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风筝与文化艺术
1.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
从风筝起源的说法分析,可以说风筝起源于人类对娱乐的需求;对大自然的渴求与探索;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而风筝艺术正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活,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
风筝艺术的形成是源于风筝结构本身多种工艺组合的因素。因为风筝这一民间工艺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产物,风筝的功能应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因此人们既要求风筝的造型美,绘画美;又要求它做工精制轻巧,飞行状态好;又要求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人一见就产生兴趣。所以对它的工艺性,美术性等要求特别高。风筝经历代艺人的改进,从它的结构造型设计、选材用料到绘画裱糊、制作工艺等分析,风筝涉及到的艺术学科和门类极为广泛,如美学、空间学、色彩学、空气动力学、民艺学、民俗学、气象学及审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间美术、宫廷美术、人文美术、民俗艺术、民间艺术等门类和学科。在实际制作中,风筝的扎制、裱糊、绘画、放飞又涉及到更多的门类工艺技巧,所以说风筝艺术是多种艺术集合的产物。
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源于风筝本身的特征。放风筝可以借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在大自然中自我净化心灵、调节情绪、消除忧虑烦恼和疲惫,对未来产生美好的幢憬与向往,激励自己进取向上。多少劳动人民、文人墨客,甚至皇室贵族都用放飞的风筝来放飞自已的理想、愿望与寄托,表达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所以放风筝的活动才得以传承,研究和发展。特别是文人墨客借风筝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不同社会阶层人士对风筝文化艺术不同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具有浓厚东方艺术色彩的、内涵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
2.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发展及其内容
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丰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中国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及形态的表现首先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与改进的,风筝的诗、词、画卷、戏剧与小说不可胜数。如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五禁烟前。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 宋仁宗时的宰相寇准的《纸鸢》诗说:“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宋朝王令的《纸鸢》则描绘出放纸鸢的后动情景:“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捕鹏似尔难。”北宋时期,潍坊诸城的张择端在中国著名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将东京汴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情景画在了这一传世之作中。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风筝误》,就是描写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成良缘的故事。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说的是他的弟弟在儿童时期非常喜爱风筝。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生动地勾画了弟弟幼年痴爱风筝的情景。
进入现代后,现代文学艺术与风筝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推动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现代的风筝影视音乐艺术,以风筝为背景和题材的影视剧和音乐作品越来越多。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法国加朗斯艺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彩色故事片 《风筝》。此片当时曾轰动了全国的教育界。1986年10月有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片《中国风筝》。歌曲《彩色的梦》献给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会。由于全国各地风筝爱好者、研究者、群众性风筝活动组织及各种形式的风筝活动越来越多,有关风筝研究、制作、放飞等方面的图书、杂志也越来越多。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等集邮文化艺术品也展现着中国的风筝文化。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各地举办的风筝会更是风筝文化艺术活动的新发展。
3.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特点及开发潜力
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特色。
