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类心理学联合会主席琴恩·休士顿博士说:“我们仅仅才开始发现,大脑的能力实际上是无限的……”
数学家乔尔斯·缪西斯博士说:“意识的潜力是最后一个离人类最近而尚未被探索的领域,是一片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法国杰出的大脑专家弗里德里克·梯尔尼博士说道:“通过有意识地进行控制,我们可以逐步发展大脑中枢,这个中枢将给我们提供我们无法想象的能力。”
举一例说明之,科学家已经探明,人类的长时记忆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它的储存量可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约5亿本书的信息量。而人类现今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量与可能储存的信息相比较,用沧海一粟来形容,大约没有半点夸张的成分。
一 催眠术与学习潜能开发
据科学家们估计,从脑的存储量上来看,它是以记录每秒1000个新的信息单位而仍有富余。最近的实验指出,我们能记住发生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事。为了把这一令人惊讶的能力更为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有人作了这样的类比:一个人脑的网络系统比北美洲全部电话通信网络复杂。人脑记忆容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即可以掌握5亿本书的知识。这么说来,人类的记忆潜能大得惊人。可是,实际上我们现在能够记住的东西却少得可怜。譬如,中国著名文学大师茅盾先生能背诵出一部《红楼梦》,人们就惊奇不已了,但这和能记住5亿本书的潜能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如何将记忆的潜能转化为显能?如何大幅度地提高记忆能力?科学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若对这些成果作分析的话,它们或者是在催眠状态下获得的,或者是在类催眠状态下获得的,总之,都和催眠与暗示有着千丝万缕、若明若暗的联系。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苏联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C.基谢廖夫打开一间专用房间的沉重的金属门,让被试者一个人进去。在这个狭小的、墙面贴有吸音材料的房间里,让被试者坐在一个很深的“飞机”沙发椅上。他问道:“您学过哪种语言?”“德语!”被试者答道。基谢廖夫走出去了。响起了关门锁栓的撞击声,被试者处于一片沉寂之中。突然,从看不见的扩音器里响起了轻轻的音乐声——熟悉的《热情奏鸣曲》的和声。忽然一个人的说话声压倒了音乐声,这个人在慢慢地有感染力地劝说:“请您忘记时间……对您来说,外部世界已渐渐不复存在了……只有您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甚至我的声音也好像是您的声音似的……您要信任这个声音,它会把您引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被试者半躺在软软的沙发椅里,渐渐地他开始觉得,外部世界真的消失了,什么也不存在了,只有这轻轻的音乐声和平静的说话声。眼睛慢慢闭上了,全身处于舒适的半睡眠状态(即浅度催眠状态)。突然,音乐声好像急促起来,音乐的节奏变得明朗而有鞭策性。接着在室内深处展现出了一个电影银幕。在银幕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闪过一连串的词。从左边的扩音器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快读着:sleep,drink……同时从右边的扩音器里读出译文:“睡、饮、跳舞、做、说话、吃、学习……”银幕上出现的词汇,扩音器里读出来。同时伴随着明朗的音乐节奏,室内出现各种各样的色阶。看起来,在这种混乱之中,似乎不仅不可能记住什么,而且也不可能理解什么。这时,银幕突然消失,扩音器也无声了。在一片沉寂之中,他突然听到了似乎从他身上某处发出的一种惊人清晰的声音,sleep,drink……当被试者明白,他是多么清楚地知道这些词汇的意义时,他感到非常奇怪。要知道,就在一刻钟以前,被试者的英文程度还是零。
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德语和法语时,学生在10~20天的时间内可掌握三四千个单词,能用日常生活语汇进行阅读、翻译和对话,并初步掌握书写能力。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这简直近乎天方夜谭。
这种超级记忆法的创始人是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学家洛扎诺夫。这位天才的科学家一直就认为,人类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无限的。他也一直有一种愿望:人类能够进行无痛手术、无痛分娩,有什么方法能够解除人们学习的痛苦呢?后来,他的直觉得到了证实,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催眠教学法,它是把存在于催眠和放松状态下的超级记忆力运用于教学的一大突破。1965年,洛扎诺夫领导的索菲亚暗示学研究所对102名15~19岁的学生进行俄文教学实验。临睡前,把要学的课文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从子夜至凌晨5点钟,放录音12次。次日的测验表明,课文的平均记忆率为85%。从这些学生中抽出15名,如法实验,但事先不告诉半夜要放录音,次日的记忆率为78%。这是催眠教学法最有名的一次实验。实验是成功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推广有很大困难,主要是难于使每个人都进入放松状态。尽管如此,洛扎洛夫的实验和观察证明了一个事实:以暗示为机制的催眠现象,可以开启人类潜能的闸门,呼唤出惊人的记忆能力来。
