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同时兼任了周幽王的司徒。不过他看周幽王宠爱褒姒,净干糊涂歪斜的事,诸侯都有了叛离周王室的心思,于是他就跟太史史伯聊天,说:“我也是王室成员啊,如果王室这么闹下去,出点乱子,我怎么才能幸免啊?”
太史伯说:“我觉得洛阳往东那一带不错(就是后来郑国的位置),您不如把封国迁到那儿去。”郑桓公说:“我觉得到南边长江一带去住着不错。”太史伯说:“从前,祝融是帝喾的掌火官,功劳很大(一座房子也没烧过),按理说他的后人就应该有发迹的,但是,到目前也还都没有。但是,楚国的君族是他的后人,所以,我想,楚国未来一定会兴发起来,到时候你住在长江,对你就不利了。”
郑桓公说:“那我就还住西边怎么样?”太史伯说:“西边这儿的人贪,也难以居久。”
于是,郑桓公就带着自己封国上的人,东迁去了洛阳以东(郑州的新郑县),那里还都是狐狸所居,于是开荒毁林造人,旁边的虢、郐两国,为了讨好这个司徒,也献给了他十个邑,他以此弄成了自己的郑国。随后,继续回到镐京当司徒。
次年,犬戎就攻杀了周幽王,并且把郑桓公也一并杀了。
郑国人遂立郑桓公的儿子继位,是为郑武公,照旧在新郑上班。
郑武公一辈子成就很大,这期间周平王东迁来洛阳,他迎接护送周平王有功,被拜为了平王的卿士--相当于总理,那在各个诸侯中,算是最露脸的了。
郑武公十年,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夫人。这位申夫人随后就生孩子,第一个生的时候难产,把申妈妈疼得够呛,所以就不喜欢这个孩子,给他起名叫寤生,就是死孩子的意思,或者是惊到妈妈的孩子的意思。
申妈妈第二次生孩子就有经验了,生的又快又好,长大也是一表人才,于是喜欢他,给他起名叫段。但是,寤生还是被定为了太子。
到了郑武公二十七年,郑武公病重了,他媳妇--即申妈妈就跑来,对他说,能不能把老二段立为接班人啊,老二比老大好看和可爱多了。郑武公正在病榻上准备不活了,听到媳妇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于是连死也不敢了。他把大臣们召集进来,反复强调,废长立幼不可以,会出乱子的,还是立老大寤生当接班人!
大臣都表示听明白了,郑武公才高高兴兴地薨了。
同年,寤生接班当国君以后,就是郑庄公。
申妈妈向接班以后的郑庄公讨人情,请求给二小子也封个地方。这也是合理的要求,因为分封亲戚本是祖上的规矩。郑庄公想了想说:“那您觉得他去哪儿好呢?”
“去制邑吧。”
郑庄公心想制邑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将来可以割据自治,你们可真会挑地方啊。
郑庄公说:“制邑不吉利,只要不是制邑,其他地方随便你们挑。
申妈妈说:“那就去京吧。”
郑庄公想,京也是个大城啊。但他不好再说了,心想这样也好。
于是把老二段封到了京这个地方(不是北京,在河南荥阳地区)。老二段到了京这个封地以后,人们叫他京城大叔。
京是个大城,规模逼近都城新郑了,于是大夫祭足就提反对意见,对郑庄公说:“这么大的城给了他,他在那儿闹事儿怎么办啊!”
