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
1.对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骨的生长是由于骺软骨的不断增长和骨化的结果。对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散打的训练能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刺激骺软骨的增长,进而能促进骨的生长。而且,经常参加散打运动能使骨骼变粗,骨密度增大,提高骨骼抗弯、抗压、抗折的能力。
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由于在运动时能量消耗增加,新陈代谢加快,需要更多的氧供应,这就要加大呼吸的频率,加大呼吸的深度,促进更多的肺泡参与工作,加大呼吸肌的收缩力量和幅度。可见,通过散打训练能促进呼吸肌更加发达,肺活量增加,提高人体的呼吸功能。
3.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散打训练时,血液循环加速,以适应肌肉活动能量消耗的需要。长期从事散打训练,可使心脏产生运动性的肥大,心肌肥厚,收缩有力,每搏心出量增大,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心搏徐缓,使心脏获得较长时间的休息。由于心脏的功能增加,使人体具有承担大强度工作的潜在能力,无疑会给人的身体带来益处。同时,经常参加散打训练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使肌肉粗壮有力。
4.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散打竞赛不但要较技较力,而且要斗智,在许多关键场次的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智谋运用得好,谁就将赢得比赛的胜利。经常从事散打训练,不但能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使人头脑保持清醒,还能使人的思维敏捷,应变外界的能力提高,缓解人体大脑功能的衰退。
攻防技术,防身自卫
散打本身是一种技术全面的技击术,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和完善的防守方法。通过散打教学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散打技术,就具备了一定的防身自卫能力。在遇到坏人坏事时不害怕,在受到攻击时能迅速做出相应的防守反应,达到防身自卫的目的。散打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力量和方法运用非常巧妙,合理运用散打技术能使力小的人胜过力大的人,身材矮小、瘦弱的人能战胜身材高大、强壮的人,做到以弱胜强。特别是女性,掌握了散打技术就拥有了保护自己的武器。
锻炼意志品德,培养高尚情操
练习散打对意志的考验是多方面的,如功力练习要克服疼痛难忍关,从不适应到适应。交手时,要克服胆怯怕打的缺点。遇到强敌时,要克服消极逃脱关,要敢于拼博,提高以弱胜强的智慧。耐力训练和在比赛最后一局时,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以及在比赛中正确对待胜负的心理问题等。经过这些锻炼,可以培养人的顽强、果断、坚毅的精神,锻炼学生摒弃软弱、怯懦而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品质。
沿袭中国武术的传统,在长期散打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武德的培养,如尊师重教、礼仪礼貌、友爱团结、诚实守信、维护公众利益、遵守社会公德。更为重要的是,在长期的艰苦训练和公平竞争中,能使人逐渐做到兢兢业业、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具有远大的思想抱负,进入高品位的人格境界。同时,也从训练和竞技中切身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继承繁衍和弘扬。
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
散打的对抗性使其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事物的追求也就愈加带有刺激,而散打的对抗性迎合了人们的这些心理需要。同时,在对抗性中,出现的较力逞勇、竞技斗智,能使人产生审美的情趣,体会到原始力量的健美。在激烈的对抗气氛中,参与的人能得到一种美的感受。同时,也为适度的心理渲泄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这对人们的心理调节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通过观看散打比赛,还能激发人们对生存本能的追忆,启迪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拼博意识和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散打运动不但能给人以“他悦”,同时也有“自悦”的功能。因为散打运动能给练习者带来自信和自强意识,而强者本身就是一种追求,一种“自悦”,给练习者精神依托。有了这种精神寄托,在训练中即使运动量再大,练习者仍有一种追求,心里仍是喜悦、甜蜜的,正如人们常说的“苦中有乐”,况且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另外,在比赛中取得胜利能够带来欢乐和满足,如果失利,带来的沮丧也只是暂时的,更多的则是激励人们再次奋发向上。所有这些让练习者在艰辛与伤痛中,在成功与失败中,体会人生的欢乐。
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十分重视交往,因此对交流的媒介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媒介是人们产生共同语言、共同情趣和共同志向的纽带。散打作为交往的媒介,它本身就能成为交往者探讨的主题。人们通过对散打技艺的交流切磋,不仅提高了散打技术水平,进而对武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人们在共同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促进文化思想的交流,进而增进人们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人们不断开拓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给交往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散打的特点
