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量决定财富-成功者必须借助他人的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智慧法则1

    成功者懂得运用别人的智慧

    当今社会,即使绝顶聪明之人,如果独往独来,也将一事无成。人不是神,金钱再多也有极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你如虎添翼。成功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在给他人提供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他人善意的回报。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种无形资本,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功者必须借用他人的智慧。

    李·艾柯卡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看看我的事业。我看到许多人都比我聪明,对汽车的了解也比我多,但是他们最终却消失在烟雾之中,为什么?因为我更强大吗?把人命令来命令去,是不可能获得长久成功的。现在看评估执行官的表现时,如果他不能与同僚和谐相处,他对公司还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管理者,他全部的职责就是调动其他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就不应该呆在那个位置上。”

    R.H.格兰特也说:“当你雇用的人比你更优秀时,就证明你比他们更聪明。”

    杰克·坎菲尔德曾经在一家大航空公司工作,在那里,接受他咨询的人平均年薪在7万美元左右。

    杰克问他们,“如果有一个你本该知道的东西,可偏巧你不知道。这时,你发现在工作大厅另一端离你不远处有一个同事,而他对这个东西很熟悉,你们当中有多少人会穿过大厅向你的同事走过去,去寻求帮助?”

    大部分人表示,他们会先花上15分钟的时间自己再找找看,能不能找出相关信息,因为他们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傻瓜。

    可是,这15分钟可能会让你或者你的公司损失上千美元,因为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完成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而这一切都仅仅是为了顾全你自己的面子。

    “如果你喜欢你团队中的成员,运用他人的智慧就会是件非常愉快的事。”一位成功者这样说。像百事、可口可乐、IBM、微软这样杰出的公司,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会发现非常杰出的人。

    成功不是单打独斗的,你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的事情,因此,要想达到目标就需要与人合作。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能取得成就的程度就很有限。要知道,一个人在成功的道路上前进得越远,就越会体会到真正重要的不是金钱、思想、热情,而是人。金钱、思想、热情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

    合作最重要的是找到优秀的合作者。在多数的情况下,想成功,必须仰赖合作者的帮助。

    有研究者做出过这样的测算,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至少认识100个有价值的关系,因此,一支6个人的队伍就认识600个人。如果这些关系中每个人另外认识100个有价值的关系,那么你就能接触到6万个有价值的关系。

    还有人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网络价值是网络中人数的平方。如果你直接认识的网络人数为600人,那么你最终能够接触到的是600×600=36万个有价值的关系。

    显然,一个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在这个网络中,有几个重点关系也就是控制巨大人际网络关系的那些人。一个重点关系具有“成事”的力量。这个重点关系说一句话,事情就能办成。大型网络的价值在于增大了找到重点关系的可能性。

    因此,一个庞大数字的关系网络并不是成功者们所要追求的,他们所要追求的只是一个重点关系。

    整合你的人际资源,充分利用你的人际资源,你会发现,你的空间正在不经意间扩展,而这一切,正得益于存在于你身边的人们。

    智慧法则2

    少接触小人,多跟成功的人在一起。

    人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近小者小,那就近大者大。如果你想成功,那就少接触小人,多跟成功的人在一起。

    如果你身边尽是消极的人,你也很难成为一个积极的人;如果你老是和那些混日子的人在一起,那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勤奋的人。

    有位年轻人,刚刚调到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热情很高,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主动地打扫楼道和厕所卫生。2个月后,他发现别人都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他想,我凭什么要工作得比别人辛苦?他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年后也变成一个“油瓶倒了也不扶”的人,上班时和别人一样,再也看不见他去打扫厕所和楼道了。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一个人常跟好发牢骚的人在一起,就学会了发牢骚;常跟爱发火的人在一起,就学会了发火;常跟不求整洁的人在一起,也会变得脏乱不讲卫生;常跟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坏。