“我妈妈要求的,我有什么办法。”
“不能光听您妈妈的。我建议,把他放到一个小一点的地方去,他就闹不起来了。”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看吧。”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典就在这里,如今这是句正义凛然的成语,但郑庄公当初创造这句话时,却是老谋深算了,意思是给弟弟一个大点儿的地盘,让他闹,等他闹大了,够定死罪了,再跑去收尸。
京城大叔查看了自己的京城,心想这么大的城,不闹独立真是浪费了。于是他就要求西鄙、北鄙两个郊区镇一级领导人也虚线向他汇报。俩镇领导人不知所措。
公子吕看了,实在忍不住了,就劝郑庄公说:“您如果想让老二当国君,您就及早下岗;如果您没这意思,我就替您去杀了他,如今老是拖着,老百姓就产生二心了。”
郑庄公觉得老百姓产生二心好,他手揪着黑短的胡子说:“不用管他,如果灾祸在前面跑,他会自己追上的。”
公子吕不明白什么意思,回家思考去了。
观望了一下,见大哥没什么反应,京城大叔就继续扩展,二十年间的时间里,把势力扩张到了东边七十公里处的延津地区。最后京城大叔修治城郭、修缮兵甲准备袭击都城新郑,并且和都城中申妈妈暗中联络,说好某月某日大兵杀到,申妈妈就开门献城。
等京城大叔的兵一出动,造反已经形成,他大哥郑庄公立刻历数京城大叔的罪恶,发兵迎击,京城大叔被打得没命地逃,钻到了邻居一个叫共的小诸侯国,最后自己自杀了事(一说流亡国外)。
郑庄公如果及早处理自己的弟弟,那么自己的弟弟也就不会犯造反罪,但是这样郑庄公也无法杀死自己的弟弟或者赶跑他。于是等着弟弟闹,养得弟弟越发有势力,敢于闹,这样,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掉他,或者赶跑他。据说美国对伊拉克也是这样的策略,伊拉克打伊朗等国家,据说都是美国暗中纵容的,这样搞得伊拉克被人神厌弃,邻里交憎,美国就可以吊民伐罪地去攻破伊拉克了。所以纵容对方,往往是为了害对方,这是权力场中常用的技术。
接下来是如何处理叛乱者京城大叔的母亲,也是郑庄公的母亲申妈妈。郑庄公让申妈妈搬到冷宫去住,用女警察看着,不许出来,并指天设咒地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这辈子不要让我再看见你。谁让你想帮着二小子杀我呢!但是不久,郑庄公就想妈妈了,后悔了。
一年以后,郑国边境上的一个年轻小官儿,名叫颖考叔的,听说了朝廷里的这些事,就来都城了。
当时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颖考叔从边境上打了一些猎物,作为地区对中央的献礼,给郑庄公送来了,以此也就接近郑庄公。郑庄公留他吃饭,席间,颖考叔对郑庄公说:“我这份儿饭里的肉羹我特意没吃(当时是分餐制),我能不能让服务员给我打包。我要带回家,给我老妈吃。”
郑庄公仰天叹息:“你还能这么孝敬你的老娘,我贵为诸侯,却连个娘都没有。”
颖考叔忙问是怎么回事,郑庄公就说了过程,还说自己后悔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话已经说出去了,见不了老妈了。
颖考叔有办法,说,不如就挖个地道,这样黄泉水也冒出来了,您从地道见你妈妈,就没违背誓言。于是郑庄公照办,挖了地道,母子俩在黑乎乎的地道(大隧)里相见,出来以后还各自赋了歌,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说:“大隧之中,其乐也泄泄。”
这就是成语“融融泄泄”。可以这样造句:亲家之间融融泄泄,就结婚买房子事展开友好讨论。
这时候,郑庄公还在袭承了爸爸的平王卿士之职,担任周平王的卿士,但是郑庄公越发牛气,很多事情不让着周平王,导致周平王越来越讨厌他。周平王就打算废掉他的卿士职位,叫虢国国君虢公来朝廷当卿士。
周平王刚冒出这个意思,消息就被郑庄公知道了,郑庄公连忙跑到朝廷,问周平王有没有这回事,周平王害怕,连连发誓说没有。并且为了表示自己真的是诚心依赖郑国,周平王就把自己的儿子和郑庄公的长子,互相交换,作为人质,到对方国家里去住着。以示双方的爸爸百年好合。交换人质这种事情本来应该只在诸侯之间发生,现在是天子和诸侯交换,这标志着周王室确实开始走下坡路了。(受了犬戎之害,迁都到中原,王室的直辖地盘显著缩小了。)
两年后,郑庄公二十四年,周平王驾崩了,孙子周桓王继位,这周桓王是个血气方刚的人,知道爷爷从前曾经有废掉郑庄公的意思,于是就立刻实行,宣布,降郑庄公为左卿士,提拔虢公为卿士。这就意味着,周王室开始不再依赖郑国,改依赖虢国了。虢国也是个老牌大诸侯啊。最早一届虢公,是周文王的儿子。
郑庄公被降职,虢公取代了他,郑庄公大怒,当时正是夏天,他的郑国离周天子的都城洛阳也不远,就派人跑到洛阳郊外,把洛阳的麦子都给抢着割了,然后抱着麦子跑回郑国。(这也能管用撒气啊!)
