色生尘,眼根生眼识,这是一大贼。声尘指因闻生尘,耳根生耳识,这是一大贼。香尘指因嗅生尘,鼻根生鼻识,这是一大贼。味尘指因尝生尘,舌根生舌识,这是一大贼。触尘指因触生尘,身根生身识,这是一大贼。法尘指因意生尘,意根生意识,这是一大贼。以上六根都是妄根,生出来的六尘都是魔障,六识都是假象,统称六贼,我们做人要小心提防。要提防那色,偷走了我们的眼睛。要提防那声,偷走了我们的耳朵。要提防那香,偷走了我们的鼻子。要提防那味,偷走了我们的舌头。要提防那触,偷走了我们的身体。要提防那法,偷走了我们的存在。这六贼联手,一并偷走了我们的感觉,偷走了我们的身体,以至无法生存。只有真色才能回到真空,我们连身体、感觉都没有了,就只能是肤浅之色,浮于非空之空。

    人活世上,往往痛苦思索:谁把我们的身体偷走了?谁把我的生活偷走?谁把我的时间偷走了?谁把我的生命偷走了?原来是这六贼。六根难断,六贼难防,原因很简单,它就趴在我们身上,是我们自己养的家贼。

    纵眼目之欲,养了色贼。

    纵声音之欲,养了声贼。

    纵馨香之欲,养了香贼。

    纵美味之欲,养了味贼。

    纵摩挲之欲,养了触贼。

    纵意趣之欲,养了法贼,又称意贼。意贼专门打劫人的意识,以幻觉喂养人,让人在空虚中膨胀,在膨胀中虚空,最终是死。

    总之,放纵六欲,便沦为六贼盘中餐。猛虎看护山林众生,狮子圈养原野生灵,哪有什么好意,无非是喂肥了好吃。人类从洪荒中走来,也学会了养牛养马养鸡养鸭,还学会了养人,自以为高妙,不料有朝一日大难来临,才知道自家也是盘中餐,白忙了一世。

    我听说世上之贼中家贼最大,任由你多大的家业也会毁于一旦。家贼难防,因为他与家主称兄道弟。好比应伯爵这坏东西,引诱西门庆吃喝嫖赌,最后把西门庆葬送,毁了他的家业,又卖了他的老婆。西门庆在世时爱交朋友,结拜了十个兄弟,个个都是贼。西门庆本身也是贼,偷抢了花子虚的家产与老婆,到后来人家也偷抢了他的家产与老婆,正是果报。

    人立身不稳,就成了贼。好比人从果园经过,你一伸手就从路人变成不是路人。应伯爵、西门庆,这些人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总是环境全然,自己也甘于堕落。他们以为强盗很可爱,魔鬼很善良,可以尽情耍别人,岂知自己也是被耍的猴,看戏的最后明白他白给人演了一出又一出戏。

    要想六贼无踪,六根清净,自己就要站稳站牢。悬崖边上怎能站稳?火坑里怎能站牢?佛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无非是要人觉醒,不再沉溺于各种欲望。灯红酒绿全不要,我只要明月清风。

    佛家说“六贼”,是贬义。道家说“五贼”,是褒义,指另外五样东西。我在这里讲讲。《阴符经》一开篇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太公曰:‘其一贼命,其次贼物,其次贼时,其次贼功,其次贼神’”。又补充说:“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说它是“贼”,是个形象的说法,其实偷得大有好处。道家把贼命、贼物、贼时、贼功、贼神叫做五贼,“贼命”的意思是偷换生命,协调阴阳。“贼物”指变易物性,以致大利。“贼时”指改良时空,回到当初出发点。“贼功”指恩惠加于人,买来人心。“贼神”指行大道,以精气行天下。这五贼中以贼神为首。《阴符经》举例说明五贼的好处:“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道家讲的这五贼:命、物、时、功、神,宜留不宜走;佛家讲的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宜走不宜留。佛道两家都有道理,大家参考来看。

    【讲经说法】浑然不觉最好

    《心经》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人通过坚定自身,让六贼全无,下一步就不是坚定自身了,而是放下自身。放下什么?一切放下。放下多久?永远放下。怎么放下?怎么不能放下?人们常吵肩上担子重,其实不是肩上担子重,而是心里包袱多。心里包袱一扔掉,万钧重担一肩挑。佛说金刚有担山之力,正是讲无欲之人偏能行大欲,无求之人偏能有大作为。

    大力金刚,其人纯朴如婴孩。虽有一身神力,根本就浑然不觉。他移山填海,挪动星辰,只当小孩在沙滩上玩耍。这就是神奇的“放下”之道。人一旦“放下”,世上万事都难不倒。因为你浑然不觉,那么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就作用不到身上。红尘万丈,一剑斩之。吕洞宾挥剑斩黄龙,最后挥剑自断情根,这才算得道了。

    “无眼界”,指不用眼目看世界,只用心识故人。故人是谁?故人是自己。家人是谁?家人是自己。自己又是谁?自己是未悟之佛、已悟之人,只待大风吹起,鲲就化为鹏,展翅飞翔了。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一章》)“徼”的意思就是边界,老子的意思是说:要经常无知无欲才能看到世界的妙处,又要经常有知有欲才能发现世界的边缘。这世界的边缘就是前面讲过的“色性空”,过了色的边缘,就来到真空家乡。因此《心经》讲要“无眼界”,我们应该读作“无色界”。一切色都放下,回到无知无欲,妙处立刻就显出来了。

    “无意识界”,也是这个道理,指没有分别心,没有成见,一切都放下,进入灵里面什么都不用想。幸福不是想到的,幸福是不想而得到的。幸福不是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才叫幸福。因此明白之人以放弃为幸福,以无意识为享受。

    【讲经说法】不用走到烦恼的尽头

    人们一烦恼,往往就魔症发作,以为索性发作到底,就解脱了。殊不知火的尽头还是火,烦恼的尽头还是烦恼,对于那些还没有放下的人来说,火没有尽头,烦恼也没有尽头。一切色都能燃烧,大火熊熊,万物玩火自焚。

    因此《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思就是说,明白“色即是空”的人不会自寻烦恼,也不再妄想走到烦恼的尽头。明知没有尽头,为什么还要走下去?《心经》把烦恼称作“无明”,无明即昏暗,就是说人心昏暗,应当自寻一盏心灯。灯是我,油是我,点灯的人也是我。人一觉悟,一切都自耕自足,不用求人,也就没了烦恼。佛说烦恼出于“人我分”,有了人与我的差别,就感到烦恼。男欢女爱,或是出门求财,都是想从别人身上捞到东西,捞得着、捞不着是各人的命,说到底捞到也有限,要说一个“捞”字,油窝里的东西最多。地藏王菩萨看见世间的人排着队一个一个下来,黄泉路上还要求发财,可谓愚不可及。

    【讲经说法】生命要学会拐弯

    《心经》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就是得道之人超脱生老病死,不用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本无尽头,但是一个人如果造孽,那么死亡就是生命的尽头。佛说的生命是另一种生命,指喜乐之身,而非烦恼肉体。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唤醒我们,开启新的生活,打开另一维度空间,进入自由世界。

    《心经》开示:放下执著,此岸即彼岸。那破执之道十分奇妙,十分受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没说不让你享受,相反,要让你真享受,不过享受之前,必须放下肉体,放弃一切情欲。无情欲始有大情欲,无色始成本色,无欢是真欢,无乐是极乐。

    水深火热之际,转个念头水火都不见了。夏天吃冰,冬天烤火,都是小道。夏天就一起热,冬天就一起冷,随顺自然,就叫养生。生活不要撞车,生命却要学会拐弯。一条道走到黑,又何必?其实一拐弯就能看见灯火。

