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浅析-疑问品第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释品题:此品述说韦刺史对于达摩祖师说梁帝没有功德,而产生的疑问;以及往生西方等话题。《唯识枢要》明五种问:一、不解故问。二、疑惑故问。三、试验故问。四、轻触故问。五、为利乐有情故问。而今言之疑问,总则“为利乐有情故问”,别则兼有第二“疑惑故问”。故以“疑问”为品题。

    经文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①。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②,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③。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④,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⑤,布施设斋⑥,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注释

    ①斋:我国古人在祭祀前或举引典礼前,清心洁身以示庄敬。《吕氏春秋·孟春纪》:“天子乃斋。”斋,亦指屋舍。一般指书房、学舍。如书斋、东斋。《世说新语·言语》:“(孙绰)斋前种一松,恒手自壅自治之。”于佛教,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食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伽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接关系。盖凡有持斋,则必有戒,故斋戒二字自古并称。于佛教,广义而言,则为每月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则二十八、二十九)等六日为六斋日,惟以断食等苦行为旨,而强调忏悔、清净等精神。于此六日必集僧众诵呗说戒经,使比丘安住于净戒以长养善法;在家二众亦须于六斋日持守八戒而增长善法。若狭义而言,八关斋戒:(1)离杀生。(2)离不与取(未经他人允许而自行取用他人之物),亦即偷盗之意。(3)离非梵行,梵行即清净不淫之行。(4)离虚诳语,凡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均属之。(5)离饮诸酒。(6)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坐,即不坐卧于一尺六寸以上或宽大华丽之床座。(7)离涂饰香鬘及观听歌舞。(8)离非食,即过午不食,此系八关斋戒中之最重要者。我国儒家自古亦有斋戒之说。《论语》谓:“斋必变食,居必迁坐。”盖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变食迁坐,以自洁齐。“斋”字于古经传中与“齐”字通用,系取其“齐一意志”之义。《礼记》谓:“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齐意志,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易经·系辞》注亦云:“洗心曰齐,防患曰戒。”由此可知,儒家重视斋时“虔笃专注,齐一意志”之意,与佛教之斋戒强调忏悔、清净之意可谓不谋而合。②士庶:为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庶族的等级区别。《宋书·恩幸传》:“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南史·王球传》:“士、庶区别,国之彰也。”东汉未年开始,大官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大姓豪族,称为士族或世族,又称高门。不属于世族的则称庶族,又称寒门。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庶族虽高官位显,其自视亦不敢与士族较。③不可思议:言理之深妙,事之稀奇,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注维摩诘经》卷一谓:“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④梁武帝:姓萧名衍(464—549),字叔达,南朝兰陵(江苏武进)人。原为南齐雍州刺史,以齐主残忍无道杀其兄懿,萧衍乃兵陷建康,别立和帝;遂于中兴二年(502)篡位,国号梁。在位期间,整修文教,国势因之大盛。武帝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萨”之称。天监三年(504)宣布舍道归佛,十六年废天下道观,令道还俗。十八年从钟山草堂寺慧约受菩萨戒;当时名僧僧伽婆罗、法宠、僧迁、僧旻、法云、慧超、明彻等,皆受其礼敬。首都建康有大寺七百余所,僧尼讲众常聚万人。

    大通元年(527)同泰寺落成,设无遮大会、平等大会、盂兰盆会,将平等慈悲之精神普及民众;复设水陆法会,恩及水陆所有众生。梁武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自讲《涅槃》、《般若》、《三慧》等经;著有《涅槃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之“义记”数百卷。后因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于太清三年饿死于台城。在位四十八年,世寿八十六。⑤朕:古代自称之词。《尔雅·释诂》:“朕,身也。”郭璞注:“今人亦自呼为身。”《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从秦始皇起,才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太白听政时亦自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联。”《后汉书·和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听政。’”⑥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义。布施原为佛陀劝导在家居士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分散予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以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起度众生。布施为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向人宣传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布施;若加上无畏施,则称为三种施。以上三种布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为清净财施;反之则为不清净财施。至于法施,劝人升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教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根据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之方式。总体而言,布施应当以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著,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

    经文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①,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②,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注释

