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史记-苏秦张仪列传(张仪、苏秦的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在鬼谷子门下读书,毕业以后就去游说诸侯,曾经在楚国的柱国昭阳家里参加宴饮,结果事后昭阳的一块璧玉丢了。昭阳的门客就怀疑张仪,说:“张仪穷而且品行不好,一定是他盗了柱国的宝璧。”于是把张仪一起抓来,抽笞了数百下,方才放回去。

    回来以后,他的媳妇说:“呵呵,你要是不读书和到处游说,能倒这霉吗?”

    张仪说:“你看看我的舌头在不在?”他的媳妇听了这话就笑了,说“我看看啊,还在呢。”张仪曰:“在就足矣啦。”

    张仪也没法在楚国待了,就西行去了秦国,见到了秦惠文君(即杀商鞅的)。一番交谈,秦惠文君觉得他不错,叫他做客卿,帮着谋划攻击诸侯。

    秦惠文君十年,派公子华和张仪向东跃过黄河,围攻魏国的蒲阳,拔取了蒲阳。

    当时的士人还没有爱国主义观念,他们在诸侯各国四处找官作,就像现在的足球队员转会一样,常替外国踢球。所以,张仪为秦国效命,抢他老家魏国的蒲阳城,不好用现在“卖国求荣”这样的词来评判。

    从张仪的思路来讲,秦国目前还不是很强大,必须让东邻的韩魏两国,与秦国连横交好,方才有助于秦的安全和发展,总体增加秦阵营的力量,从而压倒东方的齐国。所以,在占据魏国蒲阳之后,张仪又对秦惠文君讲,要把蒲阳还给魏国。秦惠文君照办,随后,又按张仪的思路,派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张仪随后就出使去了魏国,对魏惠王说:“秦王对您魏国甚厚,又还您城邑,又送来人质,你们魏国不可以无礼,应该感谢秦国。”魏国因此就把它在黄河以西的西河之地(陕西东缘)的上郡、少梁都割给了秦国。这片河西之地,从秦孝公的商鞅时代起,就不断遭到秦的蚕食,距离魏国本土也远,魏惠王为守戍这块地一再战败,现在索性给了秦人。

    经过这一番外交,秦国既得了好处,魏国还愿意当秦的小弟。鉴于张仪的这些成就,秦惠文君提拔张仪做了相国。

    张仪做了秦相国,四年之后,他招来魏惠王和韩王,一起奉立了秦惠文君为王,是为秦惠文王。

    两年后,张仪为了加强秦魏连横,就干脆辞掉秦国相印,改去魏国做相国,以加强两国合作关系,促使魏惠王事奉秦国。

    张仪在魏国做了四年相国,最后魏惠王死了,儿子魏襄王继位,张仪又劝魏襄王也事奉秦国,后者血气方刚,偏是不肯。并且,魏襄王还联络了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在公孙衍的组织下,合纵攻秦,结果被秦军杀得大败,魏军损失颇大,韩国的申差所领军队,则被斩首八万。诸侯震恐。

    张仪这时候因为魏襄王不肯和秦,已经回了秦国继续做相国了,他于是写信给魏襄王说:“你们魏国地方不到千里,士卒不到三十万。地势四平,没有名山大川可供防守。南边与楚,西边与韩,北边与赵,东边与齐,都是相邻,所以士卒不得不戍守四方,这种守边的,就不下十万。魏国的地形,正是四战之地啊,四面都会挨打,无法应付,正是所谓四分五裂之道啊。

    “你想和诸侯合纵,以求自保,但是事实怎么样呢?亲兄弟之间还会争钱财,何况诸侯之间,能那么团结吗?为大王考虑,不如事奉秦国。您事奉秦国,有秦国罩着,则你南边的楚国西边的韩国,都不敢侵犯你,大王则无忧了。”这对魏国确实有好处。当然,这对秦的好处则是,魏国与秦结好连横,则就如美国控制了日本,秦国可以借助魏国为军事联盟的前沿,对其他列国展开攻势。

