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宽恕别人等于祝福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推己及人的“恕道”

    南怀瑾说:“在历史上,有不少刻薄寡恩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得善终。所以古代的人,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乃至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人,他们在思想上、功业上,能够使他人望尘莫及,并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本领,他们不过善于推广他们的仁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譬如你想吃好的,穿好的,也让别人吃好的,穿好的。从心理建设、形成恕道开始,行仁政就是这样去做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古人推行此道,今人亦不能忘。

    春秋时期的一个冬天,齐国连下三天大雪。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也许更漂亮。恰好大夫晏子入宫奏事,看见齐景公赏雪的情景,若有所思地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这时,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晏子知道景公并没有了解他的意思,又说道:“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大王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听了很是羞愧,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其实,不仅在古代恕道的意义重大,现如今它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恕”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

    弘一法师说:“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人生在世,永远想着自己的人往往或为人唾弃,或自陷泥潭。而推己及人是人际关系中缓和矛盾最好的润滑剂,当我们与别人闹矛盾的时候,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就会多一份理解,矛盾就会减几分;当我们想要伤害、报复别人的时候,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就有可能会打消这个念头。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然就会产生,并随着你的恕道的修炼程度稳定下来,成为一个受欢迎、尊敬的人。

    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因为要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就要遵守社会公德。如果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能提前想一想自己这样做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想一想这样做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很多看似不可解决的矛盾就迎刃而解。推己及人是一种换位思考,举例而言,公交司机把自己当成乘客去想一想,售货员把自己当成顾客去想一想等,无论我们从事是何种行业,多站在自己的服务对象角度去看问题,心态自然而然就会转变,不再偏激。

    就个人而言,推己及人的意义更加明显。譬如说,婆媳关系很差的家庭,就需要推己及人的互相体谅。作为媳妇可以多想想:有一天,自己也会老的,谁来照顾自己,儿媳妇是否能够孝敬自己。作为婆婆多想想:儿媳妇是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最后时光的重要家庭成员,是让她心怀怨愤地照顾自己,还是心甘情愿地照顾自己,全看相处的如何。这样的婆媳关系才能向好的一面看齐,家庭环境才能和谐稳定。

    《孟子·梁惠王上》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在社会中的具象表现,也同时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部分。《大学》里有句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宜以修身为本。”无论你是什么地位,修身始终要保持,也是为人之本。如果给修身分一下层次,推己及人的恕道就是值得去追求的高境界。

    推己及人也是符合各方面利益的处世之道,如果企业和员工之间能够达成互相之间的推己及人,有了员工的支持,企业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创新活力;有了企业的回馈,员工也将有幸福的个人生活和良好工作心态。无论是短期利益、长期利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试着推己及人都能够较好的协调利益的冲突,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这是一局双赢的棋。

    当然了,道理都是简明的,做到却不容易。推己及人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简单的开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生活中的小事去反思和换位思考,逐渐散布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终将会有精彩的收获。

    2.能“赦小过”是高人

    《论语》中记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对此,南怀瑾解释为:“仲弓作为季氏的家臣,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道:‘先定职掌,赦免小过,选用贤才。’”南怀谨说:领导人同时是老师,对部属小小的错误,马马虎虎让他过去,充其量喊到房间里告诫他。在历史上看到的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错误,当众不说,召到房间里,关起门来责备一顿。出了房门当主管的自己背了过,宣称是自己的错,不关那个部属的事。古代许多大臣都有这种器度,不是用手段,而是一种厚道的修养,这是高人。

    夏原吉,是明宣宗时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从不苛责于人。

    有一次夏原吉在苏州巡视,在客店里进食。没想到厨师做菜太咸,以致无法入口,他就只吃了些白饭充饥,并不说出原因,以免厨师受责。

    还有一次,奴婢不小心打破了他心爱的砚台,躲着不敢见他,他便派人去安慰她说:“任何东西都有损坏的时候,我并不在意这件事呀!”

