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忍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某些不公平的事不理会、不计较,并不是窝囊,而是一种宽宏大量。懂得遇事先忍一忍的人,无疑是成熟和明智的人。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公元676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禅师慧能大师决定出山弘法,他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嘛。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嘛。”

    两人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大师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在动啊。”

    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都希望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日子真过得平平静静的话,又会不甘寂寞,就像那两个和尚,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心动”。

    过去,这个风动还是幡动的故事,常常被当作批判唯心主义的靶子,但这其实是禅宗里面一个著名的公案。它是告诫佛家僧众,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要能做到熟视无睹甚至是物我两忘,这样才能潜心向佛,早成正果。

    做人也大抵如此。人要在滚滚红尘里、横流物欲中、功名利禄下、美色诱惑前,保有不生气的心态、超然的情怀,视若无物,才能静下心来做事。一般的人耐不住寂寞,耐得住寂寞的则不是一般的人。古往今来的智者贤者、成功者,都是耐得住寂寞、安于平静的。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耐得27年的寂寞,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司马迁在屈辱中耐得住寂寞,终有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问世;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为了能静心完成巨著《复活》,吩咐仆人对外宣布他已死亡;作家苏童成名之后,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各种笔会、研讨会的邀请如同雪花般飞来,苏童却很冷静地表示门外的繁华与自己无关;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一向拒绝采访,不出席各种会议,以致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

    在喧嚣而躁动的世界里,一般人是很难耐得住寂寞的,因为滚滚红尘中有太多的诱惑,残酷现实中又有太多的羁绊,因此使得人们的心饱受世事的碾压。但是,成就一番事业又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十年寒窗、十年面壁、十年磨一剑……寂寞是锻炼人意志的一种方法,也是孕育成功的一个环境。

    软件业的民族英雄求伯君当初为了编写WPS,从1988年5月至1989年9月,把自己关在深圳某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写。什么时候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在这16个月中,求伯君始终是孤独的。有了难题,不知道问谁,解决了难题,也没人分享喜悦。但他还是耐住了寂寞,完成了后来一举成功的WPS。

    著名作家王蒙说:“我们有许多研究学术的,搞创作的,吃亏在不能耐得寂寞,总是怕别人忘记了他。由于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学问,就难有所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俗话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寂寞与成功的关系。名人之所以出名,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无人问津的寂寞中坚持做事情。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是一部体大思精、必然传世的学术力作,但这部著作却是他在“文革”时被下放到干校期间完成的。从1969-1972年,整整3年的时间里,钱锤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一字一句地写成了《管锥篇》。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要想成才、成功、成大气候,除本身的天资、才能、毅力、见识等因素外,甘于淡泊,耐得寂寞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人生短暂,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甘于寂寞,沉溺于花花世界之中,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作保证,就难以在学业或事业上有所成就。

    明朝的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因为耐得寂寞、学习刻苦,最终跻身江南四大才子之列。当别人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弈、消磨时光的时候,只有文征明不凑热闹,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他每天临写《千字文》,要足足完成十大本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购求他书画的人踏破门坎。

    我们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都要食人间烟火,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我们应该在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了这种平衡点,我们就会少一些浮躁,多一分安静,就不会被宴请、聚会、考察、报告、旅游这些热闹的场面所包围了,就不会被扑克、麻将、彩票这些诱惑迷了心窍。面对功利、奢华、喧嚣,保持平和与淡然的心境,这才是做事应有的心态。

    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师,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被学术界称为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位的巨匠。傅雷不仅在翻译方面,而且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为什么能有如此“天才”呢?他的成功就是来源于他的寂寞。傅雷的儿子傅聪曾经这样评价他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至于傅雷本人,也曾一再告诫儿子傅聪“要耐得住寂寞”。

    只要能耐得住寂寞,全身心地专注于某行事业,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齐白石成名之后,有人就问他是如何从一个乡下木匠成为一代国画名师的,齐白石的回答是:“作画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追求,需要独善其身,耐得寂寞,远离诱惑,敬谢浮名,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就是齐白石以及所有大师的成功之道。