    魏襄王没办法,合纵攻秦又失败了,只好同意再去连横秦国。接下来,韩国弱于魏国,自然也连横于秦。

    张仪当了秦相国之后,曾经给楚国的柱国昭阳写过一封信,说:“当初我在你那儿喝酒,我不曾偷你的破璧,你却把我打了一顿。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吧,小心我要偷你的城了。”

    接下来,鉴于韩魏都听秦国的了,秦国就打算跃过韩魏,借助这两个联盟的帮助,向东去伐齐国。但是,这时候,楚国却是和齐相亲好。必须先拆散齐楚联合。

    于是,张仪就又跑到楚国。楚怀王听说张仪来了,赶紧腾出高级旅馆给他住,说:“我们这是僻陋之国,您来有什么要教我们的啊?”

    张仪说:“大王若能听我的,向东和齐国绝交,我请献出我们秦国的商於六百里土地给您,并嫁我们的秦女做您的姬妾,从此与您长做兄弟之国。鄙国议和的诚意,昭示于天,顽石死木也会动心。这样您有了秦做盟友,与秦连横,您就压倒东方的齐国了。岂不最好?”

    楚怀王大喜,群臣也都觉得高兴,能得六百里土地,岂不是好事。于是,就派人向东与齐国绝交,又派一个将军随着张仪到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了秦国,就假装从车上掉了下来,于是摔坏了,整整三个月躺在家里不上朝。楚国使者找不着他。楚怀王听所了,心说:“张仪是不是觉得寡人和齐国绝交绝得还不够彻底?”于是派了个勇士,东去齐国骂齐宣王。这回算是彻底绝交了。

    于是张仪病也好了,上朝去了,见到楚国使者,说:“我有私人的食邑六里,您赶紧拿去给楚王吧。”楚使者一惊,说:“我听说是商於之地六百里啊,怎么是六里啊。”赶紧回报楚王,楚怀王大怒,就来发兵攻秦国。结果齐国并不助楚,楚国大败,被斩首八万,主将屈匄被杀,顺势被秦军占去了丹阳、汉中土地。

    后来,秦国又要和楚国讲和,实现秦楚连横,因为多个仇家楚国,不如少个仇家,于是按照张仪的意见,秦国又派人对楚国说:“如果大王愿意与秦讲和,重修婚姻,我们愿意归还所侵占的汉中之地。”

    楚怀王说:“我不要汉中之地,我只要张仪,得到张仪,就讲和。”秦惠文王打算叫张仪去,但是嘴里又不忍说。张仪于是主动请行。秦惠文王说:“楚王因为商於之地的事,心里恨着你,你去了,他怕是要那你出气报仇啊。”

    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而且我和楚国的宠臣靳尚关系不错,靳尚跟楚王夫人郑袖关系好,而郑袖说什么,楚王都听。况且我是奉大王之命出使楚国,楚国怎敢杀我呢。即便杀了我,能让秦楚连横结好,也是我的心愿啊。”

    于是就出了楚国。楚怀王当即囚禁了张仪,准备杀了他。靳尚连忙跑去对郑袖说:“秦王很爱张仪啊,打算援救张仪,如今他要用上庸的六个县土地赠与楚国,还把秦国公女聘给楚王,以秦国宫中能歌善舞的美女为媵妾。大王看重土地必然尊重秦国,这样,秦国公女必然也在楚王面前得到尊贵,您就要被疏远了。不如您赶紧先让他把张仪放了得了。”

    郑袖于是日夜对楚怀王讲:“人臣各为其主嘛。您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然大怒,于是秦军来攻楚。我们母子干脆先请避难江南去吧,免得被秦军所鱼肉。”

    楚怀王于是改了主意,赦免了张仪,照旧厚待张仪。

    张仪于是就又劝说楚怀王与秦连横,说:“大王啊!秦国现在土地半天下,兵敌列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小米堆积如山,法令严明,士卒乐死,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而你们合纵的死路一条,不异于驱群羊而斗猛虎。秦国西有巴蜀,大船积粟,一船载卒五十人兼三月之粮,起于巴蜀岷山,循江而下,一日三百多里,不费牛马之力,不十日而据奉节,攻掠三峡,下水而浮,巫郡、黔中就不再为楚所有啦!秦甲再从北面出武关接连南下,叩楚北境,北、西夹攻,危难如雷,楚国之地尽绝,不出三个月!而等待诸侯列弱相救,诸侯之兵没有半年到达不了郢都。恃弱国之救,结强秦之怨,我真替您觉得不可取。”