    夏原吉退休后告老还乡,中途在一家旅馆休息,一只袜子湿了,拿给伙计去烘干。伙计不小心将袜子烧坏了,忐忑了好久才托人请罪。没想到,他却笑着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呢?”然后,就把剩下的一只袜子丢进了垃圾桶。

    人们对自己过错的审视,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正如德国神学家肯比斯所言:“我们很少用同样的天平,去衡量身边的人。”我们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过错上,即使我们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觉得自己是可以被宽恕的,这是因为无论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我们都能容忍自己。可是轮到批判他人时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会用另一种眼光去批评他们,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日常生活中,谁都有粗心大意而犯一些错误的时候。倘若我们始终抓着一点不放手,一味执著于别人的错误所在,就显得我们自己有点过于苛求了。学着原谅对方的过失,是缓和彼此矛盾的最好方法。

    三国时期,蜀国的东曹掾杨戏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平常不太爱说话。有时候,连丞相蒋琬与他交谈,杨戏都不做答。于是有人对蒋琬说:“你和杨戏说话,杨戏居然不做回应,这种对上司的态度是非常傲慢的。”蒋琬却不在意,他说:“人心各有不同,各如其面,表面上顺从而背后反对,是古人所诫的。杨戏若是赞赏我,则不是他的本意,若是反对我,就会显示我的不对,所以他默然不答,杨戏实在是个痛快人。”

    后来,又有人报告蒋琬督农杨敏时常诋毁他,说他:“做事糊里糊涂,实在不如前人。”丞相府的司法官觉得应该以此治杨敏的罪,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所以杨敏说的对。”司法官听到蒋琬这样说,便问蒋琬什么事做得糊里糊涂,蒋琬说:“他所说的不如前人,就是事情处理的不当,事情处理的不当就是做事糊涂,有什么好问的?”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家都以为杨敏必死,但是蒋琬依法办理,并没有因为杨敏得罪过他就加罪,人们都称道蒋琬好恶存道,是位仁人。

    人性中有伟大与渺小、善良与邪恶、崇高与卑微,而能够原谅别人过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我们要学着强调大节,不揪小过。所谓“大节”“小过”,不是以事情大小来区分,而是以对群体的影响来区分。比方说一个公司中员工时常迟到早退,看起来是小事,却是一个关系到是否遵守制度的原则问题,这就是大节。又比方说,员工在公司谈判中没有达成预期目标,可以究责,但绝不应该死缠不放,让员工心生芥蒂。

    容人小过还是让人获得更大成就的一个途径和必要因素。

    战国时期,鲁国大将吴起因受猜疑,就去投奔了魏国。魏文侯问大臣李悝:“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悝回答说:“吴起贪而好色,但是论用兵,司马穰苴也比不上。”魏文侯并没有在吴起的私节上纠缠,而是选择了重用他。不久后,吴起统帅魏军渡过黄河,攻打秦国,连克五城。此后,更是屡建奇功,为魏国的强盛立下大功。魏文侯的容人之短,不仅获得了吴起的感激和忠诚,也获得了国家的强大机遇。

    也许,别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责怪他人,尤其是当别人的错误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时,你可能会情绪失控。当怨恨占据我们的心灵,辱骂就会随之而来。若细想一下便会发现,责怪和辱骂除了让我们的情绪变坏外别无所获,有时甚至会越骂越糟,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或留下伤痕。何必用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来造成更大的隔阂,更大的错误呢?宽容和谅解不是充当“老好人”,多给别人一点机会,也是给自己多一点机会,看似吃亏,实则受益。

    3.不念旧恶,从内心去原谅别人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一句最为经典的话:“情敌之间的相互想念往往超过了情人之间的思念。”这充分说明了一个生活中的事实,当我们不能真正从内心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只要存在触景生情的情况出现,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他,然后心生恨意,却于事无补,最终却是折磨自己。《八大人觉经》里把“不念旧恶”列为第六觉知,当成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之一。因为人若是不能自心底原谅别人,就是怨恨太深,心里不够澄净,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时刻检讨自己、包容别人,多看别人优点、寻找自己不足,才能时刻保持澄清心灵。

    唐初时,上官仪因替唐高宗李治起草废后诏书被武则天杀害。后来,他的孙女上官婉儿为了报仇,与太子李贤、骆宾王等人一起参与了倒武政变。事情败露后,武则天不仅没有杀害她,反而破例升她为机要秘书。在后来的相处中,武则天用宽容感化了上官婉儿,获得了她的尊重和爱戴,并用其聪明才智,为自己排忧解难。

    不忘旧恶,睚眦必报,只能证明一个人心胸狭隘。《宽容之心》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我们要去容忍别人的龃龉、排挤、诬陷。因为不好听的话、不利的事正可以给我们发热的头脑泼泼冷水。穿多了小鞋,才能让我们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

