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2:辽宋风云-血战二十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事家事真烦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要债的来了。德昭的尸体还有些余温,契丹人就杀过来了。

    公元979年九月,契丹人由幽州留守、燕王韩匡嗣(韩德让他爹)为帅,率领南院宰相耶律沙、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统军南下,报复宋军围攻燕云之仇。

    赵光义愤怒且郁闷。这是宋朝第一次被契丹人进攻,可是竟然要让他赵光义来创造这个纪录……真是讽刺。于是他化郁闷为力量,空前重视这次挑战,为了必胜,他给前线的将士们用快马紧急送去了一份法宝。

    那是他四十多年来苦思冥想、不断实践,并经过燕云之战的回顾才凝结成的智慧结晶。

    前线,满城(今河北保定西北),宋军的主帅是镇州都钤辖、云州观察使刘延翰,监军是六宅使李继隆,部下分别是右龙武将军赵延进、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以及殿前都虞候崔翰。这些人站在徐河边上,向西北边看,只见好大的沙尘暴啊,尘土飞扬,看不清不要紧,“东西亘野,不见其际”,辽国人来了。

    这时候箭上弦、刀出鞘,马上你死我活。但是别忙,只见宋朝的大将军们动作一致,他们都伸手往怀里摸,各自抓出来一张纸。

    人手一图,赵光义的特快专递。

    图上面画得清楚明白,皇上要他们分为八阵,每阵相隔百步。具体每阵的内部构造还不得而知,更不知道这是不是后来被称为宋朝军阵第一经典的“平戎万全阵”,但是图上还附带了圣旨便条一张,上面严正警告:不管敌军怎样来,我只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手捧图纸,面对契丹,大宋的将军们表情平静。他们一个个地互相望过去。“死了。”赵延进说,他刚刚登高远望来着,契丹人好多,而且没分成八部,是一窝蜂拥过来的。

    “死了。”崔翰同意。

    “死了。”监军李继隆很难受,但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死了。”主帅刘延翰超沮丧,他知道自己是死定了,不死在这里,战败回去也得掉脑袋。

    “翠花。”崔彦进如是说。

    “嗯?”大家转头怒视。

    “和我老婆永别。”崔彦进冷冷地解释。

    “闭嘴!”赵延进突然暴怒,历史证明这人最有种,他说出了大家都明白可都不敢说的话——“皇上把边疆交给咱们,是要咱们杀敌的,可现在咱们的队伍都分散了,眼看着就完蛋(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干吗不把兵都集合起来,和契丹人还有得一拼。你们说,是丧师辱国的好,还是违令胜利的好?”

    谁都知道哪个好,崔翰等一大堆人都冷冷地看着他,说了一句话——“你保证一定能胜吗?”(万一不捷,则若之何?)

    赵延进彻底火了,他一声吼了出去——“倘有丧败,延进独当其责!”

    吼完之后,他差点气背过去。就见崔彦进等人跟没听见一样,手捧地图思领袖,一脸的无动于衷。这时候监军李继隆终于说话了——“好了,变阵,抗旨的罪名是我的。”

    话一出口,众将官应变神速,只见瞬息之间,八座大阵迅速合而为二,一前一后,互为依托。并且马上有人拿起笔来写信,李继隆凑过去想看,被人一把推走。然后就见崔彦进跟谁也没商量,自己带人就跑了。

    “去哪儿?”有人吼。

    “谁跟你们这些傻狗扎堆。”崔彦进说跑就跑,跑了很远之后似乎还拐了个弯。

    没过多久,对面辽军主帅韩匡嗣就接到了宋军的投降信。信里写得很实在,宋军完了,幽州败得太惨,皇帝不会领导,现在不想死,只能投降。韩匡嗣将心比心,相信了,要知道这也是他们敢杀过来的理由。好,受降!

    可是他身边还有个耶律休哥,这人身上前些天才被宋军砍了三刀,差点把命丢了,宋军是什么变的,他比谁都清楚。他说——不对,宋军人很多,都是精锐,绝对不会投降。这是诈降,要做好准备。

    韩匡嗣别的不行,顽固性绝对和他儿子有一拼,我是主帅我做主,受降!

