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精编1-大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篇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在亲民②,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⑤,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⑦;致知在格物⑧。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⑧,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①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使……显明。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清明的、光明的。②亲民:亲,当作“新”,为动词,使……革新。③止:指上文所说的“止于至善”。④得:获得(至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⑤知所先后:意指能够知道道德修养的先后秩序。⑥先齐其家:意为使家族齐心协力、和睦平安。⑦致:至。知:认识。致其知,做到认识正确。⑧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据朱熹解释:“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四书集注》)⑨治:“乱”的反义词,安定。

    【译文】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人们的美德,在于使民众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的思想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内心宁静,内心宁静,然后才能思想安稳,思想安稳,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思想上才能有所收获。

    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万事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次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原则了。

    古时候,想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家族;想要治理好自己家族的人,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思想的人,先要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的人,先要做到认识正确;而做到认识正确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做到认识正确;做到认识正确,然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然后才能整治好家族;整治好家族,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统统都要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乱了,却想要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太平,这不对。这样做把应该重视的事轻视了,把应该轻视的事看重了,这样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第二篇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①,毋自欺也。如恶恶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谓自谦④。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⑤,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⑥,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⑧:“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⑨!”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诚:使动词。意,指意念。诚其意:使意念诚实。②恶恶臭:前一个恶(wù)字,意为讨厌、厌恶。恶臭(xiù),指污秽的气味。③好好色:前一个好(hào)字,意为喜好、喜爱。后一个好(hǎo),意为美丽的。色,指女色、姑娘。好好色,喜好美丽的姑娘。④谦:同“慊”(qiè),满足、惬意。⑤闲居:独居,独处。⑥厌(yā)然:掩藏、躲避的样子。⑦著(zhù):显明。诚:实际。中:心中。形:现形。⑧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⑨其:通“岂”,反问语气词。润:滋润,引申意为修饰。这句说拥有财富可以使房屋华丽,具有道德足以修养身心。胖(pán):安适舒泰。

    【译文】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姑娘:这叫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也很谨慎。

    小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君子,却又躲躲藏藏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显扬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都能看透这些坏人,就像能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君子即使独处之时也很谨慎。

    曾参说:“一个人常常被十只眼睛注视着,被十根手指指点着,要求自己能不严格吗?”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第三篇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①: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②,所以事长也③;慈者④,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⑤。”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⑥。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⑦;一家让⑧,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⑨。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成教:成功地施教。教,指教化,即精神上感化。②弟:同“悌(tì)”,封建社会道德之一,指弟弟应绝对敬爱兄长。③长(zhǎng):兄长。引申为上司,长官。④慈:封建社会道德之一,指上对下的爱,主要指父母对子女,也指君王所谓的爱平民。⑤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篇作“若保赤子”。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要他保护平民如同母亲养育保护婴儿一样。赤子,初生的婴儿。婴儿初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⑥中(zhòng):“符合”的意思。⑦兴:兴盛。⑧让:谦让。⑨机:指古代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意为关键。偾事:犹言败事。偾(fèn),覆败。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是古代传说中圣明仁慈的君王。帅:同“率”,率领,统帅。桀(jié):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残酷暴虐,荒淫无度,后被商汤所败。纣(zhòu):商代最后的君主,生性残暴,后为周武王所灭。好(hào):喜爱。有诸己:为自己所具有的,这里指自己具有了美德。诸,兼词用法,是“之于”的合音,有“对于”之意。藏:积藏。恕:恕道。喻:使别人明白。桃之夭夭: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的最后

    一段。《桃夭》这首诗是庆贺姑娘出嫁时所唱的歌。夭夭(yāoyāo),草木鲜嫩、美丽的样子。蓁蓁(zhēnzhēn),树叶润泽、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姑娘,这里指被嫁少女。于归,姑娘出嫁。宜兄宜弟:这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蓼萧》。宜兄宜弟,意为家族中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团结。其仪不忒:这两句诗引自《诗经·曹风·鸬鸠》。仪,指礼仪。忒(tè),差错。正,正大。引申为表率的意思。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家族,不能治理好本家族,却能治理好本邦国的人,那是不会有的。所以君子就是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也能够收到治理邦国教化人们的成效。因为在家孝顺父母,就是侍奉国君的道德;在家尊敬兄长,就是服事长官的道德;在家慈爱子女,就是父母官役使百姓的道德。

