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历于是就接班了,随后,死后传给儿子昌。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泰伯在东南的蛮族那里,自号句吴(句吴可能是陕西的一个山的名字,周人在陕西),蛮族人都特佩服他,有一千多家人都来依附他,于是把他奉为吴太伯。
太伯死后,没有儿子,弟弟仲雍接了他这酋长地位。死后,传给自己的儿子季简,季简又传给儿子叔达,叔达传给儿子周章。这时候,周武王(周文王昌的儿子)已经伐纣战败了商王朝了,跑来找从前大爷爷、二爷爷的后人,找到了周章。于是就把周章封在了这里,国号为吴,地盘就在如今苏州地区。
周章下传给了如下这些子孙:熊遂、柯相、彊鸠夷、馀桥疑、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句卑、去齐、寿梦(这些名字都是匪夷所思,体现了当时断发文身的吴国地区的文化就是这样)。
寿梦这时候,是春秋中期的晋国的晋景公时代了,寿梦这人很有霸气,在吴国自立为王。不过,他能发展起来,其实靠的是晋国的支持,晋景公为了从东边找个国家牵制楚国,就派人去文化下乡,来教寿梦车战,帮他组织军队,总之就跟美国扶植阿富汗似的,寿梦因此发展起来,并随后自立为王,同时开始从东方疯狂进攻楚国。
晋国当时是春秋中后期北方的霸主,长期和南方的楚国对抗争霸。
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寿梦死掉了。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馀祭、馀眛、季札。其中季札最贤,寿梦打算立季札为接班人,他临死的时候,对着老大诸樊说:“季札是个好同志啊!”但是,叫老大把位子让给季札的话,实在说不出口。最后,瞅着忧愁的老爸闭上眼之后,诸樊就继了位。
诸樊继位以后,给父亲办完丧事,就要让位给四弟季札,说:“父亲临死声色惧悲,他的私意是想让你继位,但是怕废长立幼不好,就克制着本意而把国家交给了我。我当时不好拒绝,现在我愿意让位给你,实现父亲的本愿。”
季札是古代知名度较高的贤人,他不愿意当官,他说:“您接班很符合道义,谁敢干犯啊。而且,当国君,并不是我的志向。”诸樊非要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干脆就从自己家里跑出来,找个地方种地去了,诸樊这才不得不放弃。
同年秋天,吴王诸樊伐楚,被楚军战败。
此后,据说诸樊打仗非常猛,轻死犯勇,有乃父之风。他甚至连饭前祷告都盼着自己早死,就为了传位给老四。
吴王诸樊四年,晋国晋平公继位。
诸樊第十三年时终于如愿以偿,要死了。老大诸樊临死,留下遗嘱:我若直接传位给季札,他肯定更不接受。这样,老二即位,日后依次传位直到老四季札。
于是,老二馀祭继位,成为吴王。吴王馀祭三年,齐国相国庆封有罪,逃亡到吴国来了。吴王把他封在硃方。庆封在硃方过得挺好,还新娶了媳妇,比在齐国时还富。
馀祭四年的时候,吴王馀祭觉得季札这个大贤人老在家闲着也不好,就叫这四弟季札去鲁国出差。季札到了鲁国,请求观摩周王室的音乐。鲁国人给他演奏了好几首《诗经》,最后他叹道:“观止矣,如果还有其他音乐,我不敢再观了。”这就是叹为观止。
吴王馀祭七年,楚灵王继位。
吴王馀祭十年,楚灵王讨伐吴国的硃方,攻破了那里,挖出了庆封,把庆封正法,替齐国主持了正义。同年,吴国作为报复,也去进攻楚国,夺得楚国三邑。
吴王馀祭十七年,馀祭死了,老三弟弟馀眛继位。
吴王馀眛二年,楚平王杀了楚灵王,继位。