为了克服催眠记忆的局限性,并使之更具有实用性,洛扎洛夫想使被试者不必进入催眠状态而是在清醒状态中得到同样的效果。沿着这条思路,经过长期的探索,发明了超级记忆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洛扎诺夫强调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但其中还是依稀看到催眠状态的影子。尤其是超级学习法的技术与催眠术在许多方面别无二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的15个男女知识分子,年龄从22岁到60岁不等,被集合在暗示学研究所温暖明亮的教室里。他们被告知,有一种高效率学习法,可以记住大量信息,而且比其他方法省力得多。他们将参加这个他们并不喜欢的实验。
“肯定是毫无结果的。”当他们在柔软的椅子上坐下时,一个女医生对一个建筑师抱怨说。一个工程师、几个教师和一个法官也在议论,“我们还是趁早散伙吧,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总之,没有人抱多大希望。老师进来了,似乎连她本人也不相信会出现奇迹。
不管怎么说,实验开始了。学员们翻阅着面前的材料,老师开始用各种语调念法语词组,同时放送庄重的古典音乐。15个学员这时都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使自己进入记忆增强状态或称为超级记忆状态。老师不断地重复着,有时她用公事公办的口吻,好像命令他们完成什么任务,有时用轻柔的耳语口吻,有时又突然大声用生硬的口吻。
太阳西下了,老师还在用特殊的节奏念着法文单词、习惯用语和课文。最后,她停下了。但是,还没有完,他们还得进行一次测验。学习过程中,学员们的焦躁心情平息下来,不那么紧张了,他们的肌肉也放松了。但是,对能否得到一个像样的分数,他们还是不抱多大希望。
最后,老师说话了:“全班的平均分数是97分,你们今天学会了300个法文单词。”300个!在几个小时内就学会了一种语言1/10的常用词汇,而且是这么轻松,学员们兴高采烈地走出了教室,个个觉得自己比原来高大了许多,好像他们刚刚经历了一次不寻常的奇遇。
通常这种课程,人们每次可学会50~150个新的信息。对于这种方法的创始人洛扎诺夫来说,这次实验证实了一些他原来怀疑的事实: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无限的。洛扎诺夫和他的同事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开发大脑的储备”。对于那些参加试验的人来说,他们好像突然得到了一大笔遗产,他们现在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了,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洛扎诺夫公开宣布,他可以用暗示法提高人的记忆力50%以上。不久,他又宣布,用这种无紧张学习法,学生们在一个月内能够学会一种外语,而且在一年以后仍然能记住大部分学过的东西。这种方法无论对老人或年轻人,聪明的人或迟钝的人,受过教育或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同样有效。这种方法还可以同时增进人体健康,治疗由于紧张造成的各种疾病。
是真?是假?是一场学习的革命,还是一个弥天大谎?
一个专门调查洛扎诺夫暗示学习法的委员会成立了。这个委员会的成员聚集在一家旅馆的大房间里,他们决定试一试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学习方法。他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房间里光线柔和,播放着平缓的音乐。这里完全不像是一个进行严肃调查工作的场所。
一位教师告诉他们:“放松,什么也不要想。在我念材料时,请注意听音乐。”
第二天,尽管该委员会的成员认定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他们还是惊奇地发现他们记住了许多东西。在测验中,他们可以自如地读、写昨天两个小时课程中学到的120多个生词。用同样的方法,他们又轻松地学完了语法。几个星期以后,这些原先坚决认为这种无紧张学习法不会有效的人,已经能够比较流利地讲一门他们原先不懂的外语了。
1966年,保加利亚教育部正式成立了洛扎诺夫学院作为研究暗示学习法的中心。这个学院拥有30多位教育、医学和工程方面的专家,他们用暗示法教普通班级学生,同时做各种生理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以图找出高速学习和超级记忆的原理。后来,在苏联、美国也有不少相类似的超级学习法的实验与实践,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们对洛扎诺夫崇拜不已,但他自己坚持认为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他仅仅是运用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把人类本来就存在的潜能呼唤出来了而已。他说,超级学习法并不能给我们什么新东西,而是给我们一件我们本身已有的东西——我们自己。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超级学习法是用减法来做加法,其学习过程就是帮助消除恐惧,纠正自己扭曲的形象和建立学习能力的自信心。
