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史记-秦本纪一(秦国在春秋时代的故事,陕西的早期历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秦人的祖先,据说是颛顼帝的孙女,叫作女修,女修有一次正在织布,天上有个黑鸟掉下来一个鸟蛋,于是吞了,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孩子,起名大业(不这样生孩子,都没面子。)

    大业的孙子,就是伯益,伯益帮着大禹治水,还发明了水井,被舜赐予了嬴这个姓。伯益并且给大禹当政务官(主持日常工作),后来大禹死了,伯益很有希望接替大禹的位置,但是大禹的儿子启强迫伯益下了岗。启建立了夏朝。后来夏朝结束,到了商朝,伯益的子孙还有去商朝为官的,都是以嬴为姓。到了大周朝的周孝王时代,伯益的子孙中有一个叫非子的,给周孝王养马,把马养得又好又多,周孝王一高兴,把甘肃地区一个叫秦的邑赐给了他,并称他为秦嬴,因为他是嬴姓嘛。

    到了后来的周幽王时代,周幽王为了褒姒废了自己的太子,立了褒姒的儿子为太子,数次欺骗诸侯,诸侯都背叛了他。于是,被废掉的太子借了犬戎兵伐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这时候,秦赢的五世孙也带着自己邑里的人,跑去救助周幽王,作战甚是勇猛。但是周幽王还是被杀死了,那个被废的太子因为继位,就是周平王。周平王不想在陕西镐京这里定都了,就向东迁都到洛阳。秦嬴的那个五世孙,又带兵保护,一路相送。周平王很高兴,就封他做了诸侯,国名秦,他就叫秦襄公。具体的地盘是陕西岐山以西的地区(宝鸡一带)。

    这就是秦国的始建,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算是比较晚的了。

    秦襄公和他儿子秦文公两代人连续奋斗,跟犬戎人交战,把地盘一直打到了岐山以东。随后接班的秦宁公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下一任秦武公进攻彭戏氏,一直打到华山。秦武公十九年,齐国的齐桓公称霸。

    秦武公二十年,他自己死了,葬在平阳,他创造了一个新的传统,就是以人殉葬,有六十六个倒霉的人跟着他去了(当时也讲六六大顺)。他的弟弟秦德公接班两年后死掉,秦德公的长子秦宣公随后执政十二年,次子秦成公执政四年,第三子秦穆公随即接班了。

    秦穆公第四年的时候,从邻居(东边)的晋国娶来了媳妇,就是晋国的晋献公的闺女,以及晋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的姐姐穆姬。这时候的秦国还偏僻落后,也缺乏人才,三面被戎狄包围,所以愿意和东边的晋国结好。结好的标志就是娶了晋国媳妇,所谓秦晋之好。

    次年,晋国国君晋献公灭掉了虞国、虢国。

    秦穆公九年的秋天,晋国的骊姬作乱,晋国太子申生死于新城,他的弟弟重耳、夷吾出逃它国。次年,晋国国君晋献公死掉,他和骊姬生的儿子奚齐当了接班人,但是大臣里克却杀了奚齐。夷吾于是派使者来秦国,恳求秦国帮助自己回国争夺君位。夷吾说:“如果能扶立我当国君,我愿意把黄河以西的河西之地的八个城,割给秦国。”

    当时,诸侯间交换或赠与城邑,是比较普遍的历史习俗,不算屈辱。黄河有一段南北流动,割开陕西、山西两省,陕西在西,山西在东,秦国就是在陕西境内,晋国位于山西境内,河西之地,就是黄河以西,即陕西东缘的土地。这里有八个城是晋国的,要割给秦国。

    秦穆公觉得好,就派百里奚带着军队,武装护送夷吾回到晋国,把他扶上了君位,是为晋惠公(是晋献公的三儿子,大儿子申生,二儿子重耳)。

    但是晋惠公却食言不肯给秦穆公那河西八个城。秦穆公一时无话。

    秦穆公十二年,晋国大旱,闹了饥荒,来秦国请求粟米的救助。秦穆公问大夫公孙枝,公孙枝说:“饥荒是各国轮着都会有的事,不能不给他们。”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夷吾是得罪了您,但是他的老百姓有什么罪呢?”秦国也是很产粮食的,“秦”这个字的甲骨文就是两只手拿着杵,舂米的样子,说明也是搞农业的。