吴王馀眛四年,馀眛死了,按照前面的约定,他传位给老四弟季札。但是季札还是不接受,逃走了,不知去了哪里。于是,吴国大臣们就商议:“从前先王有过命令,哥哥死了弟弟继位,这样,就传到季札去了。但是季札现在已经逃位走掉了,那么,就应该是吴王馀眛的后人继位。那就应该让馀眛的儿子僚继位。”于是,立了(老三)馀眛的儿子僚继位,是为吴王僚。
公子光是从前诸樊的儿子。他对吴王僚很不满,他觉得,三叔馀眛死后,应该让我老大诸樊的儿子继位,而不是他自己的儿子僚继位,因为你的位子,还是我爸爸穿过去的呢。
于是,公子光就偷着豢养死士,想找办法干掉吴王僚,自己上去继位。
吴王僚五年,楚国人伍子胥跑来了。伍子胥的爸爸是楚平王的太子的老师,受到奸臣谗言,被楚平王杀死,伍子胥遂逃亡到了吴国。他被吴国公子光收留。并且伍子胥晓得了公子光要夺位的心思,于是把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大喜,收留下来。
吴王僚十二年的冬天,楚国的楚平王去世,于是,吴王僚趁着楚国新丧,派自己的俩弟弟--公子盖馀、烛庸带兵去围攻楚国的六、潜二邑。结果楚国发兵,把这两只吴军反包围起来。吴王僚的弟弟外出,国内空虚,正是好机会。
公子光夺位的欲望,像地皮下的草根,茁壮地钻出地面。他当即找来专诸说:“从前我爷爷寿梦死的时候,有儿子四个,我爹是老大,承袭王位,我爹死了,传给二叔,二叔死了,传给三叔,三叔死了,四叔季札不接受。于是传位到孙子辈,我是长房长孙,理应传我。但是三叔偏袒私人,传给了他儿子王僚,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是真王嗣,我却应该上台。”
公子光这里涉及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到底当叔叔辈的人全死光了之后,是老大的儿子接班,还是最小的叔叔的儿子接班,这也涉及到公子光的刺杀行为是否“正义”。从前商朝是“兄终弟及”的制度,比如盘庚是相继传给了自己的三个弟弟,最后是小弟弟的儿子武丁继位。那么,按照这种实例,吴王僚是合法的。
专诸觉得有道理,于是专诸说到:“王僚确实可杀。王僚母亲老了儿子年轻,两个弟弟将兵在外,朝内没有骨鲠之臣,我们动手,谁也不能把我们奈何。”
公子光说:“那好,以后我就是你。”意思是,你死了,我替你照顾你们全家。于是,公子光把甲士埋伏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去请来吴王僚吃饭。吴王僚也戒备森严,派兵士从王宫一直站岗到了公子光家门,进去以后,从大门到台阶到堂户门到席上,两边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各自夹持着铍而立。宴饮的时候,公子光突然假装脚有病,要下去休息下。于是,下到了地下室里。随即,专诸扮成侍者,把匕首放在烤的鱼里边,端上来给吴王僚。刚刚放下,拔出匕首,刺向王僚,与此同时,两旁的武士的长铍,也刺入了专诸的胸中。
吴王僚遂被刺死,公子光遂继位,是为吴王阖庐。吴王阖庐随即封专诸的儿子为卿。
吴王阖闾(公子光)随后又特别忧虑,因为从前吴王僚的儿子则逃奔到了卫国,整天训练死卒,准备杀回吴国,给爸爸报仇。这个儿子名叫庆忌,也是个万夫不当的勇士。
这时候,有个叫要离的小臣,自说能杀死王子庆忌。
吴王阖庐(公子光)看了看要离,觉得他其貌不扬,就说:“你怎么能行呢?我曾经乘六匹马驾的快车追赶他,一直追到江边,都追不上;用箭射他,他左右两手接了满把的箭,灵若猿猴,射不中他。我看你身小力单,拔剑在手却举不起胳膊,登上车子都够不着车轼,你怎么能行呢?”