“竹丝纸绢演乾坤万物,扎糊绘放抒人间情怀”,表明中国传统风筝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逼真。风筝作为民间工艺品,融合了我国民间多种艺术工艺,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有关风筝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内容。这种艺术活动已与自然规律、人们的需求和人民的生活规律习俗融为一体了,因此它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自潍坊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以来,各地都效仿潍坊的做法,争相举办国内或国际性的风筝会和风筝赛事,借以扩大本地的对外宣传、对外联络和招商引资,以风筝为载体来发展地方经济。很多企事业单位也不断利用风筝这种形式来进行企业自我形象和企业文化、企业产品的宣传。利用风筝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更是各地所采用的一种全民健身方式。因此风筝文化艺术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具有深层次的开发潜力。
(二)中国各地的风筝文化
1.世界风筝之都——潍坊
(1)鸢都潍坊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制造的“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故称潍坊为“鸢都”。 早在20世纪30年代,潍坊就曾举办过风筝会。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又焕发了生机,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风筝展览和放飞表演。1984年4月1日,在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热心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拉开帷幕。1988年4月1日,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主席团会议。会上,由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大卫·巧克列提议、与会代表一致通过,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之都”。1989年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成立了由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风筝组织参加的“国际风筝联合会”,并决定把总部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从此,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陈列展出中外风筝佳作,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2)潍坊风筝的体系和流派
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第一,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于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①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②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性的,形式注重装饰性。
③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篾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④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上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的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第二,传统艺匠派。
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随着清末一些宫廷风筝艺人的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现代创新派。
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活动中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每年4月20日至25日在风筝之都潍坊举行。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七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国际风筝会的举办,让世界了解了潍坊,也使潍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这几年,各地利用文化和经济活动结合进行对外宣传,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自贡的恐龙灯会等,也是成功的。”
2. 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代《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在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均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北京风筝艺人讲究骨架各部位的尺寸比例适中,基本骨架和装饰部位骨架造型协调、美观大方,整个骨架均考虑到力学原理的要求,轻巧而力强。例如硬翅沙燕的造型是仿照真燕子而作夸张变形装饰设计的,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类风筝。由于造型图案固定不变,成为了一种程式化的风筝。不管是谁,所制的造型基本一样,但外貌略有区别,整个风筝上下左右都是弧形,互相呼应,这类风筝是典型的京式。北京风筝从扎绑到彩绘,典雅工整,具有浓厚的古典色彩,构图兼有写实和艺术变形的特点,极富美感,增强了风筝的视觉效果。
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和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年发展较快,新秀辈出。如果说从曹雪芹、金氏兄妹至“风筝哈”就已形成北京风筝的艺术风格的话,那么今日众多的名家新秀更为北京风筝锦上添花。“燕儿汪”是两代相传做燕子风筝的名家,“鹰王”的作品以形象逼真叫响;胡炎新扎制的几丈长的雄鹰做工独特;画家马晋一手培养起来的胡铁桩,擅长制作巨形风筝,他创作的4米的大扎燕和90米长、200节的巨龙,扎工、起飞都是上乘作品。李国帅则善于做小风筝,5寸、7寸的小掌燕精巧别致。夏振国扎制的沙燕,可以装入一个火柴盒内,被人们称为“掌上风筝”,可见做工之精巧。
