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妓传-陈圆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小字圆圆。明朝末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奔牛镇一个乡村货郎家里。因早年丧父,受生活所迫寄身于其姨夫陈氏家中,故改姓陈。

    在明清交替的战乱岁月里,陈圆圆以一个名妓的身份,留下了她粉色的足迹。明崇祯皇帝的岳丈田弘遇、田贵妃的妹夫汪起光、当朝名将吴三桂都与她有过夫妾生涯;农民领袖李自成、刘宗敏都有霸占她的欲念。一生被抢夺、掳掠、转卖数次,几易其主,历尽人间之辱。后皈衣佛门,削发为尼,然仍无法摆脱内心的焦虑,她在为吴三桂的反清成败捏着一把汗,整日烦躁不安,当听到吴三桂兵败后,她彻底失望了,对自己所倾心人的失望,对自己整个一生的失望,使她带着遗恨离开了人世……宽容的历史,在明末清初的章节中,为她书写了满目悲凉和凄苦的一页,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寻找一下她那迷离而真实的身影,以冀后人能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给以公允的、历史的评价。

    一、乱世佳人泪

    陈圆圆寄身于姨夫家后,也舒心地生活了几年,后因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姨夫家也无力养活她,含泪将圆圆卖到了苏州梨园。圆圆虽是贫家女子,但自幼受父亲善歌好曲的影响,唱曲还是很在行的。她以其出众的相貌和歌唱才能,受到园主器重,被收为徒弟亲自传教,圆圆长进很快。正当圆圆潜心学艺时,遇到了一个人,叫贡若甫。

    贡若甫是道员贡修龄的公子。他成天游手好闲,虽已有妻室,却经常寻花问柳。当他前往金华探父,途中路过梨园时,见到了陈圆圆,觉得这位女子的相貌远在妻子之上,十分喜欢,就出高价——三百金要将陈圆圆买去。当初园主只以几十金买进,现在可以以数倍的高价卖出,这实在是一笔好生意,园主因此慷慨应诺,陈圆圆也就随贡公子而去。贡公子一路春风得意,欣喜异常,陈圆圆也想,为妾也罢,只要能有一个稳定的家也就心满意足了。未料回到家中,贡妻见丈夫领回一个漂亮女子,醋海情波,激起她妒嫉之心,大哭大闹,搅得贡家鸡犬不宁。贡修龄怕这样闹下去丢贡家的脸面,因此,出面调停,他令家人将陈圆圆带至面前,目睹其貌后道:“此女子贵人之相,立即纵之归去,不必责赎金。”

    陈圆圆自贡府出来后,举目无亲,东走西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复入梨园。在这里她毕竟还有一口饭吃。

    梨园主人见圆圆去而复归,不禁喜出望外,他为白得三百两金而高兴,况且这陈圆圆聪明伶俐,天生丽质,又有一副金嗓子,日后定能成为梨园的一棵摇钱树。再次踏入梨园的陈圆圆,经过此次变故,多少领略到作为一个女人的难处,她决心潜心歌舞,做一名出色的歌妓。

    经过一番苦练,陈圆圆的艺术修养大有长进,歌声清脆悦耳,表演也很出色,从起步、张臂到扭腰、转身,从踮脚到屈膝等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园主对陈圆圆的进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多时间,她就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妓,受到观众交口称赞。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的一天,梨园锣鼓震天,一台大戏正在鼓乐声中徐徐拉开幕帘。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等待观看陈圆圆的风姿。当鼓声再起,小锣辍声之时,只见有一女子轻盈盈地步出舞台,全场沉寂,一双双眼睛注视着那上场的女子,她那红红的脸蛋,黑而柳叶似的眉,更有那对水汪汪的传神的眼睛,真让人疑心是天仙女下凡,在场的观众无不点头称道。当她红唇开启,一曲清脆而又婉转动听的江南名曲,如香气沁人肺腑,似甘泉流入渴者之口,台下观众无不精神为之一振。

    观众里边有一位不寻常的人物,他就是苏州城内几乎无人不晓的锦衣汪起光。汪起光是当今皇帝崇祯宠妃田贵妃的妹夫,当地的豪户大族,自娶田氏为妻后,身价倍增,得了锦衣之职,也算是外戚了,因此,权势显赫,成为苏州一霸,人多敬而远之。他依仗权势串街游巷,稍有姿色者,决不放过。他闻知梨园有一女旦色倾全城时,早已心神荡移,食宿不宁。他今天并不是来观剧赏曲的,他专门是“请”陈圆圆的。陈圆圆刚回后台,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就见四五个陌生大汉闯了进来,园主及演员惊愕之际,大汉们已把陈圆圆挟持出去。台上台下乱成一片,一台好戏就这样不欢而散。