    试说生活的“突然变线”。过去有个齐白石,画了几十年的画只是一个画匠,眼看他垂垂老矣,住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好像生命已到尽头了吧?但他不,突然来个“衰年变法”,画风突变,以老人特有的沧桑之感,幻化出浓艳画面,所作的画极其简单,一簇花,几块石,生机盎然,颇见禅趣,终于从画匠转变为大师。我在十五岁那年,突然明白以前我是个可耻的寄生虫,再也不能那样下去了。我开始劳动,就从挑两桶喂猪的潲水开始,虽然潲水洒在我身上,我也不觉得脏。东晋的祖逖、刘琨是同学,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睡一个铺。突然有天凌晨,祖逖听到远处传来一声鸣叫,猛地在被子里把刘琨蹬醒。二人摘下墙上挂着的宝剑,迎着星辰迎着风,闻鸡起舞。这种例子很多,每个人都经历过。生活的“突然变线”叫做“醒”,正所谓暮鼓晨钟唤醒梦中人。这叫“醒”,还不叫“悟”,但有了这“醒”,“悟”也就不远了。醒悟醒悟,不事先醒来,怎能悟出世间的真理。

    孤独催人上进,寂寞让人奋发。《圣经》上说:“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宽阔处发声,在热闹街头喊叫,在城门口、在城中发出言语,说:‘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亵慢人喜欢亵慢,愚顽人恨恶知识,要到几时呢?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我要将我的灵浇灌你们,将我的话指示你们。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反轻弃我一切的劝戒,不肯受我的责备。你们遭灾难,我就发笑;惊恐临到你们,我必嗤笑。惊恐临到你们,好像狂风,灾难来到,如同暴雨,急难痛苦临到你们身上,那时,你们必呼救我,我却不答应,恳切地寻找我,却寻不见。”(《箴言1:20-1:28》)这些话无非是让人回头的意思。再难走的路,回头就好了。要说突然的改观,莫如回头。经常回头看的人,必有大智慧。

    【讲经说法】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前述“无明”、“老死”是其中两样。佛菩萨说法,喜欢拣简单的说,尤其喜欢拣与我们紧密相关的说,大开方便之门。

    十二因缘即:

    无明,即烦恼。莫名其妙它就来了,所以叫无明。无明其实是有规律的,最大的规律就是人自寻烦恼。人不找它,它也不找人。

    行,因烦恼而造业。

    识,即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的业力驱使,善与恶相约投胎。

    名色,胎相初成叫名色。

    六入,即六根。六根渐全,母腹中的胎儿埋下了一生痛苦的根。

    触,出胎后六贼都来了,一一接触。

    受,接受。一开始谁都认为世界很美好。

    爱,贪欲起来了,自己强迫自己说“这就是爱”。

    取,妄取妄求。取不到就毁,取到就浪费。

    有,业报彰显,因果了然。“有”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有”。

    生,即受生。这辈子没报完了,下辈子继续,轮回着来。

    老死,即业报完毕,归于死亡。

    以上是人一生的自传,亦即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不空,人永远受罪。明白色即是空,十二因缘一齐作废。

    【讲经说法】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心经》讲的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是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为五贤者第一次说法说到的佛法,是最初之佛宝,非常宝贵。因为它专门用来破解十二因缘,可以度绝轮回,是法轮初转的佛法,因此又称转法轮。谛是真实的意思,四圣谛就是四大真理。

    苦。即苦圣谛,意思是知苦。三界众生,各尝苦果,一切都是苦的。那苦暂时的放松,我们就称作甜。其实哪里是甜,分明是苦下班了,明天它还要来上班。好比坐牢得释放,我们把这叫自由,其实哪里就是自由,更大的牢房在监外。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再加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苦。八苦归于一苦,心里不清净,被色蒙住了心。要想不苦,不是去喝蜜,而是别再采花了,从根子上灭苦。“怨憎会”指怨恨、憎恶相交织,毒气攻心,先就烧焦了自家。“爱别离”指因爱成别,舍不得,放不下,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即是,这是风月之苦了。”“求不得”指无法得到,借意淫自快,西门庆得不到蓝氏,就是这种情况。“五取蕴苦”是总说五蕴不空带来的一切苦,此义已前述。人苦是因为心苦,心苦是因为放不下,一旦放下,什么苦都没有了。过去南怀瑾老师有一首诗,我转送给大家:“几年魂梦出尘寰,浊世何方乞九还。一笑抛经高卧稳,龙归沧海虎归山。”

    集。即集圣谛,意思是断集,将一切了断。集的原意是事物起因,五蕴都是集,轮回也都是集。苦集生爱,这种爱好比人渴了想喝水,佛经上称之为“渴爱”。人一旦沾上了渴爱,要么渴死,要么牛饮而死。因此这爱最好不要,这水最好不喝。世上另有一种水,被称为甘露。它能满足一切人的一切渴望,只需要一滳,就可以点透灵犀,并不需要第二滳、第三滳。但如果你先不扔掉世上的水,观音手中的宝瓶就不会向你打开。我常想世上必有一种水,喝过了永不再渴,有一种粮食,吃过了就永不再饿。并且有一种光,一照亮就永不再照。这光是真光,这道是真道,它不从轮回中来,却因为人无色无欲,就超脱在轮回之上。

    灭。即灭圣谛,意思是度灭,从苦与集中解脱得自由,入涅槃境界。那时,苦灭、爱灭,让人明白以前我所深深眷恋的是一个水泡,为之奋斗不已的是一缕青烟。这个“灭”字好,苦要消灭我们,我们却消灭了苦。切断相思,处处春光明媚。

    道。道即道圣谛,意思是得道无烦恼。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一悟,证得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归于一道:色即是空。前已述色道,今略述空道。什么叫“空”?无色透明叫做空,没有阻碍叫做空。空是时间的总和,又是空间的联结。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十一章》)讲车轮要空,才能转动,如果把一块石头当车轮,就转不快。“空”的好处在于传递能量没有阻碍。阳光射进空气,金光万道,一泻千里;射到人身上,形成影子;再射到地面,就进不去了。阳光也有疲软的时候,因为它是有形的。必须是无形的,才能把空的力量发挥。

    【讲经说法】无智亦无得

    “无智亦无得”意思是没有智慧,也没有收获。注意,这就是《心经》前面讲过的“不增不减”的境界。

    无智,所以能灭一切智。

    无得,所以笑看一切得。

    有情众生,求智慧,求收获。佛菩萨却告诉我们最好无智亦无得,婴儿一无所有,才会一应俱全。《金瓶梅》上有一对母女,一个是有智又有得,一个是无智亦无得,我们来看她们的命运谁更好些。

    王六儿原是杀猪匠王屠夫的女儿,嫁给泼落户韩道国后,随着男人四处浪荡,什么地方有些好处就往什么地方钻。生了个女儿韩爱姐,倒还本分。这韩道国做了西门庆的伙计后,两口儿靠西门庆生活。某年某月某日,西门庆为讨好东京太师府翟管家,与韩道国夫妇商量好,将韩爱姐送到东京去当翟管家的小妾。本来,西门庆听说韩爱姐好个人材,有心收为己用,想想前程要紧,没奈何谦让了一回。当日西门庆打扮一番到了韩道国家,“良久,王六儿引着女儿爱姐出来拜见。这西门庆且不看他女儿,不转睛只看妇人。”(《金瓶梅》第三十七回《冯妈妈说嫁韩氏女    西门庆包占王六儿》)看来西门庆有心要这母女两个,好比李娇儿与李桂姐姑侄。韩爱姐远嫁东京后,西门庆包养了王六儿,韩道国乐得进银钱,不但不过问,反而积极提供方便,于是西门庆信任韩道国为死党。西门庆死之前,经应伯爵介绍,接了一个与宫里太监勾结的大买卖,就让韩道国去办。韩道国办好回来,刚好碰上西门庆死了,两口子一商量,决定把钱藏了,溜到东京去投靠翟管家。韩道国本来以为王六儿不肯这样做,谁知被王六儿啐了一口说:“如今他已是死了,这里无人,咱和他有甚瓜葛!”(《金瓶梅》第八十一回《韩道国拐财倚势    汤来保欺主背恩》)两口子痛痛快快把西门庆的钱卷跑了。到了东京风光了一阵子,不料蔡太师倒霉了,翟管家也跟着倒霉,混乱中韩道国与王六儿领着韩爱姐,一家人逃生到临清,不料正碰到了陈经济在这里开酒楼,两家并作一家,陈经济与韩爱姐好上了。这陈经济傍了周守备的势力,假说是春梅的兄弟,又娶了一妻二妾:葛翠屏、喜儿与陈三儿,有家有业,大有当年西门庆的气势,人人视之为小西门庆。日子正过得热闹,没想到因奸情败露,被周守备家将张胜一刀杀了。陈经济死后,韩道国与王六儿没了依靠,只好两口子搭伙重操旧业,老公作牵头,老婆作暗娼,傍了一个何官人,随他去了湖州。不久何官人与韩道国相继死了,王六儿最终嫁了小叔,二人种田过活,算是浪荡一生得了个善终。王六儿原是个不成器的女人,没想到生了个秉性与父母完全不一样的女儿。这韩爱姐第一嫁嫁给了翟管家,因为是西门庆的买卖、又是父母做主,心中虽不情愿,无可奈何。第二嫁嫁给了陈经济,二人孽缘千里好上了,便丢不开。陈经济死后,韩爱姐为他守节,比葛翠屏还爱陈经济多几分。春梅死后,韩爱姐也离开了临清,一路寻父到湖州。她母亲要把她嫁给富家子,韩爱姐断然拒绝了,竟然“割发毁目,出家为尼姑,誓不再配他人。”(《金瓶梅》第一百回《韩爱姐湖州寻父    普静师荐拔群冤》)

