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黄帝阴符经-昌: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夫圣人法地而奉一,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贼而成也。五贼者:其一贼命,其二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其五贼神。

    《天机经》是一个字一个字解释的,你就知道作者是多么地笃信《阴符经》。第一个字就是“昌”。这一部分是就“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进行的发挥。“昌”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人都希望繁荣昌盛,《易经》的祖师爷之一周文王就叫姬昌,他就打下了“昌”的基础,然后就交给他儿子武王姬发(“以时发之”),姬发成功之后没几年就死了,就交给周公姬旦。经过“昌”先打下雄厚的基础,然后选一个“时”就把纣王给收了,接下来就是布局,要“建万国亲诸侯”,要如日东升(取周公“旦”之意)。“圣人法地而奉一,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贼而成也。”这是在解释《阴符经》“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句话,理解起来不难。“法地”,人法地,地法天,“圣人法地”,圣人从大地学习,然后“奉一”,“道生一”的一。“立德而行道”,《易经》坤卦就讲德,“厚德载物”;乾卦就讲道,“乾道变化”,德落实了,就接上了地气。人生要立德,就要重视实践,德立了,看不见的道自然就行了。也就是说,人的自强不息,是在厚德载物中落实的。“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处在天道地德之间,人都想建功立业,“未有不因五贼而成”,没有一个例外,都是掌握五贼才成就的。

    除了《天机经》之外,一般解释“五贼”是用五行生克,然后推理“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些话。可是《天机经》不一样,不知道这个传承是从哪里来的,当然不可能是《阴符经》的作者告诉他的,他们之间绝对隔了不少时代。作者的“五贼”说法就摆脱了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五贼者:其一贼命,其二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其五贼神。”什么叫“五贼”?“其一贼命”,天命的命,人革天命,不信邪,我们要打击对手、削弱对方,就要“贼命”,使对方的命改变,自己的命要旺,对方的命要削。“贼命”的手法之巧,就在乎一心的妙用。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没有不受命的影响。

    “其二贼物”,万物这些资源、人事物都得留心,命叫你重视大环境,物则须一个一个研究透彻,也就是用“贼”的错综复杂的互动,全方位深刻了解。

    “其三贼时”,时的重要性不用多讲,时机、时势,“贼时”最重要。

    “其四贼功”,“功”为建功立业。

    “其五贼神”,运用到最高境界,达到“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地步。

    命、物、时、功、神,就是作者所理解的“天有五贼”,我们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个理解的境界也非常高。一般的注释是把“五贼”解释成五行生克,光五行生克,道理就无穷。

    换句话说,这些东西不是不能够巧妙运用的,命可以不顺从,还可以革命、改命。物怎么样?人能够役物。时也可以善加运用。“功”可以造就。“神”可到阴阳不测之境界。

    (二)

    皇帝王霸,权变之道也。是以圣人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也。故太公立霸典而灭殷朝,行三风而理周室,岂不随时应机,驱驰五贼者也?

    故圣人立本于皇王之中,应机于权霸之内,经邦治身,五贼者备矣,则天下望风而从之,竭其性命而无所归其恩怨也。

    “皇帝王霸,权变之道也”,帝皇事业,是权变灵活机动到极点之道。“是以圣人观其机而应之”,圣人要用观的功夫,把握机的降临,马上采取恰当的回应。怎么“应”呢?“度其时而用也”,看看到了什么时候,忖度很准。不要把“时”看得太小,日日是好日,修为够了,哪一天都是好日子,都是好天。“故太公立霸典而灭殷朝”,太公即姜子牙,伐纣的第一功臣。立下霸业的典章制度,把商纣给灭了。“行三风而理周室”,打江山,坐江山,调和鼎鼐,都弄得很好,上行下效,“岂不随时应机”,哪有固定一成不变的呢?要知道,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驱驰五贼者也”。姜太公怎么成的?那么老还能成大业!武王伐纣时,占卜师卜出不吉的结果,但是姜子牙力排众议,焚龟折蓍,认为枯草朽骨不足以当大事,当机立断行军,结果灭了殷朝。大家都知道,革命,“时”很重要。《易经》革卦就说“革之时大矣哉”,要己日才革,但是“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大人的境界不受这个约束,一旦大人发动革命,声势浩大,不用占卜,靠信心就可以了。益卦的第五爻“勿问元吉”也是如此。这就是境界够了,根本不拘泥于五贼的限制,金、木、水、火、土的生生克克也好,命、物、时、功、神也好,都可以由人来驾驭,人占绝对主动地位。这就是姜子牙的成就:他不信邪,“太公立霸典而灭殷朝,行三风而理周室”是谁都不能否定的成就。他不是被五贼驱驰,而是御天,就这么办到了。

    “故圣人立本于皇王之中,应机于权霸之内”,看到姜太公的这种成就,你就不要那么迷信了,前面讲的金木水火土、命物时功神,都是人可以运用的,操之在我。圣人要立大本、生命的根本,“于皇王之中”,“皇王”即王道,是古代最高的理想,但是不见得能够实现。所以一定要有斗争的智慧,称霸才能称王。如果只是霸道,不管是倭寇的武士刀,还是“圣战”的圆月弯刀,都不会长久。没有实力不能称王道,王道是大本,可是社会上的人心堕落,恍如身处丛林法则,所以要“应机于权霸之内”,这一套得完全懂,就像佛能够降魔,就得懂魔。“立本”是恒卦天长地久的概念,“君子以立不易方”,雷风怎么动都不改变。“应机”是益卦的概念,“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与时偕行”。恒卦与益卦相错又相交,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恒是立大本,益是灵活应变,由体启用。

    如果光是“立本于皇王之中”,可能像孟子,一辈子空话无成;如果光是“应机于权霸之内”,不懂得有皇王之道,最高也只达到管仲的水平。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后,就贪图个人享受,不再更上一层——称霸还要称王。当然,没有称霸的实力,不能称王。我们讲的所谓的外王学,里面就掺杂霸道那种斗争的智慧。这就是圣人,他看得非常透。

    “经邦治身”,“经邦”即治国安邦,“治身”即养身,邦国和人身,管理得特别好。“五贼者备矣”,可以领导统御五贼了。“则天下望风而从之”,打都不用打,天下望风而来,归顺这个圣人。“竭其性命而无所归其恩怨也”,竭尽全力,即使牺牲性命也不顾,不会为那些小恩小怨而计较,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可以全身心投入,竭其性,竭其命,不会去计较那些恩怨情仇。

    (三)

    乃谓之曰:“有道之盗,无形之兵。”呜呼!寇莫大焉。五贼在心,擒纵在手,治身佐世,莫尚于斯。经云:“见之者昌。”不亦宜乎?

    “乃谓之曰:‘有道之盗,无形之兵’”,盗亦有道,想要成为什么,都要有专长、方法。“有道之盗”是“无形之兵”,盗不止是中性的,甚至有一点正面的意思。“无形之兵”,这种绝高的智慧,比有形之兵要厉害得多。“呜呼!寇莫大焉”,哎呀,寇真是了不起。注意,寇不是盗。“五贼在心,擒纵在手”,“擒”,抓住;“纵”,放掉。掌握了五贼,真的是收发自如,操纵完全在我手。“治身佐世,莫尚于斯”,无论是养个人之身,还是帮别人忙,没有比这个更值得向往的。“经云:‘见之者昌。’不亦宜乎?”结尾就知道这一段讲的就是“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也就是说,任何人做事业都希望繁荣昌盛,做得很红火,而且不会盛极转衰,最好能够一直昌盛下去,那就要了解五贼里面那种错综复杂的互动,要能够驾驭自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