    ①谦下:谦,谦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谦通慊,心安理得之意。《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郑玄注:“谦读为慊。”谦下,虚心谦逊,不自高自大的意思。②普敬:普遍尊敬,不轻看人的意思。提示功德是自性上的成功,不是心性外所能够求觅得的。这一区别,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达摩祖师初化梁武帝的一段公案,《景德传灯录》以后才见有的,道宣《续高僧传》中却并无其事。考察达摩初到番禺是在刘宋朝灭亡之前(公元479年以前),他北渡到达洛阳时,却正是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故普通大通年间(520-534)的问答公案,实为时间上所不可能,或者竟是后人所假托增饰而并非事实。但亦可解说为萧氏陪臣执国命时曾见达摩祖师,后人追记之便称梁武帝且误其年月也。

    经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①,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②,说西方引化

    经文

    ,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③,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④。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⑤,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注释

    ①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称弥陀,意译无量寿佛;又有音译为阿弥多婆佛、阿弥亸皤佛,意译为无量光佛。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佛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然据梵本《阿弥陀佛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量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义之二名,为其他诸佛所未见。又于《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佛陀经》、《维摩诘经》等早期经典中,亦仅有阿弥陀佛之称号,故推知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所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维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累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于现存大乘经论中,记载阿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可见弥陀信仰及净土教义之深入人心。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之须弥山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于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于密教,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身智慧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②世尊:如业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梵语中被音译为婆伽婆、婆帝、婆伽梵或薄伽梵。除意译为“世尊”之外,亦被直译为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舍卫城:舍卫,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本为北萨罗国之都城,名舍卫城,为别于南萨罗国,故以都城代称。关于舍卫国名称之由来有数种说法,如《毗湿奴富兰那》所载,该都城之创建为日种王。另如南传佛教所传,有人问:“此城有何货物?”城中人则答:“无物不有。”梵语之耳、闻、好名之意即是舍卫,后转译则称“舍卫国”或“舍卫城”。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由于此国最妙、多珍奇,人民知义理;而祇园精舍特有之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有猕猴数千前来在左右观听,寂静无声,诸飞鸟亦普皆来集;以此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大智度论》卷三载,舍卫国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诸经典中,常见其名,且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佛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皆于此处说。佛陀在世时,舍卫国有九亿之家,然至公元5世纪初,法显至此巡礼时,已颇荒废,再经二百年,玄奘经此地时,更为荒芜。如城内原有胜军王所建大法堂、钵逻阇钵底精舍、须达长者故宅、指鬘外道悔改证果之处等遗址;城外则有祇园精舍、佛陀为病比丘看病处、舍利弗目连神通处、外道杀淫女谤佛处、提婆达多陷入地狱大坑、群盗得眼林及城外西北约十八公里处之迦叶佛本生地等遗址,种种圣迹皆成废墟。关于舍卫城之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古称沙祇)北方约九十公里处,即拉布提河左岸之沙赫玛赫地方。因近年在该地发掘铭刻有“    s'rvastī”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扳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城故址之地。③十恶八邪:十恶,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又称为十不善业道、十黑业道等。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恶口(即恶语、恶骂)、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及从染心所发者)、贪欲、嗔恚、邪见。八邪者,亦称八邪行,指身口意等所犯之八种谬误。即:(1)邪见,指不信因果、功德、父母、圣人等之见解。(2)邪志,又作邪思维,指欲、恚、害等之思维。(3)邪语,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4)邪业,指杀生、不与取(偷盗)、邪淫等。(5)邪命,指不如法之生活。(6)邪方便,亦作邪精进,指为恶事所作之方便精进。(7)邪念,指不如法之观念。(8)邪定,指非正定之禅定。④愆:过。《书·牧誓》:“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失误;丧失。《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昏不若,用愆厥位。”过失;罪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诏策亮曰:‘衍亮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在经文中当以罪过之意为是。⑤十善:与十恶相反,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提示《弥陀经》称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十万亿佛土,六祖却说成十万八千里,可见佛说或祖师语中的数目字皆非实数,只不过表其多远无量而已,不要在方向或名相上滞着寻求,却没有是处。如果能向自己心性上去参究,深深体会经中奥妙,那么“西方就是自性,里数即是无明”,无明重则离性数万亿土之远,无明息则自性本没有须臾离。所以说“佛法本无两样,人有迷悟不同”,“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或远或近的为说不同,只看或迷或悟的根性上下而已。