    同样一家人,又是亲母女,秉性不一。王六儿是心无所定的浪荡妇人,韩爱姐是守节的贞妇孝女。照世俗的眼光来看,韩爱姐是个傻子,心里没有盘算,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她的娘是个聪明人,曾有过辉煌的日子,是个不甘人后的主儿。然而照佛菩萨的眼光看,并不是那样。

    王六儿“有智亦有得”,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取幸福。当初傍了西门庆,可以说她是有“智慧”的;后来情况有了变化,她又毅然抛弃西门庆;混乱中果断出击,可以说她的“智慧”日见高深。然而在命运面前,她这些“智慧”没用。傍西门庆时,没个身份,被人耻笑。傍翟管家时,吃女儿饭,也难抬头。后来傍了何官人,夫妻两个侍候一个人,不可能不尴尬,日子过得别扭。最终与小叔结合,农夫农妇,算是善终。

    与王六儿相比,韩爱姐傻到了家,她本不是陈经济的正妻,半路搭车坐,坐席坐二排,人家正经妻妾都不守节,陈经济死后春梅依然放荡有加,韩爱姐只不过是外路货,没想到她来凑了个大热闹,守起贞节来。落后千里寻父,万年殉夫,遁入空门,众人才知道这女子与人不同不样,是个怪物。

    韩爱姐“无智亦无得”,她的父母完全不理解她,对她疯狂的哭夫行为,只能认为她有病。暗娼人家,守什么贞节,惹人笑话。然而韩爱姐不愧是个奇女子,她一不向父母闹革命,二不向情人索取什么,也不争名分,也不分家产,那她要干什么?她要人明白她的心,知道她这个人并不是来这世界混日子的。她真的想做一回人。她的爱来得不容易,她懂得珍惜。陈经济当然不是什么君子,但在韩爱姐眼中自有可爱处。跟着陈经济,她认命了,认命得幸福。这样以来,陈经济一死,她的支撑点也就没了,因此拼命地要守贞节,无非是固守心中的一个梦影儿。韩爱姐确实没什么智慧,也没得到什么,但她没有迷失本性,并且还破除了母亲的执著,太不容易了。守节的人灵魂是高贵的,佛菩萨来度她。

    无碍品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duǒ),依“般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nuò)多罗三藐三菩提”。(观音菩萨告诉舍利子:“正因为没有所谓的拥有,菩萨依照般若功法修行,就可以做到心里没有牵挂。没有牵挂,就不会害怕,也就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达到完全的解脱。三世诸佛依照般若功法,就可以证得无上全息之果。”)

    本品在破执的基础上,进入“无碍”的境界,所以叫“无碍品”。经文从“以无所得”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共61个字。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两个《金瓶梅》上的人物:张胜与李安,看看谁是有碍,谁是无碍,各自是怎样得来的。

    【讲经说法】心无挂碍

    在花鸟画中,有花有鸟。一枝碧桃,上面栖着两只彩色的小鸟。假如那鸟离枝而去,那花枝是否觉得失落?在山水画中,有山有水,还有人。汉服高士,倚着一棵大古松,听那潺湲的水声。假如那人去了,那地方是不是就显得冷清?我家里有时会有人小住一阵子,人走后难耐寂寞,空空荡荡的房间里到处回响足音。从小到大,我去过一些地方,贵州的遵义、道真,江西的宜丰,青海的西宁、达日、刚察、昆仑山、青海湖,是我难忘的地方,如今我已过了那个时候,别来山水无恙?贾宝玉住在大观园中,日夜快乐,有朝一日他的姐姐妹妹走的走,散的散,那园子空了,贾宝玉心里非常难受。西门庆临死的时候还痴心妄想他的妻妾丫环不要散了,好好地聚在一起长年守住他的灵,就像他还活着一样。种种这些,有情众生,乐也因为一个情字,苦也因为一个情字,要说多与少,应是苦多乐少。菩萨之名为“觉有情”,他是如何觉悟众生?

    世人所谓的“满足”,指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性欲旺盛时得到完全的发泄,这些都是美好的,但必不能长久。《圣经》上说:“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传道书1:5-1:8》)四川农村把贪想叫做“眼睛饿”,如果饿得狠、饿得凶,就叫“饿痨”。这痨症的特点就是吃再多也吃不饱,到死都想着吃。既然这样,天地自有安排。《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的无间地狱,让人“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不知这时算不算“饱”?

    我听说人生下来就是苦的,佛教把这称作“孽”,基督教把这称作“罪”,“罪”与“孽”在一起,就成了罪孽。世人罪孽深重,为何还有欢乐?婴儿本是罪身,吃奶的时候刹那无罪。男人本是孽障,女人本是冤家,男欢女爱,居然证得无上菩提。这是不可思议的。不但如此,你看石匠高高举起手中的大锤砸向钢钎,他嘴里喊着有节奏的调子;纤夫裸体走在荒水滩上,拉着船低着头往前走,虽然绳子勒得肩膀发红发肿,如同火烧,但他嘴里喊着有滋有味的号子,竟然非常欢乐,这是为何?

    原来,放下即得解脱。心里没牵挂,自然就是快乐的。

    《心经》把心里没牵挂叫做“心无挂碍”,无挂就是一丝不挂,无碍就是毫无阻碍。无挂无碍就是一切都空了,空了就通了,通了就松了,松了就一飞冲天。《老子》说“道冲而用之”,隐含此意。你把鸟儿捆绑,它怎么飞到天上?你给鱼儿穿衣服,它怎么游水?庄子讲了个寓言,说从前有个国王喜欢一只鸟儿,给它王侯级别的待遇,住金笼,吃美食,没多久就死了。唐人有两句诗写得好:“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出这个“门”,一生被围困。出这个门就好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可以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一番美景。人人心中都有个桃花源,人人又自己把桃树砍了,如何能成?我有两句诗:“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种桃花在堂前。”自求多福,果子熟了自然无牵挂。记住要把果子给人吃,虽然有满林果子,并不私藏,大家分享最好。从天而降的好处人人有份。不要以为自己拥有什么,得到什么,如果硬要说得到什么,那就是得到了一丝不挂,拥有了一无所有。《心经》讲:“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想到自己一无所有,才会放下。如果还有世上的追求,牵挂就会继续捆绑我们的心,不会有解脱。也许你要说:忘掉恨容易,忘掉爱极难,一想到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就放不下。这话有道理,但还没想透。爱我的人尽管让他爱,到我又老又丑的时候再看他还爱我不?我爱的人我祝福他,已无拥有之心,但有祝福之意。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两条自由的鱼儿不必相逢,我游在水中,就是与你在一起。

    心无挂碍:空明的心里没牵挂。

    无有恐怖:没牵挂就不害怕。

    涅槃:解脱。玄奘译为“寂灭”。

    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之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讲经说法】无有恐怖