    于是楚怀王迫于形势,不得已,又宣布与秦结好连横。并且秦楚结为婚姻。

    张仪成功出使回来以后,当年,秦惠文王却不幸病死了。儿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怎么喜欢张仪,即位以后,群臣多有谗言说张仪坏话说,都说:“张仪这人不讲信用,翻来覆去地出卖秦国而谋得自己的好处。咱们大秦国用他的话,恐怕被天下人所笑啊。”

    于是,秦武王就让张仪下岗。张仪只好离开秦国,回到祖国魏国,一年后死去。

    张仪出离秦国,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秦与魏的连横,秦与韩的连横,以及秦与楚的连横,都随之开始松动。这些国家,听说秦武王把张仪赶走了,于是逐渐有了叛秦之心,合纵势力,逐渐开始再次抬头。

    果然,十年之后,韩魏两国,都跑去与东方的齐国合纵了,齐韩魏甚至在齐相孟尝君的组织下,合纵攻秦过一次。随后一段时期,韩魏都基本是附从于齐国,直到齐国作为东极强国,被苏秦等人搞得摧塌了。

    张仪死后二十年,遂有苏秦开始出来活动。(司马迁把苏秦和张仪当作同一时代的人,是错误的,后详。)

    苏秦早年家住洛阳城郭里,苏秦到了三十来岁年纪,就离开洛阳,去运动王公、游说诸侯,他先是去了最南边的楚国。楚怀王很不好见到的,苏秦说:“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传达室的干部比鬼还不容易露面,见大王更好比去见上帝)。苏秦见不到楚王,也没法游说他显出自己的才华从而弄到一官半职,就改去了西边的秦国。

    苏秦终于有幸见到了秦昭王,为了讨客户喜欢,就先对秦昭王吹捧恭维了一番,突出秦国是“天下之雄国”,又说秦国如何如何田肥民富,如何如何车多卒众。总之希望秦国乘着自己的强势去攻击山东六国。

    秦王回绝他说:“寡人听说,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就者不可行诛罚;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意思是,我们秦国还需要养精蓄锐,不能穷兵黩武,大事攻伐。

    苏秦只好回到旅馆里,累计写了十篇文章,献给秦王,旷日持久,还是不行,直拖到盘缠花光,无可奈何,才终于被旅店主人客客气气地赶出了客房。

    此时的苏秦,钱已经花光了,只得自己挑着书袋子,往回家路上走。

    回到洛阳,苏秦困顿狼狈。他的媳妇,根本不搭理他,兀自在缝纫机上操作,低着头。他的嫂子根本不给他点火做饭,而是埋怨说:“我们洛阳人自来攒本钱做生意,而您释本而事口舌,放着好好的产品不卖,偏去卖知识,如今大困,不亦宜乎!”

    苏秦喟然长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我完蛋了!”

    于是苏秦不怨天尤人,他反躬内省,决定穷且益坚,知耻而愤发。他一边读书,一边“引锥自刺其股”,为我们兢兢业业地创造“悬梁刺股”的成语。终于他读到了一本《太公阴符》的奇书,反复揣摩,伏而诵之,大有长进。

    《太公阴符》这本奇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倒是有一本《黄帝阴符经》,是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传授给黄帝,教他打败蚩尤用的。内容也不怎么样,都是“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之类泛泛庸俗的语句。属于道家讲阴阳循环的书,碌碌无甚可取。

    书中开篇讲到:“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具体意思含糊不清,有点九阴真经的味道。诸葛亮也研习过这本书,还作了注解,举楚汉战争的例子,所谓杀人过万,大风暴起。