要离说:“杀人在智不在力。”
第二天,吴王假装把要离治罪,砍掉了要离的右臂,又拘捕了要离的妻子和孩子,处死了他们,烧了尸体,扬散骨灰。要离逃跑,奔卫国见王子庆忌。
王子庆忌高兴地说:“吴王暴虐无道是你亲身经历,诸侯所共知。如今你得以离开了他,也算幸运了。”于是和要离一起渡江,进袭吴国。行至江水中流,要离转身立于上风,借助风力,使出浑身的劲儿照着庆忌的心口便刺,矛头从后背穿来前胸。
庆忌一把抓住要离的腿倒提起来,往水里连淹三次,把要离灌得半死不活。然后把他搁在自己的大腿上,撩着他的头发说:“天底下竟有象你这样大胆的人!”这时候船上的士兵赶过来要杀死离,庆忌拦住说:“别杀,他也是个勇士,一天里死两个勇士,未免太可惜了,放他走吧!”说完拔出胸口的短矛,倒地而死。
要离胜利完成任务回到吴国后,吴王阖庐要奖赏他,要离却说:“不可。我请您杀死我的妻子孩子,并烧了他们尸体,扬散骨灰,为的是成就我个人私名,但我认为这是我的不仁。为原先的主人杀死新的主人(指庆忌,虽然是诈去事奉庆忌,但理论上庆忌也是他的主子,也要忠心事奉才对),我认为这是我的不义。王子庆忌揪住我的头发投入江中,我多次入水,多次浮出,之所以还活着,只不过是庆忌开恩不杀我罢了,我已经蒙受屈辱。作为士,不仁不义,又蒙受屈辱,决不可再活在世上。”
于是要离自杀而死,他最后说的倒也令人深思,乃至是动人的。
今天我看电视上的戏《王佐断臂》,上面说要离断臂刺庆忌,岳飞的部将王佐看了东周列国中的这段故事,就自断左臂,入番邦说小将陆文龙来降,也是慷慨故事啊。看来,中国文化之影响于人,是借着一个个小故事而实现的。这大约就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吧。
阖庐登上了王位,吴王阖庐元年,阖庐以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参谋国事。这时候,楚国又杀了大臣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也逃亡到了吴国,当了吴国大夫。
吴王阖庐三年,吴王阖庐和伍子胥、伯嚭带兵攻击楚国,攻取舒城。阖庐打算趁机攻入郢都,伍子胥请来的兵家大师孙武则说:“现在民众颇是辛劳,还不到时候,等以后吧。”吴军遂退。
吴王阖庐九年,楚昭王下面的令尹囊瓦是个贪婪的人,总向附庸国唐国、蔡国国君索取贿赂,二者不肯,他就囚禁了二人。唐蔡国君最后交了贿赂,被释放回国后,遂背叛楚国。这时,吴王阖庐对伍子胥、孙武说:“从前你们说不肯攻郢都,现在怎么样了?”伍子胥孙武二人说:“现在唐、蔡两国都怨楚国,大王要打楚国的话,必须联合唐、蔡才可以。”
阖庐于是尽起国中之兵,和唐、蔡两国,西伐楚国,到了汉水,楚兵出力也来迎战。吴王阖庐弟弟夫盖以本部五千人先突袭楚军,楚兵大败。吴王阖庐纵兵追击,一直到郢都,五战五胜,遂攻占郢都。楚昭王出奔到了随国。
吴兵随后进入郢都,伍子胥、伯嚭终于可以报仇了,这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他俩就把老楚的尸体挖出来,用鞭子狠狠抽了一顿。
这时候,越国听说吴王阖庐在郢都,吴国空虚,于是北上伐吴。吴王分兵回国,击败越兵。同时,秦军来救楚国。阖庐的弟弟夫盖见秦军和楚军多次战败吴军,于是自己偷着跑回吴国,自立为吴王。吴王阖庐听说,也引兵回国,打跑了夫盖。这样,吴兵算是才撤离了楚国,楚昭王得以在流亡一年多后,回归郢都。
吴王阖庐十九年,吴王阖庐南伐越国,报复上次越国偷袭之仇。越王勾践在槜李迎战,双方摆成阵形后,越王勾践派出一大帮罪犯,排成三行,上前自杀给吴国人看。
这帮罪犯,一起大呼,然后横着宝剑,扑噜扑噜全部自杀。吴国人都伸着脖子往前争着挤着看这一奇妙的场面,于是队伍拥塞。
我们知道,假如一百人打架,靠的是谁胳膊粗,但上万队伍,有秩序的军阵则是最宝贵的竞争力所在。吴军因为看热闹,阵形波动,机不可失,越王勾践挥戈发军,趁乱猛攻吴军。
吴人大败,逃奔了七里,吴王阖庐脚趾负伤,随即细菌感染,迅速恶化,死在了军中。
临死,吴王立太子夫差为接班人,对他说:“你会望了越国人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说:“不敢!”
