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乃沟通障碍之源
“利己主义”也称为自私。罗马诗人卢克来修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服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自私是人性中最为常见的弱点,每个人都会有自私的心理。
自私同时还是一种极端利己的心理,他们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无法摆脱自私心理的人,就会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计较个人得失,不讲公德;更有甚者会为私欲铤而走险,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自私还会诱发贪婪、嫉妒、报复等病态心理,从而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自私的人常常与他人关系紧张,因为自私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顾忌别人的感受,不把别人的需求当回事,凡事都是我行我素,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从而给自己的人际沟通造成障碍。在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自私的人,我们就会从心底里厌恶他们,认为他们只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自然就会很少与其来往。相反,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个能为他人着想的人,我们常常会敬佩其为人,也很乐意与他来往。思己及人,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改掉自己自私自利的坏习惯。
当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自私的人会不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我”字当头呢?因为他们总是最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感受。常常我要怎样就怎样,以为世界为自己转动,其实这是非常孩子气的想法,更是一种不近情理的作为,是心智还未成熟的表现。我们只要认真地观察一下孩子,就会发现孩子那种“我”字当头的本性。当然,如果完全不注意自己的需要,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实际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需求,但是决不能让自己变为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对他人漠不关心,那么他人自然也不会对我们关怀备至。要知道,其他的人也可能关心的只是自己。一个自私的人,是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与关怀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会让别人讨厌自己。
在一家对外贸易公司从事出纳工作的刘丽,由于公司规模很大,财会部门就设立了两个办公室。刘丽的办公室被安排在6层的最里边,十分隐蔽,而且透过窗户,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公园的美丽风景,非常的愜意,很适合工作累的时候休息。公司的许多同事都喜欢在休息时间聚在她的办公室聊天,哪怕只是临窗看看公园,也能驱赶些上班的劳累。刘丽的办公室在休息时间总是非常热闹,大家坐在一块儿互相交流工作心得、谈谈公司规章的缺陷,公司的一些管理者也都愿意来到刘丽的办公室与大家一起交流。
刚开始时,刘丽觉得没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丽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情况。她私下抱怨:“窗外的景色虽然美丽,但由于办公室里的人太多,我却从来没有欣赏过。”她被自私的心理搞得很痛苦,终于有一天她在办公室门的把手那儿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工作中”。这样,刘丽就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工作了,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没有人会打扰自己了,窗外那一大片美丽的风景也独属于她自己了,她为自己的“聪明”举动暗自高兴。
开始时,一些同事还是三五成群地在休息时间来串办公室,但是,刘丽总是说:“我在工作,我在工作,没有时间休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不再来她的办公室,即使来办公室,也只是因为工作关系。
一段时间后,刘丽成了公司内的孤家寡人,同事们不爱和她交流,刘丽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同事们也不再像一起那样热心地帮助她。
后来,由于公司的经营出现一些问题,不得不裁减人员,裁减人员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名就是刘丽。
刘丽因为自私,破坏了自己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最后得到了下岗的惩罚。看来,自私的代价是巨大的。自私让我们在别人有求于自己时,不愿施予援手。虽然自己毫发无伤,却在别人的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之所以看重滴水之恩,其实因为里面透露了一种人生的智慧。自私自利只会招来别人的怨恨,那么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就会出现很多的障碍,也就很难取得成功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认为很重要,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对方的认可。如果对方感觉到他在我们心目中很重要,他一定会对我们产生好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的人。然而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我们忽视别人的感受,自私自利,做着对自己有利却在损害别人的事情,于是受到大家的鄙弃,被大家疏远,最后成为孤家寡人。
当我们自私时,就看不到他人的需求,就不会把他人放在心上,或者说根本没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眼里,对他人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我们的自私自利,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别人,从而为自己制造许多敌人,阻碍自己的成功。
自私往往会让我们得不偿失,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自私自利,导致种种仇视和敌意的产生,并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如果我们能做到不自私,不给别人造成伤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融洽与温馨。
莫要被自私蒙蔽了双眼
如果你被自私的本性蒙蔽了双眼,那么你看到的将只是事物的虚幻表象,你会看不见事物的本质,或者看不到潜在的危机,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从前,有三只小老鼠结伴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根本就喝不到油。喝不到油的痛苦令它们十分焦急。最终,它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下到缸底去喝油。并且取得一致共识,大家轮流喝油,有福同享。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在缸底想:“油就只有这么多,如果与人分享,我就喝不够了。不如自己先痛快地喝个够。”于是,它不顾上面同伴的召唤,只顾自己埋头喝油。
第二只老鼠见状想:“下面的油已经不多了,万一让第一只老鼠喝光了,那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吗?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于是,它迫不及待地跳下去。
第三只老鼠看到这种情况,想:“油那么少,等它们两个吃饱喝足,哪里还有我的份儿?既然它俩不顾我,先破坏了规则,我何不跳到缸底去解解馋。”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第二只老鼠狠心放开了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也迅速放开了第二只老鼠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地跳到缸里去,都想一次喝个够。可是,没想到,缸深壁滑,它们再也没能跳出油缸……。
迫不及待跳下油缸的老鼠本来想独享好处,结果却命丧油缸,上演了群体的悲剧。这都是因为被自私蒙蔽了双眼啊!