    结果突然之间,对面的宋军猛扑过来,羊变成了狼,卷起的尘沙比契丹人来时还要大,韩匡嗣吓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被连蒙带骗的宋军打败了。

    契丹人一顿猛跑,刚跑到西山,突然又拥出来一大堆宋兵,为首的就是脱离主战场的崔彦进。这伙人趁火打劫,无所不用其极,等到契丹兵终于逃到了遂城,已经被砍了一万多人,丢了一千多匹马,三个将军被宋军抓了俘虏,遂城周边的辽国属民也被抓走了三万多户……只有耶律休哥早有准备,他率本部人马整军力战,缓缓后退,宋军居然拿他无可奈何。

    这一战之后,辽国把刚刚在幽州赢的彩头都吐了出来,宋军士气大振,连带着赵光义那颗原本忐忑萎缩的心也稍微舒展了一些。可是也有了一个副作用,辽国南面的统帅换人了,韩匡嗣下野,耶律休哥正式登台,从此日子不是那么好过了。

    宋朝迅速做出了反应,派出一位契丹人的宿敌出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其具体驻防地设在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在城西北大约四十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三关绝险,居于代县北境的恒山之上,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孤峰耸峙。相传连南雁北返都没法飞越山巅,要从山间缝隙之中才能通过,所以谓之“雁门”。

    雁门向东,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接连瀚海;向西,有轩岗口、宁武关、偏关,直到黄河岸边,是中原汉地自外长城以后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道屏障。中原历代王朝都派出了当时最强的将领来把守这道门户。

    战国时,赵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秦时,始皇帝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出雁门北击匈奴,悉收河套之地,并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时,李广曾在此与匈奴交战数十次,紧守汉家门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唐时,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

    这就是雁门天险的意义所在,“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宋朝太宗年间派出的这位抵挡契丹人的英雄名叫杨业。

    杨业终于恢复本姓,成了一个宋朝人了,并且受命镇守这关乎宋朝全境安危的第一险塞,作为军人,他应该没有遗憾了。何况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宋朝的第二军人,实际上军功第一的潘美。英雄重英雄,好汉惜好汉,不管后来发生了什么,这时的潘美和杨业是两位真正的军人,不管下了战场能否在一起喝酒,上了战场,他们是可以互相交托生死的战友。

    战争马上到来,上一次的大败,让本想报复的辽国皇帝耶律贤大怒,历史证明,这个人的身体很不好,但是他的精神非常强悍。他立即又派出了十万大军,由辽西京节度使萧多啰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统率,出幽州进犯汉地,进攻地点就选在了代州绝险雁门关。

    辽国人选中了雁门关,这是着险棋,天险意味着易守难攻,可是天险之后,就是一马平川。契丹这么搞,纯粹是拉着宋朝人一起上悬崖,总有一个人要掉下去,不是我,就是你!

    挑战来了,这次别想再玩上次的把戏,无论是埋伏,还是诈降,都不再管用。甚至以潘美的身份,和杨业多年守边(北汉时)的声望,他们都不可能投降。敌我双方都清楚,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殊死力战。

    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年初,宋朝三交都部署潘美于雁门关下列重兵,以堂堂之师正面迎击契丹,令部下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西出井陉,由小路迂回自雁门关北口,伺机攻敌。

    潘美、杨业,这是当时宋朝军中最强的组合了,两人一样强悍善战,一样锋锐难当。当年雁门关下,代州血战,潘、杨南北夹击,一举击溃辽国十万大军,杀其领军元帅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多啰,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不仅是大胜,而且是赶尽杀绝式的胜利。让契丹人雪上加霜,不仅没能挽回上次的失败,反而更添败绩。

    但是胜利能带来什么呢?此战之后,潘美的声誉再攀高峰,杨业的英名威震漠北,“杨无敌”的旗号让契丹人望风而逃。但是,边关的压力却急剧上升,契丹人绝不能容忍宋朝的军功如此高涨,尤其是辽国的皇帝,一败再败,他没法向自己的国人交代!

    还有新上任的辽国北院大王耶律休哥,这就是他的开业大吉,换你,你能接受吗?这些人在不久之后,就会再找上门来。

    并且还有一点,这样的大胜,对于杨业本人来说是好事吗?此战之后,他以军功升赏为云州观察使,不仅仍判代州,连郑州也成了他的辖区。但是他以一个投降才不过一年的敌将,就骤然冒升,马上就招人嫉恨了。史称有人给赵光义写密信告发了他的种种不是。但赵光义的反应很理智,他不予追究,把信送到了边关,交给了杨业。

    杨业感激之余,只有更加竭力尽忠。

    边关稳定,宋朝的国内也迎来了一次盛典,太宗朝的第三次科考开始了。这一科,是公认的“龙虎榜”,有宋一代,这一榜涌现出的人才质量之高,密度之大,对国家贡献之大,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名臣众多,以当年的进士张咏的话说——“吾榜中得人最多,谨重有雅望,无如李沆;深沉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旦;面折庭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准;当方面计,则咏不敢辞。”

