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春花秋月不得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著名的相对论时,这个世界上恐怕连作者本人一起算上也没几个人能对这个理论说出个所以然。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不同参照系里时空相异的道理,爱因斯坦曾经向人解释:假使你是一个男人,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了一个小时,你可能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虽然坐了片刻,却会感觉像坐了一个小时。

    虽然建隆年间的李煜不太可能有时间在填词之余顺便研究一下爱因斯坦这个著名的理论,他也不太可能了解其中引力场、质能转换等高深莫测的概念,但是肯定对这个“靓妹-火炉说”有着充分的体会。因为他发现,跟娥皇在一起的日子,地球好像转得更快,很快就到了乾德二年(964年),这一年是李煜当上南唐皇帝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和娥皇结婚的第十一年。

    这一年对大蜀皇帝孟昶来说是黑暗的,年初联合刘承钧往赵匡胤家扔石头不成,反被宋军兵分两路提着铁锤杀过来将房子打得稀巴烂,下半年一直提心吊胆过日子最终年都没过好,然后就被押到了开封。

    这一年小唐皇帝李煜的天空也是黑暗的。

    就在这一年,他的生活伴侣、艺术知音,深爱了十年之久的爱妻娥皇病了,而且病得非常严重,很快就形影消瘦,卧床不起,不但不能再陪着李煜唱歌跳舞、风花雪月,甚至连吃饭喝水都要有人伺候。

    而偏偏就在此时,李煜和娥皇的最为钟爱的次子仲宣又因为受到惊吓而得了癫痫病,不久夭折;娥皇15岁的妹妹小周后来皇宫看望病中的姐姐,却与姐夫李煜一见倾心,堕入爱河。虽说是铁打的夫妻流水的爱,可重病中的娥皇哪里能经受爱子夭折和丈夫出轨的双重打击,很快病情加重,香消玉殒,年仅二十九岁。

    诗人李煜曾经在第一夫人病重期间为她写下一阕《后庭花破子》,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爱人早日康复: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前。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而娥皇临终时候也曾满怀深情地与李煜告别,她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窃冒华宠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

    娥皇的死,让多情的李煜哭得死去活来。一个月后当李煜出现在爱妻的葬礼上时,这位年仅二十九岁的青年人已经瘦得全身都是骨头,到了要撑着拐杖才能站立起来的起步。他亲自给娥皇写了一篇长达1300字的追悼文章《昭惠周后诔》,是当初写给赵匡胤《即位上宋太祖表》的两倍还多。文中他自称“鳏夫煜”,并以十三个“呜呼哀哉”极尽哀悼之情,千载之后,读来仍让人潸然泪下。他先是深情地回忆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妻子带给自己的无限快乐:

    “丰才富艺,女也克肖。采戏传能,奕碁逞妙。媚动占相,歌萦柔调。

    兹鼗爰质,竒器传华。翠虬一举,红袖飞花。情驰天降,思栖云涯。”

    文章末尾,他无比沉痛地写道:

    “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笳凄咽兮旗常是举。

    龙輀一驾兮无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

    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

    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呜呼哀哉!

    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

    号无声兮何续,神永逝兮长乖。呜呼哀哉!

    杳杳香魂,茫茫天步,抆血抚榇,邀子何所?

    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多情未必不丈夫。

    也许回想起一个月前和小姨子谈恋爱并为之写下好几首《菩萨蛮》的李煜在娥皇死后会充满内疚,但毫无疑问十一年间这对夫妻的感情是真挚的。可惜上天似乎是要故意降临一些苦难考验李煜的耐心,打击接踵而来,在娥皇死后的第二年,李煜的母亲也去世了。按照礼仪,李煜必须是守制三年,也就是要在皇宫中过三年带发修行的和尚生活。随后的三年赵匡胤在北宋发起了那场轰轰烈烈的读书运动,改年号,立新后,打北汉,可修行的李煜却深深地迷恋上了佛教,而且性情大变。当随后几年他令人惊讶地下令诛杀南唐数名大臣的时候,人们从他的脸上不再能找到昔日那位仁慈、柔弱的皇帝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三年的修行生活为李煜带来的改变由外而内:三年之间,我已非我。

    三年后李煜脱去了身上的袈裟,为小周后披上了爱情的婚纱。

    与小周后带来的甜蜜爱情一同到来的,是李煜对佛教的狂热信仰,以及赵匡胤派来的间谍,还有命他写信劝降刘鋹的诏书。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看,娥皇和小周后是合格的妻子,却未必是合格的皇后。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她们劝诫李煜励精图治,潜心治国的记载,后人却只能看到李煜忘情地置身她们温柔乡里。我们无法对这两个年方二十的年轻女孩要求太多,哪怕此时按照分久必合的常识,统一的步伐已经越来越近,此时的南唐正如长江波涛里的一叶扁舟,风雨飘摇。

    可是李煜似乎没有看到这一点,或是说假装不曾看到这一点。迎娶小周后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大量兴建庙宇。