    忍一时者谋全局

    西汉名将韩信年轻的时候,有两种爱好,一是钓鱼,一是剑。有一天,韩信带着一把长剑走在街上,忽然,一群无赖挡在了他的面前,其中一个对他说:“别看你带着剑,其实是胆小鬼一个,如果你有能耐的话,就把我杀了,如果你没有能耐,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说罢,叉开双腿等韩信来钻,这群无赖哈哈大笑。韩信顿时火冒三丈,真想一剑刺死这个家伙,但他咬了咬牙,冷静下来,想了想,还是从无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韩信为什么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对此,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作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韩信的确不是胆小鬼,试想一下,如果韩信一剑刺死无赖,就难逃一死,哪有日后百战百胜的韩大将军呢?因此忍让不是窝囊,我们要像韩信那样“忍小忿而就大谋”,这才是大智大勇的表现。

    忍耐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懦弱窝囊,相反,它更需要自信和坚韧的品格。能以牺牲自己的小利而保全大局,善于从容退让,这不是窝囊,而是大公无私;对他人的小过失不理会、不计较,这不是窝囊,而是宽宏大量;失败后,能忍受暂时的屈辱,在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这更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能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古往今来,那些最终成就大事的帝王将相,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忍让的经历。

    唐朝的娄师德为人深沉,气度宏阔,有极强的忍耐力。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罢官免职后非常恼火,娄师德劝他弟弟说:“你要学会忍让,不要因自己被罢官,就大发雷霆。”他弟弟说:“别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自己擦干总算行了吧?”娄师德说:“不可以,你自己把别人吐到你脸上的唾沫擦干了,会更加引起吐你人的气愤,你要让他自己干了。”娄师德靠这种忍让,得到了武则天的欣赏,官居宰相之位。

    能包容一切、忍耐一切,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当环境所迫或者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有理智的人总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克制,忍让忍让再忍让,一直忍到苦尽甘来的时候。

    诸葛亮对孟获一忍再忍,七擒七纵,终于以自己的忍让征服了人心,保住了蜀国大后方的安宁与和平。但在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却遇到了一个更能忍的司马懿。当时,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就采取拖延战术,不出兵与诸葛亮决战。无奈之下,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服装,并递信说:“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气概的话,便立即批回,定期作战。”司马懿的左右看后,非常气愤,纷纷请战,但司马懿却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

    古人说:“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让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

    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实现雪耻的宏图大志,他忍气吞声给吴王喂马,当低三下四的马夫。他的妻子为吴王献歌跳舞。为了博得吴王的信任,勾践甚至尝过吴王的粪便,因此被吴王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整旗鼓,最终一举灭吴,杀死夫差,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有人认定,忍受委屈就是窝囊,承担屈辱就是没有骨气,这是不对的。苏轼就批评了这种观点:“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准确地说,忍让不仅是人在困难时的必然选择,也是走出困境的一种智慧,更能彰显一个人的美德。人都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难堪的事情,因此会感到很气愤,很窝火,但恰恰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廉颇和蔺相如同是战国时的赵国大臣,由于蔺相如几次为赵国立了功,赵王便封他做上卿,位置一下处于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很不服气,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而蔺相如听到这话,就一直刻意回避他。在街上遇见他的车子,也都躲避,甚至假装生病不上朝以免与廉颇同列。蔺相如手下的人很不理解,蔺相如解释说:“我连秦王也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秦国之所以忌惮我们赵国,就是因武有廉将军,而文有我啊。如果我们之间起了争斗,秦国就会乘虚而入,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赵国的利益。”廉颇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十分羞愧,就主动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的忍让使得赵国出现了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人在社会上,谁能不吃点亏,谁能不受点气,忍让一下并不是丢脸的事情。不过,忍让也要有限度和原则。对于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我们应该奋起反击。因为无原则的忍让,就是在纵容坏人或者坏习惯,这样会让好人受气、坏人当道,如此的忍让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忍让也应掌握好原则,把握好尺度。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需再忍。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无奈:亲人、朋友、同事的误解,甚至是欺凌,面对这些“人民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忍耐。不生气,其实就是一颗理解、宽容的心,意味着善解人意、通情达理。老话说的“将心比心”,现在提倡的“换位思考”,就是说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善于体谅他人的难处,理解对方那些一时冲动的言行,这样自然就能平和地看待问题,也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有了这种大度的胸襟与气度,自然就能忍耐了。

    墙上草生于寸土之上,瓦砾之间,势单力薄的它们为什么还能生存?那是因为它们能逆来顺受,能随风摇摆。我们很多人的生存环境与墙上草差不多,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完全是靠自己在打拼未来。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忍耐忍耐再忍耐,如果为一些小事情而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如此一来,哪来的机会实现远大的志向与宏图大业呢?

