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精编1-论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而第一①

    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⑤!”

    【注释】

    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此指孔子,以下皆同。曰:说。时习:在一定时间温习(或实习)。②亦:也是。说(yuè):通“悦”,高兴、快乐。③朋:“同师曰朋,同志为友”。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自:从。来:来到,有“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④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⑤愠(yùn):恼恨、恼怒。君子:此指学问高道德修养好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二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传不习乎④?”

    【注释】

    ①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三:不表示确数,有多次的意思。省(xǐng):自我检查。三省:即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身:自身、自己。②为(wèi):替、给。忠:尽心竭力。③信:信实、诚心。④传:传授。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三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注释】

    ①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②文:指古代文献。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四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改⑤。”

    【注释】

    ①重:稳重、庄重。威:威严。②固:坚固、牢固。③忠信:忠实诚恳。“主忠信”:以忠实诚恳为主要品德。④友:作动词用,是“以……为友”的意思。“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⑤过:作动词,犯过失。惮(dàn):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稳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了,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应当把忠信放在主要位置。不要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五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④。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⑤!”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夫子:对人的敬称,凡做过大夫的人都被敬称为夫子,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称呼老师为夫子。②邦:指诸侯国家。③抑: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还是”、“或是”。④温:温和。良:善良、平和。恭:恭敬、庄重。俭:节俭、节制。让:谦逊。⑤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

    【译文】

    子禽向子贡问道:“先生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有心求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道:“先生凭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和谦逊的态度来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使得人家主动把政事告诉给他。先生这种取得别人信任而获知政事的方法,与别人获知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吧!”

    六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道:道德。正:纠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居住不讲究舒适,办事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能时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做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七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①?”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②。”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③。’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释】

    ①谄(chǎn):巴结、奉承。何如:怎么样。②贫而乐:虽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而:表转折,却的意思。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摘自《诗经·卫风·淇(qí)奥》。切:用刀切断;磋(cuō):用锉锉平;琢:用刀雕刻;磨:用物磨光。诗意是:加工象牙,切了还要磋,使其更加平滑;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使其更加细腻。摘引诗句是比喻君子自我修养的高要求。④赐:孔子对子贡的称呼,孔子对学生都是直呼其名。“始可与言《诗》已矣”:即“始可与女言《诗》已矣”的省略,女即汝(rǔ),你,指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诸:相当于“之于”;往:过去的、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未知的事。此句是孔子对子贡的赞扬,称赞子贡一旦领悟了此,就会知彼。

    【译文】

    子贡说:“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这样做怎么样?”孔子说:“这样算不错了,但是比不上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又崇尚礼节的。”

    子贡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大概讲的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谈《诗经》了。告诉你这一点,你就有所领悟而知道那一点。”

    为政第二

    一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①。”

    【注释】

    ①以:用。北辰:即北极星。共:通“拱”;环抱、环绕的意思。所:地方。“众星共之”:指天上群星围绕北极星旋转、运行(在古代北极星被认为是天的中心)。

    【译文】

    孔子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

    二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

    【注释】

    ①政:法令制度。齐:作动词,使整齐。免:避免。②格:纠正。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能暂时地免于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百姓便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己纠正错误。”

    三

    【原文】

    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③;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孔子的学生。②养:供养,赡养父母。③养:此指饲养。

    【译文】

    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四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①。”

    【注释】

    ①为:做。师:老师。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

    五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①。”

    【注释】

    ①周:合群,用道义来团结人。②比:勾结,结党营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与人团结,而不是互相勾结,结党营私;小人是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而不讲团结。”

    六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注释】

    ①罔(wǎng):蒙蔽,欺骗。则:那么。殆(dài):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七

    【原文】

    子张学干禄①。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②;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干:求。禄:俸禄,旧时官吏的俸给。干禄:即求仕,求官做。②阙(quē):通“缺”,空,此指暂时放在一边。阙疑:意思是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寡:少。尤:过失。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谋得官做。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放在一边,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那么就能减少懊悔,谋求做官的秘诀就在这里面了。”

    八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①?”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②;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将,“哀”是谥号,他是定公的儿子。何为:为什么。服:服从。②对:臣回答君的提问或地位低的回答地位高的人的提问用对。举:选拔,举用。直:正直。错:通“措”,放置。诸:“之于”,在它的上面。枉:弯曲,不正。

    【译文】

    鲁哀公问道:“要如何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如果举用奸邪小人并把他们放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了。”

    九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①?”子曰:“临之以庄②,则敬;孝慈③,则忠;举善而教不能④,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最有权力的人。敬:恭敬。劝:劝勉。如之何:怎么办。②临:对待。庄:恭敬庄严。③孝慈:孝敬父母,慈爱百姓。④善: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能力低的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恭敬、尽忠和互相劝勉行善,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老百姓态度庄重,他们就会对你敬重;你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对你忠心;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了。”

    十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②。”

    【注释】

    ①非其鬼:不是他们应该祭祀的鬼神。②为:做。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它,这是谄媚;眼看正义的事情而不奋不顾身地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八佾第三

    一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此指季平子,鲁国大夫,此时把持鲁国的国政,代鲁国国君主持祭祀。佾(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

    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②是:此,这个。忍:忍心,狠心。孔子认为季平子是大夫不该忍心用天子的礼乐主持祭祀,这是对天子、国君的蔑视。孰(shú):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一个。

    【译文】

    孔子议论到季孙氏时说:“他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使用了周天子的八佾,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能忍心去做呢?”

    二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③。”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②大哉问: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啊!③易:治理,置办。戚:悲伤。

    【译文】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很大呵!就一般礼节仪式来说,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三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②?”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③?”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称旅。当时按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泰山,而季氏是大夫,去祭泰山,孔子认为这一行为越礼。②冉有:姓冉(rǎn),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季氏的家臣。弗(fú):不。救:此指设法劝阻。③曾(zēng):乃,竟。

    【译文】

    季孙氏要去祭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这件事吗?”冉有回答说:“不能阻止这件事。”孔子说:“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竟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吗?”

    四

    【原文】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倩(qiàn):美丽。兮(xī):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xuàn):色彩华丽。此三句诗前二句见《诗经·卫风·硕人》,后一句可能是逸诗(散失的诗)。这几句原意是赞美姑娘美丽的容貌。②绘:绘画。素:白色。③起:启发。予:我。商:指子夏,因子夏姓卜,名商,孔子称其名。

    【译文】

    子夏问曰:“‘漂亮的脸笑得美啊,明亮的眸子真妩媚啊,洁白的脂粉更把她装扮得楚楚动人啊。’这三句诗有什么含义呢?”孔子说:“你看绘画,先有白底,然后再着色画花。”

    子夏说:“那么,这就是说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吧?”孔子说:“能对我有所启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五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①,何谓也?”子曰:“不然②。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③。”

    【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的大夫。奥:古代居室的西南角,古人认为此处有神,此指奥神。灶:指灶神。古人认为奥神比灶神尊贵,但灶神地位虽低,却能“上天言善事”,能通天。故“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意思是说,与其巴结地位高的人,不如巴结地位虽低却有实权的人。②然:对,正确。③此句意思是如果做了坏事,得罪了天,那就没地方去祈祷了(即如果做了坏事,巴结谁都没有用处;如果不做坏事,谁都可不巴结)。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要是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祈祷的地方了。”

    六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②。”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③,既往不咎④。”

    【注释】

    ①社:土地神,古代建国必立社,用以祭祀土地神,此指社主(即木制的牌位)。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②以:用。栗(lì):前一意是栗树,后一意是害怕得发抖。使:让。③遂(suì):已经完成。谏(jiàn):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④咎(jiù):责怪。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问制作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哪一种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的人用松树制作神主,殷朝的人用柏树制作神主,周朝的人用栗树制作神主。用意是,让老百姓害怕得发抖。”孔子听了这些话后,对宰我说:“事情已经做了,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用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责备了。”

    七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②?”

    “然则管仲知礼乎③?”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④。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⑤。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齐国人,姓管,名夷吾,曾做齐桓公的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器:气量,度量。②三归:是藏钱财的府库。摄:兼职。焉:哪里。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④邦君:诸侯国的国君。树:作动词,立。塞门:相当于萧墙、照壁、屏风之类,以使外面看不见里面。⑤坫(diàn):台名,用土筑成,放置器物的设施。反坫:古礼两君相宴,饮毕,将空酒杯放在土坫上。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气量极小啊!”

    有人便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于是说:“管仲有储放钱财的府库,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职而不兼职,这哪里谈得上俭朴呢?”

    那人又问:“既然这样,那么管仲知礼吗?”

    孔子说:“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萧墙。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设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吗?”