    于是秦穆公发出粮船,跃过南北流动的黄河,进入晋国,送到了晋国都城绛城(在山西西南)。

    秦穆公十四年,秦国又闹饥荒了,也派人去晋国请求粟米救助。晋惠公(夷吾)大会群臣商议,大夫虢射说:“趁着他们现在闹饥荒,咱可以伐他们,必有大功。”晋惠公乐了,于是次年兴兵跃过黄河攻击秦国,与秦穆公在黄河西岸的韩原(今韩城)展开交战。晋惠公弃了自己的大军主部,驾着战车与秦军争利,抢到了秦军后部很多财宝,结果往回跑的时候,马却陷在泥坑里了,秦穆公看见了,当即率领部下追过来,结果,没逮着晋惠公,反倒被晋军围住了。晋军以矛戈猛敲秦穆公,秦穆公负伤。这时候,有三百个吃过骏马的农夫,死命冲上来,猛犯晋军,晋军被迫解围,秦穆公才得以脱险,并且反倒生擒了晋惠公。

    当初,秦穆公有一匹骏马,不小心走失了,被岐山下的一帮农夫给逮着了,农夫觉得马也没什么用,又不能耕地,就把马给杀了吃了,一共三百农夫吃了这个马。随后,官吏们查到了他们,抓了起来,要治罪。秦穆公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好马的肉而不喝酒,对人身体不好。”于是不但赦免了这帮农夫,还赐给他们酒喝。这次这三百农夫听说秦穆公要去和晋国打仗,就请求也跟着去(当时当兵都是城里人的特权,郊外农夫不当兵),于是来了以后,帮了秦穆公大忙。他们为了报吃马肉之德,作战都推锋争死,所以不但救了秦穆公,还逮着了晋惠公。

    秦穆公把晋惠公载着车上,回到都城雍城(陕西凤翔),打算第二天把晋惠公杀了,以祭祀上帝(上帝本来是中国古书里的词,《诗经》里早就有了,被后来外国传教士拎出来去翻译他那个GOD了)。秦穆公的夫人叫穆姬,就是晋献公的女儿,是晋惠公(夷吾)的姐姐,当初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所谓秦晋之好),穆姬一看弟弟被抓来了,还要被杀了祭祀上帝,心中悲伤,于是就光着脚,穿上丧服,说:“我不能救自己的兄弟,有辱君命,我也死了吧。”秦穆公看老婆寻死觅活,说:“我抓到晋君本来是为了取功,现在夫人却如此忧伤。”于是和晋惠公盟誓,说好他回去不要报复,于是释放了晋惠公回国,临走还犒劳了他“七牢”的大饭(上七次菜)。

    晋惠公回国之后,按盟誓要求,把河西的土地给了秦穆公,并且答应把儿子太子圉送到秦国当人质。一年后,等太子圉到了秦国当人质之后,秦穆公又把河西的土地还给了晋国。(要土地和要人,都是为了制约晋国不报复秦国就罢了,所以,有一样就行了。)

    当时晋强秦弱,秦穆公的主要策略是结好晋国,同时树立自己在诸侯中好的形象--秦国四面都是蛮夷戎狄之人,中原诸侯都小看他。经过这些事件,大约秦穆公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改善很多。

    晋太子圉呆在秦国当人质,秦穆公把宗族中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

    同年,晋国又发生饥荒。秦穆公又送出小米去救济晋国。秦穆公说:“我虽然怨恨他的国君但是哀矜他的民众。而且我听说从前叔虞最初被封到晋国时,商朝大贤人箕子预测说,‘叔虞的后人必然会强大。’那么,怎么可能侥幸去灭掉晋国呢?我姑且树德,以待未来有能者吧。”

    这也不能说秦穆公阴险,只能说他能考虑长远,这是政治家的素养和气魄,远胜过被他战败的晋惠公,后者只知道贪眼前小便宜。不过遗憾的是,秦穆公的子孙,都很无能,并没有继承和加强他的这一构想。

    秦穆公二十年,秦国灭掉梁国。梁国是个小诸侯国,孤悬在黄河以西。但是,梁国也是晋太子圉的妈妈家(他的妈妈是梁伯的女儿)。晋太子圉目前在秦国当人质,听说了,就说:“梁国是我的妈妈家啊,但是秦侯灭了它,这不是轻视我吗?”

