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野薄荷、吉如各巴(藏名)。
【形态】唇形科植物薄荷,多年生草木,高40~6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常分枝,味芳香,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披针状椭圆形或披针形。花序轮生于茎上部叶腋间,花浅红紫色,4裂。小坚果暗褐色,长卵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山野湿地。
薄荷【采制】6~7月开花时,割取地上全草,切碎,阴干,生用。
【性味与功效】辛,凉。散热,解表,利咽。
【治疗范围】治中暑、外感风热、鼻塞流涕、咽喉肿痛。
【用量】15~25克。
菊花
【别名】甘菊。
【形态】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羽状分裂,正反两面几乎无毛。头状花黄色,集生在枝端。10~11月开花。
【采制】7~9月(茎、叶);11月(花)。
【性味与功效】甘、苦,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菊花【治疗范围】①治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咯痰不爽;②治高血压或肝肾亏虚等所致的头痛眩晕或眼红肿痛、视物模糊等症;③治热病所致的口干便秘、心烦发热及局部红肿痛热等症。
【用量】配方或单方使用,10~15克。
牛筋草
【别名】蟋蟀草、路边草、扁草、千斤草。
【形态】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弯曲。叶片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穗状花序,长3~10厘米,宽3~5毫米,常为数个呈指状排列(罕为2个)牛筋草于茎顶端。小穗有3~6朵花,长4~7毫米,宽2~3毫米。颖披针形,第一颖长15~2毫米,第二颖长2~3毫米。种子矩圆形或近三角形,长约15毫米,有明显的波状皱纹。花果期6~10月。生长于旷野荒芜的地方。
【采制】八九月份收,洗净,晒干,切断,置于通风干燥处,注意防潮防蛀。
【性味与功效】甘、淡,平。清热,解暑,利湿。
【治疗范围】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湿热黄疽、痢疾、热淋等。
【用量】40克。
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双花、银花。
【形态】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采制】5~6月间,在晴天露水刚干时摘取花蕾,摊席上晾晒或阴干,并注意翻动,否则容易变黑。保存于干燥通风处,防止生虫、变色。
金银花【性味与功效】甘,寒。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治疗范围】治热病口渴、面赤心烦、吐血、鼻出血、口舌生疮、小儿四肢抽搐及小便短赤不利等症。
【用量】配方使用,12~24克。
芦根
【别名】苇根。
【形态】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粗壮,茎高2~5米。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片平展,长20~45厘米,两面光滑。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小穗狭披针形,紫色或黑紫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沼泽、水边湿地,常呈大片纯群,也散生于原野或路旁沙质地,产于全国各地。
芦根【采制】春秋挖出根茎,去净须根和泥土,晒干生用,或鲜用。
【性味与功效】甘,寒。透疹,清热,止吐,止咳。
【治疗范围】治疹出不畅、胃热呕吐、妊娠呕吐、肺热咳嗽。
【用量】50~100克。
蒲公英
【别名】蒲公草、地丁、黄花地丁、婆婆丁、库尔芒(藏名)。
【形态】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圆锥根肥厚,无明显茎,仅有花葶。叶全部根生,形成莲座状、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匙形,为大头羽状分裂,边缘疏具不整齐的倒锯齿状裂片。头状花序较大,单生于花葶端。花黄色,全部为舌状花。瘦果倒披针形,暗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于原野、宅旁、路边、沟沿。
【采制】开花前或刚开花时,挖取带根全草,晒干生用,也可鲜用。
蒲公英【性味与功效】苦、甘,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治疗范围】治痈疮肿毒、热淋、痢疾。
【用量】30~100克。
地丁
【别名】箭头草、羊角子、地丁草、如意草。
【形态】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头草,豆科植物或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的带根全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木质,圆锥形,须根较少,外表棕褐色或红棕色,稍带紫色,奇数羽状复叶,丛生于根茎。叶片椭圆形、长卵形至线状广披针形,边缘具浅钝齿。花蓝紫色或紫红色,2~6个集生于花轴顶端,呈伞形状。生于田野、路旁草地、干燥山坡或草原。
地丁【采制】果实成熟时挖取全草,晒干生用。
【性味与功效】苦,寒。清热解毒。
【治疗范围】治肠痈及诸疮肿毒。
【用量】10~30克。
马齿苋
【别名】马齿菜、长命苋、蚂蚁菜、马蛇子菜、扫马(藏名)。