    八

    【原文】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②。”从者见之③。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⑤。”

    【注释】

    ①仪:卫国地名。封人:官名,主掌典守边疆的长官。请见:请求接见。②未尝:从来没有。③从者:随从的人,此指孔子的随行弟子。④二三子:诸位,几人,此指孔子的弟子,这是仪封对他们的称呼。丧(sàng):指失去官职。⑤夫子:指孔子。木铎(duó):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或有战事时召集众人所用。此用来比喻孔子。“以……为……”即“把……当作……”。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边防长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只要是到这个地方的贤人君子,我是没有不要求会见的。”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孔子。出来后,他对那些学生说:“诸位,不必替你们老师失去官职而忧虑,天下无道而黑暗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作为传播正道的圣人。”

    九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①!”

    【注释】

    ①居上:居于高位。宽:宽宏大量。孔子认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都是违背礼仪的行为。

    【译文】

    孔子说:“处于高位的人,待下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恭敬严肃,居丧时没有悲痛哀伤的表情,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下去呀!”

    里仁第四

    一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①?”

    【注释】

    ①里、处:居住,皆作动词。知:通“智”,聪明。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能居住在行仁道的地方是最好的。如果挑选不行仁道的地方居住,哪里还算得上聪明呢?

    二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

    【注释】

    ①苟:如果,假使。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诚心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有使人厌恶的事发生。”

    三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④,造次必于是⑤,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不以其道得之”:即不凭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富与贵)。②去:离开。③恶:通“乌”,哪,怎么。作副词。④“终食之间”:即一顿饭的工夫的意思。违:违背。⑤造次:匆忙,急遽。

    【译文】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君子如果扔掉了仁,又怎么称作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工夫的时间也不会违反仁,匆忙之时也总是不忘掉仁,在生活困顿、东奔西走之时也一定在实行仁。”

    四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①为:治理。“何有”:即“有何”,意思是有什么困难。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又能怎样实行礼呢?”

    五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

    六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①。”

    【注释】

    ①齐:平等。省:检查,反省。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七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①。”

    【注释】

    ①则:连词,用在并列关系的句子中,“一则……一则”即“一方面……一方面。”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记在心上,一方面为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日益衰老而忧虑。”

    八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屡次。斯:那么,就。连词。

    【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进谏次数过多,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劝告次数过多,就会被朋友疏远。”

    公冶长第五

    一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①。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②。”以其子妻之③。

    【注释】

    ①公冶长:人名,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学生。妻:此作动词,嫁给……做妻子。②缧绁:捆绑犯人的绳子,此指代监狱。⑨子:指孔子的女儿,古时男女小孩都称为“子”。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虽然他曾经蹲过监狱,但那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做妻子。

    二

    【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①!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②?”

    【注释】

    ①子贱:人名,姓宓,名不齐,字子贱,孔子的学生。“若人”:这人,指子贱。②“斯焉取斯”:前一“斯”指子贱,后一“斯”指品德,此句意思是子贱从何处获得这样的品德呢?

    【译文】

    孔子谈论子贱时,说:“子贱这个人是个君子呵!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何处获得这样的好品德?”

    三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①。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③。

    【注释】

    ①漆雕开:人名,姓漆雕,名开,字子若,孔子的学生。仕:旧称做官。②“吾斯之未能信”:即“吾未能信斯”,意思是“我不相信这”。③说:通“悦”,喜悦,高兴。

    【译文】

    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说:“我对做官还没有自信。”孔予听了感到高兴。

    四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①,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②,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③?”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④,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赋:兵赋,指有关军事的工作。②邑: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包括周围的土地。家: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即领地)。宰:一个县的长官、大夫家的总管都叫宰。③赤:人名,即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④束带:把腰带高高地紧紧束在胸口,此指整理好礼服。

    【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了一遍。孔子于是说:“仲由呵,如果有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诸侯大国,可以让他去执掌军事工作。至于说他有没有仁德,那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嘛,在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拥有兵车百辆的县里,可以让他做县里的长官。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清楚了。”

    孟武伯又问:“公西华怎么样?”孔子说:“赤呵,有宾客来往时,可以派他穿着礼服站立在朝廷上接待宾客与宾客交谈,我也不知道他有无仁德。”

    五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①。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圬:抹墙。②诛:责问,谴责。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土墙不可能粉刷了。对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孔子又说:“当初我看一个人,是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看一个人,我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一下他的行为。这种情况,我是经过宰予的事情以后改变的。”

    六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是以谓之‘文’也③。”

    【注释】

    ①孔文子:姓孔,名圉,字仲叔,谥号“文”,卫国大夫。何以:即“以何”,凭什么。②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意思是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羞耻。③是以:即“以是”,因为这,因此。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称他‘文’呢?”孔子回答说:“他既敏捷又勤奋学习,不把向地位比他低、学识比他浅的人请教当作是可耻的,因此称他‘文’。”

    七

    【原文】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②,其事上也敬③,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子产:人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②恭:谦逊。③事上:侍奉君主。敬:谨慎。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品行:他自己的行为显得谦逊,他侍奉国君谨慎,他养育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八

    【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①,山节藻税②,何如其知也③?”

    【注释】

    ①臧文仲:人名,姓臧孙,名辰,鲁国大夫。居:使之居住,有收藏的意思。蔡:指一种大乌龟,此指乌龟壳,古人用乌龟壳占卜吉凶,认为龟壳越大越灵。②山节:刻着山岳的斗拱。藻:水草。税:大梁上的短柱。藻税: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短柱。③知:通“智”,聪明。最后一句意思是:在当时天子才能将大龟壳藏在豪华的庙堂里,而臧文仲也这样做,孔子认为他违背礼法,是不聪明的做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把大龟壳藏在雕刻着山岳的斗拱、画着花草图案短柱的家庙里。这个人怎么如此聪明呢?”

    九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①,无喜色;三已之②,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③,陈文子有马十乘④,弃而违之⑤。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①令尹:楚国的宰相称作令尹,官名。子文:人名,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著名贤相。三仕:多次做官。②已:免职。⑨崔子:人名,即齐国大夫崔杼,他曾杀死国君齐庄王。弑: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即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①陈文子:人名,齐国大夫,名须无。⑤违:离去。

    【译文】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令尹,不见他有高兴的神色;多次被罢官,也不见他有怨恨的神色。每次卸任,一定将任上原有的政事全都告诉新上任的令尹。由此看来子文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于职守了。”子张又问:“可算有仁德吧?”孔子说:“不知道,怎样才算有仁德呢?”

    子张又问道:“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别国。他说:‘这里的当权者跟我们的大夫崔子一个样。’于是又离去。到了另一个国家,他又说:‘这里的当权者跟我们的崔大夫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由此看来,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是很清白了。”子张又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怎么算仁呢?”

    十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①。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人名,姓季孙,名行父,谥号“文”。三思:即反复考虑,说明办事过于谨慎。②再:第二次。

    【译文】

    季文子每办一件事,都要经过反复考虑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就行了。”

    雍也第六

    一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

    ①雍:人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南面:古时以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位,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听政时都南面而坐,因此南面代指人君之位。使南面:意思是可以做卿大夫一类的官。

    【译文】

    孔子说:“冉雍啊,有做大官的可能。”

    二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①。不幸短命死矣②,今也则亡③,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迁:转移。贰:重复。过:犯过失。②短命:指颜回早逝,仅三十一岁。③亡:通“无”,没有。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中哪一个最爱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能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我也没有听说过有好学的人了。”

    三

    【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①。子曰:“与之釜②。”

    请益,曰:“与之庾③。”

    冉子与之粟五秉④。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⑤。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⑥。”

    【注释】

    ①子华:人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使:出使。粟:谷子,代指米。②与:给。釜(伯):古代量名,六斗四升为一釜。③益:增加。庾:古代量名,二斗四升为一庾。④秉:古代量名,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⑤适:往,去。衣:穿,作动词。⑥周:救济。急:穷困潦倒。继:接济。

    【译文】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给点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吧。”

    冉子请求多给些,孔子说:“再给她一庾吧。”

    冉子就给了子华的母亲五秉。

    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乘的是肥壮的马拉的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济急切需要帮助的穷人,而不应该救济那些富人。”

    四

    【原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①,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②,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③,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①果:果断。何有:有什么困难。②达:通事理。③艺:多才多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派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子贡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子贡这个人精通人情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再问道:“子有这个人可以用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子有这个人多才多艺,对于治理政事还会有什么困难吗?”