    遗憾的是,不少人对自己身上发生的这种改变却熟视无睹,有如我们平时住在烟雾迷漫的城市里,习惯于污浊的空气一样。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里,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他人的不良影响。人受到这种影响有时就像一个受他人控制的被催眠者,身不由己。

    催眠师用催眠方法能让一个足球运动员的腿抬不起来,也能让一个举重冠军无法拿起桌子上的铅笔。催眠师凭的不是什么“法术”,也并未削弱足球队员和举重者的丝毫力量,只是利用他们在受到催眠的状态时,向他们灌输了否定意识,不断地说:“你根本无法做到。”这时被催眠者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就身不由己,否定意识使他们自己打败了自己,所以他们就无法显示自己的力量。

    人们都知道世界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是个成功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成功与学习模仿成功者有关。他把自己在各方面所羡慕的人作为理想的榜样,用“理想榜样”来调整自我。

    他喜欢学习模仿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留意这些人的一举一动,研究这些成功者的信念,模仿成功者的毅力,从而影响和促成他走向了成功,成就了辉煌。

    人常说: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挨着木匠会拉锯。跟快乐的人在一起,就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快乐;跟热心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得富有热心;跟有爱心的人在一起,也会产生爱心;跟成功的人在一起,也会去追求成功。这就像练习书法一样,手边备有许多真正的好碑、好帖,时时观赏、练习,必能练出一手好字。

    朋友们,假如你想找到一条容易成功之路,那就从现在开始,先去寻找那些表现杰出的人,观察他们的行动,倾听他们的言语,并尽量多和他们交往,向他们学习。

    你如果发现某人表现突出,你心里要立刻跳出这么一句话:“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时你也会产生出追求卓越的希望,从你所见所闻的每件事里挖掘出成功的“金矿”。

    假如你现在想找一个积极的朋友,一时又难以找到,那你就在伟人的自传或中外名著里找一个好朋友,你可以在书里和他面对面地谈心、交流,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汲取智慧。

    美国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跟一群年轻人说:

    “远离那些要减少你成功的人。”

    他还说:

    “那些真正伟大的人会使你觉得你也可以变得伟大。如果你要成功,少接触小人,多跟成功的人在一起。”

    智慧法则3

    无知的冒进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冒险有时是必要的,除非老鼠走进厨房,否则它永远吃不到牛肉。当然,没有必要的危险就不必去招惹,即使如老鹰也知道,不可攻击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或在饥饿的敌人面前慢条斯理地进食。

    同样地,成功的大富翁也不会冒没有把握的风险,他们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以时间、技巧及自己,为未来的梦想下赌注。严格说来,这是经“精心计算”的冒险。因此,对成功的企业家而言,风险不仅是得到报酬的机会,也是使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创业需要胆量,需要冒险。冒险精神是创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创业毕竟不是赌博。创业家的冒险,迥异于冒进。有一个故事:一个人问一个哲学家,什么叫冒险,什么叫冒进?

    哲学家说,比如有一个山洞,山洞里有一桶金子,你进去把金子拿了出来。假如那山洞是一个狼洞,你这就是冒险;假如那山洞是一个老虎洞,你这就是冒进。这个人表示懂了。

    哲学家又说,假如那山洞里的只是一捆劈柴,那么,即使那是一个狗洞,你也是冒进。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说,冒险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经过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东西值得你得到。

    否则,你就是冒进,死了都不值得。创业者一定要分清冒险与冒进的关系,要区分清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无知。无知的冒进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你的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并且惹人耻笑。

    在朋友眼里,郭羽绝对是一个“冒险王”,在大学时代,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第一次出门是上高二,去了黄山。母亲虽然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允许我一个人去了。上大学后我就跑得更远了,北到漠河,南到曾母暗沙,西到新疆,东到各个海岛,几乎跑遍全国。”