    但《太公阴符》的句子多数迂阔而远,对于富国强邦,看不出有什么帮助。只有“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一句才令人眼睛一亮。苏秦大约读到这里开始醒悟,他激动地拿起手上的锥子猛扎自己,结合着天下的地图,萌生了如何给北边的弱国--燕国作项目使它成为强国的办法。

    苏秦于是又跟人借了一百钱,跑到北方的燕国,向燕昭王推销自己的“弱齐强燕”之策。

    燕国在二十年前发生“子之之难”,燕王哙鬼迷心窍,把王位传给相国子之,燕王哙的儿子不服,国内大乱,齐国的齐宣王趁乱发兵,一举灭掉燕国。现在燕昭王即位以后,昼夜思索如何报复齐国。苏秦来到燕国之后,一番交谈,就给燕昭王献出了这样的计策:唆使齐国南下去吞宋国,这样齐国消耗国力,而齐国吞掉宋国,自己地盘陡然加倍,必然威胁国际安全格局,诸侯都愿意讨伐齐国,那么燕国也参与加入其中,趁着齐国战争之后士民疲惫,就能一举而灭齐。

    我们说,是凡要攻强国,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从而使它走向强的反方。苏秦还用八十岁的乌获来形容齐国,就是一个猛士老到八十岁,一个女子就能打败他。所以促使齐国在消耗中变老。

    但是,单靠燕国的力气,宁是齐国变成八十岁的乌获,也是打不倒它的,必须有老秦参与。老秦离的远,所以,还必须发动临近的赵、魏、韩也一起伐齐,这样就可以为燕国报仇了。

    这个庞大的计划实现起来谈何容易啊。但是苏秦做到了。首先,燕昭王派他以燕国相国的身份,前往齐国工作,表面上是结好齐、燕,实际担当间谍,为实现上述“弱齐强燕”的一系列计划而努力。

    于是,苏秦到了齐国,劝齐湣王南下伐宋,说宋国地富人肥。齐湣王志大意骄,欲壑难填,在他这种狂、贪的状态下,自然更容易受苏秦的诱惑,一听苏秦说伐宋的油水大,巴不得立刻就去。伐宋固然是好事,但这么大的好事,别的国家必然不能容忍齐国独吞,必然纷纷兴兵干预,跑来殴打,这个风险,苏秦就不讲了。

    我们说,当时的情况和现代世界是一样的,任何地区冲突,都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干涉。齐人想吞宋,不单单是自己武力比目标国家强就可以实现的,势必引起其他势力的干预,比如秦国就会前来干涉,阻止齐国的行动。齐国想咀嚼宋国这块肥肉,秦人必然不让。因为你齐国吞宋变得强大了,势必就威胁了西边秦国的安全。秦国不希望东方出现一个超级强大的国家,它希望保留宋国,来牵制齐国的发展。

    现在美国是世界的霸主,它希望每个地区内部各国都势力均衡,互相制衡,没有某一独大疯长的势力,以免挑战自己的地位。这就是“均势理论”。所以一旦譬如欧洲某个国家强大了,美国就会支持它邻近的国家,来制约这个国家的发展,来保持原地区的均是状态,从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发展起来,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这个理论放在中国历史上看也一样。在隋唐时期,朝鲜半岛有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诸侯国。其中高句丽国势迅猛发展。隋朝和唐朝的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必须保持朝鲜半岛呈现均势状态,于是隋唐皇帝几次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远征高句丽,直到把高句丽灭掉了才心里踏实。这就是“均势”思想在起作用。虽然灭高句丽没有多少财货收入,甚至军队消耗大于战争所得。

    所以,齐国试图吞宋的话,秦国从均势原则的理论出发,一定会进行阻止。于是,苏秦就想了一个办法,让齐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五国,联兵去攻打秦国,堵住秦国在函谷关的出路,使它无法干预齐国吞宋。这样带来两个好处,一是保证了齐国吞宋,从而消耗了齐国,二是只有齐国完成吞宋,才能激怒秦国,使得秦国愿意在未来恰当时候参与五国联军去攻齐,从而根本完成了燕昭王交给苏秦的“弱齐强燕”的最终使命。

