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民间故事集-传说(2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时,篷上的老二感觉柴篷已经摇摇欲坠,撕心裂肺地呼救:“哥啊,嫂啊,快拿柱来拄,柴篷要塌啦!”

    老大听见呼救声,连忙扛起一根大松桩柱往外奔,恶婆娘在外面拴上门,撒泼道:“你敢出来,我就斩断你的脚跟。”

    说时迟,那时快,轰隆一声,柴篷从兜底倒塌,老二摔进几丈深的溪涧,小山似的柴篷全都压在他身上。待到老大踢破大门,来到溪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搬开柴寻找时,哪里还有老二的身影,只见溪底扑棱棱地飞出一只羽毛脱落、血迹斑斑的小鸟,落在茅屋顶上叫起来:“哥哥拄拄,嫂嫂嘀咕,谷咕——谷咕——”

    忽然,茅房里窜起一片火舌,熊熊烈火把恶婆娘烧成了一截焦炭。

    从此以后,山上就有了这样一种鸟,据说它就是老二的冤魂化成的。“哥哥拄拄,嫂嫂嘀咕,谷咕——谷咕——”你听,它的叫声多么凄厉,好像至今还在责怪哥哥的无能,怨恨嫂嫂的狠毒!

    (1987年,采录于彭桥乡联兴小学)

    地蟮为啥有接疤

    施长夫/口述 成加美/整理

    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座寺院,里面有许多和尚。当时,这个寺院里的当家和尚立下了一条规矩,就是每日早上,听见地蟮一叫,就要起床念经做功课,天天是这样。

    有一天,当家和尚给一户施主做法事去了,晚上没有回来。第二天一早地蟮又照常叫了起来,和尚们纷纷起床,念经做功课。这时候,几个小和尚心里想:这短命地蟮害得我们真苦,每日老早就起床。他们朝着地蟮叫的方向寻去,发现叫声来自一块青石板下面。于是大家动手,把石板翻了过来,果然看见躺着一条地蟮。不晓得是哪个小和尚,拿来一把柴刀,对准这条地蟮斩了下去,地蟮分成两段,死了。

    等到当家和尚回来,在第三天早上,他发觉地蟮不叫了,当家和尚晓得地蟮住的地方,他把所有和尚都叫到那块青石板旁边,又叫几个和尚将石板翻过来,发现地蟮已经死了。这时候,当家和尚双手合十,一边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一边把两段死地蟮接在一起,然后在它的接头上面撒了一撮香灰。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大家再去看,这条地蟮又活了。但是,在它身上永远留下了这个接疤。

    直到现在,地蟮的子子孙孙,身上都有一个接疤。

    (1987年,采录于余姚市横河埭)

    公鸡冠为啥是红的

    杨鹏飞/搜集整理

    鸡和鸭住在海泉山下。一天,公鸡边走边说:“鸭兄呀,你看我今天穿得多好看。”鸭一看,只见它头上戴着一顶帽子,身上披着一件彩衣,果然十分漂亮。鸭说:“你今天真是好看极了。”

    公鸡听了,心里很高兴。看见鸭走路摇摇摆摆,马上讥笑说:“唉,你的脚像人家桌上的抹布,又破又难看,路也走不快。你看我的脚,比凤凰还要好看呢,冬天在雪地上一走,能画出图画来。”鸭没有说话,公鸡却拍拍翅膀,自以为得意,在海边踱起方步来。

    过了一会儿,鸭指着海面上飞来飞去的海鸥说:“你看,它们多么自由自在,你为啥不用你美丽的翅膀,飞上去和海鸥比一比呢?”

    公鸡听了,说:“这还不容易吗?”说完,就张开翅膀,向海面飞去,刚飞出不远,只听得“扑通”一声,掉进了海里,再三挣扎,也飞不起来。公鸡急得大喊:“鸭兄,救救我!救救我!”