    《康诰》里说:“保护百姓要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如果诚心实意去追求。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太远。生活中谁也没有见过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女人。

    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族实行谦让,整个邦国都会兴起谦让之风;一个君王如果贪婪暴虐,整个邦国就会群起作乱。事情的关键就像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能弄坏整个事情,一个人能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于是民众就跟着凶暴。君王的政令跟君王的嗜好相反,民众是不会服从的。因此,君子自己先应该具有美德,然后才能要求别人。自身应该没有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如果本身有不合恕道的品性,却去开导别人,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治理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诗经》写道:“桃树妖娆花儿新,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全家老小喜盈盈。”只有先使一个家族之人和睦相亲,而后才能教化国民。

    《诗经》写道:“兄弟亲密,心齐如一。”只有先使一个家族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国民。

    《诗经》写道:“国君礼仪无差错,方为各国之楷模。”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父子兄弟关系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百姓才会效法。

    这些都说明要治理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第四篇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①;上长长而民兴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④。

    所恶于上⑤,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⑥。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⑧。”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⑨。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有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①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为动词,尊敬。后一个“老”字为名词,老人。②长长(zhǎngzhǎng):敬重长辈。前一“长”字作动词,意为将长辈当作长辈看。后一个“长”为名词,指长者。弟:同“悌”。③恤(xù):体恤,周济。不倍:不违背。倍,通“背”字。④絮矩:见注释⑥。⑤恶(wù):厌恶,憎恶。⑥絮矩之道: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絮,量度,即测量。矩,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⑦乐只君子: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lè),用礼乐(yuè)进行娱乐。只:语气助词,犹“哉”。⑧节彼南山: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师尹:太师尹氏,指周宣王时做过太师的尹吉甫的后代。节,雄伟的样子。维,发语词。岩岩,高峻的山崖。具,通“俱”。瞻,注视。⑨辟:邪恶。僇(lù):通“戮”,杀戮。殷之未丧师: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师,众人。克,能。配,符合。仪监于殷,意为应以失败的殷商为借鉴。仪监,原诗为“宜鉴”,以……为借鉴。峻命,指天命。峻,大。道,指絮矩之道。乎:于,在。此:这样,这么。用:指供国家享用的各种货物。外本内末:把根本当作外,把枝叶当作内,意为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争民:使平民争斗。施夺:进行抢夺。悖(bèi):逆,意为违背正理。惟:助词,用于名首,无义。命:天命。不于常:没有一定常规。《楚书》,指《国语·楚语》。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秦国。晋国赵筒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左史倚相这样德才兼优的名臣看作珍宝。舅犯:狐偃,字子犯,为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故称舅犯。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指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因晋献公受骊姬的谗言,欲立幼子为嗣,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公子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十九年。在狄国时,晋献公去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即位,归国时,子犯教他说的这句话。《秦誓》:《尚书·周书》中的篇名,是春秋时代秦兵伐郑,在崤(xiáo)地被晋击败,归后秦穆公告诫群臣所作的誓词。一个臣:《尚书》中作“一介臣”。断断兮:忠诚老实的样子。兮,《尚书》中作“猗”,语气助词。休休:善良宽厚的样子。容:容人。彦圣:指德才兼美的人。彦,美。圣,通“明”。不啻(chì):不只是。实:《尚书》中作“是”,可以通用。以:因此。尚:《尚书》中作“职”,意为“差不多”。媢(mào):嫉妒。《尚书》中作“冒”。违:隔离。俾(bǐ):使。不通:即不达于君。“通”,《尚书》中作“达”。放流:流放,放逐。之:指代上文不能容人的人。迸(bǐng):通“屏”,逐退,驱除。四夷:古代泛指我国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是对古代东方部族的蔑称。中国:全国的中心地区。古代汉族以为自己所居为天下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一词含义不同。举:推举,任用。先:尽早地使用。退:摈斥、罢退。拂:违背。逮:及,到。夫(fú):助词,此。骄泰:骄恣放纵。疾:迅速。舒:舒缓,适当。发:发起、发达,引申为提高。发身,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事:事业,指生财之事。终:完成。府库:古代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非其财:不是君王的财富。意为由于君王无道,失去君王权位,财富最终不为他所有了。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畜马乘:指初作大夫官的人。畜,养。乘(射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不察于鸡豚:意为不应该计较养鸡养猪的小财利。察,细看,关注,引申为计较。豚(tún),小猪,这里泛指猪。伐冰:凿冰用来保存遗体。伐冰之家,指卿大夫。伐,凿。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乘的家族。聚敛:聚集,征收。盗臣:盗窃府库钱财的家臣。长(zhǎng):成为国家之长,即君王。务:专心。彼:指统治国家的君王。朱熹认为这句前后可能有阙文误字。无如之何:把他没有办法。