    齐湣王志大而骄,对伐宋的后果估计不足。于是,一方面攻宋,一方面由苏秦组织齐、赵、韩、魏、燕五国联兵,在成皋地区攻击秦人,免于秦人前来干涉。苏秦怎么说服这些国家去联手攻秦呢,这里苏秦就利用了悬衡理论。他说“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也就是说,如果齐、秦两极对抗,中间赵魏韩列弱就可以成为齐秦争相拉拢对象,而获得国家安全,而如果齐秦结好,那中间的列弱就等着被瓜分被侵割了。所以,苏秦劝说赵、魏、韩三国跟着齐国去攻击秦国,正好合了他们“离齐秦之交”的愿望,对他们是有利的。于是苏秦一番穿梭运动,竟顺利促成了五国攻秦之势。

    但是轰轰烈烈的五国合纵攻秦运动,由于齐国别有他求,想攻宋国,攻秦只是虚张声势,没有出真力气,导致三晋(赵魏韩,都是从晋国分解来的,所以叫“三晋”)动摇。于是苏秦又展开游说,极力安抚住了赵国相国李兑和魏国相国。苏秦在这一番列国穿梭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和外交能力,使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外交和纵横能力,是超过从前的张仪的。张仪的外交,主要是欺骗罢了。而苏秦虽然根本上带有利用三晋的意思,但符合三晋当下的目的,这属于谋略,不是欺骗。

    苏秦约束五国军队,在成皋攻秦。在苏秦建起的五国攻秦的保护伞下,齐湣王也加紧作业,三次攻宋,终于灭掉了宋国,结果是把自己消耗得不行,并且激怒了秦国。秦国于是“先出声于天下”,叫唤着攻打齐国,苏秦在这之前,又花了很大力气,离间了齐国与赵国、魏国的关系,促成了这两国也愿意趁齐国疲敝伐齐。燕国固然也愿意伐齐,以其大将乐毅为统帅。韩国是小国,自然跟着秦魏也愿意伐齐。

    各国之间,风云突变,从五国伐秦变成了合谋对齐。

    苏秦促成了五国伐齐之师,而乐毅作为燕军统帅不过是坐享其成,浪得了虚名。

    五国联兵,从西方浩浩荡荡进攻齐国来了。诸侯联军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国主力,给了齐湣王以毁灭性打击。然后,五国联军转身跑去瓜分齐所吞占的宋国,而乐毅唯独带领燕军,孤军深入齐国腹地去殴打齐国。

    乐毅直攻到了临淄附近,在秦周再次战败齐军,然后直攻临淄,临淄被攻破,齐湣王在逃跑前终于醒悟,他唯一泄愤的办法,就是把苏秦这个一直忽悠自己的燕国间谍抓起来,办了个车裂处死。这个孤胆英雄,死在了胜利的前夕。

    苏秦应时造势,纵横外交,摇撼天下甲兵,调动列国矛盾,先是组织了五国攻秦,又扭动为五国攻齐,终于扭塌了齐国,出色地完成了他为燕昭王设计并从燕昭王那里接受的“弱齐强燕”的间谍使命,替燕国报了仇,并且极大地提高了燕国的国际地位。

    苏秦无负于燕昭王,而燕昭王有深负于苏秦。就像张仪被秦武王身边的群臣谗言,说他反复无信,苏秦也被燕昭王身边的臣子谗言,说他是左右反覆的小人。大约是这个原因吧,我们有理由推测,燕昭王并不在意苏秦的生死。于是,当燕国大军进攻齐国之前,燕昭王也没有积极为苏秦筹划脱离齐国的善后工作,如果燕昭王积极预先采取行动,苏秦的死,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苏秦引导五国攻齐,搞掉齐国,从此中华大地,唯西秦为大,这是他的行动造成的后果。天下从对中间列弱有利的两极变成了一极,秦人可以放肆行动了。当然,也可以说,苏秦这么做,对于中国的统一进程,是做了促进的贡献。呵呵。

