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留名:王昭君-百世流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

    昭君出塞以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史书上记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意思是说:“昭君出塞以后,边关安宁,牛羊遍野,普通人家的狗在半夜再没有叫过,黎民百姓再也没有受到骚扰,甚至把汉匈之间的战争都给忘了。”

    汉匈和好,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两地的官兵和百姓。两地和好以后,边境地区重新开放关市,匈奴的人们赶着牛羊、携带毛皮前来关市换回汉朝的粮食和金属,大家各取所需,百姓安居乐业,边关的将士也省去军役的劳苦。以往始终箭在弦上的边关开始安宁繁华起来。

    昭君换来的中原和匈奴的和平实在是太难得了。从西汉建国起,外来的骚扰就没有停止,其中,又以北方的匈奴闹得最凶、最难以控制。匈奴的强盛,始自西周。到秦始皇时,连年用兵,竭尽国力,才使匈奴退去,不敢南下。但这并没有使秦始皇高枕无忧,因为担心匈奴再度入侵,这才修建了长城,巩固边防,费天人之力,得一时之安宁。

    到西汉高祖刘邦时,匈奴又重新入侵中原,高祖刘邦亲自率兵抵御,却被困平城。后来不得已才听从朝臣的建议采用和亲之计,以示友好。这种情况下的和亲,算是比较屈辱的。及至到了汉武帝时期,欲雪前朝的耻辱,派遣霍去病、卫青等将领对匈奴领兵征讨、大加挞伐,匈奴节节败退,被逼无奈,也沿用汉朝的计策,与汉朝和亲。这样以来,两地相安无事数十年。

    从汉宣帝末年到汉元帝时期,匈奴和汉朝又时有战乱发生。为了两地百姓安宁,这才有了呼韩邪单于和亲、昭君出塞的故事。

    汉朝有几百年的历史基业,又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可谓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匈奴想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也算是异想天开了;然而,匈奴地处草原,人人骑马射箭,性情粗野彪悍,因此中原和匈奴的战争,才步履维艰,一心想将匈奴收为臣子的志向难以实现。在中原和匈奴不能充分融合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的汉匈和亲也是大势所趋。

    王昭君之所以被后人念念不忘,更多是因为她远嫁塞外以后,不但能够在匈奴安居乐业,还带去中原的织布机等工具教匈奴人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广泛传播中原文化,消除匈奴对中原的敌意,促进匈奴对中原的了解,并且多次劝说匈奴的单于与汉朝搞好关系,为两地谋得太平。

    昭君因为皇帝选宫女而远离家乡,又因为不得皇帝召见而远离国土,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昭君还是能以大局为重,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重担,不但不做任何损害汉匈关系的事情,还能为汉匈和睦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非常难能可贵。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可以用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的一首诗来概括: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意思是说,汉武帝有一统天下的雄图大略,和匈奴进行了多年的征战,却使长城内外战火不断,这还不如昭君出塞,使得汉匈和好,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正如“青冢”墓碑上所刻: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青冢碑文所刻算是对昭君出塞历史功绩的盖棺定论了。

    (二)后人对昭君的评价和缅怀

    王昭君去世以后,昭君出塞这段佳话代代相传,它就像吹过去的一阵风,所过之处莫不让人感慨万千。后代的文人墨客,纷纷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昭君出塞的感念。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就有七百多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也有近四十种,写过昭君事迹的作者就有五百多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郭沫若、田汉、翦伯赞等都对昭君出塞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昭君在这些文人墨客的笔下,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虽然很多,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一句,把昭君的命运在一瞬间发生的变化表露无遗。“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一句,不禁使人想起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是杜甫吟咏昭君的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了北方的荒漠,到现在的傍晚,只剩下了一座青冢。这个昏庸的汉元帝,仅仅凭借看画像又怎么能看到昭君的花容月貌呢?离开汉地的昭君,她的魂分明还在月夜归来。她所创的胡音琵琶曲,已经流传千载,曲子中倾诉的分明是昭君的满腔悲愤。

    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想起王昭君的故事时有感而发所作。从王昭君时代至杜甫时代,凡七百年,“尚有村”三个字,表现了人们到现在还对昭君永不忘怀。杜甫在此诗中,既描写了昭君的怨恨,也讽刺了汉元帝的昏庸。

    宋代欧阳修有诗写道: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春风当自嗟。

    这首诗把昭君出塞的前因后果都写在其中,欧阳修更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说的是你杀了毛延寿,还不是于事无补?皇帝眼皮底下的人都管不好,又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去消灭边境的敌人呢?

    李白、杜甫和欧阳修的诗歌,把昭君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是一个因为皇帝的昏庸而远离家乡的女子,想象着昭君的无奈和孤单,对昭君充满了同情,在诗歌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

    但是,中国的诗歌讲究立意,由于写王昭君的诗立意有别,取材的角度各异,写作的背景不同,也就出现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现象。

    金代王元节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歌,就非常与众不同:

    环佩魂归青冢月,

    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

    泉下相逢也合羞。

    这首诗前两句写昭君命运的悲惨,和大部分诗歌的立意没有什么不同。但后两句笔锋一转,说堂堂汉朝,牺牲一个女子的未来来换取国家的安宁,真是耻辱,你们这些西征的将领,在黄泉路上相逢,也应该无颜面对才是。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和鄙夷之情。

    而明代一位诗人则从迥异的角度为昭君写了另外一首诗:

    将军杖钺妾和番,

    一样承恩出玉关。

    死战生留俱为国,

    敢将薄命怨红颜。

    这首诗以王昭君的口吻来诉说:将士们出关,是拿了兵器打仗;而我王昭君出关,是遵奉国家的外交政策,通婚和番,以谋国家安宁。同样都是奉了国家的命令,远出塞外。多少将士在外战死了,而我身负和平使命,必须活着留下来。死者生者,都是为了国家。如今我这个弱女子,虽然远离故土,到那蛮荒的塞外终此一生,又哪敢怨叹呢?这首诗,把王昭君对国家的忠义之情,推崇得又上了一个层次。这种为国为民,不惜牺牲个人的奉献精神,真可用陆游的一句诗来概括:“位卑未敢忘忧国。”

    同样以昭君口吻写诗的还有著名诗人白居易,但是就没有上面的“死战生留俱为国”那么乐观和伟大了。白居易在《王昭君》诗中写道:

    汉使却回凭寄语,

    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

    莫道不如宫里时。

    汉朝的使者就要回去了,昭君希望他帮自己带个消息给皇上,问问什么时候能让自己回去呢?皇上如果问起来我现在的容貌,请您千万不要说已经不如在汉宫的时候美丽动人了!

    据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在17岁的时候所作,作者竭尽自己的想象力,试图刻画昭君的心情,诗句明白如话,刻画的昭君形象楚楚可怜,非常难能可贵。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的这首诗从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角度上落笔,充分肯定了昭君的历史功绩,但在肯定的同时,也把作为普通女性的昭君悲剧性的一面给忽略掉了。

    总的说来,历来咏王昭君的诗都很多,但是由于诗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诗人所关注的对象有所侧重,所以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也就千差万别了。这种千差万别的描写,也正好从各个方面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王昭君。不论是将昭君看做一个普通女子,写昭君命运的凄惨也好;或是将昭君写得胸怀大志、为国家鞠躬尽瘁也好,昭君为汉匈和平做出的牺牲是有目共睹的,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