    如前所述,这个世界上不用交税的行业,除了吹牛,就是当和尚。

    当然吹牛这个行业是存在风险的,如果你不是《人民日报》,却要像孟昶身边的诸葛昭远先生那么牛皮漫天,那么最终的结局就是差点被人埋在农民房里。

    南唐人民很快发现他们有了一个前景无比广阔的行业,高工资,不交税,还包吃住,皇帝大力支持——听起来倒是有点像如今的公务员,可是公务员也是要从好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录取那么一两个的,南唐人民如果从事这个行业的话上岗比例却是1:1,那就是当和尚。

    因为开宝二年(969年),李煜下令取消寺庙名额限制,让南唐的寺庙大量扩招和尚和尼姑,只要有人申请出家,政府就马上承认他僧人的身份,免除掉他交租税、服兵役、服劳役的义务,李煜甚至还鼓励道士改行当和尚,只要愿意改行,就奖励二两黄金。

    不妨对比一下十多年前柴荣曾经采取过的毁佛熔铜运动,当时的柴荣下令不但拆除寺庙,强迫僧人还俗回家种地,而且亲自抡起砸向佛像的大锤;对于铁了心要当和尚的,不但有严格的身份限制,直系亲属开出来同意出家的证明,还必须通过背诵一百纸经文的高难度考试。

    设想十五年前有一个范进那样的后周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不是当一个举人而是当一个和尚,而且家里还有一兄一妹,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也是像徒步一样完美无缺,符合朝廷规定的出家硬性条件,我们叫他和尚哥。在和尚哥的苦苦哀求下,他的爹妈也同意他出家,但是此人记忆力极差,别说一百纸经文,就连一百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样的东西也背不下来。两年以后和尚哥绝望地入山搭了一个柴棚,天天捧着经文熟读不止,并且不知后周已被大宋取代;某一天山洪暴发,眼见得柴棚要被冲毁,和尚哥赶忙坐在一个木盆里随波逐流,后来漂过长江,漂到了南唐境内——日后岳飞的故事里你还会看到类似的木盆——这时候和尚哥的眼前突然出现了无数寺庙,他很快喜形于色。

    和尚哥飞奔入内:我要出家!我会背两百纸经文,考我吧!balabala……

    方丈愣了一下:我们欢迎一切有志青年加入南唐的和尚队伍,不考试!

    和尚哥心存怀疑:不考试就能当和尚,是不是要天天挑水锄地干苦力,因为我听说两个和尚抬水喝……

    方丈告诉他:不用干活,管吃管住,比当公务员还舒服!都是咱们国主李煜政策好啊!

    和尚哥喜极而泣:感谢爸妈,感谢木盆,我终于可以当和尚了!

    方丈友情提醒:娃,你应该先感谢国家!

    历经十余年的艰辛背书终于披上了袈裟的和尚哥马上将这个天大的喜讯托人传回了老家,让不打算土里刨食的老乡赶紧偷渡过来出家,很快消息传到了赵匡胤的耳中,他哈哈一笑,派出一人。

    史书上没有叙述此人的姓名,只知道他后来的法号叫做“小长老”。此人熟读佛经,口才极佳,到了南唐之后大量开班收徒宣讲佛法,这点很像如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承诺你只要进去学点技术就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区别在于小长老的培训竟然是免费的。设想哪天英孚或者新东方宣布免费了,或者哪个驾校突然宣布不收钱了,你就会从第二天开始看到他们门前像堵车那样长长的队伍,川流不息,而这正是开班授课之后小长老所见到的情景。

    这位知名度大增的和尚很快引起了李煜的注意,见面一番沟通之后聘其为自己的专职导师,自己则认真地做了他的研究生。随后李煜不光为其送上了“一佛出世”、“小长老”这些封号,而且天天都在皇宫里面听这位导师的佛法课。《隋书,经籍志》称“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一小劫是1680万年,可见在李煜心目中,这位导师是1680万年才出一个的佛,比起自称前后三百年加起来六百年才出一个的独一无二的罗玉凤之流,那档次简直是要高太多了,如果凤姐学过除法,就可以算一下1680万与600的比值,那是28000。

    可惜了凤姐啊,若是多读点书,就可以告诉别人,自己也是每一小劫加三百年才会出一个的才女,而不是整天拿着本《读者》晃悠来晃悠去,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没文化似的。

    当然同样可惜的还有李煜。

    因为在赵匡胤看来,革命虽然不是请客吃饭,但让敌人请客吃饭也能达到自己革命的目的。受到尊崇的小长老旋即向李煜灌输“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概念,只要你对于拜佛舍得花钱,下辈子自然还会投胎富庶之家,可以尽情写诗填词泡妞,于是李煜就从有限的财政收入减掉进贡北宋与购盐所需后中不断再拨巨款兴建庙宇,让南唐数万僧尼提前1000年过上了咱们现在还在为之努力奋斗的小康生活,同时李煜本人也带着小周后天天对佛磕头,乃至脑门上都结了硬痂;甚至日后宋军在曹彬率领下围困金陵数月,李煜都一直躲在深宫研究佛法,等到某日突然看到城外宋军的铺天盖地的旗帜时,方才大惊失色,下药毒死了这个骗了自己多年的和尚,当然也有另外的故事版本是说小长老名叫江正,而且最后在被毒死之前早就偷偷逃掉了。