    2002年,郭羽去澳洲“安静”了一年,读MBA。可他的“冒险神经”却闲不住,也安静不下来,他居然利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件让所有澳洲人都觉得疯狂的事情,就是自己驾车穿越位于澳洲中部的沙漠“无人区”,14天中行驶了12000多公里,甚至曾在荒原上把吉普车开到160迈后关掉车灯,融入黑暗,体验生命的极至。

    他说:“这是在玩命,有一个小石子我们就完了,每次只敢持续三四秒钟,但这三四秒非常漫长。我喜欢冒险,但从不盲目冒险。像穿越澳洲无人区,一个人去必死无疑,我是和三个朋友一起完成的,这样就把危险系数大大降低了。”

    而且在穿越无人区之前,郭羽还做了半年的准备,比如,事先确定沿途所有的土著人的密集地,一旦有危险就可以向他们求救。

    无谋的企图的确会威胁经济生活,但经计算的风险,却能为自己带来改变与改善的机会。即使有风险,也绝对具有尝试的价值。

    尝试实现自己的构想,就必须担负风险;而如果想达成自己的期望,就必须先了解该如何做,这是非常合理的方法。

    如果没有风险,就等于没有拼命工作的理由,因此冒险,所以收获也很多。但我们见多了那些选择退缩的人,他们让别人去创造利润,开创事业,提供就业机会。似乎在他们看来,自己按点工作,让别人去承担责任能让自己更轻松一些。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回到家里,尽可能地随遇而安。

    在大富翁的眼中,这是在逃避一个人应该对世界所负的责任,逃避上天所赋予自己的天赋。他们完全可以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该怎样去把握自己的生活?我是否可以胜任一项更好的工作?我是否有可能自己创业,开始做点事情,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智慧法则4

    既要胆大,更要心细。

    做事有时需要胆量,有时需要心细;但是能做到既胆大又心细者能有几人?

    据说,有一医学院的外科教授在给新学员上第一节课时讲到了外科医生要胆大,而且要心细。

    接着教授做了一个让人费解的动作:用手指在盛有尿液的杯子里沾了一下,然后将手指放到了嘴里!然后他对学员们说:“按着我的动作每个人再做一次。”

    学员们都皱着头皮很痛苦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这时教授笑着说,你们都只是完成了一半:只完成了胆大而不知道心细,看见了吗?我是用食指沾的尿液,用中指放到了嘴里!

    是啊!真正能做到“胆大心细”的才是佼佼者,才是成就大事的人才!

    一个人要想自我完善,首先就得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马尔兹博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创见,发现三思而行的秘诀:

    “许多年前,我在一家医院学习,工作十分辛苦,常常熬夜。我切身体会到,贪图享受的人是干不了这一行的。这个苦差使还给我带来其他麻烦。深夜,睡得正香,我就被B大夫叫了起来,许多孕妇等着接生。”

    “那时候,我真是一肚子火。但我又十分钦佩B大夫。他手指灵巧,目光敏锐,才思敏捷。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外科医生。可我又恨他。愤怒的火焰像涨满的河水时时要冲破堤岸。我恨他穿着过分鲜艳的衣服,恨他戏弄我的羞怯,恨他对一位实习的护士含情脉脉,恨他在一次手术时嘲笑我的技术。我恨死B大夫了,我想到复仇。我不能宽恕他的侮辱。”

    “另外一位实习医生是我的朋友,他也有同感。我们承认,B大夫是一位超群的大夫,但又是一个卑鄙的人。后来有一天,B大夫说他愿意找我们谈谈。他一开始就向我们表示歉意。然后,他解释了自己的苦衷。

    “一位朋友让他在股票市场做一笔‘保险生意’,他大量投资,结果一落千丈、惨遭失败,以后又横祸不断……我真不相信自己在洗耳恭听一位我的仇人的话。我渐渐明白了,我根本不了解他。后来,他听说我们尊敬他,听说我们感到他太苛刻的时候,十分动情。他神情不安,脸上流露出一种悔悟的表情。他打开烟盒,给我们每人递一支烟。”