如果说老鼠的做法太愚蠢了,可是,在生活中,因为自私自利而最终失利的人也不少见。窃国大盗袁世凯就是因为私心太重,试图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结果好梦不长便被人们赶下台,最后一命呜呼。进入21世纪的法制社会,也有个别高官因为私心太重而不惜以身试法的情况出现,这都是因为自私的本性所造成的。
不论是身居高位者还是普通人,凡是自私自利的人都是占有欲强的人,他们个人主义严重,贪婪成性,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私自利的人常常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而用尽心机,哪怕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斤斤计较,唯恐吃亏。他们往往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结果当事与愿违时,就会增添许多烦恼。
在家庭婚姻中,王强就是一个十分自私的男人。他只在乎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自己什么也不肯付出。他在每一件事上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在意自己在家里是否获得了各方面的满足,从来不会换个角度去想想妻子的感受。他从来不主动与妻子分担家务,他觉得做家务是女人与生俱来的责任,他更不会因此而感激妻子。他总会大方地为自己添衣置物,而对于妻子,只让她去买地摊货。在他看来,老婆就是义务保姆,没必要打扮漂亮。如果因此吸引了更多男人的眼光,那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不仅如此,自私自利的他,甚至连婚前财产也加以隐瞒,就连结婚后购置的房屋也偷偷过户到他自己的名下。他担心有一天妻子知道后与他平分财产。虽然他这样斤斤计较,时刻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是,最终,妻子因为实在无法忍受他的自私自利,和他离了婚。因为儿子归妻子抚养,法院判决王强房屋产权的一半应该归妻子所有。
王强不仅家庭不幸福,而且在单位中,也因为他过于注重自己的利益,心胸狭窄,和上下级的关系很难相处融洽,所以他的事业很难有大的发展。
最后,王强真可谓机关算尽,到头来却凄惨收场。
生活中,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做人都不能太自私。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相敬如宾、互惠互利,不能只想回报不懂得付出。自私的人大都是短视的,他们总是割裂个体和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把自我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不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他们总是把身边的人都看成竞争对手,并且为了追求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他们不能站到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然也得不到双赢的结局。因为他们最先破坏了游戏规则,也注定会最先被淘汰出局。
同样,组织的发展也是同样,不能只顾一己之利,不顾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损害。
我们知道,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有些企业家通常将发展理解为数量规模的增长,而忽视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甚至将发展与周围的环境对立起来,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结果,最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最先破坏的是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长远发展的利益。而这些只看重自己利益发展的企业,生命周期都比较短。因此,企业领导人必须正确地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要学会在短期的繁荣与长远的存活中求取平衡。只有注重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才能实现基业常青。
因此,不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组织的发展,都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仅为个体谋福利而忽视他人的利益。除了为自己谋取利益和幸福之外,也要为他人、自己所在的团体以及整个社会谋取利益和幸福。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必须履行的职责。只有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个体才有茁壮成长的基础。