正如洛扎诺夫所言,他并没有做什么点石成金的事,他只是把人们自己已有的东西部分地调动出来了而已。当然,这说起来很轻松,但真正实现却是经过了一番艰辛的历程。为创立超级学习法(暗示学习法),拉扎诺夫和他的同事们从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这些学科包括大脑瑜伽法、睡眠学习法、生理学、催眠术、自然发生学、心灵感应、戏剧学等。他把这些学科中可资利用的要素提取出来,加以整合,把他的发现总结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学习法。这种学习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发展人们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超级记忆的阶段;另一部分就是与前者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要包括各种心理疗法,诸如自我形象疗法和肯定疗法。这种学习法能够改善人的整个性格,它的特点是消除紧张的学习状况。这种学习法不给人带来疾病,相反会治疗疾病。这种学习法主要将转换了的意识状态用之于学习、治疗和发展人的直觉力。这种把大脑引向超级记忆和高速学习的技巧,也可以把人引向超感觉力和自我控制。
至于调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他把学习由痛苦的劳作转化为愉快的享受。
人们从刚刚懂事起,社会便会对他们进行这样的教育:人要学文化,不学文化就会是一个无用的人。与此同时,社会还告诉人们,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不苦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学习要“头悬梁,锥刺股”,要“三更灯火五更鸡”。你是不是苦了,就是你是不是高度投入了的标志,也可以预估出你的学习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一言以蔽之,学习与痛苦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当人们在学习中如果感到还不是那么苦的时候,就会萌生一种深深的自责,甚至是犯罪感。因为学习者意识到,这种状态不仅难以使自己功成名就,还会被打上懒惰的烙印。
多少年来,这种观念早已印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落实在人们的行为上。没有人想到是否还要对这一观念作一番检验,因为对它的怀疑本身就是一种亵渎,一种罪过。
奇怪的是,另一种与之相悖的观念,也是为世人所认可的,那就是在痛苦的状态下做事情,其效益与效率比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要差,而且要差许多。不过,很少有人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思考。
洛扎诺夫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现在已经能够进行无痛苦手术、无痛分娩,是否有什么方法能够解除人们学习的痛苦呢?如果人们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那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另外,洛扎诺夫还发现,制约着人们学习效益与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普遍存在着的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自惭形秽。
由于先前经验,特别是不断地遭到失败的经验,人在感情上会接受一种对自己学习能力过低的估计,从而缺乏信心。多年来,父母、兄弟姐妹、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的权威人士的评论会把一个人束缚起来,使得他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自己的能力只限于一个领域。例如,有些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啊,在算术上确实毫无出息”,这个顺从的孩子也许会把这个否定的暗示接受下来,并且还会证明确实如此。从此,学数学就成了令他头疼的事情。另外,考试失败、职业能力测验成绩差、与同伴的智力存在差异,这一切都会加强人们害怕学习的心理。当然,这种自我责备的看法显然会进一步减少成功学习的机会。
有鉴于此,洛扎诺夫决心要寻求一种方法——让人们在愉快中学习,并让人们的学习效益与效率大幅度提高。
于是,重新感觉学习中固有的乐趣就成为超级学习法的重要宗旨。儿童自然地享有这种乐趣,假如他们不享有这种乐趣,他们就不会去学走路,学说话,学吃饭。超级学习法要达到知识的无痛分娩,消除紧张、忧虑和烦恼,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洛扎诺夫说:“我们教过的学生告诉我们,那一段学习时间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间。”许多国家关于暗示学习法的大量报道中,“乐趣”“解脱”和“毫不紧张”等字眼一直在不断出现。在采用超级学习法的课程中,你总会听到人们说学习是一种乐趣。那些参加过超级学习课程的人纷纷反映,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感觉良好,包括对自己和对其他人的看法也有所改善。
另外,洛扎诺夫认为,历史和社会在不断地对我们的能力进行暗示,这些暗示从根本上低估了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从周围得到种种暗示,我们应当怎样行动,我们应当是什么样子。洛扎诺夫把克服限制我们能力的这些先入之见的过程叫作“消除暗示”,他指出,在进行快速学习和开发大脑储备时,人们应该如何去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有时,缺乏信心是由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学习得比较轻松的人,也会遇到一些使他们伤脑筋的科目。而超级学习法有一些内在的东西,可以帮助战胜担心、紧张和焦躁。一旦紧张消除了,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起来,因为他不再受束缚了。一次成功会带来更多的成功,不用多久,人们就会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了。超级学习法也经常使用肯定的态度作为其训练方法的一部分,自我建立积极的肯定,只要运用得当,就会有助于消除障碍和增加信心。
