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精神上的症候,即精神病,这种症候对于整个生命的各种活动都有害,或至少绝对无益;患者常常对症候感到厌恶又深以为苦。症候对患者的危害,主要在于精神的能力的消耗,而且患者要抵抗各种症候,就不得不耗损许多精力。症候的范畴很广,患者在上述两方面上的努力便会极大地削弱其精神的能力,以至于无法处理自己生活及工作中的重要事件。简单地说,这一结果是根据消耗的能力的分量而定的,因此,你们总了解“疾病”本质上就是一个实用的概念。不过假如你们用学理的眼光来看,不去问程度大小的问题,那么可认为我们都不免有精神病,精神病症候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为正常人所共有。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精神病的症候乃是心理冲突的结果,而冲突所由起的恰巧是患者在寻求原欲的新的满足的时候。两种互相抵抗的力量将在症候里重新会合,另一方面又在症候的形成中妥协互让以达到互相调解的效果。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症候有顽强抵抗的能力;关于它之所以维持而不消失,则仰仗于两股力量的相抗。这两个互相冲突的成分,我们当然是了解的,一种是未获满足的原欲,这里的原欲既已被“现实”所遏制,便不得不另寻他途以求满足。假如“现实”乃是毫不容情的,那么虽然原欲要以另一对象代替力所不及的对象,结果也不得不退回,从而寻求一种之前克服过的组织或被遗弃了的对象。原欲也就退回到之前的发展中曾停滞过的执著点上。
性心理变态的过程与精神病的过程有着显著的区别。假如退化作用没有引起自我本能方面的压制,便不会导致精神病的形成;原欲仍然可以获得一种现实的、非常态的满足。但是,自我不但支配着意识,而且兼具统治运动的倾向及心理冲突的现实,如果它不赞成这些退化,结果就是矛盾产生了。原欲既然被横加阻隔,于是就要寻求其他途径以得到满足,以遵循享乐原则的要求;总之要逃开自我。于是在退回的发展路上,重新返回之前的被“压抑”的位置——执著点上,摆脱了自我及自我法则的支配;当然同时还有已获得的自我指导下的一切训练一并被遗弃了。如果原欲在眼前便可得到满足,就很容易控制;而假如它受到了内部剥夺和外部剥夺的双重重压,便倔强不服从而迷恋过去的幸福时光了。这些就是它的根本性的、不变的性质。这时候,原欲所依附的观念属于潜意识的系统,并具有该系统所特有的历程,即凝缩作用和转移作用。所以,它的形成条件与梦的形成条件极其类似。原欲在潜意识里依附的观念,即所谓的“原欲”的代表却必须与存在于前意识里的自我相抗衡,正如同之前我们说过的隐梦;不过在它最初由思想形成了潜意识的,并满足潜意识的幻想的欲望的时候,就经历了一种前意识的检查作用,允其在显梦时形成一种和解的方式。既然自我如此的抗拒原欲,那么原欲就不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方式,使得双方的力量都有相当的发泄。于是症候便形成了,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原欲的欲望的多重伪装的满足,同时也作为两种相互冲突的意识的巧妙选择的混合。仅从最后一点来看,梦的形成和症候的形成便不相同;梦的形成里所有的前意识其目的在于保护睡眠,阻止扰乱睡眠的刺激冲入意识;然而它对于潜意识的欲望的冲动必然不会采用严厉禁止的态度。之所以非常缓和,乃是由于睡眠时的危险很小,睡眠这一条件本身便使欲望将不得见之于事实。
你们应该了解到,原欲在遭遇冲突时正因为有了执著作用的存在,才得以逃脱。原欲既然退回到了这些执著点之上,便巧妙地绕开了压抑作用,在保持妥协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满足或者发泄。于是,它用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通过潜意识和之前的执著点,终于得到了一种实在的尽管限制很多的满足,尽管这一满足极其有限,难以辨识。对于这个问题,尚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你们要注意一方面原欲和潜意识,其他方面自我、意识和现实,究竟关系如何密切,尽管在最初它们之间本不存在着这种关系;第二,但凡我曾说过的及将来还要讲的问题,所指都与癔症相关。
