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精编1-中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篇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①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②,隐恶而扬善③,执其两端④,用其中于民⑤。其斯以为舜乎⑥!”

    【注释】

    ①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君,实为我国古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的领袖,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知(zhì):同“智”。②迩(ěr)言:身边人之言。《诗经·小雅·小是》:“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迩,近。③隐恶而扬善:“恶”指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言论。“善”指符合中庸之道的言论。④执其两端:掌握事物的两方面的极端。指过与不及。⑤用其中:即折中,指运用两端中含有中庸之道的道理。⑥斯:此,这。

    【译文】

    孔子说:“帝舜真可说是最明智的人吧!他喜欢向别人求教,并且对左右亲近的人的话仔细审察。他不说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善行。他度量人们认识上过和不及两种极端的偏向,而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缘故吧!”

    §§§第二篇

    【原文】

    哀公问政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则其政举③;其人亡,则其政息④。人道敏政⑤,地道敏树⑥。夫政也者,蒲卢也⑦。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⑧,尊肾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⑨;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哀公:即鲁哀公,姓姬,名蒋。春秋时鲁国国君。②布:陈述,陈列。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时书写用的木板。策,同“册”,书写用的竹简。③举:高扬。④息:息灭,消失。⑤人道:治理人民的规律。敏:迅速。⑥地道:种植的道理。树:动词用法,指栽培树木。⑦蒲卢:即芦苇。⑧杀(shài):降等。这里指亲爱亲族要按关系远近有所分别。⑨昆弟:兄和弟。知、仁、勇:这三者为儒家的伦理思想,《论语·宪问》:“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同“智”。达德:通行的美德。一:一样,同样。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知道。这里三句参见《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所以:怎样。九经:九条准则。经,常规、准则。体:体察、体谅。子庶民:意为如同父母爱护儿女那样对待庶民。子,动词,即“爱……如子”。来:招来,招集。工:工匠。百工是各种手工业工匠的总称。柔远人:意为安抚边远地来的外族人。柔,怀柔,安抚,引申为优待。远人,指远方的外族人。怀:安抚。眩(xuàn):眼花,引申为迷惑。礼:这里指敬意。重:深厚。劝:勉力,努力。齐(zhāi)明:在祭祀前斋戒沐浴,表示对鬼神的虔诚。齐,通“斋”。盛服:这里指外表仪容端庄整齐。谗:谗言,此处指说坏话的人。远色:远离女色。官盛:官属众多。任使:任用。时使:使用百姓服劳役,不要耽误农时。薄敛:减轻税赋。省:视察。试:考核。既禀称事:送给别人的薪资粮米,要与工作效果相符合。称(chèn),相称,符合。事,工效,工作成果。矜(jīn):怜悯、同情。绝世:已经中断俸禄的家族世系。举:任用,复兴。废国:指已被废灭的邦国。持:扶持,解救。朝聘(pìn):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称大聘,五年一见称朝聘。豫:同“预”,预谋。跲(jiá):窒碍,说话不通畅。顺:使动词,使顺心、高兴。亲:父母亲。不诚乎身矣:以上整段与《孟子·离娄上》篇中一段基本相同,可能是《孟子》引《中庸》。诚之:使之诚。之:指下文“择善而固执之者”。扶容:举止行动。另一说为舒缓不迫。中道:指中庸之道。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措:废置,搁置。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好政务。孔子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版竹简上。如果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实行;如果没有贤臣,政令就会失效。治国要勤于政务,种地要勤于种植。治理政务就像种植芦苇那样。

    因此,国君治理政务在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在于明君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在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在于有仁爱之心。

    所谓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行的,亲爱亲人最为主要。所谓义,是就人们关系是否适宜而言的,尊敬贤人最为主要。亲爱亲人时有亲疏之分,尊敬贤人时有等级之别,礼制就是由此产生出来的。

    在下位的人臣,如果不先得到君主的信任,就得不到民众来治理。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品德。想要修养品德,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了解人。想要了解人,不能不了解天理。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项,实践中做来有三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条是天下的美德。这三条与五项大道是一致的。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困惑后才知道,虽然人们知道有先有后,但最终掌握这些道理,还是一样了。有的人为了心安去实行大道,有的人贪图利益而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他们成功的时候,还是一样了。

    孔子说:喜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行动就接近仁爱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品德。知道如何修养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别人。知道如何治理别人,就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大凡国君治理天下有九条准则。这就是:修养品德,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群臣,爱民如子,招雇百工,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诸侯。

    修养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尊重贤人,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亲爱亲族,叔伯、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感到恍惚迷惑;体贴群臣,群臣都会报以深深的敬意;爱民如子,百姓们都会努力勤奋;招雇百工,财富的使用就会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边境的人就会归顺;安抚四方诸侯,普天之下就会敬畏。

    虔诚地斋戒沐浴,仪表端庄,无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品德的方法;摒除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性,这是劝勉贤人的方法;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亲族的俸禄,好恶与他们一致,这是劝勉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足供任用,这是劝勉大臣的方法;对士臣要讲究忠诚信实,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是劝勉士臣的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减轻税赋,这是劝勉百姓的方法;每日察看,每月考查,付给的粮资与他们工效实绩相称,这是劝勉各种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嘉奖有善行的人,同情才能不足的人,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延续中断俸禄的世家,复兴废灭的邦国,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大凡治理国家有九条准则,但做起来道理都是一样的。

