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黄帝阴符经-圣: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假如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应日月之数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应明德而建圣功,小人当时则废正纲而生惑乱。故太公说于西伯,知人望而已归周;刘琨表于琅琊,识天时而未离晋;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兴;括母不诛,见赵军之必败。故天道人事,贤者可以预知。佐非其人,夷于九族。故《易》曰:“长子率师,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阴符经》云:“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圣”,太难了,须内外兼修。故《天机经》云:“假如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应日月之数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千年一圣”,说明人要修炼到圣人这个境界,概率太低,“五百年一贤”,即使是修到贤也不容易。我们看那些传说中的狐狸精,也是得修五百年、一千年的,否则不能成精。“应日月之数所生”,出圣成贤,这是有数的。有时一个时代尽出拔尖的人才,有时一个时代满是庸庸碌碌之辈,所以需要人才的时代,就特别缺乏人才。清朝的时候诗人龚自珍就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论语》中孔子说“才难”,人才太难得,琢磨了很久,三千弟子就颜回还像个样子,结果早死。禅宗五祖弘忍也是感慨万分,传道那么久,就神秀这一个勉强可以传衣钵的门人。要不是惠能脱颖而出,估计整个禅宗的传承光大就要大打折扣。可见,“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不知要多少机缘,要“应日月之数所生”,强求不得,真是不容易。还有“大小之人定矣”,有时候净出大人,有时候净出小人,这也是各人根器不同,没有办法强求,就算是有人,知人还要善任,善任还要没有矛盾,否则还不一定用得上。

    “夫大人出世应明德而建圣功,小人当时则废正纲而生惑乱”,大人出世是应明德而建立圣人功业,而小人一旦当道,就会乱政,祸国殃民。

    “故太公说于西伯,知人望而已归周”,因此,太公才能游说文王,为文王所用,并且太公知道民心所向,人心都向往周朝,周有王者兴起的气象而辅佐周文王。

    “刘琨表于琅琊,识天时而未离晋”,刘琨,西晋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他与祖逖是同时代人,曾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闻鸡起舞”讲的就是他们两人。刘琨一身正气,以孤立之身,游于豺狼之窟,一生未离晋叛国,以报晋之宗社。

    “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兴”,“陵母”指王陵之母。王陵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时为沛县豪族,刘邦起兵攻陷咸阳,王陵集合数千兵占据南阳,不愿跟随。刘邦与项羽作战,王陵的母亲在项羽营中,她为了让王陵归顺汉王,伏剑自杀。项羽大怒将王陵之母烹煮,王陵于是归顺刘邦。陵母堪称一位有见识的母亲。

    “括母不诛,见赵军之必败”,赵括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用兵必败,故赵王起用赵括时,她劝说赵王不成,就请求赵王,赵括一旦战败,请免家人一死。知子莫若母,果不其然,赵括长平之战大败,被秦军坑杀降卒四十多万,因括母有言在先,赵王不得不讲信用,免了他家人之死。可见,赵括的母亲深明大义,她清楚儿子能说会道,其实没有真功夫,没上过战场,知道赵军必败。女人有这样的见识,可惜国君却刚愎自用。古人取名字是非常有意思的,像赵括,“括”就是因为多嘴,所以要赶快闭嘴,正如《易经》坤卦第四爻所说的“括囊,无咎无誉”,结果他反而不“括”,爱讲话、爱表现,养成了纸上谈兵的习惯。赵括之父赵奢,“奢”就是很外放,然而赵奢实际的作为一点都不奢,非常内敛。古人取名字就是针对人的弱点,期望此人能以此为戒。可惜,赵括从小聪明伶俐,自命不凡,闭不了嘴,结果身死国败。

    “故天道人事,贤者可以预知。佐非其人,夷于九族。”天道人事,贤者可以预先知晓,所以不要自欺欺人。如果辅佐的对象错了,小心被诛九族,因为当帝王师是风险最高的。明朝初年,方孝孺为建文帝的老师,在靖难之变后,不肯屈服于明成祖朱棣,结果被诛十族,连学生都跟着倒霉。所以,在那个时代,真的要祈祷老师不出事。姜子牙宁愿年高遇文王,伊尹最后选择商汤,都是不随便择主而从,而是慧眼识明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