    《心经》上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意思是说没有牵挂,就没有恐怖。如果有牵挂,恐怖是难免的。爱常让人害怕,为了“得到”,常去“追求”,无所不用其极。我的朋友王麒写了本书《爱情不能承受之重》,王麒说:“爱情是一场角逐和猎杀,俘虏与抵抗是它永恒不变的主题。从心的掠夺到人的掠夺,或从人的掠夺到心的掠夺,都是从暴力走向暴力。暴力是爱情的黄金法则。”王麒又说:“把阴谋放入爱情,或将爱情放入阴谋,这是爱情变得难以承受的原因。”暴力加阴谋,这就是爱情的真相。这样以来,恐怖不可避免了。唐璜为了得到特蕾莎,杀死她全家。西门庆为了得到潘金莲,杀死武大郎;为了得到李瓶儿,杀死花子虚。《金瓶梅》上写西门庆临死时,“眼前看见花子虚、武大在他跟前站立,向他讨债。”显然是吓得魂不附体,“又不肯告人说,只叫人厮守着他。(《金瓶梅》第七十九回《西门庆贪欲得病    吴月娘墓生产子》)那管什么用。之前,李瓶儿也是这样。她死后托魂对西门庆说:“我的哥哥,你在这里睡哩,奴来见你一面。我被那厮告了一状,把我监的狱中,血水淋漓,与秽污在一处,整受了这些时苦。”(《金瓶梅》第六十七回《西门庆书房赏雪    李瓶儿梦诉幽情》)种种、种种,李瓶儿与西门庆在阴间阳世受的苦都因为当初种下的孽,佛经上把这叫做“因爱生怖”。你不能说西门庆与李瓶儿之间没有爱情,但他们要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代价。任何事都会有代价,佛把这称为“因果”,再说清楚些就是“报应”。

    能不能不爱?这个问题提得怪,好比突然之间有人对我说“能不能不做人?”这种没头没脑的假设让人发笑。然而,这是有人在真真切切地关心自己的命运,试图说“不”了。能不能不爱?你会说:“本来可以,但现在已经晚了。空气里都是她,怎能不爱?”不要拿空气当挡箭牌,你说的空气,我一箭就射穿了。什么叫“晚了?”晚了就点灯。凡是“本来可以”的,现在也“必然可以”。要这么想:刚生下来时我无知无欲,本来是不爱她的,后来染于“色”,六根不净,因此才爱上她。说是爱其实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无非是想拥有她的肉体。至于灵魂、精神,从没见到过。眼泪也曾见过,但都是因为贪心又得不到。女人流泪是因为一枚戒指,男人流泪是因为一个馒头。雄心万丈,却不得不先去做狗。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来日他得势了杀人无数。张献忠大杀四川,无非是心里想: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当不成皇帝,就要杀尽天下人,让后来的皇帝做光杆司令。张献忠这种心理很有代表性,这个世界盛产张献忠,这就是一部分恐怖的由来。

    人相杀,此为小恐怖。人自杀,此为大恐怖。羊入虎口,兔与狐为邻,择地不慎,无异自取灭亡。这种自杀有个过程,开始的时候生活美满,不知不觉福气享完了,生命出现深渊,这时候任何一句话都能把怒火点燃,任何一件事都能把人毁灭。《红楼梦》上说“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就是说的这个。目睹人家的灭亡时,我为看客,暗自庆幸,不知不觉自家面临毁灭,才体会到了恐怖的滋味。

    《心经》上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意思就是要我们一切放下,这样就不会有恐怖。恐怖生于情,情生于色,明白了“色即是空”的道理,突然之间掉头就走。山高水长,何等坦荡。

    【讲经说法】远离颠倒梦想

    梦是人做的,分为晚上的梦与白日梦。做白日梦,人人说是痴。晚上做梦,人人以为自然。殊不知在这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颠倒梦想中,人早就淘空了。人的一生好比水中巨石,大水冲冲冲,就冲成了小石头。再冲冲冲,化为乌有。海洋上每年消失二百多个岛屿,全是被那海洋之梦吞噬的。地球上每天消失成千上万的人,全是被人生之梦吞噬的。有人想当皇帝,有人想当将军,还有人想当西门庆。第一个西门庆死了,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大西门庆死了,还有小西门庆,还有各种各样的西门庆。什么叫西门庆?贪心贪欲就叫西门庆。不一定是三妻四妾,没老婆的人也可能是西门庆。不一定有钱有势,没钱没势的人发起狠来也是西门庆。颠倒梦想,必然行为乖张,杀戮就狠,不留情面。《姑妄言》上有个人叫暴利,是个穷恶棍,常想霸占隔壁何秀才的老婆葵花。这何秀才有个富朋友叫祁辛,先把葵花霸占,留何秀才在家读书。那暴利见葵花落入他人之手,怒不可遏,把刀磨快,趁黑直杀进去,杀死了祁辛与葵花。你看,当一个人心中的美梦破灭时,他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金瓶梅》里的张胜,大有西门庆狠恶的影子。这张胜本是周守备的家将,倚仗势力欺负人惯了。西门庆死后,陈经济流落江湖,一番曲折与春梅见了面,又自家羞愧,不敢在周府住下去,继续流浪在外边。春梅求周守备去找,周守备就派了张胜。人虽然找到了,好一番羞辱。陈经济先是做道士的娈童,然后又被泼皮刘二殴打,回到周府开了窍,一面与春梅鬼混,一面也开始发家。陈经济起势后,欲除张胜,免得有人成天在他脸上抹黑。那天陈经济与春梅正在房中商量,没想到隔墙有耳,被张胜听了个正着,无须多想,提刀就进去。这时春梅刚好被丫头叫去抱小孩走开了,留这陈经济在床上。“见他进来,叫道:‘呵呀!你来做甚么?’张胜怒道:‘我来杀你!你如何对淫妇说倒要害我?我寻得你来不是了?反恩将仇报。常言‘黑头虫儿不可救,救之就要吃人肉’,休走,吃我一刀!明年今日是你死忌。’那经济光赤条身子没处躲,只搂着被。辰胜拉被过一边,向他身就扎了一刀子来,扎着软肋,鲜血就迸出来。”(《金瓶梅》第九十九回《刘二醉骂王六儿    张胜忿杀陈经济》)这张胜以为自己做得对,陈经济恩将仇报该杀,因此下手又快又狠。其实内心深处,张胜是嫉妒陈经济发家,他以为他才是应该发的,之所以不发,是有人占去了。张胜嫉妒陈经济,我们应该读作应伯爵嫉妒西门庆。种种这些,都是妄想。应伯爵所羡慕的西门庆,张胜所嫉妒的陈经济,原本都梦幻泡影。关于这一点,应伯爵与张胜也都知道,但他们还是一个劲地效仿,以至让悲剧一再重演。张胜一生颠倒梦想,最后梦到头就是他也被杀。被颠倒的势必又颠倒过来,只不过那去颠倒的永远不再有机会。

    《金瓶梅》中的李安本来与张胜一样是周府家将,两人的性情大体没什么两样,一色的争强好狠,贪图富贵。张胜杀了陈经济,又拿起刀赶过来要杀春梅,被李安劝住了。春梅怒杀张胜,为报答李安,一时老毛病发作,又要以身相许,大把大把给财给物,暗示不已。李安接受了春梅的财物,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又走了老路,然而世上之事也有例外,并不是人人都在梦中!“当夜过了一归,次早起来迳拿衣服到家与他母亲。做娘的问道:‘这东西是那里的?’李安把来事说了一遍。做母的听言叫苦:‘当初张胜干坏事,一百棍打死;他今日把东西与你,却是什么意思?我今六十以上年纪,自从没了你爹爹,满眼只看着你,若是做出事来,老身靠谁?明早便不要去了。’”“这李安终是个孝顺的男子,就依着娘的话,收拾行李,往青州府投他叔叔李贵去了。”(《金瓶梅》第一百回《韩爱姐湖州寻父    普静师荐拔群冤》)

