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在田婴的四十几个儿子里边,排序和地位并不高,因为妈妈地位不高,但是有一天,田文突然问父亲:“请问,儿子的儿子是什么?”
田婴说:“孙子。”
“那孙子的孙子呢?”
“应该是玄孙。”
“那玄孙的孙子呢?”
田婴说:“这个我就说不出来了。你问这干吗?”
田文说:“您在齐国用事,至今已历二王,齐不加广而您私家富累万金(一万斤金子,对老爹进行了无情揭露!),门下没有一个贤者。您的后宫服务员脚下踩得都是丝绸鞋,而您门下的士人则连短褐都穿不上。您的仆妾吃的都是细粮大肉而士人吃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藏着掖着把钱都藏起来,想留给一个您自己都说不出是谁的继承人用,却忘了公家之事却在日益削损。我真的很奇怪啊!”
田婴很惊讶,觉得这孩子有思想有志气,未能有出息,立刻对田文以礼相待,并且让他负责招待宾客。
宾客也就是门客,田文主管门客事务,做得还真好,门客越来越多,相应的田文的名声也随着门客的口,播放到诸侯国际。诸侯都派人来对田婴说,希望未来让田文继承家族掌门人地位。田婴也高兴了,遂答应了。田婴死后,田文遂成为家族掌门人,袭承了父亲的封邑薛城,作为封君,他也就有封号,就叫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城,不像老爸那样守财,就把父亲的钱全花了,用于召集诸侯宾客,所谓诸侯宾客,就是列国游走的宾客。这算是身份不错。此外还有很多在逃犯,被诸侯或者大家族通缉的亡命之徒,也来投奔孟尝君。
孟尝君不光物质上给他们好处,精神上也尊重他们,给他们面子。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让所有的门客,不论贵贱,待遇都跟自己一样。每当新的门客来了,孟尝君坐着跟他聊天,背后的屏风后面,就叫人记下这门客的家庭住址和亲戚住址。门客走了,孟尝君就派人带着东西去慰问他的家族亲戚。于是,门客个个各自以为孟尝君最爱他。
孟尝君也不是什么门客都收,免费搞社会救济,他只收对自己有用的。有一次,有个七十岁的老头子,夹着纸壳板儿,从睡觉的大街上披了块皮裘,也来见孟尝君了,路都走不快乐。孟尝君说:“呦,先生老矣,春秋高矣,您找我能教我些什么?”
老先生大怒:“噫!我老吗?如果让我去追车赶马,投石跳远,逐鹿搏虎,那我是老。要让我处理嫌疑犹豫,给您出些馊主意,那我还年轻的很呐!”孟尝君逡巡避席,面有愧色。
这就说明,他找来的门客一定得是对他有用的。
孟尝君的门客也有好色的,孟尝君的门客有跟孟尝君的夫人私通的,不但白吃田家的饭,还吃田家的豆腐。有人就劝孟尝君说:“他做你的门客却跟您夫人相好,太不义了,您杀了他吧。”孟尝君说:“目睹了美貌而心里相悦,这是人之常情,就先放着,别再说了。”一年后,孟尝君派这个人去卫国工作,他去了卫国竟混得很好,很有权力。不久卫国想约集天下诸侯之兵以进攻齐国,这人就对卫国君说:“孟尝君叫我来,是希望齐卫相好,您去打齐国,我就对不起孟尝君了。而且,从前齐卫盟誓过互相不打仗,您这么做,等于违背了先君的约定。您听我的则罢,不听我的,我就以颈血溅上您的前襟了(意思是上去玩命)。”卫国君于是罢休。
就这样,终于,孟尝君的门客达到了数千之多,吃喝穿戴,跟孟尝君一模一样,完全打成一片,天天在“聚义厅”大碗喝酒,均秤吃肉。孟尝君也跟他们一起吃。
