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家训2-法则22:抛弃骄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戒傲,就是要教育孩子,不能目中无人,不能心里容不得他人。这种人往往是自私自利的、不懂得谦让和尊重他人。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今天来说,依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非常喜爱他。一日,爸爸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爸爸听后十分惊喜。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百年了,是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好例子,可见父母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谦让、学会感恩的好品质。

    学会感恩

    让孩子戒掉傲气,就要在孩子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孩子才会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心存感恩的人,才会朝气蓬勃,豁达睿智。生活的每一天中,都有许多值得孩子去感谢的人和事——感激每一缕阳光,每一阵清风,每一块绿茵,每一滴雨露,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是他们带给我们好心情,带给我们生命的美妙。

    【情景再现】

    上大学时,我的一位学友在刚开学时,从学校宿舍的四楼跳下,结束了他年仅21岁的生命,自杀的原因是失恋。除了给女友的一封遗书之外,只有他冰冷的躯体。这个男生在中学、大学都品学兼优,又是学生会主席,但如此“优秀”的青年竟然作出如此举动!

    从这件事中,最应值得父母深思。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真的就没有对社会的留恋吗?他能放心年迈的父母吗?舍得朝夕相处的孩子和老师吗?他如此决绝地做出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没有感恩之心。父母常说的诸如“饮水思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等,其实说的都是感恩。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孩子对感恩似乎很陌生,既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这一点难道不值得父母忧虑吗?

    【成功导读】

    父母不妨学学西方,也过感恩节。在美国人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他是一个长达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们尽情狂欢、庆祝。他也是传统的家庭团聚的日子。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

    此外,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这两味“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忆及先民开拓艰难、追思第一个感恩节的怀旧情绪。

    美国人的感恩节,体现的是一种感恩文化,一种社会氛围。中国的父母也应学一学,要孩子学会感恩,就先让孩子融入感恩的氛围中去。教育孩子对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会感到世界因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

    第一,向孩子灌输道德信仰。作为父母,在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孩子确立健康的信仰,并经常鼓励孩子为这个信仰去追求、去努力;要让孩子懂得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无论是与家人团聚,还是与伙伴交往,都不能以“自己”为中心,绝不能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要乐于助人,时刻不能忘记感恩,时常要想到提起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来培养感恩之心。

    第二,将感恩渗透于生活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奶奶给你的,你要感谢奶奶;这本书是爷爷送你的,你要谢谢爷爷。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根据孩子年龄,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不仅能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还能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第四,给孩子讲感恩的故事。为了帮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把可以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故事中,让故事告诉孩子要懂得感恩。比如,每天晚上临睡前孩子让父母给他讲故事,父母就有意识地挑选诸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和“大黄狗报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做人要知道报答,要有情有义,不但要尊重父母,还要懂得报答父母的恩情。父母不是为了要孩子将来报答多少,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心里有他人,知道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知道凡事要有情有义,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喜欢,才能成为有出息的人。

    总之,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图报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而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人,离不开群体。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他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幸福与快乐。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成为孩子重要的必修课。

    学会承担

    责任感的培养是孩子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为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现在的孩子由于先天条件优越,处处受人疼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这些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制、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能使他明白:自己的言行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进而明白责任的完成与否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作用。

    美国西点军校认为: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一个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至少是勇敢的,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就是值得赞赏的。

    【成功导读】

    4岁多的张小明,每天下午一放学就跑去跟院里的孩子玩,常常玩到吃晚饭时还不回来,为此张小明的父亲特别生气。

    一天晚上七点多了,张小明还没回来,他的父亲说:“不喊他了,我们先吃!”吃完饭后把饭菜都收拾起来。快八点时,张小明回来了,使劲敲门,父亲不仅不开,而且站在屋里告诉门外的张小明:“外面很好玩,继续去玩,不要回来吃饭睡觉了。”张小明开始没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像往常一样唱道:“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开快开……”喊了几遍,父亲还是不给他开门。感觉到事情严重性的张小明在门外开始哭泣,半个小时后,张小明的哭声越来越小了,父亲这才打开门,让儿子进来。进来后,张小明直奔餐桌,父亲说:“我和妈妈把饭吃完了,今晚你没饭吃了。如果明天晚上墙上的短针指到六、长针指到八时还不回来,父母还会把饭吃完,而且你只能睡在外面!”那晚,没有吃饭的张小明噙着眼泪睡觉了。第二天晚上不到6点半,张小明就回来了。此后,张小明再也没有玩到很晚才回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能一味纵容,更不能视而不见。要知道,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最好时机,因为内疚与不安会使孩子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失。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也是让孩子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就需要父母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承担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任。

    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家里的人不能围着你一个人转。当孩子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之后,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孩子的责任范围。在家庭中应明确哪些事情必须自己做,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要求和范围,年龄不同,给孩子制定的责任范围也应不同。给孩子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让孩子在具体的事情中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父母还应该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让孩子充当一定的角色。例如打扫卫生、为花草浇水等。

    【情景再现】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儿子因为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罚款和承担医疗费共计10000元,而父亲是一公司的副总,10000元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于是替儿子交了。然而,儿子却不思悔改,又犯了抢劫杀人罪,被判处极刑。