夫差元年,积极备战,以报复越国,夫差并且在姑苏灵岩山下建立“射棚”,以娴熟战技。吴越之人剑厉害,但不会射箭,据外国人笑话他们说,吴人射箭,射向敌方跟往天上射,结果是一样的。
伍子胥对吴王阖庐的死也深深自责,特意停止性生活,饭也不吃饱,衣服也穿破烂的,日夜积蓄钱粮,制造武器,思索报仇。每当伍子胥出外抚慰伤兵,士兵们都握着他的手垂泪啼哭。
第二年,吴王夫差带精兵主力伐越,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带着残兵五千人退守国内会稽山,派大夫文种去求和。吴王夫差打算接受,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从前,有过氏的浇杀灭了夏朝的王相,相的媳妇正在怀孕,逃跑掉了,生下少康。少康依附在有虞氏那里,娶了有虞氏的俩闺女做媳妇,有封地不过十里,有士兵不过一个旅。但是他有德有谋,收拾夏朝的余众,终于灭了有过氏,恢复了夏朝。现在,吴国的面积超不过有过,而越国的尺寸大于少康,您却饶过勾践,以后不就难办吗?勾践这人特能施舍,施舍的时候不落下任何一个贤能之人,又跟我们接壤,世代相仇,现在饶了他,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我国处在蛮夷之间,却助长仇敌,以这种办法求霸,必然行不通啊。”
夫差不听。而听了太宰伯嚭的意见与越国讲和。
吴王夫差七年,夫差听说齐国的齐景公死了,接班的齐悼公软弱,大臣也不合,于是就兴兵北上伐齐,意图打败齐国之后,成为东方霸主。伍子胥进谏,说:“越王勾践这几年吃饭就吃一个菜,穿衣服不穿花的,吊问百姓的战士的生死困病,这是要拿着他的百姓去打仗用啊。此人不死,必是吴国的后患。如今越国就是我们的腹心之疾,大王不图越国,却去打齐国,这不太荒唐了嘛!”