    意思是,不给我面子。秦穆公这么做,等于向国际社会以及晋国留在国内的晋惠公的其他儿子们表示,我秦国对晋太子圉不算多有心。那么,国内的其他公子,就有可能会上来争夺我的太子位啊。

    两年后,晋惠公病重,晋太子圉呆在秦国越发呆不住了,于是干脆偷着跑回了晋国。次年,晋惠公就死了,太子圉接班当了国君。是为晋怀公。但是,秦穆公听说太子圉偷着从我国跑回去了,于是怨太子圉。于是秦穆公就想起重耳来了。重耳是晋惠公的二哥(晋献公的三个孩子,长为申生,次为重耳,次为夷吾即晋惠公),于是秦穆公从楚国迎来了逃亡在那里的重耳。秦穆公二十四年,秦穆公派使者到晋国,告诉晋国诸大臣,说自己要送重耳回来当国君。晋国大臣都同意(这一是因为重耳在晋国本来就有名声和人望,二是太子圉出国时间太久,没能跟晋国大臣拉好关系)。于是秦穆公派军队送重耳回晋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派人追杀已经被迫逃走了太子圉,杀之。

    秦穆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带领诸侯军队,与南方的楚国展开决战,大败楚国于城濮,从而一战确立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地位。秦穆公也派军参加了这次会战。秦穆公三十年,秦穆公又亲自领兵助晋文公重耳围击郑国(因为郑国亲楚)。郑国派人对秦穆公说:“若灭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晋国就从中得利了(因为晋国离得近),而秦国却得不到利益(因为秦国离的远)。晋国强大了,就是秦国的忧患。”秦穆公觉得有理,于是偷着引兵回来。晋文公孤掌难鸣,也只得罢兵撤回。(秦国引军逃跑,算是背叛了与晋国的军事联盟,理论上讲,晋文公就理由召集诸侯打他,晋文公的大夫狐偃也确实建议文公重耳去追打秦军,但是晋文公重耳感激于秦穆公帮着自己即位,不去计较。)

    秦穆公三十二年,晋文公重耳薨了。这一年是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听说重耳死了,就意欲取代重耳做中原霸主。那要做霸主,就最好臣服郑国(位于中原最中央,今郑州地区),刚好,郑国那边也有跟秦国人套近乎的,出卖郑国,派人偷着向秦穆公汇报说:“我现在掌握着郑国城门的钥匙,您可以来趁机偷袭郑国。”秦穆公就去问蹇叔,我可以不可以去偷袭郑国。蹇叔说:“这么远去偷袭,肯定泄密。而且,郑国人有出卖郑国的,焉知我国没有人出卖秦国,而把您的动作告诉郑国?”

    秦穆公说:“你不知道啊,我控制了郑国,就可以压倒晋国,谋求霸业啊。”于是,秦穆公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做主将,以蹇叔的西乞术及白乙丙做将军,向东发兵。蹇叔于是对着俩儿子哭,说:“你们这次出去必败,一定会在崤山那里遭到伏击。”

    陕西省北部为高原,南部为群山,中部其实是一块盆地,是整个陕西黄土高原上断陷出的一块东西狭长、南北略窄的巨大盆地,渭河就自西向东流经其中,其海拔跟中原一样低,沿渭水两岸铺展,雨量和水利充沛,颇有肥沃土地和河流雨水,秦国就在这块盆地里,所以农业颇好,而且,因为南面是群山(秦岭),东面是与河南西部相接的熊耳山、崤山,北面也是山,秦多面环山,只有少量关口可以出入,所以这块盆地又被称为关中,或者关中平原。四面环山,易守难攻。

    蹇叔预计秦军回国的时候,会在东面的崤山那里遭到伏击。

    秦军一路向东开去。

    秦军这样远距离运动,粮食要么自己带足,但是这样就影响了行军速度,要么就是在沿途经过的诸侯那里征粮,但沿途如果没有盟友诸侯,那就只好抢。田野里没得抢,那就抢储备粮。但是你一抢储备粮,势必又发生牵连战斗,把大方向给耽误了。

    也不知秦军怎么解决的给养问题,总之这帮秦军,饥一顿饱一顿地,终于跃过河南西部的高地,进入平坦的河南大地。在接近河南中心的郑国的时候,遇上了郑国商人弦高。弦高猜测出秦军是来偷袭郑国的,于是故意对秦军的三个首长说:“我们鄙国国君听说您要来讨伐我们,我们国君赶紧谨守城池,并且派我作为使者来用十二条牛慰劳贵军。”孟明等人非常迟疑。

    这时候,弦高又派人飞报郑国郑穆公,说有秦军来袭。郑穆公赶紧把国内的卖国者给抓起来,把城门的锁也换了把新的。(当时已经有青铜锁了,常常做成鱼形,因为鱼很警醒,即使睡觉也睁着眼。)

    得知秦穆公确实已经加强戒备,孟明等人觉得偷袭没戏了,于是打道回府,秦军向西撤去。而且越快越好,避免在中原暴露太久。可是当他们匆匆回到陕西东南部与河南西部相接的群山崤山时,其北部山西的晋国早已侦知了秦军的来回动向,新接班的晋襄公大怒:“秦军这是欺负我啊,我刚刚接班,老爸刚死,秦军就偷着单边行动,试图瓦解我们对中原的控制啊。我们这就去打死他。”于是发兵到崤山做下埋伏。