    不念旧恶,光武帝刘秀焚烧投敌信札一直被广为传颂。当光武帝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自己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打消了群臣的二心,化敌为友,终成帝业。不念旧恶,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强大起来,而鲍叔牙在死后,管仲一直荫庇他的子孙后代,其后十余世都享受封邑,时常有高官贤臣出自其中。可见,仇恨并不能平息仇恨,斗争不能消灭斗争,最后永远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只会倍增世代的仇恨。唯有相忘夙怨,不咎既往,才能挣脱俗气的冤冤相报。

    孔子周游到卫国的时候,国君卫灵公对孔子以礼相待,专门到都城的郊外去迎接孔子。孔子觉得卫君很尊重贤人,于是就在卫国住了下来。不久,卫灵公要出行,但出行的时候他让夫人和自己同坐在一辆车上,让宦官坐在他们身旁,却让孔子坐另外一辆车跟在他们后面,招摇过市。孔子觉得非常耻辱,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卫灵公一样的人。”再加上孔子在卫国已经住了很久,灵公一直没有重用他,于是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后来卫国发生了政变,冉求问子贡说:“夫子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我也不知道,不过让我去问问夫子吧。”于是子贡就走进孔子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就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呢!”听完以后,子贡出来对冉求说:“夫子看来是会帮助卫国的。他不会因为卫国待他不好而怀恨在心的。”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除了伯夷、叔齐,历史上不念旧恶的人还有许多。管仲曾经箭创公子小白,但齐桓公不念一箭之仇,重用为相,因此成就齐国的霸业;刘邦宽恕曾在战场上追杀他的原项氏猛将季布,并委以边防重任,使新兴的汉朝边疆平添了一道坚强的屏障;东汉末年的陈琳曾写下《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曹操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纵观历史,不念旧恶是成功者具备的风范,是一种极为睿智的待人方式。

    从传统而言,不念旧恶、宽以待人是一种宽容、高尚的思想境界。并提倡人们不要在意他人是否与自己意见相左、不计较他人的过失和对自己的亏欠、不挑剔别人的短处。而从现代社会来说,不念旧恶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将可能的敌意化解掉。所以,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不念旧恶都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人生智慧,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通过了历史的验证,烙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上,并拥有了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简而言之,当你愿意去不念旧恶,打从心底去原谅别人,那么旧恶的残酷与新仇的纠纷也会离你而去,并让你拥有更多的朋友、更高的眼界、更强大的能量。

    4.得理也饶人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孔子的徒弟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柱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孔子这段评价很难懂,历来争讼不已。有的人认为是批评宰我“不本其土宜之意”,有的则认为哀公与宰我的对话是欲除三桓的隐语等。

    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孔子这番话虽然看起来是对历史的一个宽恕,实际上是透过这个宽恕,表明了孔子认为周朝的这件事是有问题的。然而,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还不大妥当,但对前辈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已经既成事实,再说也没有用。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既成事实,劝也劝转不来了,过去了何必追究呢?即少点追究,多点宽容,哪怕得理也饶人。

    东汉名臣刘宽以“宽”而闻名天下,海内皆称其为长者。他性情温良,从不轻易发脾气,即便在急迫匆忙时,也未曾见他容色严厉,言辞急迫。刘宽的夫人也感到奇异,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想激他愤怒。有一次正当刘宽要赴朝会,衣冠装束整齐时,夫人命侍婢奉肉羹进入,故意翻倒沾污了刘宽的朝服,刘宽神色不变,仍然和祥关心地慰问侍婢说:“肉羹是否烫伤了你的手?”

    还有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遇见有人遗失牛,找上刘宽的牛车来辨认,刘宽默默不言,随即下车徒步回家。经过片刻,失牛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亲自送还刘宽并叩头谢罪说:“我很羞惭,愧对长者,愿任随长者处罪。”刘宽和颜悦色地说:“世间相类之物,容易认错,幸劳你送回来,这有什么好谢罪的呢?”邻里都佩服称赞他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德量。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固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有的时候,有理也得让一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肯让一步,相信对方也不会胡搅蛮缠。如果我们总仗着有理,非要将对方逼入绝境的话,那么困兽犹斗,就极有可能引发升级版的冲突,最终可能损及自身的利益,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和人辩论时,当争论的程度已到剑拔弩张的时侯,占理得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胸怀。

    一位高僧带着随从去参加素宴,在满桌的素食中,其中一盘居然是荤菜。高僧的随从立即用筷子把菜盘推到更显眼的位置,以让主人看到。

    而高僧见到却将菜盘放入其他盘中。高僧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你别弄来弄去。”