那么,原欲到底从哪里找到了它所需要的执著点来避开压抑作用呢?乃是在婴儿期的性的生活和经验时,及儿童时期那些被遗忘了的部分倾向和对象之中。于是原欲在这些地方求得满足。儿童期的意义具有双重性,第一,这时其天赋的本能倾向第一次显露;第二,其他的本能则经历了外界的影响和偶然的事件,才初次觉醒引起活动。我个人认为,这一双重区分是有充分依据的。我们承认,内心的倾向可为外在的形式所表示;不过由分析和观察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假定儿童期的偶然性的经验也可引起原欲的执著。这一问题在理论上,我们看不出有任何不妥。关于天赋的倾向自然来自我们先辈的经验的遗产,它们也是在某个时期的学习所得;如果没有这种习得性,所谓的遗传当然也就不存在了。本可传递于后代的习得的特性,怎么能想象到了后代就突然消失呢?然而,往往是我们因注意祖先的经验与成人生活的经验,而把儿童时期经验的重要性完全忽略了;实际上也正是这个因素,更容易致病。鲁氏等人关于机制的研究向我们表明,如果用一枚钢针刺入一个正分裂的细胞团,便可导致发展受到重大的扰乱;相反,幼虫或成长的动物遭受同样的伤害却可安然无恙。
我们之前已指出,成人原欲的执著是精神病在病原学及体质上的因素。现在我们再将其分成两种成分:禀赋的倾向和儿童时期习得的倾向。同学们大多喜欢列表式的记录方式,因此把这些关系列表如下。
精神病的起因=原欲的执著所产生的倾向 + 偶然的(创伤性的)经验
性的组织 儿童期的经验
祖先的经验
遗传的性的构造所特别侧重的点是不同的,有时为此一部分的冲动,有时为彼一部分的冲动;有时只有一种冲动,有时则混合多种冲动;于是就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倾向。性的组织与儿童的经验组合成另一种的“互补系列”,与之前所讲的由成人的倾向及偶然的经验所形成的极其类似。在每一个系列中,都有着相似的极端的例子,在各成分之间也各有类似的程度及关系。至此,我们应当提问,即两种原欲退化中的较为明显的一种,也就是退回较早期的性的组织是否为遗传的构造成分来支配;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且搁置为佳,在我们讨论了多种精神病形式后再作解释。
现在,我们要专注这一事实,就是精神分析的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的原欲乃是附着于他们幼时的性的经验之上的。我们由此可知,在成人的生活与疾病中这些经验非常重要;即便对于精神分析的治疗工作来说它们的重要性也并不曾降低。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发现这一问题也难以避开被误解的危险,这一误解却使我们得以完全由精神病情境的观点去观察生命。假如我们每次想到原欲在离开新的地位后,方退回到婴儿期经验,那么婴儿经验的重要性便会因此减弱了。或者因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原欲的经验这一发生的时候并不重要,其重要性乃由于其后的退化作用所获得。你们应该记得,之前我们在讲述俄狄浦斯情结时,也曾经讨论过相似的非此即彼的问题。