自私限定了成功的格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私心,极端者就会事事都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往往就会限定自己,把自己困在狭小的圈子里,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在我们需要办事,需要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就常常会碰到自私自利的人。许多人会对这类人敬而远之,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到别人的利益,一旦他人发现自己能从中获得好处,自然就会产生满足感,而我们办事时与他人交涉也就很快会获得成功了。
很久以前,有两个人非常有学识,区别是一个人非常自私,另外一个人比较无私,他们同时得到了国君的赏识,但是“一山难容二虎”,究竟他们之中谁更适合宰相的位置,更能帮助国君分担治国的重任?为了选出合适的人选,国君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两人分别在城郊建一座宅子,先建完的人可以拥有这座宅子,而后建完的宅子就作为学府。
接到任务之后后,两人便开始了宅子的建造。其中一个人自私地想:只要我日夜赶工就能先建完,那么宅子必定是我的,看来我得好好修建,这样日后我就能住在奢华的宅子中享福了。而另一个人则想:有了学府,人们就能学到知识,国家就会拥有众多的人才。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看来我得把宅子建得大而实用才行。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那个自私的人找来全国最好的工匠,最好的建材,并雇佣了一大帮的人,开始日夜赶工,很快宅子就建成了。他看着这座金碧辉煌的宅子,想象着自己住在里面的情形,乐得合不拢嘴。
此同时,那个无私的人找来对建造学府很有经验的工匠,结实实用的木材,并请来一帮没有收入的穷苦人民,开始建造学府。因为人们知道这是国家为百姓建造的学府,所以都热情高涨地干活,学府也很快地建成了。
当两人同时面见国君时,国君笑着说:“两位真是不分伯仲啊,竟然同时完工。那么谁该得到宅子呢?看来得看过宅子之后才能定夺啊!”
国君带着众臣先去看了自私者建造的宅子,只见宅子金碧辉煌,修建得十分讲究,国君满意地对自私者说:“你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建造出这么优质的房子,真是很有能力啊!”自私的人听了暗自高兴,心想:看来国君要将宅子赐给我了。
接着国君和众臣去看了无私者建造的宅子,一走进去就看见一群孩子在学习,这让国君很惊讶,无私者忙解释说:“我认为学府比宅子要有用得多,因此在一开始就按着学府的规模建造,现在城中的孩子都在此学习。”国君听了之后,对众臣说:“这个人就是我朝的宰相了。”自私者听后不解地问:“国君为什么选他?”
国君说:“宰相必须要有胸怀天下的心,而你却只为自己考虑,即使有才能也只是庸人罢了。”
故事中那个自私者是可悲的,因为自己的私欲而忘记了要为百姓考虑的使命,最后不光失去了做宰相的机会,也失去了国君对自己的信任,仕途之路就此而止。生活中不乏这样的自私者,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不择手段,反而错失了更大的利益,后悔莫及。我们应该学习故事中的无私者,多为别人着想,这样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爱戴。
自私的人一般眼光比较短浅,看不到长远利益,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以致限制了自己成功的格局。只有胸怀宽大、无私的人,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为别人考虑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发展做着必要的铺垫,从而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
自私的人往往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利益面前永远都只想到自己,将别人视为自己获得利益的障碍,因此处处提防着别人,算计别人,结果常常因为“孤军作战”而落得个“寡不敌众”的下场。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心而孤立了自己,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私心限定了自己成功的格局。
做一个具有利他精神的人
很多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利益而活,在利益面前,这些人会你争我抢,试图分得最大的利益。可是,这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或者徒劳无功的结局。很简单,僧多粥少,互不相让的结果就是谁也得不到。因此,只有想到他人,满足他人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才有保证。
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拿人们最熟悉的推销来说,如果推销员只自顾自地介绍自己的商品如何好,肯定不会打动人心。很简单,他没有指出商品对消费者的作用,如消费者购买能够得到什么利益。因此,那些最聪明的推销员都会站到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指明自己推销的商品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益处。这就是利他的表现,自己的目的也能达到。虽然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这种推销看起来简单,可是,假如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心中从来就没有装着他人的利益,那么就不会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在森林里,小猴和小鹿结伴出游,散步到河边,忽然小猴发现河对岸有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