两年后,郑庄公觉得,自己要想在诸侯中建立霸威,还需要借助老周这块招牌。于是,郑庄公亲自跑到洛阳去礼拜周桓王,想恢复邦交,郑庄公说:“我错了,您是一国之长,我以后不敢再凭借国力强横就欺负您了。我给您上贡好东西来了。以后咱们还是周郑交善吧!”
然而,做出低姿态的郑庄公却不受周桓王待见。周桓王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当狐狸说要睡觉的时候,母鸡更要打起精神。
于是周桓王不礼遇郑庄公,郑庄公一气之下,再也不去洛阳朝拜了。
那位说了,周天子自从从陕西迁都到洛阳以后,虽然直辖的地盘小,只有洛阳地区,别的地方都是诸侯的土地和地盘,但是天下不给他纳税吗?如果纳税,他不还是有实力了吗?怎么至于实力不如诸侯了呢?其实,当时诸侯对周天子只有纳贡。但纳贡不等于纳税。纳税是统一国家里地方对中央尽的责任,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纳贡则是一种松散的诸侯联盟群体中,小诸侯对宗主大诸侯的一点儿心意,代表着我愿意跟你好,跟着你走。纳贡上交的不过是些宝器和特产,比如楚国要上交苞茅(一种供王室滤酒用的草)。重要的纳贡者,往往还换得珍宝的赏赐。纳贡和赏赐,这是宗主大诸侯与追随者之间感情联络的一种方式,以维持这个联盟群体的长期稳定。周天子并不能让天下诸侯各城给自己纳税交粮。实际上,很多国家都多少年没去周天子那儿纳贡了。周天子只能靠着自己的洛阳及其周边地盘养活自己,这本来就是周初以来就这样的现实。
接下来的七八年中,郑庄公都不去洛阳那里朝拜周平王,这本来诸侯是应该定期去的,自己去,或者派大夫去。郑庄公不去,自然也不去上贡,这对周天子是没有尽诸侯该尽的义务,也表示藐视天子,是无礼的。
于是,到了郑庄公三十一年,周桓王看这个郑国居然长期脱离中央,于是率领陈、蔡、虢、卫四国诸侯去伐郑,讨伐郑庄公的离叛行为。郑庄公于是发兵迎战,开始群殴,着重瞄准天子联军中的陈蔡部队,这两国最弱,陈国国君今年刚死,他的弟弟就杀了太子夺了位子,陈国内乱,老百姓没心思在外边打仗,没有斗心,于是被杀得大败,牵扯得整个王军都阵形紊乱,郑国大夫祝聸甚至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军只好败退。
这场战役,对周天子和诸侯的精神震动远远大于物质损失,从此,诸侯们更不听周天子的话了,诸侯之间也敢于开始你打我,我打你,大凌小,强欺弱,南方的楚国见了周平王被射了一箭,次年甚至也自己开始称王,即楚武王。诸侯世界,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诸侯,来替周天子维护秩序,那就是所谓的霸主了。
郑国却没有成为霸主,主要是地盘不如齐国鲁国大,年头也短。
次年,郑庄公三十八年,北戎蛮族向南进攻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公子忽带兵救齐。打跑北戎之后,齐僖公很感谢公子忽,要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公子忽,公子忽不愿意接受,觉得这样好像乘人之危似的。大夫祭足在旁边劝他,说:“您得有一个大国做外援才好,现在,你弟弟子突总想着抢你的太子位置,他妈妈是宋国的,他有宋国支持,你若能有齐国支持,他还怎能抢得了你的。”公子忽终究没有答应。(文姜遂随后嫁给了鲁桓公。)
五年后,郑庄公四十三年,郑庄公薨了。太子公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
果然,郑昭公(公子忽)的弟弟子突,是个大官迷,非缠着娘家宋国把自己扶上郑国君位去。结果未能得逞,反倒被迫逃亡去了栎城。
郑昭公在位两年后死去,儿子子婴继位。