    五

    【原文】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①。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②,则吾必在汶上矣③。”

    【注释】

    ①闵子骞:人名,姓闵,名损,字子骞,孔子的学生。费:地名,季氏的家邑。②复我:再来召我。③汶:水名,即今山东的大汶河。汶上:指汶水的北面。暗指齐国。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他封邑费那个地方的总管。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代我婉言谢绝吧!如果再来召我去的话,那么我肯定已逃到汶水的北边了。”

    六

    【原文】

    伯牛有疾①,子问之,自牖执其手②,曰:“亡之③,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伯牛:人名,姓冉,名耕,字伯牛,孔子的学生,有德行。②牖:窗户。“自牖执其手”:古代的礼节当有病的人在家里睡在北面的窗下,君主如果去看他时,就搬到南面的窗下,让君主能够从南面看他,当时伯牛家以这种礼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孔子认为不敢当,所以不到病人家,只从窗口伸手进去握住病人的手。③亡:是丧的意思,指病人将死去。

    【译文】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视他,从窗口握住他的手,说:“失去这个人,真是天意啊!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得了这样的病!”

    七

    【原文】

    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入门,策其马③,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①孟之反:人名,鲁国大夫。伐:夸耀。②奔:逃奔,败走。殿:军队撤退时走在最后叫殿,此指留在最后面掩护全军撤退,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军大败而退,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③策:马鞭,此作动词,鞭打。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我夸耀,打了败仗撤退时,他留在最后掩护。快进城门时,人们欢迎他,赞扬他,他却鞭打着马自谦地说:‘不是我敢在最后面走呀,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八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①。”

    【注释】

    ①罔:欺骗,不直。此指不正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因为正直,所以在人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是由于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

    九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经常活动,有仁德的人多很沉静。聪明的人心情愉快舒畅,有仁德的人健康长寿。”

    十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①;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逝:往,去,此指去井边设法救起掉入井里的仁人。陷:陷入井中。

    【译文】

    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井里有仁人掉下去在那儿’,他会跟着跳到井中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让他去井边想办法救人,但不能也让他陷入井中;君子可以被人欺骗,但不能受别人愚弄。”

    十一

    【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①。夫子矢之曰②:“予所否者,天厌之③!天厌之!”

    【注释】

    ①南子:卫灵公之夫人,她把持朝政,行为不正。说:通“悦”,高兴。②矢:通“誓”,发誓。③否:不对,指做事不合于礼。厌:弃绝,厌弃。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如果我的行为不合礼、不合道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述而第七

    一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释】

    ①窃:私下,私自。老彭:人名,商代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只传述旧作,不进行创新,相信而且喜爱古文化,我私下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二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注释】

    ①艺: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技艺,这是上古时代贵族阶级教育培养子弟的内容。

    【译文】

    孔子说:“志向在‘道’上,执守在‘德’上,依据在‘仁’上,游娱在‘艺’上。”

    三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

    【注释】

    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②悱:想说却不能清楚地说出来的样子。发:启发。③隅:角落。反:推及,类推。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个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点拨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教给他某一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方面的,我就不再教他了。”

    四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①。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①暴虎: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河:不用船只徒步过河。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实行我的主张;不用我,就将它收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子路说:“如果您去率领军队指挥作战,找谁与您共事?”

    孔子说:“空手与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而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共事的。与我共事的必须是行事能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五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①?”子贡曰:“诺②,吾将问之。”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注释】

    ①为:帮助。卫君:卫出公蒯辄(kuǎi zhé)、他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蒯聩因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逃亡晋国。灵公死,辄立为国君。晋国故意把蒯聩送回卫国和辄争夺君位以达到乘机侵略卫国的目的。蒯辄父子争夺君位与伯夷、叔齐互相谦让君位正好相反。子贡以此提问,探知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②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译文】

    冉有对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嗯,我要去问问他。”

    子贡进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他们互让君位而出逃,心里有怨恨吗?”孔子回答说:“他们一心谋求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六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注释】

    ①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封地在叶(射)城,所以称叶公。②云尔:如此而已。

    【译文】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该如何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得把吃饭忘了,心里高兴时把忧愁忘了,连自己快要衰老了也不知道,这样说就行了。”

    七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①,斯可矣。亡而为有②,虚而为盈③,约而为泰④,难乎有恒矣。”

    【注释】

    ①恒:恒心,此指保持好操守。②亡:通“无”,没有。“亡而为有”:没有却装着有。③盈(yíng):充满。“虚而为盈”:本来空虚却装着充足。④约:穷困。泰:宽裕,富足。“约而为泰”:本来穷困却装着富足。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能够看到的了;能够看到君子,这也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是不能够看到的了;能够看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行了。没有却装着有,空虚却装着充实,本来穷困却要装出富足,这样就难以保持好的操守了。”

    八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①?”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②,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③?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④。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⑤,人必知之。”

    【注释】

    ①陈司败:陈,陈国。司败,官名,即司寇,主管司法的官。昭公:鲁昭公,鲁国国君。②巫马期:人名,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进:前进,此指走上前。③党:袒护,偏袒。④取:通“娶”。鲁国的国君娶了吴国姑娘做妻子。“为同姓”: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吴国是太伯的后代,也姓姬。吴孟子:鲁昭公的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通常是其所生长的国名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所以应称作吴姬,但周朝的礼法是“同姓不婚”,为了掩盖真相,就改称吴孟子。⑤苟(gǒu):假如,如果。

    【译文】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

    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袒护别人,难道孔子还会袒护别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那是同姓的,称她叫吴孟子。鲁君如果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将这句话告诉给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九

    【原文】

    子疾病①,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②’。”子曰:“丘也祷久矣。”

    【注释】

    ①疾:生病。病:重病,此指病情加重。②《诔》(lěi):此指祈祷的文章。祇(qí):地神。

    【译文】

    孔子病情加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道:“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这回事,《诔》文上写道:‘替你向天神地神祷告’。”孔子说:“我早就祈祷过了。”

    泰伯第八

    一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

    ①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就想把君位传给三子季历。长子太伯为使父亲的愿望实现,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国,使季历和姬昌顺利继位。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品德是极其高尚的。他多次将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二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②。笾豆之事③,则有司存④。”

    【注释】

    ①孟敬子:人名,鲁国大夫仲孙捷。问:探问,看望。②远:远离,避免,作动词。近:接近,靠近,作动词。鄙:鄙陋。倍:通“背”,不合理,错误。③笾(biān):祭祀中使用的竹制器皿。豆:祭祀中使用的木制器皿。“笾豆之事”:此指祭祀礼仪中一切有关具体细节的事情。④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小官吏。

    【译文】

    曾子生了病,孟敬子探望他。曾子对他说:“鸟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处世待人方面有三个问题应该重视:能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能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就可以使自己日益接近诚信;能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错误。至于祭祀方面的礼仪细节的事情,有主管的官员在那里负责啊!”

    三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①,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见:通“现”,出现,显露。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誓死固守完美的治国做人的原则。政局危急的国家不去,政治混乱的国家不住。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国家的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不能上进,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可耻的。”

    四

    【原文】

    子曰:“师挚之始①,《关雎》之乱②,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①师挚(zhì):鲁国的乐师,名挚。始: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始叫升歌,由乐师演奏。②《关雎(jū)》:《诗经·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该诗集的首篇。乱:乐曲的结束叫乱,即尾声,与始相对。乱一般是合奏,合奏时,奏《关雎》的乐章,故曰“《关雎》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大师挚开始演奏,一直到结尾合奏《关雎》,乐声美妙动听,充满了我的耳朵啊!”

    五

    【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①。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③,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④,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①舜有五人:传说中是禹、稷、契、皋(gāo)陶、伯益五人。②乱:治理。乱臣:治国之臣。十人:指周公旦、召(shào)公奭(sh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hóng)夭、散宜生、南宫适、邑姜。③才难:人才难得。④妇人:传说是指太姒(sì),文王的后妃,武王的母亲,能以德化天下。⑤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时,地分九州,文王得了六州,是三分之二。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而使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唐尧和虞舜的时代以及武王的时候,人才最昌盛。然而武王的十个治国大臣中还有一个是妇女,所以说只是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纣王称臣。周文王的道德,可以称得上达到最高境界了。”

    六

    【原文】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①。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②,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③,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④。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①间(jiàn):空隙,缺陷。间然:有批评、挑剔的意思。②菲(fěi):不厚,薄。③黼(fǔ):古代祭祀时穿的衣服。冕(miǎn):戴的帽子。黼冕:指祭服。④卑:低矮。沟洫(xù):田间水道,即沟渠。

    【译文】

    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可批评的了。他自己的饮食很差却把祭品办得很丰盛,他自己穿的衣服很差却把祭服做得很华美,他居住的地方很简陋却尽力兴办水利修沟渠。禹,我对他是没有可指责的了。”

