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我的名字是咪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的名字是咪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所写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中,一段由女高音所演唱的歌曲(咏叹调)。

    在西欧古典音乐中,歌剧是集合许多不同专业的表演艺术。它必须有剧作家写的剧本(故事),再由音乐家谱曲。一出歌剧要能正式公开演出,有一番繁复的准备过程,基本上分为舞台上与舞台下(乐池、指挥与管弦乐团演奏时的位置)。音乐的部分相对单纯,只是静态地坐在乐池中演奏,但舞台上要做的事情就很复杂了,它就像是加上了歌唱与肢体动作(有些歌剧还有舞蹈)的戏剧表演,但主要是以音乐来表达剧情的内涵。

    因为歌剧基本上还是一种戏剧演出的形态,所以舞台上从灯光、道具、场景、戏服到化妆,都是非常专业的学问。而主角与演员要根据剧本情节在舞台上走动表演,则是另一件高难度的艺术表演。

    要让这么多不同的人、事、物,同时在舞台上井然有序地进行,需要几位关键人物负责主导协调整出剧的运作。

    1.导演:虽然他是幕后的人物,却是最关键的人物。所有舞台上发生的事情都是导演决定的。

    2.乐团指挥:歌剧是跟着音乐走的,当舞台幕升起、音乐开始时(有时先演奏音乐,幕再升起),所有的人、事、物就要跟着指挥棒的步调往前走。

    3.舞台设计:一出歌剧往往有两到三幕,每一幕又有好几个景,这些场景的视觉效果决定了歌剧情境的基本条件。

    除了上述关键人物,还有几位负责执行的重要人物:

    1.声乐教练:负责排练所有人声演唱部分的练习。许多歌剧都安排有大合唱的场景,所以这个部分往往由合唱团指挥负责。

    2.舞台教练:负责排练舞台上走位、肢体动作的表演等等。

    3.舞台监督:在演出时负责台前台后演出人员的进出,布景、道具的换场与灯光音效的控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懂音乐。看得懂总谱,才能掌握整出歌剧的精髓。

    音乐小故事

    《魔笛》

    《魔笛》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取材于诗人维兰德童话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为《露露的魔笛》的童话。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莫扎特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创作。当时的莫扎特即使贫病交加、极度绝望,但创作热情仍然很高,所以当维德剧院经理席卡内德提出为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就同意了。

    为了让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给他住。这出歌剧中,第二幕“夜之后”《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可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数一数二的经典之作。

    观赏歌剧时,最主要的亮点当然还是在男、女主角的声乐家身上。一出歌剧演出的长度,一般大约是两个半小时,加上半小时的中场休息,整个长度大概超过三小时。在这样长度的演出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酝酿整出歌剧几个真正的高潮,而这些高潮则大多是由男、女主角独唱的咏叹调。一出歌剧能否广受欢迎,持续演出几百年,往往就决定在它是否有能感动人心、好听的咏叹调。

    18—19世纪可说是歌剧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社会主流市场新增的大众爱乐人口,歌剧题材也从以神话、《圣经》事迹、英雄事迹为主的严肃或悲剧题材,发展出以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为素材,以诙谐或讽刺的方式作为娱乐的效果。至此形成所谓的“庄歌剧”(庄严的歌剧)与“喜歌剧”之分。

    无论是“庄歌剧”还是“喜歌剧”,都有前述所谓“咏叹调”的传世名曲。例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主角费加罗的咏叹调《不要再做花蝴蝶》,或《魔笛》中夜之后的咏叹调《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怒火》,威尔第《茶花女》的饮酒歌,比才《卡门》的哈巴奈拉舞曲《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普契尼《蝴蝶夫人》的蝴蝶夫人咏叹调《啊,明朗的一天》与《图兰朵》卡拉夫王子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等等,都是著名的歌剧咏叹调。

    这些歌剧也造就出许多巨星,例如所谓的“三大男高音”,就都是以演唱歌剧男高音主角而成名,而“卡拉斯”则几乎等于是歌剧戏剧女高音的同义词。歌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欣赏这些巨星演唱诠释动人好听的咏叹调。你会发现,人声其实是最自然的乐器,是人类拥有的最珍贵的天赋本能。

    音乐小故事

    意大利歌剧男高音帕瓦罗蒂

    帕瓦罗蒂出生于意大利摩德纳,与多明戈、卡雷拉斯并称“世界三大男高音”,别号“高音C之王”。

    帕瓦罗蒂小时候很喜欢在午饭后唱歌,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嗓音很高,经常因为吵醒邻居的午睡而被抗议。他在从事歌剧演出之前,曾经当过保险员和小学老师。他的首次歌剧演出是在1961年4月29日,他歌唱事业的最大突破则发生在1972年。

    1972年2月17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再次演唱董尼才第的《联队之花》期间,他轻松地唱出了九个“高音C”。也因为这样,演出结束后,帕瓦罗蒂出场谢幕达十七次,观众久久不愿散去。直到今天,这依旧是世界纪录。他也从此登上事业的高峰,在全球掀起一股“帕瓦罗蒂热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