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退化作用使儿童经验的原欲大大增强,也由此增强了致病因素;这句话当然是不错的,不过如果仅以此作为决定因素,不免引起误会。其他的观点也必须加以论述。第一,分析观察的结果可以相信幼儿时的经验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儿童期时这一倾向便很明显了。实际上,儿童也可能发生精神病,对儿童精神病而言,由于其发作应紧跟在创伤性的经验之后,因此在时间上的倒置成分必将极大减少或完全不存在。我们研究婴儿的梦也许会保证我们不被误解为成人的精神病的危险,正如我们以儿童的梦来了解成人的梦一样。儿童的精神病是很常见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常见。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儿童的精神病,只把它当成顽皮的或恶劣的表示,幼儿园里常表现为以权威压服;不过如今回想起来,这种精神病是很容易识别的。其表现的方式多为焦虑性的癔症,后来才知道它的意义。在年龄稍长时,若精神病发作,其分析的结果显示这种病乃是幼时精神病的直接继续;不过在幼儿时的精神病是较为隐蔽或刚具雏形而已。对于前面已论述过的,在有些实例中,儿童的神经性过敏可保持终生不变。而关于其中的较少数的实例,当然,我们可以对一个儿童的精神病进行分析,不过更多的情况是我们不得不由成年患者而推想儿童可能有的精神病,在推想时要特别慎重方可避免错误。
第二,儿童期若没有什么可吸引原欲,那么原欲为何常要退回儿童期呢?这一问题是很令人费解的。发展在某个阶段上的执著点,只有在我们假设它附有一定分量的原欲时,才具相当的意义。最后,我或许可指出,婴儿期及之后的经验其强度与病原上的重要性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并与前面讲述的其他两系列之间的关系类似。有一些例子,致病的原因完全在于儿童期内的经验;那些印象无疑有一种创伤性的效果,只需有一般的性组织和不成熟的发展作补充便足以致病。另外一些例子,致病的原因完全在于后来发生的冲突,分析时之所以侧重于儿童期的印象,则仅是由于退化作用所致。所以,我们有两种极端的例子,也就是“停滞的发展”和“退化作用”,两者之间又存在种种程度不同的混合。
一些人认为,教育如果及时干涉儿童的性的发展,便可预防精神病;他们对于上述种种事件非常有兴趣。老实说,一个人如果只关注婴儿的性的经验,便可能会认为这种性的发展被延缓,儿童就不会被这种经验所迷惑,如此便达到了预防精神病的目的了。不过,我们了解精神病的致病条件远比这些复杂得多,况且如果我们仅仅关注某一个因素,往往不容易收效。在儿童期内严厉的检查是没有效果的,先天的因素常常容易失控。若想要控制,也并不像教育所幻想的那样轻松;由此而引发的两种危险自然不可忽视。如果控制太过严密,使儿童过分地压抑自己的性欲,同样有害无利,并且对青春期内的迫切的性的要求也是无力抗拒的。所以,儿童期内预防精神病的工作是否更有利,或是说改变了对现实的态度更有成效,皆十分可疑。
现在,且让我们回头再来讨论症候的问题。症候能使患者感受到现实中所缺少的满足;而满足的方法则是使原欲退化到过去的生活,由于它与退化密不可分,即退回较早期的性的对象选择或性的组织的最初阶段。现在我们已了解精神病患者常无法摆脱过去生活的某个时期,如今方知这一过去的时期正是其原欲得到满足而感到快乐的时候。他回忆着过去的历史,不断地追寻着这个时期,甚至是仅靠记忆或想象的帮助,以求退回到婴儿时期。症候,在一定程度上重复实现了早期婴儿的满足方式,尽管这种方式由于冲突所引起的检查作用而不得不进行伪装,或是尽管常转化为一种痛苦的感觉,包含有致病的因素。关于症候所带来的满足,患者不但不知其为满足,反而是深以为痛苦,唯恐避之不及。这种转化源自精神的矛盾冲突,症候就是在这种矛盾冲动的压力之下形成的;所以,之前被当做是满足的,现在却不得不引起他的反抗甚至是恐惧了。在此列举一例,该例的感情变化简单而有意思,且为我们大家所熟知:一个小孩子本来很喜欢吮吸母亲的胸乳的,不过几年以后,便对乳汁非常厌恶,几经训练也不易消逝;假如乳汁或者是含有乳汁的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样的厌恶或成为恐惧。这一层薄膜或许让他想起了对母亲的胸乳的酷爱,同时断奶时的创伤性的经验也将加入其中,因此情况有所变化。