    子罕第九

    一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①。

    【注释】

    ①罕:稀少。

    【译文】

    孔子很少谈功利,只谈天命和仁德。

    二

    【原文】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②。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也④。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①麻冕:一种用麻织成做工精细、较昂贵的礼帽。②纯:黑色的丝。③拜下:指臣见君的礼节,即臣子向君主行礼,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④拜乎上:指臣见君时直接到堂上拜,在堂下不拜。泰:骄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织礼帽,这是符合传统的礼节的;现在大家改用丝线作料,比用麻更俭省,我赞同大家的做法。臣子见君王,先在堂下拜,再升堂拜,这是合乎传统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升堂拜,这是骄慢的表现。即使我的主张违背大家的做法,我也仍主张先在堂下拜,升堂再拜。”

    三

    【原文】

    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②,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③;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

    【注释】

    ①畏:拘囚。匡:邑名。“畏于匡”:意思是匡这个地方的人曾遭受鲁国阳虎的暴掠,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似,当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地,当地的百姓便错当孔子是阳虎而把孔子拘押了五天。②丧:消灭。③后死者:孔子自称。与(yù):参与,引申为知道、了解、掌握。④“如予何”:即“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在匡地,孔子被当地人拘押起来。他说:“文王死了以后,古代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是要消除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上天假若不是要消除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四

    【原文】

    子见齐衰者①,冕衣裳者与瞽者②,见之,虽少,必作③;过之,必趋④。

    【注释】

    ①齐(zī)衰(cuī):古代用熟麻布做成的缉边的丧服。②衣:上衣。裳:裤子。冕衣裳者:是衣冠整齐的贵族。瞽(gǔ):眼睛瞎。③少:坐。作:起身。④趋:快步走。古代以疾行表敬意。

    【译文】

    孔子见到穿丧服的,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以及瞎了眼的人,他们要来见孔子,即使是年轻人,孔子也必定从坐席上起身;要是从他们身旁走过,也必定快步走。

    五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③,博我以文④,约我以礼⑤,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⑥。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⑦。”

    【注释】

    ④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②弥(mí):愈,越。③循循然:有次序地。④博我以文:即“以文博我”,意思是用文献典籍使我知识广博。其中的“博”用作动词,有“使……广博”之意。⑤约我以礼:印“以礼约我”,意思是用礼节使我得到约束。⑥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⑦末:没有,无。由:途径。末由:没有可走之路。

    【译文】

    颜渊喟然叹息道:“老师的思想、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深。看见它好像在眼前,一忽儿又好像到后面去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前面,我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无路可上了。”

    六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①。病间②,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③?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④,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①使门人为臣:让孔子的弟子作家臣治办丧事(古代大夫的丧事,由家臣治办)。②间(jiàn):间隙,指病情减轻。③吾谁欺:即“吾欺谁”,意思是我欺哄了谁。④大葬:卿大夫的隆重葬礼。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就让他的学生们作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孔子病情好转知道了这件事,于是说:“仲由这种骗人的勾当已经很久了啊!我本来没有家臣,却要装着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弟子手里。我即使没有条件享受卿大夫的葬礼,难道我会死在路上没人安葬我吗?”

    七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①!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②!”

    【注释】

    ①苗:长苗,作动词。秀:庄稼吐穗开花,作动词。②实:结果实。此二句喻成才了却没有被任用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译文】

    孔子说:“庄稼长苗却不开花结穗的情况有过的吧!吐穗开花了却不结果实的情形也是有过的吧!”

    八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③,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法:礼仪原则。语(yù):告诫。②巽(xùn):恭敬,谦逊。与:赞许。③绎(yì):分析鉴别。

    【译文】

    孔子说:“合乎正道的告诫之词,能够不接受吗?改正了错误是可贵的。用恭敬的话来赞许,能不高兴吗?能分析鉴别一下这恭敬的话才可贵。只管高兴而不加分析鉴别,只表示接受而不加以改正,对这种情况我就没有办法了。”

    九

    【原文】

    子曰:“衣敝緼袍①,与衣狐貉者立②,而不耻者,其由也与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④?’”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①衣(yì):穿,用作动词。敝:破烂。緼(yùn):乱丝绵。②狐貉(hé):指狐皮貉皮制的皮袍。③由:指仲由。④忮(zhì):嫉妒。求:贪求。臧(zāng):善,好。“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选自《诗经·卫风·雄雉》,意思是如果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

    【译文】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裘皮袍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羞耻的,概只有仲由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子路听了,从此经常念着这两句诗。孔子说:“仅仅做到这样,又怎么能够算得上好了呢?”

    乡党第十

    一

    【原文】

    孔子于乡党①,恂恂如也②,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③,唯谨尔。

    【注释】

    ①于:在。乡党:指家乡。②恂恂(xún):恭顺的样子。③便便(pián):形容说话清楚明白。

    【译文】

    孔子在家乡显得非常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明白清楚,只是很慎重,说得少。

    二

    【原文】

    君召使摈①,色勃如也②,足躩也③。揖所与立④,左右手⑤,衣前后⑥,襜如也⑦。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⑧。”

    【注释】

    ①摈(bìn):指接待宾客。②勃如:神情变得庄重矜持。③躩(jué):走路快的样子。④所与立:指跟自己一样作傧相的人。⑤左右手:形容向两边交替作揖的形态。⑥衣前后:作揖时衣服随着身体的前躬后仰而前后摆动的样子。⑦襜(chān):整齐。襜如也:指衣服虽摇动却不乱的整齐样子。⑧顾:回头。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作傧相接待贵宾,孔子神情变得庄重起来,走路也快起来。他向两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裳随着前后摆动,但整齐不乱。他从中庭快步向前走时,姿势就像鸟儿张开了翅膀一样。贵宾告辞后,他一定向君王回报说:“客人已经走远了。”

    三

    【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①,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②。

    过位③,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④,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⑤。

    没阶,趋,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①鞠躬(jūgōng):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②阈(yù):门限,门坎。③过位:古代礼节,大臣议论政事时要入朝经过君主的座位,那时态度必须恭敬严肃。④摄(射):提起。齐(zī):衣服的下摆。⑤逞(chěng):放松,舒展。颜色:脸色,神情。怡怡(yí):和顺的样子。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门,恭敬谨慎,好像没有容身的地方一样。

    站立,不站在门的中间;步行不踩门坎。

    走过君主的座位,神情马上变得恭敬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气不足似的。

    他提起衣服的下摆向堂上走时,显得小心谨慎,敛身憋气像没有呼吸一样。

    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神态便舒展起来,显得心情愉快。

    下完了台阶,就快步向前走,像鸟儿张开了翅膀一样。

    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又显得恭敬谨慎。

    四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①。

    当暑,袗絺络,必表而出之②。

    缁衣,羔裘;素衣,魔裘;黄衣,狐裘③。

    亵裘长,短右袂④。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⑤。

    狐貉之厚以居⑥。

    去丧无所无不佩⑦。

    非帷裳,必杀之⑧。

    羔裘玄冠不以吊⑨。

    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释】

    ①绀(gàn):深青透红的颜色。緅(zǒu):比绀更暗的颜色。绀緅饰:用绀、緅这类颜色做衣服的镶边。亵(xiè)服:平时在家穿的便服。②袗(zhěn):单衣,作动词,穿单衣。絺(chī):细葛布。络(xì):粗葛布。袗絺络:穿细的或粗的葛布单衣。表:上衣。③缁(zī)衣:黑色的外套。羔裘(qiú):黑色的羊毛皮衣。素衣:白色的外衣。麂(jǐ)裘:小麂皮衣。④亵裘:在家时所穿的衣服。袂(mèi):袖子。⑤寝衣:睡觉时盖的小被子。⑥狐貉之厚:厚毛的狐皮貉皮。居:坐垫。⑦去:除去。佩:玉器系在衣服大带上。⑧帷裳:上朝或祭祀时穿的礼服。杀(shài):裁去,减少。⑨玄冠:一种黑色礼帽,用作吉服。吉月:每月初一。

    【译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和黑中透红的布做衣服的镶边,红色和紫色的布不用来做平时在家里穿的便服。

    夏天,穿葛布单衣,外出时一定套上外衣。黑色罩衣配紫羔皮袍,白色衣服配白鹿皮袍,黄色衣服配黄色狐皮袍。

    平时在家穿的皮袄,比一般的衣服长,右边的袖子却要短一些。

    睡觉要有小被子盖,它有人身的一倍半长。

    冬天的坐垫用厚厚的狐貉皮做成,丧事完后,可以佩带各种玉器装饰物。

    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裁边。

    不穿黑色羔羊皮袍,不戴黑色礼帽去吊丧。

    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拜君主。

    五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①。

    食而餲,鱼馁而肉败②,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③。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④。不得其酱,不食⑤。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⑥。