郑公子婴十四年,郑昭公的弟弟子突带着兵从栎城杀来,杀了子婴,取得君位,是为郑厉公。郑国大夫甫瑕做内应,迎接子突回来做了国君,但子突(郑厉公)却杀了他,说他对旧的国君不忠。
郑厉公元年,齐桓公开始称霸。
郑厉公七年,郑厉公死掉,儿子郑文公继位。
郑文公三十六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肯礼遇他。郑文公的弟弟大夫叔詹说:“重耳是个贤公子,穷苦经过咱这里,不可无礼地对待他。”郑文公说:“诸侯的流亡公子那么多,哪能各个都礼遇,我看算了。”叔詹说:“如果您不礼遇他,不如就杀了他,不杀,他未来回到晋国,若当了国君,必然成为郑国的忧患,报复您啊。”郑文公也不听。
郑文公三十七年,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大兵护送下返回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
郑文公四十一年,晋文公重耳为援救被楚国围攻的宋国,南下与楚国决战,决战于城濮。郑国这时候因为齐桓公已死,遂已投奔楚国,当了楚的小弟,于是,在晋楚城濮大决战中,郑助楚击晋。楚军战败,郑国不得不宣布改给晋国当小弟。晋文公遂为霸主。
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试图通过打击郑国,使郑国彻底降伏在晋国霸主的座下。晋秦两军遂围起了郑都城。
郑文公坐守枯城,越来越灰心丧气,就派人带着名贵宝物出去求和。重耳说:“我们不要你这些宝物。只要你们把叔詹交出来,我就撤兵。”
原来,晋文公伐郑的另一目的,是要得到叔詹。叔詹从前曾经劝说郑文公礼遇过路的流亡公子重耳,郑文公没有接受,于是叔詹又建议杀掉重耳,因为重耳是个危险的人杰,未来会危害郑国。郑文公也没有听。
如今,重耳要杀了叔詹,因为叔詹后半句话中建议杀重耳。
使者回去向郑文公汇报:“晋国不肯退兵,说我们交出叔詹,他就退兵。”叔詹听了,就对郑文公说:“那好,我去!”
郑文公说:“不行啊,你去就没命了。”
叔詹再三请求,非要去。于是郑文公只好答应。叔詹来到晋营。看见叔詹来领死,晋国人没有什么好犹豫的,赶紧弄了一只大鼎,放水煮沸了,然后把叔詹扒光,准备下到鼎里烹煮了。叔詹光着就剩了个裤衩,说:“请让我把想说的话都说完,再死,好不好?”
重耳说:“好,你说吧。”
叔詹说:“当初寡君不礼于您,我劝说不可,说您晋公子贤明,未来复国,必然得志于诸侯,而今您不礼于他,那么未来祸患必然要降临郑国。今日果真如此,这是我的聪明。现在我为了挽救国家,不避个人的牺牲,主动跑来晋营送死,这是我的忠贞。”说罢,他穿着裤衩,疾走两步,来到鼎边,抓住鼎耳大喊:“从今以后,聪明而且忠心耿耿事奉君主的人,都要落得和我叔詹一样的下场啊!”说完就要往里蹦。
晋文公听了,非常感叹和折服,当即下令不杀叔詹,待以厚礼,将他送还郑国。忠贞的人,永远是得到他的朋友和敌人的尊重。
晋国是和秦穆公率领的秦军一起围攻郑国的。于是秦晋联军继续围攻郑国,郑文公受不了了,就请出烛之武(是个老头子),派烛之武偷着下城,钻到秦军的营垒里,对秦穆公说:“鄙国亡在旦夕,可是,如果我们灭亡会有益于您秦国,那也不枉贵军千里来打。然而,遥远的秦国从西边到郑国来,中间隔着一个晋国。我们郑国的土地,只方便并入晋国,您秦国怎么够得着?越过他人的国家来收编我们的领土,这不可能啊。秦晋是邻居,晋国肥了,您们就要瘦了,晋国厚了,您们就要薄了。我老头子活了七十年,见过的骗局多了,晋国何厌之有,晋惠公是您扶立的吧,结果他的河西之地给你了吗?他早晨进了晋国,晚上就在河西之地筑城防守,这事儿您是知道的。晋国哪有喂饱的时候,晋文公又是您扶立的吧,他向东收编完我们,怕就要向西收你们了。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如果您放过我们,我们愿意跟您结交,做您东方的接待站--东道主。”
秦穆公听完,敬佩万分,一揖到地:“您老说的是这个道理啊!”