小猴说:“我先看到桃树的,桃子应该归我。”说着就去过河。小鹿说:“是我先看到的,应该归我。”说着也过河去了。但小猴个矮,走到河中间,被水冲到下游的礁石上去了;小鹿虽然到了桃树下,却不会爬树,怎么也够不着桃子。
这时身边的柳树对小鹿和小猴说:“你们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结果谁也得不到。改掉自己顾自己的坏毛病,好好想想怎样合作才能吃到桃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小鹿驮着小猴过了河,来到桃树下。小猴三下两下爬上了桃树,摘了很多桃子,自己一半,分给小鹿一半。最后的结果自然皆大欢喜,它俩吃得饱饱的,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生活中,大凡自私的人总是“我”字当头,不肯兼顾他人的利益。他们总是最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感受。我要怎样就怎样,以为世界在为自己转动。其实这是一种不近情理的行为,是心智还未成熟的表现。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那他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
很显然,当我们有私心的时候,就看不到他人的需求,就不会把他人放在心上,对他人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我们对他人漠不关心,那么他人自然也不会对我们关怀备至。结果,一味自私自利,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别人,从而为自己制造许多敌人,阻碍自己的成功。因此,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改掉自己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培养自己的利他心。
传说在明末清初时期,苏州乡下住着一家赵姓的农民常年在外谋生,妻子领着三个儿子在家种田。等孩子渐渐长大了,这位农民把田地划为三块分给每个儿子,都以种茶树为主。
有一年,这位农民从广东回家,带回一捆花苗,随便地将它栽植在大儿子的田边。谁知,无心栽花花自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有一天,大儿子惊奇地发现自家茶田里所有的茶树都沾染了小白花的香气。他不声不响地采了一筐新茶,到城里卖,没想到,茶叶十几分钟全部卖光了。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订购“香茶”的人挤满了大儿子家的庭院。这一年,赵家大儿子卖“香茶”发了财。
他的两个弟弟知道后,认为哥哥的“香茶”是父亲栽种的香花所致,因此,赚来的钱应该平均分配。哥哥当然不答应。兄弟间为此一直吵闹不休,最后找到乡里的一位老秀才,让他评评理。
老秀才得知三兄弟吵闹的原因后说:“你们知道吗,香花就是财神菩萨,他来到这里本来是为了让你们发财,可不是为了让你们因为各自的利益而闹得四分五裂。如果这样,你们谁也得不到香花了。”
老大听了老秀才的话后,首先提出把自己的地和两个兄弟换一年,让他们也发发财。可是,两个兄弟想到这样会有损哥哥的利益,于是,他们谁也不再提分取利益的事情。而是团结起来,共同栽花,你浇地,我施肥,谁也没有怨言。这样,在哥哥的帮助下,两兄弟都种上了这种开小白花的茶树,一家人共同致富了,后来,全村的乡亲在他们的带领下都发了财。
有一颗利他的心,并不是说不要个人利益,或者个人只分最少的利益,而是要明白,只有想到他人,让他人的利益得到满足,才能享受人人为我的成果。而且这种成果通常比自己奋斗得到的要大得多。因此,为人处世,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一个具有利他精神的人,不会为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更不会把别人视为自己利益的绊脚石,他懂得包容别人、与人合作,同时还把帮助他人作为一种快乐。这样,更有益于人际交往,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个具有利他精神的人,不仅表现在不争名逐利,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大家的利益,还表现在大难当头时能够舍生忘死,大公无私并且因公忘私。
多年以前,在新疆发生的一场大火中,有位女教师一直在组织学生们撤离,后来被毒烟熏倒在地。在倒下去的瞬间,她还不忘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两个没来得及逃离的孩子。被营救时,她的头已被烧得只剩下骨头了,可她身下的两个孩子中却还有一个活着。这种无私和大爱的高尚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人们。
死去的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个场景,深情地说:“在学校,把孩子交给您,我放心;在地下,我的孩子跟您走了,我仍然放心!”
