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盛唐1:武后-失去控制的权力天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许敬宗生病,辞去中书令,但他仍是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仍旧掌握宰相的大权,也兼任兼修国史。事实上,这时候著述国史的工作已经交由他人接管。

    举行封禅大典时,许敬宗和李一起荣膺封禅史。回到京城以后,他走路都变得非常困难,那时的他已经是75岁的老人。他和长他两岁的李,分别获准每天早朝时,可以骑小马进入宫门。没有获此恩宠的人,不论他的年纪有多大,不分春夏秋冬,不分晴雨,进入宫门后都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没过多久,因年老体衰,许敬宗就辞去一切官职,月俸则依照旧时的官职支给。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武后的另一条臂膀许敬宗也死了。享年81岁。许敬宗居然能混到寿终正寝,他在权力系统中混日子的功力也算一流了。要知道很多人,就算是天天烧高香,也混不到他这一步。高宗皇帝为他致哀,特别废朝三日,并命令文武百官至许敬宗家里行哭礼,追赠许敬宗为开府仪同三司兼扬州大都督,遗体特准陪葬昭陵。

    许敬宗死了,最心疼的人是武后。自己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了这个世界,这让她觉得无所适从。既然人死不能复生,那就给他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高人一等的一生这样的盖棺定论吧!

    活着的时候有官衔,死了的时候好歹也要混个谥号。谥号,不是随便给的,搞不好就会自找羞辱。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就是说谥号是很讲究的,是一个人一生的盖棺定论,是一种惩罚性的定论。

    在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许敬宗就是东宫旧人,跟在李治后面混日子。后来许敬宗作为武后的忠实盟友,与李义府双双力挺她为后。

    许敬宗在太宗时期,几起几落,而在高宗朝可以说是一路顺,尤其是成为坚定的挺武派。当时宰相班子成员里能和许敬宗相提并论的,只有李。但李后期还是很低调的,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除了带兵上战场,拔掉了东边的“钉子户”高句丽,回到长安城基本上就是拢着袖子晒太阳,泡功夫茶。

    李义府倒了,许敬宗却能够不倒;李义府死了,许敬宗还活得好好的。除此之外,他的物欲、色欲和名利欲,与李义府也有得一拼。

    不同的是李义府想尽办法去祸害别人肥自己。李义府受宠而骄,大胆地卖官受贿,最终将自己逼入绝境。许敬宗虽然也有强烈的欲望,可他并不像李义府那样为所欲为。许敬宗将自己阴狠的个性完全用在了家人的身上。对于许氏家族而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也就是说,许敬宗比李义府崇高无私多了,他祸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人。

    他把女儿嫁到蛮夷之地,以解决当地人娶媳妇难的问题。穷归穷,砸锅卖铁也要给足彩礼。身为吏部尚书,且自认为颇有儒家的休养,居然为了贪图利益,将自己的女儿卖给了未开化的蛮族,实在是有损高级官员的颜面。

    他贪图数目庞大的聘礼,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蛮夷酋长之子。许敬宗因此受到弹劾,左迁到郑州担任刺史。这事如果放在穷人家还可以理解,贵为宰相还差嫁女儿的那两个钱吗?

    后来他又把另一个女儿嫁给奴隶出身的将军,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公平。

    后来重新回归京都,恢复礼部尚书的职务。不久,许敬宗又把另一个女儿以巨额的金钱为代价,嫁给了旧日蛮族的大将军。作为位极人臣的官员,居然会为了钱财牺牲亲生女儿的幸福,可见其逐利之心已经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有了先前遭贬又回归的先例,朝臣们畏于许敬宗的势力,已经没人再站出来说出不满的话,可是在内心对这样的人早已心生鄙夷。

    许敬宗大器晚成,直到六七十岁才算真正混出来。可许敬宗人老心不老,依然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曾经建造飞楼70间,华丽程度堪称一流。他在黄金屋里养了很多金丝雀——家妓,供他享乐之用。