    “这次恳谈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还照常工作。但我们的思想感情却大有改观。就我自己而言,我过去的愤怒变成了今天的友谊。一夜之间,我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言归正传,要渴望自我完善,就要消除怨恨和恶意,完善自我思维。不理解他人的情感是不可能三思的。

    马尔兹讲的故事,是从一种不切实际,过于敏感的角度出发的。他从来没有考虑过B大夫为什么对人如此粗暴的深层原因。

    他缺乏移情能力。富于同情心的人不仅想到他人,而且还倾听他人的想法。他不仅自己说,还听别人说。理解别人,就会从自我中心的思维升华到客观、理性和多维的思维,就会冲破盲目狭隘的偏见束缚,因为这些人的心目中装载着全人类。

    三思不仅需要有为自己需求的雄心壮志,而且还要建立起帮助他人的雄心壮志。你对人生的关切要远远超载自己,要包容你的社团、朋友,包容你的民族。抱负与移情十分相似。

    当你强调两者,你就接近清晰的创造性的理性的思考。放松是你自己的源泉。你在轻松和谐的心灵中建立一种宽松的气氛,清醒地思考生活与生存。

    智慧法则5

    你不一定要有很高的智商,但是你必须把优点都发挥出来。

    亿万富翁亨利·凯泽认为机会到处都有,只要愿意,就可以抓住它。他的成功秘诀是以下5条:

    (1)要认清自己,并决定下来你想怎样度过一生。记下你的目标并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目标和计划应该富于创造力而且要大胆。

    (2)要充分运用隐藏在你潜意识、灵魂内的力量。

    (3)要热爱你周围的人并为他们服务。

    不管你是做一份简单的工作,还是在经营一家公司,或是做某一项事业,你所做的都是在满足人们的需要。

    (4)要发挥出你性格、个性当中好的一面。你并不一定要有极高的智商,要想获得成功,性格中的优点比技术更重要。

    (5)要努力工作,将你的一生都倾注在确定的目标中,用你的所有追寻你所想要的。

    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垒打选手只有在击中本垒时才发现自己是一位击手。那时,他也许只知道自己十分强壮,腕子有力,而他并不记得自己是一位本垒打击手。

    如果你深深地挖掘自我,开拓使你成为你真正自我的思维和感情,你就在支持自我形象,这么做就会增强你清醒思考的能力。然而,你并不是孤寂的生活;你应该开发他人的资源。判断别人,必须三思而行。

    你应该透过每个人的表面,看清一个人的本质。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每个人都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然而可悲的是,很少有人花力气去开掘它们。

    在诊所和医院的病房,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情景,那些被人称为“绝望”的人们,以后之所以成了栋梁之材,正是因为有人在关心着他们,哪怕是一个人。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关心使他们成功。

    抑制不能使你开掘真正自我的资源。几年前,德克萨斯的一位年轻的保险推销员来看拿破仑·希尔。他咬字准确,长得漂亮。但不久拿破仑·希尔发现他小心谨慎,远远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别人也没有发现他的真正能力。

    他告诉拿破仑·希尔,他害怕在别的推销员面前讲话。他在推销员聚会上始终犹豫不决,不敢表现自己。他十分拘谨,坐在一边听别人夸夸其谈。

    以后,别人让他在一次大的推销员会议上发言。他站起身子面对着听众,他说,他昏了过去。

    “什么使你那么害怕?”拿破仑·希尔问他。

    “我老想我会出错,”他说,“那样的话,别的同事就会看不起我。”

    拿破仑·希尔告诉他,即使犯了些错误,也许是很多很多的错误,他还是一个值得别人尊敬的人。如果他全力以赴挖掘自己蕴藏的资源,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充实的人。

    假如一个人能够充满自信,把握自我实现,他就能够清醒地思考。清醒地思考也是限制性的思考。放荡不羁的人不知道自己向何处去。纪律却会使你的潜力和你的现实发生巨大的变化。

    你不能使自己的思想放荡不羁。你应该制定目标,为你的思考开辟途径。你应该确定自己的范围,集中自己的力量。尽管言论自由是根本的,但为了清醒地思考,你还必须有自律的体系,即自我纪律化,你应该养成这个习惯。

    你必须用“想象发展”这种使你飞黄腾达的意志力,走进你的暗室,拿出你的电影放映机。现在把影片打在银幕上,自己心灵的银幕,你看到什么?