这里,请大家不要产生一个误解,认为超级学习法是一种懒汉学习法,在超级学习法中再也没有勤奋这两个字了。错!在运用超级学习法时,人不是不勤奋,而是更加勤奋了。但那是人在最经济合理地使用着身体里的能量。假如许多能量消耗在压抑、紧张和烦恼方面,留下来供学习的能量就不会多了。比如学习弹钢琴或跳水,如果人们逐渐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后,演奏或跳水就会显得毫不费力,因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效的。
其二,他让学习在放松状态下进行,从而使效率倍增。
根据我们的想象,当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冠的那一瞬间,记者们已经在心里打腹稿了。刘翔一定是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练得比别人多,然后“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他们采访了刘翔以后,不禁大跌眼镜。原来刘翔的训练并不苦,他每天用于放松的时间比用于训练的时间还要多。怎么办呢?只好把他归之于天才。其实,还有一种更合乎科学的解释,那就是正是这种放松的状态,使刘翔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是高效率的。心理学的理论推导与洛扎诺夫的实验研究都表明,如果人们能够在放松状态下进行学习,效率与效益将会倍增。
洛扎诺夫发现,当身体处于松弛状态时,人们有可能达到超级记忆状态,要比平常学习快好多倍。当身体的节奏平静时,大脑的效率就会提高。
超级学习法是整体教育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身体和大脑同时协调工作。它的理论基础是当身体处在一个更有效的水平时,大脑将更迅速和更轻松地学习。生理学家报告说,当人们使肌肉的紧张状态放松之后,他们将更牢靠地记住他们所学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训练自己的心脏在我们思维时跳得慢一些,这将使大脑的工作大为轻松。巴博拉布朗博士在《新头脑,新身体》中说:“较慢的心跳会使大脑效率飞跃提高。”
总之,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学生的身心越放松,则效果越好。
在进行学习时,以下放松练习会对学习者有所帮助。尤其是为了增加记忆力或为了加快学习进度,这些放松练习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开始进行记忆课程以前,花上一些时间至少一个星期来实践和掌握这些练习,对你进一步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要使超级学习方法奏效,需要掌握的基本练习如下:
(1)放松练习;
(2)心理放松练习;
(3)肯定学习能力的暗示;
(4)使大脑镇静的想象练习;
(5)回味以往的学习乐趣;
(6)有节奏的呼吸练习。
其三,音乐是进入放松状态的技术路径。
在承认了放松对于学习活动的诸多好处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放松状态而不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一个人怎样才能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做到这一点呢?经过不懈的努力,洛扎诺夫发现,适当的音乐可以作为帮助学习者进入放松状态,进而挖掘人的大脑潜力的有效路径。
洛扎诺夫用音乐帮助记忆的方法进行小规模的实验。他首先通过自我形象疗法,以消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树立学习的信心。他说,人一直在受到压抑,好像人们只能学这么多东西,只能学这么快,因此也就决定了人取得的成绩和能够做到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他解释说,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冲破思想上的束缚,这样才能学得快,记得多,才能解放人的学习潜力。
洛扎诺夫教学生们做深度放松体操来消除紧张,然后教他们做呼吸体操来集中注意力。接着,由一位教师给这个班的学生讲授语言课。课堂上播放超级记忆音乐,并运用那些暗示的因素,诸如变换的大脑状态、音乐和节奏。学生们听着庄严的、专门用来放慢大脑和身体节奏的音乐,身体及大脑就全部放松了。在音乐声中他们听着用慢速和严格的节奏读出的词汇和短语。
第二天,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验,他们基本上记住了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在所有时间里他们的大脑都处于清醒状态,他们已成为自己记忆力的主人。他们已不必进入睡眠或催眠状态去学习这些知识。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此之前,人们在清醒状态下从来没有实现过超级记忆。
保加利亚人给他们的学生开设了不播放音乐的课程,在课堂上老师有节奏地念材料,学生们虽然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过他们诉苦说感到疲劳、紧张和压抑。所以,在超级学习法中音乐的作用就是给人一个“声波信息”,用以消除艰苦的大脑工作所带来的紧张,帮助人们集中内在的注意力。由于音乐的高度整体结构性质,使得大脑的冥想状态井然有序。在整个的听音乐阶段,学生始终有控制力,高度机敏、清醒,知道周围进行的一切,甚至能观察出所念材料的微小变化。
与音乐相关的另一个技术细节就是节奏。