3. 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的制作,历史久远,工艺精湛,从清代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十美画放风筝》上即可得到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10种风筝。清末民初年间,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风筝画工普遍比较粗糙,骨架都是用纸捻来扎接,不能拆装折叠,存放十分不便。这时候,喜欢风筝的文人们借助于清末时期天津文化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对民间风筝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以朱竹轩为代表的几位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研究改进。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这样风筝就显得美观漂亮了。第二个改进是用翎毛管衔接骨架,把风筝的身躯、翅膀、头连接起来,这样在不放飞时可以拆下来存放。第三个改进的办法就是风筝的头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体感。对天津风筝制作技艺做出重大贡献,享誉中外的是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1872—1961年),一生从事风筝制作,苦心钻研,大胆创新,一生研制风筝200余种,被人称誉为“风筝魏”。现在,天津有许多民间风筝队,经常组织放飞活动,参加比赛,进行交流,切磋技艺;同时,放风筝已经成为了很多天津人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在春秋两季的清晨和傍晚,特别是在节假日里,天津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都可以看到许多风筝爱好者放风筝,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竞相飞舞。风筝带着天津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越飞越高。
4. 开封风筝
开封风筝是河南开封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开封风筝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扎工精细、独具特色。每年农历正月至三月的庙会上,各式各样的风筝竞相牵放,景象十分壮观。开封风筝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在开封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清明节这天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在开封的风筝制作界,活跃着大批能工巧匠,可谓人才济济,层出不穷。除了众多的传统艺人,还有大批的创新能手。这些创新能手,是开封早在1980年就开始举办的全国性风筝赛事中锻炼出的骨干。开封风筝中以龙亭风筝和巨龙风筝最有名气。“巨龙飞腾”大型风筝长200余米,头部重20千克,腾空后,气势恢宏,动人心魄。此外还有无骨架类风筝。近年开封又开发出精美的微型风筝,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爱不释手,可收藏,还可放飞。开封风筝已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开封人把放风筝视为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动,四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这项活动老少皆宜,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既呼吸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使得我们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5. 阳江风筝
广东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南有阳江,北有潍坊”。在国内,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最大的两个流派。阳江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著名的“龙头蜈蚣”腰节上用带有草根的茎作横担。横担的两端没有羽毛或纸穗,只用自然的草根当作阻尼,每个腰节下面有一纸舌,随风飘动。这种风筝的设计制作采用“仿生学”原理,按“百足”类动物的生态,从头到身躯、肢爪,形似传神,巨者可达100多米长。放到高空时,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还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龙吐珠”、“戏鞭炮”、“龙头吐火”等,有声有色。这种“龙头蜈蚣”飞起来真如蛟龙出水、神龙飞天一般,可称一绝。阳江县最有特色的风筝要算“灵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作响,方圆数千米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它在飞行时类似硬翅风筝,可形成一对稍向下弯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间有一长杆,下扎鹿口灵芝的图案,造型别致精巧又独具特色,是传统中国风筝中一个可与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独特品种。而且灵芝风筝上带长弓,紧张藤弦,风吹弦鸣,声传天外,是名副其实的“风筝”。除“灵芝”、“蜈蚣”外,阳江风筝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鹞”。这种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广,品种也最多。从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一应俱全,常见的有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
6. 南通风筝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与北方的造型风筝分为南北两派。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大板鹞需多人拉放,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宛似“空中交响乐”。
(三)风筝文化的传承者
1.风筝世家
