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其中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南昌东南角的一片废墟上秘密诞生。这里距省城中心仅5公里,最初名称叫代号321工厂,因泄密,改名为国营49631厂,不久对内又改国营320厂,对外称“洪都机械厂”(南昌古名洪都)。建厂初期有职工1万多人,是江西最大的工厂,直属中央二机部领导。笔者有幸亲自参与当年第一架飞机的制造,现将所见所闻回顾于后。
利用原址艰苦建厂
我国航空工业的基地选在经济欠发达的南昌,是因为有旧中国留下的修理飞机厂旧址。早在1935年,国民党“围剿”江西中央苏区时,就跟意大利合作,在南昌市东南近郊,建造了“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按意方图纸,建有几个机棚和一个八角亭办公楼,机器设备从意方运来,人员各出一半。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日军经常空袭南昌飞机厂,意方人员全部撤回,飞机厂遭受严重损失,遂向大后方四川转移,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辗转,于1939年在丛林山沟“海孔洞”里重建,改名“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生产了几十架木质结构的战斗机、教练机、滑翔机、运输机。日本投降后,该厂迁回南昌。到1949年,国民党把主要设备和大部分设计人员运往台湾。人民解放军中南军管会接管了尚未带走的财产,如30多台旧设备、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楼及一条1500米长的碎石跑道与指挥塔台,成立“南昌航空站”,与华东军管会接管的南京航空配件厂(即22厂)合并,将南京设备347台、物资1123吨、熟练技工124人迁入南昌。
1951年初,中共中央作出建设我国航空工业的决策,同年4月23日,政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并在南昌旧址上建立新的飞机制造厂。5月间,重工业部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何长工来到南昌。何长工是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摇篮”的功臣,参加过江西历次反“围剿”的战将。他对研制第一架新型飞机十分关切,点了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的“将”,充满豪气地说:“我党打响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是在南昌,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也要出在南昌啊!”邵式平欣然受命,向中央表示决心,立下“军令状”,亲自挂帅,一定要早日诞生自己制造的飞机。为此,中共江西省委庄严决定,成立以邵式平为主任、原22厂厂长郦少安为副主任的建厂委员会,着手开展声势浩大的建厂工作。
八方精英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纷纷来到南昌城下,这支庞大队伍有经过战火考验和锻炼的干部,有从南京迁来的老工人骨干,有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学生,有部队转业的战士。建设者们为了共和国军队的强大,头顶蓝天,脚踏稻田、荒地、坟丘,甚至身在水塘,睡觉摆地铺,吃饭在草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以“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豪迈气概,挑沙运石,平整坡地,抢盖厂房,安装设备,展开了4个月的挑应战竞赛。邵式平省长亲自督战,部署有关部门做好水通、电通、路通,并深入工地与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促膝交谈和解决问题。此时,中共江西省委派正厅级的“清华”毕业生吴继周,率领16人的省委工作组来厂帮助工作,完成任务后,吴继周任首任厂长,其他成员多数留厂担任基层领导。
兴办技校培训人才
要组建新中国第一代航空工业的创业大军,除了从上海、南京等地抽调大批老军工,严格挑选复退军人和手工业工人外,还在江西就地培养大批青年技工,以最快速度适应修造飞机的需要。当时,这里有人民解放军打下的国民党从美、意、德、英、法等国购进的飞机;有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打下的美帝五种型号的大批飞机;还有400多架雅克18、雅克11、拉11、拉9、乌拉8型的飞机运到南昌修理,任务极其繁重,急需大批技术工人。因此,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320厂旁边兴建一所“江西省技术工人养成学校”,专门为该厂培养人才,由邵式平兼校长,吴继周兼副校长。1951年冬学校招生,我这个14岁的共青团员有幸被录取,和全市约70名被录取的学生于12月初乘坐大篷车,来到南昌新溪桥旁。我被编入车工班,任副班长。这时全校约1000名学生陆续从各地汇集,开始建校劳动,每天修马路、填水塘、盖房子。后来就安排上午学《车床工作法》、《机械制图》、《语文》、《数学》等,下午到飞机厂各车间实习,跟南京来的师傅学技术。我实习的车间范围很大,机器很多,车床、铣床、刨床、插床样样齐全,有机械化的、半自动化的,也有手工操作的(如钳工),简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工业画图,令人心旷神怡。
由于国家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学校原定二年学制,便提前一年考试结业,学员在1952年冬全部分配到320厂各个车间上班。学校又派员分赴全省各地招收第二批、第三批新生入校,为厂里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人才。后来该校升格为中专学校,进入新时期后,又升格为航空工业学院,成为江西省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
借鉴资料精心设计