【形态】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一年生肉质草本,茎平卧,马齿苋由茎基部分枝四散,长达30厘米。叶互生,有时对生,肉质肥厚,倒卵状匙形。6~8月开黄色小花,7~9月结蒴果,盖裂,内含黑褐色种子,数量极多。分布于田间及荒地。
【采制】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泥土,用开水略烫后,捞出晒干。
【性味与功效】酸,寒。清热解毒。
【治疗范围】治痢疾、热淋、丹毒、痈肿恶疮。
【用量】30~100克。
穿心莲
【别名】榄核莲、一见喜、苦草。
【形态】爵床科植物穿心莲,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茎方形,多分枝,茎叶具有苦味。叶对生,纸质,叶片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全缘或有浅齿。蒴果长椭圆形。种子细小,红色。
【采制】秋、冬采收。
【性味与功效】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治疗范围】治感冒、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等病症。
【用量】50~100克。
枇杷
【别名】枇杷果。
【形态】蔷薇科植物枇杷,常绿小乔木,高3~8米。小枝粗壮,被锈色绒毛。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疏锯枇杷齿,叶柄极短或无柄,托叶2枚,大而硬,三角形。有圆锥花序,花序有分枝,密被绒毛。花期9~10月,果期翌年4~5月。
【采制】全年都可采收,采摘后,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捆,再晒干。
【性味与功效】苦,平。枇杷果不仅可以当果生食,而且可以药用,制成枇杷膏、枇杷露。食之清肺和胃,下气降火,止咳化痰,清热解渴。
【治疗范围】治消渴、脚气、热咳。
【用量】12~25克。
绿豆
【别名】青小豆。
【形态】豆科植物绿豆,农村都有栽培。
【采制】秋季种子成熟时,打下生用。
【性味与功效】甘,凉。解毒,消炎。
绿豆【治疗范围】治感冒、吐泻、痢疾、疮痈。
【用量】30~100克。
芦荟
【别名】龙角、油葱、象胆、龙舌。
【形态】为百合科多浆植物。幼苗期叶片为2列状排列;植物长大后叶片呈莲座状排列。叶为披针形,肥厚而多汁,两面有长矩圆形的白色斑纹,边缘疏生三角形齿状刺。圆锥状花序,小花筒状,橙红色,瓣端带绿色。花期12月。主产于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也有栽培。
【采制】全年可采,割取植物的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
芦荟【性味与功效】苦,寒。通便,杀虫,消积。
【治疗范围】治慢性习惯性便秘、妇女闭经、肠燥便秘、小儿蛔虫病等所致的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及腹胀腹痛症。
【用量】40~80克。
茯苓
【别名】茯菟、土茯苓、松木薯。
【形态】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菌核常生于松树根上,在茯苓地下20~30厘米处,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新鲜时,外皮略皱,淡褐色,内皮粉红色,干后坚实,外皮极度皱缩,色变黑,内皮变为白色,内有红筋,是与松根相连的部位。
【采制】春秋季于松林下挖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松林附近的地面有裂隙,敲打发空响;②松林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且松根皮肌有黄白色浆汁流出,即证明有茯苓生长。一般取鲜茯苓,去掉腐朽部分,洗净泥土,分开茯苓皮(外皮)、赤茯苓(靠皮淡红色部分)、白茯苓(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及茯苓(茯苓中间有木心的),晒干后生用。
【性味与功效】甘、淡,平。渗湿利尿,益脾止泻,止咳化痰。
【治疗范围】治水肿、腹泻、痰塞咳嗽、遗精、健忘等。
【用量】30~50克。
车前子
【别名】车前实、猪耳朵穗子、塔日马(藏名)。
【形态】车前草科植物车前的种子,多年生草本。叶成丛,全部为车前子根生,常平铺地面,有长柄,叶片椭圆状卵形。花茎数个由叶丛挺出,花淡绿色。蒴果,种子细小,长圆形,较扁平,成熟种子为棕黑色。花果期6~8月。生于路旁及荒地,产于全国各地。
【采制】秋季采成熟种子,割取果穗,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6~7月割全草,鲜用或晒干。
【性味与功效】甘,寒。清热利湿,通淋止泻,益精明目。
【治疗范围】治小便不利、腹泻、痢疾、目赤障翳。
【用量】30~50克。
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
干姜【形态】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采制】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
【性味与功效】辛,热。温中散寒,化痰回阳。
【治疗范围】治胃腹冷痛、遇寒剧痛、消化不良、呕吐清水、腹泻便稀等胃肠道疾病。
【用量】10~40克。
肉桂
【别名】牡桂、桂皮、玉桂。
【形态】樟科植物肉桂,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芳香。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花期5~7月,果熟期翌年2~3月。
肉桂【采制】一般于8~9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宽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