风筝哈:北京著名的制造风筝世家的简称。其创始人为哈国良,回族人,原本是清末北京的一名泥瓦匠,因冬天活少,常有闲暇,又住在当时北京有名的文化街琉璃厂,受到周围文化气氛的熏陶,耳濡目染,便钻研起风筝制作来。先是买来风筝细细揣摩,继而自己学着扎。由于心灵手巧,他制作的风筝小巧玲珑,别有风韵,博得世人赞许,来购买者甚多,于是索性改行开了一家“哈记风筝铺”。《琉璃厂小志》曾记载:“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最著。”尔后哈国良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哈长英。由哈国良制作的“蝴蝶”、“蜻蜒”、“仙鹤”、“花凤”4只软翅风筝,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从此,他成了北京最著名的风筝艺人。哈家几辈艺人代代相传,经过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终于形成“哈记风筝”独特的艺术风格。哈家制作风筝,选材严谨,骨格坚固平整,画工精致生动。主要品种有:云龙、五蝠、云幅、沙燕、梢罐、大门灯、钟馗、刘海等。哈记风筝最大的特点是,从风力大小出发,制作不同应力的风筝。正由于吃风力强,放飞起的各种风筝,不打旋,不栽跟头,而且引线比较直,飞得高,飞得稳。到第四代传人哈亦奇,自幼聪明好学,又有绘画功底,在延伸哈家风筝的技艺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仅沙燕风筝种类就多达上百种。他能制作小到仅10厘米的掌中燕,也能制作5米长的巨龙风筝,因而获得同行的赞赏,也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他多次作为中国风筝艺术家出访外国,进行表演、传艺,受到国际友人的赞扬。1983年5月20日,他应邀参加美国风筝节,荣获特别奖。
风筝魏:风筝魏是天津著名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故称风筝魏。魏元泰自幼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他对制作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提高扎风筝的造诣,他反复研究飞禽和飞虫的飞翔姿态以及它们的身躯各部位的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风筝的制作。以前的风筝,以硬翅为主,造型简单,色彩也比较单调,为整体式。他扎的风筝可以拆展折叠,一尺多长的大风筝,折叠后可放在一个小信封里,便于收藏和携带。他研制的平板式、弓子式、立体式、串式和袖珍式风筝近200余种。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色,并吸收了古建筑彩绘上使用的退晕法以及冷暖对比色调,使之更加适合高空放飞的特点。1914年,他带着风筝,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了金牌奖章和证书。后来魏元泰的侄子魏慎行,侄孙魏永昌继承了他的事业,都在天津工艺美术厂工作,担任工艺师,并培养了许多徒弟,他们设计的新样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风筝魏的发展经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第三代传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的继承和不断创新下,风筝魏的风筝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品种。后来,风筝魏的风筝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
唐家风筝:唐家扎风筝起始于明末(1628年左右),其作品曾流传于青州、莱州、沂州三府。到清咸丰年间“唐家风筝铺”正式开张。其第三代传人唐洪飞(1874—1934年)、唐洪亮(1872—1938年)兄弟,开过竹器店,同时兼制风筝。他们将购进的毛竹先选出适宜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其余的再制作竹器,所以他们的风筝材料很好。其祖上曾传下一部《扎彩图谱》,其中介绍了21种串式、桶式、硬翅风筝和彩灯的扎制方法,可惜现已失传。唐家风筝的第四代传人是唐延寿,其父唐洪飞、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胆创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风筝”两翅加宽,使之更加吃风、易飞。唐延寿还创造了像形风筝,他的“双燕”被称为一绝。
杨家埠风筝: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的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人物是杨同科(1902—?)。他9岁便随伯父杨振盛和杨振甲学扎风筝,同时学木版年画。11岁进本村一家风筝店学徒,不到三年就基本掌握了各种传统题材100多种风筝和10多种扎制方法。后来,他总结老式木版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大胆创新,终于树立了崭新的杨家埠风筝风格。为解决杨家埠风筝起飞难的问题,他改变了双翅的比例,减轻了骨架的重量,使其能够“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杨长岭1945年1月出生于潍坊杨家埠。受祖传技艺的熏陶,从事杨家埠风筝扎制艺术四十余年,善于博采众长创新发展。探索研制出“集浮雕立体、巨型板翅”为一体的创新巨型风筝。其特点是面积大但起飞平稳;用料考究扎糊精到;造型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堪称潍坊杨家埠创新风筝的代表人物,获得多个奖项。
2.著名艺人
陈善庭:清同治年间有名的风筝艺人。陈善庭擅长人物风筝。他把擅长的人物风筝改扎家禽走兽,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为群众所熟知、寄托了劳动人民质朴深厚感情的“十二生肖”风筝。最拿手的是十二生肖中的虎、兔、猪、马、牛、羊、猴、鼠等,给每只风筝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和象征,不仅表现出生活情趣,而且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愿望。这类题材的风筝,很受群众喜爱。陈善庭的风筝作品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传统的风格见长,他的共纸扎品,至今在民间仍有“雷震子”和“仙鹤童子”的风筝画稿。
张衍禄:风筝手艺一般,他得以跻身于十一家风筝世家,是受惠于他所开的风筝铺。他20岁时就开了风筝铺子,有趣的是他边卖风筝,边介绍风筝典故,讲授扎制手法,顾客是先听再看后买,所以大家都很熟悉他,信任他。久而久之,张家风筝铺成了潍坊风筝的集散地,各式各样的潍坊风筝由此流向全国各地。张衍禄还潜心研究潍坊各大名家的技艺,并根据北方春季风力情况,运用力学原理,发展了拴中线的技术。他的拴中线技术,为风筝名家所采用,对后来风筝放飞时易于保持平衡状态,对放飞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牟秀兰:潍坊民间艺人牟恒帮之女,代表作是桶形风筝。其中彩绘牡丹是她的拿手好戏,故人送绰号“牟丹”。她制作的“牡丹仙子”,是依照她已彩绘好的画稿设计造型的,实际上是一种合线风筝,也叫做合放风筝。造型是根据人物和实物的形状扎制,加以工笔彩绘。风筝骨架是人物和盛满牡丹的花篮。放飞时,先把人物送上天,再把牵线拴在花篮风筝背后的主骨架上,用“蝴蝶碰”带到空中,又可来回摇摆,上下摆动。牟丹扎制的风筝十分畅销,因工艺独特,人们管她的风筝叫做“牡丹”风筝,但扎制方法后来失传。
