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阿里-生平第一张结婚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永洲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景秀辉,在阿里过着富足而快乐的生活,两人相亲相爱,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景秀辉长了一张银盘大脸,标准的旺夫相。十多年如一日,随身背着两人的结婚证,来往于内地与阿里之间。

    黄永洲说,衣食无忧的现在,梦里全是童年时光。

    黄永洲的记忆是从四岁开始的。

    那个时候,他与妈妈和弟弟生活在荣昌县下湾村。父亲远在阿坝州壤塘县林业系统工作。父亲在春节的时候回了一趟家,他才记住了父亲的样子,随之,也就有了一个妹妹。

    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快乐得又蹦又跳,每日早早起床,背上书包,飞奔在田野上。随着父母离异,他的学生时代戛然而止。

    小学二年级只上了三天,他就永远告别了学校。对此,黄永洲念念不忘。

    舅舅把他和弟弟送到成都火车站,就走了。八岁的黄永洲牵着五岁的弟弟,游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终于找到了父亲单位驻成都办事处。由于父亲单位远离县城,兄弟两人无学可上。第二年插秧的时候,父亲把他和弟弟送回老家,却没有见到母亲,母亲去了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地方,那个名字叫阿克苏。

    从此,父亲和母亲有了各自的家庭,兄妹三人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好心的叔叔收留了他和弟弟,妹妹跟外婆住在一起。

    从叔叔家到煤场有20里地,第一次挑煤,他就挑了40斤。市面价是八毛五分钱一百斤,一担煤,可以赚到三毛钱,能买两个馒头。

    他的挑煤卖煤生涯一直持续到1982年。这一年,他十七岁。个头不高的他,大概就因为长期肩挑背扛所致。

    之所以离开叔叔,到陌生的阿克苏投奔母亲,是叔叔早到了成家年龄,因为抚养他和弟弟,耽搁了姻缘,他不能再拖累叔叔了。

    他在阿克苏阿瓦提县农场种了三年棉花,弟弟也相继而来,妹妹还是跟着叔叔生活。

    二十岁的黄永洲不想种地了,他想开餐馆,便跟师傅学川菜,学了一个月零三天,师傅不教他了,说再教就得你教我了。

    黄永洲从小做得一手好饭菜,洗衣服缝被子,喂猪种菜养鸡养鹅,也是一把好手。他的朴实能干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儿子很快出生,却一直没有领结婚证。

    一个亲戚介绍他到南京一家饭店工作过一段时间,他觉得南京人对川菜兴趣不大,就来到阿里。这一年,是1988年,他二十三岁。

    他在狮泉河镇开了一家餐馆,生意逐渐红火,妻子随他来到阿里,孩子留在阿克苏,跟奶奶一起生活。

    1996年夏季的一天,他从日土县回狮泉河镇,车在途中陷进沙地,耽搁了很长时间。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时分,妻子在里面将家门反锁。又一天夜里,黄永洲的一只耳朵被砍,半截耳轮没有完全掉下来,风铃一般摇晃在空中。妻子还是和那个男人连夜离去,再也没有出现在阿里高原。

    他被老乡送到私人诊所,希望把耳朵缝起来,医生一剪子剪掉了欲掉不能的半个耳轮,使出浑身解数,也没有止住流血。

    老乡只好把他送到阿里军分区医务所,找来另一位老乡照顾黄永洲,便忙自己的事去了。来帮忙的老乡,就是来阿里不到20天的景秀辉。

    景秀辉被黄永洲血流不止的耳朵吓得目瞪口呆,待她回过神来,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黄永洲在医院待了四天,就出院了,原因是,支付不起700元的住院费。

    由于消炎不彻底,出院以后,滴滴答答流了好长时间血水。那段时间,黄永洲对耳朵充满了怀疑,他觉得那不是一只普通的耳朵,而是一个自来血龙头。

    景秀辉为什么在黄永洲需要关照的时候,离开阿里,翻山越岭去喀什。也得从景秀辉的少年时代说起。

    十三岁的景秀辉与父亲赌气,随老乡从四川绵阳到了阿克苏。在一家工厂织地毯,每月挣30元钱工资,给父母寄20元补贴家用。景秀辉天生丽质,引来众多男子青睐,一位英俊能干的男子与她生活在一起,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同样,他们也没有领结婚证。

    或许户口都在内地的原因,或许不知道在哪里领取结婚证,总之,边疆地区未婚先孕的情况比较普遍。

    景秀辉的婚姻很快亮起了红灯,好强能干的她领着两个孩子,来到喀什,四处挣钱,养家糊口。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从新藏公路来到阿里,在阿里还没有找到工作,就碰上了那只流血不止的耳朵。

    黄永洲连发三份电报,把景秀辉召唤到了阿里。景秀辉回来了。

    这一次,她不是奔着钱来的,而是奔着人来的,这个人,就是黄永洲。

    两人于1997年1月24日,领取了生平第一张结婚证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