    宋代苏洵说:“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这就是忍让的巨大作用。如果我们对待非原则性的问题,能忍则忍,能让则让,肯定会让我们心态更平和,生活更美好。

    看透得失才能不生气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能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我们有时候也和猴子一样,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为了得到职务而奴颜媚骨,失去了尊严;为了得到金钱而劳神伤身,失去了健康;为了成就事业而无暇顾家,失去了亲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与失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轮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童话创作。当安徒生到了暮年,回忆自己人生得失的时候,他说:“我为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代价,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为了得到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拥有的爱情,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不可否认,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却获得了创作的快乐。

    得与失,是一种心态。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贪得无厌;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得与失的转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在对待得与失的时候,人们有这样几种态度。一种是得到了高兴,失去了生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一种是失去了生气,得到了也不安心。这种人活得最累,因为他们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会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有一位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叹:5年前,我穷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胃口却很好;穿的是很不结实的劣质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结实;喝的是淡而无味的白水,但却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简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时虽然穷得要命,但我也快乐得要命。当时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钱的话,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于是我就拼命地挣钱,终于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结果呢?我现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饭菜,但却没有一点食欲;穿的是光鲜的名牌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虚弱;喝的是高档饮料,但却寡然无味;住的是豪华别墅,心里却很不放心;睡的是软绵绵的席梦思床,但却夜不能寐。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快乐,真是得不偿失啊!

    还有一种态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气的态度对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对于别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红、不妒忌,借别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动力;对于别人之失,不旁观、不讥讽、不消极,借别人之失,取教训,振精神,创未来。这才是对待得失的正确态度。

    独木桥边退一步

    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而且互不示弱,抵死相拼,最终双双跌落桥下被河水吞没了。

    《菜根谭》中说:“途经路窄处,要留一步让别人先行,这才是涉世的安乐法。”上面这则寓言也正蕴含了“经路窄处,留一步让别人先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好像自己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两败俱伤,倒不如互相宽容,对大家都好。

    凡事都应该学会让一步,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要将其逼至绝处,否则也许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之类的俗语,大家肯定都是知道的,那何不对人对事都退让一步呢?

    以养鱼作为比喻,做人退一步有三种境界:初级境界是玻璃缸里赏鱼,只让它在一定的范围存在和活动;中等境界是池塘养鱼,水肥鱼跃;最高境界是让鱼归江海,任其自由自在地游弋。

    为什么有的人做不到退一步呢?那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不生气,要么自私狭隘,要么斤斤计较,要么得理不饶人。如果人人都能做事退一步,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和不快,都会烟消云散,恶语中伤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反之,如果以情绪代替理智,让愤怒主导行为,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现实中,因为一句话、一元钱的小矛盾而导致一场官司、一条人命的事不是经常发生吗?

    明代学者薛暄说:“让步是一种喜悦,被别人宽容是一种幸福。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退一步其实就是凡事不生气,不苛求,不极端,不任性,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更能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所以,当对人对事可以退让时,我们就应该尽量多一些宽容,学会独木桥边退一步。

    遇事冲动是“发狂的野马”

    在非洲草原上,吸血蝙蝠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其迅速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事实上,害死野马的不是吸血蝙蝠,而是他们自己。动物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会让野马死去,导致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它暴怒的性格。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如果我们遇事也如同发狂的野马那样,不能控制心态,不能理智、冷静地面对一切,就很有可能自取灭亡。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同生共死,齐心协力,从寄人篱下到打下了一大片江山,事业蒸蒸日上。可是,这一份伟业从关羽败走麦城开始,就由盛转衰——先是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被吴国生擒斩首;然后,张飞被部下暗杀;最后,刘备70万大军被东吴的一把火烧尽。这一连串的“倒霉事”,都是因为三兄弟的冲动。关羽的狂妄自大,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张飞为关羽报仇心切,情绪失控,以鞭打部下来发泄,导致被害;最后稳重的刘备也失去了理智,不顾孔明等人的苦苦规劝,执意伐吴,结果导致惨败。

    冲动是会受到惩罚的,西方有句民谚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情绪一旦失控,心态一旦浮躁,那就好比推倒了命运的多米诺骨牌,会坏事连着坏事,霉运接着霉运。