试想,如果这位女教师只有保全自己的私心,她能够做出如此的壮举吗?绝对不会。当时,在灾难面前,有的教师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抢先逃出来,哪管学生的死活。这样的教师将永远遭到人们的唾弃。
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快乐的心境,莫过于无私的奉献。尽管无私并非都要舍弃生命去换取,但是,如果平时自己的心中没有无私、关爱他人的情怀,即便大难临头,也无法表现出来。中外历史上那些被人们所称道的英雄们无一不是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因此,他们的英名永远为人们所记住。因此,只有把个人的私利放在后,面临重大的考验时,才能首先考虑以大局为重,维护集体利益乃至他人的利益。
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需求,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日子更舒适一些,但是绝不能让自己变为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那样等于自我贬低人格。只有境界高远、胸中装有他人和社会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
分享乃战胜自私的最好方法
泰戈尔曾经说过: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给予是战胜自私的最好办法,是快乐的源泉,在与别人分享的同时,不仅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感到快乐。与人分享快乐是幸福的,我们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别人从我们这分享的东西越多,我们得到的东西就会越多:我们和别人分享幸福,我们的幸福也会变多。
俗话说:“赠花予人,手有余香。”帮助他人,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将自己的东西付出给别人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同时也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和人生快乐之道。有一句名言:“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你活着而得到益处。”与人分享,付出自己的东西,我们就会感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幸福犹如香水,当我们把它洒向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沾上几滴。
恩格太太是一位有钱但却非常吝啬的贵妇,她为自己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这座花园又大又美,建成之后吸引了众多当地的人,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恩格太太的花园游玩。
年轻人喜欢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欢快地跳舞;小孩子喜欢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喜欢蹲在池塘边垂钓;有的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度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恩格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些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尽情地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唱歌、跳舞、欢笑。她越看越生气,自私心战胜了一切,她痛恨别人分享她的美丽的花园,于是就叫仆人将一块牌子挂在园门外,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內。可是这个警示一点也不管用,人们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恩格太大生气地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人们进入花园,结果双方发生了争执,争吵中人们将花园的篱笆墙拆走以示愤怒。
事后恩格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取下挂在园门外的那块牌子,挂上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出于对大家的安全考虑,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罕见的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毒蛇咬伤,请确保在半小时內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就会毒发身亡。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人们看了这块牌子后,都害怕被毒蛇咬伤而丧命,因此没人再敢进入这座美丽的花园嬉戏、游玩了。
几年后,当有人前往恩格太太的花园时,发现因为花园太大,但是太少有人来这走动,竟然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橫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恩格太太独自一人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的快乐的人们,因为那时的花园充满着活力。
分享使人更加快乐。人生拥有与人分享的心态,就能够看到更多精彩的风景。有些人将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完全是由于自己的自私心态造成的。自私,让生命的负担变得更重。自私,将我们推人生命的死谷,,经受着炼狱般的痛苦与煎熬,永远得不到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润。
海伦·凯勒曾说:“任何人出于他的善良的心,说一句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粗糙不平的路,这样的人就会感到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一部分,以至使他终身追求这种欢欣。”的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表情、每一句问候、每一个眼神、每一件小事,都会给我们启示,是我们学习与人分享的天然教材,教会我们如何付出,只有学会与人分享,才能时刻体会到快乐的存在。
分享可以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学会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人分享,就是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终会有硕果累累的一天,我们将品尝到丰收的喜悦。只有无私地与人分享,才能有机会收获友情;只有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般地伸出救援的双手,在我们困难时才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顺利走出困境。
人的享受其实是很有限的,你拥有的东西,其实不能拥有它的全部,其余部分就是要与人分享的,聪明的生存之道就是与人分享。当我们摒弃自私的心理,真心将自己的资源与人共享,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帮助了自己。因为,在这个世界崇尚合作,一个人是无法担当全部的,与别人互助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许多时候,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人分享,我们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最终自己也享受不到任何快乐。当我们把快乐分给大家,我们的快乐就会成倍地增加。相反的,如果我们紧握住自己的快乐不放,别人就会嫉妒我们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快乐很快就消失了。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总是为自己考虑:这样做我能得到多少?而很少有人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我做了多少,我让别人得到了多少?