现在开展的竞技型散打运动,已经以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技击术的技术风格展示在世人面前。它与中国传统技击术的关系,应该说是有继承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经过整合而有所发展。所谓技击技术的整合,是指具有不同文化底蕴的技击术,经过相互吸收、融合、调和而趋于一体的过程。这种整合使得中国传统的散打在内容上与形式上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技击术体系。现在的散打,其技术的整合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完成的。
对传统技击术进行整理、归纳,舍弃它们的具体形式,找出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即把中国各拳种门派的拳法、腿法通过归整,总结出它们的基本运动形式,经过高度抽象,把进攻技术归纳为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直线型方法,另一种是弧线型方法。然后根据“追求效果”的原则赋予新的表现形式,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论证,确定了拳法以冲、贯、抄、鞭,腿法以蹬、踹、扫、摆、勾为内容的散打“击法”的基本技术。摔法则根据“快摔”的要求和“无把”的特点,主要把握住“破坏重心”和“抡圈”的要点,创造出“接招摔”和“夹打摔”的方法。同时,对防守技术也根据“效果”原则进行了分类,即划分为“接触式防守”和“不接触式防守”两种基本形式。至此,散打技术才真正具有了普遍继承的意义。
散打技术是对同一时代的各国搏击技术进行大胆的借鉴,摄取其中的有益成分,甚至是具体的实用技法,再与我们通过归整的传统技法不断地协调、融合、修正,才形成为现今通行的模式。整合后的散打技术,具有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典型表现。
表现形式中的中国传统散打与世界上其他搏击术有着共同之处,即该项目也是以相互间运用技击方法打击对方作为主要目的。但是,在共同的表现形式中散打又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传统色彩。从比赛的形式来看,散打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打擂台”方式,一方掉下擂台出局则为输方。在竞赛办法上则运用了三局两胜制,先胜两局即为赢家。从深层的文化含义上来分析,这些现象都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比武观念,是以“较技”为主,比赛突出的是显露技法,赢的是“招数”,与中国古代比武以“点到为止”、“一招定乾坤(输赢)”为原则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像西方搏击那样,把人用绳圈“围”起来,并使用多局积分制,使得比赛双方进行殊死搏斗,表现出西方人对“力”崇拜的文化潜质。对比赛中被动“倒地”的处理,也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好仁恶杀”和“穷寇勿追”的思想。对得分部分的规定也颇有意味,按照规则规定,得分部位几乎包括人的全身,这说明在比赛中对他人全身性的攻击是合“法”的,这就无意间从相反角度反映出了身体是“受之父母,不得有毫发之损”的观念,体现了“贵命全身”的潜在传统意识。即使是散打的礼仪规定,也与西方的礼仪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用“握手”的礼仪表示相互间的“交流”愿望,而中国的“抱拳礼”则更多的是表示“尊重”。这些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传统理论对现代散打运动的潜在影响。还有,散打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全新的概念,但在规则中仍有“允许使用各武术流派的技法”的条款和某些“加分”的规定,这些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发掘新的技术,但实质上却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知和定势与习惯,还表现了东方人对“传统”有着执着的“怀旧感”和“托古改制”的处事方式。这些都是散打中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色彩。
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的紧密性
西方体育中的任何一个项目都不能像散打那样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虽然,西方的体育项目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它们都不具有散打那样浓郁的文化特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本身拥有的文化包含容量。竞技体育中的散打虽然不能表现出传统武术技击术中的所有文化内涵,但散打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是集传统与现代、竞技与实用、修身与养性于一体的武术项目,仍然具有超出竞技之外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竞技散打经过整合,但它本身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发展基础,在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生存和发展。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散打的渗透,使之确立了它的基本风格,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决定了尚武要以“德”为先,这既是行为的准则,又是实践的标准,这就决定了习武的目的决非是为了逞强斗狠,而是通过“备武”与习文一道,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课业而并重同修,最终来完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在开展竞技散打的今天,“金牌”并不是所要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尚武崇德”和“为国争光”才是我们必须树立信念的原因。此外,中国的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传统医学等,也对武术(包括散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对其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虽然竞技散打属于现代体育,但作为载体它又几乎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这也就是散打的无穷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之所在。