    这李安有福,听了老娘的话,从梦里醒过来,心放正,身摆平,对诱惑说“不”,另寻一处过日子去了。这世界大得很,人多得很,离开那地方、那些人,自然就解脱了。关键在于不要自己做梦,看清楚自己的命,莫再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天看地,再看看老娘,就什么都明白了。老娘经历的事多,再乱的事情一说就穿,一看就破。不问过来人,怎见那座山?佛菩萨慈悲心肠,见过的人、事、物何止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佛眼观照前世、今生与来世,人处轮回中犯的傻、造的孽、做的梦,他全知道。每当闹不清时,我们虔诚忏悔,也就闹清了。李安是好男儿,哪里好?全身都好,他听了老娘的话走出狼窝,自己也就不再是狼了。一言之善可救万恶,一心之善可解万难,关键时刻一点头,就看见一条正路从眼前出现。以前颠倒梦想处,正是今日痛悔精进时。小屋空空,破床板、破绵被,有人能在上面做一个热热闹闹的南柯之梦,醒来苍白。有的过路人把这小屋当临时遮蔽风雨的地方,风雨过后就走,任这小屋日渐朽了,直到塌了。另外有种人不嫌小屋空空,一点一点建设成好屋,一家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然入睡,哪里需要做梦寻安慰?庄子说“至人无梦”,真正的人是浑金璞玉,通过修炼悟得无漏智慧,精气神葆全,返回到先天。不是通过做梦,而是通过做人,找回本来就有的幸福。做人不再颠三倒四,也就不再朝三暮四。吃饭就吃饭,喝酒就喝酒。做人没花样,做事就灵醒。

    【讲经说法】生生世世,死死生生

    《心经》上讲的三世佛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释迦牟尼即现在佛,释迦牟尼之前的被称作过去佛,如燃灯佛;释迦牟尼之后的被称作未来佛,如弥勒佛。顾名思义,三世佛管三世,如果你属于过去,是个“过去人”,去找过去佛。如果你属于未来,是个“未来人”,去找未来佛。如果你只属于现在,是个“现在人”,请找现在佛。这三世佛管三世人的心,然而此心难求,此身易失。没有人的配合,佛的力量也有限。春风吹不活死树,好消息不能告诉死人。要想被拯救,先要保存好一颗心。圣人说“正心诚意”(《大学》),又说“不诚无物”(《中庸》),对自己了解几分就说几分话,老实人走哪里都有救。

    世路茫茫,一心难得。佛陀告诉他的弟子须菩提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因为众生的心都是妄心,所以佛说“诸心皆为非心”,并具体例举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不可能得到,因为它们全属空虚。记住:我们只能得到本来就有的东西,不能得到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若有三世人,妄求三世心,连专管三世的三世佛都帮不了你。佛菩萨只是觉悟你,引导你去发现,本身并非发明家。人的妄求何等难以实现,难道一定要做这三世美梦吗?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想把江山二世、三世传下去,只到千秋万代,永远奴役人。他这种妄心很快就覆灭了。《金刚经》上的长老须菩提裸露右肩,右膝着地,以极其恭敬的礼节合掌问希有世尊:“云何降伏其心?”指降伏世人之心。佛就告诉他:“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又告诉他“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以上两点很重要,是佛明确告诉我们降伏一颗心的办法,一是“有余涅槃”,二是“布施”。下面我说说。

    “有余涅槃”是佛菩萨怜悯世人,特别赐下的方便法门。“涅槃”即解脱,《心经》上说的“究竟涅槃”指完全的涅槃,彻底的解脱。“有余涅槃”指身心不灭,虽然解脱,还留有余地。佛菩萨见我们溺爱自己的身子,舍不得扔,因此为我们想出了这个“肉身成道”的办法,不用神灭气散,就可以成佛。此佛叫做“肉佛”,又称“欢喜佛”,此法叫做“欢喜佛法”。与有余涅槃相对的是无余涅槃,指身心俱无,无悲无喜,直接进入无相世界。一般说来有余涅槃比较适合普通人,若有人真正享受身体的欢乐,便能进入精神的涅槃。如果身子不爽,完全不可能降伏其心。

    “布施”指给人好处,大发慈悲成全人。《心经》开示:有漏之身若想获得无漏智慧,进入有余涅槃,唯有布施。给出去,再给出去,彻底给出去,人就成了富翁。《金刚经》所说的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最后一种无畏施是金刚行径,佛陀曾自己举例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指他前生曾作仙人,为宫女说法,这歌利王在林中休息,一觉醒来看不见宫女,去找寻时,正见宫女们围成圈,争听仙人说法。歌利王就捉住仙人,砍手砍脚,看他到底是不是仙人。宫女们无不心惊肉跳,那仙人却面不改色,毫无怨恨,任由他砍,心中大发慈悲,可怜这歌利王心里的毒蛇又开始乱窜了,索性代人受过,成全其毒性。佛陀此举即是“无畏施”,亦即《心经》为我们开示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此法刚猛,在恐怖的地方修炼,在恶魔面前说法,不是常人能做到的,定是非常人发非常心、行非常道才能去做,这种人,《金刚经》上称作“忍辱仙人”。与这无畏施比起来,财施、法施相对容易些。财施是把钱给人花,法施是把佛法讲给人听,发心就可以了,因为是本分,不必夸奖。

    在生生世世的死死生生中,世人心乱、心伤、心死。如果要自活其心,先要降伏其心。如何降伏一颗狂乱的心?过去南怀瑾老师说“龙归沧海虎归山”,龙虎各归其位,两不相伤。布施以爱,世界就清净了。

    【讲经说法】爱是永不止息

    “般若波罗密多”,意思是通过无漏智慧到达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指至高无上,“三藐三菩提”直译为“正遍知”,指周流遍地、无所不知的道。《心经》这句“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依照般若功法修行,可以证得无上善果,进入极乐世界。这深具无漏智慧的般若功法,菩萨修了可以心即是佛,佛修了可以佛即是心,空色不异,体悟全体妙境。《心经》一再提醒我们要学习它。

    “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正遍知”,指正念正觉感地通天,无所不照,无所不知。我把它译作“全息”。在全息世界中,我们的能量交汇在心中,一起念四方感应,无有妄作。佛说的涅槃又作寂灭,本指灯灭焰、风息尘,生命“停”了下来。但因为虚空有爱,一个念头就可以起死回生。护念得彰,以无畏施施于人,以法施施于人,以财施施于人,以真空施于人,以真色施于人,放下一切缘,放下一切果,放下一切报,放下一切冤,放下一切孽,放下一切罪,五蕴皆空,唯一不空的是真心真爱。生生世世,死死生生,恶虽得胜,善却不灭,因此《圣经》上也说“爱是永不止息”。

    不虚品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观音菩萨告诉舍利子:“我给你讲的般若功法:‘般若波罗密多’,这六个字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去你一切的苦,是真实不虚的佛法。”)

    无碍故不虚,本品因此称为“不虚品”。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密多’”到“真实不虚”,共34个字。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金瓶梅》上西门庆的五个子女、女婿:西门大姐、陈经济、李瓶儿所生的儿子官哥儿、吴月娘所产的胎儿吴氏子、吴月娘所生的西门庆遗腹子孝哥儿。

    【讲经说法】苦与虚

    苦是实苦,虚是空虚。一个指说得出来的受苦,一个指说不出来的空虚。说得出来的苦还不叫苦,说不出来的虚才真叫空虚。世人常叫苦,却无法说出空虚的滋味。《水浒传》上的英雄们常常感到“口中淡出鸟来”,这倒不失为一个形象的说法。口中淡而无味,仿佛心化作鸟飞走。人处寂寞中,总是被空虚放飞又攥紧、慢慢吞食。不甘寂寞的英雄们于是去打打杀杀,谁知造下更大的业,惹出更大的空虚,这回不叫“口中淡出鸟来”,而是口中淡出洪水猛兽。

    此处讲的“除一切苦”,也就是《心经》前面讲的“度一切苦厄”,二者一义,此不再述。我们只需要留意《心经》此处在“除一切苦”前面还有一个“能”字,读全了是“能除一切苦”,试问谁能除一切苦?照《心经》所述,是那深具无漏智慧的般若功法,如果善男信女照此法修炼,就可以除一切苦。但还要问一问,谁的无漏智慧,谁的般若功法?佛菩萨的吗?也对也不对,说到底,佛菩萨是没有任何能力的,能除一切苦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一切放下,即得解脱”,这就是《心经》为我们开示的奇妙佛法。我一提再提,希望大家读经要存这个念想,读起来才有收获。经中讲的“‘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放到后面讲,这里讲讲苦与不苦,虚与不虚。