与人分享并不是我们给出,别人就应该接受的,在拿出自己的资源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1.有交换条件地拿出自己的资源是可耻的
交换不是付出,两者有根本的区别。用虚伪的笑容去讨好别人,虽然也表达了亲切,但因为缺乏真诚而变得生硬、勉强,令人厌恶。同样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给予别人一定的好处,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并不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它可能会造成自己更多渴求,变得贪婪。
2.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拿出自己的资源
给予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要有施舍的心态。如果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与人分享,结果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那么就失去了原本的好意,“好心办坏事”。这种方式的分享,最终只会导致双方都不愉快。
3.必须是主动地拿出自己的资源
只有当我们真心、主动地关心别人,才会跟着产生与人分享的行为。越能主动帮助别人,就越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地与人分享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热心,能够很好地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我们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分给别人的快乐越多,获得的快乐就会越多。
分享是一种快乐、分享是一种幸福。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独守着自己的东西,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因此我们要学会与人分享,这样我们的快乐就会增加并不断地延续。
舍弃自私才会得到友情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就要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自私的人常常会攥着自己的东西,丝毫不舍得放弃,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这是最大障碍,我们要是敢舍掉自我,那么就能大得。因为在我们“松手”舍弃自我的一瞬间,在我们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举动之后,我们就能一下子领悟到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
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克拉玛依发生了一场大火灾,它夺取了320条生命,其中包括288个花朵般的孩子。
火灾发生时,数百名小学生拥挤着向外跑,有的老师和领导只顾自己逃命,将孩子的生死置于不顾。克拉玛依某小学三(2)班的班主任盂翠芬老师,并没有抛下孩子,而是坚守着作为一个老师的职责,一直在组织学生们撤离,后来被毒烟熏倒在地。在倒下去的瞬间,她还不忘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两个没来得及逃离的孩子。被营救时,她的头已被烧成了骷髅,可她身下的两个孩子中却还有一个活着。
在灾难面前,高尚的精神与卑劣的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死去的孩子的家长看到这个场景,深情地说:“在学校,把孩子交给您,我放心;在地下,我的孩子跟您走,我仍然放心!”
盂翠芬虽然失去了生命,但她的精神得以永存。在灾难面前,有的人为了自己而逃避应有的责任,而有的人则为了别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前者将永远遭到人们的唾弃,后者的精神永远屹立不倒。“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永远让人敬佩不已。正因为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才得到了世人的敬仰,流芳百世。
其实,要做到无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有舍弃的精神。只有我们不自私,慷慨地给予别人所需的,我们才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种一个得两个,这个道理简单,农民每日的田间劳作干的就是这个活儿。可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都自私地只想得,而从没想过舍。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只有耕耘,不吝啬自己的汗水才会有收获;只有付出,不吝啬自己的财物,才会有回报,这是在人生路上获得成功的最好法则。下面这则寓言故事就说明只要遵守这项法则就能享受快乐:
有一天,上帝对一个虔诚的教士说:“跟我来,我带你去看看地狱。”
他们进入了一个房间,教士看见许多人正在围着一只煮食的大锅坐着,他们眼睛直呆呆地望着大锅,又饿又失望。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汤匙,但是因为汤匙的柄太长,所以食物没法送到自己口里,他们只能痛苦地挨饿,却无法吃到锅中的美食。在这里的是一群可怜的饿鬼。
“来,现在我带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带着这个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跟上个房间的情境一模一样。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他们的汤匙柄跟刚才那群人的一样长。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又吃又喝,有说有笑。
教士看完这个房间,非常疑惑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
上帝微笑着说:
“难道你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人都会喂对方吗?”
我们在地狱里看到的那群吝啬鬼,他们宁愿被饥饿煎熬,也不愿去喂对方。不愿意付出,就别期待别人会为自己做任何事。自私给人们带来的就只有分裂与痛苦,因此我们要无私奉献,用一颗乐善好施的心去对待别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同时,我们就能获得信赖与感恩,从而就会取得成功。
生命因奉献而变得美丽,人生因奉献而精彩。静谧的天宇,每颗星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而我们每个人只有无私奉献,舍得多余的,获得必需的,才能在人生的轨迹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的心才会变得和谐而安宁。
用爱心融化自私者冷漠的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腹部,于是小心地为它拔掉刺,让它能够重新展翅飞翔。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为仙女对小女孩说:“请你许个愿吧!我会帮助你实现。”小女孩想了想说:“我希望生活永远快乐!”后来,这个小女孩果真快乐地度过了一生。而仙女告诉她的快乐的秘方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的确,帮助别人就有可能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看来,助人就是给予,无论精神还是物质,既然自己失去了拥有的那部分,怎能谈得上快乐呢?其实,助人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在别人感激的回眸一瞬,你会感受到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因为生活中,人和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和爱护。不论强者还是弱者,都有需要他人扶助和关爱的时刻,不是在物质上就是在精神上。
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之所以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感,多半是因为他们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计较个人得失,体会不到他人的快乐,结果,他们永远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与关怀,自己也生活在冷漠、孤寂的生活中。
选择什么样的路,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将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完全是由于自私这种人性的弱点造成的。这种人缺乏起码的仁爱之心,不懂得关爱他人,特别是美好的东西绝对不能与他人分享。因此,那些私心严重的人,不妨改正自己的这些缺点,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融洽与温馨。
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由于连日的雨雪交加,使镇长家花园外的一条小路泥泞不堪。行走小路的人便改道穿花园而过,弄得花园里一片脏乱。住在镇长家里的一位少年十分痛惜,便冒雨看护自己的花园,让行人仍从花园外的泥泞小路通过。而镇长呢,却不声不响地挑来石头和炉渣,把那条泥泞的小路铺好。于是行人不再穿过花园,而走那条铺好的小路。
过后,镇长对少年说:“要想帮助自己,首先要帮助别人!”