    晋军在崤山的山岭顶上,埋伏下来,秦军这支万里奔走、长期暴露的军队,急急忙忙往回赶,都根本没有派出斥候检查前方道路及各高地的安全,兀自在山谷中蜿蜒行军。晋军藏在山顶,望着秦军走近,几乎可以听见秦军的呼吸,看见秦国人的大鼻子。其实那是你自己紧张的呼吸,晋国伏兵们,趴在草丛中蓄势待发。为了避免谁激动得忍不住大喊一声,埋伏者嘴里都含着枚--就是横含着一个竹筷子样的东西,结纽在脑后--这导致很多人的口水流出到草上,招来很多古代的蚂蚁。

    当三军元帅先轸突然击鼓,晋军乱箭下发,铮铮纵纵,弓弦弹射,好像四野响起了《十面埋伏》曲的琵琶。更有晋军把山上的大石头成群地推下,山谷里立刻惨不忍睹,鬼哭狼嚎,大石头滚砸下去,好些山体崩塌一般。秦军死伤无数。

    秦军这次大破败,无一人得脱,三名指挥官都当了俘虏,孟明、西乞术、白乙丙都被押到了晋国都城。这时候,从前晋文公重耳的夫人,是当初经过秦国时从秦国娶的,乃是秦穆公的女儿,赶忙给这三个俘虏求取,对晋襄公说:“都是这仨人贪功起衅,导致了这场不应该发生的战斗。我爸爸对这三个人怨恨深入骨髓,请把他们三个人放回去,让我爸爸烹了他们好撒气。”一般军人只有立了功才能受赏,所以他们总想找理由出去打仗,所谓“贪功起衅”。

    晋襄公想了想,也就答应了。三人回国以后,秦穆公素服(丧服)到河边迎接,使劲哭着检讨了自己,说自己不听蹇叔之言,令三位将军受辱了,是我的过错,你们无罪。于是恢复三人官职,更加厚待他们。

    秦穆公三十四年,派孟明等人再次带兵伐晋,以报上次崤之战之仇,结果在彭衙交战,又打了个败仗,不利而还。

    秦穆公三十六年,秦穆公不顾孟明一再战败,众人都劝罢了孟明的官,力排众议,照旧厚待孟明,让孟明再次带兵伐晋。秦穆公、孟明渡过黄河之后,把船都烧了,示意有进无退,向晋地猛烈推进。晋国方面看老秦穆公一再歇斯底里地来报仇,于是晋国在上卿赵衰的建议下,坚壁清野,避免与秦作战。秦穆公杀了一圈,没有遇上什么主力交战,但是大约也猛抢了一通,颇有战果,就又跑到崤山那个地方,把那次战役阵亡将士的尸骨从石头堆里拣出来,堆土埋葬,秦穆公哭之三日,再次面对大军做了检讨,然后这才撒了郁气和忧气地引兵回国。

    回国之后,向东进展的路子一直被晋国扼制住,秦穆公没办法,只好向西发展,跟戎狄人抢地盘,次一年,秦穆公以由余为谋士,进军讨伐戎狄之王,灭国十二个,向西开地千里,直达甘肃,秦穆公遂霸西戎。也算是成为了春秋一个霸主。周天子派使者赐给秦穆公金鼓以为庆贺。不过,他往西抢的这些地方,GDP都不高,对于秦的发展壮大,不过是少了些后顾之忧罢了。

    又过了两年,秦穆公三十九年,秦穆公死去,儿子秦康公继位以后,又两三次发起对晋的小规模战役,全是以失败告终。秦国一度独霸西陲的局面迅速滑落,随后的秦国开始在春秋舞台上寂寞无闻。这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处偏僻,文明落后,人才也少。

    秦康公在位十二年而死,儿子秦共公继位,秦共公三年,南方楚庄王开始强大,向北发兵洛阳,问周鼎的轻重大小。

    秦共公在位五年,儿子秦桓公接班。秦桓公三年,晋再次战败秦军。秦桓公十年,楚庄王称霸,会合诸侯。秦桓公二十四年,楚庄王已死,晋厉公与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南北争夺霸权,秦桓公趁机又偷着谋划袭击晋国。秦桓公二十六年,晋厉公率多家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被一直追到泾水。次年,秦桓公死掉,秦景公继位。

    秦景公十五年,晋军与楚军南北争霸,晋攻击亲楚国家郑国,秦军发兵救郑,战败晋军。秦景公十八年,晋国战败楚国,晋悼公再次成为中原霸主,数次会合诸侯,并率诸侯伐秦,败秦军。