    大神咒:大有神力之咒。

    大明咒:大放光明之咒。

    无等等咒:无可比拟之咒。

    真实不虚:因为真实,所以不虚。“不”是动词,对虚说“不”,并且直接否定空虚,消灭空虚。

    述此经典时,我坐在家中。窗外是一拨一拨的人。大雪下了三天,从今天开始化了。回想夜半看到的雪上猫爪痕,仿佛梦中。太阳出来,这雪就渐渐化了,窗外已出现春天的景象,虽然草木发芽得很慢,几乎肉眼看不见它的过程,但春天毕竟来了,雪水滋润万物的根。丰子恺居士有篇文章名叫《渐》,细述他从人生的无常悟出了“渐”的道理。所谓“渐”,就是一切都在渐渐变化。不知不觉,沧海桑田,等你蓦然回首,一切都变了。

    在你第一次蓦然回首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你第二次蓦然回首时,那人不见了,只留下灯火阑珊。

    在你第三次蓦然回首时,连灯火都不见了。

    人生一去不复返,不管你回不回首。该走的迟早要走,正如该来的迟早要来。苦、集、灭、道,此为四圣谛,愿君早日领悟此中真义,可免“渐”的苦楚。

    然而,佛法并不过分强调一个“苦”字,人人有苦,人人吃苦,人人受苦,苦是当然。既然苦当我不存在,到我身边如入无人之境,那么我也可以当苦不存在,每当吃苦就微笑。那时我心中实有所得:瞧,老朋友又看我来了。满脸苦相,还在沉沦中。面带微笑,始知法相庄严。我们多学学观音菩萨,让自己微笑起来,男士端庄,女士美丽,这其中的好处不可尽述。这并非执著于表相,而是本相如此。此之谓“微笑乃灭苦之道”。

    在“灭苦”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更为伟大的“求苦”之路。“求苦”就是自讨苦吃,我们就是要“自讨苦吃”,深入社会,传播真爱;深入自己的人性,毫不留情面地审视、忏悔。时时宽容,处处成全。耶稣基督说:“若有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让他打。”如此以来,苦也不苦,甜也不甜,扯平之后看世界,水是水,山是山。

    至于空虚,实为至宝。战胜空虚,就叫智者;打出空虚,就叫英雄。和空虚交朋友,人就成了佛。

    试说空虚之道。

    人有“一日三空虚”。早晨醒来,回忆梦中光景,觉得好空虚啊。虽然也能跃然而起,洗漱一番,振作起来做事,但一过上午,吃了中饭,倦意袭来,恍惚间不知人在何处。有人羡慕城市高楼中的白领,却不知道白领在中午连个打盹的地方都没有,苦不堪言。至于我们中年人,每天“下午三点综合症”如期来临,每当这时,便觉人生无趣。幸有一杯苦茶为伴,始觉稍稍像个人样。七混八混到了晚上,深更半夜想起某个人,某件事,一个人幽幽地倒杯酒,抽支烟,看书无味,听歌添烦,蒙头睡去,噩梦连场,七整八整又是一天,开始新的空虚。以上便是“一日三空虚”,有人感受强烈,有人还觉得无所谓,大家到了中老年,不得不承认空虚这条狗,每天要咬我三回。

    再讲讲“一生三空虚”。小时候朦朦胧胧,空虚于世界的大。年轻时猛打猛杀,空虚于事情没有尽头,所谓的理想国遥不可及,巴士底狱倒近在眼前。若有爱情,失去了革命也无所谓,有人革命与爱情双双落空,也有革命加爱情双丰收的。年轻人精力旺盛,偏偏无处发泄,因此空虚来得更为猛烈。我年轻时只想每天不吃不喝不睡,做事连干三天三夜,一口气干到底。喝酒喝通宵,唱歌不熄火,到底熬不过多久,依然睡倒在朋友的身边,醒来头痛欲裂,始知道被放浪形骸害了。人渐渐衰老,走了一圈又回来,这时空虚于世界的小。福建诗人蓝云昌先生有首诗写得好,写的是《水浒传》里阮氏三兄弟,最后两句我念给大家听:“身退事亲唯七弟,画一圆圈又渔夫。”阮氏三兄弟里,老二死了,老五走了,老七干起了旧本行,当渔夫的依然是渔夫。当初热火朝天干事业时,以为可以热闹到永久,谁知道元宵节的鞭炮,响不了几下就散了。以上便是人的“一生三空虚”,我不是泼大家的冷水,而是说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讲经说法】空虚有爱

    空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承认有空虚。嘴咬得梆紧的人,往往一下子轰然倒塌。因此,佛告诉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人生的空虚。既不漠视,也不必太当真,要知道“色空不二”的道理。好事多磨,不等待不美好,不受难不珍惜。菩提树长在原野上,总觉得缺点什么,佛陀走过人世的繁华坐在树下,空虚成了实墙,虚空成了依靠。

    我常想,世界是我的老师,空虚是我的向导,黑暗是粮食,痛苦是饮料。我所受的,是我造下的业。我所享的,也不是我修来的福报。并没有什么空虚,只是还没充实而已。清心的人灵来充满,每时每刻都有意义。

    虚无给虚无者安慰,虚空是虚空者家乡。来自虚空,人就要承受果报。春天的叶子一点一点从树上长出来,它要知道前面既有茂盛的夏日,也有凋零的秋天。这是自然规律,佛菩萨也无法改变,但他能让自己不随四季轮回,超越无常,因此是恒定的,有力量源源不断从体内涌出。我们赞美这空虚中的恒定,《心经》云:“能度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佛法善能忍耐,善能自度度人,当得起礼赞一声“阿弥陀佛。”有的人不明白“色空不二”的道理,不能有半点忍耐,盲目奋斗,乱走一气,连大带小一家人堕入无底深渊,其堕落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有四个孩子。大女儿西门大姐,是原先大老婆陈氏生的,陈氏死后,由吴月娘抚养。西门大姐命好,遇到天下最好的后娘。但也可以说她命最不好,遇到了天下最差劲的男人陈经济。要说使坏,陈经济不如他丈人西门庆;要说堕落,有过之而无不及。吴月娘生下两个男孩,第一个流产死了,第二个就是西门庆的遗腹子,取名就叫孝哥儿。除吴月娘外,西门庆的二老婆李娇儿没生育,三老婆孟玉楼没生育,四老婆孙雪娥没生育,五老婆潘金莲没生育,小妾春梅和院养的小娘桂姐没生育,倒是六老婆李瓶儿为西门庆生了一个男孩,不幸也早死了。西门庆有一女三儿,死了两个儿,剩下一儿一女,最终他死后,儿了做了和尚不知所终,女儿被女婿打死了。他女婿陈经济算来是半子,却和别人一起把他的家业彻底葬送。佛家讲因果,我们来看西门庆做的事是怎样报应在他的一女三儿、一婿身上。

    西门大姐由她爹西门庆安排,嫁给富家公子陈经济,过了两年陈家失势,两口儿搬到西门庆家住着。西门庆对自己这个已经嫁出去又搬回来的女儿没什么疼爱,对自己的投机失败脸上有些挂不住。曾有一回,西门庆在李瓶儿身上不得意,满身酒气黑着脸回家来,看见女儿在门口闲望,把女儿吓跑了,已无往日亲情。添衣添裳,与春梅同例,平时想不起来。家宴上专让她管敬酒。倒是吴月娘好,把她看作亲女儿,凡是家里有什么好事,都带着一起玩耍。有一年春天一家子女眷荡秋千,吴月娘让大姐和春梅一起玩,晓得平时她们两个好,可见关心得很细致。这西门大姐原不是傻子,见亲爹不管后娘管,就对月娘好。陈经济与潘金莲偷情,西门大姐忍无可忍,从“睡鞋事件”开始,与潘金莲较上了劲,渐与丈夫交恶。在金、瓶争宠的斗争中,西门大姐同情李瓶儿屡被潘金莲欺压,但又并不挑事,而是在吴月娘面前两边调停,可以说心眼相当好。李瓶儿死后,西门大姐似乎厌倦与人来往,更少露面,偶尔替吴月娘送客而已。西门庆死后,陈经济与潘金莲、春梅其乱不堪,西门大姐恨陈经济不争气,夫妻反目。不久,吴月娘清理门户,将春梅逐出,又让众仆妇痛打陈经济,打完撵出家门。在陈经济被打当日,西门大姐在现场“走过一边,也不来救”(《金瓶梅》第八十六回《雪娥唆打陈经济    王婆售利嫁金莲》),可见已毫无感情。时过不久,潘金莲被武松杀了,陈经济从此性情大变,常把回到陈家的西门大姐毒打。又娶了妓女冯金宝,日后生意不顺,回到家中竟然把西门大姐打得遍体鳞伤,“这经济便归唱的房里睡去了,由着大姐在下边里呜呜咽咽,只顾哭泣。到半夜,用一条索子悬梁自缢身亡,亡年二十四岁。”(《金瓶梅》第九十二回《陈经济被陷严州府    吴月娘大闹授官厅》)这就是西门庆的大女儿西门大姐托她老子的“洪福”一生的命运。