美国的广告公司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音乐和节奏是怎样影响人的。结果发现,说话、音乐和鼓点的节奏在每分钟72下时最容易使人受到影响。威尔森·基尼在他的《潜移默化的诱惑》一书中说,一个72拍的商业广告节目常常会把人“暗示”到产生头疼、心悸的症状,而那种正在宣扬的产品正好能治疗这些症状。
在超级学习法中,掌握好节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保加利亚人在念材料时,是每8秒钟1个词,为什么不是10秒?也许他们是想和音乐的节奏协调起来吧,因为音乐的节拍通常不会是10秒的。
这种方法的美国使用者们发现,每8秒钟和每12秒钟重读材料,都会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这些方法实际上是采用扩展时间感觉。在20世纪50年代,两位医学博士,古博和埃瑞克森探索了一种类似的节奏方法,他们采用每分钟60拍的节拍器和10秒钟的活动周期,这种节拍明显地降低了人身体和大脑的节奏。听这种节拍器的响声时,处于催眠状态的人主观上觉得它的节奏比实际的时间要慢得多,对他们来说,时间事实上已经扩展了。例如,为了使一位服装设计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一件服装,催眠专家告诉她,她可以用1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结果她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做完了这件事,但她自我感觉用了1小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已经超脱了时间。用这种方法使她超脱了一件工作需要多少分钟或1小时才能完成的暗示。由于这种超脱,她竟然具有了如同那些奇异速算家一般的超级能力,洛扎诺夫的创举就在于把这种节奏法应用在人的清醒状态。
洛扎诺夫发现,节奏可以帮助记忆。但是,一个阻碍发展超级记忆力的绊脚石却出现了,有节奏的单调的重复使人们感到厌烦。重复帮助了记忆,却也阻碍了记忆。为解决这个问题,洛扎诺夫和他的同事们在有节奏地念材料时,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调:正常语调(陈述式的);轻声耳语(平静,含糊,似是而非的语调);大声命令(带有盛气凌人的口吻)。
读每一个单词的语调和单词本身的意义毫无联系,这种语调和内容奇怪的结合所造成的“惊诧”可以帮助打破节奏所造成的单调,这些语调还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
二 催眠术与创造潜能开发
先前,人们认为凡有创造性者都有特殊的天赋,一般人无法企及。现在,人们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创造性人皆有之(这里所说的人自然不包括智能低下的人,而是指具有中等程度智力水平以上的人)。问题在于,大部分人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潜能都能转化为显能。这除了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之外,主体内部的一系列心理因素有时在客观上也起着阻碍创造潜能发挥的作用。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意识对潜意识的压抑、心理定式的消极作用以及人格缺乏力量。
其一,意识对潜意识的压抑。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把意识与潜意识比作一座海上的冰山,海平面以上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是意识层,海平面以下我们所不能看到,然而却实际存在着的巨大的部分是潜意识层。人们平时所接受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所形成的一些片断的想法、观点,往往于不知不觉之中沉淀到潜意识中去,并有可能在潜意识中进行优化组合。然而,在意识占有绝对优势的清醒状态中,尤其是在有意性、目的性、紧张度都比较高的情况下,蕴结于潜意识中的、带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念很难突破阈限而上升到意识水平,成为能够公开展示出来的创造性思想。
其二,心理定式的消极作用。定式是指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可称之为心向。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定式会干扰人的发散性思维,妨碍人们尝试采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三,人格缺乏力量。新的观点、思想的产生,并不纯粹是知识与能力的作用。因为,创造意味着对现行规则的否定,这种否定是需要勇气的。人格特征中若缺乏独立性、果断性、自信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则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科学史上不乏真理碰到鼻尖上也不敢承认的懦夫。所以,那种人格缺乏力量的人即使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也很难尝到创造的喜悦。
在催眠状态中,这些阻碍很容易被突破。首先,在催眠状态中,人的创造力处于假消极而真积极的状态中,受术者的身心处于全面放松状态,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经由催眠暗示,大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就是在这个时候展开的。精神振奋状态在形成,自由联想在浮现,观念、情绪在起伏,创造本能在活跃。但是,人们并不感到疲劳和紧张,因为这是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洛扎诺夫认为,这是特别适宜于为开发人的潜能准备心理倾向的时刻。
