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史-沈颢等论题跋、印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画的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面貌,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画艺术的美,除绘画外,还有文学、书法、印章,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中国画的这一特点,开始于宋代的文人画家苏轼、米芾等人。他们将诗文与书法带进绘画的领域,在画面上增加了题跋。人们有时把这种现象称作画中有诗,但是这和苏轼赞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不是一回事。说王维的画中有诗,是指画中有诗的境界。苏轼、米芾则是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

    篆刻印章进入绘画的时间,大约始于明代。将诗、跋、印章有机地组合在画面上,成为综合艺术体,它突破了从周朝以来中国画单一的面貌,使人们赏画时有丰富的艺术享受,这是文人画家的擅长和功绩。

    从理论上研究题款、印章,始于明人沈颢。至清继续有人探讨,因此这里一起述评。

    沈颢的《画麈》写道:

    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

    迂瓒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随意成致。宜宗。

    衡山翁行款清整。石田晚年题写洒落,每侵画位,翻多奇趣。白阳辈效之。

    一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

    沈颢讲中国画题款历史,从元人开始。元以前,作画“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流传下来的唐宋画仅仅是书写画者姓名,而且隐藏在石隙、树身上。为什么这样?沈颢说“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只能说少数画家可能是这样,主要是当时还没有题跋的风尚。再者,院画家奉皇帝之命作画,处于臣民地位,落款于不显眼处,以表示恭敬之意。赵佶画《芙蓉锦鸡图》可以随意题什么“全五德”之类的诗句。作为宫廷画家就不敢放肆,随意题字了。文人画家在这方面自由多了,借题发挥,嬉笑怒骂都可以写上一大片,谁也管不了。

    沈颢说倪瓒和文徵明、沈周题款很讲究。这是因为他们是画家兼诗人,有文学修养,又是书家,各方面的艺术成果汇合于画面上。

    题跋的“天然候款处”在哪里?沈颢没有指出来。清人郑绩说得具体:“一幅画自有一幅应款之处,一定不移。如空天书空,壁立题壁,人皆知之。然书空之字,每行伸缩,应长应短,须看画顶之或高或低。从高低画外,又离开一路空白,为画灵光通气。灵光之外,方为题款之处。断不可平齐四方,刻板窒碍。如写峭壁参天,古松挺立,画偏一边,留空一边,则在一边空处直书长行以助画势。如平沙远荻,平水横山,则平款横题,如雁排天,又不可以参差矣。”

    郑绩指出题款部位的一般规则。要注意两点:一是款字与画的顶边保持一定距离,不能侵占为画通气的“灵光”。二是不要写成方块,要有错落、变化。壁立书壁(包括挺拔树木),款字要写在形象一侧的空处,用长行以助画势等等。对于郑绩所说的这些规则,不能看成照填的死格式。文字和画,虽然各自有领域,似乎不应侵犯。但有时候画家感想多端,情绪激昂,顷刻间写了一大片,侵了画位,反成奇趣。这也像绘画章法一样,要看具体情况。再如用墨,有的题跋用焦墨,题在雪山之上,黑白对照,衬出雪山发亮,别有效果。李可染用淡墨题“杏花、春雨、江南”,增加雨天的气氛。

    题款的字体风格和大小,要与画相称。郑绩举出“有画细劲而款字过大者,有画雄壮而款字太细者,有作意笔画而款字端楷者”,是字与画不谐调的毛病。他认为:“山石苍劲,宜款劲书,林木秀致,当题秀字。意笔用草,工笔用楷。”郑绩的这些说法,无疑是从名画中观察总结出来的。有的知识,如写意画用草书题款,工笔画用楷书题款,到今天仍然是应当遵守的,因为它体现了艺术美的和谐的准则。

    好的题跋不仅可以增加画面形式的美感,还可以有补充和阐发画的内容的作用,以及记载画家作画时的思想情感、艺术见解等等。这是有益于作品内在美的东西。方薰说的“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正是指这方面的作用。方薰欣赏金农的题跋,说:“画有可不题款者,唯冬心先生不可无题,新词隽永,妙有风裁,行草隶书,具入古法。”金农的书法与绘画都具有古朴之风,拙中寓巧,所以题款与画在形式上很和谐。从内容上说,他的题跋没有无病呻吟之作,一扫陈辞滥调。乾隆皇帝是最好题跋的,形式不美,如豆腐块,内容全是应景东西,没有一句精彩的。金农的题跋,是既有学问,又有情感。他题画马:“昔闻有良骥,服盐车而上太行,漉污洒地,白汗交流,中坂迂延,负辕不能进。伯乐遭之,上车攀而哭之,解,衣幕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以为伯乐知己也。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美术丛书·冬心先生画马题记》)这段伯乐解脱骏马于苦难中的文字的直指人心之处,还在于对人才的赏识,爱护。金农画马,是借马抒情。他的画跋是借题发挥,感叹”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他的题记,处处和马联系,又处处超出画马的范围,读完兴味不尽。

    清人张式说:“题画须有映带之致,题与画相发,方为羡文,乃是画中之画,画外之意。”(《画论丛刊·画谭》)画中之画,是题跋丰富了画的内容,画外之意,是题跋发挥了画的内容。比如徐渭题《青藤书屋图》:“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屋子是不难画出来的;可是再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南腔北调人,徐渭通过题画文字,将他不合世俗的情感有趣地表达出来了,题跋帮了绘画的大忙。齐白石作画,常题写久别家乡,思乡之情,画上难表现,写出来人们就可以领会。他有一方“望白云家山难舍”的印章,也起绘画形象难以起到的作用。

    题画,要有学问,有感情。缺乏这两种东西,勉强题,没味道。郑板桥也是题画高手,从他的题记中,看画的人了解到他的艺术主张。这一点,我们在下一章中可以看到。黄宾虹是当代的绘画理论家,他的艺术见解也常常出现于画跋之中。

    最后,谈谈印章的美。古人制印,始于秦汉,当时只是作为征信之物。印章成为绘画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约始于宋元。清人钱杜说:“唐宋皆无印章,至元时始有之。然少佳者,唯赵松雪最精,只数方耳,画上亦不常用。云林尚有一二方稍可。至明时,停云馆为三桥所镌。董华亭一昌字朱文印。唐解元印亦三桥笔。余皆劣,盖名下诸君究心于此者绝无仅有耳。”这段印章入画史,挂一漏万,只可作参考。

    印章如何与题跋配合与画面照应,郑绩有议论,归纳下列几点:

    一、凡题字如是大,即当用如是大之图章,俨然多添一字之意(印章大小要与题字相等)。

    二、图幼用细篆,画苍用古印。故名家作画,必多作图章。(印章字体要与画风相称)

    三、题款时即先预留图章位置。图章当补题款之不足,一气贯通,不当字了字,图章了图章。(印章与题款配合)

    四、图章之顾款,犹款之顾画,气脉相通。如款字未足,则用图章赘脚以续之。如款字已完,则用图章附旁以衬之。如一方合式,只用一方,不以为寡。如一方未足,则宜再至三,亦不为多。(印章要照顾题款情况使用)

    绘画上如何使用印章(名章、闲章),是中国画家经历几百年探索的学问,可惜在这方面的论著很少。我们插入本章中的文字,不过聊备一格。精深的理论还应当求诸于近代和当代治印专家和研究者的著作。

    §§第七章 清代绘画理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