    你看到成功的影片这是我们今天的特征:重量级冠军凶猛地出击;女演员含情脉脉催人泪下;一位政客把自己的声誉押在自己强硬的演说词中。影片中共有三位胜者。

    你应该用这样的想象力把自我成功的影片投射到自我的心灵,以此发展自我成功的意志,创造成功的力量。接着你一次又一次看到自我过去的成功,自我此刻的胜利。

    智慧法则6

    卖文具并不比卖鸭蛋赚得多

    畅销书《执行》的作者拉姆·查兰曾经写过一本小册子《CEO说》,强调一种叫做“商业才智”(Business Acumen)的理念:从街头小贩到乡间鞋店,直至《财富》500强企业,它们都遵循着同样的准则和原理,换言之,它们用相似的商业语言说话和思考。

    这种“商业才智”首先意味着懂得有关现金、利润率、周转率、资产回报率、增长、顾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赚钱的生意必须具备三个基本部分:现金的产出、资产收益率(利润率和周转率的结合)以及增长。把消费者加入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可以得出任何生意的核心。

    我们的生意是否在产出现金?

    是否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资产收益率?

    我们是否留住了顾客?

    这个生意是否在增长中?

    每一个做生意的人都需要时刻问自己这些问题。如果你的公司在以上这些基本要素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恶化迹象,就必须立即修正。

    也就是说,每个生意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无论企业的规模和种类如何,它们都要决定吸引什么样的顾客,怎样把他们吸引进来,提供哪些商品,如何定价,如何让商品见到顾客,等等。

    复杂的商业事务可以被拆分成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无论是街头小贩,还是大公司的CEO,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

    事实上,很多成功的CEO在他们的早期生活中都从那些街头小贩身上吸取过有价值的知识。例如,台湾著名企业家施振荣的少年时代充满坎坷。父亲在他3岁时就因病去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谋生,母亲卖鸭蛋、文具,织毛衣,甚至一度摆起槟榔摊。施振荣成功后,不止一次提到他童年时卖鸭蛋的经验。

    他曾经帮着妈妈在店里同时卖鸭蛋和文具。鸭蛋3元1斤,只能赚3角,差不多是10%的利润,而且容易变质,没有及时卖出就会坏掉,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文具的利润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赚4元,利润超过40%,而且文具摆着不会坏。看起来卖文具比卖鸭蛋好。但其实,施振荣讲述经验说,卖鸭蛋远比卖文具赚得多!

    鸭蛋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利润高,但有时半年一年都卖不掉,不但积压成本,利润更早就被利息腐蚀一空。鸭蛋利薄,但是多销,所以利润远远大于周转慢的文具。

    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碁,建立了“薄利多销模式”,即产品售价定得比同行低,虽然利润低,但客户量增加,资金周转快,库存少,经营成本大为降低,实际获利大于同业。

    施振荣母亲卖鸭蛋的门道,背后就是商业的一个普遍定理:资产收益率=利润率×周转率。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率上,而忽视了周转率。而施振荣的“商业才智”就体现在,他能够同时考虑利润率和周转率。

    在电脑业界,戴尔公司一向以资本收益率高而著称。例如,在1999~2000财年,戴尔的资本收益率居然高达243%!