这一天开晚饭,大家又开始吃,屋子里全是肥猪咀嚼泔水的吭吭声。孟尝君一边吃,一边还用手遮住蜡烛火光,怕风吹坏了烛火。于是呢,他旁边一个食客就愤怒了,误以为孟尝君吃的更好,于是怒道:“真是岂有此理,为什么让我们吃差的?还用手遮着怕人看见。”说罢把筷子一扔,愤然离席而去(讨饭还挑肥拣瘦哩)。
孟尝君连忙追上去,端着自己的饭菜跟他比。果然是一样的。这老兄一看,觉得很失面子:“孟尝君真心实意地待我,我却起疑心,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哟?”他觉得没法在这儿混了,迫于面子,干脆拔剑自杀了。从此以后,孟尝君名声在外。
随后,因为孟尝君名气大,孟尝君就当了齐宣王的相国。齐宣王死后,他又继续给齐湣王当相国。
这时,西边秦国的秦昭王也听说了孟尝君的贤名,秦昭王觉得孟尝君有两把刷子,就想取为己用,邀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国,秦昭王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还命一个哥哥泾阳君入齐国为质,存在齐国当保证金,以示决不会伤害孟尝君。
究竟去还是不去?孟尝君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的门客对他进行了一千次说服,阻止他入秦,但他都听不懂。
当时苏秦作为燕国派来的间谍,也在齐国开始工作和活动,于是苏秦利用通俗比喻,借助孟尝君爱看木偶戏的特点,对孟尝君说:“这次我到贵齐国来,路过淄水(临淄附近嘛),见到一个土偶人和桃偶人在水边交谈。桃偶对土偶说:‘你是西岸的泥土(比喻泾阳君来自西方的秦国),用水调和,把你制作成人形,到了八月雨季,一场暴雨下来,淄水一冲,你就变成一堆烂泥了。’土偶说:‘不对,我本来就是西岸的泥土,我坏了仍然回归西岸。你是东方的桃木(比喻孟尝君是东方齐国人),木工把你刻成人形,大雨一下,淄水猛涨,把你冲走,不知道你随波上下,会漂流到什么地方去呢!’。孟尝君先生,如今秦是四塞之国,好比虎口,你要是钻进虎口里去,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出来!”孟尝君听了后,暂时停住了征鞍。
但是到了下一年,孟尝君还是禁不起诱惑,跑去秦国当相国了。
孟尝君本是齐国相国,跑到秦国去做相国,这不是叛变吗?齐湣王能答应吗?其实,当时一国诸侯送自己的高官到另一国去做高官,这是两国结好的表现,以确保两国的内政外交协调同步和交好的。这就像美国派马歇尔将军去蒋介石那里担任要职,以确保两国作为盟国协同抗日的。齐湣王也希望与秦昭王交好,这样,两个东西方的大国,互相不干涉,各自在周边拓展国土,甚是互相配合地瓜分哪国,这是有好处的。
孟尝君到了秦国以后,送给秦昭王好些珍宝,其中最有名是一件“狐白裘”。当时的狐狸,水貂、紫貂,黄鼠狼都可以做皮裘。好的皮裘价值不菲,孟尝君的这条狐白裘,是钱所买不来的。因为它是白色的。白色狐狸中国罕见。
孟尝君在秦国工作到第二年,有一个想抢他大印的人对秦昭王面说他坏话:“田文是齐国人,又是王族亲戚。他当秦国相邦,肯定先替齐国人打算,暗中谋害秦国,这咱可危险了!”
秦昭王于是免去田文的相职,又怕他了解了很多秦国的东西对自己不利,所以干脆把他关押起来,准备杀掉。
孟尝君只好走小蜜路线,派人找秦昭王的“幸姬”献上两对玉壁,请她帮忙说好话。“幸姬”就是受宠幸的姬妾的意思。
秦昭王的“幸姬”答应帮孟尝君求情免死,但是想要那件白狐皮袍子作为报偿。
“我就那么一件狐白裘,已经送给秦王了,怎么办啊?”
