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留名:王昭君-昭君逸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两千多年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昭君的逸闻趣事。昭君逸闻趣事的流传,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这个绝代佳人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美丽女子的缅怀。

    (一)王昭君与美食

    将历史人物与饮食文化联系在一起,用历史人物来为饮食命名,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下面就是几则关于王昭君和美食的故事。

    昭君鸭:

    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以后,吃不惯胡地的面食,然而塞外又不种植水稻。为了消除昭君的烦恼,单于让厨师百般尝试,在一次实验中,厨师将肥肥的鸭子熬成浓浓的汤,将粉条和油面筋煮入其中,谁料到此菜正和昭君口味。后来,人们便将粉条、油面筋、肥鸭汤烹调成菜,并称之为“昭君鸭”,一直流传至今。直到现在,这道菜在山西、甘肃仍然很常见。

    昭君皮子:

    在西北地区还流行一种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人们在夏日常吃的酿皮子。其做法是将面粉分离成淀粉和面筋,并用淀粉制成面条,面筋切成薄片,搭配并食,并辅以麻辣调料,吃起来酸辣凉爽,柔嫩可口。

    (二)昭君趣事知多少

    昭君与香鱼:

    在闽南和台湾岛生活着一种奇特的淡水鱼,它的背脊上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能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这就是被国际旅游界、垂钓界誉之为“淡水鱼之王”的香鱼。

    据说香鱼原产于湖北兴山县王昭君的故乡。传说王昭君的身上有一种扑鼻的异香。有一天,王昭君到香溪边去洗衣服,突然,有一群小鱼闻到她身上的香味,都向她游来,其中有一条小鱼居然钻进她的裤筒里。王昭君捧起那条小鱼细看,小头尖嘴,体色青黄,鳃盖后方有一卵形橙色斑纹,尾部又细又长,犹如凤尾,全长十余厘米,十分漂亮又活泼,王昭君就高兴地把它捧回家去了。

    刚巧,王昭君的母亲卧病在床,因家庭贫寒,王昭君就把这条小鱼烹煮了给母亲吃。不知是王昭君家中缺盐少酱,无可口作料,还是王昭君母亲在病中口苦,总之,王昭君母亲吃了这条鱼,觉得没有什么味道。王昭君为此十分懊恼。她想,香溪里这种小鱼很多,如果这种小鱼味美而质鲜,逢到灾荒年头,这里的乡亲们也可捉鱼充饥,解燃眉之急。于是,她拣了一个黄道吉日,把自己浴身后的充满香脂气息的浴水投进溪里。她一边倒浴水,一边唱道:“溪百里,生贵鱼,济贫穷,上宴席。”倒着,唱着,唱着,倒着,说也怪,王昭君浴身后的香脂水,瞬时变成一条条活泼可爱的小鱼向香溪中下游游去。其形状如同王昭君捉到的那条小鱼一模一样,它的背脊上长出了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并散发出阵阵诱人的芳香。从此,香溪纵横百里,就有了这种奇特的香鱼。

    几百年过去了。后来有人把香鱼从湖北放养到闽南,闽南也成为香鱼的产地。到了明朝,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倭,开发台湾岛时,也把香鱼带到台北市溪碧潭放养繁殖,试养成功,台湾岛也就盛产香鱼了。人们为了怀念郑成功,谓之为“国姓鱼”,也就是香鱼。

    昭君赐名桃花鱼:

    今湖北兴山县的香溪,地处巫峡,在长江北岸,这里正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香溪中就会出现成群的桃花鱼,它们个个通体透明,漂游在水面,有玉白、乳黄、粉红三色,触手多达二百五六十条,散开后酷似桃花瓣。这桃花鱼的来历,就与昭君有关。

    相传,当汉元帝决定让昭君远嫁匈奴和亲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乡亲。昭君返回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叙别情,一面满山遍野去寻觅儿时的足迹,对这青山秀水的故乡十分不舍。

    昭君别去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昭君登上江中的龙舟,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此时盛开的桃花似她的知音,听到感人处,竟纷纷飘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溪中。这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当哀怨的琵琶声戛然而止时,船工们也都洒下同情的泪水。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鱼。

    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和故乡的亲人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至今香溪的老人们还说:每当桃花盛开,明月当空的深夜,有时就能听到古代妇女衣服上金玉饰物的撞击声,难怪杜甫到昭君故里凭吊古迹后所作《咏怀古迹》诗中道“环佩空归夜月魂”呢!人们想那一定是怀念故乡的昭君回来看望乡亲们来了,乡亲们还想用“水水桃花鱼”来款待她呢!湖北名菜水水桃花鱼就是来自这个美丽哀怨的传说。

    昭君发明垫肩:

    垫肩,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是习以为常的东西。现在做西服、制服、大衣的时候总要做个垫肩,这样衣服穿起来,可以显得庄重、美观。可你知道垫肩的来历吗?这又是一个和王昭君有关的故事。

    汉元帝时,昭君毛遂自荐、挺身而出,远嫁匈奴。出塞前,虽是“良家子”,但毕竟是公主的身份,代表了大汉王朝的形象,王昭君自然要打扮一番。梳妆完毕,昭君从镜子里看到美丽的自己很是开心,但美中不足,就是自己生就一双溜肩膀,肩膀很窄,穿衣服有点撑不起来,显得不太美观。这样的形象,昭君怕到了匈奴那里被人耻笑,便对宫女说:“你们看看我的肩膀,为什么总挺不起来?”宫女附和:“是这衣服挺不起来,只怪做衣服的手艺不高,做得不好,还是另做合身的穿上。”昭君说:“今日就要出塞,来不及了。”停了一会儿又说:“我看做衣服的工匠手艺不错,只怪我这肩膀窄。你们取些布,让我做个垫子缝在衣服里,不就行了?”宫女们急忙拿来针线和棉布,王昭君便动手做了个垫子衬到衣服里子的肩膀处。这样,衣服的棱角挺起来,显得更美了。昭君便穿着这带垫肩的衣服,去了匈奴。

    昭君的“溜肩膀”还与“落雁”的典故有关。话说昭君为了遮盖自己的“溜肩膀”,便喜欢穿高垫肩衣服,或者在衣服外加披风,披风温暖多毛,大雁误会是草窝,所以“落雁”。这和前面所说的“落雁”典故便大相径庭了,相比较而言,人们更喜欢前者,毕竟大雁听到昭君弹奏琵琶忘记扇动翅膀而掉落营造了很美、很感人的意境。

    青冢:

    眼看自己经营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爱戴昭君的匈奴人也悲痛万分,因为感激昭君为匈奴做出的贡献,漠南漠北的人们,也不约而同地为昭君修建十几座坟冢。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只有王昭君的墓上芳草茂盛,上面的草一年四季也不枯萎,四周的牛羊似乎也受到昭君感化,不到这里来吃草,所以坟冢上终年常绿,在秋冬荒芜的草原上格外醒目。人们认为是宁胡阏氏的功德感动了草原,才四季常青,所以称昭君的坟冢为“青冢”。这座青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但还保存完好。

    事实上,究竟“青冢”为什么“青”,后代人也去考证过。有人说,昭君墓上并没有草木,远远望去,呈青色罢了;也有人说,是因为塞外白沙多,村庄房屋远远望去,都呈现青黛色,这种“青”其实是黑色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