    早几年徒步曾经和人讨论过一个问题,针对当时台湾领导人陈水扁的顽固态度,有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台海问题的办法,当时有朋友提出了一个极有远见并且一劳永逸的策略:咱们应该派一万名党员过去,先从精神上腐化他们,再从经济上吃穷他们!

    满座听众轰然叫好,徒步也不禁抚掌感慨:这个办法真是太有效了。

    但是等日后看到宋史中一千年前的赵匡胤竟然采取了同样的战略,而且只用小长老一人就完成了咱们今天需要派一万名党员才能完成的任务,徒步还是忍不住叹息,咱们党员的战斗力还是太弱了。虽然昔日的南唐和如今的台湾人口差别巨大,平定江南时候的南唐计人口327万(按照每户五口计),约是如今的台湾人口2300万的七分之一;同比计算,咱们只需要派出七名优秀的党员就足以把台湾问题解决了啊。

    而抵达南唐的小长老完美地实践了这位朋友的策略。在完成从精神上腐化李煜的目的之后,小长老开始了第二阶段任务,就是从经济上吃穷南唐。不光自己穿名牌袈裟,戴瑞士手表,开宝马汽车,比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还潇洒,而且还让李煜为自己的徒弟在牛头山建数千间住房,每天吃的食品都是进口货,并且吃不完的全扔掉,第二天接着供应新鲜的,就像当初奥运期间住在中国奥运村里国外的运动员那样——唯一的差别是南唐老百姓虽然粗茶淡饭,却未必和如今老百姓一样,在奥运村里人们吃着纯天然食品的同时,自己仍然吃着转基因的大豆油,富含各种矿物质的地沟油,以及其他。

    李煜也不傻,见导师鼓励自己六根清净节衣缩食,可他自己却是如此奢华铺张,于是忍不住向其表达疑问。小长老免不了又是一顿教训:看,这就是你读经书不认真了吧,你回去仔细读读《华严经》,就知道佛祖也是爱富贵的!

    诗人李煜哪里还能有什么对答的言语?

    面对李煜的不务正业和南唐的日渐式微,众多大臣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表演。紧跟领导步伐虔诚信佛的自然不在少数,采用“非暴力不合作”手段的也大有其人,当然言辞激烈上书批驳且奋不顾身的也不可或缺。第一类的马屁精自然在任何朝代都不缺乏代表性,也就没有必要花费笔墨做一番描述;第二类人物的代表是前文曾经出场过两次的韩熙载,这位昔日的升州太守和铸钱使应该是智商和情商都超越了时代,曾经不但让后周使臣陶谷狼狈而逃,而且研究出了以十倍面额的铁钱代铜钱流通的货币政策,随后面对李煜对佛教的真切感情,这位悲观主义者采用了日后在印度被甘地发扬光大的应对方法:非暴力不合作。

    李煜知道这位大臣的才能,所以曾经打算任命他为宰相。

    可韩熙载却从悲哀的现实中预见到了南唐的未来,在他看来,谁当宰相都改变不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于是很快韩熙载从一位上进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醉生梦死的堕落之徒,不但在家里养了四十多个歌伎,而且任凭这些歌伎跟那些客人打情骂俏,搅作一团,社会影响极差;而且把每个月的工资都一分不留地分给她们,自己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开始玩行为艺术,穿得破破烂烂,手提破琴,背着竹筐,化装成沿街乞讨的盲人,到各个姬妾的门前去讨钱。

    这些传闻很快传到李煜的耳中,于是他命人去收集一点证据回来,看看传闻是否属实。

    当然干这件差事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陈冠希,只要他照相机一架,灯光一闪,然后往网上一发,韩熙载放浪形骸的模样就会传遍南京,闻名天下。

    可惜李煜派去干这事的顾闳中却是连照相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不过没关系,因为这位顾先生是南唐著名画家。

    很快他的作品就会青史留名,是为《韩熙载夜宴图》。

    徒步对绘画自然是一窍不通,但每当想到顾闳中只是到韩家走了走,顶多坐了一小会喝了杯茶,就能凭记忆将韩家放荡的夜生活尽收笔底,画出这幅长达336厘米的连环长卷,而且用专家的话说,那是“全卷构图巧妙,用笔凝练柔劲,设色沉丽清雅,人物形神兼备,细腻生动”,都会目瞪口呆,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如果早十年在周朝愿意出家当和尚,别说一百卷经文,就是一百期《人民日报》,也能给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毫无意外地,看到韩熙载像画中描绘的那样生活状态之后的李煜,打消了任命其为宰相的念头,而韩熙载也在不久之后的开宝三年(970年)死去,终于避免了在死前见到自己所不愿面对的国破山河亦不在的悲惨情形。