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心别人也就是关心自己。只有生活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社会里,才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和幸福。
因为,帮助别人说明你有爱心,帮助别人说明你有能力。在助人中显现了自己的价值,难道不令人感到满足和愉悦吗?哪怕你只是举手之劳,但是为他人献出的也是一片暖暖的关爱,为他们营造的也是一个幸福的天堂。比如,在汶川地震中,虽然许多人捐出的不是百万财富,许多学生寄给灾区儿童的只是红领巾和国旗。但是,哪怕只是热心的问候和鼓励,也足以温暖人心。因为他们力所能及地在帮助应该帮助的人。
而且,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的胸怀会变得更加博大,自己也会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的境界也得以提高,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蝇头小利,生活在自私的狭小天地中。因此,可以说,学会助人,你便拥有快乐;学会助人,你便走近幸福。无论何时何地,你学会了助人,你的心情便永远阳光灿烂;学会助人,曾经阴暗自私的心灵也会被滋润、被照耀,会变得温暖如春……那时候,我们一定会感受到双倍的快乐和幸福。
只要你帮助别人,别人一定会感谢你,也会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回眸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助人为乐的道德传统源远流长。综观西方社会,助人为乐同样为人们所倡导。那些被人们所称道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助人当成人生最大的快乐。他们因此而享受到的快乐和爱戴是一个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小人不可想象的。
深圳市有一名青年叫做丛飞,他是一名没有稳定收入的自由歌手。在他那50多平方米的简陋家里,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衣柜里的衣服都是三五十元的便宜货。但是,他之所以节衣缩食,克扣家用的目的就是为了供养一百多名贫困生、资助几十名残疾人和孤儿。
丛飞说:“我不能成就一个世界,但我要尽我所能成就这些孩子。”丛飞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是因为他这样做感到心灵是充实和快乐的。当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向丛飞送去真挚的关爱。
在他人饱受困难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现在,不论是普通人还是身家过亿的富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正在蔚然成风。我们知道,企业家都是看重利益,甚至是唯利是图的。可是,当今,许多企业家热心慈善事业,不论是世界巨富比尔·盖茨还是中国的牛根生等企业家。他们这样做,是因为自己在奉献爱心中实现了人生的另一种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心灵也得到了温暖的安慰。只是因为,奉献爱心让他们步入了人生的新境界、新天地。
不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裕的人,付出爱心、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这种互助的关爱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社会也变得更加美好。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相信,这种助人为乐的爱心种子到处播撒,定能融化那些自私的人们如冰块般冷漠的心。
自私会将你推入生命的深渊
“自私”从字面上来看,“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有时自私会毁了一个人。自私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没有私,人就会无所求,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也不可能发展。
可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自私也同样,过犹不及。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只计较个人得失、不讲公德,甚至不顾社会历史条件,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这种自私就太过了。如果任这种不可遏制的私欲泛滥,就会像洪水猛兽,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生活中一切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全都来自于自身的欲望;那些私欲膨胀、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也是自私惹的祸。不论他们自私的对象是名声、资源或金钱,自私的态度就是主要的麻烦制造者。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人性弱点都是在自私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因此,可以说,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一旦私欲无限膨胀,最终就会毁灭你的生活。
自私自利不可取。自私作为人性顽固的弱点之一,不但有着很强的渗透性和膨胀性,而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时代,利益当前,一些人的私心急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谋一己之私,损集体之利