【性味与功效】辛、甘,大热。具有补元助阳、温经止痛、散寒敛疮的作用。
【治疗范围】治元气不足、胃腹冷痛、结核性脓肿及气血虚寒之痈肿等症。
【用量】10~30克。
橘皮
【别名】陈皮、贵老、黄橘皮、红皮。
【形态】芸香科植物福橘或米橘等多种橘类的果皮。
【性味与功效】10月以后采摘成熟的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晒干。
【治疗范围】辛、苦,温。理气健胃,燥湿化痰。
【用量】治胃炎、胃下垂等疾患所致之消化不良、食积不化、食后腹胀、脘腹闷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薄、慢性气管炎等症。
【用量】10~25克。
红花
【别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红花尾子。
【形态】菊科植物红花,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直立,下部木质化,上部分枝、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近于无柄,抱茎。头状花序大,顶生,花橘红色,管状。瘦果卵形,通常有四棱,白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全国各地都有栽培。
【采制】花初开时摘下,晒至纯干,生用。
【性味与功效】辛,温。活血散淤。
【治疗范围】治跌打损伤,妇女闭经。
【用量】10~30克。
白前
【别名】水杨柳、鹅白前、草白前。
【形态】萝摩科植物细叶白前,多年生草本,高约15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密被短毛,叶无柄,线状披针形。伞形花序腋生,花黄白色,种子具毛。
【采制】夏季采全草,8月采果实,晒干生用。
【性味与功效】苦,平。通乳。
【治疗范围】治乳汁不通。
【用量】30~50克。
杏仁
【别名】杏子、杏核仁、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
【形态】蔷薇科植物辽杏,乔木或大型灌木,高达12~15米。树皮软,暗灰色,深裂,木栓质发达。嫩枝绿色、淡棕色、红棕色,阴面为褐棕色。叶卵形、广椭圆形或近圆形。花淡红或白色,先叶开放。核果广椭圆形,鲜橘红色。花期4月下旬至5月,果期7~8月。生于开阔向阳山坡、多石质或石砬子山坡、灌木林或疏乔木林间。
杏仁【采制】7~8月果实成熟时,取杏核,去外壳,取仁晒干。
【性味与功效】苦,温,有小毒。润肺祛痰,止咳定喘,滑肠。
【治疗范围】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心腹烦闷、便秘。
【用量】20~30克。
桔梗
【别名】梗草、和尚帽子、包袱花、明叶菜、苦桔梗。
【形态】桔梗科植物桔梗,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圆锥形,少分枝,淡黄褐色。茎单一或上部有分枝。单叶互生,有时3~4片轮生,卵状至狭卵状披针形。花单生于茎顶,鲜蓝色。蒴果椭圆状倒卵形,成熟时顶部5裂。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向阳山坡、草地、草原等处。
【采制】秋季挖根,除去残茎,剥去外皮,晒至半干,切片,再晒干生用。
【性味与功效】苦、辛,平。宣肺祛痰,止咳定喘,清咽利喉,消肿排脓。
【治疗范围】治外感咳嗽、痰多不爽、咽喉肿痛、痞满气逆、胸满痞闷、肺痈。
【用量】10~30克。
百合
【别名】白百合、蒜脑薯、卷连子。
【形态】百合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鳞茎白色,广椭圆形,数鳞片聚集而成,鳞片广披针形或广椭圆形。茎细直立,高25~60厘米。叶互生基部,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单一,稀有数花,直立向上开放,鲜红色。蒴果长圆状广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于河边草甸、丘陵草地、灌丛间。
【采制】秋季挖出鳞茎,去净泥沙,略晒,将鳞片剥开,蒸1~2分钟,取出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与功效】甘、苦,微寒。滋阴清肺,止咳化痰,健脾胃。
【治疗范围】治肺结核咯血、热咳嗽、胃痛。
【用量】15~30克。
人参
【别名】土精、神草、棒棰。
【形态】五加科植物人参,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呈圆柱状长圆形,多斜生,下部常分枝,都有横纹,须根长,有多数小疣状物。根茎长,茎直立,高30~70厘米,顶端多生2~6枚轮生的掌状复叶。叶的数目以生长年限而不同,有长柄,小叶5枚,卵形或倒卵形。顶生伞形花序,花小,淡黄绿色。果实为浆果,肾形,成熟时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人参【采制】7~9月采挖,去净泥土。加工方法复杂,一般以生晒(晒干即可)为宜。
【性味与功效】苦、甘,寒。补气,固脱,安神,生津,止渴。
【治疗范围】治虚脱及病后体虚。
【用量】15~50克。
山药
【别名】山芋、薯蓣、怀山药、野山豆等。
【形态】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多年生缠绕草本。生于山野向阳处,现全国各地都有栽培。
山药【采制】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性味与功效】甘,平。益气养阴,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治疗范围】治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治肺、气管疾患及神经衰弱等疾病。
【用量】20~60克。
大枣
【别名】红枣。