    而其他的大臣,则扮演了第三类人,成为了李煜笃信佛教的反对者。

    李煜某一天上朝之后收到一封奏章,在对自己过度崇佛作了一通批判之后,奏章写道:“忠臣志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李煜看了看署名:自己的爱臣,贴身秘书,知制诰潘佑。

    作为从李煜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成了他部下的潘佑,不仅以文采出众深受李煜赏识,而且人品刚直不阿,堪为大臣楷模。李煜初娶小周后时,曾在后宫遍种花草,花开时召集一群文人,打算让他们写诗歌颂自己的浪漫生活和夫妻的甜蜜感情,以李煜的这种心态,自然是愿意听到别人用这样的诗句歌颂小周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是潘佑大笔一挥,写出来的词都成这样:

    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

    桃李,自然是暗指这位姓李的皇帝,“已输了春风一半”是说南唐在江北的那半壁河山已经拱手送给了别人。可怜李煜正在兴头上,被这么一搞,赏花的心情都没了。此时面对潘佑的“国将不国”论,李煜在他的作品和另一份奏章上一并批了个答复:“知道了”。

    另一位上书者名叫汪焕,还是个没当官的进士,他在奏章里将李煜和历史上另一个更为狂热的佛教信徒梁武帝相提并论,此人曾经刺自己的血写经书,把自己施舍到寺庙中去做和尚,每次都是大臣们用巨款把他赎了回来,赎了回来他又去,又赎去,他一共去了四次。他跪下来给僧人行礼,把头发披散,让僧人去践踏。可一个如此虔诚的佛教信徒,最后还是国破家亡,而且甚至是被围困在台城中,活活饿死。

    面对这种恶毒的对比,李煜倒是并没有发怒,而是夸赞了一番汪焕的衷心,给他了一个不大的官职,算是应付了过去。可这位潘佑就没这么好对付,见自己奏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心头愤恨难平,竟然连续上了七道奏折,“愤切上疏,极论时政,历诋大臣将相,词甚激讦。”并以辞职相威胁,赌的是李煜舍不得他这个笔杆子的离开,肯定就采纳自己的意见了。可一路退让到底的李煜竟然在辞职报告上签了字,给潘佑安排了一个去国史图书馆去做历史研究的工作。

    愤怒的潘佑决定使出杀手锏了,973年九月,他再一次饱蘸浓墨写了第八道奏章,和前七道一起,复制数千份,进宫之前沿途发放,由于奏章太多,潘佑只得以牛车拉之,又因为拉车的是头公牛,所以潘佑此举被称为“公车上书”。当然类似事件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又在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下反对《马关条约》时上演过一次,但彼时的“公车”又有别的意思了。

    在这封著名的奏章里,潘佑诠释了愤怒出诗人真正含义,骂完了李煜的昏庸治国方略之后,为其指出了未来的归宿:会像历史上著名的桀、纣、孙皓几位昏君一样。

    潘佑写道:“臣乃者继上表章,凡数万言,词穷理尽,忠邪洞分。陛下力蔽奸邪,曲容谄伪,遂使家国愔愔,如日将暮。古有桀、纣、孙皓,破国亡家,孽自己作,尚为千古所笑。今陛下取则奸回,败乱国家,是陛下为君,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愿赐诛戮以谢中外。”

    这几位大名鼎鼎的前辈,李煜自然是知道的,桀的名气已经大到成了“残暴”的代名词,至今还有“桀骜”之说;而酒池肉林,比干挖心,都是拜纣王所赐,家喻户晓;至于孙皓,更是具备借鉴意义,因为此人是孙权的孙子,吴国末代皇帝,当西晋大军杀来的时候,他还忙着在宫中剥人皮、剜人眼,后被俘投降,更重要的是,这事就发生在不足七百年前,地点南京。

    好脾气的佛教徒李煜终于怒了,这时又有大臣告诉李煜,潘佑这种恶毒攻击陛下的言语背后,绝对有人煽动,我看他朋友李平嫌疑不小。

    李平也是像韩熙载一样是外来户口,祖籍幽州,算是赵普的老乡,于李璟当政时偷渡至南唐的,曾担任南唐农业部长。任上为了解决南唐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曾经向李煜建议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勒令富人退出夺占穷人的土地,同时依《周礼》造民籍、牛籍,全国范围内大量开荒种地。这个措施并不意外地很快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改革失败的李平也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加上李平平时喜好谈神论鬼,好结交江湖术士,跟笃信佛教的李煜谈不到一块,也让李煜感到不满。