    他让这些女孩们分组骑马在楼上打闹嬉戏,听着飞扬的笑声,看着如花的笑脸,许敬宗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与李义府不同,靠着权势把漂亮的女囚从监狱里搞出来作为小妾。和他的物欲一样,许敬宗对于女人的占有,也同样离不开家人的默默奉献。

    许昂是他的长子,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担任太子舍人。母亲裴氏早已经病故,他和裴氏的一位侍女有了深厚的关系。结果许敬宗将这位风姿绰约的侍女纳为自己的小妾,然而许昂并不死心,私下里和这个侍女偷偷往来。

    当这件事被许敬宗知道后,他将长子许昂狠狠地毒打了一顿,然后奏请朝廷,将自己的儿子流放至岭南。许昂后来人虽然回来了,可时间不长就死了。摊上这么一个老爸,还有何颜面存于世间?

    和李义府一样,许敬宗也是个高级知识混子。有知识的混子注定不是一般的混子。

    许敬宗不光是个阴人,还是个诗人。翻阅《全唐诗》,其中居然收了他的27首诗。

    诗人就要有个诗人的样子,一般人他还真瞧不上眼:“对不起,老夫耳朵背,记性又不好,总是记不住你的名字。不过呢,如果你是曹植、刘桢那样的大才子,就算只见过一次我也一定记得你。”

    许敬宗负责修缮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可他缺乏史官秉笔直书的气节。亲戚朋友戴高帽着浓妆,政敌对头只有戴绿帽的份儿了。就是这样一个许敬宗,活人,大家怕你翻脸瞪眼。死了,谁还怕你敲棺材板不成。

    部分胆大的官员借着给他商定谥号之际,说他“弃长子于荒郊,嫁少女于夷貊。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请谥为缪”。“缪”这个谥号算是最低劣的谥号之一。实事求是的说,“缪”这个谥号,还真是为许敬宗量身打造。这时候许敬宗就是有意见,也提不出来了,他只有静静地躺在棺材板上默认一切。

    许敬宗后半生替武后争斗,死后竟得到了这么一个谥号,由此可见,当时朝中的反武派再度抬头,他们打击死去的许敬宗,实际指向的是武后。谥号问题也掀起波澜,当时在朝中为官的许敬宗的孙子愤怒不已,他向高宗皇帝上奏,希望不要把谥号留给自己的爷爷,忠心不二的人得不到溢美之词,也不应该这么大肆羞辱。

    评论死人,是活着的人干的事。评论来评论去,总结陈词,死人许敬宗活得实在不怎么样。这让武后的面子上实在有些挂不住,毕竟谁都知道许敬宗活着的时候,是自己的人。面子上挂不住,可她也没更好的办法。

    可对于那些反武派人士来说,他们憋屈太久了,好容易逮着一个死的许敬宗,恨不得扒皮拆骨。他们认为“缪”这个谥号都是看在武后的面子上赏给他的,不然阿猫阿狗都有可能。

    高宗一看这样下去无法收场,于是要求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与,集思广益,往好的方面考虑。鼓捣半天,觉得这世界上的美好词汇,与许敬宗的光辉形象都相去甚远。

    最后来了个折中,“既过能改曰恭。请谥曰恭”。其实“恭”号也是一个贬义的,《谥法》说“既过能改曰恭”。实际上朝臣中给许敬宗送个“恭”号,也只承认他效忠武后而已,为他提“恭”谥号的是礼部尚书杨思敬。

    唐朝虽然是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可是儒家传统、男权观念和王朝正朔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在许敬宗等少数由武则天培植的大臣一死,便无人敢替武则天说话了,因为朝中官员毕竟是正统思想官员占绝对优势。虽然多数也不敢说武则天的坏话,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就无人为她冲锋陷阵了。