其次,在催眠状态中,意识场被极度缩减。这就给蕴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提供了上升到意识水平的机会与可能。
再次,由于在催眠状态中意识场的极度缩减,心理定式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习惯定向和功能固着难以发挥作用。所以,一些突破框框的新见解能够脱颖而出。
最后,我们已经知道,在催眠状态中,可以进行人格转换。而且,这种转换经多次受术后,在清醒状态中原有的那些人格特质也会得到改变,向着更为良好的方向发展,向着具有强悍力量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催眠师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我们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确实感到催眠术能对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有所助益。
三 催眠术与体力潜能开发
催眠术在体力潜能开发方面的应用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消除疲劳、挖掘潜能和调整状态。
疲劳包括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值得强调的是,在许多情况下,身体疲劳是由心理疲劳所引发或加重的。因此,经由心理暗示可以直接消除心理疲劳;经由心理暗示的调节作用,也可以消除身体上的疲劳。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发出暗示:“在催眠状态中,你已经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以后,你感到疲劳已完全消除,你感到精神特别振奋。”受术者醒来以后,果然有这样的感觉。这几乎没有什么例外的情况。借助于催眠的力量来消除疲劳的方法,在经常做自我催眠的人们当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运用。那些为紧张的工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人,经过十几分钟的自我催眠后,又变得精力充沛起来。他们不再感到茶饭不香、心力交瘁,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和娱乐活动中。这种方法,近年来也被运用到因赛事频频,体力不支而影响运动水平发挥的运动员身上。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我们已经看到催眠师活跃在绿茵场上,为一场接着一场比赛的运动员们做以消除疲劳为目的的催眠治疗。
197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举行的世界举重锦标赛上,有那么一分钟,全世界数百万人都屏住呼吸在电视屏幕前观看着。世界著名举重选手瓦西里·阿列克谢耶夫弯腰去举任何人都从未举起过的重量——500磅。当阿列克谢耶夫成功地站起来以后,胳膊伸直,把那千钧重量高举在头上时,人们才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舒了一口气。在挺举比赛中,500磅的重量一直被认为是人类不可逾越的界限。阿列克谢耶夫以及其他人以前都举过离这个界限相差无几的重量,但从未超过它。有一次,教练告诉他,将要举的重量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499.5磅。他举了起来,教练称了重量,并指给他看,实际上他举起了501.5磅。1976年,阿列克谢耶夫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举起了564磅。
从这一实例可以看到,阿列克谢耶夫先前在心目中有一消极的自我暗示——500磅的重量是不可逾越的。教练用“欺骗”的手法打破了他这一消极自我暗示。紧接着又予以积极的肯定暗示,故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知,暗示的力量可以挖掘出人类非凡的体力潜能。在高度暗示的催眠状态下,人类体力的潜能之大,更是始料所不及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在催眠状态下,身体强直以后,虽悬空但腹部仍可站人且毫无吃力之感的实例吧,这正是催眠状态下挖掘出人类体力潜能的最生动的证据。对此,任何对催眠术持怀疑态度的人都不得不折服。同时,也将惊叹经由催眠术的挖掘,人类所显示出的巨大潜能。
在瑞士的洛萨尼,一位年轻的姑娘在屋子里,看着各种颜色的光线在墙上飞舞。她做了个滑稽的动作,向前伸出自己的手臂,同时向各个方向转动自己的脑袋。她正想象着,感到一股清爽的微风吹拂着她的面颊,感到完全放松了。从屋里小电视荧光屏上传来医生悦耳的声音,她也跟着他重复那些肯定的句子:“身体放松改善了我的滑雪竞技状态。我更具有挑战能力了。我对自己的滑雪技术充满了信心。一开始就能集中精力,完全不害怕人群、电视镜头、计时器或事故。”
文中医生用一种叫“协调意识学”的方法来训练运动员调节自身的状态。这门学问是由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医学系教授凯西多创立的。这位年轻的医生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研究各种能够改变意识状态、对身体或大脑产生影响的技术,进而创立了“协调意识学”。协调意识学的方法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通过放松与呼吸训练使人入境,再经由想象和肯定暗示来调整心态。如果说,这种方法与催眠术有颇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它是催眠术的一种“变式”,恐怕并不牵强附会。况且,直接运用催眠术调整人的状态的做法也不是没有先例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