    这位父亲的行为不是让儿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而是用钱为儿子的过失承担了责任。从表面上看这也是一种“爱”,其实那是在害孩子,因为在这种“爱”的前提下,葬送了自己的儿子,最终还是要由儿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不过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父亲的这种“爱”变成了“残酷”。

    如果,这位父亲能够让孩子为所犯下的错误自己承担责任,结局也许不会是这样。因此一定意义上说,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也可称为关键时刻,因为能否处理过失具有关键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毫无责任心,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

    【成功导读】

    让我们再看看美国总统里根的父亲是怎样教里根的。1920年,里根因燃放爆竹被警察罚了12.5美元。在那个时候,一美元能买10只母鸡,如果现在折合成人民币,大约要3000元。父亲替他交了罚款,事后,父亲铁板着脸深思老半天不发一言。母亲在一旁“开导”,父亲只冷冰冰对里根说:“家里有钱,但是这回不能给你,你应该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这12.5美元我暂借给你,不过,一年以后必须还我。”这件事迫使里根到处打零工偿还欠父亲的债。

    为了还父亲的债,里根边刻苦读书,边抽空辛勤打工挣钱。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自豪地交到父亲的手里。父亲欣慰地拍着里根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是有出息的。”

    里根后来能够参加竞选成为美国总统,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父亲早年对他的家庭教育。他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当了总统以后,里根还常常提起少年时的这件小事,觉得是父亲教他学会做个负责任的人,使他一生受益无穷。没有父亲的教诲,他可能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像里根的父亲那样,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看似“残酷”和不近人情,其实正是父亲的深沉之爱。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不妨暂且拋开“儿女情长”,让孩子独立承担责任,不宜大抱大揽。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得来的经验教训,必将刻骨铭心。

    当然,有很多的父母知道孩子做错事后要严加惩罚,但他们惩罚的办法不是引导孩子承担责任,教育他们如何对错误进行反省,及时地改正错误,而是简单地打骂,或者一声令下:今天不准吃饭!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把这些不愉快的教训记在心里,化作仇恨,寻找机会报复。即使孩子不再反抗,那也是逼于父母的压力,而不是真正明白了道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以下几条:

    第一,孩子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做,首先要从他力所能及的小事上去培养,如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衣物、书籍等。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只有自己动手才能解决好,父母不会帮助你,除非是你不能做到的事。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而且让孩子从小就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二,孩子事孩子负责。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强自立的习惯。就应该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在家中应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父母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父母帮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自己做,即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和权限。

    第三,让孩子对家庭负责。一个人只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人都具有社会性,孩子也一样,在家中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在学校孩子又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如此就有责任协助家人做一些家务事,协助老师或同学做一些班集体的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家庭和集体尽到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可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四,让孩子做事有始有终。通常情况下,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总之,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如何,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为,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父母不应替他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综合国力的较量愈来愈明显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素质的较量。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性,戒傲就要培养孩子的公平竞争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必须通过正面教育来实现,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坚持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具备较好的竞争能力。

    【情景剧场】

    小芳性格内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父亲就鼓励她:“你看你的画蛮不错的,不参加学校的画展太遗憾了。”

    小芳对父亲的赞美颇为动心,但她还是有些犹豫:“万一同学们不喜欢呢?”

    父亲说:“一个能够参加画展的人,至少说明你是有勇气的人,这是最重要的。”

    在父亲的鼓励下,小芳参加了画展,取得了成功。父亲对她说:“凡事只有尝试了、努力了,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去参与、努力,又如何能够有成功机会呢?”这样就加深了小芳对竞争重要性的认识。

    父亲鼓励小芳去参与竞争,可以让小芳在竞争中学会应对胜败,并增强孩子的信心,提高孩子的技能。事实上,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在班级中、运动场上,参与到竞争性的活动之中比获胜更为重要。有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在青少年足球队里,72%的孩子们觉得与其在一个能取胜的球队中坐冷板凳,还不如在一个可能失败的球队中能上场痛快地拼杀。当父母决定与孩子一起处理竞争问题时,请一定记住这一点:

    孩子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时,父母要和他多交流,在交流中,找准时机鼓励他,诸如:“你参加球赛后,球艺更棒了!”“你参加作文赛后,长进真不小。”这样,孩子的进取心、自信心就会更为增强,将来也更积极参与竞争,乐于参与竞争。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竞争无处不在,就拿孩子来说吧,分数高低决定名次是一种竞争,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一种竞争,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也是一种竞争。竞争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为了在竞争中压倒对方,用小伎俩、耍手段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样的例子,我们随处可见,例如:为了考试得高分,抄袭他人的答卷或夹带小纸条进考场;为了让孩子能上重点学校,父母走后门,给领导送红包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不正当的竞争。如果通过不择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久而久之,就会在孩子心里灌输一种“权钱交易观”。

    只有良性的、有益的竞争,才是一个促进孩子不断前进的好老师。他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器,推动孩子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表现,取得更大的成绩,促使孩子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日常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否则,就会使整个社会无序,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践踏了人们最基本的价值观,败坏了社会风气,从终极意义上讲不利于全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