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掌大权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荒唐而短命的汉哀帝驾崩。哀帝无子,收拾残局的重任又落到了年迈但仍然健康的元后王政君身上。大司马董贤对办理丧事事宜一无所知,于是元后命王莽协助董贤办理哀帝丧礼,同时,又将兵符、百官奏事及中黄门、期门等卫兵的统帅权交给王莽,实际就是把汉皇朝的军国大权都委托给了王莽。正所谓:“其提携刘氏之天下授之王氏,在指顾之间耳。”
王莽重掌朝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逼死董贤。王莽以元后的名义劾奏董贤,罢去董贤的大司马之职。董贤知道王莽不会放过自己,罢黜当日就与妻子一起自杀了。罢免董贤后,王莽任大司马,领尚书事,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辅政大臣。
王莽做的第二件大事,是立新帝。因哀帝无嗣,元帝的直系重孙辈只有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衎。元寿二年的七月,刘衎即位,他就是汉平帝,时年9岁。因其年幼,元后临朝称制,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务专擅了一切。
王莽做的第三件大事,是清除异己。王莽以牵强的罪名迫令成帝皇后赵飞燕和哀帝傅皇后自杀,并把傅、丁两家外戚及其亲族一律赶出京师,去除了一批可能对王莽专权构成障碍的人;同时,王莽还任名儒、孔子嫡孙孔光的女婿甄丰为侍中奉车部尉,作为自己的得力爪牙。凡朝中大臣不为王莽所用者,皆被捏造罪名,“傅致其罪”,或杀或罢,悉加扫除;王莽的叔父王立、王仁这时只是闲住于京师,王莽也感到他们可能构成自己专权的障碍,就凭空给他们加上一连串罪名,挟持元后下令让他们离开京师回到自己的封地。
哀帝死后,王莽短期之内就做了以上数件大事,从而为他将来代汉打下基础。
第二次登台秉政的王莽,其气势和威严远远超过第一次任大司马时的境况。此时,对王莽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王莽自己也有些飘飘然了,他认为自己应该有一个与现在的权力相当的名分。于是,他利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附会《尚书》记载的越裳氏向周天子献白雉的古例,指示益州官员向朝廷进献白雉、黑雉,以便据此加以发挥,谋取新的名号。
王莽的党徒此时都纷纷向元后上书,一致称颂王莽的功德,请求像周成王封周公那样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对此却几次谦让,直到封赏了孔光等人后,王莽才接受了元后对他进行的西汉历史上空前隆重的封赏:
“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
这次的封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使王莽高升了一步,成为两汉历史上享此殊荣的第一人。王莽一人当汉朝之大任,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王莽得到“安汉公”的封号后,更加不厌其烦地用歌功颂德的办法来讨元后的欢心。他一方面以关心元后的健康为名,悄悄地承袭了元后的权力。王莽首先指使其爪牙上疏元后,说太后至尊,不易操劳过度,元后于是下了一道诏旨,王莽就此把朝廷的选官用人的大权拿到了自己手里。此后,王莽利用这一权力,在中央和地方进一步网罗爪牙,结党营私,一个以王氏外戚为当权核心的局面最终形成了。另一方面,王莽还想方设法为元后博取“爱民”和“节俭”的美名。他先让元后下一个“衣缯衣,颇损膳,以视天下”的诏令;之后,再率群臣向元后上疏,说太后尊贵,要元后保持太后的衣饰和膳食制度。王莽导演的这幕丑剧,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元后“勤俭爱民”的美名倾动朝野,讨元后欢心的目的达到了;王莽“忠孝”的美名再次倾动朝野,他自己沽名钓誉的目的也达到了。