吴王夫差不听,于是准备北伐。
越王勾践为了怂恿夫差北伐,以消耗吴国,还带着自己的人来朝拜吴王,给吴军战士都进行馈赠,吴王大喜,唯独伍子胥很忧虑,说:“这是在催我们吴国死呢。”于是又去进谏说:“越国就在我们旁边,文化风俗一样,得了越国就能用,而齐国遥远,犹如一块石田,得了也没有用啊。”
夫差还是不听,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表面上是出使,也大约怀着刺探军情的目的。
伍子胥深觉得吴国这么做是亡国之举,于是他在出使齐国期间,就把自己的儿子也带去了,留在了一个相好的齐国大夫家里,寄放着,意思是以后吴国亡国了,我这儿子还可以活着传宗接代。可是,伍子胥不知道吗?齐国是吴国即将讨伐的目标敌人啊。伍子胥的做法,就好比美国要和日本打仗,美国国务卿却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日本首相家里去避难。不但动摇军心,甚至有背叛祖国的嫌疑。于是,夫差知道大怒,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死前,说到:“我死了以后,我的坟前可以种梓树,这样,这个木材未来可以当好材料(梓木是做棺材的最佳材料,伍子胥这意思是,未来吴国灭亡,要死好多人,我坟前多种点梓木,给他们预备着,哈!),另外,把我眼睛扣下来,挂在吴国的东门,我要看着越国北上来灭了吴国。”
这都是咒骂夫差的话啊。
随后,夫差整军,北上以伐齐国,考虑到北上进攻会受到运输掣肘,夫差还专门为此修建了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顺着这条运河,吴军抵达山东地区,在艾陵与齐军相遇。吴军右军首先出击,战败齐军上军。随即吴国上军“胥门巢”又率领上军进行攻击,齐将“宗楼”率下军迎击,胜负不分。齐中军斗志最为旺盛,跃跃欲试,统帅国书也控制不住,于是把中军也投入战斗。吴军胥门巢支持不住,大败后退。这时,齐三军已经全部投入战斗,夫差手中还把握着中军主力作为预备队没有释放,待齐中下军已经战斗疲惫时,夫差才发出自己的中军精锐,对齐中下军进行攻击,大败齐军。这场艾陵大战,齐军十万几乎全部覆灭,齐国的国、高两氏的卿,分任齐三军将佐,几乎全部被斩杀或俘虏。吴国取得空前胜利,遂成为东方霸主。
接下来,吴王夫差又想起楚国来了,准备向西攻击楚国,再次征服楚国。但是夫差有个侍从,觉得这事情不靠谱,但是他不敢直谏,而是拎着一个弹弓子跑到满是露水的花园里溜达,弄得浑身都是都是露水,然后再去上班,一连三个早上都是如此。夫差很奇怪:“你早晨洗澡是穿着衣服洗澡吗?怎么这么湿啊总是?”
这个年轻侍从于是把花园里的见闻,描述给夫差听:“大王,适才我是在园子里拿着弹弓子。一只蝉正在树梢吸风饮露地高鸣,它自以为安然无事,但是一只螳螂正在攀缘着枝条,挥舞着前锯,向它摸来。螳螂志在必得,见利而喜,可是它背后一只觅食的黄雀,徘徊跳跃,正在伺机啄食它。这只黄雀,盘算着嘴边的美味,却不晓得我挟持弓弹,正在瞄准它的翅膀。这三个家伙都是只为了贪图前边的利益,却忽视了身后的祸患。”
这个动物寓言含义明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嘛。同时期希腊的奴隶伊索也有一个“蚊子战胜了狮子”的类似寓言:蚊子叮了狮子的脸,狮子气急了,乱抓自己,结果把自己抓死了。蚊子骄傲自负地往回飞,却撞上了蜘蛛的网,被蜘蛛吃了。这两个寓言,讲的都是道家进退盈衰的辩证法。
这个动物寓言,在吴王夫差那里得到了共鸣,夫差于是停掉了伐楚的想法。
吴王夫差虽然不想打楚国了,但还想北上中原,谋求霸主的地位。
吴王夫差十四年,夫差带领部分军队,北上中原的黄池,预备和晋国盟会,希望晋国拥自己为霸主。
六月的时候,经过了十多年休复的越军,终于出动,越王勾践带领五千人开始北上,进攻吴国空虚的都城,守城的吴太子友逞能,出城作战,竟被俘虏。随即,越军攻入都城(苏州)。