他的门客里有个人说:“不怕,我有办法,我会学狗叫,把它偷出来。”
当晚,他学着狗叫,从狗洞钻进国家仓库,窃走了白狐裘袍。咸阳城顶的月亮,一片惨白。
秦昭王的幸姬得了白裘,大喜,穿上漂亮衣裳,然后跑去向秦昭王放电。秦昭王晕菜了,上去就要求欢。幸姬说:“不嘛~~,人家要你先答应一件事嘛。”
“什么事啊,我答应!答应!快点吧!”
“孟尝君这样的贤人,要被您诛杀了,天下贤士岂不就裹足不来啦。秦国落后挨打,我们的幸福生活不就屈指可数啦?”
秦昭王觉得也有理,于是就当即发出一道指令:孟尝君一行可以离秦,发给封传。
封传就是一块刻有旅行者合法旅行身份的通行证,盖着大章。孟尝君卷着行李卷立刻就走(生怕秦王变卦),带领门客跑了一天一夜,伴着夜半的星星赶到东方两百公里处的函谷关。出了关就是中原啦。
四野一片空漠,天上繁星闪烁,夜风冷冷。几辆马车在星光下止住,回望咸阳,只剩下一片昏暗的影子。眼前却突兀的是关门深锁,关城巍然屹立,有如铜墙铁壁。这个时候正是半夜三点到五点,人们最怕老虎出来的时候,所以叫寅时。寅是虎。
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鸡叫,才准开关放人。孟尝君披着军大衣,跺着脚,焦急万分。旁边一个门客举手:“主君,我有办法,我会学鸡叫,我一叫,他就得开关。”
然后这个门客就捏着脖子,咯咯喔--咯咯喔地叫开了。
于是,一听鸡婆叫,附近公鸡全都鬼使神差地跟着打起鸣来,好些山上的野鸡也跑过来跟着叫唤起哄。函谷关下顿时鸡声鼎沸。秦兵抱关者,嘟囔着嘴,打着哈欠,骂骂咧咧地起来抱起门栓,楔开个门缝,查验了孟尝君的封传,放这一行人出去。
秦昭王“幸”完就后悔了,派出使者坐着驿站的快速传车一路追来,气喘吁吁地大喊:“门军,门军,孟尝君来了吗?拦住了吗?”
孟尝君早已出关多时,朝着东方的阳光,绝尘而去。
惊险离奇的逃跑结束后,孟尝君一行路过赵国邯郸,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也是个食客豢养专业户,门下食客三千,同样良莠不齐,鸡鸣狗盗之徒也充斥其中。
“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从堂下望见孟尝君,掩口囫囵而笑:“我以为孟尝君魁然丈夫也,天下向慕,今天一看,渺小丈夫也,袖珍丈夫也,哈哈哈哈!”
孟尝君的门客大怒,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何况打主人,我们这些狗能答应吗?于是这帮狗腿子撸起袖子,攘臂而下,揪头发扎眼睛,孟尝君的门客就跟平原君的门客,在堂上打起来了,当场打死好几百口子。孟尝君大怒而去。
后来,北宋“拗相公”王安石说,孟尝君手下门客虽然号称数千,实际素质很差,孟尝君收养鸡鸣狗盗之徒,寒天下士人之心,耻于与之为伍,故而必不投奔他。徒有数量,没有质量。当初孟尝君入秦,但有一个聪明睿智一点的门客能劝阻他,何必丧家之犬一样地辱身于函谷关城下。
孟尝君回到齐国,再次担任齐湣王的相国,为了抒发对秦人的怨恨,于是发动齐、魏、韩三国合纵,围攻函谷关要塞。
齐国宿将匡章为统帅,把三军驻扎在函谷关外,全部封死了秦人的出口,一直围打了两年,终于在公元前296年,冲破函谷关,联军直接威胁咸阳,迫使秦昭王承认失败,归还韩、魏两国先前失守于黄河沿岸的几处重要关津。
不过,这场战斗并没有给齐国带来什么好处,只是壮大了中间的韩魏两国,被后来的范雎评价为得不偿失的“远攻近交”,虽然对齐国没好处,但是却报了孟尝君的私仇(语见范雎列传)。
孟尝君养门客,不是开粥棚和搞社会救济,而是有政治目的的,是为了帮他抬升政治权力和地位的。这帮人被收留不是因为属于弱势待救济群体,而是因为有一定能力,能够帮到孟尝君,比如出使列国,或者出谋划策,研习兵法,帮他在国内巩固权力,总之,得是有两把刷子才行。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穷的自己活不了,于是就托人去找孟尝君,说愿意寄食在孟尝君的门下。
于是孟尝君就问他:“客何好?”--你有什么喜好。从人的喜好上可以推测出人的本事,比如好剑、好兵法,那就最好了,说明将来能是个有用的人。
冯谖说:“我没有什么爱好啊。”
孟尝君又问:“客何能?”你有什么本事啊?这回孟尝君也不像上一句那么委婉了,直接问有没有本事了。这就把他收养人的目的赤裸裸了。
冯谖说:“没本事!”