    唯酒无量,不及乱⑦。

    沽酒市脯⑧,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①厌:讨厌,不喜欢。脍(kuài):切细的肉。②(yì)、餲(ài):指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馁(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③失饪(rèn):烹饪得不好。④割不正:古人宰杀牛羊时解剖肢体叫割,分割有一定的分法,不合这种分法的叫割不正。⑤不得其酱:指所吃的肉与酱不相配。⑥食(shí)气(xì):指饮料。⑦乱:神志昏乱,指醉酒。⑧沽(gū):买。市:买,作动词。脯(fǔ):肉干。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吃。食物变色难看,不吃。食物气味难闻,不吃。烹饪得不好,不吃。不当时不吃。割得不合规矩的肉,也不吃。调味品不恰当,不吃。

    席上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得超过主食。

    只有饮酒可不限量,但也不能饮到醉的地步。

    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吃完了,姜不撤除,但不多吃。

    六

    【原文】

    见齐衰者,虽狎①,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②,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③。式负版者④。

    有盛馔⑤,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①齐衰(zī cuī):指丧服,此指穿丧服,作动词。狎(xiá):亲近。②亵(xiè):熟悉,常见。③凶服:死人的衣服。式:通“轼”,车前扶手用的横木,此指身子微俯伏在横木上,作动词,这动作表示尊敬或同情。④版:古代用木板写的国家图籍,例如户籍册、疆域图等。⑤馔(zhuàn):筵席。

    【译文】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平常关系亲密的,态度也一定变得严肃起来。看见戴着礼帽的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要表现得有礼貌。

    遇到送死人衣服的人,在车上也要把身子微微向前俯伏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同情。看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乘车时也同样表示敬意。

    遇有盛大的筵席,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表示恭敬。

    遇到疾雷,大风,一定改变神色表示不安。

    先进第十一

    一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①。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①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而后获得官职的人。野人:在野之人,即无爵无禄的一般人。后进于礼乐:指先获得官职而后学习礼乐的人。君子:指卿、士大夫等当权贵族。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获得官职的,是没有爵位和俸禄的普通人,先有官位而后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假如要我选用人才,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二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②。鲤也死,有棺而无椁③。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

    ①颜路:颜回的父亲,名无繇(yóu),字路,小孔子六岁,从师于孔子。椁(guǒ):古代有地位的人的棺材有两层,里面一层叫棺,外面一层大的叫椁。②才:有才能,此指颜渊。不才:没有才能,此指孔鲤。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个椁。孔子说:“无论是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儿子。我儿子鲤死了,只有棺却没有椁,我没有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买椁。由于我以前曾经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三

    【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②?”

    【注释】

    ①恸(tòng):极悲哀。②夫(fú)人:这个人,指颜渊。“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是“非为夫人恸而为谁”的倒装句。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随的弟子说:“先生您太悲伤了啊!”孔子说:“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四

    【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①;子路,行行如也②;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①訚訚(yín)如:正直而恭敬的样子。②行行(hàng)如:刚强的样子。③侃侃(kǎn)如:温和快乐的样子。

    【译文】

    在孔子旁边侍奉,闵子骞是一副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然而,孔子说:“仲由这样,怕不得好死呢。”

    五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屡空②。赐不受命③,而货殖焉④,亿则屡中⑤。”

    【注释】

    ①庶(shù):庶几(jī),差不多。②屡空:经常陷于穷乏之中。③不受命:子贡没有得到准许就去做生意。④货殖:囤积财贷以牟利。⑤亿:通“臆”,猜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差不多了吧,可他常常贫穷。子贡没有经过准许去经商投机,猜测行情竟常常猜中。”

    六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①,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

    ①退:退缩。②兼人:一人能兼作两人的事,意思是胆大,敢作敢为。

    【译文】

    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做呢?”孔子说:“还有父兄在上面,怎么能听到就做呢!”

    冉有问:“是不是听到就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还有父兄在上面’;冉有问是不是听到就做,您说‘听到就做’。我感到大惑不解,大着胆子来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七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不吾知也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④:“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⑤,加之以师旅⑥,因之以饥馑⑦;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⑧,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⑨。”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①曾皙(xī):名点,字子哲,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即公西赤,孔子的学生。②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你们在我面前不好开口说话。③居:平时。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④率尔:轻率,直率。⑤摄乎大国之间:摄(射):局促地处在……此句意思是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⑥师:二千五百人为师。旅:五百人为旅。师旅泛指军队。⑦饥:谷不熟叫饥。馑(jǐn):菜不熟叫馑。饥馑即饥荒。⑧等到。⑨方:道义。知方:懂得道义。哂(shěn):讥讽地微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六七十或者方圆五六十里的地方的小国。方:方圆。如:或者。俟(sì):等待。宗庙之事:指祭礼的事情。如会同:或者诸侯相会见。会:诸侯相盟。同:其他一般人的会见。端:玄端,古代礼物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小相(xiàng):祭祀和诸侯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是最低的一级。莫:通“暮”,傍晚。春服:夹衣。冠者:指成年人。浴乎沂(yí):在沂水边洗头面和双手。沂:水名,在山东曲阜县南。风乎舞雩(yú):风,迎风而吹。舞雩,祭天求雨的地方,有坛有树木。喟(kuì):叹息。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都大,所以你们不要对此介意而不敢尽情讲真话。你们平常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打算任用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急忙答道:“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闹灾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

    孔子对他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可以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这个国家礼乐教化,那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修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很有本事了,只是愿意学习这些:祭祀和诸侯相会时,我愿意穿着玄端礼服,戴着章甫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正近尾声,此刻铿地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答道:“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的不同。”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便说道:“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来了,曾皙最后走。他问孔子道:“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了谈自己的意愿而已。”

    曾皙又问:“那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当讲求礼让,可仲由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曾皙又说:“难道冉有不是有志为国吗?”

    孔子说:“哪里有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土地还算不上一个国家的呢?”

    曾皙问:“公西赤谈的不是国家吗?”

    孔子说:“有祭礼的宗庙,有诸侯间的会见,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公西赤如果只能当小司仪,那大司仪又由谁来当呢?”

    颜渊第十二

    一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②。”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③,请事斯语矣④。”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克:约束,抑制。复:践行。②目:条目,细节规定。③不敏:不才。④事:从事,实行。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礼。这就是仁。只要一旦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呢?”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这番话切实去做。”

    二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①浸润之谮:像水那样渐渐浸渍的谗言。谮(zèn):诬陷、中伤人的谗言。②愬(sù):诬告。

    【译文】

    子张问怎样算是明事理。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以及切肤般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明事理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肤般的诬告,在你面前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看得远了。”

    三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①,足兵,民政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足:使……充足。

    【译文】

    子贡问关于处理政事的道理。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百姓对当局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备、百姓对当局的信任这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先去掉军备这一项。”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粮食和百姓对当局的信任这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先去掉粮食这一项。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一死,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立不住了。”

    四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①:“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②?”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①有若: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②盍:何不,为什么不。彻: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道:“如果遇到年成不好,国家开销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说:“为什么不实行十成抽一的税制呢?”

    哀公说:“十成抽二,我都还不够,怎么能十抽一呢?”

    有若回答说:“假如百姓的用度都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五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①达:显达,通达。②闻:名誉显闻,有名望。③下人:甘居人下,指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显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显达,就是在诸侯国家一定名声在外,在卿大夫封地也一定名声在外。”孔子说:“这个是有名声,并不是显达。所谓显达,是天性质朴正直,内心喜爱道义,而且善于观察别人的神色,分析别人的言话,发自内心地愿意使自己处在别人之下。这种人在诸侯国家必然显达,在卿大夫封地也必然显达。至于有名声,外表做得很有仁德,但行为却与此相反,他自己以仁人自居而不加怀疑。这种人,在诸侯国必定能骗取名誉,在卿大夫封地也必定能骗取名誉。”

    六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①,曰:“敢问崇德,修慝②,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备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③,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从游:跟随孔子出游。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县。②修慝(tè):指改恶从善。修:治,指改正。慝:隐藏在心里的怨恨。③忿(fèn):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跟随孔子出游于舞雩台下,樊迟问孔子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改正过错,辨别是非呢?”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做事争先,享受在后。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检查自己的过错,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不就是改正了过错吗?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也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糊涂吗?”

