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当空在微笑……”这首台湾小学音乐课都会教的歌曲,其实旋律的部分是采用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欢乐颂》的主题旋律。
《欢乐颂》是18世纪后半叶德国诗人席勒所写的一首诗,于1786年首次出版,是席勒诗集《泰丽雅》(Thalia)中的一篇,1803年经过稍微修正后再版。
贝多芬大概从1792年就开始对席勒的《欢乐颂》感兴趣,早年曾写过一首以此为版本的艺术歌曲;1808年又以此创作了一首编制庞大的《合唱幻想曲》,包括一个钢琴独奏者、一个合唱团与一个交响乐团。但贝多芬仍不甚满意,持续不断地思考如何写出最贴近《欢乐颂》这首诗中理想世界的意境。
1824年5月7日对维也纳的市民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在维也纳的“帝国皇家宫廷歌剧院”举行首演。歌剧院座无虚席。当第四乐章《欢乐颂》结束的刹那,观众激动地将他们的礼帽、围巾、手帕、手套抛向上方,久久不能自已。
同样的场景,自此不断出现在这首交响曲演出结束时。1983年2月2日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纽约合唱艺术家团与音乐总监祖宾·梅塔和四位独唱家在纽约林肯中心费雪厅的演出,就是一例。演出一结束,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以脚踏地板长达十分钟之久。从1824年维也纳的首演开始,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就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是什么样神奇的因素可以让一首交响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不受时空、地域、种族、文化差异的限制,不断被年轻人传唱下去?
首先,《欢乐颂》唱出了全人类心中的愿景——自由、平等、博爱。这是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由当时许多思想家不约而同提出的理念,在欧洲各地获得广泛的响应。如果设身处地为当时被独裁君主极权统治下的老百姓着想,就可以理解:人天生追求的是自由,而不是束缚。可以想见,年轻的贝多芬在初次阅读席勒的《欢乐颂》时,就深受此理念激励。
但如何将激情的理念转换成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艺术创作,则是贝多芬(或是每个人)要面对的挑战。
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以贝多芬为例,他从艺术歌曲开始,经过序曲、《合唱幻想曲》到《第九号交响曲》,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才取得满意的成果。这就说明了,要写出能感动人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乐章,难度有多高。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在写作乐曲时,就必须考虑到这应该是一首连贩夫走卒都可随口哼上两句的旋律,而不是只有歌剧巨星帕瓦罗蒂才能演唱的咏叹调。于是“青天高高”的旋律就这样成形。
根据现代音乐学者的考证,《欢乐颂》的旋律源自当时维也纳郊区农村的民歌,贝多芬应该是将其稍作修改,成为今日大家耳熟能详的曲调(最动听的歌曲,往往是来自民间的乡村——艺术归乡)。
贝多芬的考量应该还不止这些。这个主题旋律不只人声容易歌唱,交响乐团的每一样乐器,演奏时也要一样好听。所以,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主题曲,先是由低音大提琴与大提琴演奏一遍,然后交棒给中提琴、小提琴、整个管乐声部,接着人声加入和交响乐团相互唱和。
在这样快乐悦耳的乐声中,人性最正向、最光明的精神力量全部被激发出来。无论是演出者还是观赏者,只要参与其中,没有人不被贝多芬音乐中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热情所感染,开启内心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那一扇门。
贝多芬赋予《欢乐颂》的人格特质,不只是一首简单好听的歌曲。在他的交响曲版本中,《欢乐颂》更是满怀理想、迈向人生胜利道路的进行曲!在贝多芬精心设计的复杂曲式结构中,《欢乐颂》以不同的音乐面貌,一次又一次迈向更高的高潮,直到喜极而泣的极乐世界。
是的,在每次感动人心的演出结束时,看到的是台上和台下,那许多双热泪盈眶的眼睛。也许真实的世界永远不完美,但人类追求完美的心是不会改变的!
1824年5月7日,《第九号交响曲》结束时(有一说是第二乐章诙谐曲结束时),台下观众疯狂地鼓掌,站在台上背对着观众的贝多芬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观众的欣喜之情。还是一旁独唱的女中音卡洛琳·恩格尔拉着贝多芬的袖子,指向他背后热情欢呼的观众,贝多芬才转身向观众鞠躬。
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刻!这么伟大的一首交响曲,居然是由一个耳朵全聋的人所创作出来的。当“青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当空”的旋律再次在脑中响起时,千万不要忘了它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与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