【形态】鼠李科植物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枝有长枝、短枝和无芽小枝之别。长枝开展,红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成对刺;短枝锯状,生于2年生以上枝上;无芽小枝纤细,秋后脱落,常3~7个簇生于短枝上。单叶互生,卵形、矩圆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楔形、心形或近圆形,稍偏斜,基生三出脉,侧脉明显,边缘具细钝锯齿,两面光滑,叶柄长3~4毫米。花2~4个簇生于叶腋,或成短聚伞花序,花瓣5个,黄绿色,花盘圆形,绿色,后变暗红,卵圆形、椭圆形、矩圆形,平均长23~59厘米,宽18~42厘米。核两端具锐尖头。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大枣【采制】果实、树皮、根、叶入药。7~8月采收果实,晒干。树皮、根随时可采。夏季采叶,晾干。
【性味与功效】甘,温。补脾益气,养血安神。
【治疗范围】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盗汗、过敏性紫癜。
【用量】20~30克。
石斛
【别名】黄草、金钗石斛、吊兰。
【形态】为兰科植物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根据品种及加工方法的不同,通常分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耳环石斛及鲜石斛等数种。金钗石斛为植物金钗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表面为金黄色或微带黄绿色,节明显为棕色,以茎长、色金黄、质致密而有光泽者为佳品;黄草石斛为铁皮石斛、罗河石斛、细茎石斛等的加工品,茎圆柱形,略弯曲,具有深纵沟,以条匀、金黄色、质致密者为佳品;耳环石斛又名枫斗,为石斛属多种植物茎经特殊加工制成。加工时取长约4厘米的鲜石斛,修去部分须根,洗净,晾干,再放入铁锅内,炒至柔软,趁热搓去薄膜状叶鞘,放置略通风处,再置于有细眼的铅皮盘内,用适当的微火,在离盘33厘米处微微加温,用手使之弯成螺旋形或弹簧状再晒干,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干燥。
石斛【采制】石斛全年均可采收,但以秋季采收质量较好。鲜石斛为保持新鲜度,采收后可放在阴湿处,盖上细砂,经常浇水。一般采收后剪去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
【性味与功效】甘、淡,微寒。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强腰。
治热病伤津或胃阴不足、阴虚发热、视物模糊,以及腰膝酸软等症。
【用量】30~50克。
女贞子
【别名】女贞实。
【形态】木樨科植物,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至灰褐色,具皮孔。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槽。叶片革质,卵形至卵状女贞子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总花梗长约4厘米,苞片叶状、线状披针形,无柄。浆果状核果,长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8~12月。
【采制】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枝叶晒干,将浆果略熏后晒干。
【性味与功效】甘、苦,平。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治疗范围】治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病、眼疾等症。
【用量】20~30克。
蛇床子
【别名】蛇床仁、野茴香、野胡萝卜子。
【形态】伞形科植物蛇床,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通常单生,直立,圆筒状,中空。叶互生,2~3回全裂,最终裂片线形或狭披针形。叶鞘中白色,基部膨大抱茎。伞形花序顶生或倒生,伞梗10~25条,花白色,悬果椭圆形或广倒卵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香气。花期7月,果期8月。生于田边、路旁、河岸或草地。
【采制】8月采成熟果实,晒干生用。
蛇床子【性味与功效】辛、苦,温。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治疗范围】治湿疹、皮肤瘙痒、滴虫性阴道炎。
【用量】10~20克。
土黄芩
【别名】土金菜根。
【形态】毛茛科植物草玉梅,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细毛,根茎细,横走地中。茎直立产,高40~70厘米,基部有数片鳞叶,上部叉状分枝,分枝处各顶生一花。叶对生,无柄,深裂,裂片倒披针形。花白色,7月开。瘦果卵形,多聚集成扁平的球果状,8月成熟。生于湿草甸。
【采制】秋季挖根,晒干生用。
【性味与功效】苦,寒。舒筋活血,强壮补虚。
【治疗范围】治跌打损伤、痢疾、疮痈。
【用量】50~150克。
天麻
【别名】赤箭。
【形态】兰科植物天麻,多年生附生草本。块茎长圆形或椭圆形,有环纹。茎粗壮,圆柱形,黄褐色,高60~100厘米,疏生鳞片,鳞片叶原质,有细脉,通常呈鞘状抱茎。花序顶生,上生多花,黄色而常带绿色。毯果直立,长圆形。花期7月,果期7~8月。生于林下腐殖质肥厚处。
【采制】4~10月可采,10月采最好。割取地上茎,洗净,将大小块分别加工。
【性味与功效】甘,微温。平肝,熄风,定惊。
【治疗范围】治头痛头晕、半身不遂。
【用量】10~30克。
天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