    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不预先策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想好就不会结结巴巴,做事预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预先想好就不会抱愧不安,执行规则预先想好就不会陷入困境。

    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方法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孝顺父母。心诚是有方法的——不明白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天生诚实是天道;做到诚实是人道。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便能办事合理,不必思索便能有所收获。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坚定不渝地守住它。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要么就不学,学了还不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心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清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做,做了觉得不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用百倍的功夫,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用千倍的功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第三篇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③,虽善不尊④;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⑤,建诸天地而不悖⑥,质诸鬼神而无疑⑦,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⑧,近之则不厌。

    《诗》曰⑨:“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王(wàng):成为君王,统治天下。王是动词。三重,三件重要的事,指上章说的礼仪、制度、考文。②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③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④不尊:没有尊贵的地位。⑤考诸三王而不缪:意为君子之道符合古代三君王立下的法则。诸,“之于”合音。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缪,通“谬”,错误。⑥建诸天地而不悖:指君子之道符合天地之道。建,立。悖(bèi),违背。⑦质诸鬼神而无疑:《中庸》认为鬼神不疑,即是符合天道。质,质问、卜问。⑧望:仰望,敬仰,仰慕。⑨《诗》曰: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周颂·振鹭》。这首诗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的诸侯时,在宴席上唱的乐歌。彼:诸侯所在国。这句意为:诸侯心里不憎恶周朝。此:周王所在地,即指朝廷。射:《诗经》里作“驍”,厌恨。这句是说,周朝心里不厌恨诸侯。庶几:差不多。夙(sù)夜:早晚,犹言早起晚睡。这句是说,各诸侯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永:长。终,通“众”。这句是说,各诸侯能长久受到众人的称赞。蚤:通“早”。

    【译文】

    君王统治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情,做好了大概就很少有过失了。在上位的人,品德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确实,不确实则百姓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品德虽好,但不尊贵,不尊贵就不确实,不确实也不能让百姓听从。所以,君子统治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和信任,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来考查而没有谬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感到迷惑。

    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天意;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迷惑,这是了解人意。

    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离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厌烦。

    《诗经》里说:“诸侯在朝廷无人憎,朝廷对诸侯不忌恨。早起晚睡政事勤,众人称赞美名存。”没有不先做到这些却早有美名流传于天下的君子。

    §§§第四篇

    【原文】

    《诗》曰①:“衣锦尚絅②。”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③;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④。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⑤,知风之自⑥,知微之显⑦,可与人德矣。

    《诗》云⑧:“潜虽伏矣⑨,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①《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这首诗称赞卫庄公夫人姜氏容颜美丽,性情贤惠。②衣(yí):用作动词,穿。锦:这里指色彩华美的丝绸服装。尚:加在上面。絅(jiōng):用麻纱制作的单罩衣。尚絅,原诗为“褧衣”。③暗然:暗淡的样子。日章:日渐彰明。章,同“彰”。④的然:鲜艳的样子。的(dī),鲜艳,显著。⑤知远之近:意为知道远是从近开始。⑥知风之自:意为知道教化别人必从自己做起。风,指教化。⑦知微之显:意为知道隐微之处对显著之处也有一定的影响。⑧《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现实的诗。⑨伏:隐匿。孔:很,甚。昭:《诗经》作“炤”,意为明显。内省(xǐng):经常在内心省察自己。无恶。引申为“无愧”的意思。志:心。《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这首诗是卫武公警戒自己的。相(xiáng):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人在室。不愧于屋漏:意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或起坏念头。屋漏,屋之西北角阴暗处。《诗》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商颂·烈祖》。这首诗是商的后代宋国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奏假:指祷告,祈祷。奏:奏乐。假:通“格”,感通。靡:无。劝:鼓励。鈇(fū)钺(yuè):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鈇,铡刀。古人用以腰斩的刑具。钺,古代一种兵器。《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周颂·烈文》。这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不显:充分显扬。不,通“丕”,大。百辟(bì):指诸侯。刑:同“型”,法则。此为效法。《诗》云: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皇矣》。这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诗》曰:这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輶(yó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意为轻。毛:羽毛。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伦,比。上天: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ǔ):气味。

    【译文】

    《诗经》里说:“锦衣外边罩麻衣。”这是因为讨厌锦服的文采太鲜艳了。因此,君子为人处事,外表暗淡无色,而内心美德日渐彰明;小人为人处事,外表色彩鲜艳,但内心美德日渐消亡。君子为人,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要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能转化成显著,这样就可进入到圣人崇高美德的行列中去了。

    《诗经》里说:“鱼儿深深水中潜,仍然清晰看得见。”因此,君子经常在内心深处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内疚,就不会有愧心。别人之所以不及君子,大概就是因为君子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诗经》里说:“看你独自在室中,心地光明应无愧。”所以,君子即使没行动时,也很恭敬;即使没言谈时,也很诚实。

    《诗经》里说:“默默无言作祈祷,今时不再有争闹。”所以君子不须赏赐,百姓就会受到鼓励;君子不必发怒,百姓就会比看到刑戮还要畏惧。

    《诗经》里说:“充分弘扬好德性,各路诸侯齐效行。”所以君子忠厚谦恭,天下就会太平。

    《诗经》里说:“文王美德我怀念,大声厉色抛一边。”孔子说:“用大声厉色去改变百姓,这是最低等的办法!”《诗经》里说:“美德微妙如鸿毛。”鸿毛虽然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天生万物有其道,无声无味真微妙。”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