王莽入仕二十多年来,不择手段地猎取美名,换取权力,以便在朝野形成天下非莽莫属的局面。他的一切作为都围绕着篡汉自立这一轴心进行。
(二)嫁女固权
王莽是在王氏外戚专擅朝政的氛围中发迹的,他自然最清楚其家族以及自己的权力与姑母元后的关系。而在哀帝当政时期他从大司马位子上被赶下台的事,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外戚的重要。因此,对于汉平帝选皇后一事,他必须全力干预。
王莽想到了一条长久之计,他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平帝12岁了,考论“五经”,12岁正是娶亲的年龄。王莽上书元后,要求候选皇后的女子必须是圣帝、名王、周公、孔子、列侯的后代,这种家庭有限,而且还必须是在长安居住的,是正妻生的适龄女子。这样,可选择的范围就更小了。
实际上,王莽就是按自己女儿的情况提出这些标准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上报的候选女子是王氏家族的,也都符合要求。
王莽看到许多王氏宗族的女子列名其中,很怕她们与自己的女儿竞争,于是就假意上书元后,说王氏女儿“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元后没有领会王莽的真实意思,就下了一道“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的诏令。当然,王莽的女儿也在排斥之列。
王莽不便明言反对,只得唆使其党徒向元后上书,要求选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于是所有的人都跑到元后面前,要求以安汉公之女为天下母。这些人之所以把国脉民命系于一个14岁的女孩身上,是因为在这个女孩的背后站着的是掌握了汉朝最高权力的王莽。
当王莽党徒制造的上书雪片般地飞到元后面前时,元后总算明白了王莽的心思。血自然浓于水,她也完全同意选自己娘家的女儿为皇后。
王莽的女儿做平帝皇后已是铁定的事了。这时有许多人为了讨好王莽,开始上书元后,要给王莽加封赏。正当王莽一心等待加赏的时候,发生了使他心惊肉跳的吕宽一案,封赏之事只能搁置了。
平帝即位时只有9岁,但王莽不允许平帝的外戚进京。王莽的长子王宇认为王莽如此对待平帝及其外戚不妥,惧怕一旦平帝长大亲政后会怨恨王莽,危及王氏宗族的安全。于是就派吕宽把鲜血洒在王莽宅第的大门上,以此来恐吓王莽。谁料吕宽办事不利,被守门人发现。王莽知道后十分生气,他再一次“大义灭亲”,把王宇送入监狱,逼他饮药而死;念在王宇妻子有孕在身,先将她关进监狱,待孩子出生再处死;王莽还诛杀了与本案有直接联系的平帝母亲卫后家族,而且把中央到地方的异己都指为吕宽党羽,逮捕治罪。受此案牵连被处死者达数百人,全国为之震惊。
一直以来,王莽虽然生活在自己制造的血雨腥风中,把一批一批的异己送上了断头台,但是,他一刻也没忘记陈崇等人在上书中提出的封赏自己的建议。
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的女儿正式册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各地官吏和百姓八千多人上书朝廷,要求给王莽以“上公”的封赏。王莽一再辞谢后,向元后要了一颗“宰衡太傅大司马印”。一颗印章虽然只是形式,却是王莽前进道路上的新标志,也是他行使宰衡权力的一个凭据。宰衡这个官职是王莽及其党徒创造的,在此之前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个官职。宰是主宰,衡是公正,王莽取此官名并任之,就是宣布自己已成为大汉皇朝的主宰,由此也暴露了他欲取而代之的野心。
由于王莽的声名已经远播朝野,他争取“官心”和“民心”的举措招招奏效,他的党徒们再次纷纷上书,为王莽歌功颂德。元始五年(公元5年),元后亲临未央宫,为王莽举行了加九锡的大典。封赏的策文是根据《六艺》《周官》《礼记》等典籍的记载损益而成。这次封赏后,王莽从服饰、冠冕、甲胄、弓矢,到礼器、门卫、属员、车骑、府第等,都一一更新换代。至此,就王莽的气派、排场、威仪和权力来说,只需改个称谓,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了。