    陈圆圆被抢入汪府后不久,被迫与汪起光成婚为妾,难以再入梨园。虽然生活优裕,但如笼中之鸟,难以展翅飞翔,其苦闷之情不言而喻。不管怎么说,抢也罢,买也罢,总算是有了着落。女人,在那个社会就是那么一个任人宰割的命,她怨她出身贫贱,命运不济,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可是,当陈圆圆在汪府立脚未稳之时,又一次大祸临头。

    苏州还有一霸,人称麻衣,此人是苏州城的豪绅大族,有权有势。他曾先于汪起光接触过陈圆圆,也把她看成心爱之物。当得知汪起光抢走了陈圆圆后,他大为恼火,请来了苏州城有名的花花公子相助。此人狂纵不羁,更有一批无赖之徒跟随其后,横行乡里。这次麻衣正欲借其力,夺回心爱之人。宋公子进府后,麻衣以酒肉款待,进言相告,并付给其不少银两。宋公子满口答应麻衣的要求,一天晚上,召集苏州市井数百人冲进汪府,夺走了陈圆圆,并将汪府内珍宝洗劫一空。

    汪府被劫一事很快在苏州传开,恶霸与恶霸相争,没有什么是非可言,大多数苏州人只把它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但却真正惊动了宋公子之父,他对儿子屡有教诲,但儿子却如同儿戏,抢占一般民女也就算了,而今竟抢到汪起光的府第上了,非同小可。当今之时,田贵妃正受宠于皇上,万一这汪起光暗通内庭,田贵妃从中掺和,他们父子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难以保住,他暗暗叫苦不迭,为了保住性命,求得汪起光宽恕,他急至汪府请罪:都是我平日教子无方,管教不严,致犯大人,望大人息怒,待我严责其罪,令其赔礼府上。

    汪起光并未还之以礼,而是拂袖而去。宋退出汪府,又自穿囚服入苏州府自首,苏州府也得罪不起汪起光,因此派出捕役,逮捕了几个抢劫汪府的人,以便息事宁人。宋公子怕吃官司,因此,随同其父邀汪起光赴宴赔礼,并表示立即四处查访陈圆圆,一定物归原主。汪起光这才消了一点气。

    麻衣得到陈圆圆后,并未将她留在府上,而是携其同入好友庐生家中。麻衣极力向陈圆圆表白相思之情,叙其昔日之欢,以掩盖其野蛮举止。陈圆圆无可奈何,只有同麻衣厮混于庐生家中。这种生活刚过了半个月,不意被宋公子查寻,被再次挟持至汪起光府中。

    在半月之内三次被掳掠,一年之内四易其主,陈圆圆这么一位出身贫寒的少女,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她强抑泪水作笑颜,但她苦难的生活,不平的遭遇能向谁诉说呢?在这个混乱的社会里,她一个歌妓除去泪水相伴还有什么呢?难道作为女人真是一种不幸吗?

    二、受聘吴三桂

    吴三桂,字长白,辽东中后所人。他生逢乱世,自幼酷爱习武,练得一身高强武艺,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样样在行,刀法纯熟,箭术高超。中武举后,跻身于武将之列,升至宁远总兵。

    身为总兵的吴三桂,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虽受父母之命娶妻张氏,然经常心属他人。有人曾对他作过这样的描绘:“吴三桂裘马轻狂,颇以风流自赏,一遇佳丽,辄为神留。”在吴三桂的眼里,佳丽的样板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

    年方十八的陈圆圆,出落得额秀颐丰,仪态动人,又练就了一副好嗓子,真可谓色艺俱佳。每每歌唱,掌声不绝,红极一时。有人说,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

    当吴三桂听到苏州有这样一位佳丽后,立即派两人携千金前往苏州聘娶陈圆圆。然而,他晚了一步,陈圆圆已被田弘遇所聘。田弘遇,是崇祯宠妃田贵妃之父。这位国丈颇多风流韵事,年轻时就横行不法,经常出入青楼妓馆,寻花问柳,名噪一时,步入老年,风流不减当年,依恃其女受宠于圣上,为非作歹,北京城内无人不晓田弘遇恶名。可能是想周游寻欢的缘故吧,田弘遇以进香为借口南下南海。

