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情商: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经我们总是以智商的高低来评判一个人将来是否是个人才,将来是否会有出息。但是,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却让我们失望了,他们并没有成长为我们所期望的人才,反而是因为一些小挫折、小困难就无法生存下去,成了大众的反面教材。这是为何?因为他们的情商低。情商,原来我们一直忽略了它。

    高校自杀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时,北大中文系大二的一名女生从北大理科2号楼9层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后经证实确认这名女同学系自杀,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的。半个月后,数学系一名男博士从同样地点跳下,当场身亡。死亡原因不明,但可以肯定,一定是由于情绪或者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轻生。

    2005年6月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当天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生自学生公寓4层跳下。她站上窗台的瞬间,同寝室同学曾经竭力拉她,但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

    2005年8月20日下午4时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26岁的年轻生命。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孟懿在决定自杀之前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征兆,而在遗书中,他坦言自己选择跳楼来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

    2005年9月14日晨,北京中科院高能所28号楼下,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茅广军的尸体被人发现。之后,警方排除他杀。36岁的茅广军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德国洪堡学者和日本STA学者,在32岁时就成为了正高研究员,每个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优秀”。茅广军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个人缘极好、前途光明的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仅2005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4年,北京自杀死亡的学生为19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警钟已经拉响,我们必须要直面一些不愿看到的问题。这些国家培养的学子,他们的智商不应怀疑,知识水平不能否认,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惋惜的举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一本《自杀日记》一度在大中小学校的校园里悄悄地流行。可见,这本书迎合了这些在校学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这样的书会在那个神圣的地方有生存的土壤?

    问题出现之后,大家都开始思索大学生这一高智商人群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我们发现了“情绪”这个因素的巨大影响力。

    当高智商的学子在情绪上不能自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相反,会对自身和整个社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然而,作为非正常死亡的自杀,它并非肉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局,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断然抉择。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名著《自杀论》中给自杀下的定义是:“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根据这个定义,迪尔凯姆把自杀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利己主义自杀。即在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下,个体脱离社会,远离集体,空虚、孤独,丧失社会目标而自杀。第二,利他主义自杀。这往往是个人利益服从于某种集体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为了不给亲属增加负担而自杀。第三,反常自杀。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变动时期或经济危机时期,个人丧失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无法解决,或因社会变动而造成个人沉沦。第四,宿命论自杀。这是集体强加于个人的过多规定与束缚造成的,个人感到前途黯淡,压抑过大,因此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按照这些类型对当前青少年自杀现象归类便会发现,它们大部分属于第一种和第四种,此两者中又以宿命论自杀为最多。

    几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引人深思的遗书:“那天我看电视,见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卖牛挣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让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最后,他得出结论:“这样的生活没意义,这样的生命没价值。”于是,一位连续3年是校级三好学生、班长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了。

    少年的自杀说明他有思想,有独立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可是这样一位有思想的高智商的少年,却考虑不到人生并不是这样一个单维度直线,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过程,终极的意义就是死亡。

    天才的脑袋想不明白最简单的道理。高智商的大学生的情商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低。据报载,某大学生少年班的“天才”在情绪调节、心理发育上存在种种隐患,表现为孤僻、闭锁、交往障碍和智能减弱。某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表明,近几年该校休学的学生中,34.3%是由于心理疾病。

    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必须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一些非智力的因素一定要考虑进来。高智商与成才之间的必然关系已经崩溃,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认,但是,信仰与精神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视。人才的概念不可专注于智商,正是由于高智商人群的问题令人惊异,当“情商”这一概念出现之后,立刻令人振奋,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心理学、成功学、管理学、教育学,都在讲这一概念。我们在这里要讲到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力求全面看看“情商”这一概念的应用。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成就辉煌的人生,怎样使人生有意义。

    如果要问,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简单地说,成功人生的意义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现在更多的大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因为现在,大多数都是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他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亲人、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只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大学生,过于迫切地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实际上,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以及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从大学二年级起,李开复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业,就是因为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他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