我们应该以公司的利益为重,不应做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现在有些企业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技术人员将本企业的某些专利技术或者核心商业机密剽窃并卖给其他企业,以换取个人的好处;有的盗用版权,以谋取私利等。这些都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证明。
再如,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手艺销声匿迹就在于那些身怀绝技的师傅们有着严重的私心,他们担心“传给徒弟,饿死师傅”。因此,有的人终身不授后人,将技术带入坟墓。
这些现象都属于谋一己之私,害集体利益受损。
以权谋私
作为一名领导,你的目的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与社会,而不是拿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利。有些政府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某些掌握一定权力的管理者,在权力金字招牌之下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大肆用权力下赌注、做交易。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的采购人员,在从江苏省中国地质矿业公司泰兴化工总厂购入丙二醇时,最终做为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从而酿成多人死伤的惨剧。
这位采购员是有着多年采购丰富经验的员工,理应了解采购的规范和要求,但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放弃了这些原则。“以前,他买的都是进口的丙二醇,价格在1.7万元左右,而江苏产的价格仅为7000多元”。
以钱谋私
很多人认为有钱就能办成事,他们为了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金钱、礼品去贿赂有权之人,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
在这些人看来,“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他们把这种自私的心态在社会上传播放大,逐渐变成了一种流行的趋势。再加上社会制约机制尚不健全,有人看到他们确实从自私中捞到了某些好处,便趋之若鹜,纷纷模仿。最终,自私的蔓延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现象,使得社会风气败坏。
只顾小家庭的利益
在生活中,一种自私的表现就是只顾自己小家庭的利益,而完全置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于不顾。比如,赡养父母等义务。
据2010年8月的《燕赵都市报》报道,一名80岁高龄的老太太有三儿两女,却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一—因为五个不孝子女都不愿赡养母亲,老人露天搭棚子住了两个多月。而且棚子还是邻居们帮忙搭建的,每天的生活用水也是他们提供的。
虽然,有些儿女会给老人一些生活费,并且也常来探望。但是把老人接到家中赡养,五个子女没有一个人愿意。
亲生母亲竟然不愿意赡养,这是为什么?因为儿女们自私,担心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赡养会损害自己小家庭的利益。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他们宁肯让老人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艰难。
这样的儿女之所以抛弃老人,也是因为他们的私心。
感情上的自私
有一种自私不是贪图利益,而是来自感情上,在精神上只想到自己的感受。自私的人面对感情的时候,会更疯狂的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有位农村的母亲,在对女儿的感情上十分自私。这位母亲在女儿的婚事上从来不理会女儿的感受,而是自己做主。为了能够让独生女儿方便伺候自己,她把女儿嫁给了其貌不扬的邻居,亲手毁了女儿和她心上人的幸福。因此,他们村里的年轻人把这位自私的母亲称为“反婚专业户”。虽然女儿没有公开反对,但是,此后,她一直生活在仇视母亲的心理对抗中。
人只要有私心有贪欲,必定会为了谋取自我利益去损害他人利益。因此,以上不论哪种形式的自私,都为社会道德所不容,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社会风气。
古人云:“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据犯罪心理学家分析,一些罪犯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大多具有极端自私、狭隘的弱点,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感到别人妨碍了他们,便实施报复。同时,自私也是一切痛苦和烦恼的原因。因为自私的人总是试图把天下的财、色、名、利等统统占有,如果被别人占有,自己得不到,就会产生种种痛苦。因为自私,所以时刻为名誉、金钱、财富而担心着,一旦失去就感觉烦恼和痛苦。一旦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为乐事,在满足其一己之私的过程中,不惜妨害公益事业,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这样的人即便是比别人多捞取了一些利益,也不会从社会的意义上获得真正的幸福。可见,自私让生命的负担变得多么沉重,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会经受着炼狱般的痛苦与煎熬。
因为自私,多少机会,多少人都永远的离你而去。既然自私会将我们推人生命的深渊,那么,有这个弱点的人们就需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如果你过于自私,不但对自己的成长不利,也不利于周围人际关系的和谐,更不利于团队的发展。因此,就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这个弱点,积极主动去感受奉献,在仁爱无私的阳光雨露沐浴下健康地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