    既然这样,那就一锅端了。

    于是李煜先派人去抓了李平投入大牢,随后又派人去抓潘佑。自由惯了的潘佑没想到老上级这次来真的了,绝望之中在家自杀,不久之后,改革家李平也在狱中上吊自杀了。

    听到两位文臣自杀的消息,李煜突然感到有些眩晕。因为就在此前不久,他还赐死过一位武将,林仁肇。

    作为南唐第一名将,林仁肇的身材是很特别的,体魄雄健,骁勇善射,膂力过人,有《终结者》中施瓦辛格之风。不过林仁肇行事风格有点非主流,曾经在胸前纹了一头猛虎,故号称“林虎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荣率军攻淮南途中于正阳桥与南唐军激战,林仁肇带领一千敢死队员去焚烧此桥,结果风向突变,焚桥不成,撤退时他单枪匹马在后面断后。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指挥神箭手凶猛射之,不料却被林仁肇一一拨开,张永德见状惊奇,急令退兵。

    而在开宝四年(971年),这位勇敢的“林虎子”曾经向李煜提出过一个建议,他说现在宋军主力正在潘美的率领下用火箭射刘鋹的大象而脱不开身,淮南地区防备薄弱,咱们可以抓住机会打过长江去,把当年被柴荣抢走的失地都给夺回来;而且为了防止给国家添麻烦,你可以在我起兵的时候将我全家老小给抓起来,对外宣布我的军事行动跟朝廷无关,是我自己搞叛乱,这样若是攻打淮南成功,则国家得利;如果失败了,你可以将我全家问斩,然后请罪于宋,而不用担当责任。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看了林仁肇这番建议,仍然对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连性命都置之度外的精神而大唱赞歌,不过徒步还是以为这是个馊主意,好比对弈时候你在局部大搞偷袭,多吃了对方好几个卒子,可是下棋的最终胜负,几个卒子起到的作用却总归有限;宋军还在刘鋹家门口的时候固然可以放着淮南给你抢回去兴奋几天,可收拾完了大象再回来的时候,日子就未必有这么好过了,难道林仁肇的皮比大象还结实吗。

    这样的建议自然被李煜拒绝了。赵匡胤虽然没学过物理,却不缺乏常识:南唐内部若是有人搞叛乱,那自然先攻打金陵,这就跟牛顿站在六楼扔苹果,苹果要掉到地上一样正常。可如今南唐的叛乱却不打金陵而攻淮南,那岂不是跟牛顿扔下苹果却掉到天上去一样不正常。

    不过林仁肇的这个建议虽被李煜拒绝了,却很快传到赵匡胤的耳朵里,跟领导对着干的人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所以很快就在一年后(开宝五年闰二月,972年)被赵匡胤设反间计弄死了——史书上的记载,是说赵匡胤想办法弄了一副林仁肇的画像,然后趁着李煜派七弟李从善进京朝贡的机会,领着他来到挂着林仁肇画像的殿中,问他:“认识这人不?他已经跟我混啦。”李从善自然认得,然后赵匡胤说,林仁肇早就向我们投降了,画像就是拿来的信物,至于以后嘛,赵匡胤指着不远处一幢宏伟的空房子:这个大房子,就是为他而造的。

    作为导演和男主角都干过的实力派赵匡胤,演这种情景剧自然手到擒来,李从善立马进入角色,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哪里还有疑心,赶紧派人送信给李煜,说哥啊,可不要被林仁肇坑了,说不定他投降时候要献的就是你的脑袋哪。

    李煜收到信息时候将信将疑,可鼓破万人锤向来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丑德,因为林仁肇并非土生土长的南唐人,而是闽国降将,随着在军中地位的提升,威胁到了嫡系将领皇甫继勋、朱令赟的领导地位。于是他们趁机中伤,称林仁肇不但即将投降,而且准备谋反,李煜也就备好毒酒一杯,拿去给林仁肇喝了。

    一代豪杰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死了,徒步觉得这个过程中尤其是李从善被骗的故事里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真相,于是翻出久未谋面的挨得夹·斯诺的《漫长的大宋》,从书中第三回《采石矶樊若水绘图,群英会李从善中计》中果然找到了关于这条反间计的不同记载。

    绘图的故事后文还会提到,本处先看李从善的经历。在斯诺的笔下,李从善远道而来,赵匡胤在玉津园摆上了隆重的欢迎晚宴并以曹彬、赵光义、赵德昭、赵普等作陪,宴会上觥筹交错,赵匡胤也是频频举杯,不多久赵光义就喝得酩酊大醉,拉着李从善的手,指着酒席上一干人等,说出一席话来。

    以下文字引用自《漫长的大宋》原文,挨得夹·斯诺以传神的笔触描摹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

