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王绂解释邪的表现,说:“有一等人,事不师古,我行我法,信手涂泽,谓符天趣,其下者笔端错杂,妄生枝节,不理阴阳,不辨清浊,皆得以邪概之。”笔端错杂是邪的主要表现,它产生于作者不师古,不遵循中国画的传统方法,追求天趣,信手涂抹,不成格法,走入邪道。何谓学画的正路,何谓邪门,在黄公望看来,作山水必以董为师,才是正路。明清的画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观点。而且日益保守,他们认为石涛、金农、黄慎等就是邪门左道。可见如何看待邪与正,古人有偏见,要加分析。
赖,是指学古人而泥古不化。王绂说:“赖者,籍也,是暗中依赖也。临摹法家,不废依靠,才子弗为。”黄公望、王蒙、吴镇,取法董源,但都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清人邵梅臣说:“能与古人合,亦能与古人离,斯食古而不为古哽者。”离不开古人,即赖。四王就是赖的典型。他们学元四家,首推黄公望,可偏不听黄公望去赖的教导。
简略论述了邪、赖之后,再着重分析甜、俗两字的含意。
甜俗问题,北宋已经有人注意了。黄山谷说:“余初未尝识画,然参禅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画悉知巧拙工俗,造妙入微,然岂可为单见寡闻者道。”又说:“如虫蚀木,偶尔成文,吾观古人妙处,类多如此。”他强调艺术表现要自然,如虫蚀木,反对人工气,能这样,便是巧,脱了俗。他在论文学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与王观复书》云:“所寄诗多佳句,犹恨雕琢功多耳。但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耳。”作诗要简易平淡,与此相反的是“盖世聪明,惊彩绝艳,离却静净二语,便堕短长纵横习气”。黄山谷反对纵横习气,代表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对元、明、清很有影响。清初恽格说:“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作到淡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
宋代韩拙首次在山水画理论中提出俗的问题,并认为“唯俗病最大”。它表现在:“画者惟务华媚而体法亏,惟务柔细而神气泯。”可见华媚、柔细,是俗的主要特征。王履说夏珪的画“粗也不失之俗,细也不失之媚。”笔墨粗,不等于俗;细也不等于媚。王履认为媚态是俗的表现,与韩拙有共同之见。其后,王绂论道:“有一等人结构粗安,生气不足,功愈到而格愈卑,是失之甜……俗之一字,不仅丹华夸目,一流俗则不韵。”(《溪山卧游录》引言)王绂也是把忽视传神(“生气不足”),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丹华夸目”)视为甜、俗的表现特征。绘画的色彩鲜艳不等于甜、俗。董其昌在论宋元几个重彩山水画家时说:“赵令穰、伯驹、承旨(赵孟)三家合并,虽艳而不甜。”甜病是由于画家只在色彩悦目上下工夫,而在传神上无能为力。清代沈宗骞说:“丹碧文彩谓之华,亦画道所不废,而我所欲去者,乃是笔墨间一种媚态……夫华者,美之外观者也……质者,美之内藏者也。然则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芥舟学画编》)他认为,去甜俗,不是废除颜色文彩,是要去掉笔墨间媚气。黄宾虹认为,“甜是无内在美”(《黄宾虹画语录》)。他把甜看做是艺术上的浅薄现象。现在有的评论者认为,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与甜气相反的“苦画面”,不为一般人所欣赏,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识其好处。这对于理解绘画重内在美,重含蓄,是有具体启发的。本来,古人是把甜与俗分开来讲的,后来人们常常联系在一起,把甜也看做是俗的一种表现。
由于论甜俗,进而联系到论生与熟。这是元以后的发展。明代的顾凝远说:“生与拙,唯元人得之。”生、拙成为艺术评价的褒词,用以概括元人绘画的特色。他所说的生,不是绘画幼稚阶段的生涩。拙,不是笨,是大巧若拙。生与拙,都是艺术成熟后的一种表现。为什么?董其昌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他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于平淡。’”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学画须要由工整的描绘,然后才能进入简淡、平易。一是说,绘画意趣一般也是由色彩绚烂,渐渐转为平淡。所谓熟,一般是代表第一个阶段,生拙代表第二个阶段。不经过第一阶段的熟,就达不到第二阶段的生。所以生是艺术成熟的表现。黄山谷说的“如虫蚀木,偶尔成纹”,是经过一番锻炼后才能达到的。清代方薰认为,黄山谷的理论是“为行家说法,不为学者说法。行家工于笔墨,而不知化其笔墨,当悟此意”。对于学者来说,先由工到写,由绚烂到平淡。对于少数画家来说,生与熟过程也有相反的,如陈半丁,晚年的画很熟,早期画笺谱时倒有些生拙气,挺有意思。鲁迅与郑振铎通信,曾说,在北平画笺谱的好手有齐白石和陈年。
对于宋元以来形成的这些评画观点,今天应该怎样看待呢?这要作具体分析。有的要抛弃,有的可以批判地继承,取其合理的部分。比如邪与俗,文人的观点有片面性,他们认为的邪,不一定就是邪,他们认为的俗,不一定就是俗,明显的例子是,米芾说赵昌的画俗;陈洪绶说马远、夏珪是败群(“若宋之可恨,马远、夏珪真画家之退群也。”退群,即败群)。艺术上的俗气是应该反对的,因为它将艺术带到平庸的境地;但文人所说的俗,往往是贬低、排斥与他们审美趣味不同的画家的作品。至于提倡艺术内在美和表现上的含蓄,反对华而无内在美的甜气;主张由工到写,熟后生拙;以及反对食古不化,以临摹代替创造的赖病,我看其理论与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是相关的,有合理可取之处,这些传统的评画概念,应用到今天的创作评论中,也未尝不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