(三)杀帝摄权
随着汉平帝一天天的长大,王莽发现这个将届成年的小皇帝因为外戚被诛灭而对自己怀有怨心,更具威胁的是,不出四五年,平帝就要亲政,王莽的当权梦就做不成了。为了消除这个隐患,王莽策划了一条毒计。
元始五年十二月腊日,王莽借该日向皇帝供奉椒酒之机,在酒中下了慢性毒药,平帝饮用后,感到不适,卧床不起。
小皇帝病倒了,却意外地给王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政治表演机会。王莽想到了《尚书·金縢》中所载的周公为成王祷告的故事。现在王莽要模仿周公,为平帝去祈祷。他冥思苦想,写了一篇祷文,然后跑到“泰畴”去祷告神灵,献上贵重的玉器,发誓以己身代平帝去死,祷告完毕,也把祷文藏在金匣子里,置于神殿之前,并且再三命令随行的官臣不要声张。整个过程与古书记载的情节一模一样。
但模仿毕竟是模仿。没过多久,14岁的汉平帝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王莽不仅除去了眼中钉,而且还借此又把自己的形象抬高了一层,大大地捞了一笔政治资本。
平帝死后,元帝的后嗣断绝了,元帝的父亲宣帝倒是有许多曾孙。但是王莽考虑到,14岁的小皇帝都敢对他发脾气,如果立一个成年人做皇帝,他就失去了凌驾于皇帝之上的权力,他苦心建立起来的政治势力就会垮掉。于是,王莽借口这些曾孙辈的人与平帝是兄弟辈,不好做继承人,就从玄孙辈中选了最年幼的广戚侯子婴做继承人。这个子婴只有两岁,王莽却说子婴命相最吉。
两岁的孩子做皇帝,自然做不出任何决策,而王莽官为宰衡,权倾朝野,当然都是他说了算。实际上,王莽已经掌握了皇帝的权力,只是没有做名义上的“皇帝”。
王莽是想做皇帝的,但皇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那是要有“天命”的,这是西汉时代的社会意识。以前,王莽想达到什么目的,就可以让党徒为他上书。官居极品以后,他不好再让黎民百姓和文武百官拥护自己篡汉当皇帝。但是,善于揣摩的官员投其所好,及时制造了“天命”。
平帝葬礼后不久,前辉光(王莽于公元4年改京师为前辉光与后承烈)谢嚣上奏,说他的下属武功(今陕西周至西)长孟通在浚井时得到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有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字。
元后对于这一消息持否定态度,她坚决维护汉朝纲纪,认为这种符命是“诬罔天下,不可施行”;而拥护王莽的一派则认为汉朝已经不行了,应该换掉。王莽正想篡汉,得此符命,正中下怀。结果,元后被逼无奈,只好下诏同意王莽“居摄”。群臣从《尚书》和《周礼》中找到周公居摄的规矩,然后提出了王莽居摄的形式。主要内容有王莽穿天子的服饰,南面朝群臣,听政事;车马出入都要像天子的制度;祭天、祭祖、祭神的时候,赞词称“假皇帝”,臣民称“摄皇帝”,自称“予”,决定朝廷的一切事物。这些规定跟“真皇帝”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居摄元年(公元6年)正月,王莽完全以皇帝的礼仪到南郊躬祀上帝,又到东郊迎春,赴明堂行大射礼,亲养三老五更,然后返宫,场面十分热闹。三月,立子婴为太子,王莽从此做起了其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的摄皇帝。摄皇帝实权在握,真皇子徒有虚名,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政治现象,因此,摄皇帝与真皇子是不能长期共存的。
(四)称帝篡权
王莽称“摄皇帝”,为正式篡夺皇位的前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因此,王莽居摄才一个月,便有刘氏宗室安众侯刘崇起兵讨伐。刘崇认为王莽“专制朝政,必危刘氏”,率领百余人造反,喊出了反对王莽的第一声。但是此次起义毕竟势单力薄,攻宛城不下,很快就失败了,刘崇也死于乱军之中。此时对王莽的反抗还是个别的,大多数吏民百姓还不会立即参加到反抗王莽的行列中来,相反,一些与刘崇有牵连的人还主动向王莽输诚,以表示与乱军划清界限。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起兵反对王莽,拉起的队伍达十多万人,郡国震动。这次真的把王莽吓坏了,整天抱着4岁的孺子婴到郊庙祈祷,并向各郡国承诺,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摄政只是暂时的,同时派遣各路兵马前去镇压。十二月,翟义军西进至圉县,被官军围住,经过一番激战,起义军彻底失败。