孟尝君晕菜了,冯谖就是不说。
孟尝君心想,这人估计是很有本事,所以才这么冲。于是笑了,叫留下来。
因为觉得孟尝君不看重这个人,宿舍长就给冯谖安排了一个下等宿舍,待遇是睡草垫子。
过了十天,孟尝君心里着急啊,这家伙住在这里,到底有没有本事啊,于是就向宿舍长打听:“他整天都干些什么啊?”意思是看看他整天干什么,以此判断他有没有本事。
宿舍长说:“我看他整天就在那儿靠着柱子,把长剑拿出来了······”
“是练剑吗?”
“就算是吧,但主要是练自己的喉咙,他就把长剑握在手里,弹着他的剑,唱歌,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意思是,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在这儿住着没鱼吃啊。
孟尝君乐了,这是有本事的人啊,抱怨我给的待遇差,给待遇好,才露本事呢。于是说:“那就给他鱼吃。跟门客一个待遇。”
过了十天,这冯谖又弹着剑唱起来了:“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出门没有车啊。
左右听到的人都笑了,孟尝君明白,还不肯露本事,于是说:“给他车,跟有车的高级门客一个待遇。”
又过了十天,又弹剑说:“长铗归来乎,没有媳妇啊。”
左右人都气坏了,你也太贪不知足了,什么本事没有,要的还挺多。孟尝君毕竟最有素质,于是还能忍住,问:“这冯先生有亲人吗?”下面说:“有个老母。”于是孟尝君派人给他的老母定期送温暖。冯谖这才一时不唱了。
终于到了可以露本事的时候了,孟尝君在自己的封地薛邑放债,需要叫人去收债,问谁懂会计。冯谖自告奋勇说,我懂。孟尝君大喜,说:“冯先生果然有本事,我亏待你了,现在就麻烦你替我跑一趟吧。”于是冯谖坐着车,跑去薛邑收债。
薛邑这个地方,就在山东济宁南部的一带,民风比较强悍,冯谖跑到薛邑,根本没能力把债都收上来,很多欠债的比放债的还狠,好在冯谖本来也不想把债都收上来,而是所有不还债的,都告诉他们说不用还了,还把自己手里的债券,一把火烧了。
回来以后,孟尝后生气了,说道:“我因为食客很多,所以要在薛城放债。我叫你去收债,你却把他们的债务全免了,这怎么回事啊!”
冯谖解释:“我给您放弃了债务,但是却收回来了很多‘义’,老百姓都感谢您呢!”
孟尝君却根本听不进去,说道:“先生不要说了。快下去吧!”