    光义因指诸将曰:“此皆大宋之英杰,今日此会,可名群英会。”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光义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至夜深,从善辞曰:“不胜酒力矣。”太祖命撤席,诸将辞出。光义曰:“今宵欲与子师(李从善字)抵足而眠。”于是作大醉之状,携从善入帐共寝。光义和衣卧倒,呕吐狼藉。从善如何睡得着?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起视残灯尚明。看光义时,鼻息如雷。从善见帐内桌上,堆着一卷文书,乃起床偷视之,却都是往来书信。内有一封,上写“林仁肇谨封。”从善大惊,暗读之。书略曰:“某等降李,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但得其便,即将李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从善思曰:“原来林仁肇勾结宋朝!”遂将书暗藏于衣内。再欲检看他书时,床上光义翻身,从善急灭灯就寝。光义口内含糊曰:“子师,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李煜之首!”从善勉强应之。光义又曰:“子师,且住……教你看李煜之首……”及从善问之,光义又睡着。

    从善伏于床上,将近四更,只听得有人入帐唤曰:“晋王醒否?”光义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晋王请子师同寝,何故忘却?”光义懊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醉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那人曰:“江南有人到此。”光义喝:“低声!”便唤:“子师。”李从善只装睡着。光义潜出帐。从善窃听之,只闻有人在外曰:“林将军,急切不得下手……”后面言语颇低,听不真实。少顷,光义入帐,又唤:“子师。”从善只是不应,蒙头假睡。光义亦解衣就寝。

    从善寻思:“赵光义是个精细人,天明寻书不见,必然害我。”睡至五更,从善起唤赵光义;光义却睡着。从善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径出辕门。军士问:“先生那里去?”从善曰:“吾在此恐误晋王事,权且告别。”军士亦不阻挡。从善出园,飞马回见李煜。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李煜。从嘉大怒曰:“林贼如此无礼耶!”传令呼林仁肇至大殿。怒曰:“汝尝构言于我,以孤军伐于江北,若非吾警醒,岂不取吾首级献于赵氏矣!”林仁肇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煜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煜方省悟曰:“吾中计矣!”

    也许读了本章之后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因为文中的情节似曾相识。其实这不奇怪,因为斯诺的《漫长的大宋》成书后流传极广,三百余年后元末作家罗贯中读到此书,惊叹不已,在撰写《三国演义》故事的时候就加以参考,该书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里,你可以从蒋干、周瑜身上找到李从善和赵光义的影子。

    除掉了林仁肇之后的赵匡胤心旷神怡,当初在飘雪的夜晚吃着烤肉制定的《宋太祖的名单》,如今已经实施到了最后一步;虽然李煜依旧像以前一样年年岁岁上贡,规规矩矩称臣,甚至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北上入朝以示尊崇——否则也不会有那出《群英会李从善中计》的上演了——可赵匡胤接下来却将李从善扣了起来,封了个泰宁节度使的官。李煜几次致函请求放归李从善,可太祖哪里肯依。

    着急的李煜再次采取了自贬身价的做法,请求把自己的南唐国主的称号改为“江南国主”;他下的指示不再叫皇帝才能用的“诏”,而改为王用的“教”;甚至拆下宫廷屋脊两旁象征帝王威严的鸱吻,还将那些已经封王的弟弟们全部降了一级,改封为公。

    然而赵匡胤并没有因此停止步步紧逼的脚步。

    林仁肇被杀两个月后(开宝五年四月),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索取了南唐19州地图,掌握其屯戍、交通、户口情况;随后连续三次令李煜入朝议事,不过李煜从弟弟李从善的一去不回看到了暗藏的危险,三次都加以拒绝。

    就像当初赵匡胤看到孟昶送给刘承钧的蜡丸之后的反应一样,李煜的拒绝也让赵匡胤哈哈大笑:“吾南讨有名矣!”当然因为讲这话的场面与十年前太过相似,所以不曾见诸史籍。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倔强不朝”为罪名,令曹彬、潘美率军10万,兵分四路,水陆并进,攻打南唐。

    这次自信的赵匡胤并没有再问曹彬“这次给你们的只有六万人,南唐有把握拿下来吗”,而是面示曹彬:“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讲完这句后,赵匡胤拿出一把宝剑: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

    史载“潘美等皆失色”。

    千里之外的李煜并没有马上得知宋军已经出兵的消息,甚至当一个月后宋军的战船出现在金陵城外的长江上时,南唐军仍然以为他们是例行巡逻,为了讨好一下还准备了一些酒菜上来。

    但很快李煜就知道赵匡胤已经兵临城下的消息,这位昔日赵匡胤一声怒喝都要让他惊魂不定的书生,在三次拒绝了赵匡胤让其进京的命令之后,终于挺直了脊梁表现出了男子汉的气概,宣布金陵戒严,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废除一直采用的宋朝年号,改以干支纪年,974年遂称甲戌年。同时召集南唐将士,组织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战前动员大会。

    在宋人龙衮所著的《江南野史》中,李煜对将士们的发言是这样的:“今日王师见讨,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室自焚,终不做他国之鬼!”

