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制定衡量人、事、物的标准单位,古埃及与玛雅古文明的金字塔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可以想见,要建造这么巨大的建筑物,一定要有相当明确精准衡量每一块建筑材料长、宽、高的标准单位。像金字塔用的绝大部分都是人工切割的巨大石块,再像乐高积木一样堆叠而成。
另一个和我们有切身关系的,就是衡量身高体重的标准单位。在中国台湾,我们使用米、厘米量身高,以公斤计算体重;美国则使用英尺、英寸与磅为单位来衡量。但无论是用何种单位来衡量,都具有非常重要深远的用意。
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单位来衡量我们的身体,就可以借由搜集、统计身高体重的数字,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制作各种尺寸的衣服,设计不同款式的家具,等等。所以,制定一个大家通用的度量衡标准,一直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最重要的课题。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也是一样。两千五百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打铁铺中领悟到这个法则,提出一套影响全人类文明发展的毕氏定理。古典音乐的音律与乐器的制作,就是从这个定理衍生而来。当17世纪器乐音乐开始在西欧各地蓬勃发展起来时,人们意识到他们对于声音音高(pitch)的标准,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共识。例如同样是La这个音,在北德教堂管风琴的音高,就与南德教堂管风琴的音高相差很大。
虽然这个现象牵涉到很复杂的调音系统问题,但关键在于,开始调的第一个音的音高必须一样。在这一点上,人的耳朵就没有机器来得可靠。也因此,调音师都必须先接受非常专业的调音训练,才调得好钢琴的音高。
大约在18世纪初,最早的调音器——音叉出现了,接着音笛也出现了,到了20世纪最后25年,数字化的电子调音器诞生!我的许多小提琴学生都有电子调音器,有些学生甚至用iPhone(苹果手机)来调音,对于把音调准这件事,确实有帮助。
不过,我现在几乎不用调音器了。一方面,小提琴这项乐器是以自然律的概念制作而成,和钢琴的平均律不一样;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不希望倚赖机器决定我对音高的“感觉”。
因为从Do到Si,每一个音不只是音高、音色不一样,音的力度也不一样,所以每个音的感觉也不一样。而在感觉的过程中,我也赋予了每个音不同的特质,这是调音器永远做不到的事。
在音乐演奏中,另一个需要有度量衡概念的,就是速度。每一首乐曲的每一个乐章,都会标示和速度有关的音乐术语,例如Allegro(快板)、Adagio(慢板)等。然而,多快才是快板、多慢才是慢板,却没有一定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世纪初荷兰与德奥地区的发明家,设计出沿用至今的节拍器。
节拍器是借由钟摆原理,发出快或慢一定速率的嘀嗒声。例如每分钟响四十下是慢的速度,一百下是快的速度。将嘀嗒声转换成拍子,作曲家就可以明确地标示曲子的速度,例如=120,等于每分钟一百二十下,音乐快慢的速度感就很明确了。
节拍器对于练习一首曲子速度的掌控确实很有帮助。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记住每一首曲子的速度,但站在舞台上的紧张压力,往往让人失去对时间的节奏感,节拍器就扮演了很好的规范者角色。
不过,无论是使用调音器还是节拍器,记得要将它们视为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标准,才不会因此而看不见音符迷人的线条律动,人生也会因而优美许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