    我们再来看西门庆的“爱婿”陈经济。陈经济的父亲原在东京做官,西门庆为了巴结京官,就把女儿嫁给了陈经济。陈家失势后,两口儿进了西门家,开始时颇为融洽。西门庆让陈经济帮着打理家业,形同父子。不久,陈经济与潘金莲渐同一路。到西门庆死后,二人事情泄漏,连带春梅,三人相继被逐。这陈经济从此流落,气死老娘,做生意不着,回家打死老婆,出监狱后当道士,屡被人欺,幸好又依靠春梅发了家,娶了数房妻妾,正热闹时,被人杀了。这就是被西门庆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学生、“小西门庆”陈经济的结局。

    西门庆的第二个孩子是李瓶儿生的官哥儿,被潘金莲起毒心惊吓死了。

    西门庆的第三个孩子是吴月娘怀上的,还没生下来就因为慌张上楼摔了一跤流产了。

    西门庆的最后一个孩子是吴月娘为他生的遗腹子孝哥儿。西门庆死的时候,他的妻子吴月娘正赶上生产。他刚死,儿子就生下来了,中国人把这叫“墓产儿”,意思是说好比从坟墓里生出来的。现在叫遗腹子,佛家叫父子转胎。一生一死,一死一生,先死者未冷,后生者方热。瞬间生命终结,瞬间生命开始。前面我已讲过,这是西门庆娶了吴月娘这个好老婆,夫妻两个的福报。本来细数西门庆的恶人生涯,要断子绝孙,但吴月娘好比观音菩萨,为他从虚空中送来一个好孩儿。这就是佛经与《圣经》上常说的恶人也会得救。

    我听说,来路不正的不好养。西门庆的几个老婆都没为他生小孩,要么就夭亡了,只有吴月娘为他延续了生命。之所以吴月娘也出过一次笨,在于她有时也会信念不坚。心里一坚定,那么天稳地稳,做事稳当,走路又怎么会跌倒。

    不管如何,西门庆一忏悔(见《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吴月娘扫雪烹茶    应伯爵替花勾使》),上天就满足了他夫妻两人的祈愿,送了个小孩给他,可见佛经上常讲的果报分毫不差,并不会有什么侥幸。

    空虚有爱,连西门庆这种恶人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何况你我?《心经》上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放下世间一切,心里就踏实了。天好地好,还是家里好,西门庆在外面受了气、吃了苦,回到家中发觉自己不可思议:家里什么都有,为什么还要到处乱跑找幸福?幸福就在身边却视而不见,这是被幻象迷了眼。任何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就叫做心。

    《心经》为我们开示:善待本心,空虚有爱。看不见里面会生出看得见,想不到里面会生出想得到,不认识的最终认出是朋友。人生是个渐渐天亮的过程,曾以黑暗为生的人最终接受那光明。

    【讲经说法】明与暗

    虚空分两种,一种是黑暗的虚空,一种是光明的虚空。《圣经》把光明的虚空称为“昼”,把黑暗的虚空称为“夜”(《创世纪1:5》)。人的一生便处于这昼与夜、光明与黑暗的交战中,最终光明得胜,虚空中生出爱来。那光是真光,能让瞎子开眼,死者复活,照一下便是朗朗乾坤。黑暗我们理解是虚空,光明怎么会也是虚空呢?原来不虚空不光明,那光明真是虚空。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智者的心里,都是空的,因此他能乐起来。山是空山,水是流水,颜回箪瓢屡空。故知空是一种通明境地,是全息状态。

    黑夜来临,群魔乱舞,太阳一出,烟消云散,你看,光明岂不比黑暗更空吗?不空不光明。

    人生有时被事情堵心,一经忏悔,立马放下,这放下岂不比堵住更空吗?不放下不光明。

    原来,遮住光的正是我们自己的手。石头希迁到青原行思那里参禅,看见青原行思垂下一只脚,他就明白了,马上拜了几拜。有人问雪峰和尚:“你去见德山禅师,得到什么又回来啦?”雪峰和尚回答说:“我空手去,空手归。”这“空手去,空手归”便是佛说的放下,所有的禅宗公案都是要人放下的意思。一部《景德传灯录》太厚,你随便翻翻,都是这两个字。如果你嫌一万字的《论语》太厚,就只读一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你嫌五千字的《道德经》太厚,就读一句“当其无有,车之用”。如果你嫌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还太厚,就读一句“心无挂碍”就可以了。

    我再给大家介绍一部《摩尼教经》,这部经好得很。据吴晗过去考证,摩尼教原出自波斯,吸收了基督教与佛教的理论,到中国后叫明教,从唐朝流行到明朝。明朝之所以叫明朝,就是因为朱元璋当初信明教。这不是小说家言,是史实。我通读白寿彝老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发现在宋、元、明、清四代,摩尼教——明教——白莲教一系对中国影响极大,这是以往我们没有注意到的。

    《摩尼教经》讲“二宗三际”,“二宗”就是指黑暗与光明,也就是恶与善。“三际”指初际、中际与后际,也就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摩尼教经》讲:太初还没有天地的时候,光明与黑暗并存,光明在上,黑暗在下。(《圣经》上说“渊面黑暗”)深具清净、光明、威力、智慧这“四大尊严”、即“四寂法身”的大明尊主宰世界。而在世界的下方,弥漫着愚痴、淫欲、自大、乱他、瞋恚、不净、破坏、销散、死亡等罪恶。大明尊有净气、妙风、明力、妙水、妙火这五明子及十二使者,下界魔王则有浓雾、熄火、恶风、毒水、暗气这五魔。魔力猖狂,大明尊召唤大使者善母创造人类。在光明与黑暗的交战中,明暗混合,善恶杂交,人心反复,不能摆脱兵刀。等光明胜了黑暗,从五魔的尸体中摆脱出来的光明生成了日月,还在黑暗中闪烁的就是群星,解脱不了的索性合成一张皮生成了苍穹,又叫十重天,皮下扔掉的身体成了大地,又叫八地,骨为山岳,血为江海。再后,光明彻底战胜黑暗,从劫灭回复太初。所谓“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两宗各复,两者交归。”《摩尼教经》说的“真妄归根”就是《道德经》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摩尼教经》说的“明归大明、暗归积暗”就是《心经》说的“心无挂碍”。人心再无牵挂,既不牵挂于光明,也不牵挂黑暗,两清。各家儿,各找各妈。这是真实不虚的。

    《心经》开示:但有分别心,就有分别苦。黑暗有黑暗之苦,光明有光明之苦。要说苦大,竟是在光明之中。不要以为天亮了就好了,夜魔退去,心魔又起,光明中的罪恶因为披着光,所以横行于白昼。因此有觉悟的人从来不认为白天就光明了,太阳也不算得什么。处世要当心光明,为人却无惧黑暗。真正的光是心光,《心经》告诉我们要用心光来战胜心魔,成就心佛。《心经》讲完佛理,最后讲了几条咒语,我给大家略微讲讲。首先要说明的是,一切持咒都是小之又小的佛法,关键在于发心起念要善。说句成全人的好话,比什么咒语都管用。

    善念品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音菩萨对舍利子说:“最后,我把般若功法的咒语告诉你,那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善心做人,善念持咒,本品所以叫“善念品”。经文从“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到“菩提萨婆诃,”共31个字。