    戴尔公司并不是因为高利润率才得到如此高的收益率,而是因为迈克尔·戴尔和施振荣一样,深刻领会到了周转率的意义。戴尔公司的库存周转之快,被广泛传为奇迹。

    这说明,商务运作自有其基本规律。但懂得这些规律只是第一步。查兰以一种商业教师的口吻说,那些最好的化学老师,一旦让学生了解到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组成的,学生就具备了解决任何化学问题的基础。

    智慧法则7

    从商者必须具有街头生存智慧

    “商业才智”的更深一层的东西在于,知道钱在哪儿,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直觉或本能,没有计算机的辅助,没有复杂的预测技术,更无须借助专家云集的研讨会;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直击生意核心。

    周转率对戴尔固然重要,但戴尔成功的最大诀窍,首先来自于他对直销模式的领悟。

    从商者必须具有“街头的生存智慧”(StreetSmarts)。在企业里,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具有良好的MBA知识,但他就是缺乏商业常识。”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对一家著名的商学院的副院长说:“别看你到处讲企业,如果你搞企业的话,我能骗得你倾家荡产,你信不信?”

    《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讲过一个故事:

    尼氏在他的儿子14岁生日的时候,为他和他的同学安排了一天的波士顿探险:孩子们被分成小队,只准随身携带固定数目的钱和一张不受限制的地铁车票,然后展开一场寻宝比赛。

    尼氏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安排各种线索:跟饭店的前厅接待员打招呼,把线索藏在公园的长椅下,有些地点则必须靠解开电话号码的谜题才能找到。

    每个小队都拿到不同的线索,然后就出发去波士顿各个地方,沿路只要完成任务就可得分。

    结果怎么样呢?你也许能够猜到,在学校功课拔尖的孩子不见得会赢。情况往往相反:街头顽童和“聪明”学生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别。

    举例来说,在寻宝比赛中,有一次必须解开一个填字游戏,才有办法找到其中一个线索。一般的聪明学生会冲进图书馆找资料,或打电话向他们的聪明朋友请教。

    街头顽童则在地铁里到处询问路人。结果,他们不但更快找到答案,而且他们一面询问,一面从A点移到B点,前进了较多的距离,也在比赛中拿到了较多的分数。

    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今天获得一个MBA并不难,有了优异的学历背景在企业中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位也是能够做到的,但“商业才智”却不那么容易培养。商学院可以大批出产“聪明”的学生,但他们却不一定是合格的商业人士(所谓“高分低能”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一流商学院的毕业生首选去做投资银行家,而不是去当麦当劳的店面经理;宁可到咨询公司里“同CEO们一起工作”,而不会在创业企业中从头干起。

    那么,他们的“商业才智”从何而来?

    从浅层次上来讲,他们如何学会完成销售、搞定交易、领导团队?

    从深层次上来说,他们能否做到仅凭商业直觉就作出大胆决策,看准变革风头迅速调整方向,在正常的经验范围之外独辟蹊径?

    很多人舍得花几万、几十万元去获得MBA,却不愿在实践中一步步磨练自己的“街头生存智慧”;很多人在公司的某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如销售领域、财务领域或生产领域,可是却不了解全盘生意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这些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商业人士。

    它所导致的结果是,许多MBA在生意上的精明程度还不如街头小贩;外企的不少高级白领一旦离开了划分清晰的业务领域而掌管某一公司的全局时,立刻显得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因此,在实践中培养商业敏感,学会商业语言直至最基本的商业原理,成为自身的一条必经之路。

    行动笔记

    不必羡慕街上那些有钱人,他们只不过比你多了一点点胆量和行动而已!敢做敢为、勇往直前的人常常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快乐。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现在就开始记录下你伟大的成功笔记吧。

    1.你的身边有比较成功的亲戚或朋友吗?你觉得他们都具有哪些致富的特质?简单地说,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财富、名誉和地位?

    2.你的身边有比较失败的亲戚或朋友吗?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3.通过对《胆量决定财富》的学习,你会用什么方法帮助失败的朋友找回自信,寻得智慧,达到成功?

    4.你要如何避免他人的失败之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