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黄帝阴符经-天机经总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机经》为道教经典著作,作者不详,据说是唐代人,又名《阴符天机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天机经》的作者一定是高度欣赏《阴符经》,故依经解经,让更多的人了解《阴符经》。一般人读《阴符经》觉得太精练,难以看透。如果本身体悟不够,或者人生的经验又不够,可以看一下《天机经》,至少能够了解它在说什么。书名“天机”,也是因为天有杀机、天有生机,嗜欲深则天机浅、嗜欲浅则天机深,还有天机不可泄露,但是《易传》《阴符经》《老子》等,却专门在泄露天机。好,我们先看《天机经》的总序。

    (一)

    叙曰:有机而无其人者,败;有其人而无其道者,败。故《易》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叙曰”,“叙”就是“序”,作者的自序,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花几千字解释这四百多字的经文。而且,作者不甘心只是做注,而是另外写一本书专门来解释《阴符经》,这也是很罕见的。

    “有机而无其人者,败”,人生成功太难了,失败可是一箩筐。跟各位讲,“机”到了,不懂得运用,就会擦身而过,失之交臂,后悔一辈子,所以,“机”出现了,没有那个掌握的人,那就败了。“有其人而无其道者,败”,有些人是很接近了,但可能没有那个资源,没有那个实力,再不然就是智慧不够通彻,道法还不够正,还是败。这就是《论语》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时候到了那个时候,什么都已经很明显了,但是缺乏那样的人,结果都是败。甚至有了“机”,假定只有一个人知道不行,还要发展团队,还要找到接班人,可能那个“机”真要成大事,还得一代接一代的,要有一个团队,有了那个团队就不能只有那个人,还得有那个道。换句话说,成事很难,光有机还不行,还要人,还要整个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只有败。

    故《易》曰:“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这是用《易经》来说明,讲的是哪一卦哪一爻?屯卦第三爻,是不是白忙一场?啥也没有,还不如减少损失,认赔杀出。屯卦第三爻因为不专精,道不足,又想追求猎物,盲目进入原始丛林中打猎,什么也打不到。屯卦属于创业阶段,“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几”就是机,当机立断,知机可能是进,也可能是退,要不是那块材料,还不如退、不如舍。如果不甘心,还自不量力,不是那个人,也不是那个道,还去逐鹿,结果自然追不到。“君子几”,往前进,往后退,都要知机,这就是“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作者把屯卦第三爻直接抬出来了,让我们了解这个“机”的进退成败,缺少“虞”(引路人),缺少专家,缺少合理的布局,盲目地想成功,图侥幸,拼命去追,追得到吗?屯卦第三爻为什么这么自不量力,拼死也想成功,结果搞得稀里哗啦、一败涂地,还浪费了青春,浪费了生命,结果一无所有?就是因为侥幸心理在作怪。既然是绝望的,为什么不放弃?屯卦第三爻爻变为既济卦,太想成功了,可是就是搞不定,为什么呢?因为“有机而无其人”、“有其人而无其道”,当然是败。这句话对人性的弱点说得很透彻,可见只想成就,不掂量,也不修为,就想白捡,成功岂不太容易了?

    (二)

    故圣人观其时而用其符,应其机而制其事,故能运生杀于掌内,成功业于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故圣人观其时而用其符”,“符”,符合、符应,人得对,机也得对,道也得对,那才是符。“观其时”,要冷静观察,看时机、时势,还要合适、适时。“应其机而制其事”,要争取主动权,对事情定下规范,把资源掌握在手上。像美国的优势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定这个,规定那个,大家都得按照这个规矩玩。“故能运生杀于掌内”,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于股掌之中。“成功业于天下者也”,因为懂得“观其时”,符合这个资格,就奋起而制其事,做老大,故能“运生杀于掌内”,从而成就功业,掌握天下。可见,有资格的人,把握时机,掌握主动权,才能建功立业。不要像项羽那样,最后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他以为自己战无不胜,可以得天命,结果偏不是。项羽的个性、团队有致命的弱点,他虽然掌握了机会,但是他个人和团队不行,没有资格掌握天下的主动权。前面的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也是看到了秦政败亡这个“机”,可是资质不符,即使封自己为皇帝也没有用,最后被起义的潮流淘汰,还是败局。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先动手的大多没成,后动手的反而壮大了力量,这就是先烈和元老的区别。利用先烈把旧的势力铲除,最后把壮大的力量变成自己的。朱元璋开始也是投靠这个、投靠那个,最后就把这些统统靠倒了,自己成大功,这就像道家老子的智慧——“不敢为天下先”,《易经》中的大壮卦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太年轻,太冲动了,结果棱角统统撞断。