    比照《心经》此义,我以《金瓶梅》上西门庆的“雪地忏悔”作结。

    【讲经说法】大神咒

    咒:祝福语。

    “咒”并非诅咒,本来指祝语。咒就是祝福,修饰一下就是默默地祝福。

    印度人叫“咒”,中国人叫“祝”,指向神明恳切祷告。《圣经》说要在密室中祷告,不要在人面前祷告。祷告不要说乖面子话,勿炫口才与知识,要说直话、真话、大白话、家常话,不要说鬼话给神佛听,不要说废话给办事人听,不要说假话给审判官听。有些心里话,无法向人说。每当难开口,请向口自开;向嘴巴祈祷,自观其身,自明其心。禅宗“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之道即此。《长恨歌》上有几句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所谓的私语,还不是真正的私语。尽管非常动人,然而是假的。什么“比翼鸟”,什么“连理枝”,六根不净,一派胡言。李隆基不敢承认自己杀死了杨玉环,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杀死杨玉环,他的那些枕边话,全是杀人刀。

    佛家最重忏悔祈祷,佛菩萨好比老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虽然不说什么,一切都在不言中。

    祈祷分几种,佛家把驱魔心法叫咒。所谓大神咒,即指《心经》讲的无漏智慧有大神力,所以叫大神咒。

    世上之力万千,何力最大?业力最大。如何消业?一念消业。何念?正念正觉,善念是唯一的念头。人起善念行善事,就成了善人。善人行善而不觉,就成了佛。一句“普度众生”,就是大神咒。

    【讲经说法】大明咒

    意思是大放光明的咒语。光明来自空虚,故能照彻空虚。

    光本来并不明,光是热之浪,热浪如箭辐射出,万箭齐发产生光,光是声之幻。光产生于热量、能量,能量终止,光就衰退,火尽光收。

    大明咒是能量咒,是给能量的。有能量就叫光明,没能量就不叫光明。光明是射箭,一箭一光明,一箭一能量。人被射一下,就感受一下光。人被箭推着走,一格一格的能量,一寸一寸的心光。

    佛说色不异空,也可以说光不异暗。接受了那光的人,要成为光。

    大明咒是自明之咒,是利他之咒。如此才是大光明,进入大能量共有、共生、共明、共济的大空间。

    【讲经说法】无上咒

    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咒语。佛陀一生下来就一只手指天,一只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不过大家要晓得,“独尊”也好,“至高无上”也好,都只是表达得道的喜悦,并不是要去称王称霸。印度有个戒日王,曾以刀剑为生,后被佛法感化,以莲花为生。

    【讲经说法】无等等咒

    “无等等咒”是“无等咒”的强调说法,意思就是无等咒。所谓无等咒,就是无可比拟的咒语。“无上”是讲纵无所及,“无等”指横无所拟,纵横来看都是“空”的境界,达到了真如。

    心中之心,圣中之圣,是《心经》所讲的空。心中之心是核心,圣中之圣是浩然。核心是极小,浩然是极大。庄子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拥抱本体,人就成了天空。

    【讲经说法】般若波罗密多咒

    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咒。一词四说,这是在礼赞。四词一解,意思是“让人到达彼岸的智慧密语。”以下十八个字是《心经》开示密语的内容: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四句密语无法分离,因此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开解。“揭谛”意思是“去”或者“度”,两个“揭谛”重复,成了“揭谛揭谛”,意思是“去吧去吧”。“波罗”意思是彼岸,“波罗揭谛”意思是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的“僧”原义指“众”,这五个字意思是度众人到彼岸。“菩提”的意思是觉悟、证道,“萨婆诃”意思是迅疾,这五个字意思是很快就觉悟了。

    我们知道,《心经》咒语是不能翻译的,它是优美的梵语诗歌,我只不过给它配上好懂又好听的汉语小诗:

    梵语    汉语

    揭谛揭谛    普度普度

    波罗揭谛    度到乐土

    波罗僧揭谛    普度众生到乐土

    菩提萨婆诃    当下即觉悟

    这“般若波罗密多咒”开头重复了一下,借以增加力量与美感,有点像《调笑令》词牌。比如唐朝王建的《调笑令宫词》:“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般若波罗密多咒”开门两句是四字句,重叠成诗,又有点像《少年游》词牌。比如北宋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综合看来,这“般若波罗密多咒”全文是四、四、五、五句式,是唐宋词牌里面没有的,倒暗合于《诗经·七月》开头的句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这种四、四、五、五的句式好比一队勇士,整齐列队出征,非常有力量,非常有美感。

    讲了“般若波罗密多咒”优美的音节,再讲它优美的意思。我们知道,称它为大神咒,必然是有神力的。称它为大明咒,必然是有光明的。称它为无上咒,必然是通天地的。称它为无等等咒,必然是通人心的。什么东西这么好?原来就是一个“善”字。咒不分善咒、恶咒,都是给力的,愿我们都以心发咒,证得般若智慧第一功。

    《金瓶梅》里的吴月娘是个大菩萨,她试图挽回西门庆的心,没有选择人们常用的各种手段:劝诫、承诺、恩威并施等等,并且清醒地放弃沟通,她深知:人与人是无法沟通的。她选择了祷告。通过完全的放下,完全的交托,改变本来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在觉悟了“色即是空”的人来说,没什么事实,说它是它就是,说它不是它就不是。一件事可以说发生了,也可以说没发生,并且永远不会发生。

    祷告是人心的力量。这吴月娘看见自己的丈夫越走越远,就要掉进无底深渊,她害怕不害怕?怜惜不怜惜?当然害怕,当然怜惜。她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做什么的。“但凭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行。”她的话有真光,有圣灵,我们把她从心里面发出的至诚话语,读作“般若波罗密多咒”,是心咒,是爱咒,是众生咒,是色空咒,一句话,是美丽誓言,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自我承诺。她不是说给别人听,而是说给自己听。不是为西门庆祷告,倒是为自己祷告。她知道,唯有自己已经得到救赎,才能把所爱的人一起救赎。

    一更天,深雪里,吴月娘望空深深礼拜,祝道:“妾身吴氏,作配西门。奈因夫主流恋烟花,中年无子。妾等妻妾六人,俱无所出,缺少上坟拜扫之人。妾夙夜忧心,恐无所托,是以瞒着儿夫,发心每夜于星月之下,祝赞三光,要祈佑儿夫早早回心,弃却繁华,齐心家事。不拘妾等六人之中,早见嗣息,以为终身之计,乃妾之素愿也。”(《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吴月娘扫雪烹茶    应伯爵替花勾使》)

    《金瓶梅》里吴月娘这段祷告非常好,简直称得上伟大。首先,她忏悔了,在神明面前直说自己“夙夜忧心”,非常害怕,这就是《心经》上说的因五蕴不空生出的“恐怖”。她说西门庆“流恋烟花”以至于妻妾不亲,这是《心经》上说的“颠倒梦想”了。西门庆因此“中年无子”,自然是“苦”。为此,吴月娘献出自己,说“恐无所托,是以发心”,这是心里在寻求帮助了。一句“弃却繁华”,可见她已“放下”。放下就好了,我们一起来颂《心经》中最重要的一段:“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礼赞那道光!

    吴月娘的祷告词中,最感动人的是这一句“妾等妻妾六人”,与下一句“六人之中早见嗣息”。她自觉、自愿代表别人不愿意代表的丈夫的其他女人、所有女人,这是与人一同做佛的意思。并且,吴月娘求子并不一定要佛菩萨把孩子送到她身上,而是说“六人之中早见嗣息”,也就是说,丈夫的女人中不论是谁怀上了西门家的血脉,她都欢喜。天下女人求子者多矣,只有吴月娘为己求、也为大家求,这真是佛的修养,菩萨的心肠,一个词:慈悲。

    就这样,她发出的一颗心被西门庆收到了。当晚,西门庆在妓院中争风吃醋,满心痛苦走回家,迈进家门,不经意间听到了吴月娘的祷告,心里那个悔,那个恨,那个爱,那个怜。“这西门庆不听便罢了,听了月娘这一篇言语,不觉惭感道:‘原来一向我错恼了他,他一篇都是为了我的心。’”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天下第一浪子知道忏悔,这天下第一嫖客回到妻子怀中。一更天,深雪里,我们看到了奇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