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筝的起源
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战国时的墨翟(前478—前 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鸟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2400多年。
此外,关于风筝的起源还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
1.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从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根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放风筝。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2.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3.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
(二)风筝的发展
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变。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到唐代(618—907年)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原的丝绢转而被纸张所替代。风筝逐渐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960 1279年),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于文人的参与,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业。近年来,中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的发展,放风筝开始作为体育运动项和健身娱乐活动普及起来。
1.古代风筝——军事应用
从风筝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风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测距、传讯、越险、载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集中韩信、彭越、英布等40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这时项羽兵力不过10万,粮草也快吃完了。韩信为瓦解项羽的军心,用牛皮制作了一只风筝,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又命围攻汉军,高唱楚歌,其声悲怨,动摇了楚军的军心,留下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公元前200年,韩信欲与陈豨合谋反汉。想挖地道至未央宫,为了测量未央宫的距离,韩信找人做了一只风筝,这只丝绸作面的板子式风筝,其形状像一只蝴蝶,顺风起时,一边放线一边计量线长,将风筝飞到未央宫上空,从而测量其间的距离。
南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80《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三国时期,如皋是吴魏的交界地,魏军常来袭扰。吕岱命百姓放带有铜铃的飞鸢为信,督军应战,这时的飞鸢就有了烽火之意。
明朝陈眉公撰《白石樵真稿·辨风筝》中,曾有一则“黄头儿风筝脱险”的故事。黄头儿是中国南北朝时的一位侠客。公元559年,北齐彭城太守王勰之孙王韶遭人陷害,被打入地牢。黄头儿趁夜色掩护,潜入地牢,救出王韶。可宫墙高大,宫内岗哨密布,戒备森严,一时难以脱险,只得暂藏到僻静的金凤楼上。为了迅速越过无法攀登的宫墙,黄头儿便从楼内取出一只大风筝来,他将绳索一头拴在金凤楼门栓上,一头系好风筝,手一推,风筝乘风而起,黄头儿抓紧风筝一跃飞越宫墙,王韶也以黄头儿的做法,乘风筝脱险了。
《北史》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团团围困在临名城里,情形十分危急。为搬取救兵,他绞尽脑汁,最终决定用风筝传信息。风筝飞了一百多丈高,经过叛军阵地,把求救信顺利送到了援兵那里,很快解了围,被困将士才得以死里逃生。
2.近代风筝——娱乐健身
风筝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作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遍。到了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郊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了清明节开封郊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制作和放风筝。南宋末期,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放风筝活动逐渐为人们所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健身关系极大,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工作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放风筝可以消除紧张工作后的劳累,带来好心情,使人们走向郊外,到河滩上,到田野上,走进大自然中。风筝高高地飞向天空,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天空中的风筝上,工作中的压力顿时消失,一切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蓝天、白云、纸鸢,达到回归自然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好的心情,而好的心情——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