从1953年起,我国拉开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帷幕。苏联帮助我国建设156项工程,320厂飞机制造业便是首批主要项目。1954年经过中苏谈判,苏联派了大批专家(有的属老工人)来到我国帮助建设,其中有50多位苏联专家被安排在320厂帮助指导。我由于会打算盘,字写得好,又爱好政治宣传,被分配在80车间当计划统计员兼墙报宣传员,每天要与专家打交道,星期六晚上还要去专家大楼陪跳交谊舞。
这时吴继周已调320厂担任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他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到任后首先狠抓了5种不同型号的飞机修理,如在148天内就修理了雅克18型飞机38架。接着开始了零部件的试制。吴厂长经常深入各车间与工人促膝谈心,在八小时之外的第九小时,又组织大家在厂区学习政治、时事和业务知识。320厂占地面积很大,足有一个县城的规模,职工上下班全靠汽笛指挥,从生活区到生产区要走20分钟,分东门、西门,由解放军把守,凭工作证进去,然后到车间又要走5—10分钟,再打开工作证给车间门卫解放军看,才能进去,因而十分严格,十分保密。我有几次看到吴厂长提前步行上班,并不时地与工人边走边聊天。那时厂里纪律很好,一万多人极少有迟到现象,如果迟到了,门卫解放军不让你进去,非得要车间开具证明才放行。1954年4月1日,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代局长王西萍奉中央指示,电令320厂率先试制整架雅克18型飞机,电文说:“根据你厂发展现状及空军建设的需要,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你厂提前生产雅克18初级教练机的制造计划,并保证在本年内生产10架。”吴厂长接到电令后喜笑颜开,夜不能寐,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和布置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会上,干部们兴高采烈,为有机会参加第一批飞机制造而自豪,但也有些设计人员在高兴之余,陷入深思:共和国建立不久,飞机制造业是个空白,图纸、技术、设备、零部件都无从谈起,技术人员和原材料也是空缺,原计划在1955年第三季度实现飞机上天,现在要提前一年完成试制任务,谈何容易。面对这一系列困难,厂部一方面组织大家学习中央文件,提高思想认识,一方面专门成立了新品试造委员会,由主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郦少安任主任委员,他派人与苏联联系,将苏方雅克18飞机的成套图纸资料借来,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采取理论模型和标准样件工作法,即借鉴苏联的飞机资料,绘制全机各部件的模型,设计出自己的标准样件,并对飞机全套的2653份图纸逐页进行检查和校对。在此基础上新描绘17个系统1067份图纸。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的一些青年设计人员,面对这么多的算式、数据和图纸,深感自己的知识远不够用。为了及早设计出新中国自己的飞机,他们以不服输的气概,夜以继日地扎进了知识海洋,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俄语、数学、力学等知识;同时为了计算好几页有用的数据,在那些非常枯燥而繁杂的运算中,以顽强的毅力,整天泡在设计室里,耗费了20多斤白纸,而且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深有体会地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老老实实,严谨务实,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展开竞赛昼夜制造
那时国家急需初级教练机,320厂除完成当年10架雅克18机外,还必须考虑批量生产后的发展规模,这就需要把视线放宽放远,把试制、扩建、技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国家先后向320厂投资了6318万元,苏联也陆续运来一批最新的设备和技术资料。在这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大好形势下,厂党委立即向全厂职工进行广泛动员,在“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的口号下,全厂上下众志成城,开始了紧张的整机试制工作。各车间、各科室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车间内部各工段、各班组之间也掀起了你追我赶的挑应战竞赛热潮。为了充分利用机器的运转效率,厂部规定各车间第一线统统实行三班制作业,做到人停机器不停。
我所在的80车间是生产飞机活塞和各种精密螺丝螺帽的零部件车间。我做的统计工作,就是每天上午9时前,将头一天三班作业的生产进度,向车间苏联专家办公室汇报。专家要求极严,书写的阿拉伯数字必须符合国际规范,否则会遭到严厉训斥,开会若迟到一分钟,要罚站在门口旁听,开会无人发言,就规定:“钟表指针是怎样转就怎样发言。”不过专家也有“动情”之处,有一次我受电影影响,用蘸水笔尖捆绑在长鹅毛上写字,专家看见后就停止脚步,注目凝视,口里喃喃地说了一些我听不懂的俄语,我发现后吓了一跳,不知何故,担心闯了大祸,影响中苏团结。后来翻译笑着告诉我:“老大哥说看见你用这种鹅毛笔写字,使他想起当年苏联大诗人普希金写诗的情景。”嗨哟!我恍然大悟,才松了一口气。
试飞成功领袖祝贺
飞机零部件紧锣密鼓完成后,进入初装和总装的攻坚阶段,装配车间夜以继日地开展了紧张的劳动竞赛,型架车间组织了技术攻关小组,连续9昼夜土法上马,解决了最棘手的机身骨架难题。在飞机部件装配过程中,发现外翼、机身和铆接技术问题最多,车间主任朱春芝便把铺盖搬到了车间,一再表示,不攻下此道难关决不下一线。许多职工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连续30多个小时不下生产线,结果劳动模范汪有才经过反复试验,从6月9日初装,到6月28日总装,仅用了20天时间,终于攻下了飞机起落架收放时贴面达不到要求的关键难点,后通过静电检验,证明飞机的强度满足了设计要求,可以交付试飞了。7月3日下午5时15分,试飞员段祥禄与刁家平驾驶第一架自制飞机,在飞机场首次升空试飞,还是在极其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飞机场空荡静悄,只有几个领导同志和设计人员。试飞一切正常,可谓胜利成功。但为了经受时间考验,次日起至11日止,又试飞了13个小时、14个起落,结果再次证明,飞机性能完全符合设计技术指标。