    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欲望、求知……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另外,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能发挥自己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我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我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我满足?我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然后,针对自己的兴趣,制定目标,步步迈进。首先,要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哪些必要的要求,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别的因素,5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或是其他方面的差距,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

    其次,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在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比如,李开复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时候这样讲:“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有多少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天才与白痴的一步之遥

    在人生道路上,以智取胜的时候当然有很多,但是心理素质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软糖试验”,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里做了一个软糖试验。他召集了一群4岁的小孩,在一个大厅里面坐下,每个人面前放了一个软糖,对他们说:“小朋友们,老师要出去一会儿,你们面前的软糖不要吃它,如果谁吃了它,就不能再加一个软糖;如果你控制住自己不吃这个软糖,老师回来会再奖励你一个软糖。”老师假装走了,在外面窥视。

    这群4岁的小孩,在老师走了以后,看着软糖,甜啊。有的小孩过一段时间手伸出去了,缩回来,又伸出去了,又缩回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小孩开始吃了。但是有相当多的小孩坚持下来了,老师回来后,就给坚持住没有吃软糖的小孩奖励了一个软糖。

    试验结束了吗?没有,后面的过程才是重心:专家就开始分析那些没有吃糖的孩子,他们凭借什么力量坚持下来了呢?有的小孩就数自己的手指头,不去看软糖。有的把脑袋放在手臂上,努力使自己睡觉。对这些孩子,他们继续观察,继续分析,到了这些小孩上小学、上初中,他们就发现,能控制住自己的不去吃软糖的,上了初中以后,大多数表现比较好,成绩也比较好,合作精神也比较好,有毅力;而控制不住自己的,表现不好,不仅仅是读中学,进入社会之后的表现,也是如此。

    这个“软糖试验”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学会控制自己。这项并不神秘的试验使人们意识到,不要将智力在人生的作用方面估计偏高,在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还有很多别的因素。

    例如,三国时期的周瑜,智商很高,领兵打仗能力可谓是足智多谋,年纪轻轻地就当了将军。最初,许多老将都不服他,这么年轻的后生怎能担当如此大任?后来火烧赤壁,打了一次漂亮的大胜仗,大家这才对他另眼相看。智商这么高的一个人,后来怎么死的?说来可笑,是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的。《三国演义》第56回就有记载,不管是真是假,它告诉我们有这样一类人,即使他是成功者,也有软肋,如果不能克服的话,那就是致命伤。孔明三气,他竟然马上昏厥,断气了。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年寿只有36岁,这应该是周瑜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最佳时刻,他本来应该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的,但是他在顺利的时候趾高气扬,遇到逆境的时候,竟然抑郁成疾。总之,他是一个心胸狭窄容不得人、爱动怒、爱生气、嫉贤妒能的人,还多次想把诸葛亮干掉。所以,他不仅没有取得更大的胜利,还因过度的生气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叹!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怎样的,决定了他将来能够承担什么样的大事,以及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在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不少神童长大后最后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有大出息,为什么?只能在性格上找原因。

    通常情况下,普通人的智商介于90~110,而智商高于130的人则被称为“天才”。有统计数据表明,“天才”在同龄人中的比率约为2%。人们常说,“天才与白痴只有一步的距离”。“高智商”有时候会被认为“低情商”,“高情商”有时也是一种“低智商”的表现。

    风靡世界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典型。他是天才的运动员、战士、商人,可是我们知道他从小就是被人嘲笑的白痴。他真的是白痴吗?智力的迟钝固然令人与成功有了距离,但是成功不一定永远属于高智商的天才。成功属于高智商与高情商完美结合的人。我们可以从阿甘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天才”与“白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执著于一点,竭尽全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帝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有的人常常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过重,人生道路上,面前的困难重重,因而整天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阿甘呢?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心中都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又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

    没有心灵杂念的人,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若轻。正是因为他的信念是这样的单纯,目标又是这样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穷山恶水,可爱的阿甘也绝对能够以一颗平常的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绝不是仅仅用“傻人有傻福”就可以解释的。所以,我们宁愿相信,只有保持阿甘这种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用信念减轻自己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从而达到生命之巅,获得最终的辉煌。

    《阿甘正传》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导演是罗伯特·泽梅基斯。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影响了一代人关于人生的思考:在我们的身边,究竟谁是傻瓜谁是天才?