此外还有一点足以使我们认为,症候作为满足原欲的一种方法甚为奇怪乃至无法理解。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视为满足的,无一事见诸症候。而且,症候大都是不依赖对象的,所以与外界的现实没有接触。这便是丢弃了现实原则而复返享乐原则的结果,不过返回到一种扩展的自淫行为也是一种最早的满足性本能的方法。外界情境的变化与它们无关,它们只在体内寻求改变,也就是说,以内部的行为而代替外部的行为,来适应代替的活动;从物种进化史的观点看,这又是一种很重要的退化作用。假如,我们将症候形成的分析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个新因素与退化作用合并起来讨论,对此更能看清楚了。还有,我们曾记得,症候的形成与梦的形成类似,都有潜意识历程起作用,即凝缩作用与转移作用。症候与梦同样都代表了一种幼稚的满足,然而由于极端的压缩作用,这一满足可转化为一个单独的感觉或冲动;再者由于多重的位置转移,这一满足便由整个的原欲情结成为小细节。所以,我们在症候里原欲的满足不足为怪,尽管我们常常证实了这一满足的存在。
我们之前已说过,仍须研究一个新的因素,这个因素实在使人惊奇。关于症候的分析结果已使我们知道原欲所执著的和症候所由形成的婴儿经验。奇怪的就是这些婴儿的经验未必完全可信。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的例子而言,它们都是不可靠的;有时候甚至与历史的事实完全相反。你们了解这些事与其他事实相比,我们更容易怀疑这些结果产生的分析,或是怀疑整个精神病的分析,以及了解所赖以建立的患者本身。此外,有一事让人大惑不解。如果通过分析知道了婴儿的经验确实是事实,我就感觉到有了稳固的基础;假如它们都是患者的想象或幻觉,我们就不得不丢掉这些不可靠的基础去另寻出路。但是,事实上两者都不是;我们是由分析而了解到了由回忆所得到的婴儿的经验,有时是虚构的,有时也是可靠的;对于大多数例子来说,都是真伪相混合的。因此,症候所代表的经验有时候是千真万确的,而我们也相信它对于原欲的执著影响很大;而有时候它所代表的影响只是患者的幻想而已,自然我们不能将这些幻想作为致病的原因。我们在这里的确难以寻求一种妥善的办法。或许可以在以后类似的事实中发现线索也未可知。分析前,关于意识中所记起的儿童时期的模糊的印象,同样可以伪造或者至少真伪混合;其中的错误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还可以相信,要对这一意外负责任的当是患者,并非精神分析。
假如我们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个问题令人惊讶之处究竟在哪里。实际上,这就是现实对我们的轻视,疏忽了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患者用编造的故事来浪费我们的时间,当真可气。从我们来看,现实和幻想的差别无异于天壤之别,我们须各自赋予其不同的价值。患者在思想正常时,也偶尔采用相同的态度。他叙述了一些材料,指引着我们观察所期盼的情境,也就是建立于儿童期的经验之上的症候产生的基础时,我们所研究的到底是现实抑或幻想,便已很可疑了。如果我们根据后来的某种现象来解决这一问题还是有可能的,当然我们还要设法使患者了解真正的结果,如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的确这工作很不容易完成。假设我们开始时便告诉他,那是他曾经用来掩饰儿童期经验的幻想,就像是每个民族都在远古已经忘掉的历史中杂以种种神话那样,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就会因此而锐减,他也同样想寻求事实而轻视想象,从而得到的结果将不免令我们大失所望。然而,假如我们暂且令患者相信我们所研究的都是他早年的真实事件,而到分析完后再详细说明,我们就不得不担当起发生错误的风险,又会被他们嘲笑容易上当受骗。患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了解,幻想和现实都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并且在开始时,被分析的儿童期的经验属于哪一类都是无关紧要的。这显然也是对他的幻想所秉持的唯一正确态度。幻想也是实在的一种。病人创造出了这些幻想,那就是一个事实,对于精神病而言,这一事实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他们所确实经历过的其他事实。因为,这些幻想所代表的乃是与物质的现实相反的心理的现实。我们逐渐了解的心理的现实,这在精神病的领域里是唯一主要的因素。