    经文

    众皆顶礼云①:“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曰:“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②,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③,喜舍名为势至④。能净即释迦⑤,平直即弥陀⑥,人我是须弥⑦,邪心是海水⑧,烦恼是波浪⑨,毒害是恶龙⑩,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注释

    ①顶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亦作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其义同于五体投地、接足礼。乃印度最上之敬礼,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即礼之极。②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以地,水、火、风之四大及色、声、香、味、触五尘等色法而成身,故名色身。③慈悲即是观音:诸佛菩萨以爱念一切众生之心,曰慈悲。观世音菩萨常本着大慈大悲的精神,听闻到或观察到众生的痛苦,前往救拔;所以自心常存慈悲之念,就等于自身是观音。这是就文义而言,若从修持上说,是要求众生去认识观世音菩萨,以行慈悲法,因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行者修慈悲方便,先等心思维总缘一切众生,令心坚固灭除嗔恚而起慈心,为“总观慈无量三昧”。如是犹为嗔恚所缚,当于上亲修别相慈,次于中亲、下亲中人、怨家次第修习九品慈心,渐离嗔恚心生爱念与种种乐,然后于一切众生起法(发)饶盖心,修广大慈、极远慈、无量慈,舍除嗔恚障碍而住仁爱心,随其所应功德普根,一切佛法皆悉与之。有这种慈悲的境界,那就与观世音菩萨无别了。④喜舍名为势至:喜舍,亦名净舍、净施。对一切众生都能平等地欢喜布施叫作喜舍。势至,即大势至菩萨、菩萨之大智至一切处而得名。世人悭贪,偶有布施亦是著相布施,所以非大智之人难行平等喜舍。大势至菩萨常运用他的大智慧,至一切地方,平等施法度化众生;所以自心常存平等喜舍之念,就等于自己是大势至菩萨。从修持角度而言,修行于慈境界,以六思念等诸善功德无量佛法,及自身成就戒定慧一切功德,饶益众生,自乐他乐,自利他利,尽皆与之。见众生得法乐已,其心欢喜,其心欢喜则忧戚灭,忧戚灭已,一向欣悦踊跃欢喜,则有乐相轻微明净成就此相,名为喜无量三昧。舍无量,舍怨亲已等缘中品,此唯是众生而无差别。虽慈悲喜,唯作众生行近境界近相,是故佛陀说“舍”。种种舍各有自相,而舍无量不与彼同,谓平等清净离苦乐相,舍相似相现,是名舍无量三昧。获喜无量三昧、舍无量三昧者,其心胸境界如同大势至菩萨。⑤能净即释迦:据《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心?答曰:以毕竟净为净。云何为毕竟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无净想,即无名净也。得无名净时,亦不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释迦牟尼佛修清净行,圆满功德,成就佛道,所以能够净化自心至毕竟,就等于自身是释迦牟尼佛了。⑥平直即弥陀:《维摩经·佛国品》:“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品》:“直心是道场。”僧肇注:“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万行之本。”鸠摩罗什曰:“直心,城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楞严经》:“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直发明性,应当以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弥陀佛以正直佛心,发四十八愿成就极乐净土,平等摄益众生,所以自心平直也就是自性弥陀的显现,这就等于自身就是阿弥陀佛。⑦人我是须弥:人我,即计著人之实有。又称为人执、我执。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再者,不明诸法因缘而生,如幻如化,而固执法有实性者称法执或法我,人法二执为五见中萨迦耶见(我见)之所执,起我执而生烦恼,起法执而生所知障。须弥,即须弥山。