    人们常常认为,智商高的少年与普通少年相比情商往往有缺陷,如爱独处、易怒、脾气不好等等。但德国马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德特勒夫·罗斯特教授却指出,这一偏见并无根据,“天才”少年的情商与普通少年并无明显差别。这些少年由于智力上的超常而往往被认为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也具有较强能力,因此往往需要独立自主地处理更多的事情,人们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比普通孩子高一些,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显得离群索居。而普通少年则要轻松一些,在生活等方面受到的优待相对更多。这可能是导致两者性格表现方面出现差异的原因。如果一个高智商的“天才”没有正常的“情商”,这样的“天才”是站不住脚的,爱因斯坦的例子最明显。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降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便对各种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5岁时,父亲给他买了一个指南针,那是一个儿童玩具。当阿尔伯特注视着那根指向南方的“魔针”时,他兴奋得简直坐立不安了。他觉得这个小东西是那么的神奇,当时虽然不懂得什么是磁场理论,但他却本能地感觉到,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自己正站在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的门前,于是,他从小便产生了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凭着自己的高智商,爱因斯坦在科学上提出的理念非常新颖,不可思议。直到今天,他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相对论,关于微小粒子的理论——量子论等,仍极大地影响着科学家对原子和宇宙的看法。

    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名副其实地被称为“天才”,但爱因斯坦肯定当之无愧。他的理论几乎改变了物理学的每一个范畴。如果没有这些理论,现在的激光、电视、电脑、宇宙航天和其他很多事物根本就不会出现。但是,爱因斯坦在童年的求学时期并不愉快,老师们都认为他并不很聪明,对待他也很不友善。一次,教师送来了他的成绩报告单,他的父亲看了感到很痛心。老师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智力迟钝,不喜欢同人交往,老是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梦呓中游荡。”同学们还给爱因斯坦起了一个绰号——“孤独小老头”。但阿尔伯特并没有察觉到长辈的担忧,他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观,他的心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想要奔驰。他觉得自己是孤零零一个人来探索这个世界的,他不需要什么伙伴。他在花园里玩耍,或者在街上边走边唱自己编的歌曲,他难以置信地过着快乐的日子。

    情商的锻炼与艺术的修养密切相关,爱因斯坦对音乐的迷恋不亚于对自然的痴迷。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位颇有才华的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下,他从6岁开始学拉小提琴。音乐使他兴奋异常,每当他的母亲在钢琴上弹奏一曲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旁边,出神地听着。虽然他精于音乐,但很多学科的成绩都很差。可是,他对数学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2岁到16岁这段时期,爱因斯坦熟悉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久,他的数学和理论科学的专长得到了公认。

    1896年,他进入联邦工技学院物理数学系就学,4年后毕业。直到1902年,他在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个“三级技术鉴定员”的职位,他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伏案计算着数字,而心里却梦想着天上的群星。他告诉他的女朋友:“我一直在试图解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提出了量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所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开拓了量子力学领域的研究,这也使他在1921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论运动物理的电动力学》。这一理论的创立,不但揭示了力学运动和电磁学运动在运动学上的本质统一性,而且也为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的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写信对爱因斯坦说:“您的理论将要带来的是如同曾经为哥白尼的世界观所进行的战斗。”并推荐爱因斯坦于1908年成为了伯尔尼大学的副教授。但是普朗克没有意识到相对论给物理学带来的深刻变化。爱因斯坦以时空相对观念取代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向束缚人类几千年的经验和流传科学界近300年的权威提出了挑战。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做出的预测吻合。11月10日《纽约时报》以“天上的光全是歪的,爱因斯坦的理论胜利了!”作为醒目的标题发表。对爱因斯坦来说,科学重于一切。科学就是他的生命,他虔诚地为此献身。直到晚年,探求上帝的微妙、寻求秩序和谐的自然法则的愿望仍盘踞在他的心中。