    鸭把公鸡救上了岸,说:“你不要夸耀自己,看不起别人。”这话羞得公鸡满脸通红,连头上的冠也红了。从此,鸡冠永不褪色,鸡也记住了这个教训。

    (1987年,采录于余姚市冶山乡)

    麦秆头鱼

    胡洪军/搜集整理

    从前,烛溪湖边的两间草舍屋里,住着一对夫妻。丈夫姓孙,种着湖边几亩薄田,农闲时上山砍柴,卖点钱补贴家用;妻子纺纱织布,喂鸡养鸭。两口子相互体贴,婚后从没有发生过口角相争的事,更令人称奇的是两人食性居然也一样,都喜欢吃河鱼,即使是全身带刺的小猫鱼,也吃得津津有味。而看见黄闪闪的大黄鱼和银亮亮的阔板带鱼等海鲜,却要反胃。因此,人们都说他俩是天造地设、人世罕见的一对夫妻。

    因为这个缘故,丈夫每次挑担山柴去赶集,除了买油盐酱醋外,总还要买几条河鱼回家。煎好了鱼,夫妻俩有滋有味地大吃一顿。

    美中不足的是,这对夫妻成亲多年,一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他们也曾求神拜佛,请医服药,可是总不见效验。眼看年岁一年比一年大,两人慢慢打消了生育子女的指望。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是盼它来,它偏生不来,你不盼它时,它却会突然出现在你眼前。眼看着夫妻俩年纪爬上了五十岁,“送灶”那一天,妻子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夫妻俩那个欢喜呀,就别提啦。因为男婴的爹已经五十九岁,故给孩子起了个名叫五九。妻子老年生育,格外痛苦,从此种下病根,三天两头躺在床上哼哼。每当这种时候,五九爹就会神色惨然地说:“都是我不好,害得你到老吃这种苦头。”五九娘就拍拍襁褓中的宝贝,笑笑说:“呆话!为了给你生个儿子,把我的性命赔进去都值得,一点小病小痛有啥要紧!”

    这五九果然完全遗传了父母,断奶后也酷爱吃河鱼。父母格外宠他,每次吃鱼,总让他吃剔掉骨刺的鱼肉,喝鱼汤,自己则吃点鱼头、鱼尾和鱼骨头。五九问父母为啥不喜欢吃鱼肉,他爹就说:“鱼骨头味道好,营养也好,俗话说‘宁可掼掉三亩的稻,勿可弃掉河鲫鱼的脑’嘛。”后来五九慢慢大起来,知道这是在哄他,才硬逼着父母一起吃鱼肉,否则他也不吃。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眼看五九长到十岁。他爹为了给宝贝儿子办一桌像样的生日饭,起早摸黑多砍了几担柴,劳累过度,加上内寒郁积,那天客散后,就卧床不起,连续几天高热发烧,水米不进,没等过年就不幸亡故。五九娘本来身子就垮了,禁不得悲伤过度,没等丈夫头七,也跟着去了。众乡亲帮着五九料理丧事,将他双亲安葬在干燥向阳的山坡上,坟墓前头还有一条小溪,溪水汩汩从坟旁流过。

    可怜好端端一个家庭,转眼间就剩下五九一个十岁的孤儿,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尽管生活不幸,每年清明时节,五九总要准备好香烛纸钱和酒食果品,去坟头祭奠一番,祭品里也当然有双亲生前最爱吃的河鱼。

    谁知在五九十八岁那年,碰上百年未遇的大旱,头年秋旱连冬旱,加上开春滴雨不见,周围百里的江河都干涸了,烛溪湖湖底早已见了天。

    眼看清明节就要到来,别的供品还好办,河鱼到哪里去找呢?五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来,五九打听到绍兴那边有个鉴湖,没有断水。他想有水必有鱼,于是带上钱,赶去绍兴买鱼。到那里好不容易买得了一尾鲤鱼,他那颗紧绷的心才算落下。

    五九回家,路过余姚候青门,看见有一伙江湖艺人在演猴戏,围观的人很多,他便挤进人堆去看。猴戏散场了,他去提鱼篓,只见鱼篓倒翻在地,拎起一看,啊!篓里那条用水草包裹着的鲤鱼不见了!四周寻找,哪还有鱼的踪影。这条来之不易的鲤鱼,竟被谁家的馋猫偷吃了。

    五九十分沮丧,一步一步挨到家,一夜没有合上眼。明天拿什么去祭奠父母的在天之灵呢?