    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有八海八山回绕周围,并以一日月回转照四天下,名为一国土。人我是须弥,是说世人执人身常有一主宰为实体,自此实体而生出人我之相、人我之见,自此执见,复生出种种之过失,而使人造下如须弥山一样高大的恶业。这都是“人法二执”所促发的,所有的人法二执就是一座障碍正道的须弥山。⑧邪心是海水:邪心歪念在人的心中,前念接后念,犹如海水汹涌翻腾,使人不得安宁,故说邪心是海水。⑨烦恼是波浪:所谓烦恼是使人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之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佛教以觉悟为最高目的,实际上凡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六祖慧能大师欲使凡夫了解烦恼所致之恐怖情形,遂在“邪心是海水”之后,以烦恼是波浪形容之。⑩毒害是恶龙:恶龙,指非法行龙王,不顺法行,行不善法,以恶心起恶云雨,令一切五谷皆悉弊恶。恶龙以旱涝危害人类;如果心中有存在毒害他人之心,那自身就好比恶龙,所以说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障身为鬼,障心为神。鬼神是以虚妄为障的;如果人的心地虚伪,就如同鬼神的虚妄为障,所以说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鳖,就是甲鱼,俗称团鱼。鱼鳖皆水生动物,终日在水中穿游不停,如人在尘劳中奔波一样,故说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贪、嗔皆三毒之一。贪欲心、嗔恚心易使人造不善业,种下了堕地的种子,所以说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愚痴,三毒之一。畜生道智慧不高,人若愚痴不化,就等于没有智慧的畜生一样,所以说愚痴是畜生。六欲诸天:指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因此六天之天人,仍有淫欲,居于欲界,故总称为六欲诸天。提示西方就是本性,本性之中就具有西方三圣的慈悲喜舍及平等直心,故学人需要从自心中返观得自性西方,大放西方三圣慈悲喜舍平等直心的光明,普照一切,不随境不攀缘,便六识出六根门头而于诸外境不染不著。能这样地内外明彻,不就当下便现极乐西方了么?《楞伽宗通》云:“佛子观察世间唯是心量所现,故能起种种身形,所作无碍,种种神力,得大自在。非作意而行之也,由究竟无我得如幻三昧之所成就耳。”六祖于此从“心是地,性是王”讲到“慈悲即是观音”、“人我是须弥”等等,都是在说明自心现量任运起现的现象也即是“妄想缘圆成自性”与“圆成自性”的变化现象。到西方即是见心地,只要外照六门法尔清净,内照自性截断现流,即是自心地上风光,若从自心地上觉性如来任运而现的种种身境,即不为境缚而能无碍自在。《阿弥陀经》明明告说:“持名念佛”目的在“一心不乱”,这就是《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所谓“念佛三昧”,再进而“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得“念佛三昧”,何须退转而更愿往生?佛说净土法门是不错的,但修行人不肯取法乎上而自安于中下耳。

    经文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谦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①。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②。

    日用常行饶益③,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④。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注释

    ①淤泥:淤,水中沉淀的泥沙。苏轼《将往终南山和子由见寄》诗:“下视官爵如泥淤。”淤泥,一种天然含水量大于流性界限,孔隙比大于1.5的软土。是海湾、湖沼或河湾中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下的一种近代沉积物。富含有机物,常呈灰黑色。力学强度低,压缩性强。地基中如有淤泥,则易引起建筑沉陷。②护短:庇护人家的短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假盖,借指雨伞。按《孔子家语·致思》云:“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恡(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也,故能久也。’”亦指讳言自己或别人的过失或缺点。《魏书·游雅传》:“性护短,因以为嫌。”③饶益:富裕、丰足之意。于文中之义,是予人法盖之意。《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盖诸众生。”诸佛教化饶盖众生之法有四种:(1)口说十二部经,令闻者开悟入道。(2)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众生若系心观察,即能获益,即佛以身业度化众生。(3)佛以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等度化众生。(4)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若有众生系心称念佛号,皆能除障获益而生于佛前,即佛以名号度化众生。此四种度化饶益众生之法,称之为“四种饶益”。④玄:幽深微妙,高远莫测的义理。《老子·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于经典中,多用于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扬雄《太玄·玄摛》:“玄者,幽摛万娄而不见形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提示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修行无非在净化自己的人格而已。净化人格,即不须问时间、处所、身份的区别。就是在日常生活里行、住、坐、卧中,返观自照,体验自性,在在处处无不可成佛,愿东愿西,在家出家,都不是成佛作祖的必要条件。

    经文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