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因为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件影响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历史学家称它为“启蒙运动”。这个运动主要的发起者是当时西欧地区的知识分子,例如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与卢梭等人。
这些知识分子有感于当时的社会中平民百姓与特权阶级(贵族)所受到的许多待遇存在“可怕的”不公平,正如前面所说,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例如受教育、到公园玩耍、到处旅行等自由,生活在18世纪欧洲的百姓是不能享有的。因此,有良知、有理想、有道德勇气的欧洲知识分子纷纷提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权利(今天我们称为“人权”)。他们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有享受音乐、艺术等美好事物的机会,政府有义务与责任保护、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权利。
这些主张与想法,成为当时欧洲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秘密组织(互助会/共济会)的基本信念,而人道主义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自此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
不要以为支持启蒙运动主张与精神的都不是贵族阶级。其实,呼应甚至采取实际改革行动的人,包括了普鲁士(今德国北部)国王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凯萨琳女皇、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等。同时,美国建国的领导人物杰斐逊、潘恩、富兰克林、华盛顿等人,也都深受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感召,带领美洲大陆殖民地的百姓,打败大英帝国统治者,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国家。
古典音乐家中也有许多人参与了这一伟大运动。其中,我们所熟悉的交响乐之父海顿、莫扎特和他的爸爸,都是共济会的会员。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就是在表彰启蒙运动的精神。但是,也有欧洲贵族统治者不认同这样的精神与主张,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由于他与他的王后在个性、智慧、能力上,都未能意识到民心的向背,采取的许多政策都是站在人民对立的一方,导致民怨沸腾,最终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巴士底”监狱一带,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与王后被送上断头台。革命持续多年,法国陷入一片混乱的内战状态。在此乱世之中,出了一位战争英雄拿破仑。他的出现不只改变了法国的局面,更撼动、瓦解了超过六百年历史的神圣罗马帝国。欧洲自此逐步往一个以人权为主的现代民主社会前进。
就在法国大革命进行之际,1792年,一位日耳曼的年轻人,从德国波昂坐了一星期的马车,到维也纳闯天下。他深受启蒙运动精神的激励,一生为此理念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第九号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这个年轻人就是贝多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