    第二天清早,五九来到坟头祭扫。按惯例供品摆放在靠墓碑最近处,往常供鱼的地方放了一个空碗,没有香喷喷的煎鱼,放着从麦秆头上剪来“麦秆脑头”,以“麦秆脑头”权充“煎鱼”。然后点上香烛,筛过水酒,磕过三回头,最后焚烧纸钱,祭奠才告结束。五九面对眼前的一堆黄土,想起了往日父母千辛万苦的养育之情,看着供品中摆放的“煎鱼”,愧疚万分,悲从心来,泪水似滴泉般滚滚流出。他伸手抱住墓碑,凄厉地大放悲声:“爹、娘,你们千辛万苦养育了我,没等我报答恩情,竟双双撒手离我而去……是我害苦了你们……今天,我连你们爱吃的鱼也没有找来,我该死,该死啊……爹娘啊……”一边哭,一边把头往冰凉的墓碑上撞。五九的额头破了,鲜血涔涔地渗出来,滴落在那碗“鱼”里。他仿佛一点也不觉得疼痛,撞下去,再撞下去,一下比一下重。最后,他哭得声嘶力竭,昏厥在地。

    老天爷大概也不忍见这等场面,原来晴朗的天空顷刻间变了脸色,狂风一阵紧过一阵,把碗里那些沾血的麦秆脑头卷了起来,洒落遍地。顷刻间,电光闪闪,炸雷轰鸣,紧接着便“哗哗”地下起倾盆大雨。一时间混浊的泥水汩汩横流,把那些沾血的麦秆脑头漂起来,冲进溪涧,流进湖里。

    说来也怪,从此,烛溪湖中出现了一个新鱼种,它们身条细长呈筒形,体披数列整齐的细鳞,颜色黄白如淡金,很像是麦秆脑头。每年清明节,它们从湖里溯流而上,来到溪涧产卵。孙五九父母坟前的那条溪水里,这种鱼聚集得特别多。当地群众把这种鱼叫作“麦秆头鱼”,说它是当年五九剪下的麦秆脑头变成的。

    (1987年,采录于彭桥乡联兴小学)

    破铜钿草

    潘利平/口述 童志传/整理

    上墙畈稻田里有种杂草叫作“破铜钱”。它的叶瓣分为四片,围成一圈,好像一个破碎的铜钱。传说这种草起初是囫囵圆的,它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有一个故事。

    原来,“破铜钱”是一种生长极快的杂草,喜欢长在水稻田里。另外还有一种繁殖极快的杂草名叫田姜,也喜欢生长在水稻田里。“破铜钱”爱吹牛,田姜也爱吹牛,两个碰在一起就斗嘴,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这天夜里,两个又斗起嘴来。田姜说:“老弟,恐怕还是我的本领大吧,我一夜之间能分生九株!”

    “九株算得了什么,我一夜之间能长过海。”“破铜钱”摇头晃脑地说。其实,它并不知道海在哪里。

    这话刚好被过往的神仙吕洞宾听到了。吕洞宾发怒道:“一夜能长这么远,还不把地遮遍,叫农民吃什么去呀!”他起手一个掌心雷,“哗啦啦”一声巨响,把“破铜钱”打了个四分开。从此以后,“破铜钱”就由一顶破凉帽状变成了现在这副相貌了。

    (1987年,采录于彭桥乡黄墙弄村)