    回去的路上,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厨师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还上荤菜。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荤菜,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们视而不见就行了。”

    生活中,一些人或是为了面子,或是为了利益,一“得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如果把对方逼的走投无路,他就有可能不择手段的“报复”。不如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他就可能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

    杭州千佛禅院有这样一副联句:“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会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这是写弥勒佛的,而弥勒佛亦被世人称为笑佛,欢喜佛,因他笑口常开,大腹坦坦,给人以快乐和喜欢之感。弥勒佛为何笑口常开?一则是因为他大肚能容,二则是他万事看轻,因此许多争斗和矛盾在弥勒佛看来都不值得挂心,一笑而过罢了。我等凡人固然是达不到弥勒佛的境界,但学会宽容,拥有一个宽容的心胸,学会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门修养吗?

    正所谓“两斗皆仇,两和皆友”,人际关系如千丝百网,其中纠葛难以诉清,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有理,其实未必。为人也罢,处事也罢,“忍为高,和为贵”,千万不要把一时的有理当成万世依仗,世事如棋变幻无常,这一刻你在“痛打落水狗”,下一刻也许自己变成了“落水狗”,那时想要获得别人的体谅就难了。

    当然,“饶人”也要讲究技巧的,尤其在语言艺术上要有一定功力,要力求在无损于双方面子和尊严的情况下达成妥协,不然“饶人”成了单方面的施舍,反而效果不佳。譬如说,幽默就是化解尴尬的一大法宝,或者适当的自贬,自退一步,别人自然也不会死缠烂打。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愿意去“饶人”。请记住,社会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也就有多大,别让“有理”的作用力葬送了自己。

    5.就让唾沫自干吧

    南怀瑾曾说:“做人最明智的态度是:宽容、礼让、与人为善。”佛家也提倡唾面自干。当你愿意去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你的人,记住别人曾经对你的好,没有怨愤,身心就会平和。反之,如果你拒绝忘记那些微不足道的陈年往事所引起的愤怒,那你就不能体会到生活的平和之美。

    有一位脾气非常不好的青年,经常与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所以身边人大多讨厌他。青年自己也很烦恼,却总以脾气不好就会这样来自我敷衍。有一天,青年到大德寺游玩,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决定去请教他。他对禅师说:“师父,我从前常和人跟人打架发生口角,人见人厌,您看我怎样改掉这臭脾气呀?”一休禅师说:“无他法,唯唾面自干,不要拂拭!”

    青年讶异道:“那怎么可能?人为什么要这样忍受?”禅师回道:“这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作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唾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

    青年还是无法理解,他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得太没道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青年哑然。

    《六祖法宝坛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即便没有研究过佛学的人都可能听说过“摩诃”,却往往不知其真意。南怀瑾解释说:“摩诃”是大的意思,是用来比喻人的心胸广阔的,就像广阔的空间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或方或圆,也没有或青或黄、或红或白的颜色,也没有或上或下的方位,也没有或长或短的尺度,也没有或愤怒或欢喜的情感,没有或是或非、或善或恶的道德标准,没有或头或尾的尊卑区分。

    换而言之,“摩诃”是心的妙用。上自神佛,下至众生,皆须了生死,度苦厄,才能成佛道。所以,“摩诃”又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它可以让人摒弃掉蒙眼的无明,让人开了般若慧。南怀瑾还说,若想通过修行达到“摩诃”的境界,首先就要丢掉意念中的自我,无法战胜自我的人是根本达不到“摩诃”境界的。唾面自干即是战胜自我,修炼“摩诃”的重要一步。佛家有首非常著名的禅诗:“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唾面自干的“摩诃”心即是一双“无事手”,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化大为小,化小为无,让责难与纠纷消弭殆尽。

    人存于世,被惹怒、攻讦、嫁祸等都是有可能的,世间不是世外桃源,我们也不会去做世外高人,所以免不了这点“俗”。虽然在大背景之下我们无法挣脱这固有的社会经历,但在心态上我们完全能够超脱它,也就是说身虽“入世”,心以“出世”。