    因此,我们对于“天才”的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智力的高低,“情商”因素的影响绝对不能忽视。爱因斯坦的心境可以说是一种执著与痴迷、平静而辽远的,并且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里,他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他不会孤独、寂寞、绝望、忧郁成疾。这些所有的“情商”因素对他的成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绪掌控术 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

    一名儿童保健专家介绍说,曾有一位10多岁的男孩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医院咨询。这名男孩非常内向,在医生询问情况时总是低着头不说话。

    从孩子的妈妈那里了解到,孩子小时候还是挺活泼的,嘴也非常甜。为了提高孩子的智力,父母从小给他购买各类益智玩具,此外还帮他报名书法班、围棋班等。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内向,话越来越少,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没有信心。

    经过医生的询问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非常重视对男孩的“智商”培养,但在平时却并不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对他性格的变化也不甚关注,医生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的“情商”比较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情感智力》。该书系统而全面地将情绪智商方面的内容介绍给了大众,一时风靡全球。与此同时,“情商”这一概念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广受关注。在这本书中,戈尔曼教授提到了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如人们普遍感到孤单、忧郁、任性、焦虑、冲动等——这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生活状态呢?人们虽然找到了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属情商。

    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其能否取得成功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戈尔曼教授认为,情感智力方面的主要技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自我意识

    拥有它,你就能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在它们发生时,认识到这一点。你的情绪反应把你引导进不同的情景中,当你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量。

    2. 自信

    自信建立在对自己的局限性的现实认知的基础上。自信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信任自己的决定,以及什么时候应该顺从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为了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自信的人敢于持续地去面对新的挑战,因为这些挑战可以不断拓展个人的潜力。

    3. 自我调节

    这种能力能够促使你始终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在目标完全实现以前,不会因进步过于细微而裹足不前;它还能使你迅速地从挫折中恢复过来,重新看清自己的终极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必须排除破坏性情绪的回应。你将通过持续地与自己最重要的需求保持联系,而不断地激励自己。

    4. 激励

    这种能力能够促使你去关注他人的需要、偏好、价值观、目标和个人实力,并以此激励他们。

    5. 移情作用

    具有移情作用,你就能与他人的需要、价值观、希望及观点相契合,你可以通过积极地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位置上而感知对方的感情和思维。

    6. 社交敏感性

    快速而又良好地解读当下的情景,无论是口语的还是非口语的,它能够让你了解和适应与你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的意图。你在团体交往活动中的敏感性,使你能够确认团体中谁是最有势力的人,并与他人的文化类型保持一致。

    7. 说服力

    拥有良好情感智力的人擅长于解读他人的意图和希望,并创造出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他们具有不断开发双赢思维的习惯,努力寻求使个人目标与他人目标保持协调的途径。

    8. 冲突管理

    具有这种能力,你就能够在冲突发生以前预防它,并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更富有成效的行动过程上。如果冲突不断升级,你可以通过聚焦冲突双方的意图来解决它,因为冲突双方都是出于关心自己最大利益的意图。

    研究表明,仅看智商,基本不能说明人们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或生活是否幸福。如果说智商高低与人们事业成功与否有多大联系的话,智商高低所起的作用,最高估计也不过25%。有一份较谨慎的分析报告认为,更准确的数字是不超过10%,大概为4%。

    但是,在强调认知能力的学科中,也会有情感智商似乎影响不大的现象。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这些学科的入门要求极高。进入专业技术领域工作的智商门槛通常为110~120,跨过了高智商这个拦路虎,进去的每个人都是佼佼者,在承担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工作中,情商也就无竞争可言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取成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功,每个领导都希望自己的部下成功。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成功的方法有千万个,但是看我们周围,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

    尤其是身处当今飞速发展社会的人们,如果不能及时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最终败在自己手里的人绝不在少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