    错封樟树

    李小康/口述 徐长丰/整理

    泥马渡康王后,康王躲藏在一片桑树林里,等到金兵走远了,心慢慢松下来,才觉得肚皮饿得很。可是漆黑中又没地方找吃的,康王只好闭眼熬了一夜。天亮后,他抬头一看,见满树的桑果红得发紫,伸手摘了一个尝尝,味道十分甜美,便放开肚皮吃了个饱,顿觉眼目清亮,浑身有劲。

    后来,康王在临安登基做了皇帝,为了报答桑果救命之恩,特派一名钦差带上黄绢一匹和诏书一封,来封桑树。

    谁知派出的钦差是个十足的糊涂虫,耳朵又聋得要命,皇帝要他封桑树,他错听成樟树,来到野外,随随便便将黄绢和盖有玉玺的诏书往樟树上一放,回城交差去了。

    樟树无功得了封赐,从此神气活现起来:叶片繁茂、树干粗大、到冬不谢、香气益清、虫子远避。可是桑树直到现在还是这么矮小。

    (1987年,采录于彭桥乡天香桥村)

    孝娘笋

    章子敬/搜集整理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户人家,娘儿俩生活很苦。娘双目失明,生活全靠儿子照料,儿子待娘非常孝敬,对娘的话百依百顺,村里人都称赞他是个孝子。

    有一年秋天,娘生病了,儿子每天守在娘的身边,问娘想吃些什么。娘说:“我想吃竹笋。”儿子就拿起锄头到竹园里去挖笋。可是寻来寻去,不见竹笋,十月里哪里会有竹笋呢?儿子还不死心,他求呀喊呀,足足寻了三日三夜,因为肚子饿了,昏倒在竹园里。

    这件事感动了土地公公,于是在他的身边抽出了三株笋来,他苏醒过来,看见身边又壮又嫩的笋,高兴得跳起来,连忙挖起来,拼命往家里跑。可是等他跑到家里,可怜的娘已经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儿子,称这种笋为“孝娘笋”。据说,这种笋每年到这个时候还会少量地出一些。

    (1987年,采录于龙南乡竹山村)

    金银花

    佚名/搜集 张水洲/整理

    从前,有一对姐妹,姐姐叫金花,妹妹叫银花。

    一年夏天,两姐妹都生了热毒病,当时没有医治这种病的药。两姐妹就这样活活病死了,她们临终前对爹娘说:“我们死后,要变成专治热毒病的草药,不再让生这种病的人,像我们似的干等死。”

    三年过后,她们的坟上长出了一种绿藤,夏天开花,黄白相间,采花入药,能医治热毒疾病,果然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病人。

    为了纪念金花和银花姐妹俩,人们就叫这种药为“金银花”。

    (1987年,采录于龙南乡梅湖村)

    恭菜

    胡遐/搜集整理

    恭菜又名莙达,俗称“君踏菜”。现在的年轻朋友,可能不大熟悉它,年纪稍大的人,不仅见过,并且吃过。它株型矮小,叶片像莴笋,青绿而多褶皱,煮羹做汤,稍带苦涩,滑溜溜的别有一番风味,烧这种菜叶,人们都不用刀切,直接用手扯碎下锅,为啥会有这种习惯?说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传说康王赵构渡过钱塘江后,犹如惊弓之鸟、漏网之鱼。有一天,他在余姚横河地界逃命。正行走间,忽然后面马蹄“嗒嗒”响,他回头看时,大路上泥尘滚滚,十余骑人马风驰电掣般追赶上来。

    康王以为追赶上来的是金兵,吓得魂不附体,路边刚好是一片恭菜地,便一头钻了进去。当时的恭菜植株很大,叶如芭蕉,足足有三尺来高。

    追兵的马蹄声越来越响,仿佛敲打在康王的心头上。他大气也不敢出,暗暗地哀求苍天保佑,让这支马队远离。谁知他们偏在菜地边停下,只听有人命令道:“刚才还见人影晃动,总不会钻进地底下去,众兄弟就在这里搜查搜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