    不过在徒步看来,这段铿锵有力的誓言并不符合李煜一贯的作风,让笃信佛教已经多年的李煜说出聚室自焚的话也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在《江南野史》中,当赵匡胤听到这句豪言壮语的时候甚是不以为然,评价说:“此措大儿语耳,徒有其口,必无其志,渠能如是,孙皓、(陈)叔宝不为降虏矣。”而“措大”,则是对贫穷落魄的读书人的称呼。

    据我考证,战前动员会的李煜面对将士们只做了如下的陈词,史称《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他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于是众人坚守的信心倍增。

    其实这并不是一场很有悬念的战争。

    虽然从军队的数量上来看,十万宋军的兵力相对南唐20-30万的守军处于劣势,但不妨做如下对比:

    交战双方的最高领导人:一边是征战多年、运筹帷幄的赵匡胤,一边是念佛多年、不出深宫的李煜;

    两支即将正面相遇的军队:北宋禁军十年间南征北战,平定四国之地;南唐军久疏战阵,距离最近一次打胜仗已有23年之久(951年攻打马楚);

    军队统帅:北宋方面,是昔日率军从水路杀入后蜀,秋毫不犯的曹彬,还有面对刘鋹的大象军都面不改色的都监潘美;而南唐,则在两年前被李煜斩杀了大将林仁肇,剩下的最高统帅是皇甫继勋和朱令赟,他们很快就会在舞台上登场,也很快会在舞台上落幕。

    当曹彬迎着朝阳从汴京率军出发的时候,接下来即将上演的大戏其实已经有了完整的结局,只是遥远的李煜,并不知道自己所即将面对的图景。

    多年以后,席慕容在《青春》里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

    我想,若是多情的才子李煜在做出《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的演讲时,就听到这首著名的诗,会作何感受。

    李煜此时唯一的凭借,就是浩荡的长江天险。

    徒步曾经坐车行走过南京长江大桥,鸟瞰过那天风平浪静的长江。那时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南京,波光粼粼的江面微微泛着红光,耳畔有车声的轰鸣,眼前却浮现不出一千年前此地激战的模样。但我也能想象得出从此岸到彼岸遥远的距离,若是没有高大的战船,没有愚公那样的人才来填平宽阔的江面,从江北到江南2000余米的距离,除非曹彬带着宋军装上翅膀飞过来,否则靠游泳的话,游到江心必定力竭而沉。

    曹彬当然没有翅膀,可是他有樊若水。

    势如破竹的曹军很快顺江而下到达了南唐的军事重地采石矶,在这里汇合了已经先期抵达的潘美军,然后叫出了樊若水,开始搭建长江大桥。

    本人查询了一下南京长江大桥的资料,此桥1960年1月开工,到1968年9月方建成通车,耗时103个月,造价2.87亿元,折合银子48万两。

    所以次日当《南唐日报》在“天方夜谭”版块刊出《侵唐宋军今起在采石矶修建跨江大桥》时,南唐人民读到之后就和我们如今看到亩产十万斤的新闻一样,李煜甚至召集了不少大臣来当庭读报并跟他们分享这个笑话,认为就算宋军花八年半时间造好这个桥,四十多万两银子的巨大开支也够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都节衣缩食连饭都吃不好。宠臣张洎也很认真地翻了翻史书,告诉李煜:有史以来,从来没听过谁还能在长江上造大桥的,宋朝人可能是想不出办法傻掉了。

    曹彬当然没傻,因为他有樊若水。

    只见樊若水从怀里掏出一个本子。

    只见樊若水从怀里又掏出一个本子。

    只见樊若水从怀里又掏出一个本子。

    然后他把本子在面前铺开,对宋军兵士喊了一声:下面大家安静,我给你们讲讲桥梁建筑学的基本知识。

    有不耐烦的军士喊道:快教我们搭桥吧,那些公式你现在说了也没人记得住!

    没人注意到樊若水眼中的惆怅一闪而过。

    不久之前那些寂寞而孤独的日夜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

    樊若水本是江南人。

    少年樊若水也曾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很快就长成了一名热血青年,却不愿借着在在池州(今属安徽)当县长的父亲的荫护,于是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走上了科举考试的漫漫征途。可惜樊若水空有茅以升的才华,却摆脱不了范进的命运,被考官毫不留情地刷了下来。随后樊若水直接上书李煜,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想借此得到赏识,平步青云。可那个时候李煜正一门心思烧香拜佛,哪里有空理会一个科举考试落榜的小年青。

    樊若水很失落,考虑良久,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那就是改投大宋,做一个汉奸。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做唐奸。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一个高考落榜生前来叩门求职,估计你是不大抽得出时间去接见一下的。

    这个问题自然不会被樊若水忽略,关注时事的他很快找准了赵匡胤的兴趣所在,于是不久之后,采石矶附近的老百姓就见到一个奇怪的渔翁,每天划着船在江北江南之间来来去去,却也没见他钓起来几条鱼。