    鲁迅有一句诗:“渡尽劫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千仇。”仇恨是无法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唯有“相逢一笑”的大度才能消弭仇怨。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时,不妨试着用大海般的广阔胸怀包容一切,做到“有容”。俗话说“忍得一时怒,免得百日忧”,表面上看似被人欺辱了,但是只要没有对你造成人身伤害或心灵伤害,让一让又有何难?大学教授和村野泼妇吵架不是丢了身份吗?与人相处中,我们千万不要追求完全的优势,就像人不可能完美一样,人际关系也一样不可能有完美的状态,若事事要强,一点亏不肯吃,我们也就交不上太多值得称道的朋友。

    心胸宽阔、心态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面对别人的挑衅和辱骂,只要我们能够平静对待,那么所有的责难就会烟消云散。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我们就是有宽广胸怀的人。

    6.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南怀瑾认为当一个人想发脾气的时候,把脾气转为慈悲,把烦闷转为快乐,这就叫一步一步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儒家哲学中的“仁”就成了南怀瑾最认同的修行方式,用宽容去济世,用宽容去善待世人,也就成就了自我。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常因为小事发生战事,两国边境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两国在边境上都设了界亭,把守界亭的士兵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楚国界亭的士兵勤快一些,不断给瓜地锄草浇水,西瓜长势极好,而梁国界亭的士兵懒一些,对瓜地很少过问,瓜秧长势不好,因为两块瓜田在一起,好坏一对比,梁国的瓜田就显得更差了。为了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梁国的士兵偷跑过去把楚国的瓜秧扯断了很多。

    第二天楚国的士兵发现后,就去报告新上任的县令宋就,说要对梁国进行报复,把他们的瓜秧也扯断。宋就听了以后,对士兵们说:“我们都知道梁国这样做不对,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和他们一样去扯断人家的瓜秧?那我们不是和他们一样无耻了吗?你们听我的话,从今晚开始,你们每天晚上偷偷地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点,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去毁坏你们的瓜秧了。”

    士兵们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他的话做了。梁国的士兵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好了起来,这是因为瓜地天天都被人浇过了水,而且发现是楚国的人在黑夜里为他们浇的。梁国的边县县令听到报告后,为自己的士兵感到非常惭愧,同时又非常敬佩楚国人,于是把这事报告了梁王。梁王了解了情况后,也看到楚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就特别备了一份重礼送给楚王以表酬谢。最后,这一对敌国不仅成了友邻,边境的百姓还免除了多年的战乱之苦,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我们的事业、家庭、友谊就会长久稳固。夫妻间有了宽容,就不会为了小事斤斤计较,可以白头偕老;朋友间有了宽容,就不会在相处中发生冲突,可以友谊长青;上下级之间有了宽容,就能够同心同力,让事业壮大。俗话说:“月亮脸上也长满雀斑”,我们又何必去苛责别人的缺陷。社会是一张人际网络,无人能独自成功,当我们学会体谅身边之人时,也就为自己种下了福报的种子。

    宽容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情操,孔子说:“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少责怪别人,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这样就远离怨恨了。同样的道理:“宽容于人,则多福矣。”人生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索取的少。凡事斤斤计较的人看似得到的比别人多,其实再多又有何用?当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需要别人来体谅的时候,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敌人,再无自己立足之地。

    盘珪禅师是德川时代的名僧,备受世人尊崇。有一次,他的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盘珪禅师却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没有计较他的过失。

    可是没过多久,那位学生竟然再次因偷窃被抓。所有人都认为他旧习难改,要求将他重罚,但盘珪禅师还是没有处罚他。其他学生很是不服,他们联合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禅师看了他们的联合上书后,把他的学生都叫到跟前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的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个行窃的学生,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来教他,那谁来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学生们这才体会到禅师的用心良苦,那位偷窃者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再也没有行过偷窃之事。在盘珪禅师圆寂之后,那位偷窃者继承了他的衣钵,也成了一代名僧。

    宽容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处世的第一法门。《吕氏春秋》说:“处大官者,不欲小察。”官干的越大,越不会计较小事;人的境界越高,也越宽容待人,朋友也就越多。

    不论亲人、朋友、爱人,与你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观念始终都会有不同。彼此之间想要营造出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体谅他人、包容他人、善待他人的宽广胸怀。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嘴上说说,而是真实的去做到。宽容不仅是谅解,还包括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他人,多施善心,多做善举,不自私自利等等。宽容的概念是广博的,我们可以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去达成,最终让自己受益。

    宽容他人代表了修养的成熟,它表现出来的不是软弱,而是人格魅力的体现。它让我们身边聚集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基业更加稳固,生活的更加幸福,我们在人生的这条路上走的更加轻松写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