    子路第十三

    一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①。”请益。曰:“无倦。”

    【注释】

    ①先:导,引导,教导。

    【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身体力行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辛勤地劳动。”子路请求孔子多讲解一些,孔子说:“按上面说的做,不要懈怠就行。”

    二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②!”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⑤。”

    【注释】

    ①卫君:指卫出公蒯辄(kuǎi zhé)。②正名:指纠正礼制、名分上用词不当的现象。③阙:通“缺”,有疑问。④中(zhòng):得当。⑤苟:随便,马虎。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主持政事,您打算从什么做起?”

    孔子说:“首先要正名呀!”

    子路说:“您真的迂腐到这个地步啊!为什么要去正这个名?”

    孔子说:“由呀,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大概都应采取存疑态度。如果名分不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办不成事,那么礼乐制度就不能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兴起,那么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分,一定要能说得清楚,说出来了必定要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说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过是不能有一点马虎、随便罢了。”

    三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②!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③,焉用稼?”

    【注释】

    ①圃(pǔ):种蔬菜、花草的园地。②樊须:即樊迟。③襁(qiǎng):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这,我比不上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这,我又比不上老菜农。”

    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当权者要是讲求礼仪,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当权者要是讲求道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驯服;当权者要是讲求信用,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讲真话。如果这样做的话,天下的百姓都会背着他们的小儿女来投奔。这怎么用得着自己学种庄稼呢?”

    四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①?”对曰:“有政②。”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③,吾其与闻之④。”

    【注释】

    ①晏:晚,迟。②有政:有国政事务(要商讨)。③吾以:即“以吾”。以:用。④与(yù):参与。

    【译文】

    冉有从季氏府退朝回来。孔子问:“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有回答说:“有政事要商讨。”孔子说:“可能是季氏的私事吧?如果有国家政事,虽然现在我没被任用,但也会听说的。”

    五

    【原文】

    定公问①:“一言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②。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定公:名宋,鲁国的国君。②几(jī):差不多,接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话可不能这么说,但与这差不多的话是有的。有人说:‘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难,就会认真谨慎地去做,那不就差不多是一句话使国家兴盛了吗?”

    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吗?”

    孔子回答说:“话不能这么说呀,但与这差不多的话是有的。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感受到什么快乐,只有一点,就是我说什么都没有人敢违背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是很好的吗?如果说的话不对却没有人敢违抗,这不就差不多是一句话使国家灭亡吗?”

    六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①:“吾党有直躬者②,其父攘羊③,而子证之④。”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语(yù):对……说,告诉。②直躬:坦白直爽。③攘(rǎng):偷窃。④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坦白直爽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了。”孔子说:“我们那个地方坦白直爽的人与你们那儿的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我们那里的直爽就表现在这里了。”

    七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①,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②。”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③!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

    【注释】

    ①辱:辱没,辜负。②弟:通“悌”,尊敬兄长。③硁(kēng):敲打石头的声音。硁硁然:形容浅薄固执的样子。④斗:古代的量名,等于十升。筲(shāo):古代的饭筐,能容五升。斗筲:比喻见识和肚量狭小。

    【译文】

    子贡问:“怎么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士?”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作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是什么呢?”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说:“敢问再次一等的是什么呢?”孔子说:“说话必须讲信用,做事必须果断,这本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呵!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问:“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值得一提啊!”

    八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①:‘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②。’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③。”子曰:“不占而已矣④。”

    【注释】

    ①南人:南方人。②巫医:用巫术替人治病的人。③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九三》的爻(yáo)辞,意思是三心二意、翻云覆雨,就常会有羞辱随后而来。④占(zhān):占卦。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做人如果没有恒心,是不可以做巫医的’!这句话说得好啊!”

    《易经》上说:“三心二意,不坚守自己的德操,就会承受羞辱。”孔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无恒心的人不要去占卦罢了。”

    九

    【原文】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愢愢①,怡怡如也②,可谓士矣。朋友切切愢愢,兄弟怡怡。”

    【注释】

    ①切切愢愢(sī):互相诚恳地提出善意的批评,和睦相处。②怡怡如:和顺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呢?”孔子说:“互相批评又能和睦相处,就可以称作士了。朋友之间是互相批评,兄弟之间是亲切和气。”

    十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①。”

    【注释】

    ①即戎(róng):当兵,上战场。即:就,往。戎:军事,战争。

    【译文】

    孔子说:“善人拿七年时间教导民众,也可以让他们当兵打仗了。”

    宪问第十四

    一

    【原文】

    宪问耻①。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③,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①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②谷:俸禄。③克:好胜。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去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问道:“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算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算得上难能可贵了,至于是否仁,那我就不能由此断定了。”

    二

    【原文】

    南宫适问孔子曰①:“羿善射②,奡荡舟③,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①南宫适(kuò):姓南宫,名适,字子容,孔子的学生。②羿(yì):古代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③奡(ào):古代传说中夏代寒浞(zhuó)的儿子,力气很大,能够在陆地行舟。荡舟:指水战。④稷(jì):传说周朝国君的祖先,教民种植庄稼,被尊为谷神。

    【译文】

    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但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下地种庄稼,他们都得到了天下。”孔子对这话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道:“这个人可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确实是个崇尚道德的人呀!”

    三

    【原文】

    子曰:“为命①,裨谌草创之②,世叔讨论之③,行人子羽修饰之④,东里子产润色之⑤。”

    【注释】

    ①为命:制定国家的法令。②裨谌(bì chàn):人名,郑国大夫。③世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④行人:主掌外交的官名。子羽:名公孙挥,字子羽,郑国大夫。⑤东里:地名,子产居住的地方。子产:郑国的大夫,曾主持郑国政治,使郑国富强。

    【译文】

    孔子说:“郑国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法令,由裨谌起草,经过世叔提意见,然后由外交官子羽进行修改,最后由子产进行文字上的修饰完成。”

    四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①。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②。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③,饭疏食,没齿无怨言④。”

    【注释】

    ①子西:名申,字子西,楚国的令尹(宰相)。②管仲:名夷吾,齐桓公的宰相,曾辅佐桓公称霸诸侯。③伯氏:齐国大夫。骈(pián)邑:地名。在齐国。④齿:年。没齿:死。

    【译文】

    有人问孔子,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是个宽厚慈爱的人。”

    又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嘛!他嘛!”

    又问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终身吃粗粮,但到死他也没有怨恨的话。”

    五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③,冉求之艺④,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⑤,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②臧(zāng)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hé)。③卞庄子:鲁国大夫,封地卞(biàn)邑,凭勇气著称。④冉求:孔子的学生,多才多艺。⑤要(yāo):同“约”,穷困。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过人,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无畏,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修养来增加其文采,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只要能做到看见财利就考虑到道义,遇到危险肯献出生命,长期过穷困日子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六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②?”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名拔,卫献公之孙,谥号“文”,故称公叔文子。公明贾(jià):卫国人,姓公明,名贾,公叔文子的使臣。②夫子:此指公叔文子。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这是真的吗?”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得过分了。他老人家是该说话时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反感他笑;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七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①,吾其被发左衽矣②。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③,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微:没有。②被:通“披”。左衽(rèn):衣襟向左边开,这是夷狄的打扮,这是形容落后的少数民族。③谅:诚信,遵守信用。④自经:自缢,上吊自杀。渎(dú):小沟渠。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他的主人公子纠,他不但不为公子纠去死,反而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老百姓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一样守着小节小信,自杀于沟渠中还没人知道吗?”

    八

    【原文】

    陈成子弑简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③!”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①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简公:齐国国君姜壬(rén)。②沐浴:洗头洗澡,指斋戒。③三子:指鲁国最有权势的三位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他们主宰鲁国的政治。④从大夫之后:是孔子曾经做过大夫的谦虚说法。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庄重地沐浴斋戒后上朝廷朝见鲁哀公,告诉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吧!”