    田弘遇这次南海进香,仅随从就有千人之多,船只多至数百艘。这数百艘船上载的并不是进香物品,而是歌儿舞女和礼币方物。田弘遇一行来到了苏州。苏州的名山秀水、园林建筑使田弘遇神往,更有那梨园小旦陈圆圆牵动田弘遇的心。此时正走运的陈圆圆不仅名扬苏州,而且声闻京都。对此色艺俱佳的美女,田弘遇岂肯放过!这也正是他前往苏州的原因之一。足踏苏州,未及息整,田弘遇便派人携带金银礼币前往梨园聘娶陈圆圆。然则他没有料到,此时陈圆圆已成为汪起光的爱妾。随从报告田弘遇后,田弘遇便径赴汪起光的府第。

    汪起光自得陈圆圆后,整日与她起居一处,倒也过得快活。当田弘遇驾临其门时,他不敢怠慢。可没有想到这位岳父大人,竟直接向他索要陈圆圆,这使他既吃惊,又为难。奉献吧,实不甘心;不奉献吧,当朝国丈,谁惹得起!弄不好命也得搭上。思前想后,他只得忍痛割爱,将陈圆圆转手田氏,田弘遇赠八百金给汪起光,算是买下了这位大美人。就这样陈圆圆又改换门庭成了田府歌妓。当吴三桂的心腹来到苏州时,汪、田的“交易”已经结束,他们只好贿赂当地名流与田府家人转达吴三桂对陈圆圆的爱慕之意。但是,圆圆怎能自主,又何以脱身呢?

    田弘遇得到陈圆圆后,启船南下,直至南海普陀山,匆匆进香,便返航而归。

    本来,若是一般乡绅恶霸,吴三桂还有可能与之比个高低,可现在遇上的权倾朝野的当朝国丈田弘遇,吴三桂万般无奈,只得暂时收了这个心。

    陈圆圆自离开苏州汪起光后,就成了田府的一名歌妓,整日伴随田弘遇,任其摆布,她完全成了田氏解闷寻乐的玩物。

    整日沉浸在欢乐之中的田弘遇,今日宴客,明日会友,对陈圆圆也非常看重,陈圆圆的一切待遇都优于其他女乐。圆圆对田氏处处小心伺候,田弘遇十分满意。正当田弘遇得意忘形之时,一道懿旨使他大惊:

    闻父南海进香,聘得色艺俱佳的陈圆圆,时下流寇势炽,外患四起,圣上宵旰忧虑,寝食难安,女以为父应将此美女进献皇上,以解圣忧。何时进献,望速决禀知。

    看完田贵妃的懿旨,田弘遇有些垂头丧气,焦虑不安。按其本意不愿将圆圆送进宫中,可是又怕女儿怪罪,皇帝震怒,那时将一切化为乌有,他实在不敢冒杀头之罪而拒旨不遵。

    陈圆圆见到田贵妃后,垂手侍立,田贵妃细细观察,从脸面到身段,从发钗到鞋上的绣花,无一漏过,看罢不觉赞叹:“色甲天下之色,此言果不虚传!称之天姿国色不为过。”这位曾经为自己有天姿国色而自豪的贵妃,今日在陈圆圆面前也自惭形秽。

    田贵妃与陈圆圆在太监的导引下先后步入大殿。见到崇祯皇帝后,田贵妃上前叩拜道:“妾见陛下日夜操劳国事,无以慰陛下,今有父亲聘得一女陈圆圆,妾请以献陛下,若分陛下忧虑,乃妾与百姓万幸!”

    崇祯抬头扫视了一下站在面前的陈圆圆,并没有显露出多少赞许和兴趣。此时的崇祯皇帝被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搞得六神无主,坐卧不宁,哪里还有心思顾及美色!白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陕西澄城王二聚众杀知县起义后,农民起义迅速地发展起来,赵四儿、高迎祥等相继起兵。在同明王朝的殊死搏斗中,逐渐形成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支主要力量。他们冲出陕西,向中原挺进,各地响应起义者日渐增加,明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调兵遣将,全力镇压农民起义,张献忠、罗汝才在谷城受抚。李自成等十八骑突围至商洛山。崇祯为此而松了一口气。然而,这口气松得早了点,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起兵,罗汝才随即响应。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李自成突出巴西鱼腹山,向河南进军。当时,河南正闹饥荒,李自成振臂一呼,饥民从者数以万计。此后,崇祯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了。张献忠统其部队一路杀败明军进入四川。李自成在河南连下数州县,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多时达数十万。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杀死福王,开仓济民。接着又攻克襄阳,建立了农民政权。明军败报频传,四方告急,催饷文书连连飞至,崇祯虽传旨斥责文武无能,也处罚了一些武将,但无济于事。因数月无粮饷,兵士哗变情况不时发生,崇祯筹措无方,焦虑非常。值此危机存亡之秋,崇祯的这一表现不难理解。当田贵妃言毕之后,崇祯沉思片刻,便挥手令其重归田府。