    《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说的是哪一爻?解卦的上爻,解卦从二爻到上爻就是把黄金箭藏着,最后“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孔老夫子直接在《系辞传》引用这个爻。“藏器于身”,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不要拿来炫耀,要藏起来。“待时而动”,时没到的时候,就藏一辈子,永远都不解密,千万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当然这话谁都会讲,问题是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出手时机呢?这就需要平时的修为了。

    (三)

    是以圣人保之于灵台,以观机变。卷之,则自胜;舒之,则胜人。察之,则无形;用之,则不极。《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而阴符象之矣。

    “是以圣人保之于灵台”,什么叫灵台?灵台就是心,心的代称。圣人要保之于心,那是充满灵气的平台。“以观机变”,要沉得住气,不要大惊小怪,藏不住任何秘密,什么时候说出来,什么时候做出来,要看时机。有时候就是一辈子,不到时机,秘密就要存之于心,带到棺材里面去都不要讲。“保之于灵台,以观机变”,这是一个人至少要有的涵养。《易经》中的坤卦《文言传》就说“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还有第三爻“含章”,“以时发也”,“含章”就是含藏锋芒,一旦做到,爻变就是谦卦的“亨,有终”,天地人鬼神都来相助。第四爻“括囊”,“慎不害也”,也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爻变就是“利建侯行师”的豫卦,可以做建功立业的准备。

    “圣人保之于灵台,存之于心,以观机变”,这一点非常重要。全世界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有的时过境迁,过了五六十年才可以解密,方便后人做历史研究;再不然永远不解密,到死都不会讲出来。当然,不见得一定不讲,而是时机不合适绝不讲,还有会造成太大的伤害也不讲。

    “卷之”,把它藏起来,“则自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欲望。老子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能够战胜自己心中的欲望这一最大的敌人。“卷之,则自胜”,就像我们把一幅画卷起来,就是不告诉你。因为我把它打开会伤人,所以我就把它带走,收藏起来。做到这一点,是不是自己一定要有这个克制力?可见,要能够战胜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舒之”,打开,“则胜人”,可以公布了,可以出手了,就一定要战胜。换句话说,不出手则已,出手一定赢。如果没有发展到适当的时机,就卷之;该出手时,就舒之。在《论语》中,孔老夫子很佩服卫国的大夫蘧伯玉,他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也就是说,在乱世的时候,蘧伯玉懂得藏起来,“卷而怀之”,不做官,等到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他就会出来一展抱负,他会看时机,决定要不要出山做事,卷舒自如。

    “含章、括囊”就是“卷之”,这时一定要能够战胜自己,要甘于寂寞,有时候可能要替某些人顾全机密,要守住。一旦时机可以动了,绝对不要客气,一出手就占上风,彻底解决问题。解卦第二爻,默默地打造黄金箭就是“卷之”,藏在坎险的深渊,上爻就是“舒之”,“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易经·系辞传》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尺蠖的弯曲,是为伸展前进;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自身。求精义到神妙的地步,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利用各种方法安顿自己,是为了积累自己的德行。这也是“卷之”和“舒之”的运用。

    “察之,则无形”,别人看你,摸不到头脑,因为你“无形”。人不要让别人看透,有智慧的人,完全无形无象,别人什么也查不到。《孙子兵法》强调无形胜有形,《虚实篇》就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无形”,则谁都没有办法对付你,对别人来说,你完全是谜。