于是,秦穆公和烛之武盟誓结好,当夜就引兵逃跑了。
晋文公看秦军跑了,自己也很难攻下坚城,于是也只好撤兵了。
我想,秦穆公撤兵,主要还是秦晋正在萌生出隔阂。秦穆公是送重耳回国继位的,但是没有料到重耳很快取得这么大成就,如果重耳再把郑国击败,没有什么能牵制重耳的了,晋国就要对秦国傲气,乃至损害秦国利益。所以关键不在于土地,而在于对诸侯国际的影响力。
在秦穆公看来,如果郑国向自己投降(烛之武也确实代表郑国与秦盟誓了,秦还留下了兵卒帮着戍守郑国),自己就是利用了晋军,独自取得了所有的战利品。所以,他其实是巴不得郑国那面出来人向自己单独投降的。所以,不论烛之武说点什么,秦穆公都会接受的,并与郑盟誓。
郑文公四十五年,郑文公死掉,儿子郑穆公继位。
郑穆公元年,晋文公重耳去世,秦穆公有意到中原当霸主,刚好郑国也有人出卖郑国,说愿意给秦国当内应,于是秦穆公违背蹇叔的劝说,发兵以三将带领而长驱袭击郑国。到了滑国地区的时候,遇到郑国的商人弦高,弦高诈以十二条牛犒劳秦军,说这是我们郑君派来送上的,以示郑国已经知道秦军的行动。秦兵见偷袭无机可乘了,遂引兵而还。回去的路上,因晋国厌恨秦军跑到中原与自己抢食,遂以晋军在崤山埋伏,尽歼秦军。秦的兵锋,随后两三百年,不能再东出崤山。
郑穆公三年,郑穆公发兵跟随晋国(晋襄公在位)去伐秦,败秦兵于汪邑。
郑穆公二十二年,郑穆公死,儿子郑灵公继位。
郑灵公这名字,又是个荒唐的国君(带“灵”字),郑灵公继位,楚国献来一只大鼋前来祝贺。郑大夫子家、子宋来宫里找郑灵公汇报工作,走到门口,子宋的食指突然弹动,于是他对子家说:“从前它跳的时候,我就吃到了稀奇的好东西,今天看来又要吃到了。”进了宫院,见郑灵公果然在给大夫们熬鳖羹呢,准备待会招待群臣。子宋就笑说:“果然如此。”郑灵公说:“什么果然如此啊,笑什么啊?”子宋就把刚才那指头的事对国君说了。
等待开饭宴饮的时候,郑灵公故意使坏,让仆人给大家分鳖羹的时候,刚才分到子宋这里就分没了。郑灵公说:“你说能吃到,哈哈,还是没吃到啊!”