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散打属于体育范畴,与其他各运动项目相同,但是它又鲜明突出地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同时它却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的内容,即所谓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妙术。原因在于现代散打运动的竞赛规则严格规定后脑、颈部、裆部等为禁击部位。另外,在技术手法上不管用何种流派的击打方法,均不允许使用反关节的擒拿动作。
散打练习中的注意事项
树立正确的练习散打的思想:古人云:“习武先习德”。“习武不习德,六艺终不高。”武术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髓,其技艺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若被缺乏武德修养的人掌握,必定危害一方,给他人、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在散打教学中必须加强练习者的武德修养。应向学生讲授武德作为武术职业道德及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与标准,让学生在民族传统美德中感受传统武术道德的无穷力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找到自己目前的道德修养与传统武术道德的差距,激励学生不仅要学好散打技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不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把道德修养放在重要位置。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习武动机和持技态度,力戒好勇斗狠,恃强凌弱,克服各种不良的思想作风,树立正确的锻炼目的。并将散打学习所获得的强健的体魄、攻防格斗技术、武术道德修养转移到文化学习和报效国家的实践中,形成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意识,使每一个学生把武德继承并推广开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散打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重视武术散打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人体进行身体锻炼与活动的必要的准备条件,不论是进行身体锻炼,或者参与激烈的竞争比赛。有目的的、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让人们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展现自我,甚至超水平发挥自己的运动成绩。同时,在运动中体会身体锻炼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摆脱紧张的工作、学习中激烈的竞争给人的压力,调节快节奏的生活环境,让自身处于放松的、愉快的情景中。而武术散打又是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因此,在训练或者比赛前必须进行有计划的、较系统的准备活动。练习前,可以进行热身跑步、跳绳、游戏等,使身心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还应做一些专项准备活动,如压腿、踢腿练习,以免训练时因用力过猛,使关节和肌肉受伤。
武术散打中要注重两人的协作配合:武术散打的学习过程中,两人配合练习较多,从学习步法、拳法、腿法、摔法的单个动作开始,到步法与拳法的组合,拳法与腿法的组合,腿法与摔法的组合等等,处处需要练习者的密切配合,这样会大大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散打技术动作。比如练习步法时,要求一方进步,另一方必须退步的配合练习,不仅促进学生尽快掌握步法,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接腿摔时,一方蹬腿,另一方接到腿后才能做别腿摔或勾踢摔法。否则单独徒手空练,练习者不会有摔的动作体会,也不可能尽快掌握接腿摔的技术要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喂”、“引”练习,也是在散打练习中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训练者对“喂”、“引”练习掌握的好坏,对练习者快速掌握散打技术动作有极大的帮助。
武术散打学习要循序渐进:练习者初学散打时,总想学习较高的散打技术动作,而不愿意学习基本功或是简单的动作。初学进攻技术时,不要一开始就用最大力量练习,应多用中等力量练习,体会正确的用力顺序,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只有在散打技术较娴熟的情况下,才可以逐步增加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初学防守技术时,除练好防守动作外,还应在练习中仔细观察对手的进攻动作,提高对对手进攻动作的判读能力和预见能力,做到有目的的防守。
实战练习前,做十几分钟的抗击能力练习,自己打一打,也可以让别人踢打面部、腹部、两臂等。所有抗击能力练习都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切忌急于求成。实战时要戴好护具,至少也要戴上拳击手套。不要重击没戴护具的部位。散打练习时,要以提高技术为目的,不要只顾追求获胜,一味死缠蛮打。
认真完成训练后的放松:散打训练结束了,很多人认为训练课已经完成,尤其是经过较强、较密、较紧张训练的练习者,认为课上完,总算可以休息了,就不愿做训练后的放松活动。这种做法不利于身体尽快恢复,应该让练习者明白放松活动(恢复训练)原理。经常采用的放松活动有:扩胸、深呼吸、原地小步跳动、慢走、转腰、缓慢用拳敲打、按摩全身的肌肉等。练习后,不要马上游泳,不要久躺在草地上或在风口处久留,不要大量饮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