两次暴动的顺利平息,使王莽对自己的力量更加充满信心。正当王莽准备实施篡汉的最后一个步骤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而此时,这位曾经以大孝享誉朝野的王莽,却没有丝毫的悲哀。使他感到为难的是,究竟该为母亲举行什么形式的葬礼。如果王莽仍是一个摄皇帝,他的母亲就仅有一个与侯爵相当的功显君的封号。只有王莽做了真皇帝,他的母亲才有皇太后的名分。这件事情被经学大师刘歆解决了,他为王莽这个四不像的皇帝提出了一套四不像的服丧办法,即让王莽以皇帝对待诸侯王的礼仪为其母亲治丧。这表明,在孝与权发生冲突时,孝便成了牺牲品。王莽宁愿断绝血缘关系,也一定要抓住摄皇帝的名号和位子。
葬仪上的尴尬局面,使王莽的篡位势在必行。在王莽夺权的过程中,除了对付武力反抗,一般都不使用大规模的杀伐手段。因此,篡汉的最后一幕,王莽决定继续使用老办法,让符瑞来昭示天意,高奏胜利的凯歌。
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一月,窥透王莽心思的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扈云、大保属臧鸿,分别奏上显示天意要求王莽做皇帝的符瑞。后来,又有太学生哀章献两签铜匮的事。
铜匮的符瑞使王莽十分高兴,坚定了他应天命做皇帝的决心。于是,王莽迫不及待地来到未央宫,在党徒的欢呼声中登上龙座,宣布了即天子位的诏书。诏书共一百八十三个字,首先讲王莽是黄帝、舜之后,是元后的亲属,是龙种;其次讲神授,皇天上帝和汉高祖都授权王莽,王莽不好违抗,只得接受;第三讲改制,首要的是改国号,“汉”换“新”。正朔十二月为正月,居摄年号刚改为初始,马上又改为始建国。这一诏书就是王莽篡汉的诏书。
接着,王莽就办了交接手续。封孺子婴为定安公,将平原郡的五个县作为定安国,在国中立汉祖宗之庙,世代祭祀。平帝的皇后,即王莽的女儿,被改称定安太后,居住在定陶馆。让孺子婴居住在一批门卫把守的府第,不许任何人跟他说话。孺子婴长大后,什么也不懂,连话都不会说。王莽还把王宇的女儿,自己的孙女嫁给这个饱受摧残的人。王莽又牺牲了一个亲孙女!
王莽对自己这边也要做安排。首先立妻子为皇后,立儿子王临为皇太子,封儿子王安为新嘉辟,王宇的六个儿子也被封为公。又按铜匮上所说的,让王舜、平晏、刘歆、哀章做四辅,地位最高;封甄邯、王寻、王邑为三公;封甄丰、王兴、孙建、王盛为四将。共十一公。另外还封了新官数百人。
王莽得了帝位,成了一朝开国之君,终遂心愿,只是传国玉玺还在太皇太后手中,于是王莽就派王舜向元后索要玉玺。元后怒骂王莽,但又别无他法,不得已取出玉玺,狠命摔在地上。经这么一摔,玉玺缺了一角,王莽就用金修补了。
王莽做了皇帝,建立了一个与汉皇朝异统的“新”皇朝。但元后是汉朝的太皇太后,佩戴的是汉朝的玺绶,这与新朝是很不协调的,于是王莽开始考虑如何去掉元后的旧号。后来张永献符命铜璧,文字称:“太皇太后当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这个尊号很有技巧,既不用改掉“太皇太后”,又体现了由汉改新的变化。
废掉元后,王莽也感到有愧于这位姑母,于是为之起庙。元后的最后几年是在失国的悲愤中度过的,她与自己的官属都保持着汉朝的生活习惯,以此表示对汉朝的纪念。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元后含着恋主的哀愁,带着失国的悲痛,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到此为止,王莽已经完全建成“新”的朝廷,他确确实实地当上了皇帝,篡汉成了历史事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