    【译文】

    所谓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治理国家的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也不会背弃这个原则。因此,君子有絮矩之道。

    厌恶上级无礼,就不应以无礼对待下级;厌恶下级不忠,就不应以不忠来侍奉上级:厌恶前面的人不善,就不应把不善加在后面的人身上;厌恶后面的人不仁,就不应以不仁施于前面的人;厌恶右边的人不义,就不应以不义施于左边的人;厌恶左边的人不诚,就不应以不诚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谓絮矩之道。

    《诗经》里说:“欢乐的国君,百姓的父母。”百姓所喜爱的东西他也喜欢,百姓所憎恶的东西他也憎恶。这就叫做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

    《诗经》里说:“雄伟巍峨的终南山,山崖陡峭不可攀。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眼睛盯着你。”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果行为邪僻,那么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死!

    《诗经》里说:“殷代尚未失民心,还能保国配上帝。殷商宜为前车鉴,守住天命不容易。”道德上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享有国家;道德上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因此,君子首先在修养德性方面要慎重。有了美德,这才拥有民众;有了民众,这才拥有土地;有了土地,这才获得财富;有了财富,这才能供给日用。

    美德是树的根本,财富是树的枝梢。

    如果国君在表面讲道德,而内心重财富,那是倡导与民争利,互相掠夺。

    所以,财富聚集在君王,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

    因此,政令违背正理公布出去,必将遭到平民的违背正理的抵抗;财富不依据道理肆意搜刮而来,也会违背道理地散失掉。

    《康诰》里说:“天命是没有一定的常规的。”行善就获得天命,不行善就会失掉天命。

    《楚书》里说:“楚国不把别的当作宝贝,只是把‘善’当作宝贝。”

    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有把仁爱和亲善当作宝贝。”

    《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臣子,忠诚老实而没有其他本领,但他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且从内心确实很喜欢。这是真正的心胸宽广,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也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嫉妒和厌恶别人;别人才德兼备,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才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是心胸狭窄,不能够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这太危险了。”

    只有那有仁德的君子,才会流放这种嫉贤妒能的人,驱逐到四夷居住的边远地方,不许他与贤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这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爱人恨人。

    发现了贤才却不能推荐他,或者虽然推荐了却不能让他排在前列,这是没有完成使命。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罢退他,或者即便罢退了,但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失职。

    喜爱人们所憎恶的,憎恶人们所喜爱的,这就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落到他的身上。

    所以,君子面前有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必须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它;如果态度骄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创造财富有条重要的原理,这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耗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时迅疾,消耗财富时缓慢。这么做,国家的财政开支就能经常保持充足了。

    仁德的人士用财富来完善自身,没有仁德的人们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

    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下面的臣民不喜欢仁义的事情;没有听说过爱好仁义,而最终不能生财的情况;没有听说过国家仓库里的财富不属于国家君王所有的道理。

    孟献子说:“拥有四匹马车拉车的卿大夫,不应该计较那些养鸡养猪之类的财利;能够享用凿冰丧祭的卿大夫,不应该再饲养牛羊与民争利;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不应该收养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那种盗窃府库财物的臣子。”这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物资利益为利益,而应该以义为利益。

    治理国家而专门致力于聚敛财富的人,这一定是被小人误导的。他以为这是善事。小人处理国家事务,那么天灾人祸就一定会同时到来。即使国内有善人贤才,对此也是毫无办法的。这是说治理国家不应以财富为利益,而应以义为利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