1954年7月25日,车间主任盖士芳召开职工大会,传达厂部拟在飞机场举行我国首架飞机竣工典礼大会。7月26日,我们集体宿舍的小字辈天刚亮便起床,大家兴奋地议论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真幸福,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在我们手中制造成功,从此在航空工业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可不是吗!我们奋战了日日夜夜,今天可以看到首架飞机升上祖国蓝天,我一定要写好这天的日记。”
这天晴空万里,可是异常闷热,走进会场,连忙脱掉衬衣,各自席地坐在划好的位置线内。我因个子不高,坐在前排,清楚看到大会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四周红旗招展,迎风飘扬,上面悬挂横幅“庆祝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大会”,中间是毛主席像,两边是国旗,台上坐了中央二机部航空工业局、省委、省政府、南昌市及厂领导同志,还有专家组组长及其夫人,报社、电台的摄影师忙个不停,而且拍摄了中央新闻纪录片,庆祝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和鞭炮声中开始,几位主要领导相继讲话,热烈颂扬我国试制的飞机光荣诞生。一万余人的露天会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
接着第一架飞机开始以矫健的英姿,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一展风采。驾驶员段祥禄披着碧空如洗的灿烂阳光,进行起飞时的慢滑、中滑、快滑,陡然腾空而起,昂首冲入云端,告诉全世界人民: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制造成功了!全场报以长久的雷鸣般掌声,喧天的锣鼓声震撼着大地。这时我看到一些女工十分动情,止不住的热泪滚滚而下,许多男工激动得话语似乎说不完,车间主任在队伍里来回穿梭,紧紧握住工人们的手,紧紧与技术员拥抱,共享这种幸福喜悦,共庆这一重大胜利。
飞机的隆隆声由远而近,我仰首眺望着,只见飞机像一只雄鹰,忽而迅速上升,忽而垂直俯冲,忽而翻起筋斗,一翻就是四五个,忽而打着横滚,一滚就是五六次。飞机还未改平就进入“失速螺旋”,连翻带滚向下直冲,忽而又停止了翻滚,以半圆弧线形拉了起来,并轻轻地摇摆几下机翼,驾驶员伸出头来向人们致意。苏联顾问在台上大喊大叫:“飞机性能好极了!好极了!”二机部部长赵尔陆高举双拳,在空中挥了三圈,然后在扩音器里连说:“太棒啦!太棒啦!”这时飞行表演结束,飞机缓慢降落,机械师疾步向前,握着驾驶员的手,征询意见,段祥禄高兴地频频点头,连说:“好!好!好得很!”这时许多职工涌向飞机旁,长时间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这是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厂里张灯结彩,像过节一样,厂工会、厂团委举行盛大的联欢晚会,人们载歌载舞,一直延续了通宵。28日一早,我来到广播边,聆听了新华社播发的《我国自制飞机成功》的重要新闻。这条新闻顿时轰动了中外,人们奔走相告,各大报纸都以头版头条发布消息,但因保密,只写“在祖国某地试飞成功”。这天,我上班写了一篇特写,刊发在车间墙报上,车间领导和同志们看到后大加赞赏,说:“小冯读书不多,进步很快。”从此我申请把名字改为谐音“冯都”,以纪念亲身参加首架飞机制造,得到人事部门的批准认可。
当周恩来总理获知南昌自制首架飞机胜利成功,非常高兴,他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发来贺电或贺词。毛泽东主席闻讯,亲笔签署嘉勉信,信中说:“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国营320厂全体职工同志们:7月26日报告闻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架雅克18型飞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毛泽东1954年8月1日。”朱德元帅为320厂写下了“发扬工人阶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题词。8月2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庄重批示:“同意雅克18型成批生产。”不久,刘少奇视察江西时,专程深入到320厂,看望了苏联专家,对他们说:“毛主席访问苏联时,斯大林送给毛主席一架伊尔14型飞机,那是全国第一架。现在我国工人阶级自己能够制造飞机了,谢谢专家们无私的国际主义援助。”
赣江畔这一艰苦创业的奇迹,是新中国飞机制造业的伟大开端,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雅克18型飞机的试制成功,为尔后我国向喷气式飞机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7年12月10日,320厂又仿制成功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民用安2型飞机;1958年8月27日又自行独立设计制造第一架“初教六”飞机;1965年6月4日,又设计制造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强击飞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飞机“摇篮”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现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500强”企业之一,是一个以研制通用机、强击机和海防导弹为主,同时兼制摩托车及纺织机械的经营集团,其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320厂的几个全国“第一”,为中华民族航空工业的发展,谱写了灿烂的乐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