精神病患者在儿童期内常发生的事件有几种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对此要特别注意。因此,我想列举下面的实例加以说明:一是对父母性交的窥探,二是成年人的诱惑,三是对于“阉割”的恐惧。如果你们认为这些事件必然不是事实,那你们就错了;而较为年长的亲属便可证实这些事件不容怀疑。例如,当小孩子开始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时其实他尚不知必须隐蔽这一行为,父母或者保姆便会恐吓他,要砍断他的手或者割掉他的生殖器。父母们往往彼此间承认了这些事实,他们认为这些恐吓理所应当;许多人至今还可以在意识里清楚记得这些恐吓,特别是事件发生在儿童晚期时尤其如此。如果以母亲或其他女人做这些恐吓,她往往把执行惩罚者说成父亲或医生。以前,法兰克福有位儿科医生名叫霍夫曼,他曾写有一本书《斯特鲁韦尔·彼得》,因为在书中对儿童的性的及其情绪都有彻底的了解而闻名于世。这本书里,你们会发现作者曾提出以割去大拇指作为吮吸指头的惩罚,实际上是以此代表阉割的观念的。从对精神病患者的分析来看,阉割类的恫吓好像很平常,事实却未必如此。我们却不得不认为儿童由于受成人的暗示而了解自慰的满足不被社会所允许,同时又看到了女性的生殖器构造而受其影响,所以才用这些现象作为编造那些恫吓的基础。同理,小孩子虽不曾了解和记忆,不过也可能亲眼看到了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性交;我们相信他后来所能了解的当时的印象而引起的反应,是有相当的理由的。然而假如他只是详细地描述出了性交的经过,在实际中从不曾看过,或是假如他在描述这些行为时着重于后面用力,则这种幻想必然是他观察动物如狗的交媾所引起的,并且观察的动机在于他在青春期内的不曾满足的偷窥欲望。说到他幻想在母亲肚子里观察父母的性交,那必然是纯粹的幻想了。
对于诱惑的幻想,更加有着特殊的趣味,因为它往往是事实的回忆而不是幻想而已;不过幸运的是,这些事实并没有像从分析的结果所想象的那么常见。儿童受同龄人或较大的孩子的诱惑较之成人的诱惑要多得多;如果女子叙述自己儿童时这些事的经过,常把父亲说成是诱惑她的人,如此引起幻想的性质及幻想所由起的动机,便无须怀疑了。假如在儿童期内不曾受到诱惑,于是便常以幻想来掩饰当时的自慰行为;他会因手淫而深深地懊悔,于是幻想那时确实有一个性的对象。但是,你们莫要认为儿童受到亲属诱惑的事件纯属虚构。多数的分析家在其所治疗的病例中,都曾经确认有此种情况,无须怀疑;不过这些事件当属于儿童期晚期的,只是在幻想中将其移置到了较早的儿童期罢了。
上述的种种事实似乎只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印象:这种儿童期的经验是形成精神病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假如它们曾经确有其事,诚然不错;但是假如在实际中没有过这些经验,则它们必然起源于暗示并且是虚构幻想的产物。其结果则都是一样的;它在儿童期内的地位非常重要,不管是幻想还是现实,至今我们也不曾从各种结论中发现任何的不同之处。这里又是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互补系列的一种,只不过是最为奇异的一种。那么,这些幻想的必要性及它们所需要的材料都来自哪里呢?