    无论怎样,许敬宗都是朝廷重臣,高宗让朝臣们都要参加他的追悼会,哭不出来也要来装装样子。许敬宗就这样在猫哭耗子的悲鸣声中下葬了,一切看上去都结束了。

    2

    第二年,高宗突然颁布诏令,称许敬宗修缮充实的史料很多地方就是胡编乱造,漏洞百出。高宗只好命史官重新修改,而这次负责修史的专员正是李义府的死对头——刘仁轨。

    现在的刘仁轨可不是当初那个屡遭李义府陷害,即使对方已经被贬流放,自己又立有大功,仍然不敢返回长安的胆小鬼。刘仁轨这时候已经官拜宰相,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还屡屡奉诏出征。老头子大器晚成,扛着枪出来就是将,扶着墙出去就是相。

    武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情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李义府和许敬宗的先后离世,让她在权力天平上暂时失去了控制。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把祖宗挨个封了个遍,然后自称天皇,武则天为天后。

    武天后乐得合不拢嘴,看来高宗皇帝对自己还真不错,很随便就把自己搞成天字号的人物。

    武天后还没来得及把露出的八颗牙笑容收回去。谁知道高宗又抡起一板砖迎面拍了过来,这是一块名牌板砖,名曰长孙无忌。

    高宗皇帝在一次吃饱饭撑得打嗝的时候,想起了死去的舅舅长孙无忌。他重新翻阅了这起案子的卷宗。翻阅过后,他指出,这个案子疑点颇多。他强调,必须为长孙无忌翻案。

    高宗开始张罗着为舅舅长孙无忌平反。舅舅啊,当年你死得有点冤。当时我政治上不成熟,做得有点绝。他下诏恢复长孙无忌的爵位;然后迁坟,陪葬昭陵;接着找来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承袭赵国公的爵位。这是刘仁轨封诏修史的第二年。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初春,彗星再度出现于长安城西北方的天空中,随后太阳突然变成了黄褐色。皇宫内院一时被各种谣传和猜测搅得人心惶惶。一环扣着一环,高宗一连串的凌厉攻势让武则天喘不过气。她打了辞职报告,高宗没批。

    武天后一时陷入了手下无人可用的困境,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她必须掌握政权,常委班子中(宰相中)一定要有她的人,必要时时立挺她。

    第二,她必须掌握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而现实情况是,她真的就要无路可走了。这年三月,武天后决定离开都城长安,移往洛阳的合璧宫。

    当时的领导班子以宰相刘仁轨为首,另外几位宰相戴至德、张文瓘是太子的铁杆粉丝,郝处俊是忠诚的反武派战士。扳着手指头算算,想找个人帮帮自己都成了梦想。在武天后掌握实权的情形下,宰相们胆敢在高宗面前提出反对意见,以前根本不可能发生。随着反武派势力的逐渐抬头,武天后不得不有所考虑。

    武则天是个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人,她不会在反武派官员的攻击之下乱了方寸。自己颁发的十二条革新政策,事实上就是向贵族的保守势力发起挑战,也是先发制人的策略。

    武天后颁发的十二条革新政策,又名建言十二事。十二件事,事事关乎社稷。

    一是劝农桑,轻徭薄赋。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不要动不动就抛荒;

    二是免京师附近百姓租税徭役。之所以免,是因为这些百姓为了国家的大工程大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三是停止用兵,德化天下。打群架太野蛮,雷老虎的以德服人,值得提倡;

    四是一律禁绝浮华淫巧。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廉洁自律从我做起;

    五是停止大兴土木,节省开支,要把国家的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浪费可耻;

    六是广开言路,有意见只管提,有想法只管讲,当然听不听是另外一回事;

    七是杜绝谗言。那些背后捅人刀子,告黑状的事少做;

    八是王公以下学习老子《道德经》。王公以上个个是道德模范,就不用学了;

    九是父在母亡,为母守孝三年。尊重女性,从为自己老娘守孝开始;

    十是奖励有功,无论是博士、勇士、壮士还是烈士,国家都给抚恤金,都给奖学金;

    十一是京官八品以上增加俸禄。公务员涨工资,京官首当其冲;

    十二是任官长久,才高职低者超级晋升。组织部门一定要选好人用好人,提拔干部要不看背景,不唯学历,不问出身。这十二条以高宗的名义发布诏令,即日生效。

    这建言十二事的提出,证明了武天后政治手段的高明,她花大价钱养起来的北门学士,终于派上用场。类似这种材料文献,其实并没有多少过人之处。武天后炮制这份材料的目的只有一个——收买人心。