    二次回到田府的陈圆圆,对田府的生活感到非常厌烦,她多么想飞出田氏大院!她想起田氏家人曾对她言过吴三桂对她怀爱慕之情的事,在京又听到关于吴将军的传闻:“延陵将军美丰姿,巨耳、隆准、无须,瞻视顾盼,尊严若神。”在陈圆圆看来,这样的男子汉才是意中人。她思吴之心日渐强烈,却又苦于无缘相会。她身为女子,寄身田府,不可能前往宁远与吴三桂相会;而吴三桂身为武将,虽有人京之心,然无君令,也不敢擅离职守私自前往。因此,两人虽互相倾慕,但却身居异地,从未见面。

    李自成农民军的顺利进军,给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相会提供了良机。李自成攻克西安后,亲统四十万大军向北京进发,官军纷纷败降,崇祯万分焦急。为了保住北京,崇祯特下圣旨,召总兵吴三桂入京。

    吴三桂跪聆圣旨,喜出望外,匆匆准备,便扬鞭催马向北京飞驰。

    数日劳顿,昼夜兼程,吴三桂来到了京城,跪叩圣安后,崇祯即言召他入京的意图。希望他能担起保卫京师的重任。之后,崇祯又将吴三桂笼络一番,赐以珍玩、宝剑,以表示信任看重。吴三桂受此浩荡皇恩,感激涕零,他慨然从命。崇祯大喜。

    吴三桂退出皇宫,刚回到家中,田弘遇已将请柬送上门来,那帖上煌煌一语是:“邀宁远总兵吴将军屈驾前往鄙府一叙,并设便宴款待。”田弘遇为何这样急切地邀请吴三桂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陈圆圆与田弘遇朝夕相处,田弘遇的一切都看在她的眼里。近来,这位只知享乐不知人间几家悲哀几家愁的素餐之辈,竟然也忧心忡忡,唉声叹气。这可是少有的事,陈圆圆大惑不解。当她了解到李自成农民军已逼近都城,严重威胁着大明江山时,她多少懂了一些。不过,当她得知吴三桂从宁远来京的消息后,心里一阵高兴,一来守京有望,二来正可与吴三桂相会。一日,陈圆圆问田弘遇道:“公自处显位,荣华富贵,家财万贯,又有群姬伺奉,何以闷闷不乐,想必是妾有伺候不周之处?”

    田弘遇未等陈圆圆说完就申明其忧愁与圆圆无关,是因近日贼寇势盛,猖獗异常,京师危在旦夕。万一京城一破,贼寇入京,偌大家产将归于贼寇,且性命难保。

    “当此乱世,公无所依恃,万一有不测,祸难临头无疑。为日后计,何不结交一位勇谋之将,以便缓急有恃?”陈圆圆接着又说:“吴帅身居辽东,手下猛将如云,军队素有勇敢善战之名,号称关宁铁骑,且吴帅忠孝双全,朝廷援以为恃。今刚奉旨入京,公何不趁此良机结为心腹,以为来日之用?”陈圆圆一席话,提醒了田弘遇:“言之有理,我即具帖相邀。”

    就这样,田弘遇在陈圆圆的怂恿下,邀吴三桂到了田府。

    吴三桂整装走进田府大院。他戎装临宴,步伐沉着稳健,显得威风凛凛,确有大将风度。宴席上,山珍海味样样俱全。若是往日,吴三桂必会开怀畅饮,大开胃口。可是,今日他却无心品尝这些东西,只想见见陈圆圆。

    宴毕,歌舞助兴。乐声奏起,一女子细步飘然而来,只见她身着素纱长衣,柳腰款摆,碎步轻摇,双眼含万种风情,两颊如桃花映玉,疑似天仙下凡。那美妙动人的舞姿更令人叹为观止。吴三桂不仅暗暗叫绝,他猜想这定是他朝思暮想的陈圆圆,他眼珠随着圆圆的舞步而动,显出一副痴态。陈圆圆一边表演,一边眼看观众,她猜定那如疾如醉地注视着自己的陌生人就是她早已倾心的吴三桂。

    轻盈的舞步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停下了。陈圆圆在一片喝彩声中又张开了朱唇,一曲悦耳动听的歌在客人的耳边回荡:

    侑酒承欢,豪筵彻夜;歌衣扇舞,消磨无价;似这般飞逝了少女年华。咨嗟!谁怜我禁闺巷衣,横塘路赊。莺传呼少年客乍到豪家,未必竟终身有托,祸福凭他。算来身世总飘零,思忖也心魂惊怕。罢!罢!罢!只恐宿缘注定,无错无差。

    这歌是陈圆圆心曲的吐露,她在觅知音,她希望吴三桂能听出她的弦外之音。再说吴三桂,初仅为陈圆圆的歌舞所迷,细品歌词,似觉有弦外之音,对圆圆以歌寄情之意有所领悟。他对圆圆不时投以深情的目光,又不时颔首微笑。真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宴会快要结束了,田弘遇心想该提正事了,于是,他拱手道:“方今寇势大张,京城骚乱,万一不测,田某望将军相佑,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公若肯以圆圆相赠,三桂定竭尽全力,以效犬马之劳。”吴三桂听了田弘遇的话,趁机索要陈圆圆。

    田弘遇一愣,继而怒火中烧,正欲发作,有一家人劝道:“如今四方多事,寇乱迭起,江山不稳,社稷难保。吴三桂勇略过人,圣上委以大任,不可轻易得罪。君侯身为皇亲国戚,权高势显,只要开口,充下陈者比比,何惜一歌妓?”听了这些话,田弘遇强作笑颜说道;

    “既然将军厚爱此女,也是她的造化,将其赠与将军,愿将军勿忘老夫之托。”

    吴三桂点头应允,随即邀陈圆圆同出田府。就这样,吴三桂随了心愿,双双同归,好不快哉。至此,陈圆圆成了吴三桂的爱妾。

    三、突变惊迷梦

    吴三桂与陈圆圆步入吴襄府第,互诉思慕之情,相见恨晚,如漆似胶。正当他们难舍难离之时,崇祯皇帝的一道圣旨,将这对鸳鸯惊散了。

    收到圣旨,吴三桂本想带陈圆圆同行出关,然君命在身,肩负重任,他不敢冒然行事,只好一人离京而去。

    不久,北京城发生了突变,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势力横扫北国大地,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先头部队打到了北京城下,随后大部队也相继赶到,四十万农民军把北京城团团围住,三月十九日北京被攻克,崇祯皇帝登上煤山自缢而死。至此,明政权宣告灭亡。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因守城不力,致北京城陷落,他投降了李自成。但是,吴襄并未免厄运。他全家也同其他明朝官吏一样,被人营监禁,陈圆圆也在其中。

    四月初,陈圆圆被农民军掳掠入宫。李自成欲迫其就范,陈圆圆不从,欲以死相抗。李自成无奈,只得令官娥将陈圆圆关押在后宫。陈圆圆曾致书吴三桂,信中写道:

    妾承将军垂爱,贮之金屋,宠之专房,则妾固为将军有,岂得这闯贼有哉?闯贼于四月朔,冠冕旒,衣赭袍,肆然御乾清官,逼妾承伪旨。妾念及将军恩义,奋不顾身,戟指骂贼,满拚一死,以谢将军。乃闯贼忽掩两耳,充耳不闻。指挥伪宫嫔及一伪侍卫。仗剑迫妾入于后宫。妾偶回盼,不禁窃喜,盖此伪侍卫即将军之旧部施保住也。保住挥剑示意,欲言乃噤。夜漏三下,闻窗格弹指声,急启枢,则保住窜身入,问妾不忘旧主将何为。嗟!嗟!妾尚何为哉?此身可留,则固为将军之身;此身不可留,请待将军于地下,惟将军图之。

    陈圆圆对吴三桂可谓信誓旦旦,忠贞不渝。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农民军将帅们,多以为崇祯一死,就大功告成,然后传檄于天下,不日即可一统全国。因此,腐化享乐,贪图安逸的思想抬头。从将领到士兵搜刮财物、奸淫杀戮事件不断发生,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大将刘宗敏听到京城有一个国色佳人陈圆圆时,便急令人查寻,知道下落后即令手下到关押吴襄一家的营地去把陈圆圆带到他的临时府第——田府。不料手下人却空手而归,并告诉他,陈圆圆已在宫中闯王手中。刘宗敏听罢,愤愤不平。他想李自成自己留下绝代佳人,而送给他的都是一般女子,真是岂有此理!刘宗敏一路怒气冲冲,直趋李自成住的乾清官。他见了李自成怒目而视,道:“大哥,我们兄弟一场,曾经相约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今日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崇祯已死,我们也该共享富贵了。今闻大哥藏一美女陈圆圆,可否让小弟一睹?”