把他撵回了宿舍。
孟尝君在齐国,是很专权的,所谓范雎说的“闻齐有田文,不闻有齐王”,同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荀子,也说赵国的李兑(就是那个饿杀赵主父的权臣)和齐国的孟尝君都是“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的“篡臣”,比如上次合纵韩魏打秦国,就是出于自己抱怨的私人目的,而不是为国家考虑。
不久,齐国贵族有个叫田甲的,竟暴力劫持了齐湣王,齐湣王勉强逃脱,随后纠察这个事件背后的指使人。因为孟尝君很专权,齐湣王怀疑是孟尝君背后指使,于是就把孟尝君罢了相国的官,叫他下岗。(田甲有可能确实是孟尝君指使的。)
孟尝君没办法,只好带着人去自己的封地--薛邑。到了半路上,他的那些门客纷纷走散。
这也不奇怪,在从前的春秋时代,是一种贵族时代,士人作为贵族的余蓄,接受和保有贵族阶层价值观,比如“忠孝”观念,效忠于贵族,至死不渝,比如豫让。但是战国已经开始平民化,这些门客多数是平民的背景。平民没有贵族阶层那种极强的“忠孝”价值观,所以战国的“门客”和“主人”之间,更像一种利益买卖关系,好比企业倒闭,员工也就散伙,是平民社会的价值观特点。
看着门客都跑散了,孟尝君又急又气。可是快到了薛城以后,地平线上冒出了薛城老百姓,都扶老携幼地带着食品来迎接他了。
孟尝君方才大喜,回头看着门客冯谖,说:“冯先生从前说为我买的义,我今天才看见了啊。”
于是,忙向冯谖道歉。
冯谖说:“客气、客气。狡兔有三窟,才能免它死呀。现在薛地才是您避难的一窟,光凭薛地这个小地方,还未得高枕而卧,我还得去帮您再找两窟啊。”
于是冯谖又跑去游说魏王,说:“孟尝君下岗了,他是个人才啊,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国富而兵强了。”魏王大喜,于是派使者拿着千斤黄金来请孟尝君当相国。
于是,孟尝君就去了魏国当相国。
孟尝君在魏国,也是专权专得厉害。当时魏国有一对儿孪生子,于王甚重,而不为孟尝君。意思是,这哥俩跟魏昭王一个心眼,而不买孟尝君的账。孟尝君心里很担心这哥俩,于是他演出了一场杀鸡骇猴的戏。他请来这哥俩来赌钱玩,都是百两黄金作注。不一会,孟尝君的传达室干部进来报告:“报告,张老四在门口求见。”
孟尝君故意怫然大怒:“张老四一直跟我作对,你出去给我杀了他。”说完,抽出兵器交给传达室。吓得旁边哥俩直吐舌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都不要司法了,直接搞暗杀。
旁边一个门客赶紧假装拦着说:“不然。我听说张老四心底里特忠于您的,真的是,有什么什么事为证。”
孟尝君一听,“好!既然张老四真对我这种忠,我也亏待不了他。来人,去国家仓库拿出一千石小米,再去财政部拿五百斤黄金,再叫后勤送良马、固车两辆,都给张老四送去。还有,再找二十个宫中美女,一起给他。”
忠于魏昭王的那哥俩闻言直冒冷汗:“我们还是不要跟孟尝君作对了,效忠他必有富贵,违逆他脑袋搬家,我们还是改跟着他当小弟吧。”
孟尝君专权的手段,常如此。后来,魏国的事,基本上也是孟尝君所了算了。
孟尝君前一阵下岗呆在薛城的时候,还想着回到齐国当相国。当时,齐湣王任用了吕礼当相国,这个吕礼是秦国来的,跟秦人关系好,齐湣王这么做,是为了建立齐秦联合,秦国不干预自己对外扩张。