    毫无疑问这样单调的日子是寂寞而孤独的。

    可是谁知道这个钓不到鱼的渔翁其实每天都把一团丝绳的一端系在一岸,然后驾着船,带着绳子扯到对岸,再把绳子的长度记在本子上。除了准确地丈量出了江面的宽度,这个山寨版渔夫还对江水的流速、采石矶附近的风向、水文、气候情况作了调查。

    当三本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之后,采石矶的老百姓发现这个奇怪的渔翁不见了。

    如果他们知道樊若水已经跑到开封将这些数据交给了宋太祖,并且提出了在采石矶搭建渡江浮桥的位置、方法,肯定要气得晕过去。

    赵匡胤欣然接受了这份大礼,并赐樊若水同进士出身,让他达成了昔日丢失在南唐的梦想。随后曹彬率军征南唐,樊若水以技术人员的身份随军出发,负责采石矶的浮桥搭建工作。

    眼下这个非著名桥梁专家要开始施工了。

    其实原材料早已备好。

    早在大军还在荆湖的时候,曹彬就按照樊若水的计谋,令人造好大船千艘,作架设浮梁桥墩之用;又命人砍伐巨竹,搓制粗绳,扎制竹筏,做浮梁桥面。一切准备就绪,再将这些龙船、竹筏集结于江陵,然后顺流东下,眼下早已漂到采石矶。

    十一月九号樊若水一声令下,浮桥开工,三天后建成,尺寸不差分毫。而在李煜的计划里,采石矶长江大桥的修建需要八年半。

    随后曹彬、潘美率数万之众迅速渡江,如履平地。

    若是时间允许,李煜至少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两个结论,首先是要做好科举不第者的安抚工作,不能让他有机会为敌国所用;另外就是,工期很短的工程也不见得一定是豆腐渣工程。

    九百年后,历史重演。1852年底,太平天国攻克汉阳进犯武昌,就在武昌的守军打算倚靠长江天险进行长期防御的时候,太平军一夜之间就在江上建起了两座长达3000米的浮桥,工艺技术显然继承了樊若水的风格,而且进行了发扬光大,竹筏四面以牛皮、木板做成围墙,墙上开出炮眼、枪洞,不但可以过人,而且可以攻击,甚至配上大桨之后还能在江中游动,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水上碉堡。

    李煜自然没看到樊若水造出来的浮桥还能在长江上游来游去,但是他却亲眼看到从浮桥上过来的宋军源源不断地涌到金陵城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发表完了《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的战前动员令之后,李煜迅速下令调动部队想从水陆两路来进攻采石矶的宋军,想摧毁浮桥,可却被站稳了脚跟的宋军打了个稀里哗啦,李煜很郁闷。

    徒步写到这里的时候也很郁闷,打算为李煜找个摧毁宋军浮桥的方法,最初想到的是派个人潜水过去,像《桂河大桥》里那样用水下炸药将其暴力解决,不过这个办法显然不合适,因为此时距离1875年诺贝尔发明出炸药还有足足九百年哪。

    不过徒步翻了翻报纸,还真找到一条可以借鉴的消息。

    2007今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首府的跨河大桥突然垮塌,造成至少13人丧生和100多人受伤。调查人员事后发现了造成这次事故的多个原因,比如整天川流不息的巨大交通流量、丢失的各类关键螺栓、以及老化生锈的金属结构等等。不过,还有一个因素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在大桥桥体内栖息的鸽子及其日积月累的大量排泄物。

    一堆鸟屎就可以腐蚀垮掉的大桥,却给南唐带来了灭顶之灾。

    随后的战事乏善可陈,因为除了宋军从北向南进攻,赵匡胤还派了钱俶发兵攻打常州。吴越大臣当然都劝钱俶早作打算,别做帮凶,因为灭了南唐之后的吴越已经丧失了最后的缓冲地带,就算徒步家隔壁的二愣子也知道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必定是北宋携万钧之力攻克吴越,可是钱俶还是默默地准备好了军队。

    这时候丞相沈虎子给钱俶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一个从集中营里劫后余生回家的德国神父马丁,面对满目疮痍,回顾纳粹德国将全人类拖入的这场灾难,痛定思痛,说了这样一段话:

    当纳粹来抓工会组织者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工会的人。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天主教徒。

    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甚至李煜闻讯,还写来一封言辞恳切的劝告信: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可是钱俶的选择是罢免了沈虎子丞相之职,以崔仁冀代之;再将李煜的书信转交赵匡胤,然后亲率吴越军,进攻常州。

    十二月的南唐军很悲惨,因为《续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本月宋越联军战绩如下:

    丁未(初四),汉阳兵马监押宁光祚败鄂州水军于江北岸,吴越王俶率兵围常州。

    己酉(初六),曹彬败江南军于白鹭洲。

    癸亥(二十),吴越兵拔利城寨。

    丙寅(廿三),曹彬等破江南兵于新林港口。

    庚午(廿七),北汉攻晋州,守臣武守琦败之于洪洞。

    辛未(廿八),吴越王俶败江南兵于常州北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