    听了刘宗敏的话,李自成终于明白了刘宗敏今日见他的目的。本来,他也看中了陈圆圆的美貌,想迫使她侍奉自己,可陈圆圆坚决不从,他令人关押后宫,是想磨磨她的性子,待慢慢劝说。可谁想刘宗敏今日来索陈圆圆,虽然嘴上客气,可看他那样子,是非要圆圆不可了。

    李自成左思右想后,觉得不如顺水推舟,送给刘宗敏,以免兄弟间再伤和气,就说:“总爷若喜欢,此女现押后宫,由总爷处置好了。”

    就这样,陈圆圆又被刘宗敏掳入田府大院。陈圆圆第三次进入田府大院,激起了心中深深的痛楚之情。

    再说那奉旨出京回到辽东的吴三桂,正全力抗清,却又传来了圣旨:“流寇猖獗,京城将陷,总兵吴三桂可弃宁远,率兵勤王。”

    吴三桂接圣旨后,立即部署撤退事宜。他知道,宁远弃守,山海关也难保。关外土地是搬不走的,可关外老百姓是得保护入关的。这就叫弃地不弃人。关外民众闯知关外之地弃而不守,纷纷收拾行李随军入关。三日十七日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吴三桂才率师人关,三月二十日,吴师进抵丰润之时,北京城陷的消息传来,吴三桂传令:师驻丰润,停止前进。

    就在吴三桂为其全家性命,尤其是陈圆圆的安危担心之时,吴襄妾及吴府两个家人自北京逃至丰润吴三桂军中,告诉吴三桂,全家被李自成收系,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

    吴三桂横眉立目,怒不可遏,押出佩刀对天长叹:“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以堪其名!”

    吴三桂国仇家恨交加,他传令全军扑向山海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刚刚驻守在山海关的两万李自成农民军。

    吴三桂突然袭击了山海关的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十分震惊。后悔不该不听宋献策、李岩等将领提出的优抚吴襄一家,招降吴三桂的建议,又后悔把陈圆圆送于刘宗敏。可后悔有什么用,如今已经惹恼了吴三桂,只有想办法补救了。李自成亲召吴襄,令其劝吴三桂降。丞相牛金星起草致吴三桂书一封,令吴襄抄一遍,作为家书寄送吴三桂,信中有言曰:

    儿以深思特简,得专职任,非真累战功历年岁也。不过因强敌在前,非有异恩激劝不足诱敌而已。今儿徒饬军容,徘徊观望,使李兵长驱直入,既无批亢捣虚之谋,复乏形格势禁之力。事机已去,天命难回,皇帝已逝,为父须臾。呜呼!识时务者,应知变计。今为儿计,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万一恃愤而拒,众寡自量,且使为父无辜受戮,身名俱丧。

    吴三桂看罢大怒,当即提笔复书:

    不肖男三桂泣血百拜,上父亲大人膝下:我父督理御营,势非小弱,巍巍万雉,何至一二日内便已失坠,使儿卷甲赴京,事已后期。可悲!可恨!恻闻圣主晏驾,臣民受辱,不胜眦裂。我父隐忍偷生,甘心非议,既无孝宽御寇之才,复愧平原骂贼之勇。蠖嘈宿将,矫矫王臣,反愧巾帼女子。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又怎能为孝子?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书发出后,吴三桂又发布了《讨李自成檄文》。李自成闻知后,传令三军东征山海关。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刘宗敏、李过、宋献策等统率二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了山海关。

    山海关的吴三桂,在突袭了农民军驻山海关的部队后,对李自成必征山海关早有所料,所以他与将士们多次集议,商量对策,谋士胡守亮、高参方献廷主张借兵清人。吴三桂初对此计有些疑虑。因为,他的前半生几乎全部与清为敌,战场屡屡交锋,结仇已深,恐今借兵不易,徒自取辱。然而除此之外,又别无良策,只好试试。吴三桂派出两名偏将杨坤、郭云龙驰赴清请兵。清帅多尔衮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移师直赴山海关,双方盟誓联军,清、吴合兵。山海关一战,大败李自成农民军,李自成败退北京。

    山海关战后,李自成前边逃,清、吴联军后面追,眼见得北京已呆不成了,李自成与众将帅议定战略转移,举全军西迁。在撤离北京之际,李自成为泄私愤,把吴三桂一家30余口人全部杀掉。