于是,孟尝君就写信给秦国相国魏冉,请求秦兵伐齐。他在信中利诱和吓唬说:“我听说你们秦国支持吕礼去齐国做了相国,这对你其实不利啊。齐国,是天下的强国,秦国收得了齐国(靠着吕礼的关系,使齐靠拢秦),那么你的地位就轻了(因为魏冉是跟三晋即赵魏韩的关系好,魏冉靠着赵魏韩亲合于秦国,以这三国撑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就重,现在一个齐也挤进来,则吕礼的地位则重了,魏冉的地位相对轻了)。吕礼做了齐国的相国之后,齐国和秦国通好,吕礼的地位就重了。您不如劝秦王去伐齐,齐国被攻破,我请拿出齐国土地封给你。齐国被攻破,秦国必看重剩下的赵魏韩三国,必通过重用你而求得赵魏韩三国对秦的亲好。所以,攻破齐国,您就得了封地,又得到秦国的看重,如果齐国不被攻破,而吕礼在齐国为相,子必大穷(你就没救了)。”
于是,魏冉就劝说秦昭王伐齐,齐湣王一看,固然就不能再用吕礼这个亲秦派的了,于是罢免了吕礼。
孟尝君遂实现了赶出吕礼于相国宝位上的目的。孟尝君这么做为了自己能复位再当相国,不惜和秦国做交易,以攻打齐国的方式,以空出齐相位,让自己当官。真不知他是为齐国服务,还是齐国为他服务了。
不过,吕礼虽然下岗了,孟尝君还是没有被齐湣王招来复做相国。遂孟尝君到魏国为相。或者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孟尝君已经在魏国为相国时,想再次回齐国为相。总之,为了当官,就让秦齐打。
这还没完呢。孟尝君在魏国为相,数年之后,齐湣王在燕国派来的间谍苏秦的怂恿下,吞灭了宋国,这极大地壮大了齐国,也威胁列国的安全,于是,孟尝君这时候作为魏国的相国,就向西联合了秦、赵两国,以及北方的燕国,组成秦、赵、魏、韩、燕五国合纵大军,以乐毅为统帅,浩浩荡荡向东伐齐。攻破了齐国,齐湣王逃亡到莒城后死掉,齐国随即被攻占了七十多城。
孟尝君以魏国积极参与合纵攻齐之事,可以看的出来,他对于自己的父母之邦,只有仇恨,大约就是恨着齐国齐湣王不能用自己为相吧。
这次五国合纵攻齐,是苏秦筹划和促成的,但孟尝君在魏国,也是积极响应者。这场战役,极大地削弱了齐国,为秦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随即,田单用火牛阵,战败了乐毅的燕军,齐国人逐渐收复了所有失地。但是元气颇伤。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继位后,孟尝君也不在魏国当相国了,而是回到了齐国的自己的封邑薛城,在这里中立于诸侯,似乎就是成了独立王国了。齐襄王新继位,力量弱,需要人帮忙,也怕孟尝君,于是就和薛城的孟尝君连横,再次和孟尝君亲好。
随后,孟尝君老死在薛城。孟尝君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接班人的位置打起来了,趁着这个机会,齐国和魏国就共同出兵,把薛城灭了。孟尝君就绝了后嗣,绝后了。
齐国和魏国,都是孟尝君效力和为相的国家,但是也是他在那里专权的国家,最后,自己的薛邑终究被这两个国家所灭,岂非时运之报呢。
太史公曰:我曾经经过薛城,看见那里的闾里(小区里)大多是暴桀子弟,与附近的邹、鲁两国很不一样。我问其缘故,人答说:“从前孟尝君招致天下的任侠、奸人来到薛城,大约有六万多家啊。”(天下任侠、奸人,就是些砍砍杀杀的马崽和能出主意的奸人,所以薛城民风甚坏)。世人传说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笔者案:孟尝君有办事的能力,也善于招徕人才,但是用的不是正地方,一切以发展私家权益为最高准则,终于在齐国和魏国,都是权臣,图谋私己利益而误国。
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所谓战国四公子,只有其中的信陵君是有忠诚爱公之心,其余皆类似孟尝君。这种势大的封君只为私家考虑不为国家考虑,似乎也是形势的必然。秦国之所以以职业官僚取代贵族政治、扼制封君,好处也就在这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