    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

    孔子于是又去向三位大夫报告了,三家大夫都不同意出兵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啊。”

    九

    【原文】

    子击磬于卫①,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②,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③!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④,浅则揭⑤。”

    子曰:“最哉!未之难矣。”

    【注释】

    ①磬(qìng):古代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②蒉(kuì):盛土的草编器具。③硁硁(kēng):击磬发出的声音。④厉:不脱衣服涉水。⑤揭:提起衣服过河。“深则厉,浅则揭”,引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击磬,有个挑着草筐的刚好从门前走过,他说道:“这人击磬,有心思呀!”过了一会儿又说:“见识鄙俗呀,从硁硁的声音中听出来!他好像在说没有人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就独善其身罢了。这好比过河,水深索性穿着衣服走过去,水浅就提着衣裳蹚过去。”

    孔子说:“真坚决啊!我没有办法说服他。”

    十

    【原文】

    阙党童子将命①。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党: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市内。

    【译文】

    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说:“这孩子是一个求上进的吗?”孔子说:“我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看到他和长辈长者并肩而行。这童子并不是一个求上进的人,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卫灵公第十五

    一

    【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①。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①陈:通“阵”,军队作战的阵势。②俎豆之事:俎(zǔ)、豆都是古代盛肉食的器皿,举行祭礼等时使用,所以俎豆之事代指礼仪之事。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队列阵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方面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二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①,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②,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③,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注释】

    ①蛮:南蛮,南方的少数民族。貊(mò):北狄,北方的少数民族。②州里:古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千五百家为州,此指本乡本土。③衡:通“横”,车辕前的横木。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到处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老实,做事忠厚严肃,即使走到少数民族的偏僻国家,也行得通。但如果说话虚伪欺瞒,做事马马虎虎,就是在本乡本土,又怎能行得通呢?如果站立的时候,就好像看见‘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车上则好似看见这几个字呈现在前面的横木上,这样牢记它们才能使自己的主张到处行得通。”子张将孔子的这些话记在衣服的带子上了。

    三

    【原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①,服周之冕,乐则《韶》、《舞》②,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③。”

    【注释】

    ①辂(lù):此指车。②《舞》:同《武》,周武王时的一种乐曲。③殆(dài):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管国家。孔子说:“推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用周朝的礼帽,音乐就演奏《韶》曲和《武》曲,舍弃郑国的音乐,疏远小人。郑国的音乐淫靡,谄媚的小人危险。”

    四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都用来思考,但没有好处,比不上去学习啊。”

    五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①;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①馁(něi):饥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学道,不谋求衣食。耕田,常有挨饿的时候。学道,能够做官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没学到手,不担心贫穷。”

    六

    【原文】

    子曰:“知及人,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①,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①莅(lì):临,到。

    【译文】

    孔子说:“凭聪明才智可以谋得官职,但如果不用仁德去保持它,那么即使得到了官职,也一定会失去它。凭聪明才智谋到了官职,又能用仁德保持它,但不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百姓,那百姓对当权者也不会尊敬。凭聪明才智得到官职,用仁德保住了它,又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但不能用合乎礼节的态度动员,使用百姓,这也还不够完整。”

    七

    【原文】

    师冕见①,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②。”

    【注释】

    ①师冕(miǎn):名叫冕的盲人乐师。②相(xiàng):帮助。

    【译文】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告诉他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又告诉他说:“这是坐席。”等大家坐好后,孔子对师冕说:“某人坐在这里,某人坐在那里。”师冕告辞走了。子张问孔予:“这也是一种同乐师说话的方法。”孔子说:“是的,这就是一种帮助乐师的方法呀!”

    季氏第十六

    一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③,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⑤。’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⑥?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⑦,龟玉毁于椟中⑧,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⑨。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①颛(zhuān)臾(yù):附庸于鲁国的小国,相传是伏羲之后,风姓。故址在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②东蒙: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四十里。③夫子:指季康子。④周任:古代有名的一个史官。⑤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⑥相(xiàng):辅助的人。⑦兕(sì):独角的犀牛。柙:关闭猛兽的笼子。⑧龟:占卜用的龟甲。玉:祭礼用的玉。椟(dú):匣子。⑨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此暗指鲁国内部。

    【译文】

    季氏将要兴兵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呀!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吧!那颛臾,从前先王封他做祭祀东蒙山的主祭人,再说他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攻打他呢?”

    冉有说:“我们主公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孔子说:“求呀!从前周任说过:‘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辞职。这样如一个辅助瞎子的人,如果瞎子要跌倒了但他不去抱持,瞎子跌倒但他不去搀扶,那么还要用帮助瞎子的人干什么呢?况且你的话实在是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离季氏的封地费又很近,如果现在不夺取它,将来一定成为后代子孙的隐忧。”孔子说:“求呀!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一个国君或一个大夫,不怕财富少却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却怕不安定。财富均了,就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就无所谓寡,上下既相安无事那么国家就无有倾覆之患。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有国外的人不归顺,就整治礼乐和仁义之政来招引他们来;既然招他们来了,就使他们生活安定下来。现在你们两人,帮助季氏,国外的人不归服,你们无法招他们来,国家不统一,分崩离析,你们不能好好保全,却想要在国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并不在颛臾,正在我们国君的庭院之内呀!”

    二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情况要考虑: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庄重;说话,要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要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要考虑怎样向别人请教;欲发怒,要考虑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以得到的东西,要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三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①汤:沸水。

    【译文】

    孔子说:“看见善良的,就好像赶不上似的奋力追求;看见邪恶的,就好像要把手伸到沸水那样赶紧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我听到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来保全自己的意志,据义而行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却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

    四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gāng):名元,字子禽。伯鱼:姓孔,名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

    【译文】

    陈亢向伯鱼问道:“您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特别的教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啊,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去后便学诗。又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又恭敬地走过那里。他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还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会。’我退回去后便学礼。我听到的就只这两次。”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点收获:一是知道了该学诗,二是懂得了该学礼,三是了解到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偏爱。”

    阳货第十七

    一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

    孔子时其亡也③,而往拜之。

    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④,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⑤。”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阳货:又称作阳虎,季氏的家臣。此时他掌握了季氏的权柄,后在争权斗争中失败,逃往晋国。②归(kuì):同“馈”,赠送。豚(tún):小猪。古代礼节,大夫赠礼物给士,如果不是在家里当面接受,士就应该去大夫家登门拜谢。阳货送礼给孔子,目的是让孔子回拜时与他相见,来劝孔子出仕。但孔子不愿见,所以孔子趁阳货不在家时回拜。③时:同“伺”,窥伺。④亟(qì):屡次。⑤岁不我与:即“岁不与我”,意思是岁月不等人。与:在一起,有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一只蒸熟的小猪给孔子,使孔子非得去他家拜谢。

    孔子打听到阳货出门去了,才去他家拜谢。

    不巧两人在路上碰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跟你说。”接着说:“自己身怀本领,却听任国家迷途失道,这能叫仁吗?”他继续说:“不能算作仁。”“一个人想参政,却屡屡错过机会,这能叫做聪明吗?”阳货接着说:“不能。”“光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不会等人呀!”

    孔子说:“好,我准备出来做官。”

    二

    【原文】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②,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③:“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①之:动词,去,往。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②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③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呀!”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后,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容易听使唤。”

    孔子对学生们说:“弟子们!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三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②?”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释】

    ①公山弗扰:即公山不狃(niǔ),季氏的家臣。畔:通“叛”。谋反。此指公山弗扰伙同阳货在费邑反叛季氏。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即“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前一“之”为助词,后一“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译文】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为据点图谋叛乱,他叫孔子去,孔子打算去。

    子路不高兴,说:“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

    孔子说:“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会白白召我去吗?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许会使鲁国成为东方周王朝,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复兴。”

    四

    【原文】

    佛肸召①,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②;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③。吾岂匏瓜也哉④?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①佛肸(bì xī):晋国中牟邑宰,大夫范中行的家臣。②磷(lìn):薄。③涅(niè):可作黑色染料的矾石,此作动词意思是染黑。缁(zī):黑色。④匏(páo):瓜,有苦、甜两种,味苦的不能吃,但可用来帮助泅水。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

    子路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凭中牟作为据点谋反,先生您却要去他那里,这怎么说得通呢?”

    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我不是也说过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这话吗?不是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这话吗?我难道是只匏瓜吗?怎么只能够挂在那里,不想有人来采食呢?”

    五

    【原文】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①!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②;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③;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①居:坐。②贼:害。③绞:尖刻刺人。

    【译文】

    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与六种弊病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听说。”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问,它的弊病是使人变得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好学问,它的弊病是放纵无止境;爱好诚实却不爱好学问,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利用反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问,它的弊病是尖刻而不通情理;喜欢勇敢却不喜欢学问,它的弊病是容易酿成乱子;喜欢刚强却不喜欢学问,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六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①。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②,今之矜也忿戾③;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①亡:通“无”,没有。②矜(jīn):自尊自大。廉:指人的行为方正有威不可冒犯。③忿戾(fèn lì):态度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有三种偏激的毛病,现在或许没有这种毛病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是放荡不羁;古代自尊自大的人威不可犯,现在自尊自大的人却是蛮横不讲理;古代愚蠢的人天真直率,现在的愚笨之人就只是狡诈无赖了。”

    七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①,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②,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③,闻乐不乐,居处不安④,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二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燧(suí):古代取火的器具。改火:古代用燧石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②衣(yì):作动词,穿衣。③旨:滋味美,此指味美的食物。④居处:古代孝子服丧期间要住在临时用草、木搭成的棚子里,此指住在平常的房屋中。

    【译文】

    宰我问孔子:“父母死了,子女守孝三年,时间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奏乐,音乐也必定会失传,陈谷已经吃完,新谷子又已经长出来,钻木取火的木头也都改换了一遍,守丧满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说:“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对你来说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

    孔子说:“你要觉得那样做心安,你就去那样做吧!那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间,内心悲哀吃着美味食品也不觉得爽口,听见音乐也感觉不到愉快,住在舒适的家里也不觉得舒适,所以不像你那样做。现在你认为那样做心安理得,你就那么去做吧!”