郭遒馨:国画家、工艺美术家,潍坊市潍城区人。他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美术。1919年12月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上学回潍后,与同学好友赫保真、傅柳坪组成研究国画的“益社”,并拜潍县著名画家丁东斋、刘秩东为师,又参加了上海美专的函授学习。 1922年在“益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潍县同志画社”,他为主要成员之一。该画社培育了不少美术人才,有深远的社会影响。他擅长工笔人物,学陈老莲,兼画骏马和工笔花鸟,笔调秀丽。人物形象神 态既有真实感,又不失传统风格,用笔细密盘绕如春蚕吐丝。平生得意作品有 《水浒传人物绣像》一百单八将,人物形象不同,表情神态各异,1952年入选全国第一届画展。代表作还有《凌烟阁功臣绣像》、《流民图》、《昭陵六骏图》等。他还精于红木嵌银漆器和风筝设计。20世纪30年代,他家开设松荫斋嵌银号,由他设计的图样内容丰富,形象优美,曾参加国民政府全国铁路总局在北平、青岛举办的铁路沿线产品展览会,均获得奖状。1956年为潍坊嵌银厂作骏马、人物、花鸟图案纹样600余件。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作的嵌银双凤图案,深得好评。国家手工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于1957年在北京召开“全国老艺人座谈会”,他应邀出席会议。他设计的风筝,多由其弟乃馥(字椒林)扎成。20世纪30年代初,郭氏兄弟曾把传统的硬翅风筝改为折叠式活动风筝。如活翅蝴蝶风筝,翅子插在腹部,极其灵巧,加以高超的画艺,更加精彩。1941年4月曾在潍县县立中学举办郭兰村创作风筝展览,展出各种历史人物、禽鸟、草虫风筝百余件,造型优美,色彩鲜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他的风筝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对潍县风筝艺术的发展颇有贡献。1925—1945年,他曾任潍县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等职;潍县解放后,先后任潍坊市中学教师,潍坊市手工业管理局美术室设计员,工艺美术学校教师,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员。
胡敬珠:潍坊著名的风筝艺人,11岁起学扎风筝。他扎的第一只风筝就是龙头蜈蚣式样,形态美,工艺精巧,彩绘鲜明。他的拿手杰作是串式风筝,腰节,用料,大小,厚薄都十分讲究。他讲究竹节对称,以保证起飞效果,再加上蒙面时松紧适度,放飞易起。据天津风筝艺人回忆,胡敬珠串式风筝的制作方法,曾被一风筝艺人用记录本抄写在风筝爱好者手中广为流传。胡敬珠中年在扎制潍坊龙灯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且是一名“快手”。
杨万善:潍坊市人。人们曾把他与杨家埠的风筝区分为:杨家埠的风筝为“婆婆鞋风筝”,杨万善的风筝称“万善风筝”。他制作风筝,多属于象形类,以板子、桶式为主。杨万善的一大贡献是,创新和发展了“潍坊风筝碰”的制作技艺。他曾家藏北方和南方的风筝碰二十几种,他制作的风筝是在旧式框架结构基础上,用竹条绑扎,能上天撒花,还能返回地面。杨万善风筝的特点是扎工好,工夫深。尤其是风筝骨架,要求严格,竹子刮得平滑,无毛刺,凡是弯曲的部位,很难看出经火烤的痕迹。
韩连溪:潍坊城区人,出身手工艺人家庭。从未拜过师,却很会“偷师”。他受牟家风筝技艺的影响,凭借自小掌握的首饰制作技艺,集当时各家之长,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他扎制的硬翅风筝,构图奇特,代表作是“八仙飘海”、“苏武牧羊”、“钟馗捉鬼”、“李逵探母”、“仙鹤童子”等。在1993年春天潍坊的一次风筝大赛中,他制作的硬翅风筝,扎制别致,起飞平稳,轰动了会场。放飞以后,他的五只风筝都被赠送给了“风筝迷”,从此他的名声大振。
康万香:潍坊市东关后门街人。他能创作出各种造型不同、色彩不同的龙头,不少民间艺人赞扬他创作设计的龙头“构思独到,色彩相宜”。他制作的风筝大多是龙串。从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造型和色彩上,似乎可见民间风筝大色块,重彩的工夫,又有潍坊风筝高手们的写实风格,被人们称为“康派”。
孙永春:祖父孙文彩是扎彩艺人,靠做画匠、学铜匠过日子,父亲孙德绍,字举信,生于1883年,是潍坊当代很有影响的一位民间风筝艺人。1928年,全家在潍坊东关镇武阁外开了“庆春风筝铺”。孙永春12岁开始跟父亲学扎风筝,以串式最为拿手。其作品取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绚丽。他立足生活,时时注意积累,处处多加观察,摹拟自然界的物象而构思加工,吸收传统的写意画,历来注重的“意在笔先”的方法,“不似之似”、“象外得之”,不泥古不化因循守旧。他把这种“以意得之”的审美心理,作为他创作风筝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或得意而忘形,或遗貌而取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祖国锦绣河山的自然之美,滋润了孙永春的艺术之树。他不照搬自然界的物象原样,却把特色纳入风筝形体的规矩之中。
张效东: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自幼跟爷爷学习雕刻,绘画,风筝扎制。他悟性高,善于探索,博采众长。创新扎制了声、光、电一体的动态风筝,堪称风筝一绝。他在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多次获奖,先后被授予“潍坊风筝明星”、“潍坊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风筝专家”称号。2003年被编入《寒亭区志大词典》、《潍坊美术名人录》。曾多次应邀前往塞舌尔,毛里求斯,新加坡等国讲学,传承风筝技艺,文化艺术交流。并受到爱新觉罗·毓岩、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董寿平等人的赞誉题词。其扎制的风筝作品“金鸡报晓”被国家邮政部选中并作为邮票发行。国内外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导,称其为“风筝怪才”是当今风筝界的一代宗师,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为民间文化传播和风筝创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各大风筝博物馆收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