    秦景公在位四十年时死掉,儿子秦哀公继位。

    可以看得出来,伴随着晋楚南北争霸,秦国为了报复从前自崤之战与晋结下来的仇,屡次趁机攻晋,晋则多次回来痛击秦国。秦国的军事行动,客观上等于是配合了楚国。事实上,秦和楚其实结成了联盟。

    既然结成了联盟,接下来,秦哀公十一年,楚平王来秦国娶媳妇,娶了秦女做自己的媳妇。

    秦哀公三十一年,吴王阖闾和伍子胥进攻楚国,楚昭王被打出了国都,楚大夫申包胥跑秦来告急,七天不吃饭,日夜啼哭。最后,秦哀公实在忍不住了,只好答应这个盟友,出兵去救楚国。秦发出五百乘兵车救楚,与楚国残军合作,战败吴军。吴军退回本国。吴的这次功败垂成,与其说是因秦国强,不如说是因为自己内部太不团结。

    秦哀公在位第三十六年而死,孙子秦惠公继位。十年后,儿子秦悼公继位,十四年后,秦厉共公继位。秦厉共公十六年,发兵二万攻大荔,夺得其王城(在陕西)。秦厉公三十四年时死掉,儿子秦躁公继位。秦躁公十三年,义渠(属于戎狄)来进攻秦国,直打到渭南。秦躁公在第十四年的时候死掉,弟弟秦怀公继位。

    秦怀公四年,大臣作乱,围击秦怀公,秦怀公自杀。大臣扶立其孙秦灵公继位。秦灵公六年,晋国在少梁(位于陕西)筑城,秦军击之。十三年,秦灵公死,秦简公继位。十六年后,秦简公死,儿子秦惠公继位。秦惠公十三年死掉,儿子秦出子继位。两年后,大臣杀出子,把他沉在湖里,另立从前秦灵公之子为秦献公。

    总得来讲,这两百多年中(从秦穆公死到秦献公立),也就是春秋中后期,秦国没有任何作为,春秋中后期轰轰烈烈的诸侯国际事务,它几乎都没有能力去插手,并且最近几十年,国君更换频繁,国内权贵大臣擅权,废立新君,政治可谓混乱。秦国这时成了弱国。

    以上就是秦国的部分历史,截止到春秋末期的。至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故事,我们后面再讲。

    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除了在秦穆公时期一度辉煌,总体秦国就是荒僻沉沦,总打败仗。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人才,秦的位置太靠西,又因为晋国强大,中原文明被晋国隔住,不能波及秦国。到战国中期以后,因为晋的分裂(为赵魏韩),以及布衣士人的崛起,战争的加剧,很多士人在政治上不得意,流离去了秦国(比如商鞅、张仪、范雎都是政坛失意之人),秦国也开始有意招徕人才,终于开始崛起。

    实际上,秦穆公所用的百里奚、丕豹(是丕郑父的儿子)、公孙枝、由余、蹇叔、孟明,也都是外国跑来的人。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多么重要啊。但百里奚据说是虞国大夫,在虞国被灭时判做了奴隶,丕豹是爸爸被杀所以他出逃,蹇叔、孟明则是百里奚的朋友和儿子,所以秦穆公得到的人才,也都是失意流离之人,等于是人家不要了的。

    晋国的分裂,使“中国”失去了顶梁柱,也是秦国得以开始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分裂后的赵魏韩也都想统一对方,于是爆发了很多相互混战,但是终究吃掉对方。它们意识到,只有赵魏韩合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晋的分裂,根本又是分封制使然,分封制下使得卿族日益强大,终于瓦解了国家,导致了分裂。齐国、鲁国也是分封制,但是没有分裂,而晋国分裂了,也跟晋国的一项国策有关。晋献公受骊姬蛊惑,分外信不过自己的儿子,规定以后晋国除了长子以外,其他国君的儿子们都送到国外去,这虽然似乎减少了诸子纷争,但是国君也就没了弟弟们的帮助。于是,公族日渐削弱,无法克制卿族。齐鲁没有这样的政策,虽然卿族也强大,但公族勉强还能保证国君的权益,不至于国家分裂。

    难道,中国的历史,都是骊姬给塑造影响而成的吗?呵呵。

    所谓公族,就是国君的弟兄亲戚家族。后来秦始皇也是不用自家子弟,皇族子弟没有功劳也不得一尺一寸之地,导致二世时就眼睁睁被赵高残害,爆发了起义,外姓的将官也不怎么替他卖命。于是速亡。看来,任人唯亲,也有任人唯亲的好处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