吴王夫差在黄池听到这个坏消息,心中羞恶。赶紧严密封锁消息。结果,手下有人却向外泄露,夫差大怒,排查之后,就把幕下常能靠近自己的七个人给斩了。
到了七月,会盟开始,吴王夫差和晋国的晋定公互相争抢,都想当主盟者。主盟者,也就是霸主了。夫差说:“在周王室这个家族里,我们吴国最是尊长(吴国开国者泰伯,辈分最高)。”
晋定公说:“我们晋国作为霸主,已经一百年了。当然还是我们。”
晋定公下面的执政官赵简子怒了,嚷嚷整顿军马,跟吴国人打一场。最后,说定还是以晋定公当主盟者,即霸主(不过,别的史料说夫差当了主盟者和霸主)。
夫差在盟会完后,赶紧飞奔回国。这时越军已经离去。吴国经过这些年南北征战,士卒罢敝,于是竟不能南下追着去报复越国,而是派使臣带着钱币,去和越国讲和了事。
吴王夫差十五年,齐国的田常杀了齐简公。
吴王夫差十八年,越国更加强大,越王勾践再次带兵北上伐吴,在笠泽江畔战败了夫差。
吴王夫差二十年,勾践再次伐吴,次年,勾践的越军围住了苏州城。一围就是三年。
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冬季十一月,苏州城终于守不住了,城内民困粮觉,城门上下士卒离散,越军遂攻入城来。夫差连忙跑到旁边的姑苏山上。勾践挥越军把山围住,勾践打算饶夫差不死,把负差迁居到甬东,给他一百家食邑,让他去做个小地主。吴王负差说:“我老了,不能再事君王了。”意思是,自己当小地主,奉勾践为君,不肯。于是遂自刭而死。
越王勾践遂灭吴,并且诛杀了太宰伯嚭,因为他不忠。随后,勾践一时称霸东南。
吴王夫差败死,吴国灭亡的时候,正是公元前473年,是战国(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吴国的历史,贯穿了西周和春秋时代,至此告终。
太史公曰:孔子说“泰伯可谓德行真高,三次让天下给弟弟,老百姓还都无以称赞他(因为他让得巧妙,自己逃走,不露让的行色,以免接受者尴尬)”。这是孔子对泰伯的称赞啊。我读《春秋》一书,方才知道楚、吴这两个国家,其实和中国的虞夏,是兄弟啊(楚、吴的君族,都是华夏诸侯帝王的后代)。延陵季子(季札,被封在延陵)有仁心,有慕道义,并且能见到小的就知道清浊。呜呼,他真是能够宏览博物的君子啊!
笔者案:通观吴国的历史,吴人的风情非常明晰,那就是吴地之人非常粗悍急血,生猛刚强,出过阖庐、夫差、专诸、要离、伍子胥这样的狠人,乃至后面的战神项羽也是苏州人(吴人)。如今的苏州是个很文雅的地方,这和当初颇不相同。在当时春秋时代,南方人比北方人爽朗,这是因为当时的南方是“蛮夷”之国,包括苏州这里以及楚国这里。而当时的北方,包括河南、山西南部和陕西中部,则开化的早,算是礼仪之邦。是后来,北方人不断南迁,才把中原的衣冠文化传到南方,苏州等地才慢慢变得唐伯虎那样文雅温柔了。而北方呢,后来不断有异族盘占,反倒形成了现在的粗狂特点。南方和北方,古今特色正好反了个个儿。
夫差并不是个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人,他目标很多,要争霸的事情很多,即便真有西施的事情,但最多也就是使得吴王夫差不再南下打越国罢了,并没有影响和削减他北上伐齐和中原争霸。夫差是亡在了百战百胜而损耗太大,目标太多太大而国力其实支撑不了。区区原本很落后的吴国,如何合适去搞北上一再臣鲁伐齐,争晋求霸的事情。硬要搞,适足以让自己灭亡。夫差亡于志大,而非情多不干事。勾践后来大约是吸取了夫差的教训,没有北上中原去争求,反倒把夺自齐鲁等国的土地还给他们,而自己自缩去自守东南,所以拖得时间就长久些。夫差这种因为民族落后的自卑性,导致的盲目求大求强,最后落得身国俱亡,于今岂不令人有感乎?
德国和日本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大约也和它们这样的背景相关吧。作为后起之秀,就怕急功近利,反倒夭折。
吴国作为楚国的殖民地久矣,中国作为列强的殖民地,亦久亦,希望中国少有夫差,而多有伍子胥的冷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