    “用之,则不极”,一旦出手,就要达成目的,而且不会走极端,一定是恰到好处。要做到“用之,则不极”,确实很难,因为看着好像从从容容、绰绰有余,胜了之后,还不要让输的人太难堪,不要羞辱人家,要尊重我们的对手。人生有很多时候是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出手就要赢,而且希望达到一个最好的结果,把问题解决,就像解卦的上爻,有风度,又有效率。在我不想显露出来的时候,谁都查不出名堂来,因为我掩饰得太好,就像卧底的、渗透的、颠覆的、蹲点的,人家都没有办法查出来;等到我发挥作用了,也不会让整个局面不可收拾。

    《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这句话又是出自《系辞传》。“而阴符象之矣”,《阴符经》就在说明这个道理,即“阴阳不测之谓神”,《阴符经》教我们的就是这种智慧,就像在盗、在贼的时候,你就是看不出来。

    (四)

    故圣人不测之符,陶均天下,而无所归怨矣。夫天为地主,道为德君。故圣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举天道而为经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顺承天,待时而动。”

    “故圣人不测之符,陶均天下”,圣人把天下万事万物复杂的人际关系、国际形势,随心所欲地捏成一个一个的陶艺品,结果大家还很满意,因为分配均衡,有美感,没有畸形,不会使大小轻重失去平衡。圣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不知道,人们看不出,参不透,“圣人不测之符”就像潜移默化,平衡天下。“而无所归怨矣”,圣人对众生、对社会,对国际有这样一个正面的功能,人们还不知道是他做的,然后还很少有抱怨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功成不居”,圣人真的办到了。当然,完全没有抱怨不可能,就算有一些,怨也很少,即使有什么怨,都不知道该跟谁怨了,那要挑剔谁呢?因为谁做到的,人们都不知道。

    “夫天为地主,道为德君”,乾天坤地,先有道,再有德,道为德君。这个不难理解。“故圣人奉地而法天”,天、地、人三才都在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没有疑问。“立德而行道”,德是具体可见的事业行为,道是看不见的,我们人行的德,一定是实践大自然的天道。“举天道而为经首”,《阴符经》一开始就谈天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所以说《阴符经》以天道为经的开头,然后“明地以奉之”,在大地上实践出来。

    《易》曰:“乃顺承天,待时而动。”这里讲的是坤卦,虽然坤卦中没有“待时而动”的话,只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待时而动”是《系辞传》中孔子论述解卦的话。“顺承天”,并不是一直不动手、含羞忍辱,而是待时而动。

    (五)

    是故圣人将欲施为,必先观天道之盈虚,后执而行之;举事应机,则无遗策。《易》曰:“后天而奉天时。”

    “是故圣人将欲施为”,所以圣人、君子将有所作为、有所措施的时候,不能盲目,“必先观天道之盈虚”,要看看大环境,是满的还是缺的。《易经·丰卦·彖传》说:“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如果天道不配合,你可以运作吗?“先观”,这是绝不能少的动作,要“观天之道”,才可以“执天之行”,即“后执而行之”,然后付诸执行。

    “举事应机”,举大事能够刚好呼应到时机的变化,抓住那一刹那,“则无遗策”,那绝对不会漏算。举事能够应机,就会算无遗策,百发百中,绝对精确,不会遗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举事如果不应机,就必有遗策,一定算错。

    《易》曰:“后天而奉天时。”这一句话出自乾卦的《文言传》,前面还有“先天而天弗为”,这是大人境界,比圣人还高。

    你看,整部《天机经》就是想办法、卖力解释《阴符经》,跟《道德经》《易经》的关系非常深。当然,我们知道《天机经》绝对在《老子》之后,它解释《阴符经》,直接引用《易传》。这是《天机经》的序,不难,体会之后要能运用,虽然运用到大事的机会不多,至少运用到小事,可以得心应手。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不能动的时候就不要动,在不能动的时候你一定要动,就是找死,就是自寻烦恼,该动的时候时机难得,就不要浪费了。真懂了,就至少立于不败之地,进可攻,退可守,绝对不遗漏任何机会。如果机会没来,不强求;机会来了,绝对不能让它过去。所以,我们要集中心力去注意时机的来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