    燕国将领乐毅接下来,在齐国纵横四五年,陷齐七十余城,把齐国打得只剩了三个城,齐国几乎灭亡,齐湣王也在逃亡中被人杀死。

    后来齐国齐襄王虽然在田单火牛阵的帮助下,打跑了燕军,收复了所有失地,但是齐国也就失去了东极强国的地位。于是,中原的韩魏两国,也就谈不上去跟齐国合纵了。秦国也就改变了从前张仪的连横韩魏楚的政策,而改使用远交(齐)近攻(韩魏)的蚕食扩张政策,战国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却是秦人开始收关,一路兼并天下的篇章。六十年后,秦人遂并有天下。(不此时打败齐国,秦国想搞远交近攻,远交(齐)而进攻韩魏,齐国是不可能接受的,它必然极力保护中原的韩魏。)

    总得来讲,前期秦国较弱的时候,就用张仪的连横韩魏楚的政策,以对付东方的齐国和保障自己的发展,随后,经过苏秦、乐毅之事,齐国不再能成为可与秦抗衡的东极强国,于是,秦又行远交近攻之策,攻击侵夺韩魏获得自己的实际扩张,直到并有天下。这大致就是秦自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秦国总体的战略脉络了。

    太史公说:三晋(赵魏韩)多权变之士,那些谈纵横之术以强秦的,大抵都是三晋的人。张仪做事甚于苏秦(意思比苏秦不讲理),但是世人却厌恶苏秦,原因是苏秦先死,而张仪就揭露爆料苏秦的短处,以成就自己的连横之说。总之,这两个人真是倾危之士啊!

    苏秦兄弟三人,都以游说诸侯而显名,他们的术就是长于权变。最后苏秦因为做反间(间谍)而死,天下人共笑之,所以就忌讳学他的术。但是,世间流传的对苏秦的说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大约也是许多类似的别的事情被附在了苏秦身上。

    苏秦起自平民,能连六国以合纵,这是他智慧过人之处啊。我所以把他的故事写下来,不要让他独蒙恶声。

    笔者案:司马迁对苏秦张仪原传的记述,颇多不对的地方,比如说苏秦先于张仪死,以及苏秦合纵张仪连横,二人直接对抗,把二人当作了同一时代的人。其实,这是犯了关公战秦琼的毛病。这二人本不是同时代的人。

    总的来讲,战国的合纵攻秦有五次。

    第一次是公孙衍组织的魏、赵、韩、楚、燕五国攻秦(这个在本张仪列传中提到了)。

    第二次是孟尝君组织的齐、韩、魏合纵攻秦(这个在本张仪列传中也提到了)。

    第三次是苏秦组织的齐、赵、魏、韩、燕五国攻秦(这个本苏秦列传也提到了,以掩护齐国吞宋的。随即,秦、赵、魏、韩、燕又五国合纵攻齐)。

    第四次是在后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组织的五国合纵攻秦(语在《魏公子列传》中)。

    第五次紧接着第四次,是赵国将军庞暖组织的,五国合纵攻秦。后两次,齐国都置身战争之外,没有参加,正是秦国远交近攻的成效。

    所谓纵横家,就是以天下之纵横形势、利害关系,以哪些国家的势力进行组合从而挫败哪些国家,这样进行组织为诸侯谋取利益。

    把纵横术运用得最娴熟的,当是苏秦,而非张仪。张仪不过是在一两个国家间进行运作,苏秦则是同时地运作了几乎所有诸侯。从这种角度来讲,张仪不太算纵横家,而是外交家。张仪不太擅长纵横术,还表现在他和司马错就先攻蜀还是先攻韩的争议上。攻韩的话,韩的地理位置敏感,必然激起诸侯世界的行动,以保韩和反秦,而蜀国偏远,攻蜀显然不太会招致诸侯干涉。张仪居然建议先攻韩,可见对于纵横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还都把握未到。好在最后秦惠文王选择了司马错的意见,吞蜀而安然消化之。

    即便没有了列国纷争,也可以有纵横学,因为它可以用于多种势力之间。企业之间的商战,似乎也可以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