    李沆、王旦、寇准、张咏,这都是宋朝第一流的人才,前三位都官至宰相,张咏则是有宋一代治理地方最有名的大臣。

    风采各异、形神超越的宋代名臣终于登场了,在以后的三百年里,一个个既鲜活又陈旧、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就要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揭开他们的面纱,看看后面到底隐藏了些什么。

    这时国际主旋律仍然在战场上,辽国皇帝前后两次亲征。第一次,在瓦桥关占到了大便宜,赵光义不得已仓促应战,也御驾亲征。

    不料辽国皇帝先撤了。

    宋朝不明所以,他们不知道辽国内部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很久以后这个缺陷才被宋朝人有意无意地发现了。澶渊之盟之所以能签下来,后世仁宗朝的名臣富弼之所以能只增岁币不割地,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一点。

    第二次辽国皇帝再次亲征,结果就尴尬了,他选择了满城,也就是上次崔彦进等人手捧阵图叫翠花的地方。这一次满城的将士们还是没按常理出牌,他们根本就没想着守城,而是冲出去在城下与契丹人狠狠地拼了一场,硬生生地把辽国皇帝击退,并且箭如雨发,把辽国太尉耶律希达当场射死。之后更发扬老传统,在半路设下了伏兵,把辽国的统军使耶律善布给围住,可惜辽国人太多了,马上就有人来救他们了。

    来的人是宋军的老熟人,辽国的南院大王兼枢密使耶律斜轸。

    包围圈破了。

    就这样,辽国人很没面子,他们在当月就灰溜溜地回国了。

    再过两个月,雁门关传来捷报,潘美与杨业在关下击破来犯的辽军,阵斩敌军三千余人,并追击入辽境,击破其堡垒三十六座,俘获其老幼万余人、牛马五万匹。

    北疆战场连连得利,赵光义却一直掩面哭泣。他很难过,德芳死了。这次没有怒喝,没有自杀,没有水果刀,也没有现场直播,抱尸痛哭。

    三弟廷美被远贬房州,最初的罪名很大很空洞,比如“将有阴谋窃发”,具体表现是“骄恣”。这种程度,赵廷美闭门思过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三月初一,故事有了新情节。

    这天是北宋王朝的一个大日子,著名的、闻名遐迩的、军民一体的、耗工费力的金明池终于建成了。

    金明池,位于大宋京城开封的外城西墙顺天门外之北,与路南的琼林苑相对,建成之后两者合二为一,成为超过周天子灵池、汉长安昆明池的超巨大洗澡盆,公开的理由是为了训练水军。

    这个池子是纯手工打造的,说它大,它“周围约九里三十步”,从太平兴国元年,也就是赵光义刚刚登基就开始凿筑了,不仅征调工匠,甚至都动用了三万五千人的现役军队,但也要七年才能完工。

    说它美,“临水近墙皆垂杨”,并且在原琼林苑修筑华府大第,赐给宰相、枢密等两府大臣。

    说它重要,皇帝每年都要率百官到此观赏水军操练,并且还要在琼林苑大宴科举的幸运者新科进士。“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这是一个中国人传统思维里至高无上的荣耀,从此成为定式。

    说它亲民,北宋一代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四月初一之间,金明池向全国黎庶开放,任何人等均可出入这个超级华美富丽的皇家园林。到时金明池内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到处都是赌博、餐饮、卖艺的人群,人们还可以免费观赏大宋水军的操演,就像现如今的国庆阅兵一样,亲身感受大宋王朝的伟大与昌盛。

    今年是第一个三月初一,尤其是金明池最后一个大工程——水心殿终于落成,大宋皇帝赵光义宣布他要亲临开光典礼,为水心殿的开业剪彩,并泛舟池中,尽一日之欢。很好的事吧?但是活动突然被取消,皇帝紧急返回宫中,没人知道出了什么事。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人事任免突然颁布——罢免秦王赵廷美开封府尹之职,授西京留守。开封府由右正谏大夫李符权接任。

    再以后,人们才知道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据说,有人紧急告发秦王赵廷美将在金明池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并且计中有计,一旦皇帝当天不上当,他就要装病,在皇帝过府探病的时候,再关门杀人。让赵光义自投罗网,他好守株待……那个兔。

    拙劣不堪!

    赵三弟自此退出政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