无疑是源自本能的,但是同样的幻想总是由相同的内容所构成,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关于这一点,我们是有一个答案的,不过这个答案或许你们会认为似乎有些过于荒谬。我相信,这些我们称之为“原始的幻想”乃是每个物种所有的。但凡个体的经验具体应用的时候,便要利用古人曾有过的幻想。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在分析时所讲述的一切幻想,如儿童期内的诱惑、窥见父母性交所引起的性的兴奋,及阉割的恐吓甚至是阉割本身,在人类史前时期都曾是事实;所以儿童的幻想也不过是以史前实有的经验补充个体实有的经验而已。于是我们一再地怀疑:精神病的心理学较之任何一种科学,都更能提供给我们关于人类发展的最初形态的知识。
既然我们已讨论到了这些事实,就必须对所谓的“幻想的形成”这一心理活动的起源及意义,进行更详细地说明了。你们该了解,虽然至今幻想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无人明白,不过大体上讲也很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我要细述如下。你们当知晓,人类的自我在受到外界需要的训练时也逐渐赞同了现实的价值,便追求唯实原则,知道要如此做就必须暂时放弃或永远地放弃各种享乐欲望的对象及目标,不仅是性的。然而,摒弃快乐是很困难的;势必要求得到补偿。于是,他渐渐产生了一种心理活动,但凡属于被遗弃的快乐之源和满足的途径在这种活动里都继续存在着,即摆脱了现实的束缚,也不再受所谓“现实感”的左右。每一种渴望都立刻变成了满足的观念;在幻想中获得欲望的满足当然也可引起快乐,尽管知道这并非现实。于是,人类虽然在实际中早已舍弃了自由,却仍然能在幻想中继续享受着不受外界困扰的自由。他们在求乐的动物性与人类的理性之间变换角色,只因为他在现实中求得的微乎其微的满足是无法解救饥渴的。丰唐曾说:“有所作为必然有连带而来的产物。”幻想的精神领域创造完全与这种情况相似:就是在农业、工业和交通如此发达使得地表面貌迅速失去原始状态的地区,能够形成了一种“保留区”和“自然公园”。保留区的目的在于保持,在任何时刻因需要不幸牺牲了的原有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曾经是无用或有害的,都可以在此任意生长与繁殖。幻想的精神领域也是从现实原则的手中夺回的保留区。
我们所见过的幻想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产物就是白日梦了。白日梦可称为是野心、夸耀和性爱欲望的想象的满足。现实中越卑躬屈膝,幻想上也就越骄狂自大。我们由此可知想象的幸福在本质上不过是回到一种不受现实约束的满足。我们都了解,这些白日梦乃是梦的核心和模型;梦基本也不过是白日梦,也就是借以夜晚的心理活动大肆改变其方式,又通过夜里本能的兴奋可放纵自由所形成的。我们也了解,白日梦不必有意识的,潜意识的白日梦也是很常见的。于是,这种潜意识的白日梦便是梦和精神病症候的根源。
你们在读了下面的内容后就能了解幻想在症候形成中的重要性。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原欲由于遭遇剥夺而返回至之前曾离开、却仍拥有少许能力的阵地。关于这句话,我们没有撤销或修改的想法,只是想在其间插入一个连接的枢纽。原欲究竟是如何回到这些执著点之上的呢?事实是,原欲所放弃的对象和途径并非完全丢掉了;这些对象或衍生物仍然存留于幻想中,或多或少保存着原来的强度。原欲只要退回幻想,便能够寻路回到曾被压抑的执著点上。这些幻想是被自我所宽容的,虽然与自我相对,可两者并不冲突,自我也由此获得了发展,原本所依靠的某种条件,现在却因原欲的返回幻想而被扰乱了。幻想既然可以附加进来,便奋勇向前力求达成现实;此时,幻想和自我的冲突便无可避免。这些在之前是前意识或意识的幻想,现在却一方面受自我的压抑,另一方面又受到潜意识的诱惑。原欲由潜意识的幻想深入到了潜意识内幻想的根源,即原欲原来的执著点之上了。