    陈圆圆亲眼目睹了吴氏一家的惨象,对着黄伞下的李自成说道:“妾闻吴将军卷甲来归大王,只是因为妾之拘系他人而反颜兴师,如今闻吴将军统兵追击,杀妾何足惜,但恐妾死后坚吴将军拼死之心,于大王不利,妾为大王计,宜留妾经系其心。妾见吴将军后必说其不追,以报大王之恩。”不知李自成出于对美人的悯恻之心,还是真的被陈圆圆的话打动,只见他把手一挥,陈圆圆竟从刀下拾了一条命。

    陈圆圆逃得一死,她喜不自胜。李自成弃城西走后,她延颈而望,希望吴三桂能来接她。可惜的是,吴三桂并未踏足京师,他闻全家遇害,仇恨倍增,紧追李自成西下。

    吴三桂在追击中连败李自成,他不断传檄于京都,言不日即将拥崇祯太子人都即位。明朝故臣旧将们感吴三桂借兵复仇之恩,既为其全家集资发丧,又对陈圆圆加以保护,圆圆这才幸免落入他人之手。

    吴三桂在西追李自成途中,四处打听圆圆下落,可一直没有确切消息。当他后来终于得知陈圆圆下落后,立即分派士兵布玉帐,结五彩楼,备服饰、香车,箫鼓摆列30里长,亲往迎接陈圆圆。

    陈圆圆最后又回到了吴三桂的怀抱。经过一场灾难和别离,英雄、美人更是情深意笃。

    四、浪迹入佛门

    吴三桂自绛州返回京师后,京师已被清朝控制。不久,清迁都北京,正式为中原之主。清朝大封群臣,吴三桂亦在其中,封爵平西王。此后,又以定山、陕,下四川,平云、贵的赫赫战功,进爵平西亲王,并受朝廷之命镇藩云贵。爵高禄厚的吴三桂并未忘记圆圆,他欲封陈圆圆为王妃,却被陈圆圆拒绝了,且致书吴三桂云:

    妾以章台陋质,谬污琼寝。始于一顾之恩,继以千金之聘,流离颠沛,幸保残躯。蒙王错爱,不时顾幸,赐以珠服玉馔,所享殊荣,分已过之。今我王开藩云贵,威振南天,正宜续鸾戚里,谐凤侯门,上可立体于朝廷,下则典例于属僚,稽之大典,方称德齐。若欲立妾以妃名,即蹈非偶之嫌,必遭无仪之讥,是重妾之罪!故妾不敢承我王之命。

    吴三桂细读圆圆书函,不得不暗自佩服她通情达理,虑事周详。是的,像陈圆圆这样一位歌妓,若立之为王妃,必然会遭到讥讽的。

    陈圆圆虽未立为王妃,吴三桂对她还是看重的。吴三桂按圆圆的要求为她修建寓处。吴三桂镇藩云贵后,王宫仍在五华山永历旧宫,他在旧宫基础上又兴建了不少亭台楼阁,给五华山增添了不少光彩。在其中的红亭碧沼之处,吴三桂大加整修,搜罗来很多珍花奇卉,置备了八闽的奇玩异具,收集了不少各地的管弦、锦绮及名家书域。此地就是为圆圆修建的寓所。

    吴三桂修建五华山后,初与圆圆恩恩爱爱,生活得也很愉快。然而,荣华富贵阻止不了年龄的增长,再美的花也有枯萎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圆圆虽然有绝代佳人的丽质然而毕竟难与青春年少时相比。吴三桂虽还不时光顾,但次数却越来越少了。吴三桂入云贵后,又纳了不少美女为妾,如着名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还有清朝统治者特赐给他的四个满洲夫人等。吴三桂似乎完全沉溺于女色之中。

    实际上,这只是吴三桂的手段而已,他以此掩盖他反清的内心。他四处派人进行秘密的游说活动,预先派部队抢占军事要地,只待一切就绪,就起兵反清。

    吴三桂的这些活动虽一度骗过了清朝统治者,却未瞒过他的爱妾陈圆圆。他们因起兵问题发生了一些摩擦,而这种摩擦终以陈圆圆的《致王书》而恶化。

    自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清朝统治者对吴三桂的权力开始有限制,收回了吴三桂的“西选”特权,使吴三桂更加紧了反清的步伐。陈圆圆对此有所觉察,而且从吴三桂的言语中也不时可听出一点。经过对起兵利弊的反复权衡,陈圆圆觉得起兵反清弊多利少,为此,她几次在吴三桂高兴之时劝他不要起兵,而吴三桂几次变脸。那阴沉的样子使陈圆圆既害怕又难堪,陈圆圆不觉有些颓丧,而吴三桂也由此更加疏远她,陈圆圆空守珠玉美舍。吴三桂对陈圆圆的冷淡,刺痛了陈圆圆的心,但是,为了从前的恩情,她决定致书进谏,书中写到:

    妾以贱身,谬蒙我王错爱,自甲申以至今日,妾铭以刻骨。日来每与我王提及大事,王每每不快。然妾以为仍有余言进劝。

    妾以为,无杀人之心而使人疑者,危;有杀人之心而使人知者,殆。王未行大事之先,而使朝廷疑,将行大事之时,而使朝廷知。疑者有备,知者难攻,事之成否,未可预料!一朝失败,危殆孰甚?况古之立大功、建大业者,均有机之可乘。假如无天时、地利、人和之机,恐事也难成。今王于满人入关之际,有天时可乘,不知王曾记否:妾劝王驱逐满洲自立,而王却弃此良机;未入云南之前,有地利可据,妾又请王奉立朱明后嗣以光复故国;师驻武汉而联合天下,而王又弃此地利;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后蹂躏百姓,屠杀汉族有志之士,民怨丛兴,人民心怀愤懑,此时有人和可赖,妾更怂恿王择立明嗣而图反清复明之大事,而王终不用妾言。延至今日,清基已固,乃欲以垂耄之龄对朝廷年盛之主,以弱战之兵抗朝廷虎狼之众,甘心为胜负难决之事,恐祸及其身并贻重患于子孙,甚为非计!妇人女子之见,惟王三思。

    看完陈圆圆的信,吴三桂觉得有一定道理,但他对清基已固表示怀疑。他认为云贵之外,在福建有耿精忠、广东有尚可喜、台湾有郑成功的后代郑经,这些都是清朝的异己力量,况且又有他四处布下的党羽,只要云南举起反清大旗,恐怕清朝的根基马上就会动摇。这样一想,更增加了他反清的决心。于是乎,陈圆圆冥思苦索写出来的书信,不过为平西王案前的一叠废纸。

    陈圆圆把信送出以后,孤身一人处于极度的矛盾中。吴三桂已数日不临门,发出的信如泥牛如海,她预感到在反清的问题上她是劝不了吴三桂的。陈圆圆开始失望了。她仿佛看到了吴三桂的失败惨象,她忍不住泪水往下流。她回想自己的一生,如浮萍一般飘转不定,屡经风霜。自幼在战乱中生活,先后被掳掠几次,几屡主人:梨园主人、贡公子、汪起光、麻衣、田弘遇、吴三桂、李自成、刘宗敏……这些人到底有哪一个真正爱过自己!哪一个可托终身!她迷惘,她痛苦,她彻底厌倦了这个尘世。最后,陈圆圆作出了自己的诀择——出家为尼。

    当陈圆圆将自己的决定呈报吴三桂后,吴三桂曾温言劝其谨行,但由于陈圆圆态度坚决,吴三桂无可奈何,只得由她去。

    陈圆圆漂泊半生,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步入尼庵。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伴她度日,整日间诵经阅卷。她真的有点超脱了。

    自陈圆圆出家以后,吴三桂加快了反清的步伐。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借清朝撤藩之机终于在云南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陈圆圆虽身在尼庵,心却关注着反清斗争的战况。她为吴三桂控制江南六省而高兴,也为其不渡长江而叹息。当得知清军抚定西北,剿抚东南尚之信、耿精忠时,知大势已去,她致吴三桂书中的预言即将变成现实。她恨自己身为女子,恨自己无回天之力,她恨吴三桂不听谏劝。眼见败亡临头,她烦躁不安,终日抑郁,带着遗恨离开了人世。

    吴三桂虽在衡阳匆匆称帝,但也未能挽救他的命运,陈圆圆死了不久,他就彻底失败。不久,也死去了。

    吴三桂与陈圆圆,在明清交替的风云变幻中相遇,又以共同利害对明清交替的历史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所作所为早为史家所重视,也为文学家所注意。清初着名诗人吴伟业《圆圆曲》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伟业讽刺吴三桂置全家性命与国家安危于不顾,仅为一歌妓陈圆圆被掠而怒发冲冠。清初的史学家们,在评价吴三桂引清军的动机时,也往往认为是为了占有陈圆圆,陈圆圆成了明亡的祸水。

    陈圆圆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不是明亡的祸水?这里不用多言,读者自会评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