子宋羞怒,于是跑到大锅里,染指于锅中,尝了口鳖汤,怒冲冲离席去了。
郑灵公见子宋这么不礼貌地走掉,就要杀子宋。子宋也觉得自危,于是就干脆先动手杀了郑灵公。于是,立了郑灵公的庶弟为君,是为郑襄公。
郑襄公一接班,杀了子宋。同年,郑国宣布背离楚国,而改听霸主晋国的。
郑襄公五年,楚国来伐郑,试图通过打郑国让郑国听自己的,晋国发兵来救。
郑襄公六年,郑国迫于南方楚国的压力,又改去与楚国结盟,背离晋国。
郑襄公七年,郑国又和晋国在鄢陵盟会,表示跟从晋国。
郑襄公八年,楚庄王带兵北上来伐郑国。晋楚之间为了争霸,郑国成了双方互相争夺的焦点和角逐场了。这次楚庄王围攻郑都长达三个月,终于攻进城去。随后,楚庄王与郑国再次取盟,然后准备离开。
这时候,晋国晋景公(重耳的孙子)听说楚兵北上来打郑国,为了能控制郑国从而控制中原,晋国不能允许郑国降楚,于是,晋军以荀林父为统帅,南下救郑。到了黄河的时候,听说郑国已经服楚了,楚军已经开始撤走了。晋军将官内部发生争议,有的觉得要追上去跟楚军打一仗,有的觉得楚庄王厉害,还是收军以后再说。最终,还是渡过黄河了,要跟楚军决战,遂战于邲,晋军果然大败,楚庄王一战而霸,取代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郑襄公十八年,郑襄公死,儿子郑悼公继位。
郑悼公元年,郑国跟邻居的许国抢庄稼地,许国到老大楚国那里去告郑国,郑悼公跑来应诉,还带了人做自己的律师大夫皇戌。
经过许国、郑国双方陈词,还有律师替郑悼公的辩护,楚共王(楚庄王的儿子)最终判郑国无理,并且囚禁了郑悼公的律师皇戌。郑悼公回国后心里很悲催,就改去北方找晋国晋景公,表示向晋景公靠拢,叛楚亲晋。
晋悼公二年,楚共王遂来伐郑,讨伐他背楚结晋,晋国派兵来救。同年,郑悼公死,儿子郑成公继位。
郑成公三年,楚共王贿赂郑国,于是郑成公就又偷着与楚国结盟,秋天,他又去晋国结盟。晋国知道他偷着与楚国结盟之事,对这个两面派很是怀疑,于是趁机囚禁了郑成公。
郑成公四年,郑国人立郑成公的庶兄繻为郑君。晋国觉得手里的郑成公也没用了,并且郑成公承诺依旧追随郑国,于是放回郑成公。郑国人又杀了公子繻,迎郑成公复位。
郑成公十年,郑成公又背叛晋国,改去与南方楚国结盟。晋厉公(晋景公的儿子)大怒,发兵击郑,楚共王北上救郑,晋楚两国再次展开大战,会战于鄢陵,楚兵战败,楚共王的眼睛还被射瞎一个,楚军遂败去。但是郑成公因为楚共王为了自己而瞎了一个眼睛,就拒绝国内大夫的建议,还是追随楚国,虽然这次楚国战败,他应该改追随战胜的晋国了。郑国,就是这么个妾妇之道的东摇西摆的花啊。
郑成公十三年,晋悼公再次伐郑。
郑成公十四年,郑成公去世,儿子郑釐公继位。
郑釐公五年,郑国相国子驷朝见郑釐公,郑釐公对他不够礼貌,子驷怒,就派大厨师毒死了郑釐公,立郑釐公的儿子郑简公继位。
郑简公元年,郑国的诸公子(即国君的弟兄)谋议杀死相国子驷,子驷发觉了,反倒把诸公子全部诛杀。
郑简公二年,晋国又来伐郑,郑国只得与晋国结盟。随即,楚国又来伐郑,郑又改与楚结盟。
郑简公三年,相国子驷打算自立为君,公子孔于是刺杀了子驷。公子孔又想自立为君,子产劝说道:“子驷就是因为要篡位,所以被杀了,你如今又效法他,那这种内讧,就无休无止了。”子孔接受,于是只做相国。
郑简公四年,晋国见郑又与楚国结盟了,遂又来伐郑,郑国就改与结盟了又。楚兵援救不及时。晋国这时的国力,已经总体强于楚国,楚国又开始遭受晋国所培养和教唆起来的吴国从东面的进攻,于是从城濮之战以来近百年的晋楚南北争霸,遂以晋相对优胜而接近尾声,郑国此后一直是服从于晋。
郑简公十二年,郑简公因为气愤于相国子孔专权,就诛杀了子孔,而以子产为卿。
郑简公二十三年,郑国诸公子互相争宠而展开内讧相杀,其中乱杀起来又要杀子产,公子或劝说:“子产是个仁人,未来郑国就靠着他了,不要杀。”于是没杀。随后子产开始执郑国之政。