原欲回复至幻想之上就是症候形成的路途上的一个中间阶段,我们当用一个特别的名称来表示它。荣格就曾创造了一个很合适的名词“内向性”,遗憾的是他却滥用这一名词干扰他物。我们则坚持这一主张:原欲偏离现实的满足,过分地累积于原本无害的幻想之上的一种历程便称为“内向性”。一个内向的人尽管还不是精神病人,却是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中;一旦其正在转移的能力遭到破坏,就足以引起症候的发展;除非他可以为被压抑的原欲另寻出路。精神病满足的虚幻性,对于幻想和现实的区别的疏忽,就是由于原欲停滞于这个内向阶段上所决定的。
你们该记得,我在最后的几句话中对于病因的线索引入了一个新的元素,即关于数量的元素;这也是我们必须经常注意的,关于病因的一个纯粹的质的分析是不足够的,也就是说,关于这些历程的一个纯粹的动态的概念是不够的,要有经济的观点补充。我们须明白,两种相反的力量在早已有了实质性的条件之下,也不必然发生冲突,除非两者同时具相当的强度。再者,先天的成分可引起人的疾病,也是由于其他部分本能比其他部分势力更强的缘故;我们可以说,人的倾向从根本来说都是相同的,皆是因量而异。这种量的成分,对于抵御精神病的能力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人患不患精神病,是根据他所有的不曾发泄的而能自由保存的能力的量的究竟能有多少,并且究竟有多少从性的方面升华移用到非性的目标之上而定的。心理活动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来说,都可看做是一种趋乐避苦的努力,从经济的观点分析,表现为把心理器官中所保存的兴奋量或刺激量予以分配,不使它们累积而造成痛苦。
关于精神病症候的形成,我们已经讲过么多了,不过我还想告诉你们,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都是对于癔症的症候来说的。强迫性精神病的症候则与此大不相同,尽管在本质上大同小异。就癔症而言,自我对于本能满足的要求便已经表示了反抗,这种反抗在强迫性精神病中表现更显著,在症候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其他精神病的差别的范围将更大,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对它们的症候的形成予以完全彻底的研究。
在结束今天的演讲之前,我仍然想提醒你们注意大家都有兴趣的一种幻想的生活。幻想有时候也可回复到现实中,那便是艺术。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相距不远,也有一种反求于内的倾向。也许他被一种强烈的本能需求所强迫,对荣誉、权力、财富、名誉和情爱有强烈的渴望;不过没有追求这所有一切满足的手段。于是,与欲望不能满足的所有人一样,他脱离了现实,转移了兴趣和原欲——构成幻想生活的欲望。这些幻想很容易致病;之所没有形成精神病,当然有许多的因素综合而抵御病魔的侵袭;事实上,艺术家也时常因精神病压抑了自己的一部分才华。或许是他们的禀赋具有一种强大的升华力以及在产生冲突的压抑中有一种弹性。艺术家们由幻想返回现实的经过可略述如下:希求幻想的生活并不限于艺术家;幻想的世界是全人类所容许的,不管哪个愿望未遂的人都可在幻想中寻求安慰。但是,缺乏艺术修养的人们往往是获得的满足很有限,其压抑作用是残酷无情的,除非将意识转变为白日梦之外,任何幻想的快乐都不被准许。而真正的艺术家却并非如此。首先,他懂得怎样伪装美化白日梦,使其失去个人的色彩,而为他人所共赏;他也了解对材料作何种修正方使不道德的根源不被洞察。其次,他还拥有一种神秘的才能,能将特殊的材料忠实表现出幻想的观念;他也有能力把强烈的快乐附着在华丽的幻想之上,至少暂时地使压抑作用受到牵制而无法施展拳脚。假如他把这些事情完成了,那么他就可使得其他人也能享受到潜意识的快乐,他也由此得到他人的感激和赞赏;于是他便通过自己的幻想赢得先前只能在幻想中才可获得的一切如荣誉、权势和情爱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