    悲欢离合本是常理,我们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没有遇到过让人生气、令人气愤的事呢?然而,无论从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上讲,遇到不顺心的事动辄勃然大怒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因为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不仅会毁灭他人,还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林则徐自幼聪颖,但是他喜怒无常的性格让他的父亲林宾日忧心忡忡,为此,林宾日经常教育林则徐遇事不要冲动。有一天,林宾日给林则徐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称,对不孝之子绝不轻饶,必加重处罚。一日,两个贼人入户盗得一头耕牛,又把这家的儿子五花大绑押至县衙,向县官诉其打骂父母不孝之罪。该官一听儿子竟然打骂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喝令衙役杖责其50大棍。直到这家老母跌跌撞撞赶来说明真相,糊涂的县官这才想起找两个贼人算账,可两个贼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给林则徐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林则徐做了高官,他的府衙里长年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制怒”两个大字,以此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在任两广总督时,一次林则徐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制怒”两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亲自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以示悔过。

    “怒”是人的七情之一,但却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这些浅显的医学道理人人皆知。所以遇事要克制自己,尽量不要发怒,怒气一旦出现,又要善于制怒。除了林则徐“悬联”的方法外,古人还留下了很多制止冲动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

    佩物。《韩非子》中记载,春秋时,魏国邺令西门豹为了克服性情急躁的毛病,便“佩韦以缓气”。“韦”是熟牛皮,西门豹取其质地柔软的特性以自戒。据说每当他要发脾气时,看到身上的佩物,气就能消一半。

    写字。韩愈在《送高闲人序》中介绍,唐代的张说,写字不是为了练习书法,而是以此排遣心中的怒气。

    下棋。明代郑瑄在《昨非庵日纂》中写道,李纳性情急躁,易发脾气,但每逢下棋,他的性情就趋于安详、宽缓。所以凡是遇到使他心情躁怒的事,家人便悄悄将棋盘摆在他面前。李纳见了棋盘,怒气马上就消失了。

    面壁。晋朝有个人叫王述,脾气很大。据说,他吃鸡蛋,筷子夹不住,竟抓起鸡蛋扔在地上,又拾起放在嘴里咬碎,再狠狠地吐出。如此乖戾的脾气,但必要时也能出奇地克制住而不怒。有一次,他因事和谢奕闹翻,谢奕气势汹汹骂上门来,说了许多非常难听的话。而王述却一声不吭,只是默默地面对墙壁而立。谢奕离去很久,王述才转过身来又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跑步。古时候,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他仍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3圈。有人不理解他这种习惯,爱地巴解释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生气,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人生气呢?不如多做点事情改变家境;现在老了,我边跑就边想,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上天对我不错了,又何必与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情绪掌控术 与各种人相处的艺术我们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有的关系是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像父子、兄弟、姐妹这些血缘关系,是属于命中注定的一种关系。而另外一些关系,比如同学、朋友、同事这些关系,却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结交的。

    人会做人,百事可为。怎么才算是会做人?就是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是,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与处世的技巧。因为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必须在群体活动和交往中得到发展。一个人所遇到的困难、危机,也必须得到他人的协助、支持才能解决。因此,为人处世必须要与他人和睦相处,要学习好如何与各种人相处的艺术。

    1. 与老板相处:尊敬加学习

    任何一个老板能够干到这个职位上,至少有某些过人之处。其优秀业绩、工作经验、处世艺术、自身魅力等,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2. 与朋友相处:真诚加联络

    既然是朋友,就要以诚相见,以心换心,谁愿意与虚伪的人交朋友呢?此外,朋友虽好,如果不经常联络,也有可能慢慢变成陌生人。没事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向朋友嘘寒问暖,是费不了多大劲的。

    3. 与下属相处:帮助加聆听

    帮助下属,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下属工作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也就做好了。而倾听下属的心声,既能了解他们的想法,更能赢得他们对你的尊重。

    4. 与合作伙伴相处:诚信加分享

    对合作伙伴所作的承诺,一定说到就要做到。另外,有肉一块吃,有酒一起喝,有钱大家赚,如果过于刻薄,失去了合作伙伴,那是得不偿失的。

    5. 与竞争对手相处:坦然加微笑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处处都有竞争对手,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所以要心怀坦然,不要耿耿于怀。同时,对他们要报以微笑,因为他们说不定哪天还会成为你的同事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