子产所执政时期的郑国,和同期的鲁国、齐国、晋国一样,在这春秋后期,都存在着国君一族和卿大夫家族互相争利争势的局面,国君势弱,卿家族为所欲为,并且卿家族之间也互相争利火拼。子产作为执政官,一方面,他是个绞尽脑汁的收税者,替国君敛财,所以卿大夫大伙都特恨他,作诗咒他死(他爹就因为做得太过,被卿大夫联手杀了)。另一方面,子产也替卿大夫家族厘定土地,认可他们的既得利益,但大伙不理解,也不相信。子产坚持收税,坚持厘定土地。逐渐,国库充实了,卿大夫家族间的土地纠纷案和互相械斗也减少了,而国库充实又使国人开始享受公益福利,大家这才开始作诗祝愿子产长寿。
子产一定程度地为国君、卿族都制定了规矩,尽量争取两个层次的权益各自得到保障,以此力图恢复贵族政治的相对和谐秩序。
郑简公二十五年,子产出使晋国。
郑简公二十七年,郑简公去朝拜晋国。
郑简公三十六年,郑简公死,郑定公继位。
郑定公四年,晋昭公死掉,晋国的六卿都势力强大,君族卑弱。
郑定公十一年,郑定公去朝拜晋国。
郑定公十三年,郑定公死,儿子郑献公继位。郑献公继位十三年后死,儿子郑声公继位。这个时期,晋国六卿强大,各卿家族为了私利,就都盘剥侵夺郑国的财富和土地,郑国开始逐渐削弱。
郑声公五年,相国子产死,郑国人都为之哭泣,如同死了自己的亲戚。子产,是从前郑成公的小儿子,为人仁爱,事君忠厚。孔子也是子产的朋友,听说子产死了,也哭道:“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仁爱之人啊!”
郑声公三十六年,晋国六卿中的智氏的智伯攻打郑国,夺取九个城邑。
次年,郑声公死,儿子郑哀公继位八年后被大夫弑杀,又立郑共公。三十一年后,郑共公死,儿子郑幽公继位。
郑幽公元年,晋国三卿(其他三卿在六卿火并中已亡了)中的韩氏,其地盘相对靠近郑国,为了本家族利益,韩氏掌门人韩武子伐郑,杀了郑幽公。
郑国人立了郑幽公的弟弟继位,是为郑繻公。
郑繻公十五年,韩景侯又来伐郑,夺取雍丘。
郑繻公十六年,郑国反攻韩国,战败韩军于负黍。
郑繻公二十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卿,正式成为诸侯,三家分晋。战国开始。
郑繻公二十七,郑繻公被弑,郑君乙继位。
郑君乙二年,郑国的负黍叛离,投奔了韩国。
郑君乙十一年,韩国伐郑,夺取郑阳城。
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郑国消亡,正是战国初期,它是被韩国所灭。从此郑只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姓氏。
太史公曰:古话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这就是说甫瑕啊。甫瑕虽然杀了郑国君以迎立郑厉公,但是郑厉公终于背信而杀了他。这跟晋国的里克有何相异啊。
笔者案:郑国因为地处中原,四面挨打,所谓“四战之地”,所以很难强大(类似于德国在欧洲的位置,东被苏联扼制,西被英法挟制,所以两次世界大战它闹起来,都没能闹出成果),因此虽然最初在郑庄公时期它牛气了一阵儿,随后就是节节日下。不过,四战之地的郑国人,因为必须处理好与四面的关系,在夹缝中求生存,所以他的辞令学就研究磨练得特别发达。叔詹、烛之武,还有郑襄公,都是其中的翘楚。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其实弱国如郑国,更需要这样的外交,靠着外交的大国之间的相互制约,获取自己的喘息和生存和发展。至于郑国最后被灭,实在是南方楚国已经在战国初期变得垂垂朽败,无力参与和干预国际事务,郑国也就无法拉楚国来保护自己,遂为晋人分支的韩国所灭。总之,两强并立的局面,对于弱国的生存是有利的。如今苏联早已解体,俄罗斯似乎也弱了,美国遂在中东大肆开始发展,不也正是这个意思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