    在此之前,武天后就已经预感到可能会发生这种事。上官仪事件就是一次响亮的警钟,音犹在耳,她又怎能忘记?她开始为自己上位大造舆论声势,召集一些才资俊秀的硕学鸿儒。

    会叫唤的狗好找,但是做到绝对的忠诚却不是容易事。

    要成大事,必须要有一帮属于自己的人。如果这时候强行在宰相中安插人手,难度不小。

    但她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蹊径——编纂书籍。别忘了武则天当年也算是知识女性。索性就打着文学的旗帜,培养一帮学士作为自己的忠诚粉丝,从他们中间发现好苗子。

    这就是日后权倾朝野、号称“内相”的翰林学士的前身——北门学士。之所以是北门,不是南门或者其他门。是因为当时大唐的公务员平时上班是从南门进入,而这些学术超男在武后特许下可以从北门,也就是玄武门进入。由此看来,这北门是武后为他们开的后门。

    这种做法难免不让人想起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弘文馆招揽十八学士。

    武天后见心腹宰臣一个个像老树般衰老凋零,难逃自然法则。她便援用前朝故例,招揽了一帮资历较浅的文人写手来帮她编写书籍。这些人算是她找来的枪手,让他们写,署上自己的名字。过去召集博学鸿儒写书基本上都是从州县,经过海选、初赛,最后杀入决赛,完全是一帮学术超男。

    但这批学士却是武天后亲自担当评委,选拔后召入禁中,为她继续编写武则天系列丛书服务。武则天编写的学习读本随着人生轨迹的不断变化,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担任皇后期间,武则天编写的大多是《古今内范》《孝子传》等,家庭伦理、相夫教子之类的教育读本。大谈素质教育,这是她作为出版人的实习阶段。

    天后时期,武则天编写的是《百僚新诫》《臣轨》等训诫臣子的书籍,从这也可以看出一个知识女性是怎样成长为政治强人的心路历程。

    这些经常从北门而入的学士大约为武后编纂了一千多卷书籍,署名都是“大圣天后亲撰”。在这些书中间,其中最著名的要属《臣轨》一书,是教导臣子该如何忠诚于君主。这本书常常跟李世民写给李治看的《帝范》一书合出,称为《帝范臣轨》。

    武天后编书纯属玩票性质,其实是借学术之名,行干政之实。可当时这些学士官没几品,名也不响,朝堂之上哪有他们说话的地方,有屁都得憋着。

    武天后打着编书的旗号,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和百官表书。

    这些本来都应该是宰相干的活,是苦活累活。谁知道现在来了一帮青年志愿者,抢活干。很多时候抢活就是抢权。

    通过这些著作,武天后对这些文学官吏非常信任,也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决议。另一方面,早朝时,不仅宰相等高官要依照十二条方针,所有官员都要上书表示意见。

    武天后企图用这个方法分散那些保守、反武派的权力。朝臣们在早朝后,或参加其他会议到内宫时,按照规定需要从南门进入。而这些文学士则从北门而入,也就是宣武门,经过后宫各殿而进入。这比从南门进入要近,也方便多了,是武后特准的。

    距离近,在人们心理上也会有缩短和武后之间精神距离的效果。这个年轻的知识集团,完全成了武天后的私人内阁、肉体喇叭兼肉体炸弹,随时为老板吹喇叭,扛旗帜,必要的时候也抡大刀,当炮灰。

    在武天后的全力打造之下,这帮学术超男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朝廷新贵。其中知名人物有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等人。

    这些人因为掌握的武则天私密太多,在武周革命前后,被武则天借着酷吏之手一一诛杀,也算是为政治而生,为政治而亡了。这时候武则天46岁,健康状态极佳,天生的美貌并没有在岁月面前有所衰退。经过多年的政治磨炼,她的信心与风度让大臣们心生敬畏。一个政治女强人,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而她也将不负这个属于她的大时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