    宰我退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守孝,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呀,宰我难道没有从他父母怀抱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抚吗?”

    八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①,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②。”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③,恶不孙以为勇者④,恶讦以为直者⑤。”

    【注释】

    ①讪(shàn):谤毁。②窒(zhì):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jiǎo):抄袭。④孙:通“逊”,谦逊。⑤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短处。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人: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孔子又问:“赐,你也有讨厌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我讨厌抄袭别人的东西还自以为聪明的人,讨厌毫不谦逊还自认为勇敢的人,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微子第十八

    一

    【原文】

    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①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长。纣王无道,微子辞职隐去。去:离开。②箕(jī)子:纣王的叔父,名胥馀。箕子因纣王暴虐无道而向他进谏,纣王不听,箕子于是假装发疯,被降为奴隶。③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而死。

    【译文】

    纣王暴虐无道,微子离他而去,箕子沦为他的奴隶,比干由于竭力劝谏而惨死。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啊!”

    二

    【原文】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①,曰:“凤兮风兮②!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接舆:楚国贤人。人称他为疯子,实则是装疯以逃避现实。②凤:即凤凰,传说世道清明它就会出现,反之隐去,这里用凤凰喻孔子。③殆(dài):危险。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边唱歌,边经过孔子的车前。他唱道:“凤鸟呀,凤鸟呀!你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衰微?过去的不要再说了,未来的还可以追赶得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多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他却很快地避开了,孔子终于没能同他说话。

    三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②。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④?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⑤,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体耰而不辍⑥。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⑦:“鸟兽不可与同群⑧,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jù)、桀(jié)溺(nì):两个隐士,其真实姓名不详。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②津:渡口。③执舆(yú):拉着马的缰绳。④易:改变。⑤而:通“尔”,你。辟:通“僻”。⑥耰(yōu):种子播下后,用土覆盖。辍(chuò):停止。⑦怃(wǔ)然:怅然若失的样子。⑧鸟兽不可与同群:意思是孔子不愿隐居山林。

    【译文】

    长沮、桀溺两人一起在田里耕地,孔子从他们那里经过,叫子路去问他们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的。”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于是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道:“天下大乱就像这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你们同谁去使它改变呢?而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逃避无道君主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样逃避社会现实的人呢?”边说边不停地耙土播种。

    子路回来把这些都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地说:“我是不可以与鸟兽同群的,我不与天下的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如果政治清明,我也就不同大家一起进行变革了。”

    四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③,五谷不分④,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⑤。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⑥。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⑦。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⑧。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⑨。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丈人:对老年人的敬称。②蓧(diào):耘田用的竹器。③四体:指两手和两脚。④五谷:稻、麦、黍(shǔ)、稷、菽(shū)。⑤芸:通耘(yún),除草。⑥见(xiàn)其二子焉:叫他的两个儿子来到跟前见子路。⑦反:通“返”,返回。⑧不仕:不出来做事。无义:是不适宜的。⑨大伦:指当时社会的君臣关系。

    【译文】

    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游,落在了后面,遇见了一位老者,用杖肩挑着除草的竹器。子路问他说:“您可曾看见我的老师吗?”老者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辨不清,谁知道哪个是你的老师呢?”说完走到田中把杖插在地上,俯下身子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于是老者留子路到他家去过夜,杀鸡、煮饭请子路,又叫他的两个儿子来和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告辞上路,赶上了孔子,把昨天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呀!”叫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赶到他家,他却已经出门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不适宜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也是早就知道的了。”

    五

    【原文】

    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②,行中虑③,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④,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隐逸的人。②言中伦:言语合乎伦理。中(zhòng):符合,合乎。③行中虑:行为合乎理智。④放言:不谈世事。

    【译文】

    隐逸的人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玷污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言语合乎伦理,行为合乎理智,他们就是这样罢了。”谈到虞仲、夷逸时,孔子说:“他们避世隐居,不谈政事,保持他们自身的清白正直,他们的罢免,也是合乎权衡之术的。我就和这些人不同,不一定会这样,也不一定不会这样。”

    子张第十九

    一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读书人遇见危难能够献出生命,遇到有所得就考虑是否正当,祭礼时想到的是恭敬虔诚,居丧时想到哀痛悲伤,那也就可以了。”

    二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②。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问交:问交朋友的原则。②矜(jīn):同情,怜惜。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询问应该如何交朋友。

    子张说:“子夏对这个问题说了些什么?”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朋友的就去和他交往,不可以交朋友的就拒绝和他交往。’”

    子张说:“我听到的与这个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普通的人;夸奖好人,同时也怜悯那些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很好的人,那对人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如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将会拒绝和我交往,那我怎么可能去拒绝别人呢?”

    三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①,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倦:即诲人不倦的“倦”,此指教诲。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让他们做些洒水扫地,接送客人之类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是末节的小事。至于那礼乐之道这根本的东西,他们却没有学到,这怎么可以呢?”

    子夏听到这些话,说:“咳!子游的话可不对啊!君子的学问,哪些是先传授的,哪些是放在后面教授的,这好比草木一样,是应该区别各种类别对待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够任意歪曲呢?至于先浅后深、先末后本、有始有终地教育学生的,也许只有圣人吧!”

    四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①,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①孟庄子:鲁大夫,名速。

    【译文】

    曾子说:“我在先生那里听说:孟庄子的尽孝,别人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做到,但在不改换他父亲的臣下僚属,不改变他父亲的政治措施方面,别人是难以做到的。”

    五

    【原文】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①,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①孟氏:孟孙氏,鲁国的大夫。阳肤:曾子的弟子。

    【译文】

    孟氏派阳肤做司法官,阳肤问曾子应该怎么去做,曾子说:“现在当政者不按正道行事,民心早已离散了。你如果审案时能获知罪犯的真情,就应该怜悯他们,不要自以为明察而自喜!”

    尧曰第二十

    一

    【原文】

    尧曰:“咨①!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②,允执其中③。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④,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⑤,简在帝心⑤。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⑦,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⑧,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⑨,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功则说。”

    【注释】

    ①咨(zī):表示赞美的感叹词。②天之历数:指帝王相继的次序。③允:诚实。执:坚持。④予小子:上古帝王自称,意思是天帝的儿子。履:商汤的名。⑤不蔽:不敢隐瞒掩盖。⑥简:阅,此作明白。⑦赉(lài):赐予。⑧权:秤。量:斗斛(hú)。⑨兴灭国:恢复已经被灭亡的国家。继绝世:使已经断绝了的后代重新承袭相传。举逸民:提拔任用被遗落的人才。说:通“悦”。

    【译文】

    尧对舜说:“啧!你这个舜,上天安排的帝王次序,帝位要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好好地坚持正确的治国方略。如果天下的百姓都陷入穷困之中,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地终结了。”舜也用这些话告诫禹。

    商汤说:“我小子履斗胆用黑公牛作祭品,明白地禀告辉煌的天帝:有罪的人我决不敢赦免。那些作为天帝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敢隐瞒遮掩,您心里是很明白的。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周朝恩赐天下,使好人多起来。武王说:“即使有近亲,也不如有仁人。百姓如果有过错,罪过全算在我一个人身上。”

    孔子说:“谨慎地审查度量衡,重新恢复废弃了的官职,国家的政令就可以畅通了。复兴被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提拔被遗落了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诚服了。”

    “当权者重视的是:百姓、粮食、丧礼、祭礼。”

    “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诚实讲信用就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勤敏就会产生功绩,公正就会使百姓高兴。”

    二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①,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曰。”

    【注释】

    ①屏(bǐng):排除,除去。②出纳:意在“出”上,纳不译。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么样可以参与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去掉四种恶政,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道:“是怎么样的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

    子张问道:“什么叫给人民好处而自己不耗费?”孔子说:“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不就是使老百姓得到了好处而自己不耗费吗?只选择老百姓可以干的事情而让他们干,百姓还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义便得到仁义了,还贪图别的干什么?君子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势力是大是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舒泰矜持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整齐齐,目不斜视,态度庄重,使人看见就产生敬畏,这不就是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道:“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孔子说:“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事先不告诫而苛求立即成功,叫做暴;开始松懈,突然限制期限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予人的,但在拿出手时却舍不得,叫做吝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