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阿米斯:《小说美学》,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84页。
[3]参见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339页。
[4]参见杨鸿儒:《细述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33页。
[5]参见杨鸿儒:《细述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33页。
[6]《读书》1985年第10期《色情的温床和爱情的土壤》。
[7]参看杜维沫、刘辉编《金瓶梅研究集》中卢兴基《16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故事》一文。
[8]参看1988年3月26日《文艺报》蒋和森《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一文。
[9]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
[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85页。
[11]引自《文艺论丛》第10辑第404页《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
[12]《安·巴·契诃夫对我们能有什么意义》,见《论文学》第243页。
[13]《罗丹艺术论》第25页。
[14]参见《高尔基选集·文学论文选》,“论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1月版第249~250页。译文有出入。
[15]《红楼梦》第一回。
[16]《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第10页。
[17]《谈〈金瓶梅〉》,《读书》1984年第4期。
[18]《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06页。
[19]《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第1版第303页。
[20]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123页。
[21]《美学》第一卷,商务印务馆1979年1月第1版第304页。
[22]列·托尔斯泰:《生活之路》,王志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35页。
[23]《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第161页。
[24]《黄霖说金瓶梅》,中华书局2005年9月1版第59页。
[25]参见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191页。
[26]《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北京第1版第95~96页。
[27]《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北京第1版第95~96页。
[28]《生活之路》王志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9页。
[29]何满子:《金瓶梅的思想和艺术》(吴红、胡邦炜著)小序(代卷首语),巴蜀书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页。
[30]《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757页。
[31]《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见《论文集》第18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据我所知,他引的诗人的话,是(俄)一个叫纳德松讲的。
[32]参见曹炜、宁宗一:《〈金瓶梅〉的艺术世界》,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33]《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3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